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繹說「花和尚」

繹說「花和尚」

 說起《水滸傳》中的花和尚魯智深,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原名魯達,是種經略的提轄官,因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髮為僧,方丈賜法名智深。只因忍受不住佛門清規,醉打山門,毀壞金身,被長老派往東京相國寺,看守菜園。因將偷菜的潑皮踢進了糞池,倒拔垂楊柳,威名遠揚。在野豬林救了林沖,受到高俅派人捉拿,無奈,落草二龍山。投奔梁山泊後是第十三位好漢,做了十員步軍頭領第一名。征方臘戰役中,因捉住方臘而立了大功。回朝廷受封之前在杭州六合寺圓寂而死。

 對於「花和尚」這一綽號的經典解釋,按《水滸傳》第十六回「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寶珠寺」中魯智深自己的話說就是「人見洒家背上有花綉,都叫俺做花和尚魯智深。」這樣解釋未免太簡單了些,這裡引申一下。

 先說和尚。《辭海》的解釋是:「和尚,佛教名詞,梵文Upadhyaya,在古西域語中的不確切音譯(確切的音譯應為"鄔波馱耶』)。印度對博士、親教(親承教誨)師的通稱,中國則常用來稱呼佛教的僧侶。」如按中國的民俗來解釋,佛教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為了擺脫痛苦,必須清心寡欲,所以,處世哲學主張調和一切。「和」就是忍耐、服從,是僧侶所崇尚的。以「和」為「尚」,這就是稱僧侶為「和尚」的緣由。

 凡是出家當和尚的人都要剃光頭髮,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紀,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的一個釋迦族部落里,王子喬達摩·翻達多離家修行,七年後覺悟成佛,開始在恆河流域布教,廣收門徒。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幻的,人生是苦難的,只有斷除一切煩惱修行成佛,才能達到永恆的幸福。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五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髮,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

  和尚剃髮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髮代表著人間的無數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髮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髮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髮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所以,《水滸傳》中描述魯達在五台山剃度時要求留下髭鬚,「真長老在法坐上道:"大眾聽偈。』念道:"寸草不留,六根清凈,與汝剃除,免得爭競。』長老念罷偈言,喝一聲:"咄!盡皆剃去!』淨髮人盡皆剃了」。

 《水滸傳》中還寫道:「首坐呈度牒上法坐前,請長老賜法名。長老拿著空頭度牒而說偈曰:"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長老賜名罷,把度牒轉將下來,書記僧填寫了度牒,付與魯智深收受。長老又賜法衣袈裟,教智深穿了。監寺引上法座前,長老用手與他摩頂受記道:"一要皈依佛性,二要歸奉正法,三要歸敬師友,此是三歸。五戒者:一不要殺生,二不要偷盜,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貪酒,五不要妄語。』智深不曉得禪宗答應能否兩字,卻便道:"洒家記得。』」

 就這樣,魯達成了在冊的真和尚。說「真」是因為「填寫了度牒」,從此,魯達便懷挾度牒,以法名「魯智深」出現在世上了。

 度牒是什麼?度牒是唐宋官府發給出家僧尼的憑證。唐宋時僧尼簿籍歸祠部掌管,並由祠部發放度牒。凡獲得度牒的僧尼得免除地稅和徭役,故為逃避賦稅和徭役,人們爭相購買,度牒遂成為政府獲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凡遇財不抵支或軍費急需,朝廷即輒發大量度牒,並時增度牒售價,各級官僚貴族也乘機牟取私利,唐武則天及玄宗時的太平公主、安樂公主、楊國等均遣人納錢度僧尼道士,旬日即得萬錢。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賜陝西轉運司度牒千件,皆為鬻度牒之利。宋室南渡後,軍費大增,度牒收入成為南宋財政收入的一大來源。

 魯智深成了真和尚後,說是對和尚的行為規範的「三歸」、「五戒」記得了,其實,全不按章辦事,「飲酒吃肉,殺人放火,不受任何約束」,難怪人們稱其為「花和尚」了——「花」的引申義中就有「假」的意思。

 其實像魯智深這樣的和尚說他假和尚也可,說他是「狂禪」也是。

 說到狂禪,它是由南宗禪發展而來的,禪宗中六祖惠能倡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認為人能否成佛,全在自心,心即是佛,一旦明心見性,那就是成佛了,什麼拜佛祖、菩薩、觀音之類,什麼持戒、禁慾、坐禪之類,統統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頓悟,那便成。

  如有位圓悟禪師,愛鼓吹「手把豬頭,口誦凈戒,趁出淫房,為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的「事事無礙如意自在」論,只要心中有佛性,啃豬頭、逛妓院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甚至根本就不是問題。

 還有位酒仙遇賢禪師也是沒有正經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偈子說:「……醉卧綠楊陰下,起來強說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卧街路。死後卻產婆娑,不願超生凈土。何以故?西方凈土,且無酒酤。」

 反對任何清規戒律,反對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驚世駭俗——這就是狂禪。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縛全沒有了,心靈達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達到了一種極致的自由。

 看,多瀟洒!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飲酒吃肉,殺人放火,不受任何約束而終成正果,正合狂禪的精神。這在五台山時只有方丈明白:「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凶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凈,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花和尚」還有個最通俗的解釋,那就是「不守戒律亂搞女人的和尚」,魯智深的綽號「花和尚」有沒有這層意思呢?按《水滸傳》中的描寫,魯智深是不近女色的,但社會上不平之事多多,魯智深的「出手」則大都與女子有關。他三拳打死鎮關西,復而大鬧桃花村,都是起因於搭救弱女子。

 再看魯智深同林沖的交往,也總離不開林沖的「娘子」,儘管只是「敬重」,有否「意淫」之心也未可知。請看《水滸傳》從第七回野豬林一別,魯智深和林衝到第五十九回「三山聚義打青州「時方才重聚,而重聚之時,魯智深一上來便問道:「洒家自與教頭別後,無日不念阿嫂,近來有信息否?」此語如奇峰突起,金聖嘆批之曰「奇語絕倒,令人聞之,又感又笑」。

 不說了,再說就有點對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大不敬」了。

 總之,魯智深的「花和尚」綽號既然是別人起的,其內涵絕不會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只因「背上有花綉」。


推薦閱讀:

義凈和尚:玄奘之後最著名的唐僧9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
《賢公老和尚》 一切都隨緣
夢參老和尚講解《佛說阿彌陀經》(下)
(101)學佛為什麼?為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凈空老和尚開示)

TAG: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