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的軍事意義不大,本質是場政治鬥爭,最終引發沙丘之亂!
一
如果說商鞅變法是影響秦國最重大的政治變革,那麼胡服騎射就是影響趙國最重大的軍事變革。兩場變革對兩個國家的影響都是最巨大的,沒有之一。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一躍成為超級強國,不斷東出兼并天下。而趙國經胡服騎射後也滅中山略林胡,疆域擴大,國威日隆。甚至趙騎兵的強大已經成為了趙國軍隊的鮮明標籤。不過細讀《史記》就會發現胡服騎射是一場被後世誇大的軍事變革,因為經過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在對中原國家的戰爭中並未見其有相對優勢,而在對中山和少數民族的戰爭中,胡服騎射彷彿也不是致勝的關鍵。所以,胡服騎射在軍事上的意義存在很大的水份。
二
我們還是以史料說話。胡服騎射的改革開始於趙武靈王十九年,我們先來看一下從趙武靈王元年到趙武靈王十九年對中原國家的軍事戰績。《史記·趙世家》記載:「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齊敗我觀澤。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陽。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通過這段史料我們可以得知趙武靈王登基後與秦國交了三次手,三次皆敗。敗績為損兵折將,丟失國土。除此以外,還被齊國戰勝過一次。根據《史記·趙世家》的記載,胡服騎射變革之後,趙國對燕齊魏的作戰鮮有敗績,但是這很難說明是胡服騎射之功。因為在趙肅侯時期,趙國就已有對齊國和魏國的軍事勝利。而到了趙武靈王時期,像魏國本身已經被秦國打得降了級,趙國在胡服騎射後能戰勝魏國也難說是其變革帶來的勝利。所以唯一能衡量胡服騎射軍事變革效果的標準只能看對秦作戰的成績。很可惜,趙國在胡服騎射前打不過秦國,在胡服騎射之後還是打不過秦國,而且呈現出越來越打不過的趨勢。趙惠文王時期應該說是繼趙武靈王之後胡服騎射相對巔峰的時期,趙惠文王從小對胡服騎射也是耳濡目染。《史記·趙世家》記載:「二十五年,惠後卒。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但是在趙惠文王時期對秦作戰的成績卻是有些難堪。《史記·趙世家》記載:「十七年,而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十八年,秦拔我石城。十九年,秦取我二城。」更不用說趙孝成王及更後面的成績了,那就是不堪入目了。
當然,趙孝成王時期趙奢在閼與打敗過秦國。但是只要細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會發現閼與之戰的勝利與趙騎兵也沒有什麼關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奢既已遣秦間,卷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今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這段史料明顯不是對騎兵作戰的描寫。至於後期李牧對秦作戰的勝利,從《史記》中也看不出騎兵是致勝的關鍵。反觀秦國騎兵對趙國的軍事行動,《史記》在長平之戰中就記載得很清楚,而且秦騎兵在長平之戰中發揮了致勝的關鍵作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但是趙國騎兵的身影反而在長平之戰中很難尋覓。
三
胡服騎射後的趙國雖然打不贏秦國,但是對中山國和林胡等少數民族的軍事行動還是很成功的。《史記·趙世家》記載:「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但是仔細深究就會發現這個勝績和胡服騎射的關係也不大。
因為胡服騎射的變革是在趙武靈王十九年,準確來說,在十九年的正月趙武靈王才開始與樓緩和肥義商量他的想法。但是趙國卻在趙武靈王二十年開始發動對中山國的戰爭,擴大疆土至寧葭。同時向西攻取胡人的土地,讓疆土向西擴展到了榆中。與此同時,林胡王也跑來獻馬錶示臣服了。請問,是什麼樣的重大軍事變革可以讓一個國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面成功完成並能快速取得回報?難道胡人的騎射戰鬥技術可以不到一年就能訓練精熟?難道換件馬甲就能煥然一新?答案只能是趙國對中山和胡人的成功征伐以及對林胡的震懾,絕對不是靠不到一年的胡服騎射變革,而是憑藉趙國幾代君王治理國家的厚積薄發而已。換句話說,有沒有胡服騎射,在趙武靈王二十年該做成的事情都會做成。
而且非戰車的獨立騎兵運用也並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首創,秦國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專門的騎兵戰隊了。《韓非子·十過篇》記載,秦穆公二十四年,秦以「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於晉,立為晉君」。這裡的「疇騎」就是指專門的騎兵戰隊。秦趙兩家同氣連枝,本身都是養馬和駕馭的高手。秦國祖先秦非子是養馬的高手,趙國祖先造父是駕馭的高手。可見兩國從起源就在和馬打交道,再加上兩國都長期和少數民族打成一片,駕馭和騎射技術都是列國中最強的,甚至不亞於周邊的少數民族。沒聽說秦國搞胡服騎射,但照樣能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以及滅掉義渠。難道趙國軍事能力的提升就要靠胡服騎射?這個理由顯然是站不腳的。
四
