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彭林說禮 (四)穿出精彩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人穿農服,雖然衣服不一定華貴,但是農服和人很和諧,怎麼看怎麼舒服。而有的人穿衣服,怎麼看都有些彆扭,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者在著裝上符合一定的禮儀,所以衣服就能襯托出人的氣質。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穿衣打扮,要想體現出自身的氣質和修養,要遵守什麼樣的著裝禮儀呢?)。- 我們每個人在穿著上,都不要小看你的這件衣服。人與人見面,看衣服的樣式就基本知道你的立身處事的風格,看色調就可以知道你的文化素養。看你的穿法,這帽子是正著戴的.還是歪著戴的,衣服是散著還是扣著的,就可以知道你的基本生活態度。所以服飾加上容貌表情就構成了你的文化形象。如果衣服穿的有間題,就會帶來麻煩。來看兩個小故事,啟功的老師生前提到過「馬棚修容」,子貢有一天拜見一個朋友,走得太快沒修飾容貌,到了人家門口,被攔住了。認為他不夠資格與主人交朋友。子貢也認識到了,趕緊鑽到馬棚里,把衣服搞整齊了,再求見,人家就讓他進去了。說你衣衫不正,會被人瞧不起的。我看到過東南亞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正舉行招待會,一個外交官隨便,穿著T恤就想參加,被人家攔住了。外交官都不行,這身打扮不配參加。古今是一個理。古人甚至從小孩時的衣著推想到將來的發展。魯國魯襄公死時,兒子年小,結果穿著喪服,還在外面胡鬧,連一身衣HErB搞不好,肯定當不好國君,不幸被人言中,魯昭公是昏君。我們對自己的衣服得重視。衣服是放在涉及到形象與修養的位置。古代諸侯盟會,叫衣裳之會。如果家族出現好事,稱為家族的衣冠盛世。中國人在衣服上展示的文化是其他國家難比的。古代做將軍的,有將軍的服裝,士兵有士兵的服裝,官有官服。官服前有補子,表示幾品官。古代在衣服上,能夠體現出職業。古代法官有服裝,中國人傳說堯舜時有法官叫高堯,很有名。他每次判斷不了案子時,會找一角神獸有幫忙,獬豸(像羊,只一角)能立刻知道誰是壞人,打官司知道是誰錯了。高堯牽出它來,「杵不直行」。一審,果然是。法官後來戴帽子叫「獬豸冠」。

(如果是炎炎夏日工作時,光膀子符合著裝禮儀嗎?) 天氣古今是差不多的。《禮記》里有話:「勞毋袒」,再勞動也不能光膀子,不文明。我家鄉是江南水鄉,我們到處是橋,橋坡度大,現在給平掉了。小時我們看到人力車車夫辛苦,車拉著人爬坡,到上邊往下沖,危險。他們每天汗流浹背,從來不光膀子拉車。再窮也有自己的尊嚴。「暑毋褰裳」,再熱不能上撩,一旦面向公眾,走到社會生活中,要穿戴整潔。我們不能因為天氣熱而放鬆要求。慶祝國慶六十周年時,是五十年來的酷暑,有上萬名參加國慶閱兵的人,在閱兵村裡兩個月,後來慶典過後,許多訓練的資料表明,沒一人因為天熱光膀子操練。這體現了很高的文明素養。人要管住自己,生活中要特別注意管住自己。孔子叫學生「約之於禮」,我們每個人也要想到自己的行為受到文明約束的。不能為所欲為。 (穿什麼與怎麼穿與人的品位有關。那麼究竟怎麼穿戴才合乎禮儀之道呢?三緊指什麼?) 今天隨便了,尤其是孩子,對衣服亂抓亂丟。兩千年前,《禮記》里規定了晚輩早晨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戴。我們是文明古國,重要表現是衣冠整潔。培養人生態度從早晨穿戴開始。後來成了傳統。這個人要看上去,讓人覺得精神,有這些穿戴上的要求:一是衣服要穿得得體,朱熹就談到要做到「三緊」一一帽帶、腰帶、鞋帶要緊。今天看到一些嘉賓訪談時甚至歪戴帽子,會給孩子們散漫的印象,如果正戴會給孩子們提示作用。扣子每個都要扣上,軍隊檢查風紀,最上邊的是風紀扣,再熱也要扣。大凡正式場合,腰裡有腰帶。鞋子一定要繫緊鞋帶。現在女孩子流行穿拖鞋,就進了教室。我上課常看到學生穿著拖鞋,怎麼穿拖鞋呀?最後我發現穿著拖鞋都有上飛機的。我提議正式場合不要穿拖鞋。一年到馬來西亞去,我批評一部分聽眾,他們接受了。哪怕正式場合,都要注意。「三緊」,人的精氣神就出來了。三個地方都松垮垮,客觀上會讓人覺得玩世不恭。 (買價格貴的名牌,是不是就合適禮儀呢?).

