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有製為主體問題的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堅持、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即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幾代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經過幾十年的艱苦探索,克服了「左」的、右的錯誤傾向,才得出的重大理論成果,我們必須倍加珍惜。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又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實踐證明它是完全正確的,大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應該毫不動搖地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任何改革措施都必須為鞏固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服務,而不能違背、削弱、更不能破壞基本經濟制度,這是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改革的底線。

但是,圍繞著基本經濟制度學術界存在著許多分歧,分歧的核心是如何理解公有製為主體的問題:什麼叫公有製為主體?為什麼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反對私有化?與此相聯繫的,還有一個怎麼看待私有制經濟、尤其是私營經濟的問題。有一些分歧涉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所以我們必須從一些最基本的道理說起。

必須重視所有制問題

基本經濟制度說的是所有制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一度出現一種傾向,即竭力淡化以至否定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意義。一時間「不問所有,只問所用」的論調頗為流行。彷彿什麼公有制、私有制都是無所謂的,無關緊要,只要能夠發展經濟就行了。這成為不要問姓「社」姓「資」這個政治方向問題的「理論依據」,也導致經濟學研究中一系列問題的失誤,例如,研究分配問題,總的傾向是不講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僅僅圍繞具體分配政策做文章。然而公有制有公有制的分配方式,私有制有私有制的分配方式,離開所有制,怎麼能夠說得清楚分配問題呢?淡化甚至不問所有制問題,這種看法不論政治上,還是學術上都是錯誤的。

馬克思主義是十分重視所有制問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淡化不得。

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在生產過程中,人們不僅和自然界發生關係,而且人們相互之間也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即生產關係。不同其他人發生社會關係的孤立的個人是無法生存的。任何生產都是在一定生產關係中進行的。離開生產關係,就不會有物質生產。生產關係的總和就是決定社會上層建築的經濟基礎。

在物質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經濟關係是多種多樣的,生產關係是一個具有多層次內容的複雜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生產資料所有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是整個生產關係的基礎。誰佔有生產資料,他就在生產過程中佔有優勢,生產是為佔有生產資料的人服務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了生產的目的,也決定了勞動過程中和分配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經濟關係的性質。一個社會的性質,從經濟上說,正是取決於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離開所有制,就無法認識經濟關係的本質,也就無法判斷社會的性質。

我們重視所有制,除了因為所有制的形式決定一個社會的性質外,還因為採取什麼樣的所有制形式,對生產力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人們在物質生產中採用什麼樣的生產關係,並不是人們主觀的選擇,而是由生產力的性質客觀地決定。但是,一定的生產關係一旦確定下來,它會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的性質時,它就成為發展生產力的巨大的推動力,能夠解放、發展生產力;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它就會阻礙、束縛生產力的發展,甚至破壞生產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這種辯證關係,使得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所有制問題,如果在這個問題上決策失誤,沒有按照生產力的性質及其發展要求來確定所有制形式,而是按照西方經濟學的某種「理論」,例如根據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一「經濟人假設」,來主觀地「設計」、「安排」所有制結構,那麼,就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現代化建設。

恩格斯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指出社會革命雖然是政治行動,但歸根到底是為了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他說:「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為了保護一種所有制以反對另一種所有制的革命。它們如果不侵犯另一種所有制,便不能保護這一種所有制。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是犧牲封建的所有制以拯救資產階級的所有制」。「的確,一切所謂政治革命,從頭一個起到末一個止,都是為了保護一種財產而實行的,都是通過沒收(或者也叫作盜竊)另一種財產而進行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1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這段話,確切地闡明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

所以馬克思恩格斯談到工人階級乃至全人類獲得解放的共產主義運動時,強調所有制問題是共產主義運動的「基本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0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實行徹底的決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他們提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這三句話是他們在《共產黨宣言》這個全世界共產黨人公認的共同綱領里說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生產,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所在。他們在考察、研究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獲得解放的途徑時,始終把生產資料公有制問題放到首位。

我們黨也是十分重視我國社會的所有制結構的。早在全國解放的前夕,毛澤東就設想過新中國的所有制結構,他指出未來應該有這樣五種經濟成分:一是處於領導地位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二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工商業;三是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有不同程度聯繫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四是大量的農業、手工業的個體經濟;五是具有程度不同的社會主義因素的合作社組織。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毛澤東及時地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個體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這項工作儘管存在要求過急、形式簡單的毛病,從總體上看,用鄧小平的話來說,是做得非常好的,它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也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總結了歷史經驗,明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合這一實際情況,調整了所有制結構,克服了單一公有制的弊病,形成了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格局。

什麼叫所有制?

