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中國東北史前玉器文明的 回顧與探索(十二)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中國東北史前玉器文明的

回顧與探索(十二)

453、呼倫貝爾哈克遺址出土的玉器。回顧了紅山文化讓我們再來看看整個大東北地區的史前玉器文明。海拉爾哈克細石器遺址,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哈克鎮團結村東約150米的平地上,西距海拉爾區約20公里,北距海拉爾河2公里,南距濱洲鐵路3公里。遺址是1985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先後在哈克鎮西北三公里的團結村一組、團結小學、新村東150米處三次發現屬於新石器時期以細石器為代表的古遺迹、古墓葬,引起國內考古界的廣泛關注。1999年8月,團結村一農民主動將翻地時出土的幾件玉器和石器上繳給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1999年10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與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聯合對團結遺址進行了第四次調查。2001年,對遺址進行首次試掘,2004年又做了第二次試掘。因三處遺址相對集中在哈克鎮團結村的幾個自然居民組,有的學者曾提出把這一遺址所代表的考古學文化命名為「團結文化」,但最終定名為「哈克文化」。該遺址海拔高度約625米,距地表20—30厘米,文化層為灰褐色細沙層和灰黑色細沙層,最厚可達1米。遺址屬於原地埋藏類型,同樣遺物保存新鮮,無分選現象,地層保存完好。哈克遺址的年代大體為距今6000-5500年,其年代與紅山文化相當。有學者因此將她看成紅山文化的一個類型,但是,這卻是一個典型的遊獵民族的文化,而紅山文化的基礎,卻是一個發達的農業社會。

454、玉人面佩。現藏於海拉爾博物館。在哈克地區鄂溫克旗輝河水壩西南10公里處徵集。這個神秘的人面像,曾引起廣泛的關注。

455、人像的背面,有一對牛鼻穿。那麼這是一件佩飾。

456、這個人面被認為是一個戴帽子的人像,但是仔細看,我們能發現什麼?如果你了解紅山玉器的含義,就會發現一些特徵似曾相識:兩條尾尾相對的雲龍,分別伏在人像頭部的兩側,它們的尾巴之間如同人像中分的發溝。

457、這是巴林右旗出土的雲形佩,上部兩隻小雲龍,左右側各有一龍首,如果將中間的一團捲雲去掉,然後換上人臉,那麼它就與上面的人像如出一轍。因此,一對雲龍交尾,是紅山玉器永恆的主題。然而這個神像出現在呼倫貝爾,卻沒有出現在牛河梁。紅山人崇拜大自然,崇拜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這是原始宗教的起步。他們崇拜高高在上變幻無常的雲,因為雲可以帶來降雨,而雨水是原始農業的命脈。於是雲先是被賦予生命,然後又被賦予形體——這就是龍。然後龍又被賦予人格,有了人的臉,當然人臉還必須帶有龍的特徵,以區別於凡人。龍在中國的起源並非是唯一的,而是多源的。有人說紅山才是中國龍唯一的起源地,這相當於說中華文化的起源也是唯一的,這太誇張也太狹隘,如同以管窺豹。現在我們見到的「龍」是什麼樣?豬嘴、鯉須、牛眼、鹿角、蛇身、騏鱗、蜥爪、鳥翅、馬鬃、魚尾,凡此種種,早已見不到當初紅山雲龍的模樣,這是民族與文化熔合的結果,也是中華文明多源性的證明。紅山的宗教可以傳播到呼倫貝爾,但是呼倫貝爾的遊獵或者是游牧文明不同於紅山文明。當大興安嶺的獵人們快要進化成為牧民的時候,仰望天空,他們也盼望下雨,如果沒有雨水,草原將變為荒漠,而豬馬牛羊將無以為生。

458、哈克遺址出土的小玉環。

459、哈克遺址出土的小玉環。

460、哈克遺址出土的玉斧。

461、哈克遺址出土的玉錛。

462、哈克遺址出土的小玉環,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463、哈克遺址出土的玉矛,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464、哈克遺址出土的石鏃,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些石鏃在該地區大量出現,它們被稱為細石器時代的頂峰之作。這類石鏃同樣也出現在一萬年以前的俄羅斯以及三千年前的南美洲,而且它們的製作工藝幾乎一模一樣。大量的石鏃說明了遠古哈克人的社會屬性,它們不是農民,也不是農業社會。

