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看什麼 | 國產電影逐對廝殺,最好的五月檔
尋人啟事
因小編工作失誤,FIRST新聞發布會的贈票統計出了bug,懇請收到贈票的微信確認信息的讀者朋友把確認信息截圖和「姓名+手機號」重新發送至公眾號後台,小編儘快處理,感恩!
深焦口碑榜
31
List of Films
策劃 | 深焦甜蜜團
本期統籌 | 2miao(武漢)
本期編輯 | 謝喆(南縣)
深焦口碑榜榜單
言
前
今天是五月一日,其實也是這個三天假期的最後一天,與其在各處景點的大太陽下人擠人,不如找個陰涼處抓緊時間看起電影來吧。
五一檔的內地院線很是精彩,四部國產電影逐對廝殺。類型片《拆彈專家》和《記憶大師》同天上映勢均力敵,排片票房佔比相當。《喜歡·你》和《春嬌救志明》則稍處劣勢,但作為愛情喜劇,兩部影片其實也已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成績。
去年一部《七月與安生》讓觀眾們重新認識了演員周冬雨,她在其中真摯飽滿而極富能量的演出為她贏取了一座金馬影后。而正在上映的《喜歡·你》再次證明周冬雨很適合這類個性外露的都市女孩的角色,她所飾演的「勝男」是個惹人喜愛的活潑姑娘,獨立自主而充滿幹勁。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電影不僅有位共同的女主演,它們幕後還有一位共同的製片人陳可辛。這位經驗豐富的過來人為初出茅廬的年輕導演保駕護航,使得影片的質量有了更好的保障。
《喜歡·你》是一部打美食牌的「小妞電影」,專註地講了金城武飾演的霸道總裁和周冬雨飾演的女廚師不打不相識,從互相嫌棄到暗生愛慕,最後確立彼此心意的全過程。「食物」作為「電燈泡」搶佔戲份,連接食客與廚師,成為傳情達意的好工具。精良的製作和頻繁的笑點都給觀眾帶來不錯的觀影體驗,商業片做到這個程度是令人欣慰的。
《春嬌救志明》是彭浩翔推出的該系列第三部。比起《喜歡·你》抹不去的瑪麗蘇觀感和架空都市生活實質的做派,《春嬌救志明》顯然更貼著生活走,即使彭浩翔總是在搞怪地插入天馬行空的橋段。走到一起遠比走在一起容易,如何在花花綠綠的世界裡經營一段長期感情是一個艱巨的命題,發展到第三部,春嬌和志明兩人依舊被困在解題的過程里相互陪伴。春嬌想要一個成熟的男人而對長不大的志明感到不滿,結婚還是分手只在一線之隔。這部片長兩小時的電影,有點大亂燉的感覺,料很足點很多,箇中滋味還得大家親自去影院獨自體味。
《喜歡·你》和《春嬌救志明》都不是那種扭扭捏捏濫煽情的愛情電影,允許眼淚但拒絕顧影自憐,專註愛情但避開過度拔高其神聖性。兩部影片同時在本期登上口碑榜,在院線之外再角逐,究竟哪部才是深焦讀者們更喜歡/中意的愛情電影呢?這周榜單的前兩位依舊分別由《八月》和《一念無明》佔據,這種令人驚喜的現象也讓編輯部更期待新上榜的國產電影的表現了!
再來說說另外一部上榜的非院線片《傑出公民》,這部帶有紀錄片質感的傳記片在去年威尼斯大獲好評。薩拉斯對於片中獲得諾獎的作家丹尼爾,正如高密對於莫言,是寫作靈感的源泉。丹尼爾為接受「傑出公民」稱號,闊別四十年再歸鄉,然而「我筆下的人物沒法離開那裡,而我卻無法回去」,這次「回家」無疑是危險的行動。是作家解救了故鄉小城裡的晦暗陰沉的靈魂,還是故鄉人民成全了這位汲取養分卻恩將仇報的「高尚」作家?粗糲的影像配以諷刺味十足的黑色幽默,暗潮洶湧下很多深刻而複雜的問題漸漸浮上水面。
接下來是每周口碑榜不會錯過的戛納時間。現在榜單上半數電影首亮相就在去年的戛納電影節,沒有理由不期待今年會有哪些口碑炸裂之作。這周宣布了主競賽評審團的全部配置,范冰冰的入選引起了一陣巨大爭論。
對於戛納歷史上的因為評委會配置失當而導致金棕櫚歸屬差強人意的情況,編輯部策划了醜聞!爭議!戛納居然也有這樣的過去,這可是史上最多作者參與的一次。而周四晚編輯部深諳嘻哈文化的幾枚重將為了一個令人滿意的標題而鬧騰到大半夜,只為對得起這篇有關第70屆戛納主競賽評委會的推文Bingbing Fan! WHY NOT? BADASSSSS JURY! Yo B**ch!。當然,完整的片單也終於揭曉,李睿珺導演的新作《路過未來》成為了此屆戛納代表中國的長片獨苗,具體信息請看戛納70周年完整片單出爐,神秘華語電影最終揭曉。
口碑榜走到第31期,希望大家繼續對看過的電影踴躍投票(沒看過可以暫時不投),讓深焦和你們有更深入的交流。如果你已經看過榜單上的影片,歡迎閱讀我們的相關文章;如果你們對我們推薦的新片感興趣,也歡迎到院線或是網路上觀看。另外如果覺得有其他新片也應該進入榜單,一定請在留言區告訴我們!
眼看著春日即逝,讓深焦DeepFocus與大家一起勇敢地邁向夏天吧。
上期口碑榜鏈接:本周看什麼|曾有這樣一個人,電影對他而言如同生命
新片榜
傑出公民 (2016)
El Ciudadano Ilustre
導演: 加斯頓·杜帕拉特 / 馬里亞諾·寇恩
編劇: 安德烈斯·杜普拉特
製片國家/地區: 阿根廷 / 西班牙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
法國媒體Allócine:-
IMDb: -
豆瓣:8.5/10
《傑出公民》綜述
文|大衛
作家歸鄉,西班牙語,兩個小時的紀錄體——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這部帶著」睡眠片"標配的電影都不足以吸引人,但幾乎是從一開始,觀影現場就喝彩掌聲不斷,簡直比旁邊廳里的《愛寵大機密3D》還熱鬧。這讓人不禁想起今年戛納上的《托尼·厄德曼》,不過它的結局仍好過顆粒無收的後者,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
《傑出公民》以一種近乎無意識任其發生的幽默感貫穿始終,而其中蘊含的人情冷暖與文化隔閡又在不斷揭下一些人們視而不見的傷疤。儘管《傑出公民》也有著一些常見的設定,比如靈感枯竭的作家,比如嫁給家鄉好友的舊情人,大多數影片中作家的形象都是封閉而停滯的,他們往往是精神甚至物質上的完成者,文弱謙和的外表下往往有著一顆孤獨桀驁的心臟,他們有著不切實際的批判傾向,對於弱勢群體又保持著有底線的寬容;他們將這種矛盾的特質在影片裡層層疊加,直至難以承受,就像《鄉愁》《永恆與一日》。
但在片中作家與故鄉的人與物,並不是簡單的遊歷和傷懷的平行關係,而是立刻掀起了豐富的實質瓜葛,直至最後作家險些喪命。而《傑出公民》最"傑出"的在於,作家丹尼爾·曼多瓦尼(Daniel Mantovani)的本質和動機帶有一定的彈性和變數,並且有著開放式的延伸。
你年少時離去的勇氣是否足以支撐到兩鬢斑白?當我們背井離鄉後,鄉土又究竟對我們意味著什麼?一個可以隨手拈來的話題,一些自嘲的素材?一組被粉飾浮想的意象?讓人不安的底牌?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之地,你無法也不想接近的燈塔,你遮遮掩掩的靈魂駐地?還是褪去的殼,遙遠的爐火,既定的方法論和宿命,將被撿拾的糾葛,燃燒的冰塊,刺手的感傷,在耐心等你歸來的洪水猛獸?
