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與晚清的西醫東漸

Missioner這個單詞詞根的原本意義為使命,那麼也可以稱為肩負使命的人。也使用在一百多年前,不遠重洋來到中國傳教佈道在基督教士們。在基督教隨著舊中國敞開在國門一道吹入的是西醫,西藥,護理知識,這股新風由一群不懂知難而退的傳教士帶入,拯救了千千萬萬患者的病痛。從起因上來看,這並不是他們的初始動機,而從結果上來看,的確是這些傳教士們,在中國創立了許多個醫學界的第一,比如第一個醫學院,第一家麻風病院和醫學院,婦產醫院,也第一次破天荒的在中國開辦了正式的女子教育學校。

親基督教人士認為,傳教士為當時科技文化落後的中國帶來了先進的醫學,和教育,對中國醫學現代化有巨大的貢獻。可在傳教士們最初來到中國時,其目的自然不是懸壺濟世,傳教士在1824年寫給教會的報告中說,『中國人佔全世界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我們(基督教新教教會)有責任去照顧他們。』而他們之所以將現代醫學帶入中國,一方面是處於自身的需要。那時的中國並不是在開明的君主制下,而是在靠著棍棒恐怖統治下的落後狀態,主要的經濟仍舊是農業,但與其說社會靠農業發展推動,還不如說社會停滯於農業。醫療水平自不用說,很多進入中國的外國人,患病之後因為無法得到有效的醫治而去世的也不在少數。醫療衛生條件惡劣,從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傳教事業的進展,從這個角度看,向中國輸入醫生和西醫,是傳教士自身的需要。第二個促使傳教士們將西醫傳入中國的理由,就是醫學能幫助他們更接近中國各個階層。當時的中國人把洋人稱作『番鬼』,認為他們是異族,既感到好奇又覺得恐懼。文化的衝擊還在其次,當時專制王朝的傲慢與偏見也是致命的藩籬。清朝廷嚴禁中國人教外國人學中文,否則將處以極刑。而除了與外國人做貿易之外,沒有一個中國人想學習英文或者西洋知識和技術。但是有了醫學,事情就不同了。清末時,麻風病在西方國家已經滅絕,而中國的麻風病患者還有百萬人之多。一些醫生和懂得醫術的傳教士來到發病率最高的華南地區開設麻風病院,收治麻風病患者。1891年,來自英國的傅特醫生請求英國萬國麻風救濟會幫助,在廣東北海倫敦會醫院附設了麻風醫院。這是中國最早的麻風病院,收容了一百多名麻風病人,強行注射,成效卓著。醫院會自然的增加東西方的交往,減少民族間的歧視,破除商業發展交流的障礙。

而在西洋醫術治病救人的同時,中國也為西方醫學帶來了實踐醫學所得的機會,通過這種實踐擴充了西洋醫學關於疾病的知識,認識從前不知的治療方法等。這也就是英國愛丁堡醫學傳教會在中國建立的理由。再談談傳教士在中國建的醫院,澳門的眼科診所和廣州的伯駕醫院是傳教士最早在中國建立的醫院。1838年2月,以推動醫學傳教為宗旨的專門機構中華醫學傳道會(The Medical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在廣州成立,它導致一大批醫學傳教士涌人中國,這些傳教士在他們可以立足的地方都首先建立起醫院或診所。據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的統計,教會醫院業已遍及全國20多個省區達166所,診所241個,到1915年,醫生數量達383人(男277女106)。1936年《中華年鑒》統計,全國20個省有教會醫院426所。無論上海,還是全國各地,最好的三甲醫院其前身大都是教會醫院。在100多年間里,教會醫院它在介紹西醫西藥,培養西醫和護理人才以及醫院管理等方面都曾做過許許多多工作,並為千千萬萬病患者解除過痛苦或是挽救過生命。西醫和福音得以經傳教士之手傳播至中國。

教會醫院在晚清中國,起初接近的多是社會弱勢群體,例如看不起醫生的窮人,沒有診治希望的病人,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從一開始就帶有極其強烈的人道主義色彩,教會醫院也通過診治病人,一步一步贏得了百姓的民心和理解。可以說中國近代醫學,從起源上來說,是脫胎於教會與醫學上的特殊聯繫。雖說西方傳教士從一開始是因為不光彩的鴉片戰爭來到中國,而隨著傳教士在中國的足跡逐漸廣布,與中國社會的融合也逐漸深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1868年清政府將鴉片作為「洋葯」予以合法化的之後幾年,英國傳教士就發起了「反鴉片貿易協會」,認為鴉片貿易是一項罪惡的交易,使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受害。傳教士的努力讓英國早於美國很多年(1868年)就制定了《毒品藥店法案》對本土的鴉片貿易給以限制,而鴉片在中國真正得到禁止,是在1912年的海牙會議上。

經過一百年來的努力,東方與西方逐漸融合。 19世紀英國有一個著名的傳教士曾經說:「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 拋開戰爭與利益,或許可以管中窺豹看到人性的純善。經歷了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第一批在中國這片陌生的疆域里披荊斬棘的傳教士們,經歷了難以想像的難關,他們為了貼近百姓,穿長袍用筷子,頭上掛假辮子,學習中文,深入到從未有西洋人涉足的偏遠城市,又將神秘東方的四書五經帶回西方。這種共生帶來的後果,是一長串中國頂級醫院的前身,是第一本中英字典,是最初的女權運動雛形,也是現代文明在晚清中國開啟的第一條道路。

附錄傳教士在中國建的有名望的醫院:

--- 廣慈醫院,開辦於1923年,是愛爾蘭傳教士創辦的一所教會醫院。---南京鼓樓醫院,於1892年創辦。創辦者馬林(WilliamEMacklin,1860/1947年)是一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華的基督教著名傳教士,加拿大人。鼓樓醫院前身叫「基督醫院」,俗稱「馬林醫院」。1914年1月金陵大學收購「基督醫院」,更名為「金陵大學鼓樓醫院」。

--- 寧波市第二醫院原名華美醫院,建於1843年。由美國基督教浸禮會傳教士馬高溫(D.J.Macgowan)興辦。

--- 中國醫科大學原為盛京醫科大學,1882年英國蘇格蘭教會創辦。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仁濟醫院,—1844年由英國倫敦傳教士威廉 洛克哈脫創辦。曾用名:仁濟醫館,中國醫院,麥家圈醫院。文革中改為:工農兵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公濟醫院,也稱上海紅十字醫院—1877年創辦,它的前身是法國軍人醫院,遷到北蘇州路後稱公濟醫院。

--- 上海同仁醫院—1866年由美國聖公會創辦,從前叫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同仁醫局。

--- 上海婦產科醫院—1885年美國婦女佈道會威廉遜夫人捐款建立的醫院。曾用名:威廉遜醫院,西門婦孺醫院,紅房子醫院。

---上海長征醫院—1900年由德國寶隆博士創辦。曾用名:寶隆醫院,同濟醫院,中美醫院。

---上海胸科醫院—1903年由美國聖公會建立。曾用名:廣仁醫院,宏仁醫院。

--- 上海瑞金醫院—1907年由法國教會創辦。曾用名:廣慈醫院,聖馬利亞醫院。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1920年由中國女醫生石美玉和美國女教士胡遵禮共同創辦。曾用名:伯特利醫院。

推薦閱讀:

康熙繼承大統 傳教士湯若望功不可沒
西方傳教士筆下的中國涼亭
玄空秘傳教學系列
長征中的英國傳教士
向世俗理念傳教 文/提姆?凱樂

TAG:傳教 | 西醫 | 傳教士 | 晚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