465、哈克遺址出土的石葉,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些形狀各不相同的石葉也許代表著不同的用途。

466、如今,你如果來到呼倫貝爾的一些地方,只要一陣風吹過,不用太幸運,就可以看到這些石鏃的半成品散落在山樑的沙石之間,閃閃發光,有如遠古的呼喚。

467、骨柄石刃或者是玉刃的刀,這應該是用來切肉的。這種物品在大南溝、南寶力皋吐、赤峰地區都有出土。

468、瑪瑙的鏃。純手工打制,不用拋光就如此精美。

469、石鏃。長2-2.5厘米。在呼倫貝爾市海拉爾採集。

470、系璧,在哈克遺址採集,海拉爾博物館藏。

471、玉璧,哈克鎮團結村二號墓出土。

472、玉璧。哈克鎮團結村二號墓出土。

473、玉墜飾。長6.57厘米,寬6.6厘米,中心孔徑1.86厘米,厚0.29厘米,小孔徑0.2厘米。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李家崗墓葬出土,現藏於杜爾伯特博物館。杜蒙在黑龍江省的西部,是黑龍江省僅有的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牧業基礎縣,境內有大片的草原和濕地。杜爾伯特李家崗新石器遺址,其年代約為距今6000-5000年,相當於紅山文化時代的中晚期。杜爾伯特並沒有出土典型的紅山文化玉神器和玉禮器,但是作為一般的裝飾品,整個大東北地區的史前玉器,都具有相近和類似的特徵。

474、玉墜飾。長6.47厘米,寬4.75厘米,孔徑1.56-1.86厘米,厚0.4厘米,孔徑0.2厘米。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李家崗墓葬出土,現藏於杜爾伯特博物館。

475、玉墜飾。長3.4厘米,寬2.5厘米,中心孔徑0.78厘米,厚0.21厘米,小孔徑0.1厘米。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區縣李家崗墓葬出土,現藏於杜爾伯特博物館。

476、玉墜飾。長5.98厘米,寬6.13厘米,中心孔徑1.54厘米,厚0.3厘米,小孔徑0.17厘米。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李家崗墓葬出土,現藏於杜爾伯特博物館。

477、雙聯璧。長5.91厘米,上寬3.24厘米,下寬3.77厘米,上孔孔徑1.12厘米,下孔孔徑1.57厘米。黑龍江省泰來縣宏升鄉東翁根山遺址出土,現藏於泰來縣博物館。泰來縣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黑龍江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三省區交界處。東與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隔江相望,南與吉林省鎮賚縣接壤、西與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為鄰,北與龍江縣和昂昂溪區毗連。泰來縣宏升鄉東翁根山遺址,其年代約為距今6000-5000年,與紅山文化遺址的年代相當。圖中這種雙聯璧,在紅山文化地區也很常見,問題在於:這是否就是紅山文化的傳播?

478、三聯璧。長9.37厘米,寬5厘米,厚0.4厘米,上孔徑1.2厘米,中孔徑1.75厘米,下孔徑2.1厘米。黑龍江省尚志市亞布力遺址出土,現藏於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亞布力原名亞布洛尼,即俄語「蘋果園」之意,位於小興安嶺余脈的張廣才嶺西坡。傳說中東鐵路修建時,築路華工住在北面臨時搭蓋的大棚里,遂稱該地為北大棚。不久,一沙俄工頭髮現山上長有蘋果樹,並結有累累果實,遂將地名改為亞布洛尼。亞布力新石器遺址,其年代在距今7500-7000年之間,這相當於興隆窪文化時代,而早於紅山文化。圖中的這塊三聯璧,也是紅山文化典型的器物之一。問題同樣在於:這是否也是紅山文化的傳播?

