911改變美國人生活 公民隱私權向反恐讓步(圖)

911改變美國人生活 公民隱私權向反恐讓步(圖)

來源: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 2011年09月11日02:43我來說兩句 複製鏈接列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隨著「9·11」事件漸漸進入歷史課本,美國人已經開始向前看。燃燒的雙子塔、托拉博拉山脈下的戰爭、巴格達的戰火……都將成為一幅幅照片,被人們牢記但卻不再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9·11」事件是美國之痛,也是世界之痛。展望未來,反恐道路仍然崎嶇,全球反恐合作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大堆新的問題繼續困擾著美國人。2008年的經濟危機以及隨後的經濟不景氣已經對美國人造成了更加直接的影響,而不再是恐怖襲擊。2012年的總統大選也不再著力於當年提出的「全球反恐」,而是更關注於失業、支出飆升和債務上限。  兩場戰爭讓美國盡顯疲態  美國單邊主義走向盡頭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跨國威脅和政治風險專家奈傑爾·英克斯特:從短期來看,「9·11」事件的影響十分重大而顯著,它決定了美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整體方向。從長期來看,「9·11」事件可以被視為的一個徵兆。而它比許多人預想的要來得快。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副總裁馬丁·因迪克:「9·11」事件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基地」組織成功地挑起兩場地面戰爭,有目的地將唯一的超級大國拖入其中。美國在「9·11」事件之後的反應令它同阿拉伯世界的關係複雜化、使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得以擴大,而美國自己卻付出了高昂的鮮血和金錢代價。今天,這種影響依然存在。這是「基地」組織在發動「9·11」襲擊時所無法想像的。  戰爭和衰退拖垮美國經濟  2001年,美國經濟向好,財政盈餘。十年後的今天,美國經濟增長遲滯,重債纏身。談到當前財政窘境的成因,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簡要概括是:兩場戰爭和一次衰退。「9·11」引發的反恐行動直接拖累了美國財政健康。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丹尼爾·比曼說,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勞民傷財,不僅付出6200名美軍士兵的生命代價,更付出約1萬億美元的戰爭成本。  此外據媒體報道,十年來美國反恐開支每年達750億美元。用這筆資金,美國建起了先進的通訊系統,更新了緊急醫療救護設備,安裝了監護攝影機和防彈牆,在機場部署了可發現爆炸物的掃描儀等。許多人批評說,如果在癌症研究和汽車安全方面也投入數百億美元,或許將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美國民眾更關心「錢」途  「9·11」事件後,美國短暫凝聚的全民共識早已消失殆盡。2008年美國大選,奧巴馬以「變革」為口號高票當選,而如今其光環已黯然失色,美國陷入政治失能、經濟低迷、民意分裂、前途迷茫的歷史怪圈:民主、共和兩黨黨爭日趨「白熱化」;以「民主國家」領袖自居的美國政客正不斷喪失民意基礎,超半數民眾不滿奧巴馬施政,支持率創其上任後新低。  對政客不顧國家利益爭權奪利的厭惡、對生活水平停滯不前的焦慮、對經濟前景的迷茫,以及難以掩飾的精神頹勢和國力衰減的戰略焦慮,正瀰漫著整個美國。現在的美國民眾不關心反恐戰爭的成果,更關心失業問題帶來的實際生活問題。  「獨霸」越發力不從心  毋庸諱言,美國仍是當今世界「一超」,但「獨霸」卻越發力不從心。當前,美國正處於戰略轉折的「十字路口」:對內急需凝聚全民共識,消弭黨派紛爭,加快「去槓桿化」、「去債務化」進程,力促由「消費—進口」向「儲蓄—出口」的經濟轉型;對外應摒棄強權,放下身段,傾聽國際社會、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尊重、理解並真心實意幫助它們。  十年來,美國失去的不只是金錢,更是令國際社會喪失了對其的信任和信心。為啟戰端,美國編造謊言,欺騙國際輿論,喪失道德感和正義心;同時,玩弄「金融騙術」,製造危機,衝擊世界經濟穩定和繁榮。七成民眾認為「美國發展步入歧途」,曾經引以為豪的「美國夢」正漸行漸遠。  移民政策收緊緻「失血」 美國發起人才攻勢  美國在20世紀長期享有經濟繁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才雲集帶來創新迭出。受「9·11」事件的影響,過去10年里,美國移民政策呈現收緊趨勢,繁瑣的手續、嚴格的審查、過長的排期,使許多優秀人才為了獲得H1—B非移民工作簽證或綠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長時間,許多留學生失去耐心,選擇回國創業。