本周排名:NEW 上周排名:- 位次變化:-
春嬌救志明 (2017)
春嬌救志明
導演: 彭浩翔
編劇: 彭浩翔 / 尹志文 / 陸以心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 中國大陸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
法國媒體Allócine:-
IMDb: -
豆瓣:7.8/10
《春嬌救志明》綜述
文|Jia
在《春嬌救志明》中,彭浩翔延續了同系列前兩部片中對都市情侶間細微情感的捕捉——莫名其妙的煩躁、不滿和缺乏安全感,不正是情侶間拉鋸戰最微妙的導火索。
偶爾閃現的港式無厘頭充滿懷舊風,彭浩翔的段子雖「葷」卻「葷而不膩」。
影片的最後高潮來自一場被春嬌拆穿的由志明自編自導自演的綁架事件,和志明在所有親朋友好友幫助下上演的表白求婚歌。這是個爛俗的結局嗎?有點兒。但愛情本身不就是,你熟知他的把戲,能拆穿他的全部伎倆,而他仍願意編排一出這樣的戲碼擺在你面前等你拆穿。時間、婚姻和年長几歲的春嬌都無法逼迫志明長大,所有的擔當與捨棄都是他自己的選擇(而他同樣也選擇買一塊supreme限量版大磚頭)。
雖然編劇的功力在單個段落上可圈可點,但從故事整體來看邏輯仍略顯脫節。二人同游台灣遭遇地震後,春嬌對志明的責難略顯牽強,少了劇情推進的力量。如果題目中的一個「救」字,約等於春嬌「教會」志明長大,那這個教學方法未免有些過於簡單粗暴。如今你依然能記起7年前,志明和春嬌在香港林立高樓間的逼仄街巷內,用兩支香煙點燃的羅曼蒂克的火花;而這次,恐怕難再有這樣一個瞬間能被載入香港電影的史冊。
無論如何,春嬌與志明大概仍是華語愛情片中票房號召力最強的一對cp,彭浩翔自成一派的愛情輕喜劇風格仍值得走進電影院體驗。
本周排名:NEW 上周排名:- 位次變化:-
喜歡你 (2016)
導演: 許宏宇
編劇: 李媛 / 許伊萌 / 藍白色
類型: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
法國媒體Allócine:-
IMDb: -
豆瓣:7.3/10
《喜歡你》綜述
文|余余
《喜歡你》是一部很典型的神經喜劇,這部電影繼承了好萊塢黃金時代浪漫愛情喜劇的許多元素。神經喜劇的精髓之一在於差異化的男女主角,《喜歡你》在劇情設定上的「霸道總裁」和「職場小白」居然玩出了新鮮新意。金城武放下帥哥包袱,飾演一位性格怪異的酒店大亨,周冬雨自從《七月與安生》大獲成功,也找到了一條更適合自己的戲路,古靈精怪的女孩比《山楂樹之戀》的苦情妹更符合年輕觀眾對現代女性的審美。兩個人從誤會結識,因為美食結緣,在吃吃喝喝和吵吵鬧鬧里嘗遍愛情滋味。值得表揚的是,雖然角色設定男女主角存在階層地位的差異,電影卻沒有從現代「灰姑娘」的角度入手。周冬雨飾演的女主性格大條有才華,不是依附男人和愛情而存在的傳統女性形象。
《失戀33天》《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成功標誌著國產「小妞電影」開始發軔。中國都市女性日漸成為電影消費的主力軍,都市女性的情感悲歡和職場奮鬥往往通過這一類型的電影來投射女性的慾望和幻想。女性不再淪為男性的附庸,角色塑造也不為討好男性的慾望。獨立自主,有自己的追求和性格是這一類電影女主角的共同魅力。
周冬雨儼然成了「小妞電影」的新代表,這讓我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同樣頂著「謀女郎」的頭銜出道,章子怡像她的前輩鞏俐一樣走了一條國際化路線,而周冬雨則固守在中小成本電影中扮演屬於她的都市女郎。隨著電影市場的再細分和城市文化的興起,女性的經濟地位和話語權的逐步崛起,這一類電影恐怕還大有可為。
本周排名:NEW 上周排名:- 位次變化:-
舊片榜
路易十四的死亡紀事 (2016)
La Mort De Louis XIV
導演: 阿爾伯特·塞拉
編劇: 阿爾伯特·塞拉 / 蒂里·盧納斯
類型: 劇情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
法國媒體Allócine:-
IMDb:7.5/10
豆瓣:9.1/10
《路易十四的死亡紀事》綜述
文|有毒崽
西班牙導演阿爾伯特·塞拉曾憑藉處女作《唐吉訶德》吸引《電影手冊》的目光,其於2016年的新作《路易十四的死亡紀事》在第69屆戛納電影節的特別展映中見世,贏得一片叫好。雖然電影得到眾多媒體好評,入選《視與聽》2016年十佳,但是美術上的華麗無法掩飾電影沉悶的基調,讓觀者看得乏困。片中沒有輝煌的經歷,只有帝王臨死前的一段日常紀事被展現出來,緩慢而又難熬。
電影開頭。花園裡,在路易十四眼前的是一片充滿生機的鳥語花香。宮殿里,在路易十四身前是一眾大臣妃子的畢恭畢敬。國王是帝國的象徵。作為一名聖明的君主,路易十四用自己的兢業成就了之前帝國的繁華。雖然電影沒有抒寫路易十四生活之外的事情,但是導演把歷史人物演繹成一個平常人,用其身體的狀況去暗喻著國家的境況。左腿上的壞死痕迹正是這個帝國衰退開始的跡象。
片頭過後,鏡頭便一直關注著路易十四自那以後從未離開宮殿的病軀。國王的住處原本是十分大氣的宮殿,卻因為房間里充滿衰老的氣息顯得如此狹小。從對身體的特寫可以看到,在死亡的恐懼面前,路易十四表現出如常人一般的掙扎與害怕。這種無力的身體行為一直支撐到突然響起的彌撒曲交響樂,路易十四瞪眼直視著觀眾,眼神里表達出身為帝王天生的堅毅。全片都沒有設置配樂,卻在此時響起音樂。精妙的聲音設計讓這場即將開始的死亡顯得盛大而又平凡。死亡的儀式走到最後時,御醫對路易十四的身體進行解剖。解剖的結果不可避免地顯示出一種政治諷刺,諷刺在索邦大學教授與江湖騙子之間的選擇。如果把御醫的無知映射到執政者,電影的目的是將路易十四的死亡放大到帝國的衰退。
《路易十四的死亡紀事》是一部有著極大勇氣的電影,用鏡頭去直視死亡,去關注這場死亡儀式結束前的時光。昏暗的燈光襯托著緩慢的敘事節奏,讓一個顯赫的帝王變得如普通人般平凡,對死亡同樣抱有恐懼,抱有掙脫的想法。
本周排名:13上周排名:- 位次變化:-
追捕聶魯達(2016)
Neruda
導演: 帕布羅·拉雷恩
編劇: 吉列爾莫·考爾德隆
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 / 犯罪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
法國媒體Allócine:-
IMDb: -
豆瓣:8.4/10
《追捕聶魯達》綜述
文|cora
列舉當今拉美世界炙手可熱的電影人,一定會提及智利導演帕布羅拉雷恩。早年憑「皮諾切特三部曲」技驚四座,以超現實主義方式講述現實故事的風格已成為其獨特的創作標籤。
