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讀古代文學】吳紹禮:王維田園詩新探

   王維的田園詩雖然只二十首,但在王維的詩作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研究王維晚期思想不可多得的材料。《舊唐書·王維傳》中記載:「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他的許多富有畫意的山水田園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詩人筆下描繪的農村是一派優美的境界。王維善於抓住不同季節中富有特徵性的景物,從紛繁變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部分,攝取最鮮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勝的剎那,加以突出的表現,將田園描繪得美妙、別緻。春天,這美妙的時刻,作者從不放過。春花春鳥都吸引詩人留步。「園廬鳴春鳩,林園眉新柳。」(《城南別業四首》)「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春中田園作》)綠柳隨風,桃紅遇雨,景象更是迷人。「雨中春草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輞川別業》)「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田園樂之四》)簡潔洗鍊,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幅圖畫。在詩人筆下天空、白水、樹木、山峰別有一番天地。「新睛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新睛晚望》)。「新睛望郊野,日映桑榆暮,陰晝小苑城,微明渭川樹。」(《丁寓田家有贈》)。略加渲染就構成了極為鮮明的畫面。即使是一般農田常見的景象在詩人描繪下也便出神入化。「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庄作》)這兩句詩準確地表現了夏日積雨,田間景色的特徵:漠漠水田與陰陰夏木形成明暗的對比;白鷺與黃鸝形成色彩的對照;飛白鷺是寫動態,囀黃鸝是寫聲音。春天這等令人神往,夏天的景象更是可愛。「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山居秋暝》中間兩聯常常被人稱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人從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中,選取這富有特徵的片斷,不假雕繪,不加藻飾而竟趣味無窮。

   作者不但寫出田園環境的美好,而更描繪了生活在這和平環境中的農民自由恬靜、和平安樂。和平安樂,歷來是人民所嚮往的,所追求的。但由於統治者的窮兵黷武,戰禍連年,加之於官、匪、兵、紳的橫徵暴斂造成歷史上少見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死者相籍」的凄慘景象。和平安樂對勞動大眾來講比什麼都可貴,因此,好多作家的筆下出現了那理想的社會。如陶源明的《桃花源記》,詩人早期的《桃源行》等等。王維田園詩中所描寫的和平安樂生活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歷來為人稱道的《渭川田家》就是一篇傑出的代表作。「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歌式微。」詩人抓住夏日傍晚這一富有特徵性的生活場景,把農村的和平安適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又如《偶然作六首之二》「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門裡。有時農就閑,斗酒呼鄰里,喧聒茅檐下,或坐或復起。短褐不為薄,園葵固足喜。」這裡作者著力描繪一個老年農夫在農閑之際自得自樂安適的情景。有時與鄰舍相邀對飲,有時在屋檐下卧著養神。有時稍侍園圃。毫無雕飾,而自由之狀在目。這裡毫無兵災之苦,呼號轉徙之憂。這和「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詩人雖然把農村描寫得很優美,自由安適,可是詩人筆下的人們終日是從事著繁忙的勞動。如《春中田園作》是這樣寫的:「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楊,荷鋤覘泉脈。歸燕識。歸巢,舊人看新曆……」在大忙季節中人們起早貪晚,無一人偷閑,「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新晴望晚》)。「晨雞鳴鄰里,群動從所務,農夫行餉田,閨婦起縫素……」(《丁寓田家有贈》)寫的是雞鳴即起,開始從事自己的勞動。農夫即荷鋤入田,婦女開始織布縫衣等家務,各得其所……在《渭川田家》中表現得也很清楚,當夕陽晚照時,牧牛羊的孩子才歸,農夫才荷鋤而返。這裡的人們是男耕,女織,朝朝暮暮,繁忙的景象歷歷在目。就連詩人偶來村中也不閑居,也非常關心生產。「春風動百草,蘭惠生我籬,曖曖日暖閨,田家來致詞……,請君理還策,敢告將農時。」(《贈裴十迪》)有時詩人王維也像陶淵明那樣「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親自參加一點勞動。「晨往東皋,草露未稀,暮看煙火,負擔來歸……」(《酬諸士見過》)

   這是王維田園詩的主要內容,但不可忽視的是在他田園詩中也有幾首真實的反映了一些農民缺衣少食的痛苦境地,寫出了官府搜刮百姓的情景。「舊谷行將盡,良苗未可希。老年方愛粥,卒歲且無衣。」(《田家》)短短四句揭示出農村中缺衣少食的窘境。農民們終日起早貪晚,辛勤不輟地耕作種地,為什麼會落到這等地步?這個問題是詩人王維無法答覆的,也是他無法找到根本原因的。但在《贈劉藍》一詩中朦朧的談了一點:「歲晏輸井稅,山村人夜歸。晚田始家食,餘布成我衣。」說的是辛勤勞累一年的果食,竟連夜送到官府,「晚田」是指剩下的不合格的青癟的糧食,留一點糊口度日。這時里說的「餘布成我衣」,指的是婦女們起早貪晚的織布,結果全交賦稅,剩的一點留做衣服,這又怎能不使「卒歲且無衣」!唐代的賦稅是非常重的。王維生活當時是「租庸調」法,後改變兩稅法,「兩稅法」比「租庸調」強一些,然而人們仍是饑寒交迫。這兩首詩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貧困是由苛稅所致的緣故。此詩雖沒有白居易寫得那樣深刻,但這詩能出自王維之手也是難能可貴的。

   經過上面的分析,可知王維的田園詩中有兩方面的內容。一種是描繪農村的優美安適,一種是揭示了農村缺衣少食。詩人所抱的態度也是兩方面。一是對農村優美安適的欣賞,一是對農民的同情。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在同一作家的筆下為什麼能有這樣截然矛盾的兩方面內容?又有不同的兩種態度呢?