479、玉墜飾。長6.2厘米,寬5厘米,孔徑1.42厘米,厚0.27厘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滕家崗41號墓出土,現藏於昂昂溪遺址博物館。昂昂溪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以西6公里處,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中國北方漁獵文化代表性遺址之一。1930年,考古學家梁思永在此發掘,及以後多次發掘,從遺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於漁獵的壓制石器和骨器。經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5000-6000年。因此這個遺址的年代,也相當於紅山文化時代。

480、玉飾。長6.16厘米,寬1.20厘米,孔徑0.22厘米。黑龍江省饒河縣小南山遺址出土,現藏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饒河縣位於黑龍江省東部中俄邊境,東臨烏蘇里江。小南山遺址位於饒河鎮東南部,俯臨烏蘇里江西岸。小南山新石器晚期遺址,其年代早於紅山文化,而與興隆窪文化中晚期相當。

481、玉斧。長12.38厘米,寬3.82厘米,厚1.55厘米。黑龍江省昂昂溪勝合墓出土,現藏於昂昂溪遺址博物館。

482、玉璧?直徑3.44-3.73厘米,孔徑1厘米,厚0.80厘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滕家崗子遺址出土,現藏於昂昂溪遺址博物館。滕家崗子遺址位於昂昂溪東南3公里,也屬於昂昂溪文化的遺存。

483、玉璧。直徑4.15-4.25厘米,孔徑2.23-2.34厘米,厚0.34-0.35厘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滕家崗子出土,現藏於黑在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84、玉玦。直徑3.07厘米,孔徑1.20厘米,厚0.93厘米,缺口寬0.20厘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滕家崗子遺址出土,現藏於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85、玉璧。直徑4.53-4.86厘米,中心孔徑1.90厘米,厚0.27厘米,小孔徑0.08-0.12厘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滕家崗子41號墓出土,現藏於昂昂溪遺址博物館。

486、玉璧。直徑4.07-4.32厘米,孔徑1.92-2.02厘米,厚0.38厘米。黑龍江省泰來縣宏升鄉東翁根山遺址出土,現藏於泰來縣博物館。

487、玉璧。長4.57厘米,寬4.37厘米,厚0.32厘米,孔徑2.05-2.06厘米。黑龍江省泰來縣宏升鄉東翁根山遺址出土,現藏於泰來縣博物館。

488、玉璧。直徑7.15-8.93厘米,孔徑2.99-3.06厘米,厚0.57厘米。黑龍江省泰來縣宏升鄉東翁根山遺址出土,現藏於泰來縣博物館。

489、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環、玉珠、玉玦。

490、玉珠。直徑1.8-1.9厘米,孔徑0.65-0.75厘米,厚0.2厘米。吉林省洮南市德順鄉雙塔遺址出土,現藏於白城市博物館。

491、玉璧。直徑3.2-3.3厘米,孔徑1.1-1.2厘米,厚0.3厘米。吉林省通榆縣良井子牧場遺址出土,現藏於白城市博物館。

492、玉紡瓜。高5.3厘米,直徑8.5厘米,孔徑3.1厘米。吉林省鎮賚縣鎮南鎮聚寶山砂場遺址出土,現藏於鎮賚縣文物管理所。

493、玉紡瓜。直徑5.5厘米,孔徑1.8厘米,厚1.3厘米。吉林省鎮賚縣鎮南聚寶砂場遺址出土,現藏於鎮賚縣文物管理所。

494、魚形玉飾。長徑5.4厘米,短徑2.9厘米,厚0.25厘米,中間孔徑1.4-2厘米,小圓孔徑0.5-0.6厘米,前豁口寬0.3-0.5厘米。吉林省長嶺縣三十號鄉腰井子遺址出土,現藏於白城市博物館。

495、魚形墜。長7厘米,寬2厘米,厚1.4厘米,孔徑0.6-0.9厘米。吉林省鎮賚縣莫莫格鄉套什吐遺址出土,現藏於鎮賚縣文物管理所。

497、鉤形玉墜長6.1厘米,最寬3.2厘米,孔徑0.3-0.35厘米。吉林省通榆縣良井子牧場遺址出土,現藏於白城市博物館。這一類玉器也常見於朝鮮半島以及日本,成平天皇說,日本皇室可能具有朝鮮血統。也許這一類史前玉器可以做出證明。但是,朝鮮半島的這一類玉器又來自哪裡?韓國史前玉器僅僅跟中國東北的古玉沾上了一點點邊,就敢說紅山文化是高麗民族的發明,而紅山牛河梁也許埋葬著高麗的祖先檀君。但是自紅山以來,是中華民族傳承著紅山玉器文化的正統,同時也傳承著紅山的神話和歷史。高句麗民族曾經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之一,如今一些人分家出去了,另一些人則選擇了繼續留在這個大家庭。出去就出去了,卻又憑什麼要回來奪取祖先的牌位?