2016年帕布羅執導了兩部以二十世紀關鍵人物為主角的電影,即《第一夫人》和《追捕聶魯達》。前者講述的是前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在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遇刺前後的故事,該片因其題材經久不衰的熱度和娜塔麗波特曼的精彩詮釋而備受矚目,入圍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的《追捕聶魯達》則頗具一番神秘色彩。對比《第一夫人》里濃烈的色調,《追捕聶魯達》像一部黑色電影:背景設置在1948年的智利,詩人聶魯達——20世紀所有語種中最偉大的詩人,在右翼極端分子奪權後,因其共產黨身份遭受追捕。本片的另一個絕對主角是由讓·蓋爾·加西亞飾演的警察,想像自己是妓女和警察頭子的兒子,他對左翼人士的動機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些從未見識過苦痛的藝術家、知識分子、律師對窮人的處境和需求一無所知。然而,在追捕中,警察跟隨著詩人的足跡,既有其逃亡過程中的真實足跡,亦有其文學足跡,即聶魯達刻意留下的偵探小說。這是一場無法被輕易定性的逃亡,即使實際距離總是若近若離,思想距離不斷縮小。
該片一大亮點是警察的畫外音。然而,與其說這是一個真實人物形象,不如說他是逃亡中的聶魯達腦海里最動情的建構。他是聶魯達的另一個靈魂,與詩人的靈魂本體無限接近卻不具重合可能,執著地追尋著詩人的足跡,從鄙夷和不屑,走向理解與共情,制服沾染了詩意,倒在血泊中的是詩人的兄弟,是人民的兒子。
他是聶魯達一首從未寫成的詩。
《追捕聶魯達》是碎片化的,例如武斷的布景變化,公路電影的節奏與偶然,這是一場追逐,所有的風景場景都是途中值得紀念的印記。這是一部講述詩人故事的電影,象徵主義無所不在,每一個平凡的事物都具有延伸出普世意義的潛質。這是一部來自拉美的電影,魔幻現實主義元素貫穿全片,那些思想頓空的瞬間早就被賦予了神意。
這不是一部講述聶魯達生平的電影,它重塑了聶魯達的世界,那個只存在他的文字里的世界。
接受《電影手冊》採訪時帕布羅說道,在別處,是歷史學家和記者幫我們記住歷史和確認身份。在智利,是詩人。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國家有時候讓我感受到一種抽象的情感,就像導演勞爾魯伊斯所說的一樣:智利是一扇開向大海的窗。
聶魯達註定會是荒瘠的土地上不謝的玫瑰。
本周排名:8 上周排名:- 位次變化:-
怒 (2017)
怒り
導演: 李相日
編劇: 吉田修一 / 李相日
類型: 劇情 / 愛情 / 懸疑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
法國媒體Allócine:-
IMDb: -
豆瓣:7.4/10
《怒》綜述
文|沈念
吉田修一原作,李相日導演改編的《怒》在日本上映後碩果累累,收穫16.1億日元的票房(於2016年日本電影票房榜上取得第35名的好成績),且獲得評論界的高度肯定,不僅榮登電影旬報十佳,妻夫木聰也憑藉本作中的精彩表現斬獲2017年日本電影學院最佳男配角獎。
《怒》到底有何能耐同時征服挑剔的觀眾與刁鑽的影評人?首先,其原作早就為電影改編打下堅實的基礎。原作者吉田修一是交口稱讚的暢銷作家,他的作品如《惡人》(2007)、《再見溪谷》(2008)、《橫道世之介》(2009)等近幾年紛紛被搬上銀幕,皆是票房風評雙豐收,《怒》自然也不意外。
然而,成也原作、敗也原作。由於原著的完成度極高,在改編過程中,李相日始終被牽制,直到最後才終於鼓起勇氣,出於叛逆心理修改了結局(為免劇透,在此不表述修改部分)。導演接受採訪時曾說,作出此番修改是由於途中意識到照本宣科改編原著並無意義。然而為時已晚,前半部分的忠實強調了結尾不和諧的反骨,反而證實了原著的完整。大段情感的烘托與構築,都因結尾的潦草收場而顯得虎頭蛇尾,人物爆髮式的表演也看似過猶不及的無痛呻吟,而這份「怒」則成了無因的憤怒,與此前工於心計的層層鋪墊格格不入。
豪華陣容的演員表挽救了近乎崩塌的結局,妻夫木聰、宮崎葵、松山研一、綾野剛、渡邊謙等老中青三代名優的每一次聲嘶力竭都是一場力挽狂瀾,這也是本片最大的看點之一。然而這場名優集結的盛會已然引起日本電影界的反感,據說吉田修一曾經放下「如果不是全明星陣容就不給改編權」的豪言壯語,這樣的無理要求直接導致製作費幾乎都花費在卡司上,對電影製作的長期發展而言也是弊大於利。
《怒》反映了社會人的種種病症,也與現實中電影界的光怪陸離形成一種奇妙的互文。哪怕影片本身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陷,但對於日影迷而言依然是2016年不可錯過的日影之一。
(原載於《環球銀幕》)
本周排名:4 上周排名:7 位次變化:+3
一念無明 (2016)
Mad World
導演: 黃進
編劇: 黃進 / 陳楚珩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
法國媒體Allócine:-
IMDb: 7.7/10
豆瓣:8.0/10
《一念無明》綜述
文|鉦子
《一念無明》是導演黃進的處女作,在去年的金馬獎上斬獲最佳新人導演和最佳女配兩項大獎。影片聚焦了躁鬱症患者——這個不被社會所熟知的團體。余文樂所飾演的阿東是一個躁鬱症患者,父親大海離家不顧,他一個人照顧著同樣有情緒病的母親,但母親卻一次又一次變本加厲的刺激著阿東,終於有一天阿東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錯手誤殺母親,被判入精神病院。心懷愧疚的父親接阿東出院後兩人擠在板房之中,關係疏離的父子在夾縫中重新建立關係,躁鬱症患者在社會中尋求落腳之地。
這是一部純正的港片,但它不止講述的是香港的故事,而是每個城市裡的故事。從一個躁鬱症患者牽連出一個家庭悲劇,從一個家庭悲劇描繪出社會的冷漠無情,從社會的冷漠無情又折射到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軟弱。
電影中有句台詞「這裡最沒有的就是空間」,香港是一個很缺少空間的城市,電影中連呼吸都嫌擁擠的房間、無法放置骨灰盒的小墓碑、食物都放不下的餐廳桌子,每一個細節都告訴著你,香港是沒有空間的。就在這樣一個擁擠的城市中,人被擠的失去了空間,所以每個人變得自私起來,學會逃避責任。父母有病送去老人院,精神病患者送去精神病院,路邊有人出意外只會用手機拍攝下來。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身邊的空間,最可怕的是我們失去了人心之間的空間。導演用客觀的鏡頭讓你直面自己的內心,就像電影中曾志偉說的一樣「不是什麼都可以判給別人做的」。
