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什麼是文化

在當今時代,正如「小姐」由雅稱變成了職業,「雞」由動物變成了人一樣,「文化」一詞也被時代大潮撞擊得面目全非,各行各業都爭先恐後地與文化扯上關係,在自有名稱後面點綴上「文化」的雅稱,於是「文化」一詞大肆泛濫,出現了生產文化、企業文化、商業文化、種植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推拿文化、足療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保險文化、營銷文化、直銷文化、金融文化等文化新詞,更有色情文化、詐騙文化、愚民文化、流氓文化、婊子文化、貪污文化、太監文化等「焚琴煮鶴」的文化髒詞,到底什麼是文化?我們今天有必要來正本清源一下。

一 「文化」一詞的正宗解釋

1 我們先來看看當今《新華字典》的解釋。

「文化」的廣義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對於這樣的解釋,不懂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還真看不懂,而要能進入這樣的語境,需要大學學歷,作為一種國民必備手冊,這樣的解釋太高級了,顯然不接地氣。 不過,在《新華字典》中,「文化」還有一種解釋,即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如學習文化、文化水平。至於具體是什麼能力和什麼知識,沒有講清楚。會記個賬算不算有文化?會放牛會種菜算不算有文化?這樣的解釋似乎又太低級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難道只是一堆文字和知識?

2 西方culture的解釋

「文化」對應的英文是「Culture」,我們先來看看culture的英文解釋。

Culture consists of activities such as the arts and philosophy,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and of people"s minds.(文化由對文明和人類思想有重要作用的藝術和哲學等組成)。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文化culture的目標是文明civilization,手段有哲學philosophy、藝術arts等。

而什麼是文明(civilization)呢?

Civilization is the state of having an advanced level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a comfortable way of life(文明是一種高級的社會管理和舒適生活方式的形態),高級的社會管理讓人生活舒適。那什麼是舒適comfortable呢?a piece of furniture or an item of clothing,or a building or room,makes you feel physically relaxed.舒適就是房間、傢具、衣服等讓你舒服的感覺。

我們看到,西方對「文化」的解釋相比《新華字典》來說,要接地氣得多。

可是文化的目的,就是穿好住好嗎?這好像為很多中國人所不認同。最起碼,山中的和尚和道士不會認同這點。原因在哪裡?

軸心時代,希臘哲學家關注的是人和物的關係,就是人和自然的關係,現代西方哲學建立在希臘哲學基礎之上,為西方發達的物質文明提供了智力支持,因此西方把「文化」定位在追求「物質上的舒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軸心時代,東方哲學家包括孔子、老子、釋伽牟尼,則其重點是研究人類的精神生活,由此造就了中國的「文化」觀念。下面我們看看。

3 正宗的「文化」解釋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因此我們先來說說中國漢字是怎麼造出來的,當然也包括「文化」這兩個字。

許慎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這段文言文說明了中國漢字經歷了八卦、結繩、造字三個階段,由伏羲、神農、倉頡三位聖人完成。其大意是,伏羲造的八卦只能闡明大道理,神農的結繩記事繁浩而且造假的事經常發生,黃帝史官倉頡看到不同的鳥獸有不同紋理,這就可以用不同的紋理圖像來表示不同的事物,按照《夬卦》所說的「文字是用來闡述王道、教化風氣」的原則,先按照形狀畫像造出「文」,然後配上聲音形成「字」,寫在竹帛上形成「書」。

許慎的話是可信的,說明了「文、字、書」的來龍去脈,而「文」本身是如何「明道、教化」的,可惜他沒說。

我們看到,《尚書·舜典》中有「經緯天地曰文」,《尚書·大禹謨》中有「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而《論語·雍也》中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這個字已經具有了引申意義,上升到道的層次了。這個過程是怎麼樣的呢?