據統計,近年來平均每年有1.7萬名美國高校培養的碩士和博士離開美國,這使美國的高科技公司明顯感到「人才荒」的逼近。越來越多人擔心,美國在許多高科技領域將出現「失血」現象。  為走出經濟困境,持續發展,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發起了一場爭奪人才的新攻勢。奧巴馬早在競選總統期間就表示,要把在美國畢業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國。攬全球人才助美國經濟,是奧巴馬政府這場新的人才攻勢目標所在。  美國人的生活從此改變  繁瑣安檢走進日常生活  「9·11」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部應運而生,對美國本土及其海外利益的安全保衛工作也有所加強。現在,美國在重大節日慶典、國家領導人活動的現場以及紐約時報廣場和聯合國總部等重要場所都會部署眾多警力,或檢查可疑物品,或實行交通管制。在華盛頓,白宮和國會山不再接受普通遊客入內參觀。在紐約,要想從自由女神塑像的「體內」順狹窄的梯子攀爬到她的帽冠,俯瞰曼哈頓的美景,就必須提前兩個月預約。  公民隱私權向反恐讓步  嚴格的安保措施給民眾帶來了諸多不便。例如,與「9·11」事件之前相比,坐飛機的乘客需要提前動身,並在飛機起飛前兩個小時趕到機場排隊接受安檢。凡是通過郵局投遞的各類信件和包裹都要經過嚴格的檢查才能到達收件人的手中。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本國公民和外國移民的監控。美國主流媒體對此曾提出疑問:為反恐的需要,美國民眾應當在隱私權方面做出多大程度的讓步?  美國人開始關注世界  在「9·11」事件之前,許多美國人對在美國以外發生的事情沒有多大興趣。「9·11」之後,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意識到與中東地區搞好關係的重要性。「9·11」之前,美國主流媒體留給國際新聞的版面很少,即使有些國際新聞,那也僅僅是美國國內新聞的點綴而已。「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主流報紙上國際新聞稿件的數量明顯增加,這適應了廣大讀者希望了解外部世界的心理需要。  且看中國周邊的反恐形勢  十年過去了,美國促成了全球反恐合作,推翻了支持恐怖主義的塔利班政權,重創了「基地」組織,擊斃了恐怖大亨本·拉登。但美國與國際社會真的更安全了么?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全球反恐戰爭會不會滋生出更多的恐怖細菌?無法獨善其身的中國面臨著何種周邊反恐形勢?  恐怖主義勢力染指重要海運通道  8月底,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首次訪華在國內引發不小爭議,其主要原因便是中菲兩國在處理南海問題上的分歧。南海問題一直是國內民眾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又主要集中在主權爭端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副教授徐飛彪表示,一旦你的鄰居強大起來,你自然會有著本能的戒心與焦慮。中國作為崛起勢頭強勁的國家,給周邊國家帶來壓力,它們做出這種本能反應是正常且符合邏輯的。然而,在這一焦點問題的背後,卻存在一個不可忽視的安全問題。徐飛彪副教授稱,由於連接馬六甲海峽的南海海域擁有重要的海運通道,因此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嚴重的海盜活動,每年發生的海盜襲擊事件數量與索馬利亞不相上下,但由於近幾年來亞丁灣海域索馬利亞海盜的興起與媒體的大量報道,使得與其嚴重程度不相上下的南海海盜問題被人們忽視了。尤其是近十年來,東南亞國家恐怖主義勢力,諸如菲律賓臭名昭著的阿布沙耶夫武裝、印尼極端組織伊斯蘭團等不斷滲透到南海海域,對沿岸國家海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航道的通行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在關注主權爭端、經濟利益糾紛的同時,這片海域的安全隱患也絕對不容忽視。  恐怖襲擊已經是鄰國印度多年來揮之不去的困擾  2008年11月26日夜間,印度最大城市孟買陷入混亂與恐慌之中。一批批攜帶衝鋒槍和手榴彈的武裝分子出現在街頭,製造了十餘起恐怖襲擊,造成近200人死亡,成為「9·11」後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伊斯蘭組織德干聖戰軍隨後聲稱對此負責。人們在悲傷的同時,也在思考:印度何時成為了恐怖活動的溫床?  徐飛彪副教授分析說,恐怖襲擊已經是印度多年來揮之不去的困擾。由於國內種族多元、宗教繁雜,印度獨立以來一直存在著嚴重的恐怖主義問題,每年都有數百起襲擊事件發生。  作為印度的鄰國,中國是否會受到安全影響?董漫遠研究員表示,印度國內的恐怖主義活動主要針對的是印度政府和社會,並未對我國構成直接威脅。但必須意識到,同印度一樣身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和平穩定才是發展的基礎,失去安全,大國夢也就失去了意義。  