其實,躁鬱症就是這個城市,充滿著無力卻又逃不掉。
本周排名:2 上周排名:2 位次變化:-
分裂 (2016)
SPLIT
導演: M·奈特·沙馬蘭
編劇: M·奈特·沙馬蘭
類型: 驚悚 / 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62/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7/5
IMDb: 7.4/10
豆瓣:7.2/10
《分裂》綜述
文|阿萌
《分裂》由美國環球影業發行,改編自一部傳記式小說 《24個比利》,由James McAvoy領銜主演,講述了由詹一美扮演的凱文患有精神分裂,被精神病醫生診斷出有23種多重人格身份的故事。
改編自1977年的真人真事的心理驚悚電影,多重人格的題材伴隨著恐怖、懸疑的固定標籤,不得不讓人想起同類題材中的佳作《致命ID》與《沉默的羔羊》,雖然題材看似稍顯套路,但仍使本片噱頭十足,加上James McAvo在其中也貢獻了出色的演技,所以該片還是贏得了較高的觀眾期望。
雖然此次沙馬蘭憑藉新作的回歸併沒有給人如同其巔峰時期的意外之喜,劇本也稍顯遺憾,創意雖贊卻導致評價褒貶不一,但該片在主人公的塑造上還是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的,加之一美的演技,的確讓人有嘆為觀止之感,在這一點上,使得該片與同類題材影片區別開來。
本周排名:17 上周排名:13 位次變化:-5
20世紀女人 (2016)
20th Century Women
導演: 邁克·米爾斯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83/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6/5
IMDb: 7.6/10
豆瓣:8.0/10
《20世紀女人》綜述
文|大芮芮
1979年的聖塔芭芭拉陽光正好,寧靜的海濱小鎮與今天並無異同。陰影之下,朋克搖滾的暗潮與其倡導的無政府主義精神全方位滲透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第二波女權主義者開始丟掉乳罩和高跟鞋,先反叛後解構的行為模式成為信仰。正如《二十世紀女人》第一個鏡頭表現得那樣 —— 光天化日之下,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吞沒了女主人公多蘿茜(安妮特·貝南 飾)的福特車,只有燃燒,沒有解釋。
這是前夫留給多蘿茜和兒子傑米(盧卡斯·傑德·祖曼 飾)的家庭用車,導演邁克·米爾斯用最簡潔的方式暗示了父親角色在影片中的徹底缺失,以及所有男性角色淪為陪襯的命運。米爾斯說,這是一封寫給母親的情書,就像2010年他把《初學者》獻給父親時那樣。
多蘿茜是個不施粉黛愛且穿Birkenstock的現代派,出生於大蕭條時期的她早就養成了在每一個尷尬時分點燃一根Salem牌香煙的習慣。沒有人比貝南更適合演繹一個55歲單親媽媽的窘迫和可愛了。她微蹙的眉頭,若有所思的神情,以及每一次豁然開朗的大笑是那麼無序又渾然天成。面對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化和「漸行漸遠」的傑米,她努力忍耐、傾聽、試圖理解又保留看法。一方面,她尋求寄宿在家中的年輕女性艾比(格蕾塔·葛韋 飾)和朱麗(艾麗·范寧 飾)的幫助,不單是為了拉近與傑米的距離,也讓她自己融入到年輕人的生活當中(朋克樂隊,地下派對);另一方面,她對卡特演講中這個國家「信心的危機」感同身受,對艾比向傑米灌輸的極端女權思想表示不滿,也清楚這場朋克運動會比人們想像得更早結束。「他們知道自己不好聽,對嗎?」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多蘿茜問艾比,「是的,然而當你創造藝術的激情遠遠超越了你所掌握的技術時,你的音樂爆發出一種近乎原始的能量......」
格蕾塔·葛韋格飾演的艾比可以看做是一個平行世界的弗蘭西絲·哈。原本在紐約追求藝術夢想的她突然檢查出患有宮頸癌,不得不搬回加州靜養。毫無徵兆的疾病和未盡的藝術夢想讓她脆弱易怒又渴望關懷。因為大衛·鮑伊的《天外來客》,她把頭髮染成血紅;因為蘇珊·桑塔格,她細心地用相機記錄身邊每一個人與物件;因為自身的經歷,她告訴傑米「不管你如何想像未來的生活,它永遠不會朝著你設想的方向走......」
生活本身就不可預測,這也是碎片式敘述的《二十世紀女人》最迷人的地方。在推拉鏡頭調度下,我們跟著人物在Suicide、Buzzcokcks毫無章法的節奏下起舞,一會兒是當下一會兒是未來。而整部電影又是一份完整的回憶。即使結尾的敘述或多或少揭示了人物的命運,多蘿茜和這些可愛的女人們對於我們始終是個謎。她們古怪、固執、用自己那套哲學生活,那套在上世紀看來先鋒,今天彷彿剛剛好的哲學。
本周排名:3 上周排名:5 位次變化:+2
赴湯蹈火 (2016)
Hell or High Water
導演: 大衛·馬肯茲
編劇: 泰勒·謝里丹
類型: 劇情 / 犯罪 / 西部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99/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法國未上映
IMDb: 7.7/10
豆瓣:7.9/10
《赴湯蹈火》綜述
文|戈弓長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赴湯蹈火》是融入西部片元素的強盜片類型,卻一反類型片的慣例,深刻觸及了的當下美國的社會現實。片中兄弟匪徒毫無強盜的自覺,更沒有任何「盜亦有道」的追求和豪情,只是倉皇地搶錢。兩位警察垂垂老矣,對抓捕有心無力,在銀行前蹲點以逸待勞,談論著自己的退休生活。更為諷刺的是,兄弟搶劫銀行卻是為了最後到銀行還貸,而警匪間卻有著同是淪落人的認同。
正如影片中那位印第安老警察所言:「一百五十年前,這裡都是我們的。現在掠奪的不是軍人,而是銀行。」——勾連起了這片土地的歷史和現實。片中的西部荒涼破敗,人們消極絕望,銀行像吸血鬼般榨取著他們的最後一點血汗。這是一個被國家與時代拋棄之地,那些泥足深陷卻無力擺脫的人,只能以惡抗惡。
西部聯繫著美國的建國歷史、美國的精神和價值,片中富藏石油卻荒涼的西部正是當下美國的象喻。《赴湯蹈火》把罪惡以及導致罪惡的貧窮指向了金融機構,不由得讓人想到重創美國的次貸危機,以及特朗普選戰時對其擁躉做出的「遏制華爾街」的承諾。影片在悲涼和絕望的氣氛中,也不乏對這一片西部熱土的愛和憐惜。兄弟倆在戈壁的落日餘輝下打鬧嬉戲,宿命到來前的溫情一幕令人動容。兄弟搶劫時,德州人民中不乏路見不平拔槍抵抗的,西部的英雄氣質並未完全消逝。