所有制,乍一看來,是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是物的隸屬關係,似乎是人與物之間的關係。然而所有制並不是法律概念,而是一個經濟範疇,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它是指所有者通過佔有生產資料同其他人,尤其是同勞動者發生的經濟關係。因此,馬克思主義者在談到生產資料所有制時,總是要通過人與物(即生產資料)的關係來揭示人與人的關係即所有者與勞動者的關係,這種關係的實質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可以

說,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只是所有制的「外殼」,而生產資料所有者同勞動者的關係,即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則是所有制的「內核」。

遺憾的是,我們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講到所有制的時候,往往只講生產資料歸誰所有,而忽視佔有生產資料的人與勞動者之間的關係,忽視生產資料同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其實,只講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並不能完全說清楚所有制問題,例如,奴隸主所有制、封建地主所有制、資本家所有制,從「生產資料歸誰所有」這一點上是一樣的,都是歸私人所有,區別在於,他們佔有了生產資料以後,通過什麼方式把這些生產資料同勞動力結合起來:如果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同時把喪失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看作同其它牲口一樣(不過是「會說話的工具」而已),從人身上加以佔有,進而把所佔有的生產資料同這樣的勞動者結合起來,那麼這種私有制就是奴隸主所有制;同樣是私人佔有生產資料,但喪失生產資料、一無所有的勞動者人身卻是自由的,他只能靠出賣勞動力謀生,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是通過佔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僱傭工人(在市場上按勞動力價值購買勞動力),並榨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方式來實現的,那麼這種私有制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可見,講到所有制問題,不僅要講生產資料歸誰所有,還必須講生產資料同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兩點一起說,才能說明所有制的性質。

為什麼我們要強調所有制問題除了要講「生產資料歸誰所有」,還必須講生產資料同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即強調所有制是一種經濟關係,而不是簡單的生產資料這種物的隸屬關係呢?這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有人鑽了所有制只講「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空子來搞私有化。例如,有人提出,出賣社會主義國有企業,只是改變了國有資產的價值形態,賣了國有企業,國有資本依然以價值形態掌握在國家手裡,公有制依然存在,只是由實物形態轉變為價值形態而已。因此,出賣國有企業,即使全部賣光了,也不能叫私有化。彷彿公有制就是一大把錢,國家拿到這一大把錢(且不說在賣國有企業時國家是不是真的拿到了錢),就有了公有制。這是十分荒唐的。要知道所有制是經濟關係,把勞動者之間在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基礎上形成的平等、互助的關係消滅了,變成了資本家僱用、剝削工人的關係,這哪裡還有什麼公有制呢!即使國家掌握了一大把錢,也不能說還存在公有制。我們在三大改造時期,通過公私合營,用贖買的方式(支付定息)改造私營工商業,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意味著所有制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使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工商業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按照這些人的說法,這時資本主義私有制依舊存在,私營工商業並沒有得到改造,因為錢還在資本家手裡。這種說法豈不荒謬!

所以,講到所有制,不僅要講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更重要的是,要講佔有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與勞動者的關係。要記住: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一個經濟範疇,它的內涵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

什麼叫公有制?

弄清楚了什麼叫所有制,就很容易回答什麼叫公有制的問題。

直觀來說,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指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人民共同所有(全民所有制)或部分勞動人民共同所有(集體所有制)。但僅僅這麼說是不夠的。公有制的建立,意味著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可以直接結合起來,無需通過像資本家這樣的中介來實現,在公有制條件下,人們在生產資料面前,人人平等,因而使得少數人憑藉佔有生產資料來壓迫和剝削勞動者成為不可能的了,從而為消滅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現象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了勞動者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的平等互助合作關係,決定了在分配過程中消滅了剝削的按勞分配關係。在當今條件下,談到公有制,其內涵就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決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這一內容來抽象地談論公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作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對立物出現的,它是對私有制的否定。公有制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自發地產生,只有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才有可能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毛澤東就提出,生產資料公有制不僅僅是指生產資料歸勞動人民共同所有,還要體現在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在沒收官僚資本和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企業,必須建立與全民所有制性質相適應的、體現勞動者之間平等互助合作關係的管理制度。僅僅把生產資料的產權收歸國家所有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勞動者不僅在法律上共同佔有生產資料,而且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共同使用生產資料,即既共同佔有、又共同勞動,才能叫公有制。如果國家佔有生產資料,卻利用佔有的生產資料僱用工人進行勞動,並剝削他們創造的剩餘價值,那仍是資本主義所有制,那樣的國家所有制,即使打著全民所有制的旗號,那也是「掛羊頭賣狗肉」,實際上並不真的就是公有制。這裡,光講是不是共同佔有生產資料顯然是不夠的,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係決定了事情的實質。

全國解放以後,由於我們沒有經驗,一度照搬蘇聯的企業管理辦法。那時主要是學習蘇聯的馬戈尼托高爾斯克鋼鐵廠的管理辦法,它被稱之為「馬鋼憲法」。這一套管理制度的特點是實行「一長制」,一切聽廠長的,廠長同工人之間是「貓鼠關係」,完全體現不出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看不出工人在當家作主。毛澤東對這種管理制度很不滿意。正當他在思考國營企業的管理制度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即國營企業的管理制度怎樣才能符合全民所有制的性質的時候,中共鞍山市委給中央報來一份關於鞍山鋼鐵廠以「兩參一改三結合」為核心內容的管理制度的材料,毛澤東看了十分高興,馬上代中央寫了一個很長的批示,充分肯定鞍山鋼鐵廠的經驗,把它稱之為「鞍鋼憲法」,要求在全國推廣。後來在十一屆六中全會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我們黨又重申「鞍鋼憲法」的重大意義。