然而,近年來印度想把軍事勢力朝南海海域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施加壓力,這也是事實。作為兩個崛起中的亞洲國家,中印有著共同的利益與關切,我們有理由相信印度總理辛格所說的話:「世界之大,足夠容納中印兩國同時崛起。」  對「東突」恐怖組織 美國採取雙重標準  「9·11」事件後,美國以反恐名義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導致數以萬計的平民無辜喪命,數以百萬計的民眾流離失所。美軍屢屢不經巴基斯坦許可便在其境內一些地區進行空襲,導致大量民眾傷亡。而對俄羅斯車臣共和國境內的極端組織,美國則選擇性地「忽視」。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東突」恐怖組織,美國則採取了雙重標準。  這就導致一個奇怪的現象:時不時地,反恐變成服務於本國利益和意識形態的政治工具,有時甚至淪為干涉他國內政的廉價借口。正如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專家安德烈·亞什拉夫斯基所指出,一些被列入反恐名單的極端組織可以在地球另一個角落視為合法組織,一些遭到通緝的恐怖分子可以在另一國逍遙法外。  顯然,這對全球反恐行動有百害而無一利。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都有違人類的文明與秩序、有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步潮流,都是國際社會的公害。在反恐問題上搞雙重標準,這不僅有違道義,使反恐的正義性受到質疑,無助於各國達成反恐共識,而且還會助長恐怖主義勢力的囂張氣焰,最終對國際反恐事業產生負面影響。  「9·11」事件是美國之痛,也是世界之痛。展望未來,反恐道路仍然崎嶇,全球反恐合作仍有待進一步加強。以共有的準繩構建全球反恐共識不容忽視。  這十年  美國人怎麼看?  幾乎每個美國人都記得「9·11」那天自己在做什麼,那一個瞬間,定格在美國人的集體記憶中,將一個年輕無畏的國家,轉變成一個多疑而好戰的反恐巨人。這種狀態又反過來對美國的政治、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影響。十年過去,美國人的想法改變了嗎?  永不磨滅的不安和警覺  瑪麗·布朗是一個設計師兼攝影師,「9·11」那天她在曼哈頓南端的辦公室工作,正好看到第二架飛機向世貿撞去。瑪麗沒有親友在「9·11」中喪生,但自從「9·11」後,她每經過大橋、開車過地道、坐地鐵,總會有種不安和警覺。隨著時間的流逝,生活慢慢回歸正常,但是這份警覺似乎已經成為腦海中的潛意識。「每次看到天空中飛機飛得很低,我都特別擔心。」她明白各種各樣的安全檢查是不方便的,但是這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機場的安檢可以抽查搜身;警察在紐約街頭可以任意止住可疑的人,進行搜包;任何人都可以舉報在公開場合被認為是可疑的人和物品……  穆斯林遭遇大範圍歧視  「9·11」之後針對移民(尤其是穆斯林)的歧視性打擊層出不窮。就在近日,一個穆斯林民權組織發起了一個網頁「unheard voice of 911」,旨在讓經歷過歧視的穆斯林講出自己的遭遇。拉比耶·薩基德(Rabia Sajid)回憶說,曾有一個人從車裡向她喊叫:「滾回自己的國家去,要不然我就殺了你。」這名生活在紐約的穆斯林說,教會以及警察都建議她不要再戴穆斯林頭巾,因為這樣會比較安全。拉比耶後悔聽從了這樣的建議。為了安全,她放棄了自己的身份認知。  不便和笨拙的移民生活  黃華清是紐約酒店業協會的主席,來美已經30多年。「9·11」當天,他所工作的萬豪酒店在雙塔的22層,有好幾名同事葬身火海。以前一些非法移民來到美國,到郵局就可申請到社會安全卡,再進一步申請工卡,就可以開始在美國的生活。可是,在「9·11」之後,社會安全卡和駕照這些在美國生活的基本身份證明,對於合法來到美國的人都變得不容易申請,讓在美國的生活處處不便和笨拙。  反戰母親打算休假照顧家庭  「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不要放棄對和平的追求!」希恩(54歲,加州人,美國著名反戰人士,被稱為「和平母親」或「反戰母親」。2004年4月,她的長子、年僅24歲的美國士兵凱西在伊拉克戰爭中遇難。希恩因此與人合作創建了一個反戰組織,開始巡迴演說和示威,並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演講。)  作為美國反戰運動代言人,希恩經常去世界各地參加反戰集會。最近,她剛剛結束為期13天的日本之行返回美國。近年來,希恩把越來越多的時間用來陪伴自己的家人。目前,她和子女同住在加州。希恩說,她的女兒即將生產,預產期恰好是9月11日,因此她打算休假在家照顧女兒和即將出世的外孫(女)。  本版供稿:新華社 中國日報 中新(責任編輯:UN019)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美國 | 人生 | 隱私 | 改變 | 私權 | 美國人 | 反恐 | 隱私權 | 公民 | 變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