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女童被碾路人不救之恥

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佛山南海黃岐的廣佛五金城發生了一起慘劇:年僅2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撞倒後兩次碾壓。而之後小悅悅孤零零的躺在路邊,路人經過不聞不問,直到又一輛貨車碾過小悅悅。最後伸出援手的是一位拾荒阿姨。…[詳細]看了這段視頻的人,無不感到悲憤恥辱,然而這樣的恥辱並不能僅僅是「為那18個路人恥辱」,因為「冷漠的路人」又何嘗不是你我?我們究竟為何要生活在這樣的恥辱中,又如何走出這樣的恥辱?

視頻:白衣男子經過,無動於衷2011-10-17 第 1843 期今日話題 三個引人思索的現象「不顧家人死活」與「愛管他國瓦上霜」漢儒曾這樣描繪秦的民風:兒子借父親一把鋤頭,父親的臉色便很難看;母親來兒子家借個掃帚簸箕,兒子一家便罵罵咧咧。這樣的民風並不只存在於古代,一本回憶錄描寫了70年代「大院」里的人際關係,什麼婆婆逼坐月子的兒媳到冬天的戶外洗衣、兒子結婚後嫌傢具不夠搶劫父母、姐姐喝了敵敵畏妹妹說「讓她死了最好!跟我有什麼關係!」……。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有著深厚的人情冷漠傳統,連家人之間都如此,何況對路人?學者劉瑜在文章《他人瓦上霜》中則記錄了某些國家裡,民眾如何為異國他鄉的人奔走呼籲。對他國人都不冷漠,何況對本國人?實際上,中國社會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類「生存哲學、民間智慧」的擁有量,的確遙遙領先於世界。「彭宇案後遺症」與「彭宇案之前的冷漠」現在出現女童被碾路人不救這類「冷漠新聞」,人們自然眾口一詞說這是「彭宇案後遺症」,但是要知道在彭宇案之前,這類「冷漠新聞」並不更少,人們對人情冷漠的感知早就有了。不可否認彭宇案的負面作用,但這個案子對人們行為的實際影響究竟有多大,值得商榷。是彭宇案製造了大多數人的冷漠?還是即便沒有彭宇案,大多數人也是冷漠的,彭宇案不過讓大家冷漠得更心安理得?「人人罵冷漠」與「人人冷漠」需要注意的是,跟帖里責罵冷漠的聲音仍然高于歸咎彭宇案的聲音。如果人們能言行一致,何至於還會出現如此多的「冷漠新聞」?要知道本次事件發生在佛山,但這種現象可是全國普遍的。從邏輯上講,必然是大多數人在網上譴責歸譴責,現實生活中該冷漠還是冷漠。這也不奇怪,最近不是曝光了一位以正義感著稱的女公共知識分子,在現實生活仍然過著她嘴上反對的生活嗎?我們為何生活在恥辱中「無可信者」與「方可方不可」要讀懂中國社會的傳統,有兩本書不可不看。一是《韓非子》,二是《莊子》。韓非告誡說,你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人都是為自己的,都會為自己來算計你。他專門提到,包括老婆孩子。這是韓非的一句名言了:「夫以妻之近及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餘無可信者矣。」老婆孩子都不可信,你還能信誰呢?莊子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偽、有無、是非、善惡都可以不分,或者說都不可分:「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於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恢詭譎怪,道通為一。」莊子主張以「逍遙遊」的態度對待世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把一切矛盾都化解為虛無,化解在庄生夢蝶、蝶夢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難得糊塗、玩世不恭的態度之中。也就是說,韓非教人算計,莊子教人苟且,一個黑,一個厚,厚黑就是我們的一個傳統。生活在厚黑的醬缸中焉能不恥辱韓非和莊子為什麼總結出這樣的處世哲學呢?因為在不公正的社會,往往是「劣勝優汰」,所以他們教人厚黑也的確利於生存,符合「理性」。但是這樣的生存術一旦流傳,人們就會習慣成自然,「必要的冷漠」人們要冷漠,不必要的冷漠人們也冷漠,於是厚黑蔓延於社會,我們焉能不恥辱?這種社會基礎又豈是一個彭宇案之過?要走出恥辱,不能沒有道德砸碎醬缸,唯有道德人們習慣說,這不是道德問題,這是醬缸的問題,我們活在其中,身不由已。不過人們渴望打破醬缸卻是情真意切,否則跟帖里為何這麼多憤怒與正義之聲?然而誰來打破醬缸?出頭的人要付出代價,打破後受益的卻是眾人,於是沒人出頭,出現「人人罵冷漠」而「人人冷漠」的局面。誰來打破醬缸?唯有有德者。
推薦閱讀:

盧漫虐心單曲《不想做路人》 詮釋痴情男人
妙齡女輕生 路人冷漠直播「叫好」
孕婦臨產丈夫街頭接生 路人齊心相助
《我是路人甲》追逐影子的人
短靴留步!想露腿又怕路人瞧,我還要靠你來扮酷!

TAG: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