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商業文明中認識儒家精神

最近幾年以來「尊孔」蔚然成風,習近平總書記帶頭倡導,中國首富的馬雲附和,世界各地成立孔子學院,把孔夫子和打造中國特色的企業精神聯繫起來,作為指導思想,追求儒商的理想成為時尚。

  儒教被視為有現代化積極意義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經濟實力崛起後,亞洲四小龍—台灣,香港,韓國和新加坡—躍升為現代化工業發展的新寵,西方學者們羅列諸多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儒家文化,尤其注重教育的傳統,這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就是生產力。在此之前,儒家不但在中國的政治運動中被視為腐朽封建,阻礙進步,外國學界主流也是批評儒家思想保守,墨守成規,社會上禮教的縛束,抹殺創新。所以十九世紀中葉面對列強入侵,朝野完全沒有應變還擊的準備,結論是,儒學是中國現代化的障礙。但在東亞經濟體富裕之後,幾乎以前被視為阻礙進步的儒家社會文化特徵,都以積極新面貌出現:以往認為家族為單位的經濟無法做大做強,但是查看一些東亞跨國資本企業,起源就是靠家族成員集資和堅韌的關係網。以前宗族等級森嚴,缺乏平等的權威主義,從另一角度來看,變成了上下同心協力,各就各位的責任感。

互動話題:儒教之於中國商業文化 利大於弊VS弊大於利

  哈佛大學社會政治學家傅高義(Ezra Vogel)挑揀出來儒學適應現代社會的制度根源,總結有:按照能力提拔的官僚體制,文官考試製度,群體意識和自我提升的動力。他統稱之為「工業化的新儒學」。其他學者也找出儒家節儉耐勞的美德,還有忠孝仁義之類的倫|理,加以頌揚,推崇為「儒教資本主義」的精神內涵。筆者在台灣上高中時死背硬記《論語》、《孟子》,未能消化,不由得感嘆,儒家學說實在博大精妙,要啥有啥。

  但是在有些問題上,學者們並沒有得到共識。例如,中國明清傳統的成功商人,要有官府的後台,參與國家壟斷或半壟斷的行業。典型的徽商是「賈為利祿,儒為名高」,利與名兼顧。而一旦致富,很少加大在企業資本的投入,而是廣置田產,捐個官位,最大的希望是子孫能在科舉上出人頭地,進入官僚體系,擺脫在士農工商殿後的社會地位,這種文化因素局限了企業的發展。

  還有儒教核心對「利」的觀念是偏向否定的,累積財富的慾望要加以限制,崇尚簡樸為美德。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儒家傳統,成了中國人自我意識中的一部分,使中國人難以接受「不均」是致富必然帶來的後果。「為富」經常與「不仁」連在一起,朝廷對於富甲一方的商人懷有懼心,明清商人修建庭院、妻妾成群的炫富一直是儒門譴責的對象。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市場經濟增長模式要靠消費,這對於生長在儒教價值觀的人群是一種思想的轉變。

  其實,中國的商業文化建立在民間宗教的道教成分比儒家傳統更有份量,所以商賈供奉講義氣的關公,或是財神爺趙公明,公平交易,共同富裕,見利思義,都是江湖上規矩,要轉換成現代企業家的精神,是一步之遙,非要扯上儒家有些牽強。

  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後,把新的重點放在如何在全球化中,另外樹立與西方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話語體系。經濟學近年來發展的趨勢是更兼顧到文化的內涵,因為經濟學不能罔顧人是經濟主體,人與資源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文化圈裡有不同的感知,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更是千絲萬縷,東亞儒家文化從來沒有認為市場是萬能的,或是市場運作可以脫離國家。在市場競爭,西方崇尚契約文明,儒家講誠信、社會責任感之類,東方西方差別不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對仁的定義很模糊,「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實行仁德完全在自己,不能依靠別人,這是人的自我意識。仁的思想落到實處就是禮,禮是人與人溝通的規範,「禮之用,和為貴」,和氣則能生財。筆者認為「禮」是儒學在全球化商業文明中,落實到行為層面的表現。

  「克己復禮」曾經被歪曲成為污衊政敵的口號。在全球化的商業文明的語境中,多種文化碰撞,像在單一文化中那麼單純,要遵循共通的行為準則,「克己」就是莫要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即使用意不錯,有的時候會碰到尷尬的場面。

  儒教極為崇尚以家庭為中心的觀念,有一次,北歐國家一位高官訪華,這位女部長學識教養風度不凡,我方接待的是一位大媽型的副部長,熱情洋溢,見面寒暄之後就說:「我比你年紀大,我就是姐姐,你是妹妹,咱們拜個干姐妹,就是一家人了。」然後一招手,助理就推出一台小車,上面擺滿了見面禮。北歐高官沒有應付過這種場面,手足失措。在場的國內記者也覺得這種表達中國式的好客的方式有欠妥當。

  在中國官本位的文化熏陶下的企業家,面向全球發展時,習慣性高估官員的作用,或是低估民意反應,不幸導致項目功敗垂成。從儒家的人治到以法製為綱的現代商業文明過渡,「走出去」的民營企業家要調整觀念和思維,要是不經過辯證地把儒教奉為「放之四海而皆準」,反而會造成盲點。

  孔子說過:「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篤敬就是禮的精髓,禮做為外部行為,是一種尊重對方文化的表現。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企業家致力「為富且仁」,「為富好禮」的修養,成為現代儒商,善莫大焉。

  周乃蓤,世界經理人總編,中山大學傳媒設計學院訪問教授。周女士曾在美國大學教授東亞史,並在香港大學講授財經新聞;曾任路透社資深記者,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全球財經項目創始人及主任,著有《國際財經新聞知識與報道》。專欄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Dan Plan 與達芬奇的蛋
波羅若:高手如何通過跨界整合實現產品免費賺大錢的商業模式(百萬分享八十八)
我是怎樣找到大佬劉益謙並和他談合作的
為什麼萬達要抵制《摔跤吧爸爸》?
大學附近的水果小超市,怎麼才能擠走那些缺斤短兩的低價地攤商販?

TAG:商業 | 精神 | 儒家 | 文明 | 認識 | 全球化 | 商業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