「文」的本義,是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繫辭下》中說「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古代的文,通「紋」字。我們的古聖先賢通過觀察天、地、自然界中的星紋、水紋、花紋、虎紋、豹紋等等,在驚嘆其美麗色彩的同時,就開始探索其規律。

日月星辰交錯運行於天,他們命名為「天文」,江河湖海交錯水流於地,他們命名為「水文」,而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係,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複雜網路,也形成了一種運動不息的紋理表象,於是他們命名為「人文」。

天文水文與人文什麼關係呢?從八卦的取象,到文字的象形,中國的古聖先賢都是效法自然界,當然人文的法則也要效法天文水文的法則了。於是,天文、水文、人文就一起遵循起共同的法則來,他們把這個共同的法則取名為「道」。

何謂道呢?孔子在《周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伏羲看到,一天一地可以生產出萬物,一男一女可以繁衍出無數代的人類,於是近取諸身,按照男女生殖器官的形狀,而創造了陽爻、陰爻,推演出了八卦。周文王進而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根據已經創造的文字對卦進行命名和解釋,生成了卦辭、爻辭。孔子用文字寫文章,再在此基礎上寫出十翼,對伏羲、周文王的思想做出注釋,並通過文章進行傳播,自此,中華之道就形成了,而闡述道的文也初步形成了,如卦辭、爻辭、繫辭傳,這個文就是文言文。

道存在於自然界中,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這需要智慧才能發現和闡明,在聖人通過文字、文章進行描述後,道就開始大放光明,為更多人覓道、悟道、修道、行道打開了方便之門,於是道和文就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文以載道,道以生文,道與文,一起開創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源頭。

「道、文」清楚了,什麼是「化」。「化」最初的意思是生育,「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後面引申為「教行也。」,就是聖人在上面傳道,百姓就會在下面悟道、修道、行道。「文化」連在一起呢,就是「以文化人」,因為「道」存在於「文」中,道文是一體的,傳道就是傳文。「悟道生文,文以載道,道以化人」,這就是文化的正宗的解釋。

在《周易》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兩字第一次出現在一個句子中,西漢以後,「文」與「化」連在一起使用,如「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自此,「文化」一詞出現在中國,先是動詞,表示「以文化人」這個動作,後變成了名詞,表示「以文化人」的能力和層次。

二 中華「文化」的發展和特點

一個民族要長治久安,務必需要文武之道。文化與武化、文臣與武將一起護衛國家的安寧。但相比起來,文化與武化哪個重要呢?

我們看繁體字的「國」,口內「一口戈」,戈者,表示武力,證明任何國家都需要武裝保衛,而武字,拆開就是「止戈」兩個字,說明武的意思不是打仗,而是要想辦法不打仗,要停止兵戈,這就顯示出了造字者見識的高度了,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如何實現這個「善之善」,說來說去,還非文化莫屬,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中華民族版圖的不斷擴大,從中原不斷地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延伸,主要靠的還是文化的力量,而文人帶兵打仗,如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毛澤東,則更是有聲有色,他們創造的軍事理論,文載武道,則更視為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因此在中國只有「文化」的說法,很少有「武化」這個詞,因為武力只能壓服,不能心服,文化才能如清泉潤澤、春風化育。

上面說到,「文化」的源頭是「道」,其工具是文字和文言文,目的是教化。

那我們先來看看博大精深的中華之「道」。

1 道的內容

(1)儒釋道三家概述

由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聖人完成的《易經》建立起了中華道統和文風,中華民族也從神明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因此《易經》也成為了「道」的活水源頭。

在《易經》的基礎上,道如「太極生兩儀」一樣,形成了儒和道兩家學說,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子和老子,儒、道兩家在中國歷史上如日月一樣交替運行,此消彼長。如秦朝採用的是源自道家的法家思想治國,秦始皇「焚書坑儒」,幾乎把儒滅絕;漢朝初期有採用「黃老之術」的道家治國,出現了「文景之治」,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抑制了道家的發展,而到魏晉南北朝,「老莊」道家以玄學大行其道,至唐宋時期,道家成為治國正統,儒家成為門面,所謂「陽儒陰法」,而東漢時期從印度傳來的佛家,也參合期間,但佛家因其色空和出世理念,自始至終沒有成為治國主導思想,但在個人修身方面大有受眾,佛家與道家結合形成了禪宗。到宋朝,周敦頤面對儒家式微,綜合道、佛兩家創立了以儒家為本體的道學,後由二程、朱熹、王陽明光大而成為了宋明理學和心學,至此儒釋道各自獨立、互相借鑒、和諧共處、三星共照,共同支撐起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政治大廈、文化大廈。