本周排名:12 上周排名:10 位次變化:-2
八月 (2016)
The Summer Is Gone
導演: 張大磊
編劇: 張大磊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未上映
法國媒體Allócine:法國未上映
IMDb: 7.3/10
豆瓣:7.3/10
《八月》綜述
文|沈青雨
《八月》是張大磊導演拍攝的致敬父輩之作。影片所採用的有距離的觀看方式,並不是以小雷的主觀視點去建構與代際差距相平行的區隔,事實上就影片的主要段落來看,在切入小雷的主觀視點之前,導演更習慣於先以一種小雷同時也是被觀照對象的「客觀」表現方式:小雷在事件發生之後再入鏡,如在父親和幾個好哥們唱起蒙語版的《母親》時,小雷在歌聲響起之後入鏡。
這其中還牽扯到另一個問題,即導演偏愛於用聲音來串聯轉場,比如通過小提琴聲來串聯小雷的夢境到現實的轉換,影片中還會有意地把聲音的源頭標識出來,如喇叭等。回到影片並非採用小雷的主觀視點鏡頭來區隔子一代和父一代的問題,私以為這是因為導演將兩代人置於同一時空中,他所想要敘述的有他眼中的父輩,受父輩影響的子輩,但更關鍵的或許是一段對於個人、家庭和社會來說都十分特殊的時間,在無所不在的鬧鐘的滴答聲中,所有人都被迫「忙生活」,都「被成為」時間的經歷者,小雷的特殊性或許就在於他想要主動成為一個主動去感受時間的人,當然在小雷的背後,隱藏著導演自己想要觸碰一段逝去的時光的嘗試。
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他對「曇花」等直接對時間問題有所象徵的符號進行了淡化處理,即便是表現死亡給生活施加的陰影時也非常克制。
本周排名:1 上周排名:1 位次變化:-
只是世界盡頭 (2016)
Juste la fin du monde
導演: 澤維爾·多蘭
編劇: 澤維爾·多蘭 / 吉恩-呂克·拉加爾斯
類型: 劇情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加拿大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48/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3/5
IMDb: 7.0/10
豆瓣:6.8/10
《只是世界盡頭》綜述
文|朱馬查
戛納寵兒多蘭今年五月帶給電影宮的觀眾們的,可能不能簡單用驚喜或是驚嚇來形容。在《媽咪》一部作品和戈達爾作品同時獲獎的時候,大家便幾乎將這位美少年捧上了神壇,這讓他的這部《只是世界盡頭》有了集結起最耀眼的法語卡司的號召力,也讓大家對這部影片的期待放到了最大值。而帶著這樣的預期,好不容易擠進影院才能看到這部電影,這也大概是電影節期間放映過後大家在「節日荷爾蒙」作用下毫不留情的噓聲,或是沉默如謎的茫然的來源吧。
《只是世界盡頭》改編自上世界法國戲劇先鋒讓·呂克·拉加斯的原名戲劇,講述一名年輕知名的作家路易在離家十二年後重回家庭,試圖告訴家人自己身染艾滋即將離世的消息。全片發生在一個下午一室以內一家之中,死神之劍高懸路易頭領,離家之怨之念,家人之痛之嫉,所有都在這極其封閉短促的時空里發酵爆發,張力可想而知。而多蘭的處理也是極端無比,似乎絕不折衷,全片由特寫鏡頭貫穿始終,人物的目光神情,喜怒哀樂自然是一覽無餘,言語也是粗糙直接,一路控訴叫喊,爭吵對峙,也是毫無停歇。而情感稍有緩和出,則是配上了多蘭標誌性的MV式抒情鏡頭與數段流行金榜歌曲展。誠然,我們無法否認多蘭的野心,想要走出自己最熟悉擅長的青少年題材領域,選擇拉加斯這部戲劇並非易事,在單一的調度和從頭到尾繁複飽和的置景燈光中,觀影重點反而集中到了演員的表演和劇本的語言上,而拉加斯所運用的大量喋喋不休,更正重複,停頓遲疑,未完之語要被完整演繹何其之難,稍不留意這層為了表現語言相較情感之無力的意思就淹沒在了演員無休止的怒吼、粗口、咬牙切齒、怒目圓瞪、欲言又止、調轉目光之中了。我們在《媽咪》中見到了多蘭成熟的開端,然而在這部他自稱「目前為止最為成熟的作品」里,我們看到的卻是他在視聽上的「逆生長」,一種對於呈現張力的方式膚淺的理解,一些對於生命盡頭象徵意向的隨意運用。
自九月於法國正式上映後,《只是世界盡頭》在媒體中收穫的評價倒是並不難看,網站Allociné媒體均分也有3.3分,雖然是比不上當初《媽咪》4.4分的輝煌,但也是不少媒體亮出五星滿分的結果。這其中最為支持的當屬《世界報》,評價其為「一場家庭癲狂的臨床診療,給愛之迷失的清醒一刀」,指出這部電影瘋狂地使一些「超電影(運鏡,特寫)」和「超戲劇(重語言而非動作)」的東西共存。有趣的是,不少媒體自己產生了巨大分歧,我們看到雜誌《ELLE》和《Telerama》就既有給出五星的影評人也有怒甩一星的,影評網站LCI也是同時打出四星與兩星。
《正片》雜誌給出的四星評價是這樣的:「如果說《只是世界盡頭》可能讓我們覺得這位導演的上升之路和風格成熟過程遇到了一些阻滯,然而這種對於被愛的絕對需求的強烈甚至令人心碎的表達卻是長留在心的。」《電影手冊》同樣給出四星評價,說「多蘭的電影從不滿足,《只是世界盡頭》將這種渴望,大量的生氣,激情和眩暈濃縮在了一出設置簡單的心理劇里」,在該雜誌九月刊出的長文評論中也提到「如果說這部電影比其前作更為粗放,是因為所有一切都被無力感和宿命感侵襲著」,「家這個概念在多蘭看來是難以維持且充滿對峙的,《只是世界盡頭》可能是他對於這些該死的人和這種滅絕般的歇斯底里的最缺乏詩意的一次處理」。
細膩收斂,以情動人。這正是為什麼本片值得一看的原因。
本周排名:15 上周排名:14 位次變化:-1
永遠的託詞 (2016)
永い言い訳
導演: 西川美和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未上映
法國媒體Allócine:法國未上映
IMDb: 7.7/10
豆瓣:7.9/10
《永遠的託詞》綜述
文|Grace
《永遠的託辭》是西川美和的長片電影第五作,由導演所著的同名小說改編。原著曾於2015年入圍第153屆直木獎,電影也榮獲第90屆「電影旬報十佳」第五名的好成績。
本片也與文學相關。講述衣笠夏子(深津繪里 飾)因一場交通事故不幸去世,她的丈夫——本名為衣笠幸夫的暢銷作家津村啟(本木雅弘 飾)——不僅在事故當晚密會情人,且在夏子死後沒有絲毫悲傷的流露,只顧在網上搜索關於自己的新聞。然而,當發現自己的創作生涯陷入瓶頸時,他轉而投身於夏子親友遺屬們——父親大宮洋一(竹原手槍 飾)、兒子真平(藤田健心 飾)、女兒燈(百鳥玉季 飾)——的生活中,與他們建立起新的羈絆。在漸漸放下屬於作家津村啟的偽裝,重新找回自我的同時,幸夫不得不直面自己一直努力迴避的課題:生命中的至親突然(擅自)離世後,被拋下的人該何去何從?
