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生錢(個人理財)—搜狗百科
第1章 掌握金錢的真諦,把握正確的方
許多與金錢問題有關的書籍都在傳達著一個暗示信息,那就是:錢,越多越好。這是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道理,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根據多年來與大量的客戶和讀者接觸的經驗,以及對許多交叉文化進行研究,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是一個涉及到如何平衡和充分地利用我們手中的金錢的問題。我們通過追求平衡,避免出現極端行為來實現一種和諧的關係。
我不知道外層空間中是否存在其他形式的生命物種,但是,我曾嘗試著設想:如果有一個外來物種來到我們這裡,他/她將如何看待我們最「先進」的文明。如果這種生命物種能夠理解我們的社會和各種出版物,那麼他/她將得到的結論是,金錢如此重要,我們中間有如此多的人會為了獲取、消費和管理金錢而付出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天啊!我們已經站在了最大化地積攢財富的隊列之中。更令人吃驚的是,有些人竟然關心蓋茨、巴菲特或那些嶄露頭腳的新人是否就是財富的指向標!
我們的文化不僅崇拜那些擁有巨大凈資產價值的人,而且還敬慕那些為了獲得財富而堅持廢寢忘食工作的人。美國一直以其所崇尚的強有力的職業道德而引以為豪。我們所了解的歷史根深蒂固地建立在以經濟自力更生,人人都要自食其力開創美好生活的理念之上。
在我們的文化中,廢寢忘食的工作態度備受推崇,成功之路往往是用無數個每周工作50、60乃至70小時的工作量鋪砌而成的。但是,我們依然鍾愛那些能給我們帶來擁有更好生活期待的暴富故事。從《財富》(Fortune)到《名人》(People)等各種雜誌的封面,以及所有頻道的電視節目,到處都充斥著那些出身背景卑微,卻最終實現偉大「成功」,並獲得巨大財富的光彩照人的面孔。
很多既擁有名氣又擁有財富的高級經理人在成功之後紛紛寫書,然後,各家發行商對這些圖書趨之若鶩,大肆宣傳,似乎通過這些書就能夠告訴普通大眾,他們也可以在商界中積攢出屬於自己的10億美元。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已經出版了許多本書,還有一部電視系列片,旨在告訴大眾他積攢財富的成功秘訣。白手起家的億萬傳媒大亨邁克爾·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他的傳記中提出了這些職業化管理的見解:「獎勵總是會授予那些比其他人更勝任工作的人。你不得不比別人來得早,走得晚,在辦公桌前解決你的午餐,並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加班完成手中的項目。」就個人而言,我很難認同將自己「完美的一天」描述成「……在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計劃的地方……必須在早上7點之前開始工作,一連串匆匆忙忙的會議,一個接一個沒完沒了的電話,50個或更多等待回復的語音消息和電子郵件,在公司喋喋不休的用來解決人事、財務和政策問題的站立會議間隙匆忙地吃完工作餐……」,一直到「……倒在床上,精疲力盡,但是對一天的成就感到非常滿意。這是我度過的最美好的一個工作日」。
有一本雜誌將彭博的傳記恰當地稱為「工作狂的自白」。在幾乎每一個像彭博這樣超級成功的工作狂(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的背後總有一個失敗的人和一個不完整的家庭生活——或者根本毫無家庭生活可言。要想深入了解那些「成功的」CEO們在辦公室以外的真實生活,可以讀一讀克里斯多佛·拜倫(Christopher Byron)的《睾丸素公司:CEO生氣傳說》(Testosterone Inc.:Tales of CEOs Gone Wild)和《瑪莎公司:令人難以置信的瑪莎·斯圖爾特生活全媒體公司傳奇》(Martha Inc:The Incredible Story of 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這兩本書。
毫無疑問的是,有些人不得不工作很長時間才能養家糊口,勉強度日。但是,作為理財顧問,我注意到有非常多的人——他們中的大多數現在沒有,將來也無法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取得輝煌的成功——他們在為了工作而犧牲著自己的生活、家庭親情和友誼,其付出的程度遠遠大於實際所需要的,同時也損害著他們自己的健康。
由於存在工作上殘酷的競爭壓力,或是希望在理想地區居住不得不支付的高昂的住房成本,越來越多的人被迫要工作更長的時間。同時,許多企業主鼓勵和獎勵工作狂的企業文化更加劇了這個問題。
就像從嗜酒如命的酒徒那裡得到好處的酒吧侍者和酒吧老闆一樣,公司(甚至是某些非盈利機構)的管理者常常暗中或明確地支持和鼓勵員工加班工作。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公司認為從員工那裡擠壓更多的時間是具有成本效率的事情——員工的工資是固定成本,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從員工那裡獲得的時間越多,他們能夠完成的工作也就越多。「為生活而工作」(Work to Live)運動的領導者喬·魯賓遜(Joe Robinson)認為,「我們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渴望休假的國家裡,從總時間上來說,我們現在每年的工作時間比德國多兩個月,比日本多兩周。」