按照毛澤東的思想,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里,勞動生產中人與人之間關係應當是這樣的:對領導人員來說,「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以平等態度待人」;對企業管理人員來說,要「採取集中領導和群眾運動相結合,工人群眾、領導幹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不斷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等等」;對工人來說,要保證工人參加企業的管理。他指出,「如果幹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個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廠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幹部的。」「不能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用做工作,就自然會出現勞動者和企業領導人員的創造性合作。」[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和談話》,第455、456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1998年1月印。]體現這樣的人與人關係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反映出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工人當家作主,才能真正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助、合作的關係。只有建立了這樣的管理制度,才能稱之為全民所有制企業。毛澤東這一思想,對我們理解什麼是公有制,是很有啟發的。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有人為了替私有化提供依據,在什麼是公有制問題上製造了許多混亂。他們往往僅僅從資本組織形式的角度來解釋公有制,完全不顧人與人之間、尤其是生產資料佔有者同勞動者之間的經濟關係。他們提出,一個人佔有生產資料(獨資),那是私有制;幾個人一起佔有生產資料(合夥),那就是集體所有制;一大幫子人共同佔有生產資料(例如股份制),那更是公有制了。他們炮製了「公共所有制」、「公眾所有制」這一類「新」概念,說任何國家所有制都是公有制(公共所有制),任何股份制也都是公有制(公眾所有制)。有人到美國去轉了一圈,提出美國早就是公有製為主體了,因為美國不僅有少量的國家所有制,更重要的是,在美國,股份制企業的產值佔了國民生產總值的80%以上。這聽起來就感到十分荒唐,然而卻是一位當時身居全國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領導要職的「權威人士」說的,並發表在《人民日報》上,因而頗有影響。還有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提出「新公有制企業」的概念,認為股份制企業就是新公有制企業。給股份制這樣定性,私有化就可以暢行無阻地推行了,因為無論怎麼搞私有化,只要採取股份制的形式,都仍然是公有制,都不影響「公有製為主體」。對於諸如此類的、混淆視聽的有關公有制的「理論」,我們不能不加以澄清。

不是任何國有制都是公有制,只有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國家所有制才是公有制

能不能把「公共所有制」即國有制等同於公有制?不能。不是生產資料只要歸國家所有就可以叫做公有制的。國家所有制的性質取決於國家的性質。恩格斯在談到資本主義國有化時,明確指出,它「沒有消除生產力的資本屬性」,因為「現代國家只是資產階級社會為了維護資本主義方式的一般外部條件使之不受工人和個別資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組織。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已有,就越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越是剝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僱傭勞動者,無產者。資本關係並沒有被消滅,反而被推到了頂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資本主義的國家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私人所有制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並沒有改變資本的本質,實行國有化還是私有化,都是為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國有、私有,反映的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裡,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代表了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國家所有制才是全民所有制,才成為公有制的一種形式,因為這種國家所有制是國家按照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來佔有生產資料、行使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只有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國家所有制,勞動人民才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才能消滅僱傭和剝削關係,從而形成了新型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

可見,資本主義的國家所有制與社會主義的國家所有制在性質上是根本不同的,前者在本質上仍是資產階級私有制,後者才是公有制的一種形式。決不能只看到都是歸國家所有這一形式上的共同點,忽視國家性質的不同,否定兩者在生產關係上的質的差別。恩格斯曾經尖銳地批評過「把任何一種國有化,甚至俾斯麥的國有化,都說成社會主義的」,是「一種冒牌的社會主義,它有時甚至墮落為某些奴才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這一批評,對那些熱衷於鼓吹資本主義國家所有制也是公有制的人,無疑是當頭棒喝。

股份制是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不能說股份制就是公有制

能不能把公眾所有制即股份制等同於集體所有制,從而一般地說等同於公有制(或者用那位「著名經濟學家」的話來說,就是「新公有制」)?也不能。不是若干人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就是集體所有制,而不管他們是什麼人,也不管他們同勞動者是什麼關係。股份制是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它是通過發行股票籌集社會資金組建企業的一種做法,它是相對於獨資、合夥等形式而言的;集體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一種形式,它是部分勞動人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同時共同勞動,從而在企業內部形成勞動者平等互助合作關係並消滅了剝削的經濟關係。股份制是資本組織形式,所有制是生產關係本質,兩者是不同的經濟範疇。同一種資本組織形式可以容納不同的生產關係(同樣是股份制形式,可以是資本主義股份制,也可以是社會主義股份制),同一種生產關係也可以採取不同的資本組織形式(同樣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資本的組織可以採取獨資、合夥的形式也可以採取股份制的形式),所有制與股份制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範疇,兩者不可能具有互等性。股份制本身並不能說明姓「社」姓「資」、姓「公」姓「私」,它的性質取決於它是在什麼所有制基礎上組織起來的,是以哪一種所有製為主體,由誰控制,為什麼經濟目的服務。股份制,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決不能說股份制就是公有制。