西川美和對聲音、環境與道具等細節的巧妙運用,構成了她得天獨厚的敏銳觀察與細膩描寫,巧妙地使生離死別的沉重話題滲透於日常生活中的會心一笑。生存還是死亡?銘記抑或遺忘?再漫長的借口也總有詞窮的一天,我們終要面對問題的答案。
本周排名:6 上周排名:9 位次變化:+3
雪山之家 (2016)
Sieranevada
導演:克利斯提·普優
製片國家/地區:
羅馬尼亞 / 法國 / 波黑 / 克羅埃西亞 / 馬其頓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78/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7/5
IMDb: 7.9/10
豆瓣:6.9/10
《雪山之家》綜述
文|大芮芮
1979年的聖塔芭芭拉陽光正好,寧靜的海濱小鎮與今天並無異同。陰影之下,朋克搖滾的暗潮與其倡導的無政府主義精神全方位滲透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第二波女權主義者開始丟掉乳罩和高跟鞋,先反叛後解構的行為模式成為信仰。正如《二十世紀女人》第一個鏡頭表現得那樣 —— 光天化日之下,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吞沒了女主人公多蘿茜(安妮特·貝南 飾)的福特車,只有燃燒,沒有解釋。
這是前夫留給多蘿茜和兒子傑米(盧卡斯·傑德·祖曼 飾)的家庭用車,導演邁克·米爾斯用最簡潔的方式暗示了父親角色在影片中的徹底缺失,以及所有男性角色淪為陪襯的命運。米爾斯說,這是一封寫給母親的情書,就像2010年他把《初學者》獻給父親時那樣。
多蘿茜是個不施粉黛愛且穿Birkenstock的現代派,出生於大蕭條時期的她早就養成了在每一個尷尬時分點燃一根Salem牌香煙的習慣。沒有人比貝南更適合演繹一個55歲單親媽媽的窘迫和可愛了。她微蹙的眉頭,若有所思的神情,以及每一次豁然開朗的大笑是那麼無序又渾然天成。面對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化和「漸行漸遠」的傑米,她努力忍耐、傾聽、試圖理解又保留看法。一方面,她尋求寄宿在家中的年輕女性艾比(格蕾塔·葛韋 飾)和朱麗(艾麗·范寧 飾)的幫助,不單是為了拉近與傑米的距離,也讓她自己融入到年輕人的生活當中(朋克樂隊,地下派對);另一方面,她對卡特演講中這個國家「信心的危機」感同身受,對艾比向傑米灌輸的極端女權思想表示不滿,也清楚這場朋克運動會比人們想像得更早結束。「他們知道自己不好聽,對嗎?」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多蘿茜問艾比,「是的,然而當你創造藝術的激情遠遠超越了你所掌握的技術時,你的音樂爆發出一種近乎原始的能量......」
格蕾塔·葛韋格飾演的艾比可以看做是一個平行世界的弗蘭西絲·哈。原本在紐約追求藝術夢想的她突然檢查出患有宮頸癌,不得不搬回加州靜養。毫無徵兆的疾病和未盡的藝術夢想讓她脆弱易怒又渴望關懷。因為大衛·鮑伊的《天外來客》,她把頭髮染成血紅;因為蘇珊·桑塔格,她細心地用相機記錄身邊每一個人與物件;因為自身的經歷,她告訴傑米「不管你如何想像未來的生活,它永遠不會朝著你設想的方向走......」
生活本身就不可預測,這也是碎片式敘述的《二十世紀女人》最迷人的地方。在推拉鏡頭調度下,我們跟著人物在Suicide、Buzzcokcks毫無章法的節奏下起舞,一會兒是當下一會兒是未來。而整部電影又是一份完整的回憶。即使結尾的敘述或多或少揭示了人物的命運,多蘿茜和這些可愛的女人們對於我們始終是個謎。她們古怪、固執、用自己那套哲學生活,那套在上世紀看來先鋒,今天彷彿剛剛好的哲學。
本周排名:11 上周排名:11 位次變化:-
詩無盡頭 (2017)
Poesía sin fin
導演: 亞歷桑德羅·佐渡洛夫斯基
製片國家/地區: 智利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84/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0/5
IMDb: 7.7/10
豆瓣:7.6/10
《詩無盡頭》綜述
文|柳鶯
超現實主義者、樂觀主義者、世界主義者……按在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上的種種標籤都無法限制他自由的創作。同樣,日漸老去的身體亦似乎與其無關。這位出生於1929年的智利導演,如今卻在在奔九的路上狂飆突進。繼2013的《現實之舞》後,他的第二部自傳性電影《詩無盡頭》在今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登場。他在影片中以濃烈的色彩,炙熱的場景,回憶了上世紀40、50年代在首都聖地亞哥與一群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廝混的瘋狂歲月。充滿狂歡色彩的電影是導演對自己青年歲月的深情一瞥,也是他與家庭尤其是父親本人的和解。有人四十便遲暮,有人八十青春期卻剛剛開始。佐杜洛夫斯基恰好是令人艷羨的後者,精神矍鑠,滔滔不絕,像一個老頑童,充滿好奇地注意著這個糟糕世界每一個角落的動向。
有人四十便遲暮,有人八十青春期卻剛剛開始。佐杜洛夫斯基恰好是令人艷羨的後者,他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一個超現實的魔幻舞台,有那麼多澎湃的幻想,和鮮艷的色彩。拉美超現實主義的最後捍衛者,與過去的自己達成和解,讓詩歌與電影跳一支激烈的舞然後死去。
本周排名:7 上周排名:6 位次變化:-1
西葫蘆的生活 (2016)
Ma vie de courgette
導演: 克勞德·巴拉斯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瑞士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86/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4/5
IMDb: 7.9/10
豆瓣:8.4/10
《西葫蘆的生活》綜述
文|肥內
《西葫蘆的生命》有其先天討喜的優勢:首先是一部「手作感」很重的黏土停格動畫,其次是影片並沒有沉溺在題材本身很自然引導出來的悲戚氣氛,反而以一種輕快、樂觀且明亮的節奏推進情節,使得觀眾的眼淚,會是在一種先驗感受在得到了影片調性與故事設定的安慰下自然噴發,亦即,影片並不消費這個議題,但這點很可能跟影片賴以改編的繪本有關(但筆者無緣親睹原著繪本,在此也僅能猜測),不過也可能跟編劇者有關。