498、玉錛。長6.9厘米,中寬3.25厘米,刃寬3.6厘米,厚1厘米。吉林省洮南市德順鄉雙塔遺址出土,現藏於白城市博物館。

499、玉斧。長21.5厘米,中寬7.7厘米,厚1.45厘米。吉林省鎮賚縣鎮南鎮聚寶山砂場遺址出土,現藏於白城市博物館。

500、玉斧。長18.3厘米,中寬8.8厘米,厚1.8厘米。吉林省鎮賚縣鎮南鎮聚寶山砂場遺址出土,現藏於鎮賚縣文物管理所。

501、玉斧。長14.3厘米,中寬7.4厘米,厚1.6厘米。吉林省鎮賚縣鎮南聚寶山砂場遺址出土,現藏於鎮賚縣文物管理所。

502、玉斧。長20.5厘米,頂寬6.5厘米,中寬9.4厘米,刃寬9.1厘米,厚2.11厘米。吉林省大安市大崗鄉抱馬吐墓出土,現藏於白城市博物館。

503、玉璧。高句麗時期(3-7世紀),直徑8.6厘米,孔徑3.4厘米,厚0.3厘米。吉林省集安市東檯子遺址出土,現藏於集安市博物館。

504、玉環直徑10厘米,孔徑6厘米,厚1.5厘米。吉林省鎮賚縣鎮南鎮聚寶山砂場遺址出土,現藏於鎮賚縣文物管理所。

505、雙聯玉璧。高3.55厘米,上璧寬2厘米,孔徑0.6-0.65厘米,下璧寬2.3厘米,孔徑06-0.65厘米,厚0.15-0.18厘米。吉林省通榆縣新興鄉張儉坨子遺址出土,現藏於通榆縣文物管理所。

506、玉匕形器。長8.2厘米,寬2.3厘米,厚0.4厘米,孔徑0.08-0.25厘米。吉林省通榆縣雙崗鎮前長山屯後遺址出土,現藏於白城市博物館。

507、哈啦海溝第三十九號墓(雙人墓)全景。哈啦海溝小河沿文化墓地位於赤峰市元寶山區四合村哈啦海溝村民組西北部山坡上,面積約3000平方米。2008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館等日前對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發現墓葬51座,祭祀坑1個。正式發掘了19座墓葬及1個祭祀坑,清理了32座被盜墓。小河沿文化是以敖漢旗小河沿鄉白斯朗營子南台地遺址命名的。它晚於紅山文化而早於夏家店文化,時代大體與中原廟底溝二期文化相當,距今約5000年左右。問題在於:哈啦海溝位於紅山文化的腹地,這個遺址的年代接照一些專家的說法,存在於紅山文化的最晚期,那麼,典型的紅山玉神器和禮器為何在此不見蹤影?

508、哈啦海溝第三十九號墓(雙人墓)玉鐲出土情景。

509、哈啦海溝第三十九號墓出土的玉鐲1。這些鐲看起來象環,但確實是戴在手腕上的。這在其它地區的史前古墓中非常普遍,有許多以前被認為是璧和環的玉器,其實它們都是鐲。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史前的玉鐲有環式、璧式、筒式、琮式、聯璜組合式,花式、凸緣式等許多種形式。

510、哈啦海溝第三十九號墓出土的玉鐲2。

511、哈啦海溝第三十九號墓出土的玉鐲3。

512、哈啦海溝第三十九號墓出土的玉鐲4。

513、哈啦海溝第三十九號墓出土的玉鐲5。

514、哈啦海溝第三十九號墓出土的玉鐲6。

515、哈啦海溝第三十九號墓出土的玉鐲7。

516、哈啦海溝第四十號墓(雙人墓)全景。

516、哈啦海溝第四十號墓(雙人墓)局部,鐲子出土的情景。頭部左側有一支骨簪,右手套三隻玉鐲,兩枚骨針?一隻環、一隻珠,右肩部有兩隻小玉環或者珠。

517、哈啦海溝第四十號墓出土的玉環。

518、哈啦海溝第四十號墓出土的玉鐲1。

519、哈啦海溝第四十號墓出土的玉鐲2。

530、哈啦海溝第四十號墓出土的玉鐲3。

531、哈啦海溝第三十五號墓出土的玉鐲1。

532、哈啦海溝第三十五號墓出土的玉鐲2。

533、哈啦海溝第三十五號墓出土的玉珠。

534、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出土的玉器。

535、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出土的玉器。

536、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出土的玉器。在這裡赫然出現了大汶文化的玉璇璣,紅山文化的玉箍、小鉤雲形佩以及雲佩。大甸出土的雲形佩一共出土兩隻,其中一隻已殘。