從歷史發展來看,股份制最早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產生的。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由於企業規模較小,需要的資本不多,企業一般都是採用獨資或合夥的組織形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單個資本家或幾個合夥資本家已很難籌集到開辦一個大企業所需要的巨額資本,於是,從18世紀起,股份制這種把分散在社會上的小額資本集中為巨額股份資本的企業組織形式應運而生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股份制,雖然使「私人資本」變成「社會資本」,但並沒有改變資本的私有性質。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資本組織形式由獨資、合夥變為股份制,改變的只是資本的存在形式,由個別人或幾個人佔有的資本變成一大夥人佔有的資本,而沒有改變資本家僱傭和剝削工人的關係,因而根本談不上成了什麼「集體所有制」,談不上成了公有制。

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股份制才有可能成為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幾個國有企業通過股份制形式建立集團公司,這種股份制企業是全民所有制性質的;部分勞動者以勞動合作為基礎採取入股形式組建企業,排除了僱傭和剝削關係,這種股份合作制是集體所有制;混合所有制即通過發行股票的辦法,由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人資本、甚至外國資本混合在一起組建的股份制企業,如果是由國家和集體控股的,這種股份制企業具有明顯的公有性,成為公有制的一種變通的實現形式(順便說一下,即使由國家和集體控股的股份制企業,也不能直接說就是公有制,只能說是以公有製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即具有明顯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

把股份制簡單地等同於集體所有制、進而等同於公有制,其錯誤,在理論上是把企業的資本組織形式與生產關係本質混為一談,用資本組織形式的共性抹殺生產關係本質的差別;在實踐上則有可能把作為資本主義私有制一種形式的股份制混同於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一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從而為社會主義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股份制形式實行私有化提供一種掩飾。例如,江湖人稱「X股份」的那位「著名經濟學家」,鼓吹股份制企業是「新公有制企業」,目的就在於此。按照他的說法,只要採用股份制的形式,即使搞了私有化,把國有資產賣給了私人,仍是堅持公有制,只是由傳統的全民所有制變成「新公有制」罷了。這等於說,把國有企業賣給私人,只要是按照股份制形式去賣的,那還是公有制,這種「指鹿為馬」的本事,倘若趙高地下有知,當自愧勿如。在這種理論的掩飾下,私有化就可以暢行無阻了。

值得注意的是,戈爾巴喬夫就是以股份制等於集體所有制(公有制的一種形式)作為「理論依據」,把股份製作為中介來推行私有化的。據美國駐蘇聯最後一任大使馬特洛克的回憶,在1989年初蘇美兩國總統馬爾他會晤時,戈爾巴喬夫就提出,「在西方,許多財產歸集體所有,股份公司即是明顯的例子。」馬特洛克嘲笑戈爾巴喬夫「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認識非常模糊,有時也不準確」,但他敏感地意識到:「戈爾巴喬夫正在試圖對『社會主義』產權重下定義。雖然他仍在『私有財產』這個術語上糾纏不清,但準備把持股人擁有的公司看作是一種可以接受的『集體所有制』形式。如果他能夠使這一定義站住腳,必將為國有大型企業的私有化開闢一條道路。」[馬特洛克:《蘇聯解體親歷記》上卷,第315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版。]這一段話從反面告訴我們,把股份制定義為公有制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在這個問題上,顯然馬特洛克要比我國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要明白得多。俄羅斯改革的實踐表明,股份制的確可以成為私有化的一個便捷途徑,俄羅斯正是通過實行股份制改造,把國有大中型企業紛紛賣給外商和私人,變成地道的私人資本主義企業的。

什麼叫公有製為主體?

十五大明確界定了公有製為主體的含義。十五大提出,「公有製為主體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21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簡單地說,公有製為主體,指的是兩條:一是量上佔優勢,二是質上有控制力。

公有制經濟必須在量上佔優勢。任何經濟活動都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因此,說到公有制在量上佔優勢的問題,可以從資產數和就業人數兩個角度來說明。

第一,從資產的角度說,公有資產應該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這個資產指的是什麼?大家知道,社會總資產可以分為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公益性資產等等。這裡講的是經營性資產,即公有制企業的經營性資產要在全社會經營性總資產中佔優勢,因為只有經營性資產才能形成生產資料與勞動者之間的經濟關係。公有制佔主體,實質上講的是公有制的經濟關係在社會全部經濟關係中要佔主體地位,它應該能夠制約著非公有制經濟關係的發展及其運轉。社會主義國家佔有非經營性資產,只是表明這些資產(即物)的隸屬關係,並不會形成一定的經濟關係。由於國家佔有的資源性資產、公益性資產等等非經營性資產數額很大(有的還很難計算),如果把它們都納入公有制經濟的範圍,勢必大大擴大公有制的規模,以致會造成不管公有制企業資產有多少,甚至不管有沒有公有制企業,公有制資產總是佔主體的印象。這會給那些主張消滅國有企業的人提供借口的,因為按照這種說法,即使沒有國有企業,公有制仍然是佔優勢,不會影響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所以,必須強調,公有資產佔優勢,指的是公有制的經營性資產在全社會經營性資產總額中佔優勢。