《西葫蘆的生命》編劇Céline Sciamma之前備受矚目的《假小子》也同樣以某種輕盈的語調,講述了一位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在性別認同上產生的一段插曲;儘管片子大抵引入了懸疑偵探片的氣氛。但真正令人訝異的是,2016年她的另一部編劇作品《當我們17歲》,竟也入微地深入描繪出兩位17歲少年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感,沒想到在駕馭孩童情感世界時,居然也是駕輕就熟!總之,不論是《假小子》、《當我們17歲》或是有點想仿效科西胥的《女孩幫》似乎都保證了她在劇作上的張力布置;但是令人動容的是:她並沒有把這一點以一般人預期或想像的那樣,用相對浮面的方式,放到《西葫蘆的生命》來。這種嘗試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起碼,在奧斯卡頒獎前夕,它已經在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的凱薩獎拿下了最佳動畫影片和最佳編劇。
本周排名:14上周排名:12 位次變化:-2
推銷員(2016)
Salesman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製片國家/地區:伊朗 / 法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86/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4/5
IMDb: 8.2/10
豆瓣:7.7/10
《推銷員》綜述
文|小A
阿斯哈·法赫蒂應該算是當今藝術電影界最自知的電影人之一了,他看上去特別明白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創造人物之間的矛盾。自知是一種智慧,在影展圈混得好的電影人或多或少都足夠自知的能力。《推銷員》就是法赫蒂運用自己創造矛盾的才能所製作的一款影展特供產品。故事裡的矛盾創造得還行,高於影視界平均水平,值得學習。
但是和幾年前閃耀柏林影展和奧斯卡的爆款《一次別離》比起來,《推銷員》有明顯的不足,事實上自從《一次別離》之後,法赫蒂就再難找到那種渾然天成的情緒了,正是這種情緒遮蓋了《一次別離》里矛盾創造的匠氣。《推銷員》和前作《過往》都太刻意了,有太多為了衝突而衝突的轉場。
從《推銷員》在戛納影展放映開始到現在,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片中要用《推銷員之死》的戲中戲,我也關注了很多人的評論,幾乎沒有人想明白為什麼。導演似乎在採訪中提過故事主線和《推銷員之死》的關係,但我讀完採訪實錄的感覺就是導演在牽強附會。這部電影可以叫《推銷員》,也可以叫《薩勒姆的女巫》或者別的什麼名字,只要把戲中戲換成相應的作品就行。採用一部知名戲劇的橋段作為電影的一部分和電影的片名,法赫蒂這次有點不太老實,感覺像是在蹭話題。
本周排名:10 上周排名:8 位次變化:-2
帕特森(2016)
Paterson
導演: 吉姆·賈木許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法國 / 德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90/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1/5
IMDb: 7.7/10
豆瓣:8.1/10
《帕特森》綜述
文 | 郭連凱
你無法去找到一個詞語去定義《帕特森》,就像你無法去找到一個詞語去定於導演吉姆·賈木許一樣,這個頭髮花白、經常在白天室內還帶著墨鏡的老頭,從影32年來,一直都是獨立於美國電影,甚至於美國獨立電影的存在。
而今年5月份在戛納電影節首映的《帕特森》,拿到了場刊第二高的3.5分,卻依然兩手空空,鎩羽而歸。但賈木許的電影似乎已經不用「金棕櫚」或者「最佳編劇獎」這樣的標籤去貼金,單單「賈木許」這三個字,就已經是最好的宣傳,就會有人心甘情願的起立鼓掌,大喊「Bravo」。
《帕特森》在鏡頭語言上則並無花哨與致敬,它的懷舊體現在片中角色:帕特森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在換班間隙用紙筆來作詩,下班之後帶著自家鬥牛犬去酒吧喝上一杯,與老闆聊聊天,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免太過老派,幾近脫離現代社會。他不看電視,拒絕使用手機,所以當公交車在半路故障拋錨,他甚至沒有手機來給公司打電話報備,最後是一個小學生將她套著碩大卡通手機殼的iPhone借給他,這一幕的反差,顯得的滑稽無比。
與角色高度統一,《帕特森》的結構分明,且極其規律:8個章節分別對應周一至周日,以及下一周的周一,影片的故事也發生在這8天內,每天以與妻子在床上共同醒來的俯拍鏡頭開始,上班、寫詩、下班、遛狗、去酒吧喝酒、睡覺,如同機器人一般,在周一至周五重複,周而復始。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帕特森》空洞乏味的根本原因,因為它的劇情弱到幾乎沒有,就像是對一個無聊的人的無聊生活的無聊記錄,令人昏昏欲睡。
但就在這看似一成不變的刻板翻拍中,才讓人更加註意在不變中的細微變化,才令影片中的細節顯得動人無比。公交車司機的工作屬性讓帕特森在每天都會遇見不同的人,使得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之為非地理距離尺度上的「公路片」。帕特森喜歡側耳傾聽,五大三粗的藍領工人大談自己昨晚能泡卻沒泡上的妞;兩個青春期少男少女談論學校里的功課並抱怨個不停(驚喜的是,這兩個小演員正是出演《月升王國》的傑瑞德·吉爾曼和卡拉·海沃德);坐在路邊等著自己雙胞胎姐姐的寫詩少女(斯特靈·詹玲思飾,《招魂》,《殭屍世界大戰》);在洗衣房洗衣服卻不忘練習Rap的黑人青年;這些角色都是帕特森生命中的過客,沒有名字。除了主配角之分,在人物本身上,帕特森並不比他們特別,都是平凡世界中的一份子。
賈木許如同一個得道高人,信手拈來的反高潮,平淡如水的節奏和毫無戲劇衝突的劇情,卻讓人心甘情願的沉迷。能將平實與平庸拍的精彩有趣,除了賈木許,可能誰也辦不到。
這世界上,有天賦的人永遠都是少數,更多的是像帕特森、或許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但是,誰說普通人的生活就不能一樣精彩有趣呢?