我們看到一個這樣的現象,自古名山,道觀在最上面,寺廟在中間,書院在最下面,如嶽麓山即如此,這反映了中華文化三家的志趣,道家出世,追求羽化飛仙,所以離地遠、離天近;儒家入世,重用處世,無過無不及,不排斥飲食男女,追求子孝孫賢、齊家治國,所以接地氣,在山下;佛教以六道輪迴為指導,介乎出世與入世之間,出世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入世在可下輩子為人、動物等等,所以在山間。三家各立門戶,倚門相望,但又互補不足,互相往來。因此自唐宋以來,中國的皇帝和「士」基本上都融匯儒釋道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這種說法,但由於道的出世和成仙理念,很難與百姓生活銜接,因此儒家常常作為治國道統,而當由治到亂之時,則往往由道家來救世,「功成、名遂」,然後身退,繼續由儒家掌舵。道家在山頂上注視著儒家,一有風吹草動,就下山出手,道家與儒家如此的陰陽和合,保證了中華文明的長久。而佛教的「戒定慧」、清規戒律完全是為看破紅塵的人準備的,而六道輪迴的理論、「兒女是宿債」的觀念,與中國人的人倫嚴重衝突,因此佛教未能成為國教,如變成國教,肯定是亂世之學。正是因為中國有儒道的緊密配合,完全可以實現國泰民安,因此沒有出現佛教治國,從而避免了西方長達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政教合一」的黑暗的中世紀,但這不排除博大精深的佛學給中國人心靈帶來的喜悅和對中國文化的有益補充。

(2) 儒道兩家的互補

儒家為什麼會出現「由治到亂」的循環呢?因為儒家的重點是依據陰陽思想規範了政治倫理、社會倫理,我們看到,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是一種四平八穩的結構設計,跟中國傳統的建築一樣,中正平和。我們知道,有梁和柱的支撐,房子就不會倒,可是任何房子在建好幾十年之後,棟樑就不中不正了(有私心了),一般就會出現偏斜,這時候就需要找一些柱子來從旁邊來支撐,這樣能支持一段很長時間,但到幾百年了,就基本腐敗了,一陣風就會把房子吹到。儒家的中庸治國理論、歷代王朝300年左右的壽命,其實跟中國的木房子很相似。執兩用中,理論上沒錯,可是實際操作起來,一碗水難以端平,取決於皇帝的水平,從中國歷史上看,國家的興旺都離不開強大賢能的皇帝,所謂需要聖賢治國,而那些深宮長大、養尊處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皇子皇孫們,只知道「天下奉一人」,怎具有「一人治天下」的德才呢?連孔子都哀嘆「白刃可蹈,爵祿可辭,中庸不可得也」。因此儒家的「由治到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慶幸的是,道家彌補了這個不足,老子立足陰陽理論而發揮光大了陰陽理論,在《易經》的基礎上,老子寫出了被譽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它拓寬了儒家人倫的視野,將陰陽理論廣泛運用於宇宙的萬事萬物。道家利用陰陽五行理論,創造了山、醫、命、相、卜為代表的中華科學,而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則更是造福全人類。