應該指出,公有資產不僅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的經營性資產,還應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資產中屬於國有的和集體的那一部分。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我國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企業、外國資本相互摻股形成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越來越多了。這種形式的經濟,只要符合「三個有利於」的要求,是可以而且應該發展的。過去有一種誤解,似乎公有制經濟一旦同非公有制經濟合資,彷彿就失去了公有性,在統計上就把它們從公有制經濟中排除出去了。這樣,混合所有制企業越多,似乎公有制經濟就越少。這顯然是不對的。

第二,從就業人口角度來說,公有制經濟中的就業人數應該在整個經濟領域的總就業人數中佔優勢。既然公有制是一種經濟關係,公有製為主體指的是公有制的經濟關係在整個經濟關係體系中佔優勢,那麼,公有製為主體不僅意味著公有制的經營性資產在全社會經營性資產總額中佔優勢,而且意味著在公有制經濟中就業的人數應該在全社會經濟活動就業人口總數中佔優勢。只有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進行物質生產,所以,講公有製為主體,不能光講公有資產佔優勢,還要講在公有制條件下生活的人在經濟活動總人口中佔優勢,簡單說來就是公有制經濟的就業人口要佔多數,才能稱之為公有製為主體。也許後一點更重要一些。我們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內涵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只有在公有制條件下生活的人占多數、佔優勢,政權、意識形態等等的社會主義性質才能得到保證。光講資產的多少,是說明不了這一點的。然而這卻往往被忽視了。順便說一下,有人說,今後國有經濟只要管資產,保證資產的保值、增值就可以了,彷彿國有經濟就是一大把錢,管好錢袋子、讓錢袋子鼓起來就行了,不用管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不用管企業內部的人與人的關係。這種「見物不見人」的思路是不對的,至少是片面的。其實,增強公有制經濟關係在全部經濟關係中的地位、擴大它的比重,也許比資產的保值增值更重要一些。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另一個標誌是公有制有控制力。這是公有制主體地位在質上的表現。說到有控制力,有一點必須明確,十五大指的是國有經濟應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應起主導作用。明確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集體經濟從來都不可能起獨立作用,它總是從屬於起主導作用的經濟成分的。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性質,從經濟上說,取決於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經濟成分的性質。列寧曾經指出:「合作社在資本主義國家條件下是集體的資本主義。」[《列寧選集》,第4卷,第7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因為在資本主義國家裡,占統治地位的經濟成分是資產階級私有制,合作社的一切經營活動都受到資產階級私有制的制約和決定,按照資本主義的規則進行運轉。正因為這樣,馬克思主義者始終認為羅伯特·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合作社」社會主義,即把組織合作社作為用社會主義原則和平地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的計劃,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幻想。只有在工人階級奪取了政權的社會主義條件下,主要生產資料掌握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手裡,社會主義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活動同社會主義國有經濟連接在一起,這時集體經濟才具有社會主義性質,才成為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質上加強公有制的主體的地位,必須增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加強其控制力。如果國有經濟遭到削弱,失去了對國民經濟的控制能力,那麼集體經濟數量再多,公有制也將會喪失主體地位,因為到那時集體經濟本身也很難保持社會主義性質,很難成為公有制的組成部分。那種認為只要集體經濟得到發展,即使國有經濟「退出」,仍可以保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也是十分危險的。

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包含這樣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就經濟運行來說,國有經濟由於掌握了國民經濟的命脈,它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轉具有控制力和影響力,它能夠保證經濟的運行朝著預定的目標發展。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國有經濟有力量穩定經濟,保證民生不受影響。二是就各種所有制經濟的關係來說,國有經濟有能力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朝著有利於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所有制經濟應該都得到發展,這叫做共同發展,但相互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非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經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由於它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私營經濟的生產目的是追逐利潤,客觀上存在剝削關係,因而必然同社會主義的本質發生矛盾。所以我們必須在鼓勵、支持它們發展的同時,重視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朝著有利於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這一任務,從經濟上說,歷史地落在國有經濟身上。國有經濟不僅應該注意自身的發展,還需要注意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這是國有經起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

國有經濟要發揮主導作用,前提是要搞好國有經濟,把國有經濟做大做強做優。市場經濟說到底是憑實力講話,競爭是無情的,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主導作用就是一句空話。

