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堅定道路自信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黨的十八大報告以「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為題,把歷史、現實和未來串聯起來,回顧過去五年和十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所做的工作,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奪取新勝利的基本經驗,確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部署今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和改革的任務,提出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歷史使命。學習十八大精神,落實十八大提出的各項任務,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強「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以「道路自信」為題,談一些心得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現途徑眾所周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這是我們黨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高高舉起的一面旗幟。黨舉起這面旗幟,向全社會昭示:我們黨將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不移地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同志就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說:「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面對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開創工作新局面,贏得事業新勝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十八大報告重申了這一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實現形態,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科學社會主義從誕生以來,就具有學說、運動、制度三種含義或三種實現形態。它不僅是一種學說,而且是一種運動,是一種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制度而誕生的學說和運動。在這三種實現形態中,「運動」是一種實踐,既是「學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又是「制度」形成和發展的基石;而「學說」是「運動」及其要實現的「制度」的理論指南;「制度」是創立「學說」、推進「運動」的目的和歸宿。社會主義運動作為一種體現著無產階級自覺能動性的實踐活動和實踐過程,存有無產階級怎樣把握好社會主義運動「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問題,即「道路」選擇的問題。1843年9月,馬克思在寫給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述及工人運動內部思想混亂時說,看來內部的困難幾乎比外部的障礙更嚴重。雖然對於「從何處來」這個問題沒有什麼疑問,但是對於「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卻很模糊。不僅在各種改革家中普遍出現混亂,而且他們每一個人都不得不承認自己對未來應該怎樣沒有確切的看法。1844年10月初,恩格斯在巴門給馬克思寫的信中也說:「我在科倫逗留了三天,我們在那裡所開展的巨大的宣傳工作使我驚奇。那裡人們非常活躍,但也明顯地表現出缺少必要的支柱。只要我們的原則還沒有從以往的世界觀和以往的歷史中邏輯地和歷史地作為二者的必然繼續在幾個著作中發揮出來,人們就仍然不會真正清醒,多數人都得盲目探索。」恩格斯還深刻地指出:「如果把道路指給他們該多好!」他在信的結尾對馬克思說:「你要設法趕快把你所收集的材料發表出來。早就是這樣做的時候了。我也要把工作加緊幹起來,今天就要重新開始寫作。」從這兩封信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這一革命學說,是為了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特別是為了解決工人運動「從何處來」、「往何處去」這一根本問題,向鬥爭中的無產階級「指明道路」。換句話說,討論「運動」問題,必定會涉及「道路」問題。與誕生馬克思主義的歐洲國家不同,在中國,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更要從本國實際出發,找到符合中國社會各個發展階段實際的正確道路。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都經歷了尋找正確道路的艱難過程。這是因為,近代中國是一個落後的東方大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具有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條件,無論是當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進行革命,無論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政策,都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從未遇到過的新課題,必須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我國具體實際出發進行探索。」回顧歷史,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贏得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既堅持學習和應用馬克思主義,又反對「本本主義」,並為此進行了長期的艱辛探索,在實踐中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形成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如果把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就可以注意到兩點:一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不僅是理論創新的過程,更是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過程和制度創新過程。另一點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實踐在先,道路的探索在先,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都是在道路的探索過程中推進的。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科學社會主義一樣,也有學說、運動(實踐)、制度三種實現形態,但是它的次序有特殊性:一是實踐(道路)形態,二是理論形態,三是制度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實踐形態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中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指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繫的。當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時候,就意味著在實踐中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唯一途徑;就意味著在理論上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就意味著在制度上要堅定不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深刻地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實現形態之間的關係,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中發展中國的道路道路問題是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第一位問題。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振聾發聵地指出:「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之中發展中國的唯一正確道路。「文化大革命」使黨和國家面臨著十分困難的局面,同時把人們的思想搞亂了。從「文化大革命」走出來的中國,是繼續走「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老路,還是走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邪路,抑或是闖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能夠促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路?黨和國家面臨著向何處去的歷史抉擇。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挺身而出,以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從黨的路線破題,領導全党進行撥亂反正。一是衝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領導和支持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二是果斷摒棄「以階級鬥爭為綱」,實現全黨工作重點由階級鬥爭到經濟建設的戰略轉移,並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黨的政治路線;三是大刀闊斧地平反冤假錯案,在解放大批老幹部的基礎上提出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標準,形成了適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組織路線。在此基礎上,以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為重點,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完成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的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全黨實現工作重點轉移後,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那麼,在實踐中我們是怎樣探索並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告訴我們,鄧小平同志領導的探索有兩個起點:一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二是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過去,我們講得比較多的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對設立四個經濟特區強調不夠,這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我國農村區域廣大、農民人口眾多;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業作為工業和國民經濟的基礎作出了很大貢獻,也受到很多束縛;我國經濟文化的落後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生活貧困也主要體現在農民貧窮上。因此,農村的改革牽動全局,影響深遠。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原有的農村經濟,總體上沒有完全擺脫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的小生產狀態,農村通過改革解放出來的生產力還不完全是現代社會化的生產力。而我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對我國的生產力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包括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這種現代化的生產力,可以通過自主創新和艱苦奮鬥逐步達到,也可以通過借鑒、利用和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管理方式和經驗來實現。因此,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10月就提出:「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後來又提出利用外資的問題:「利用外資是一個很大的政策,我認為應該堅持」。