財富和幸福之間的關係
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我們有自由和能力為自己選擇所要實現目標和夢想而努力的國家感到幸運。因為我知道我想要做什麼。
這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長時間的工作是迫於各種明確的和潛在的壓力。這些壓力來自於老闆,來自於要求進步和賺更多錢的願望。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大多數人都願意選擇擁有更多的金錢。當然,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來養家糊口、遮風避雨或是支付必要的交通費,那麼即使是最樂觀的人,也無法體會到快樂幸福的感覺。
在美國和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旨在調查財富和幸福之間的聯繫。心理學教授理查德·賴安(Richard Ryan)和蒂莫西·卡塞(Timothy Kasser)走訪並調查了13個國家的居民。通過調查問卷,研究人員能夠衡量諸如個人形象、地位和經濟上的成功等(外在的)物質價值,對各種人群的重要程度如何,並由此衡量這些人的心理幸福感。賴安和卡塞發現,擁有更多的金錢並不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感,甚至還會引發各種問題。
然而,對財富的追逐以及將金錢作為一個人主要的激勵因素的行為,都會導致心理上的苦惱、嚴重的憂鬱、憂慮和其他問題,包括更容易出現的濫用酒精、藥物、煙草等現象。《物質主義的高昂代價》(The High Price ofMaterialism)一書的作者卡塞對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匯總了其他人的研究結果。卡塞說:「研究結果一致表明,持有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人群很少會感到快樂,他們總是對生活感到不滿意,而且還會表現出更多的煩惱。因此,人們接受消費社會的信息越多,那麼他們的個人幸福感水平就越低,煩惱的級別水平就越高。」
你可能聽說過「金錢是一切罪惡的根源」這句話。事實上,這個引用是不對的——正確的引用應該是來自《聖經》中的一句話「對金錢的貪戀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市場民主制度下幸福的流失》(The Loss of Happiness in Market Democracies)一書的作者,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萊恩(Robert Lane)深入研究了金錢和生活滿足感之間的關係。他發現,持久幸福感的根本來源是朋友和家庭。「在對物質發展進步感到滿意的人群中,在全世界的市場民主體制到來之前,存在著一種苦惱和憂鬱的情緒……一旦跨越了貧困線,財富增長和幸福感增加之間則沒有任何關係。即使有的話,也是正好相反的關係。」
社會心理學家大衛·梅爾斯博士(David Myers)研究幸福感已經有十多年了。他發現,財富、性別、年齡、教育背景、職業都不能決定幸福感。他的發現引導人們要通過樂觀的情緒、自尊、自律意識和外向的性格來感受幸福。人們還可以通過對那些能夠與之坦然分享的人們投入友情和家庭親情來獲得幸福感。
「對於幸福來說,擁有食物、庇護所和安全感是最基本的。但是,一旦生活必需品得到了滿足,幸福感的提升和財富增加之間的關係卻令人驚奇的微乎其微。財富就像是健康一樣:儘管沒有它可能會帶來窮困,但是擁有它並不是幸福的保證。」《追尋幸福》(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一書的作者梅爾斯寫道。
通過我對人們的接觸和觀察,我很明顯地發現許多美國人,尤其是富人和中上層階級群體,搞不清「必需品」和奢侈品之間的區別。我們總是能夠發現一些人擁有更大的住宅,更昂貴的汽車,以及更長的海外假期。根據我們「需要」錢的多少,對金錢追求的目標便被不斷地越調越高。
就這個問題,馬克,一位商業專家,提出的觀點我認為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他在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是一個百萬富翁。我在和他的交談中得知,他的財產凈值至少有500萬美元,或許還要多,超過1000萬美元。馬克成長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家中收入微薄,只能應付基本的開支。馬克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商人,但卻是一個工作狂,他從來感受不到一點點經濟上的安全感。多年來,他甚至不願意購買一套合適的住宅,而這正是他妻子的願望,希望他們的家庭和年幼的孩子能夠安定下來。
只要他願意,馬克完全可以退休或者更換職業,從而能夠騰出更多的時間和他的妻子孩子在一起。但是他現在和過去都沒有這樣做。馬克從未感受到一點點經濟上的安全感。他認為,他至少需要2000萬美元才能在經濟上感覺比較輕鬆自在。2000萬美元啊!當他的妻子正式提出離婚時,馬克感到驚訝,但是,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正相反,讓我感到吃驚的是,離婚這件事為什麼直到現在才發生。