公有制佔主體,必須既在量上佔優勢,又在質上有控制力,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公有制的資產不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公有制就業人口不在全社會的經濟活動總人口中佔優勢,國有經濟就不可能對整個國民經濟有控制力;而沒有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國有經濟不牢牢掌握國民經濟的命脈,僅僅在量上佔優勢也不能形成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應該看到。這兩條是辯證統一的,對此不能有任何片面性。當前要防止這樣一種傾向,即談到公有製為主體,只強調國有經濟的控制力而忽視公有資產、公有制經濟就業人口在量上必須佔優勢,彷彿數量少了也沒有關係,只要有控制力就行了。其實,量上佔優勢是質上有控制力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數量就不會有質量。如果公有制的資產和就業人口所佔比重過份下降,國有經濟就不可能有力量控制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和引導非公有經濟的發展。

人們經常問,現在,我國公有制是不是佔主體地位?我們缺乏官方的統計材料(國家統計局從來不公布所有制結構方面的數據),沒有確切的數字來說明這一點。但大量的民間材料,包括全國工商聯公布的數據,大體上可以得出這樣印象:公有制的經營性資產占社會經營性總資產的比例,已經降到30%以下,公有制經濟的就業人口在經濟領域總就業人口中的比例則不到20%,量上很難說還佔優勢,儘管國有經濟還對國民經濟具有控制力,國民經濟的命脈部門還掌握在國有經濟手中,綜合起來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已經岌岌可危,這大概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時至今日,應該大聲疾呼,必須把注意力轉到搞好國有經濟、壯大國有經濟上來了,只有大力發展國有經濟,把國有經濟做大做強做優,才能保證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再不注意這個問題,還把注意力的重點放在發展私營經濟身上,而忽視國有經濟的發展,甚至還在妖魔化國有經濟,是會出大問題的。

為什麼要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為什麼要堅持公有製為主體、絕不搞私有化呢?簡單地說,這是因為,第一,只有堅持公有製為主體,才能保證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私有化則會使社會的性質演變成為資本主義,危及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只有堅持公有製為主體,才能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從而才能解放、發展生產力,在生產力具有社會性質的條件下,私有化是違背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本來,這些論斷是馬克思主義基本道理,似乎無需多講。然而多年來由於西方經濟學泛濫,很多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熟悉了,甚至忘懷了,更何況還有人在故意歪曲、攻擊這些原理,把思想搞亂了。所以,我們不得不稍微作點解釋。

堅持公有製為主體是我國社會保持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保證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之一,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闡述過的一個基本原理。我國《憲法》規定,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把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生產看作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具有原則意義的差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9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他們強調,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治統治以後,首要的任務是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正是按照馬克思主義這一基本原理進行的。在全國解放的前夕,毛澤東就指出,從新民主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就是要在重點發展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同時,逐步對資本主義工商業以及對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到1956年我國基本上完成了這一任務,從此,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了主體地位,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堅定不移地捍衛公有制的主體地位。1979年初,他針對某些人對社會主義的糊塗觀念,旗幟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製為基礎的」,公有制以及由此產生的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需要的生產目的,是社會主義的特點,也是「資本主義社會永遠不可能有」的優越性。[《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6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他多次指出:「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不僅允許而且鼓勵和支持私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既然我們目前是一個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的社會,既有公有制又有私有制,那麼,從經濟上講,怎麼說我們是社會主義社會呢?

當社會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時候,社會的性質就取決於佔主體地位的所有制,也就是看哪種所有制形式佔主體地位。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2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而事物的性質也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性質決定的。如果生產資料公有制佔主體地位,其他所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都受到公有制的制約和規定,那麼,儘管還有非公有制經濟,甚至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還相當大,這個社會從根本性質上說,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當然這個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還「不大合格」。

所以,在改革開放中,鄧小平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及其發展需要,提倡適當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主張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並存、共同發展,與此同時,他反覆強調,公有製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強調非公有制經濟只能處於輔助地位。他指出:「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製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我們允許個體經濟發展,還允許中外合資經營和外資經營的企業發展,但是始終以公有製為主體。」[《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這一觀點,鄧小平是始終一貫的,直到1992視察南方的談話,他還是把公有制佔主體地位作為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標誌。他說:「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外商投資只佔四分之一……」。[《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一切否定公有制、主張私有化的種種言論,其政治目的都是企圖引導我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因為拋棄了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也就不復存在了。正如江澤民所說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決不能動搖,否則我們黨的領導地位和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就很難鞏固和加強。」[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第51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如果「把國有資產大量量化到個人,並最終集中到了少數人手中,那樣,我們的國有資產就有被掏空的危險,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會失去經濟基礎。那時,中國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我們靠什麼來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靠什麼來鞏固人民的政權,靠什麼來保證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俗?」[見《人民日報》1999年7月1日。]搞私有化絕沒有好下場。我們決不搞私有化的政治理由就在於此。