這就提出了一個新的發展思路,即在對外開放中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這個思路的創新意義和歷史貢獻,直到現在才被充分認識,但在當時許多人看來,這僅僅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輔助手段。鄧小平同志的這個思路,首先體現在四個經濟特區的創辦上。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決定將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鄧小平同志把這些特區看作是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同時看作是一個「基地」,現代經濟發展的基地、培養人才的基地。實踐證明,創辦經濟特區的試驗是成功的。因此,從實踐上考察鄧小平同志的探索過程,創辦四個經濟特區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是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起點。鄧小平同志領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這兩個起點,是實踐的起點,影響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歷史特點:其一,從中國實際出發推進經濟體制和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農村改革起步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央決定把改革從農村推向城市的時候,也就是開始全面改革的時候,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深刻地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一科學結論,標誌著我們的實踐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主題。這一科學結論的鮮明特點,是強調建設社會主義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要敢於承認落後,不能重犯超越階段急於求成的錯誤。但是,承認落後不要固守落後,要善於改變落後。因此鄧小平同志不僅提出要從中國實際出發,而且提出要改革、要發展。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踐,就包含了從中國實際出發和改革發展兩方面的意義。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進程及經驗,首先要認識到,從中國實際出發推進經濟體制和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這一偉大實踐的極其重要的歷史特點。其二,在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繫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興辦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開始,我們相繼開放了沿海十四個城市,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開闢經濟開放區,批准海南建省並成為經濟特區,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一步一步走上了在對外開放中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路。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開放與改革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特別是在擴大對外開放過程中,使我們越來越認識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要性,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又為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供了有利條件。值得提出的是,鄧小平同志作出對外開放這一重大決策,不僅是因為實現現代化的需要,而且是因為他敏銳地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的走向,看到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可能和條件。他在1978年9月最初提出對外開放問題的時候就說:「我們現在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好多條件,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沒有,現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據現在的條件思考問題、下決心,很多問題就提不出來、解決不了。」「經過幾年的努力,有了今天這樣的、比過去好得多的國際條件,使我們能夠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吸收他們的資金。這是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所沒有的條件。」確實,從上世紀70年代起,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顯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對外開放政策,抓住了這個難得機遇,抓住了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難得機遇。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鮮明的特點,但是,90年代末出現了一個反全球化的潮流,並不斷發展。1999年11月30日,世界貿易組織第三屆部長會議在美國西雅圖開幕,會場外來自世界各地的4萬名反全球化人士集會抗議,與警察發生衝突。這起抗議事件標誌著世界範圍反全球化序幕已經拉開。現在,有兩個世界性論壇在對抗:一個是總部設在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1971年成立),是經濟全球化聲音比較集中的場所;另一個是在巴西南部城市阿雷格里港成立的世界社會論壇(2001年成立),是集中反映反全球化要求的場所。這就給我們黨出了一個難題:是參與經濟全球化還是參與反全球化?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認真研究這個問題,強調「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看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不僅加劇著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衝突。」因此,我們作出了既參與經濟全球化又堅持獨立自主,努力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的戰略抉擇。從鄧小平同志提出對外開放,到江澤民同志決策參與經濟全球化,使我國走出了一條在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繫中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由於這條道路是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達到互利、雙贏,而不是通過軍事擴張或集團對抗來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因此又被稱為「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可以說,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中的又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特點。研究上述兩個歷史特點,就要如胡錦濤同志所多次強調的,努力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相互聯繫中把握髮展方向,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從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從國際國內因素的綜合作用中掌握髮展全局。改革開放的這些生動實踐,為深化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提供了鮮活的經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理論概括,完善和發展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十一屆六中全會在系統總結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經驗時,首次對我國要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現代化建設的步驟和階段、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變革和完善、正確處理一定範圍內存在的階級鬥爭、社會主義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基本問題,作了初步概括,並且明確指出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所確立的「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的「主要點」。在這樣深刻的撥亂反正和創造性探索過程中,鄧小平同志開始思考中國究竟應該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的基本問題。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是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後召開的第一個黨代表大會。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性時刻,鄧小平同志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來自於實踐的「基本結論」。這意味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撥亂反正、全面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僅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而且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獨特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命題的提出,使得中國共產黨人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有了一個科學的方向和目標。從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成了中國共產黨歷次黨代會報告的主題,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從此,中國的社會主義走上了蓬勃發展的新路,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胡錦濤同志要求,我們必須毫不動搖走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開闢出來的正確道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解放思想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改革開放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必須毫不動搖推進改革開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信心百倍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風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以現代化為目標的全面發展的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是為了更好地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那麼,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界的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就是怎麼概括和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黨的十七大破了題,十八大予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按照十七大的界定,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十八大進一步作出表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者最重要的變化,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中增加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使之成為「五位一體」的布局;二是在奮鬥目標中增加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條道路,形象地說,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沿著「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行進,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全面推進,最終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走向具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個元素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內涵十分豐富,至少包括了五個基本元素: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從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堅持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四大發展目標。