第二點,穿衣服時好壞不在於名牌。中國古代禮儀的精神是反對這個。《弟子規》里說,「衣貴潔,不貴華」,要洗乾淨,不是多值錢。家庭出生不能選擇,但是通過學習,使自己有崇高的境界,有學間,這種東西通過自己努力可以達到。要比就比這個。孔子反對穿著華麗,一天讚揚學生「衣敝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衣服基本功能有了,內在更豐富,一個得表面上的,一個是內在的東西,穿著差與他站在一起,仍有自尊與自信,這才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精神。道家也是這樣,「被褐懷玉」,穿著粗的布衣,可是懷抱的是玉。我有玉,所以用不著比外表。有玉就自尊自信。清華大學在1 92S年,陳寅恪先生留洋歸來,就穿著長衫,一個布包袱包著書就去上課了,人家衣服乾淨得體。無論什麼時候想到自己更多的求內在,外在要合乎禮儀要求,整潔乾淨。「童子不衣裘帛」,從小養尊處優不好。《弟子規》說「准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論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重要的。三是要合適職業的要求,特別說一下教師,一些老教師注重教態,站在講台上,身上儘可能不要出現與教學無關的東西,吸引學生注意力。衣服老是翻新,最能誤導學生。所以我在清華,身上儘可能減為零。參加工作了,當年買塊手錶都稀奇,要看手錶都要背著學生看,不讓學生分散注意力。至於上街了,是另一回事。我們是教師,得對自己有嚴格要求。四是要與場合—致.家裡的衣服不要在公共場所出現。去參加婚禮也要與其相配,喪禮也一樣,只能有最自然的色一一黑與白。這表現最本真的顏色。現在有人不懂,穿著紅衣去參加。甚至女的塗著口紅與指甲油去參加喪禮,因為這是內心高興的表示,讓人生氣。參加婚禮不能比新娘子還光鮮。五是服飾要體現自身的修養。子路比孔子小九歲,本是混混,內心玩世不恭,一定要反映在服飾上。「戴雞佩豚」,稀奇古怪的東西,他就喜歡這個,見到孔子也無禮,孔子用禮儀來教導他,子路才發現自己的野蠻,扔了,換上儒者的衣服,請人向孔子拜師,不再覺得穿著舊衣服難為情,最後衛國內亂中,他被人家一下砍了帽纓,他在最後一刻說,「君子死,而冠不免,結纓而死」,從容系帽帶,被人砍死了。看看周圍人,穿衣打扮與內心追求一致。六是儘可能體現民族的文化個性。其實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系列,服裝是這個民族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個服裝是這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和當地的自然風貌、人文景觀、生活方式相一致的。我們中國人的服裝我講,世界上最燦爛的。有一些外國朋友跟我講,他看了我們一些古裝戲,就是漢朝的、唐朝的,還有什麼《大明宮詞》,他們就非常感慨,說你們古代的服飾是非常漂亮的。這個東西是中華文明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一支。我們這個衣服不僅很漂亮,而且跟我們的文化是一致的。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之《彭林說禮》筆記
彭林說禮(七)做客的講究
《彭林說禮》
彭林:中國人不能失去禮

TAG: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