有一些人主張社會主義應該「從公有制的框框中解放出來」,聲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需要以公有製為主體,只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可以了。他們說,應該「用價值目標(共同富裕)界定社會主義取代用經濟制度(公有制)界定社會主義」。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從理論上講,這是分配決定論,似乎社會制度的性質,從經濟上講,不是由所有制、而是由分配決定的。他們把分配當作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彷彿只要調整分配政策,不必觸動生產關係,尤其是不必觸動所有制關係,就可以實現社會主義,就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違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馬克思主義有一條基本原理:生產決定分配,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在任何一個社會裡,分配方式都不是人們主觀的選擇,不是隨意地確定的,而是由生產方式客觀地決定的。馬克思指出:「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就對象說,能分配的只是生產的成果,就形式說,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決定分配的特殊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社會產品如何進行分配,是具有客觀必然性的,人們可以改變分配的具體做法,可以調整分配政策,但分配的性質和方式卻是事先由生產方式決定了的。要知道,「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人們在生產關係中的地位決定了他們在分配關係中的地位,因此,不能撇開生產關係,尤其是不能撇開作為生產關係基礎的所有制形式,孤立地就分配談分配。歷史上拉薩爾主義者曾「把分配看成並解釋成一種不依賴於生產方式的東西,從而把社會主義描寫為主要是圍繞著分配兜圈子」,對此,馬克思批評說,他們是「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庸俗社會主義者」。現在,有人又在重複拉薩爾的錯誤言論,甚至進而把在不觸動私有制的條件下,按照資產階級根本利益對分配政策作一點調整,就稱之為「社會主義」,這不可笑嗎!

實際上,離開公有制也就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種分配方式,它意味著,全社會按照統一的標準(例如都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從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人們的生活普遍富裕起來。這隻有在公有制基礎上才能做到。如果有的人憑藉佔有的生產資料獲得收入,有人憑藉勞動(按勞動力價值)獲得收入,那樣,是怎麼也實現不了共同富裕的,只能導致兩極分化。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只能產生剝削和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所以我們始終把公有制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而把共同富裕看作是公有制派生出來的。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決定分配這一原理的體現。

生產資料公有制適應生產力的社會性質,能夠解放、發展生產力

我們堅持公有製為主體,不僅是因為要保持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而且是因為在生產力具有社會性質的條件下,只有公有制才能夠解放、發展生產力。

把公有製作為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主張無產階級革命必須用公有製取代私有制,並不是人們出於善良願望的主觀臆想,而是由生產力的社會性質所決定的一種客觀的必然性。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的積聚和集中使得生產越來越具有社會的性質,許多分散的生產過程融合成為社會的生產過程,整個國民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各種生產密切聯繫、相互依賴的整體。生產力的這種性質客觀上要求由社會來佔有生產資料和調節國民經濟。然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是歸資本家私人佔有的,生產經營是由資本家自行決定的,以他的意願為轉移,社會產品也歸資本家個人所有。於是,生產形式就與佔有形式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生產形式起來反抗佔有形式,生產社會性與生產資料私人資本主義佔有之間的矛盾構成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範圍內是無法解決的。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辦法是使佔有形式適應生產形式,按照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的客觀要求,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建立公有制、用社會主義公有製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是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正是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所以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儘管由於經驗不足,我們犯過一些錯誤,有過一些挫折,但從整體來說,我國生產力得到了遠比資本主義要快的速度發展,經濟不斷增長,人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實踐證明,在當今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解放、發展生產力的主要動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堅持公有制的基本道理。

毫無疑問,我國國有企業在經營機制、管理方法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妨礙了公有制優越性的發揮。我們必須通過改革消除弊端,解決矛盾,但這些問題的存在只能說明改革的必要性,而決不能成為取消公有制的理由。要警惕有人誇大國有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把國有企業妖魔化,從而為私有化製造輿論。

面對某些人炮製的攻擊、醜化國有企業的種種言論,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宣傳公有制、尤其是國有經濟的優越性。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資本主義國家大多數經濟陷入衰退,而我國在世界金融危機衝擊下卻一枝獨秀,經濟仍保持快速發展,這充分表明,公有製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的根本保證。

堅持公有製為主體,一個決定性的問題是,誰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如果公有制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私營經濟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堅持公有制了,就可以並應該實行私有化了。這是一個原則問題。

這裡我們引用一份材料。2009年8月13日《南方周末》發表一篇題為《國有經濟何妨正名為「非私經濟」》的評論員文章。文章說:「從命名上,說非公經濟這個詞兒本身,已包含價值上的優劣判斷,揭示了個體戶和私企的從屬地位。」「今天私營經濟的私字,已不再像刻在海絲特·白蘭太太額頭上的紅A字了。它不僅不再是一種恥辱,而且代表著先進生產力……何不名正言順,別再用非公經濟來稱呼它,直呼其名為私營經濟。而對那些並未真正體現公有精神,在競爭領域與民爭利的國企何妨稱為『非私經濟』呢?」

這篇代表資本家說話的評論員文章,赤裸裸地表露了私人資本的狂傲。過去,公有經濟佔主體地位,所以把私營經濟稱之為非公經濟;現在,私營經濟壯大了,財大氣粗了,自認為可以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了,於是要求把主次顛倒過來,要把公有經濟稱之為「非私經濟」了。真是一副不自量力地要推翻公有制主體地位、進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經濟基礎的暴發戶嘴臉!