537、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出土的玉璇璣。玉璇璣起源於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山東半島,在遼南地區遼東半島也有廣泛的分布,傳統的山東龍山文化其分布範圍也包括了遼東半島。遼東與山東半島相隔著渤海灣,而遼東和遼西,中間只隔著一條遼河。遼西位於山地的緩坡以及草原的邊緣,但是遼東半島是大海包圍著的山地。在紅山文化的極盛時期過去之後,又有許多周圍的民族來到這裡,這包括山東人和遼東人,還有來自黑龍江和吉林的游牧民族。也許從這個時候起,西遼河平原以及燕山南北,成為了多個民族的雜處之地。當神的光輝退去之後,留下的是戰爭和殺戮。紅山的神國消失了,昔日的巫師們化整為零各奔東西,並且繼續傳播著古老的宗教,不管他們走到哪裡,仍舊一樣受到人們的尊敬。於是,蒙古東部的各旗以及河北省的北部,仍舊能看到紅山文化玉器的出土,但是這些零星出土的玉器,再也不能與牛河梁神國的玉器相比。夏家店下層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因最初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夏家店遺址下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遼西及內蒙古東南部地區。這個文化的年代在距今4000-3500年之間,也就是說已經說進入了夏代和商代的早期。內蒙古昭烏達盟敖漢旗大甸子村夏家店下層文化墓地,出土了很多紅山文化時代的玉禮器和玉神器,這似乎與其所在的年代不相符,因為紅山時代已過去了最少1000年。

538、瑪瑙玦。夏家店下層文化,直徑3.8厘米,孔徑1厘米,厚0.66厘米,缺口寬0.3-0.4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1032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39、雕花鏤空橢圓玉臂飾?也許這是玉箍形器的一種變體。夏家店下層文化,直徑4.8-6厘米,高1.4-3.7厘米。敖漢大甸子墓地458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此物出土時墓中人骨已完全朽爛,故戴式不明。本博認為,這才是由紅山玉箍演變出來的玉束髮器了。

540、璜形玉墜飾,大甸子出土,夏家店下層文化。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41、有齒條形玉墜飾,大甸子出土,夏家店下層文化,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42、玉斧。夏家店下層文化,長14.4厘米,寬3.8-4.4厘米,厚1.8厘米,孔徑1.2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出土,現藏於赤峰市博物館。

543、玉箍形器。夏家店下層文化,敖漢旗大甸子墓地833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44、玉鉤形器。夏家店下層文化,敖漢旗大甸子墓地308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45、曲面玉牌飾。夏家店下層文化,長7.1厘米,寬6.8厘米,最厚0.4厘米,孔徑0.1-0.2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659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46、蟬形玉佩。夏家店下層文化,敖漢旗大甸子墓地383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47、龜形玉飾?夏家店下層文化,長3.8厘米,厚0.5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383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48、玉簪。夏家店下層文化,長8.6厘米,橫截面最大直徑1.06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371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49、玉簪。夏家店下層文化,長15厘米,橫截面最大直徑0.8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371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50、有齒條形玉墜飾。夏家店下層文化,長9.72厘米,寬0.84-1.4厘米,厚0.5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905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51、璜形玉佩。夏家店下層文化,長10.84厘米,寬1.15厘米,厚0.48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371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52、璜形玉佩。夏家店下層文化,長9.6厘米,寬1.1厘米,厚0.4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371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53、璜形玉佩。夏家店下層文化,弧長8.2厘米,寬3.6厘米,厚0.6厘米,孔徑0.3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821號墓葬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54、玉環。夏家店下層文化,直徑4.87厘米,孔徑2.73厘米,厚0.37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1011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55、玉環。夏家店下層文化,直徑4.7厘米,孔徑3.6厘米,厚0.24-0.4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453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56、玉璧。夏家店下層文化,直徑4.2厘米,孔徑1.4厘米,厚0.2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829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57、玉璧。夏家店下層文化,直徑8.2厘米,孔徑3.2厘米,厚0.4厘米。1977年敖漢旗大甸子墓地853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58、瑪瑙玦。夏家店下層文化,直徑3.35厘米,孔徑1.38厘米,厚0.55厘米,缺口寬0.05-0.18厘米。敖漢旗大甸子墓地1230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59、瑪瑙玦。夏家店下層文化,直徑3.06厘米,孔徑1.49厘米,厚0.52厘米,缺口寬0.05-0.15厘米。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墓地1214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60、瑪瑙玦。夏家店下層文化,直徑3.59厘米,孔徑2.01厘米,厚0.59厘米,缺口寬0.1-0.2厘米。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墓地1232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結束語