道家如何彌補儒家不足的呢?如《易經》講男女關係,是一種陰陽關係,夫是天,要高、遠、神秘莫測、不息,妻是地,要厚、實、載物、生育,這當然也是道法自然,本來,男女只要做到了各自的本分,男女就能永葆吸引力,夫妻恩愛也可以實現天長地久。可儒家的董仲舒卻弄出個「夫為妻綱」來,有綱就有紀,就產生了禮,禮對維護家庭、社會的穩定當然有重大作用,但夫妻之間因為要受禮的制約,自然減少了愛情的滋潤。而道家則發明了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房中術,讓夫妻之間有了快樂,而且延年益壽。從這看出,道家彌補了儒家的不足,改變了儒家那種穩定但是又僵化的設計,因而增加了活力,但是這種活力必須在儒家的禮的約束之下,不然就變成了淫亂了,這是穩定和發展的關係。

另外儒家看到天地、男女是不可轉化的現實,就得出「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結論,這自然就局限了儒家的思維,而《道德經》則突破了這個局限,而用陰陽思維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陰陽可以轉換的世界觀。

我們看到《道德經》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恆也」指出了陰陽轉化例子,「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則講出了陰陽轉化的方法論,道家的這些智慧,尤其在軍事領域大放異彩,在儒家由治到亂而一籌莫展的時候,就能發揮力挽狂瀾的作用。中國歷史上如周朝的姜子牙、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李靖、宋朝的苗光義、明朝的劉伯溫等道家人物,都是善於運用陰陽轉化的一流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而一代偉人毛澤東更是善於運用道家智慧的高手,在舉國皆謂「落後就只能挨打」的大時代里,應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打出了一個新中國,並在朝鮮戰場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了個平手,在日軍「三個月征服中國」的咄咄攻勢下,提出了論持久戰,在數十倍於己的國軍面前,點燃了星星之火,燎原了整個江山。以弱勝強、以貧勝富,以無勝有、以落後勝先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道家智慧被毛澤東運用得爐火純青。

老子的陰陽論不是西方的矛盾論,因為矛和盾在一起,面臨的是鬥爭,爭取的結果是你死我活,而陰陽在一起,如同夫妻在一起一樣,可以生育,可以產生雲雨之歡,陰陽化育,陰陽和合,得到的是「和美」的結果。這種和美效法日月、天地的規律,可以實現天地人三才的永久和諧。

因此,儒家立足入世而產生了「義勇」的浩氣,道家立足「道」卻產生了「陰陽」的智慧,足以抵抗外來的侵略。儒家的中庸難以把握,道家的陰陽同樣難以把握,最終還是需要建立貫通儒道、打通兩家的教育體系,以文化育,培養聖賢,這樣才能避免亡國的命運。宋亡於蒙元,明亡於滿清,而上世紀中國沒有亡於日本,沒有亡於美國,則是因為宋明理學、心學抑制了道家的發展,沒有誕生出毛澤東這樣的偉大人物來。

而對個人修身養生來說,儒道兩家也是剛柔相濟,少年豪情壯志,治國平天下,可奮鬥者成千上萬,成功者寥若晨星,轉眼人到中年,一事無成,而肩上的責任卻越來越重,這時候就需要道家的智慧來養心養生,當然佛家也可,這樣就可以實現身心平衡,渡過難關。而到晚年,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就更需要道家的清靜無為的智慧了。

因此,儒道兩家對中華文化來說,象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中華文化之永葆青春,原因就在這裡吧。下面我們來分別看看儒家和道家的介紹。

(3) 儒家的內容

儒家的道統由「人」和「文」組成,人是聖人,文是經典。聖人傳道的脈絡是,伏羲、黃帝、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最終由孔子集成,然後傳給孟子,孟子之後儒學式微,唐朝有韓愈憤爭過,但是難挽頹勢,至宋,周敦頤、二程、朱熹開創理學、明王陽明開創心學,儒家吸收道、佛思想獲得重生,成為中華民族的治國學說,輝煌一直到鴉片戰爭。

儒即人需,儒家是入世之學,對上適合統治國家,對下適合修身齊家,不講怪力亂神,以死後的三不朽來激活人生的意義,以慎終追遠的祖宗崇拜來代替很難實證的來世和仙國,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步驟來實現大同理想,以為政以德的聖賢政治模式來規划行政組織,以中庸之手法來處理矛盾,因此為廣大中國人接受。