本周排名:5 上周排名:3 位次變化:-2
海邊的曼徹斯特(2016)
Manchester by the Sea
導演: 肯尼思·洛納根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96/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5/5
IMDb: 8.3/10
豆瓣:8.7/1
《海邊的曼徹斯特》綜述
文|Cora
2016年的聖丹斯秀場,編劇出身的導演肯尼斯·羅納根獻上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抒情詩。獨立影片《海邊的曼切斯特》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傷的故事:Lee,中年男人,水管工,獨居于波士頓一間簡陋的公寓。由於長兄突然離世,他不得不回到家鄉料理其後事,那些封鎖在往事里的傷口不得不面對第二次撕裂。素描畫般的海邊小鎮景色,現實與回憶的撞擊遊戲不停上演,漁船上的嬉鬧聲伴隨著令人心碎的哭泣。羅納根選擇用自然而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愉悅的憂鬱,回蕩著的是揮之不去的無可奈何:我們有權利選擇逃避,有權利不與過去和解,有權利縮在堅硬的保護殼裡,有權利選擇如何繼續早就遍體鱗傷的人生。
11月18日在北美院線上映後,該片更是收穫了美國媒體的好評如潮,無疑加大了該片的沖奧籌碼。目前已經拿下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影片並獲影評人選擇獎最佳影片提名的《海邊的曼切斯特》在MetaCritic綜評高達95分,給出了滿分的《綜藝》雜誌評論道:「持續的悲傷和救贖的希望是和戲劇藝術自身一樣永恆的主題,但是它們極少能勾起《海邊的曼切斯特》里所有的這種揉雜了非凡的愛、憤怒、痛感和脆弱的幽默的複雜情緒。」 《紐約客》則評論說:「《海邊的曼切斯特》里流線般跌宕起伏的情節讓人不禁想起《費城故事》。」男主角的扮演和卡西·阿弗萊克(Casey Affleck)的光環則更為耀眼,已榮獲哥譚獨立電影獎、美國國家評論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沙漠棕櫚成就獎、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含《紐約時報》、《舊金山紀事報》在內的不少媒體更是直接在影評里盛讚卡西的表演,在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角逐中被廣泛看好。
本周排名:9 上周排名:4 位次變化:-5
弗蘭茲 (2016)
Frantz
導演: 弗朗索瓦·歐容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德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63/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7/5
IMDb:7.5/10
豆瓣:7.9/10
《弗蘭茲》綜述
文|牛腩羊耳朵
《弗蘭茲》改編於著名導演恩斯特·劉別謙1932年的作品《我殺的那位》(Broken Lullaby),而劉別謙的原作也是來源於法國作家莫里斯·羅斯坦(Maurice Rostand)的一齣劇作。歐容起初對這部電影的改編並不是特別有把握,按他的原話說「我怎麼可能與劉別謙望其項背?」不過之後,歐容還是成功在原作的文本之外,找到另外的敘事角度:把故事出發點從法國士兵阿德里安身上轉移到了年輕的德國寡婦安娜身上,而女性題材也恰恰是歐容所擅長的領域。
除此之外,歐容不但保留劉別謙創作的幾場戲到新片之中,還加入一部分此前沒有的安娜角色獨有的故事。劉別謙從法國士兵出發,著重表現出他在悔恨的折磨之下是如何一步步被受害者家人接受並成為其一員的,而歐容則反其道而行之,把場景設置在一戰後的一處德國鄉村,寡婦安娜日復一日來到戰死沙場的未婚夫的墓前獻花,直到有一天她碰到了一位陌生的法國男人,而他手裡也捧著一束鮮花。有趣的是,這個講述一戰後曾是戰場死敵的德法兩國人民之間關係的故事,相隔八十年,分別由德法兩國導演搬上大銀幕,但他們又同時以對方國家的角度講述這個故事。
本周排名:15 上周排名:16位次變化:+1
沉默 (2016)
Silence
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79/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8/5
IMDb:7.6/10
豆瓣:7.8/10
影片綜述
文|yiwen
這部根據遠藤周作同名原著改編的電影曾在1971年被日本導演筱田正浩首度搬上銀幕。45年後,跨越了太平洋,年近75歲的馬丁·斯科塞斯重拾經典,在《基督最後的誘惑》之後再操刀於之頗有執念的宗教題材,然而正如老馬在拍攝完成後所表示的不如人意,影片《沉默》無論是在對神性與人性間掙扎的表達力度,還是敘事結構的側重節點上都滑了不小的坡。
《沉默》講述了早年葡萄牙天主教傳教士來到日本傳教卻飽受苦難的故事。故事大背景在德川幕府針對基督教的禁教令情況下展開,備受折磨的教徒在強權面前一一殉教,面對生存與信仰的選擇,相信與懷疑之間,生命條條逝去,大海卻一味沉默。影片前半部分由加菲爾德飾演的年輕傳教士羅德里格斯用書信的方式講述了,他一邊尋找失蹤的恩師,一邊秘密在日本基督徒村民間進行傳教的經歷。後半部分進入到原著中的高潮,即是他面對信仰與世俗性的思考,辯論與博弈。對於羅德里德斯來說,他的困惑有上帝的沉默,也有相對自己傳播最終目的的審視。面對「棄暗投明」的恩師,寸草不生的「沼地」,他不得不對基督信仰進行更深層的思索進而自我說服。然而可惜的是,就原著本身的複雜性與深度上,老馬的改編以及切入、側重口並未使之精華得到提煉,相反卻似有意地將遠藤周作對人性掙扎的描寫「降格」成更具象也更易懂的基督徒的掙扎描寫。
另來,這場基督教徒在東亞的苦難求索之旅,也沒有很好地被運鏡及台詞烘托出來,乃至失卻了深入的餘味渲染。影片雖然在台灣高山取景,霧色詩意、色調清冷,然而過多的特寫鏡頭、無法擺脫的好萊塢傳統敘事剪輯手段、以及為服務歐美觀眾而刻意英語化的日本島民台詞,都使影片失去了本可以更耐人回味的東方韻腳。
本周排名:18 上周排名:17 位次變化:-1
-FIN-
推薦閱讀:
※雅士利收購多美滋 再掀蒙牛與伊利國產老大之爭
※國產解禁電影 【秀 女】
※一萬人打出9.5,不敢相信這是國產綜藝
※國產動畫莫故步自封
※你問我答|盤點下那些不錯的國產跑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