離婚正是因為馬克一味地追求經濟健康,而忽視了家庭的情感健康,這使我想起了大衛·梅爾斯博士的一段話:「滿足感不是來自你想要的東西,而是來自於你所擁有的東西。有兩種方式可以使你變得富有:一種是擁有大量的財富,另一種則是清心寡欲。」
買來的好生活
消費預期在決定人們的工作時間和人生職業定位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關於這個問題,我已經調查了單身、夫妻和有孩子的家庭。為了維持更高水平的生活方式,一些沒有孩子的夫妻和單身人士甚至更容易投入到艱苦的工作中。
多年來,我發現竟有數目如此眾多的擁有適當收入的人決定讓工作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設法讓生活成為工作的一部分。於是,為了滿足老闆或僱用者的期望和要求,人們常常扭曲他們自己的生活和應該優先考慮的事情。
在我的職業生涯剛開始的時候,我就職於一家業界領先的管理顧問公司,在那裡,所有的管理者和工作夥伴們總是在工作,並且經常出差,遠離他們的家庭。一次,在公司的假日聚會上,我坐在蝦盤旁邊,這是一道總是很受歡迎的菜,於是我在無意中聽到很多妻子或丈夫對與伴侶聚少離多的抱怨。我的耳中充滿了氣憤、失望和怨恨。這些言辭讓我重新審視辦公室里的日常工作。通過仔細觀察這個諮詢公司中的前輩,我確信我沒有興趣長期呆在這個公司里,尤其是我希望撫養子女,並能夠成為子女稱職的父親。
雖然我們的文化氛圍過於頻繁地關注如何獲得成功、晉陞和加薪這些方面。但是,如果你想要為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騰出時間,那麼你就必須要做到不去羨慕公司中和周圍那些擁有比你更高職位和更多薪金的人所帶來的誘惑。要想做到這一點,你必須首先認識到「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儘管有些人得到了上天的恩惠,具有非凡的才能和運氣,可是你會經常發現那些頭像出現在各種雜誌封面上的世界超級成功人士都是一些工作狂。我們不要效仿這些工作狂來獲得「成功」。或許,新聞媒體應該像記錄他們的事業成功和經濟成功那樣,全面地報道這些事業超級巨星真實的個人生活和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透視和了解追求資本主義戰利品的獎勵和後果。
選擇你的角色
當我居住在加利福尼亞時,認識了萊爾德·斯圖亞特(Laird Stuart)博士。當時,他正從事著一項不同凡響的工作,即將宗教教誨與人們與之抗爭的實際、真實世界的問題結合起來。一天早晨,在他研究興趣正濃的時候,他說:「我們所有的人在某些時候都會迷失自己的方向。」接著,他講到了當時效力於舊金山巨人隊的棒球選手馬特·威廉斯的故事。馬特同意以較少的薪金交換到菲尼克斯隊,因為那裡有他的家庭和孩子。「任何一個為了和自己的孩子待在一起而願意承擔金錢損失的人都是清楚自己的角色的人,」斯圖亞特博士說。
與馬特·威廉斯不同,籃球傳奇巨星邁克爾·喬丹卻沒有將他的家庭擺在第一位,儘管他完全有能力這樣做。當喬丹宣布「退出」籃球職業生涯時,他曾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和他的家人在一起。但是,在他第一次退役之後,儘管已經擁有數以億計的資產,喬丹還是又簽約了華盛頓的華盛頓奇才隊,遠離了他在芝加哥地區的家和家人。在奇才隊,喬丹不但獲得了隊中的統帥角色和球隊的所有權股份,而且最終又返回到職業球員的隊伍之中。當喬丹和他的妻子正式簽字離婚時,他的三個孩子分別為9歲、11歲和13歲。在接受路透社的採訪時,喬丹說:「我走出家庭,完成我的工作,並且享受著屬於我的快樂,這就是打籃球。」一個年輕人在雅虎留言板上對這段談話回應道,「他的快樂就是打籃球,而不是他的孩子或婚姻。邁克爾的選擇很好。我曾經的確很崇拜他。」
雖然對於富有的人來說,削減瘋狂的日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他們中間卻很少有人真正這樣做。事實上,幾乎可以說是極少有人這樣做,因此當有人真的這麼做時,竟會被人當作新聞來傳播。湯姆·布洛克(Tom Bloch)放棄了在布洛克公司(H&RBlock)首席執行官的職位,回到密蘇里州中學,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師。因為他意識到,瘋狂的首席執行官的日程已經嚴重干擾了他應予以最優先考慮的事情,即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他補充道,他不希望在今後回頭審視自己的生活時對自己說:「你這個傢伙,你曾經有機會在你孩子的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可是為什麼沒有那樣做呢?」
說得太好了,湯姆·布洛克!
學習理財的相關知識
掌握有關如何能夠管理好我們手中的錢,我們花費的錢以及我們積攢的錢的相關知識是至關重要的。有了這些知識,你就能夠巧妙地利用你所擁有的錢,而不會覺得有任何困難。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許多成年人自幼就不善於處理個人理財、投資等方面的事情。
設想一下這樣一個場景:你被蒙住眼睛,由直升機運送到一個偏僻的地區,開始傳說中的徒步冒險登山,這是一座相對安全的山峰,但是仍然可以預知會發生一些意外。如果你之前從來沒有登山的經驗,那麼你當時的情緒要麼是徹頭徹尾的恐懼,要麼多半就是驚慌。即使有登山經驗,這個新挑戰也會衝擊著你的興奮和好奇。
……
推薦閱讀:
※餘額寶不保本,還有哪些理財產品更勝一籌?
※大佛:掙夠一千萬難嗎?
※深扒裝逼利器:敞篷車
※珠璣信息獲2200萬融資,家庭理財是藍海?
※除了餘額寶,還有很多個寶寶可以寵幸(內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