儒家經典有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四類,其中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和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經,四書五經為儒家之根,史、子、集都是根上的枝葉。

(4) 道家的內容

道家以老子為創始人,代表人物有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管子、鶡冠子等,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策略思想,而立足個人「長生久視」的動力,催生了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

道家派別很多,有影響的有黃老、老莊兩派。

黃老派主張身國同治,兩相自然,代表人物有黃帝、姜子牙、老子、文子、列子、范蠡、管子、田駢、宋鈃、尹文、鶡冠子、屈原、呂不韋、劉安、嚴遵、揚雄、王充、劉晝、呂端等等。代表作有《太公》、《老子》、《文子》、《列子》、《黃帝四經》、《黃帝內經》、《慎子》、《鶡冠子》、《管子》、《屍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太玄經》、《論衡》、《劉子》等。

老莊派以自然為本,退欲消妄,清靜無為,不為物累逍遙天下,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園。晉代鮑敬言的無君論;明代李贄的童心說,何心隱的育欲說,湯顯祖的至情論;清代唐甄的破祟論,袁牧的性靈論,皆得力於老莊學精神。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王弼、郭象、竹林七賢、張湛、韓伯、陶淵明、袁宏、成玄英、王玄覽、李榮、唐玄宗、元結、李白、蘇軾、陳景元、鄧牧、劉基、傅山等。代表作有《老子》、《莊子》、《竹林七賢文集》、《世說新語》、《元次山集》、《伯牙琴》、《郁離子》、《傅山全書》等。

2 道的特點

綜上所述,以易經開源的中華之道,其主要的特點是「一陰一陽」,由此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是陰陽思維的任何理論都不是道。

3 文

上面我們講了以儒道為代表的中華之道,這些道都用「文言文」進行闡述而形成了經典,用這些經典去化育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就形成了中華文化。

另一方面,文本身就是依道而生,在作為「道之臣」之外,又作為「文之君」,自身也蓬勃發展起來。除了孔子做易傳和寫春秋的文體外,文言文的體裁也不斷更新。其中有詩、有散文、有白話小說、有對聯、有應用文等,形成了浩瀚的文集。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詩,自孔子手訂詩經,詩的發展就絢麗奪目,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依次興起,詩傳道、言志、傳情,可興、可觀、可群、可怨,成為了中華文化皇冠上的明珠,中國也因此成為了詩國,歷代聖賢都擅長吟詩。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化離不開文章,中華文化發達,文章典籍是其源泉和載體。

三「文化」之辯

1 中華傳統藝術算不算文化

道生法,道生術,道生藝,中華傳統藝術包括書法、國畫、音樂(古琴/古箏/二胡/笛子)舞蹈、戲劇,他們的根是道,只是其工具不是純正的文字,但具有化的功能,因此可算做文化。而建築、服飾、廚藝、茶藝、酒藝、花藝、香藝則只能說含有文化的元素。

2 西方有文化嗎?有西方文化嗎?

西方有哲學,其哲學根源於希臘,主要研究人和自然的關係,在探索自然規律方面創造了燦爛的現代科學,但是其目的是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與道法自然的中華文化是針鋒相對、背道而馳的。

從「文以載道道以化人」的定義來看,西方的功利主義、物質至上、自私自利為核心的哲學是無道之學,其拼音文字產生的線性思維也根本不是陰陽思維,而不講道義只講利益的西方社會也沒有真正的道德,在文藝復興運動將基督教推翻之後,西方文明已經成為地球的災難之根、世界的麻煩製造者、戰亂的根源。

而根植於西方,立足於進化論、唯物論、辯證法,作為西方資本主義掘墓人的馬列哲學,同樣是與中華之道無緣,馬列所有學說和努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而他們對共產主義的定義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去生產,產品極大豐富,然後每個人可以隨意拿自己需要的東西。這裡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產品極大豐富的背後是資源的日益消耗和枯竭,我們現在看到煤炭、石油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

