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不知道漢服是如何誕生的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還很天真無邪,那時穿衣服的唯一原因是看到動物們有毛皮可以禦寒而自己沒有,所以要扒下動物的皮給自己穿上,好讓冬天不至於太難熬。這時的衣服除了單一功能之外,沒有什麼可說的。
但當人們突然在某一個階段發現可以用植物分離纖維紡線織布,又發現衣服的形狀款式需要自己思考如何設計時,文明就開始了。
中國的衣冠服飾制度,大約在夏商時代就已發端,到了周朝逐漸完善。周朝最講「禮」,凡事都要講究禮數,衣服也不例外。成了「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天子后妃、公卿百官,冠服不同。
據《周禮》所載,周朝有五禮之說,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吉禮是向先祖與眾神祈求福祥的禮節。凶禮是哀邦國之憂的喪葬禮節,還包括對天災人禍的哀弔。賓禮是諸侯對王的朝見、諸侯間的聘問和會盟等禮節。軍禮是戰爭、田獵、築城等動員大量人力的活動的禮節,即大師之禮、大田之禮等。嘉禮是為了親善萬民的禮節,包括婚禮、冠禮、饗燕禮、慶賀禮、賓謝禮等。
不同典禮場合服飾不同。拿吉禮來說,祭祀昊天上帝要穿大裘,享先王用袞冕,享先公用鷩(bi)冕,祀四望山川用毳冕,祭社稷用冕。不同禮服冠帽造型不同,飾物多少不同,服裝質地、顏色和圖紋均不同。比如同樣是冕,祭上帝時所戴者前後無旒(梳齒樣條帶裝飾物),享先王用十二旒,享先公則只有九旒。
衣服圖案紋飾也有不同。最隆重的典禮場合,服飾要用十二種圖案,包括日、月星、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合稱為十二章紋。而享先王等典禮上,只用九章,日月星辰要去掉。祭四望山川時則只能使用五章。至於平時的普通小祀,就只用黻紋一種。
而王后、命婦的衣冠服飾大約有褘(hui)衣、褕(yu)翟、闕翟、鞠衣、展衣、褖(tuan)衣。其中,褘衣、褕(yu)翟、闕翟都是隨王參加祭祀的禮服,鞠衣是親蠶(向先帝禱告一年間蠶桑紡織等事)之禮服。展衣為禮見天子、宴見賓客的服飾。
民間男女服飾也有規定,對於普通庶民來說,日常祭祀典禮比較簡單,無非吉凶而已,其中凶禮是最重大的禮制活動了。按照規定,凶服分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合稱五服。後世形容血緣之間的親疏遠近,常以五服劃分,稱五服之內或之外以別親疏,實際就是從凶禮這裡來的。
但無論怎麼複雜,基本的服飾樣式在中國古代無非兩種,一種是上衣下裳,另一種是衣裳連屬。上衣下裳就是上下兩件,上面穿的稱為衣,「衣」為縫有袖筒,前開式的服裝,衣襟右掩的稱為右衽,衣襟左掩的稱為左衽。下面穿的稱為裳,「裳」在最初,只是將布裁成兩片圍在身上,到了漢代,才開始把前後兩片連起來,成為筒狀,這就是現在所說的「裙」。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繫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衣裳連屬制,古稱深衣,始創於周代。《禮記·深衣》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深衣同當代的連衣裙結構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繡緣邊。深衣這一形制,影響於後世服飾,漢代命婦以它為禮服,古代的袍衫也都採用這種衣裳連屬的形式,甚至現今的連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周朝行封建制,分封諸侯,天子南面而治天下,所據京畿之地而已,久而久之,諸侯們做大做強,就動了心思,關於要不要行周禮,諸子也有不同意見。孔子是堅決執行周禮,生病了不能穿禮服,魯王來看他,他還要把禮服蓋在身上,以示尊卑。而墨子覺得不必管周禮,而是要「節用」,衣冠服飾只要能用就可以了,那些繁文縟節不必管它。荀子的觀點則介於兩者之間,認為服飾的等級差別還是要體現的,但不必如周禮那般繁瑣。所以到了戰國末期,七雄各搞一套,周禮也就名存實亡了。
推薦閱讀:
※夫妻之間相處有禁忌 你知道嗎?--心理--健康--首頁
※拒絕平淡 15個戀愛小技巧你都知道嗎
※堅果!!終於知道為什麼這麼多健身的人都要吃堅果了!!
※不做雙眼皮,你永遠不知道你的眼睛有多美!
※看一看女人這裡就能知道過去交往過幾個男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