本集共十二篇。在這裡,我用560張圖片對中國東北地區泛紅山文化玉器文明進行了展示、回顧與探索。三年前本博就致力於收集這些資料,但是紅山文化玉器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博大精深,讓人很難參透。本博也曾研究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並用博文的方式寫下了初步的心得。然而最初是卻從研究良渚開始的,琢磨不透,於是開始尋找良渚文明的上線,因為良渚文明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突然爆發。良渚文化存在於距今5300-4200年之間,凌家灘文化存在於距今5600-5300年之間,這兩個文明同在長江流域,在時間上正好前後相接。接著又發現無論凌家灘文化還是良渚文化,都受到大汶口文化的影響,但是,大汶口文化卻恰好不是一個發達的玉器文明。長江流域的史前玉器文明從何而來?為了尋找線索,便又轉而研究河姆渡文化,在河姆渡遺址,出土了長江流域最早的玉玦和石玦,在馬家濱遺址、崧澤遺址也出現了大量的玉玦。距今7000-6000年前,玉玦風行於整個長江流域,而能夠帶來這種奇特現象的,唯有產生於中國東北西遼河流域的興隆窪文化遺址。在興隆窪,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玉玦,於是,中國史前玉器文明的脈絡就基本上搞清楚了,這些心得,記錄在我的系列博文《玉器時代與華夏文明的起源》中,當然這只是很淺的一點心得,回過頭來如果有時間,還要重新寫,使之成熟和完善。《發現共工家族墓地》是我最先寫的系列博文,開博之前就寫了。如今看到有很多博友轉載,心裡不免發慌,因為發表得越早的東西,越是不成熟,讓人笑話了。這還是其次,關鍵在於不可誤導讀者,因為我想要傳播的是中國古老的歷史和文明,而不是謊言。

也許有很多博友認為我在研究玉器,但其實我想研究的是歷史,是中國二十四史都沒有記載的史前史,這些歷史沒有出土的文字記錄,他們都記錄在玉器當中,當甲骨和竹簡都已腐爛成泥的時候,唯有玉器,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不朽的傳奇。

但是說玉,有時曲高和寡,一萬個中國人當中,有幾個人會去收藏並且研究它們呢?如果沒有人了解中國古玉和它所承載的中國歷史,那麼我的博文就不會有人看,事實也是這樣的,我最初的博文,每天點擊的不超過十個人。於是我就大量刊發中國古玉的圖片,到目前為止,這些古玉的圖片已超過一萬四千張,這算是為我們的同胞,作一次中國古玉的啟蒙。果然我的博客的點擊率擴大到了平均數百人,我想這樣一來,就會有人來聽我說玉了。但是一些博友提出讓我去鑒定他們收藏的古玉,這太搞笑了。因為我從來只研究出土玉,也只有它們才承載著中國的歷史,至於假古玉和現代工藝品,應該讓馬未都先生和他的同行們去鑒定才對。

楊伯達老先生曾感嘆說:現在一些中國人研究玉器,側重於研究這些玉器是不是古董,有沒有收藏價值,而對於中國古玉所反映的文化和歷史,則不聞不問。早年間,歐美收藏家得到了大量中國古玉,如今,這些玉器紛紛從博物館轉移到了拍賣市場。看來,這些藝術品最終的命運,還是掌握在了金錢和商品的交易之中。歷史是不可以拍賣的,但是藝術品,最終還只能算是一種「高雅」的商品,所以最終不能擺脫轉嫁給金錢的宿命。