第二,產品極大豐富帶來的是環境的極大污染,環境的極大污染會帶來人類身心健康的極大傷害。

第三,各取所需的原則肯定帶來不公平,至少有個分配的先後順序,這樣就會引發內耗、腐敗、矛盾,各盡所能的局面就會被「出工不出力、吃大鍋飯」的局面代替,最終就會出現懶惰佔上風,這已經被歷史所證實。

第四,各取所需的原則只會帶來人類慾壑難填,有了汽車就要飛機,加劇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最終導致人類的滅亡。

在這裡我們不妨將孔子的大同社會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做一比較。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這樣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追求的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文明和節儉的物質生活,與馬克思的物質極大豐富大相異趣。

因此馬克思學說始終跳不出西方哲學的窠臼,他們的眼裡只有物質和利益,馬克思的貢獻在於想解決貧富分化的問題,消滅剝削壓迫的制度,這當然是勇敢和先進的,但是由於立足的大地不同,他們看不到儒家的「君子謀道不謀富」「不求金玉重重貴,只求子孫個個賢」,看不懂道家的「清靜無為,不為物累」,更不能理解佛家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由戒入定,而生大智慧」。而我們現在貪官這麼多,奸商這麼多,社會風氣這麼差,社會道德這麼敗壞,資源消耗,環境污染,這跟多年來馬列主義的「指導」分不開的。

因此,西方有文化嗎?西方沒有文化。那有「西方文化」嗎?

「文化」二字是中國的,當然沒有「西方文化」這個詞,西方只有」culture」,可以音譯成「卡爾巧」。正如龍是中國才有的一樣,西方的」dragon」跟中國的「龍」是兩碼事,中國龍是司水靈物、通天神獸、吉祥瑞符、人傑喻體、皇權象徵、智慧結晶、和平使者,我們因此是龍的傳人,西方dragon是噴火怪獸、害人邪魔、英雄反襯、戰禍標誌、恐怖象徵、罪惡載體。東西方的文字,除了形而下的可以對譯外,形而上的大部分最好不要對譯。

西方沒有文化,也沒有西方文化,但是我們有足夠的自信,而可以有「文化西方」。

3 「新文化運動」運動的是新「文化」嗎?

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了,割地賠款,但是沒有亡國,但是引起了國人思想的劇烈動蕩,震驚、恐懼、仇恨、羨慕,各種心情都有。這時一些人將眼光投向了西方,先是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啟了洋務運動,甲午海戰失敗後,接下來是康梁變法,再接下來是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再接下來就是胡適、魯迅、陳獨秀的新文化運動。

從歷史上看,中國有兩次亡於外族。可是當時沒有中國人說要向蒙古學習,向滿清學習,反而是蒙古、滿清主動向漢文化學習,主動將孔子的牌子掛起來營業,將孔子的後代封為衍聖公。可1840年的這場戰爭,為什麼讓中國人如此沒有自信呢?

主要原因是,是經過蒙元、滿清兩個異族的野蠻愚昧統治、文化破壞,中國人血性沒有了,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也沒有了。

宋朝亡國前後,蒙古騎兵、弓箭、全民皆兵的軍事組織,讓成吉思汗橫掃亞歐大陸,可是宋人對這些野蠻侵略、強盜行為鄙夷不恥,崖山之戰,十萬人寧可跳海,也不願做亡國奴,更不要說去向他們學習了,這些人對自己的文化是何等自信!華夷之辨是如何的刻骨銘心!

