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控運動學
我們經常說「頭控」,那麼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什麼是頭控呢?為了表達方便會不會把頸部控制統稱為「頭控」呢?事實上頭部和頸部的解剖結構是不一樣的,涉及的韌帶,肌肉是不同的,它們的功能也不相同,所以在作運動學的分析時,必須將頭和頸加以區分。在兒童康復的臨床實踐中,運動學分析對障礙的分析表述極為細緻,精確,深入,通過這樣的分析,有利於我們根據不同的障礙,找出相關的關節,肌肉和筋膜進行干預。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以解剖和運動學分析為基礎的治療也相對更有優勢。在兒童康復中頭頸部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受損傷程度的影響,也就是說腦損傷越厲害可能頭頸部的影響會越明顯。同時人的發育從頭到腳,從近端到遠端,頭頸部控制的好差對接下來的功能發育和姿勢控制也會有很深遠的影響。
接下來先來談談頭頸部的解剖學:
頭控,故名思義就是頭部的控制。說到這個,必須要提到兩個重要的關節,同時也是很容易被忽視的「寰枕關節」「寰樞關節」,「寰枕關節」這個關節可以為顱骨提供相對獨立的運動。寰枕關節是由向外凸起的枕骨髁狀突和向下凹陷的寰椎上關節面吻合形成。這種吻合的關係為寰枕關節提供了固定的結構穩定性。寰枕關節的凹凸結構決定該關節的主要運動形式是屈曲運動和伸展運動。側屈範圍很小,軸向的旋轉運動幾乎沒有。那麼旋轉動作有誰來完成呢?寰椎的下關節面和樞椎(第二頸椎)的上關節面構成的寰樞關節來完成這個功能。寰樞關節是典型的骨突關節,關節面接近平整,這樣的特點能最大程度完成軸向旋轉。它們周圍都有很堅固的關節囊和韌帶包裹著,構成了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的靜態穩定機制。
接下來再來說說「頸控」以及和頸控相關的關節。「頸控」就是頸椎的控制和活動。影響頸椎控制的頸椎節段一般是頸2到頸7。頸椎在整個脊柱的生理曲度上凸向前。但是這種自然的彎曲不是固定的,它是動態的。胚胎的脊柱整個是後凸的,頸椎的前凸是在出生後隨著動作的成熟和更多的直立姿勢而逐漸形成的。在有頭控障礙的殘障兒童中,常見的痙攣型兒童會出現頸椎前凸的曲度增大,在肌張力低下的兒童中,頸椎的自然曲度會減小。第2---7頸椎節段內的屈曲和伸展運動構成一個弧線,它們均是骨突關節的關節面組成的斜面內進行運動。在伸展過程中,上位椎體的下關節面向下後方活動可以產生55---60度的伸展運動。同時由於關節面之間的相互活動可以產生35---40度的屈曲活動。在2---7頸椎節段,頸椎可分別向兩側進行30—35度的旋轉,越接近顱骨,頸椎的旋轉幅度越大。整個頭頸段的脊柱可以進行35---40度的記住側屈,然而,寰枕關節的側屈活動幅度不到5度,2---7頸椎的側屈幅度為30---35度。
講完骨骼說說頭頸部的韌帶和肌肉
頭頸部的韌帶: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前縱韌帶,後縱韌帶,橫突間韌帶,這些韌帶抑制頸椎的過度活動,保護了頸椎的神經和血管,為頭頸部的靜態穩定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頭頸部的主要肌肉:頭位於頸椎的上方,頭的穩定離不開頸椎的穩定,頭頸部的穩定性又和肩胛帶以及胸部穩定性息息相關,但是它們之間又不形成關節,那麼它們是如何實現互相支撐和動態穩定的呢?在頭頸部越短的肌肉對穩定的作用就越大,相對而言,肌肉長了,對運動的作用就大一些,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頭頸部的深層肌肉:
枕骨下肌群: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頭上斜肌,頭下斜肌。首先他們的作用就是穩定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同時協助眼球來完成上下左右的運動。單純的做點頭和搖頭動作支配這些活動的肌肉也是枕骨下機群。
頭前直肌:能使頭前屈
頸長肌:能使頸前屈
旋肌,多裂肌:在頸椎的深部對保持頸椎的穩定作用很大
頸部的次深層肌肉:
這些肌肉位於深層肌肉和淺層肌肉之間,在功能上除了維持頭頸部靜態穩定以外還參與了頭的運動。
頭半棘肌:它使頭伸展,旋向對側;
頸半棘肌:它使頸伸展;
頭最長肌:它使頭伸展,旋向同側;
斜角肌:斜角肌有前部,中部和後部纖維,它們都使頸部側屈,旋向對側,斜角肌是頸部側面穩定的最主要的力量;
肩胛提肌:在肩胛骨固定時,雙側同時收縮,它們使頸部後伸,單側收縮,它使頸部旋向同側。
頭夾肌:雙側同時收縮,它們使頭後伸,單側收縮,它使頭旋向同側。
頸夾肌:雙側同時收縮,它們使頸部後伸,單側收縮,它是頸部旋向同側。
頭頸部的淺層肌肉:淺層肌肉連接著頭顱,頸椎,肩胛骨,胸部等。對整個頸椎和頭顱起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主要的淺層肌肉和作用:
胸鎖乳突肌:雙側同時收縮,它們使頭後伸,頭頸屈曲,單側收縮,它使頭側屈,旋向對側;
斜方肌的上部纖維:雙側同時收縮,它們使頸部伸展,單側收縮,它使頸部側屈, 旋向對側。
頭頸部控制的運動學分析思路:
運動發育的順序是有時序性的從頭到腳,從軀幹到四肢,簡單到複雜的。頭頸部的發育也是如此,總會是從深層的肌肉韌帶首先發育後面才是淺層的肌肉發育。但是對於殘障的孩子來說這種時序性往往會被破壞。比如:張力偏低的孩子,總會伴隨著寰枕關節的穩定性不足,當深層的穩定性不足的時候,寶寶總會調動次深層或者淺層的肌肉去代償,但是其次深層肌群也比較弱,於是就出現了頭部不停的晃動的不穩姿勢。張力偏高的孩子,由於頭頸部深層韌帶和肌肉的發育缺失,穩定性不夠,總會由次深層的肌肉去完成深層肌肉韌帶的功能,但是次深層的肌肉又扮演著運動關節的角色,所以就出現了頭頸部緊張後伸的姿勢。所以在處理頭頸部的姿勢和穩定的時候首先要去找是否有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的問題,如果存在問題先解決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的穩定性和控制問題。
姿勢和穩定:大家都知道深層肌肉韌帶主穩定,淺層肌肉主功能和運動。穩定是運動的前提和基礎。通過之前的解剖學習,我們能理解深層肌肉主要功能是穩定,次深層肌肉是穩定和運動的功能,淺層的肌肉扮演運動的角色。當深層穩定性不足的時候會有次深層的肌肉去完成深層肌肉的作用,當次深層的肌肉去扮演穩定角色的時候,其本身具備的活動能力就會變弱,運動的質量就會下降,比如活動的時候緊張,關節活動減少等。當深層和次深層的肌肉功能都缺失的時候,就會有淺層的肌肉去代償,那麼運動的不協調,關節活動的異常等就會越加明顯。深層主穩定,淺層主運動是一個鐵律,但是也不是絕對的。枕骨下肌能穩定寰枕關節,但是它也有轉動眼睛以及點頭和搖頭的功能,且這些功能是枕骨下肌群特有的。當頭頸部穩定要求較高的環境和任務條件下,深層肌肉的運動功能就會受到抑制。 在對頭部運動要求較高的環境和任務的條件下,頭頸部次深層的肌肉會更多地參與穩定,而讓次深層和淺層的肌肉集中力量去完成它們無法替代的運動功能。
支撐:頭頸部的根基在於胸廓和肩胛帶。沒有胸廓和肩胛帶的穩定的支撐就不能完成頭頸部的運動和穩定。故,要有良好的頭控,不能忽視對軀幹的評估和姿勢和穩定支撐。
壓力和張力視覺和平衡覺得參與訓練。壓力和張力:頭頸部在坐位下保持中線位控制是在支點支撐下,實現張力和壓力的平衡。頭頸部肌肉群對頭部重力的張力反應和頭的重力是相等時,頭部就能保持姿勢穩定。姿勢穩定出現矢狀面上的異常時,有幾種最常見的,一是壓力,即頭部的重力大於頭頸後面肌肉的張力,這樣頭部就耷拉下來了,二是頸部後面的肌肉的張力大於頭部的重力,這樣就會出現頭頸後伸。這兩種姿勢異常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支點支撐的無力,或者說是缺失,支點找不到,只能是異常代償,所以這兩種情況都是支點缺失的代償。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要解決支點的支撐問題,也就是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以及頸椎的的靜態穩定的問題。這種穩定的形成依賴於寰枕關節,寰樞關節以及頸椎周圍韌帶受到壓力時產生的被動張力。所以訓練的時候只要把頭部的重力線和患兒的頸椎對線了,就可以引發這種被動張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