   我們認為這在詩人王維身上不是矛盾,而是有機的統一體。它是詩人思想的真實表現,這兩方面內容的田園詩都有其同等的重要意義。在詩人筆下出現的優美、自由、安樂景象的農村,當然不可能是當時農村的真實情況,當時也找不到這樣的農村,據《舊唐書》卷三十九記載「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者往來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時」。不僅徭役繁重而且家戶破屋不堪入目。《舊唐書》還記載:武后時「迫使農家悉破,或至逃亡,剔屋賣田……四壁皆空。」既然當時的情況如此殘酷,那麼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呢?這一點要從王維的一些遭遇和所追求的理想來理解。正如別林斯基說的那樣:「任何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王維的生活遭遇,世途的坎坷以及他親身經歷和目睹官場上的黑暗,使他對官場齷齪現實是深惡痛絕的,他對美好生活是無限嚮往的。基於這種思想的支配,詩人用浪漫主義的筆法,通過無窮的想像來描繪自己所嚮往的環境,來描繪自己所追求的生活。鍾嶸說:「凡斯種種,感盪心靈非陳詩何以廣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劉勰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別林斯基又說:「詩的思想,不是三段論法,不是定理,不是規則,這是活的感表,是澎湃的熱情。」王維的這些田園詩就是他「感物吟志」。是他「活感情」的體現。這裡充分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寄託。詩人這樣把美好和腐朽加以對照,表明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否定。

   另外,詩人一生心中積下了許多傷心事和滿腔憤慨,官場的腐朽、仕途的傾軋、到處漆黑,到處是令人窒息。哪裡有新鮮之處可尋呢?於是他晚年時走出了官場,隱居在輞川,看到那廣闊的田野,樹木河流,接觸了一些農夫……這一切都使王維覺得和官場不同,最後領悟到山川的悠靜,農村的自然,氣味的新鮮,農民是那樣的純樸,關係是那樣的親熱,這使詩人感到興奮,感到喜悅,感到可愛。這正是他嚮往已久的地方,也是他發泄不滿,自由呼吸之處。正因為這樣,他筆下出現的田園有意無意的都加上了他的喜悅,都打上了他的思想烙印。同時詩人好以此向人們誇耀,向人們推薦自己道路的正確,環境的非凡,使人們通過像《渭川田家》這樣的詩體會到農村真的比官場好,使人們相信這裡的確比仕途清新。因此,毫無疑問的,王維這些詩一定要美於現實,高於現實。這一切都體現了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仕途的否定。

   至於真實的寫出了農村貧困那一方面的內容,也是可以理解的。王維離開了官場,回到田園,雖然居在輞川別墅,未能和農民生活在一起,但他總不能閉起眼睛,不看現實,現實生活對一個真正的詩人是無法迴避的,即使他不想去有意的體驗和反映,無意中也難免有所接觸,只要有對農民的同情,這一兩首詩是完全可能寫出的。

   當然,在研究王維的田園詩中說法也是紛紜的。有人認為王維的田園詩是他對自己閑情的欣賞,又有人認為是他寂寞孤獨情感的抒發,還有人認為是對農村恬靜生活的追求。姑以一家之言為例:「我們讀王維的詩,讀到這幾句:『寂寞天地暮,心與廣川閑』,『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便好似找到打開王維詩的鑰匙就是一個『靜』字。我們細翻全集,知道我們的詩人最愛用『靜』字。唯其他能靜,故能領略到一切的自然的美……」我們認為用一個「靜」來概括王維的田園詩歌是容納不了的。其實王維的詩並不「靜」,雖然從表面上看,肅穆的田野,秀麗的農村……似乎恬淡,悠靜,但在這山水田園中遣藏著詩人多少憤怒和不平。正如《王維詩簡論》一文中所說:「他經歷過韋後臨朝的殘酷年代,也遭遇過安史之亂。他的生活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樣恬淡、自在。他一生的遭遇在他思想感情上有極大的影響,因而在他的作品裡也有反映。不了解這一點,讀王維詩就很難透過表面的悠閑、寧靜而看到內心的悲愁與憤慨。」在他的作品中,表面平靜而內心激憤是不勝枚舉的。如《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爰。依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虛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裡寫出了詩人那種安適恬靜的生活,但作者在這安適閑靜的紗罩上深深的藏著一種不平、憂鬱和憤怒。接輿是古時的隱者,於當時不合作。五柳先生是指晉朝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用這兩個人來自比,用大醉來抒發自己的不平,用狂歌來傾吐心中的憤懣,這是「靜」嗎?這是他對坎坷生活不滿,這是他對官場的厭惡。由此可見,王維對田園風光的讚美是和他對仕途厭惡聯繫在一起的,對自由恬淡生活的描繪是對現實黑暗的映襯,是對現實的不滿和否定的一種形式。這才是他理想化農村用意之所在。

  

  

推薦閱讀:

《古代文學史》練習六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寧稼雨:詩賦散體化對六朝小說生成的作用
《光明日報》:詩化時空的絕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新解 - 詩詞 - 中國古代文學 -...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熊良智:試論《離騷傳》的文化走向及其歷史成因
古代文學文化常識

TAG:文學 | 古代文學 | 古代 | 名家 | 解讀 | 王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