趙國和秦國的軍事實力差距不在於騎兵。一方面戰國時期的騎兵還沒有馬鐙。沒有馬鐙的騎兵對馬的駕馭難度較高,很難完全解放雙手,更不能蓄力用於短兵相接。所以戰國時期騎兵的作戰方式主要是騎射而不是衝鋒砍刺,其戰鬥功能多用於「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因此戰國時期的騎兵雖然重要,但不是決定其戰爭勝負的關鍵。另一方面戰國時期軍事實力的比拼還是在於步兵。荀子對齊魏秦三國軍事實力的比較就用的不是騎兵而是步兵,荀子的原話是:「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重點說一下魏武卒,《荀子·議兵篇》記載:「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簡而言之就是要當魏武卒最基本的海選標準就是身強力壯且耐力持久,魏國就憑這魏武卒橫行了中原半個世紀。所以從荀子的考量國家軍事力量的標準和魏武卒的現實表現,充分可以說明步兵才是戰國時期最重要的主要軍事力量,而騎兵是重要的補充軍事力量。
趙國和秦國的軍事實力差距在於步兵。即趙國步兵的單兵作戰能力不如秦國,如果能理解這一點,就能明白為什麼趙國總是打不贏秦國。舉一例子,《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這應該是一場遭遇戰,是長平之戰中的一個插曲。別看這句話不到二十個字,但信息量很大。首先,文字記載是「秦斥兵」而不是「秦斥騎」,說明趙軍遇上的是秦軍的偵查步兵。其次,秦軍的偵查步兵人數不會多。原因很簡單,誰會派一大群人去搞偵查。所謂偵查就是必須有隱蔽性,人少才會有隱蔽性。再次,趙軍人數應該不會少。文中提到不僅有「趙軍士卒」,還有「趙裨將」。一個裨將出行,好歹人不會少吧。最後,應該是趙軍先出手,文字寫到「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犯」字說明了趙軍攻擊的主動性。現在正式還原一下場景:趙國一名叫茄的裨將帶著一隊士兵巡視營寨周邊的安全,突然發現了秦軍的幾名偵查兵。秦軍的偵察兵本想迅速逃離,避免衝突,但趙軍士卒拿著兵器就沖了上來,雙方隨即爆發了遭遇戰。在一陣刀光劍影之後,趙國的裨將被秦國的偵察兵斬殺。因為將領被斬殺,其他趙軍士卒要不早就被斬殺,要不就應該作鳥獸散了。通過這段文字的描寫和場景的還原,我們可以看出趙軍步卒的戰鬥力和秦軍不在一個檔次。所以現在就能給趙國在胡服騎射變革前後都打不贏秦國一個合理解釋了。
五
既然胡服騎射對趙軍的軍事意義微乎其微,那為何趙武靈王要發動這場軍事變革?答案就是為政治服務。從《史記·趙世家》中我們可以得知,誰最反對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公子成。公子成的勢力不可謂不大,因為趙武靈王要推行此計劃就得必須說服公子成。史載:「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趙武靈王穿胡服而公子成不穿,則容易形成天下議論,可見公子成具有和趙武靈王相抗衡的政治影響力。那趙武靈王想通過讓公子穿胡服達到什麼目的?史載:「寡人胡服,將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聽於親而國聽於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親,臣不逆君,兄弟之通義也。」趙武靈王想告訴公子成君臣有道,臣得聽命於君。趙武靈王要的就是讓公子成屈服於自己的意志。
趙武靈王和公子成在政治上有矛盾嗎?肯定是有的。沙丘宮變本身並沒有什麼稀奇之處,不外乎兄長趙章不服氣弟弟趙何被立為王,即聯合自己的老師田不禮在沙丘宮發動叛亂欲誅殺趙何與肥義。結果叛亂失敗,趙章跑到了父親趙武靈王處進行躲避。趙武靈王畢竟疼愛自己的長子,開門收留了趙章。但是詭譎奇葩的事情隨即出現了,請看原文:「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賊而定王室。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主開之,成、兌因圍主父宮。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公子成和李兌從國都趕來擊敗趙章後不是馬上追擊叛逆,而是趙惠文王抓緊時間對公子成進行了拜相封君。拜相封君之後的公子成就去包圍了趙武靈王的宮室。公子章不知是被逼自殺,還是公子成的軍隊直接衝進趙武靈王宮室殺了公子章,總之公子章是死了。這說明當時的趙武靈王已經失去了對兒子的保護能力。公子章雖然已死,但公子成以怕秋後算賬為由繼續包圍沙丘宮,不放趙武靈王出宮,直至把趙武靈王餓死。
沙丘宮變這一系列事件中有四個問題值得研究:第一,公子成能夠從國都調兵,不然他無法擊敗趙章,這說明公子成有一定的軍隊控制權。第二,趙章剛被擊敗,公子成讓正處於驚慌失措中的年輕的趙惠文王對自己進行了拜相封君。說明公子成急於掌控政治權力。第三,趙章已被擊敗,局勢以穩。不管是趙惠文王還是趙武靈王都一定會對趙章進行懲處,總之趙章是不可能翻盤了。而保駕有功的公子成必定會受到嘉獎,事情到此已經可以划上句號。但是公子成一定要致已經躲進趙武靈王宮室中的趙章於死地,這明顯就是不給趙武靈王台階下了。此行為已經說明公子成決心用此事發動政變。第四,趙章死後繼續圍困趙武靈王,而年輕的趙惠王對此可能無可奈何,最終公子成困死趙武靈王,切實掌握到趙國大權。
趙武靈王之所以要進行胡服騎射,肯定有提升趙國騎兵戰鬥力的用意。但是更大的用意是通過此事讓以公子成為首的政治勢力對自己的意志屈服,讓自己的君權更有分量。有野心的公子成一蟄伏就是十二年,他暗中蓄積力量,拉攏李兌,等待時機。終於在趙惠文王和趙章兄弟相殘之時,他抓住時機坐收了漁翁之利。沙丘宮變,趙武靈王駕崩,老臣肥義和年長的公子趙章被誅殺,只剩下一個年少的趙惠文王,趙國的一切大權都落入了公子成之手。史載「是時王少,成、兌專政」。
推薦閱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就戰國傳奇(2)
※戰國雄主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就戰國傳奇(4)
※是大炮不是騎射:滿洲八旗入主中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