這種狂傲的背後,有一個理論問題,即在當今條件下,究竟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誰能夠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這涉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關於在生產力具有社會性質的條件下,公有制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能夠解放發展生產力的道理,上面已經講過了。現在需要對私營經濟即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是不是「先進生產力代表」的問題作一點說明。

對於資本主義的私營經濟的作用,應該作歷史的分析。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即資本主義上升階段,資本主義經濟的確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但是時代發展到了今天,再說它是代表先進生產力要求的「先進生產關係」就不符合實際了。在當今歷史條件下,就世界範圍來說,私有制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解放前的舊中國,私有制占統治地位,那時是什麼景象,我們就不必多說了,就拿當前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這是鼓吹私有化的人心目中的樣板)來說吧,由它引發的世界範圍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其巨大的破壞力,證明了生產資料私人資本主義佔有已經嚴重束縛生產力的發展、甚至破壞了生產力,證明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寄生性、腐朽性。一切美化私有制的言論都經不起實踐的檢驗。

那麼,怎麼看待在我國私營經濟的積極作用呢?第一,私營經濟之所以具有積極作用,是因為我國生產力落後,而且發展不平衡,而不是因為它是「先進生產關係」,它「代表先進生產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我們是要消滅私有制的,不僅要消滅小私有制,也要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這是我們最終的目標,不能忘記。第二,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包括私營經濟)的積極作用,只有在公有制佔主體地位的條件下才能顯現出來。如果沒有佔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沒有佔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國有經濟,如果讓資本主義私有制佔據主體地位,那就必然導致生產社會性和私人資本主義佔有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社會就會出現生產無政府狀態,而且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和鬥爭會越來越加劇,就會出現俄羅斯曾經出現的政局動蕩、經濟凋敝、社會不穩的狀態。

生產力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所以需要有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就是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低下。因此,按照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公有制應該不斷得到發展,它的比重也應該不斷增大。如果生產力發展了、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了,公有制經濟反而萎縮了,比重不斷下降,這就不正常了,違反了客觀經濟規律。這種狀況,早晚是要受到客觀規律懲罰的。

越是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越要強調公有製為主體

2015年《財經》雜誌上接連發表幾篇文章,建議修改憲法關於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核心是「擺脫所有制束縛」,淡化「主體」或「主導」的提法,建議把基本經濟制度的表述改為:「我國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和混合經濟,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這是一股思潮,不能小看。記得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公布以後,有一位國家經濟領導機關負責人公開主張,公有制與私有制地位是平等的,以後不要分「老大」「老二」了,不要再分主體還是補充了。一家省級黨報以「不要分老大老二」為大字標題刊登了這位領導的講話,彷彿這是中央的新精神似的。

不分主體與補充的觀點是錯誤的,也是危險的。這是一個有關我國社會性質的原則問題,不能不分辨清楚。應該指出:越是多種所有經濟共同發展,越要分清誰是主體、誰是補充,越要強調公有製為主體。自原始社會瓦解以來,迄今為止的社會都不是單一所有制,都有幾種所有制並存。例如奴隸社會,除了奴隸主所有制外,還有自由民所有制,即小農經濟;資本主義社會,除了資產階級私有制外,還有個體農戶以及少量的地主經濟。那麼怎麼判斷一個社會的性質呢?從經濟上說,就要看哪種所有制佔主體地位,因為佔主體地位的所有制制約著、規定著其他所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主體與補充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不是你不贊成,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不問老大老二」是做不到的。任何社會,總有一種所有制處於主體地位,其他所有制經濟則是它的補充。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比較落後,發展又不平衡,這種狀況決定了我們不能搞單一公有制,必須實行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種基本經濟制度。既然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憑什麼說,我們的社會制度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呢?關鍵在於,我們堅持公有製為主體。鼓吹「不要問老大老二」的人,其實心裡很明白,他們的目的是要改變我國社會的性質,不過不好明說,只好以「不要問老大老二」為幌子罷了。

必須把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與它們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區分開來。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的運行中,地位是平等的,相互平等競爭,優勝劣汰。市場經濟的規則對任何所有制經濟都是一樣的,不可能對一種所有制經濟實行一種市場規則,而對另一種所有制經濟實行另一種市場規則。沒有平等競爭就不是市場經濟。但在所有制結構中,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地位是不一樣的,總有一種所有制經濟處於主體地位,其它所有制經濟則處於補充地位,受到佔主體地位的所有經濟的制約和規定。一切社會均是如此,概莫能外。恰恰是哪種所有制經濟佔主體地位這一點,決定了社會制度的性質。

面對各種否定公有製為主體的思潮,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公有製為主體,毫不動搖。這是保證我國社會保持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條件。

推薦閱讀:

關於魚鉤鉤距問題引發..... 這難道是......
12 個深夜把你折騰得翻來覆去的人生問題
八字合婚常見問題大揭秘!
學佛初始向自己提出並思維的問題
如何應對寶寶出牙期四大問題

TAG:思考 | 問題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