什麼是紅山文化?紅山文化是起源於中國東北西遼河流域的一個古老的宗教文明。學界認為紅山文化是一個農業文明,相對草原游牧民族所創造的史前文明,這是對的。但是,農業文明僅僅只是紅山文化所產生的基礎,而不是紅山文化的主要特徵。紅山文化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這裡發現了大量精美的史前玉器,而這些玉器,主要是為了一種古老的宗教及其神職人員服務的。紅山文化的中心地帶在牛河梁,牛河梁遺址存在的時間在距今6500-5500年以內,在這個時段的前後,中國東北地區的玉器文化分布十分廣泛,這是紅山玉器文明產生和發育的基礎。確切地說,有了東北史前玉器文化的這些「磚」,才有了紅山文化玉器這座「樓」,這是因果關係,而不是相反。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以神的名義而為人服務的。紅山文化所代表的宗教,其服務的對象是農業和農民。紅山宗教的核心內容是祈雨,以及祈禱大地的豐收,也許還包括祈禱上天不要降下洪水災害。所有這些,在人類還沒有學會構築強大的水利工程以前,都是農業民族所關心的利益核心。紅山的宗教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宗教,這反映了先民們對自然規律的一些探索。他們所探索的是氣象,比如說天上的風雲和下雨的關係,是誰在操控這些雲?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什麼形狀的雲才會下雨?最先掌握了其中規律的人,才是紅山的第一個神,這一點在當今中國的農村,任何有經驗的老農都可以做到了,可以比氣象預報還要准。6000年過去了,如今在中央電視台的氣象預報節目當中,首先播出的圖象依舊是衛星雲團和它移動的軌跡。

對豬龍的崇拜,是對大地的崇拜,因為豬是最懂得和最善於利用大地資源的動物。崇拜大地,是因為大地並非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長出食物。大地會冬眠,這有如豬龍一直在打磕睡。所以豬龍才會是一副總也睡不醒的模樣。也許那時人們並不清楚「二月二龍抬頭」的規律,只盼望豬龍能夠早日蘇醒。原始的農業並不能夠產生大量的糧食儲備,所以每年春季到來之前是農民們最飢餓的時刻。中國最早的氣象學家和氣候學家是一群巫師,原始的科學和原始的神學彼此並不能夠分離。所以,牛河梁的巫師們應該接受農民們的供養,儘管他們從不從事農業勞動。我說紅山文化的丫形器就是「龍抬頭」的形象,這代表了人們對豬龍的企盼。

人們對大自然的探索總是在不斷進步的,如果紅山的巫師們沒有新的發現,就意味著他們遲早要丟掉飯碗。紅山文化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太昊文化,太平洋的季風造就了風雲變幻的氣象規律。紅山文化的南傳,影響了大汶口時代的山東,大約在距今6000-5500年前,炎帝和少昊先後出現在山東。炎帝集團退居淮南之後,在凌家灘營造了長江流域的第一個玉器王國,然而依舊是巫玉,以玉璜為代表。玉璜系從紅山獸面齒形佩演變而來,只是雙頭的雲龍不見了,代之以雙頭蛇狀的虹。在山東,少昊氏因為傳承了太昊的宗教,所以才被稱為少昊,太是大的意思,少是小的意思。在少昊時代,人們已摸清了四季變換的規律,明白了豬龍不到春天,是不會蘇醒的。所以少昊氏發明了眾多的候鳥,這些鳥管理著一年四季,以及二十四節氣。傳說有虞氏的祖先虞幕能聽「協風」,協風者東風也,東邊是大海,是雲和雨的故鄉。故有虞氏有此發現,造福於後代子孫,使他們繁榮昌盛。

科學、農業和巫教曾使中國的史前玉器極度輝煌,這些玉器幾乎無一不與中國的農業發展有關,無一不與中國的巫師們對氣象、節候和曆法的探索有關。巫玉發展的頂峰在良渚,而中國新石器晚期最發達的農業也在江南。這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後的神國,巫玉的代表作是良渚玉琮。良渚的神教是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和少昊氏文化的發展和繼續,對豬和鳥的崇拜是對紅山文化的繼承,但是已然是面目全非了。這是同一個源頭的文化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之間傳播的結果。這有如佛教源於印度,但是不論是南傳的、藏傳的還是東傳的佛教,他們不但彼此不盡相同,亦與他們的起源地印度或者尼泊爾均不同。在帝顓頊和帝嚳時代,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的指導已經不夠用了,於是氣象學、氣候學又加入了天文學。天上的風雲總在變化,但是星象的變化規律卻幾乎是恆定的。所以一年的十二個月產生了,月象的變化告訴人們一個月有三十天,於是一年三百六十日也產生了,這樣中國就有了最初的曆法,誰掌握了曆法,誰就是天神。良渚的天神是祝融,而祝融的職責就是「司天」。