可惜崖山之後無華夏,有血性的中國人基本被殺光,明亡時,竟然出現了吳三桂,孔有德,耿精忠,洪承疇,李成棟,孫可望等大批精幹的漢奸,區區幾十萬人的滿清就依靠這些帶路黨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野蠻屠城示威,而奪取了江山。

而長達兩百多年的滿清統治,通過思想文化的全面專制、極端恐怖暴力、剃髮易服的羞辱、全面的奴化,民族精神喪失殆盡,血性沒有了,自信沒有了,再也見不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詩句,奴才思想盛行,以至於碰到洋槍洋炮就魂飛魄散,跪地求饒。

如果中華民族不是出現了毛澤東這樣一個精通儒學和道學的民族英雄,可能日本和滿清一樣也入主了中原。我們來看看上世紀的豪言壯語,「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澤東這樣偉大的戰略家徹底地粉碎了「落後就要挨打」的謬論,重新樹立起了民族自尊心,重新樹立起了文化自信心。

而新文化運動呢,「新文化」運動是在文化自卑的迷茫中,病急亂投醫,而進行的一場文化毀滅運動,其流毒現今還在傷害中華民族,白話文運動導致了五千年文明的中斷、古典詩詞的中斷、傳統道德的中斷、中醫的衰落,為西方腐朽思想的大舉入侵騰出了空間,而到現在,胡適、魯迅、陳獨秀還是被立在神位上,陰魂不散,導致當前崇洋媚外、漢奸思想的盛行。

就拿胡適憑空創造的白話新詩來說,我們來看看偉人是怎麼評價的吧。

孫中山說:「中國詩之美,逾越各國,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名家,有一韻數句,可演為彼方數千百言而不盡者。」,而對新詩則這樣說:「今倡為至粗率淺俚之詩,不復求二千餘年吾國之粹美,或者人人能詩,而中國已無詩矣。」

毛澤東說:「我是不喜歡新詩的……給我一百塊大洋也不看。」

4 「大學、研究生文化程度」是不是文化?

現代教育完全取法西方,老師被稱為教授,博導,學歷有大專、大學、研究生,學位有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我們看到教授中有誘姦女學生的「叫獸」,如吳春明,事發後還拿魯迅和許廣平作為參照,也有鼓吹性解放的博導李銀河,更有數不清的亦商亦學的博導老闆,研究生中有殺同學的復旦林森浩,更有殺母親的北大吳謝宇,這麼多有文化的人干出野蠻人的事來,說出野蠻人的話來,你能說這是文化嗎?

西方沒有文化,同樣同步西方的教育傳遞的也不是文化,只是知識。文化程度一詞應該改為「知識程度」。

5 「企業文化」一詞表示企業有文化嗎?

同步西方的現代企業以追求利潤為第一目標,而不是給人類帶來幸福為第一目標,沒有消費則引導消費,有了消費則升級消費,一切為了滿足資本的增值慾望,滿足投資者不勞而獲的貪慾,而不考慮對精神文明的傷害、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污染。這樣的企業行為無疑是反道的,不是道法自然,而是毀壞自然。沒有道,怎麼有文化?

他們所謂的企業文化,就是把人變成金錢動物,更有甚者,聲稱狼文化,那就把人直接變成兇殘的狼,直接反人類。企業當然是社會需要的,但必須是依道而行,生產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滿足少數人對金錢的慾望。

6 「商業文化」是什麼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是重農抑商,為什麼呢?因為十商九奸。商人不直接從事生產,只能靠倒買倒賣、賺取差價才能生存,要賺取差價,就靠嘴皮子,其中就難免出現假話、大話了。但是商人又是社會必不可少的,因此只能抑制,不能成為青年偶像、政府貴賓。

商業有文化,好比給婊子立貞節牌坊一樣,你信嗎?

四 總結

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證,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不中斷的指路明燈,因此不能亂用,正本清源,才能枝繁流遠,去偽存真,才能撥雲見日,除去雜草,才能五穀豐登,中國名詞中國解釋,中華文化中華表達,才能重振華夏雄風,才能實現中華文化復興,才能實現中國夢,位卑未敢忘憂國,草擬成文,望知音雅正。


推薦閱讀:

有哪些電影和英劇的片段能展示英式幽默?
下聯:青天有路苦尋仙。如何補上聯?
為什麼韓國能拍攝出《熔爐》等影響韓國社會的深刻影片,而中國大陸(不包括港台)不行?
什麼是逆向民族主義?
你們欠張韶涵的,準備什麼時候還?

TAG:文化 | 正本清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