關於經濟建設問題。十八大報告強調了三個重要問題: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是胡錦濤同志一再強調的一個重大是非問題,澄清了近年來有人以中央強調加強社會建設為由頭否定經濟建設是中心的錯誤觀點。二是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這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個重大判斷,回答了鄧小平同志的發展理論與科學發展觀的關係,澄清了有些人把兩者對立起來的錯誤觀點。三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因此,我們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關於政治建設問題。十八大報告強調了四個重要問題: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把政治體制改革擺在改革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定不移加以推進,取得了重大進展,成功開闢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這就回答了一個長期困擾許多人思想的重大問題——中國有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事實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是在民主政治建設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才為經濟體制改革創造了條件。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與政治是不能機械地割裂的。中國的第一場改革,即建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改革,就是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相互結合、相互促進並取得成功的。經濟體制改革每深入一步,都需要政治體制改革加以保障。反過來,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上猶豫不決,經濟體制改革也難以推進。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時,胡錦濤同志就指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中取得了七大進展。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了這個重大問題。二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這是我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始終不能忘記的根本原則。三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是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此,要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要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基層民主制度,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要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應該講,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我們在民主政治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其中之一就是形成了社會主義民主的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兩種形式。我們要善於把這兩種形式結合起來,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同時,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關於文化建設問題。去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已經通過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十八大進一步強調,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中有四個重要任務: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十八大報告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了闡述,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三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增加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關於社會建設問題。十八大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此,報告強調了三個重要問題:一是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二是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三是提出了一系列具體任務,包括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等。特別是,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論述「全面小康」的新要求時,已經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十八大進一步把它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指出: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此,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報告強調,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以現代化為目標的全面發展的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被實踐反覆證明的唯一正確道路在十八大召開期間,國內外輿論都認為,在過去五年和十年,中國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了「黃金十年」的輝煌成就。黨的十八大在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時指出:十七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勇前進的五年,是我們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五年。報告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兩個方面,對過去五年的工作作了總結: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方面,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設邁出新步伐,文化建設邁上新台階,社會建設取得新進步,國防和軍隊建設開創新局面,港澳台工作進一步加強,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二是在黨的建設方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繼續推進,思想理論建設成效明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重要成果,黨的建設改革創新邁出重要步伐;黨內民主進一步擴大;幹部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人才工作開創新局面;創先爭優活動和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深入進行,基層黨組織不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報告在回顧和總結過去十年的成就時指出,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一系列重大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十年來,我們取得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如果聯繫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的歷史,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唯一正確的道路。3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銳意推進經濟體制和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激發了整個社會的生機和活力。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我們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不斷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新的體制機制,為我國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3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二,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一;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對外投資大幅增長。3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僅次於美國。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30多年也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3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當家作主權利得到更好保障。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有效實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不斷擴大,人權事業全面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發展壯大,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更加和諧。3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建設卓有成效,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公民道德建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推進,文化事業生機盎然,文化產業空前繁榮,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人們精神世界日益豐富,全民族文明素質明顯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顯著增強。3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以民生為重點大力推進社會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等教育總規模、大中小學在校生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辦學質量不斷提高。