最後當曆法也被普及,神權似乎開始走下坡路了。高度發達的農業,刺激了人口的增長,擴大了人們對土地的需求,同時也積累了發動大規模戰爭所需要的成本,也積累了發動戰爭所需要的慾望和仇恨。炎黃戰爭應是農業發展和人口增長的結果,這是中國人能記得的最早也是最大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也不是兩個部落的村民為了爭奪水源而發生的械鬥。中國史前的戰爭,將領導戰爭並且最終取得勝利的首領推向了超越神權的寶座。從此,帝成為最高的祭祀對象,但是神仍舊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帝取代了天,而成為諸神之首。

現在我們再回到紅山,回到牛河梁。牛河梁的神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必要去發動一場越過燕山奪取華北平原的戰爭?本博以為這絕對不可能。牛河梁的宗教水平和農業發展水平都決定了這裡的巫師們既沒有能力這樣做,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在牛河梁既沒有發現相當先進的農具,也沒有發現相當多並且相當先進的兵器。因此,如果說牛河梁遺址或祭壇里埋葬著黃帝,這是用神話證實神話,用傳說證實傳說,更何況,傳說中的黃帝陵在陝西而不在內蒙古或者遼寧。在紅山,唯一與黃帝有關的東西就是那些雲形佩,因為傳說黃帝是「雲官而雲師」。至於黃帝時而號「有熊」,時而號「軒轅」,這跟紅山有多大的關係,只有天知道。於是有些人就硬說紅山的豬龍其實是熊,以便於跟「有熊」對號入座。但這又引起了韓國人的警惕和抗議,因為高麗傳說中的祖先就是熊,而且韓國人並不承認黃帝是他們的祖先。

現在我們再來看牛河梁與伏羲、女媧的關係。牛河梁的宗教確實與伏羲、女媧的傳說有關,因為伏羲、女媧是非常原始的神,而牛河梁的宗教確實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但是一個祖先的產生、一個傳說的產生、一個神的產生和一種宗教的產生,這需要漫長的形成和演變過程。如果我們將時間倒轉6000年,去紅山問一問那裡的居民他們在祭壇里祭祀的誰?神廟裡供奉的祖先又是誰?他們也許會回答這是很久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總之,他也只能告訴你一個古老的傳說。再者,伏羲也有可能是一個世襲的神職,而這個世襲的神職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到底誰是第一個伏羲,誰也說不清楚。傳說伏羲故里在甘肅天水,或者是成紀,這又與紅山對不上了,除非紅山人就是從那裡移民過來的。

紅山之後的文明,顯示了這個神國及其宗教的長期的影響力,但是在距今5000年以後,就再也看不到牛河梁那樣大型的遺址、祭壇和那些精美的玉器了。散落在蒙東各旗的紅山玉器,其形態和尺寸都發生了變化,這說明神國消失之後,巫師們從此隱身於民間,而失去了天國。游牧民族的石鏃、草原武士的頭盔,還有已經發生變異的紅山巫玉,一齊出現在西遼河平原,而此時的中國,新的神已經誕生了。敖漢旗依舊是敖漢旗,紅山依舊是紅山,神的血脈早已溶入了長江與黃河,珠江與漢水,這是中華民族永存的物證,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如此珍視這些山川之精英,不朽的中國玉器。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新聞「日本入境簽證七成發給中國」下網友的評論?
[i·寧德] 在蕉城,最值得去的古鎮,你都去過嗎?
中國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生智慧, 你知道嗎?|地山軒書院 劉筵豐
咪蒙是不是在用她的年齡和閱歷在忽悠小女孩,她輸出的價值觀是否值得發揚?
文人騷客的「騷」是什麼意思?

TAG:中國 | 文化 | 東北 | 文明 | 探索 | 遺址 | 玉器 | 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