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全社會創業活力明顯增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3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面加強,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紮實貫徹,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速推進,中國特色精兵之路成功開闢,裁減軍隊員額任務順利完成,軍隊武器裝備建設成效顯著。人民軍隊在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特別是抗擊各種自然災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成功實施「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邁出重大步伐。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得到全面貫徹執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保持繁榮穩定。祖國大陸同台灣的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不斷加強,反對「台獨」分裂活動鬥爭取得重要成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呈現新的前景。3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出了一條和平發展道路。我們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同發達國家關係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不斷深化,同發展中國家傳統友誼更加鞏固。我國積极參与多邊事務,承擔相應國際義務。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顯著上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3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明顯提高。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推進,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深入進行,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增強。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因為我們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認真研究解決。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總結十年奮鬥歷程,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闢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提了出來,這是本次黨代會在思想理論上的最大亮點。無論在黨的理論創新歷史上還是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黨代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構,具有最高的組織權威性。通過黨代會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來,可以以這樣的組織制度的權威性「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作為獻身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中國共產黨人,我們信奉科學性是為了增強思想認識和行動的自覺性,尊重組織權威性也是為了增強思想認識和行動的自覺性。正如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四個更加自覺」的要求,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科學發展觀之所以要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確立起來,是因為這一科學思想理論具有長期的理論指導意義。首先,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就理論意義而言,就是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認識。我們都知道,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發展問題,有過大量的豐富的論述。一是強調發展是在事物內在矛盾的推動和外在條件的影響下,由簡單到複雜、由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不斷變化的過程;二是強調在經濟領域特別是物質生產領域,發展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主要是工具),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變化的生產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三是強調在社會領域,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過程中,推動社會由低級到高級不斷變革的過程。鄧小平同志的發展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哲學思想,借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發展研究成果(包括發展經濟學、發展政治學、發展社會學),重點論述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經濟社會變革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的發展特別是關於中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關於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關於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關係等重要思想,就是鄧小平同志發展理論的直接繼承和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在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過程中,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認識。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們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最需要的理論,是能夠指導我們的事業長期發展的科學理論。其次,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一歷史性課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我們都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中形成的。這次飛躍的任務,就是要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為了完成這一歷史性任務,從毛澤東同志開始就作了艱辛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毛澤東同志的未竟之業和留下的思想財富,重新開始探索。在當時的條件下,無論是撥亂反正還是改革開放,重點都是從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破題,把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統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上來,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動員大家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世紀之交發生的國內外政治風波,把執政黨建設的問題凸顯了出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應運而生。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重大問題破題,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結合起來,進一步通過一系列「兩手抓」的決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戰略決策,解決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問題,聚焦發展這個執政的第一要務,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在人們對於社會主義和執政黨建設已經確立了全新認識的基礎上,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徵,直接從「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破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可見,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不僅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而且直面「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個歷史性課題,提出了解決這一歷史性課題的戰略思想。因此,這是一個可以長期指導我們改革發展的科學理論。再次,科學發展觀在過去的十年里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我們黨也面臨著來自國內和國外的、自然的和經濟社會的一系列風險考驗。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著發展的黃金期和矛盾凸顯期並存,以及實踐中出現的困難、矛盾和問題,我們是用改革開放前的老辦法還是搬用西方那一套做法來解決問題,又一次出現了「走什麼路」的選擇問題。在這個重大考驗面前,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旗幟鮮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深入分析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來的新的階段性特徵,認真總結我國發展實踐中的經驗和存在問題,借鑒國外發展經驗,提出了發展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不斷化解經濟社會結構性變革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特別是在應對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提出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重大決策以及一系列具體措施,在世界各個大國同時參加的這場「大考」中考出了一份驕人的好成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過去十年,既是在實踐中提出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十年,又是實踐檢驗科學發展觀的十年。因此,今後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黨的指導思想,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因此,「面向未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我們一定要通過認真學習十八大精神,勇於實踐、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把握時代發展要求,順應人民共同願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永葆黨的生機活力,永葆國家發展動力,在黨和人民創造性實踐中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總之,進一步學好科學發展觀,掌握好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理論指導,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對於進一步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具有重大意義。(作者:中央黨校原副校長)上一篇:科學發展觀的新定位新闡釋和新要求下一篇:道路理論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造
推薦閱讀:

7年抗痘,完美收官!
為國爭光,振奮民族自信心
害怕別人的眼神 無論是老師 還是長輩 怎麼克服?
堅持四個自信,推動事業前進
以文化自信為內核,《一路書香》引領全民行讀熱潮,電視綜藝就該這麼做!

TAG:道路 | 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