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運河蘇州 不能忽略了楓橋老街

  ●「楓橋」,其實並不僅僅是一座「橋」,它包括了一座橋、一條街、一段河、一個廟、一首詩,以及由這一座橋、一條街、一段河、一個廟、一首詩所組成的風韻意境。「何山大橋」的建成,割斷了寒山寺和楓橋老街的關聯,是最大的「硬傷」。

  「楓橋寒山寺」,是蘇州的千年名片。其中的「楓橋」,並不僅僅是一座「橋」,它包括了一座橋、一條街、一段河、一個廟、一首詩,以及由這一座橋、一條街、一段河、一個廟、一首詩所組成的風韻意境。如今雖說是橋、街、河、廟、詩,樣樣俱全,一個不缺,但「韻」已不是那個「韻」,「境」也不是那個「境」了。這其中,因「何山大橋」的建成,割斷了寒山寺和楓橋老街的關聯,或許就是造成這一影響的最大的「硬傷」。

  何山大橋位於古城區金門路西端,橫跨京杭大運河,與高新區何山路相連接,是古城區與高新區之間最為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何山大橋是在捨棄了原有連接寒山寺和楓橋大街的「楓江橋」後南移200米的前提下重建的。當時建設何山大橋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緩解老城區與高新區之間日益繁重的交通壓力,另一個就是為了有效地保護近在咫尺的楓橋寒山寺景區,使景區與城市的喧囂脫離,形成更為靜謐、古樸的景觀效應。如今,寒山寺楓橋景區自成一體的基本格局已經初步形成。特別是在寒山寺「中華第一詩碑」和「華夏第一佛鐘」落成之後,何山大橋已經成為這一區域不可替代的最佳觀景中心。

  漫步何山大橋,南面的獅山大橋,西面的高新區建築景觀,北面的寒山寺楓橋景區,以及繁忙的運河景觀,一一盡收眼底。由寒山寺普明寶塔、華夏第一佛鐘樓、中華第一詩碑組成的景觀軸線,能夠給人以一種不可多得的「遠眺近觀兩相宜」的視覺衝擊和美感享受。 不過,這樣的視覺衝擊和美感享受事實上是很難實現的,因為何山大橋是老城區與高新區的交通要道,在當前交通流量日益加大的情況下,要在何山大橋上觀景,不但不可能,出於公共安全的考慮,實際上也是不能允許的。另外,何山大橋實際上作為大鐘和大碑所在區域以及江楓洲景區包括大運河往返船隻的視覺中心,而目前迎面所見的橋面的嘈雜及橋樑本身十多年前設計的形象與風格,與周邊的景區風貌實在是極不協調。

  建議儘快改變這一狀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對何山大橋的景觀改造及周邊環境的整治,實現何山大橋區域及寒山寺楓橋景區包括江楓洲景區等的旅遊、交通和城市形象全方位改善和優化。

  其一,不妨在何山大橋的兩側加建具有古典建築風格的景觀廊橋,方法及功能與早先已經成功改建的人民橋、平門橋的情況基本相類似。在稍稍拓寬兩側廊橋型人行步道的前提下,進一步保障橋面車行道的規範與通暢。從而既滿足人行步道的交通需求,又實現遊人在廊橋區域的滯留和觀景目的,同時也有助於形成何山大橋的景觀性及其整個區域的景觀效應。

  其二,延伸何山大橋北側廊橋的東端,與寒山寺大鐘、大碑景區及江楓洲景區相銜接,使何山大橋與整個寒山寺楓橋景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延伸何山大橋北側廊橋的西端至大運河西岸,設計建造相關的場景設施,開闢獨立的京杭大運河觀景區,既能帶動寒山寺楓橋景區的客流西進,形成古城區與高新區的景觀關聯,又能全方位展現寒山寺楓橋景區「在水一方」的濱水景觀,還能配合併促進京杭大運河蘇州段的申遺進程,實謂一舉多得。

  其三,在大運河西側的楓橋老街東端、原來的「楓江橋」所在,設計建設類似於「楓江樓」或「江楓閣」等相關概念的旅遊景觀建築及場景,使之與寒山寺楓橋景區隔河成景,遙相呼應,並成為楓橋老街的千年印記。蘇州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觀,通過楓橋老街的延伸和引導,依然有山溫水軟、移步換景之妙。再者,由於「楓江橋」的拆除和何山大橋的南移,如今的「楓橋老街」事實上與「楓橋」的關聯已經斷卻。這不但有違歷史,也使得現實中的楓橋老街失去了應有的依託和歷史文化底蘊,硬生生地割斷了「真山真水」的新蘇州和「假山假水」的老蘇州的城市風水和文化傳承。如果能將「楓江樓」或「江楓閣」等相關概念的旅遊景觀建築及場景與何山大橋的廊橋相銜接,則將是《楓橋夜泊》 詩場景進一步的全方位展現,也必將是蘇州歷史文化旅遊景區開發的經典創舉和重大突破。

  在市委、市政府啟動「兩河一江」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之際,「運河蘇州」的品牌塑造,萬不可忽略和忘卻了「楓橋老街」。

  (作者系蘇州科技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宋代蘇州的茉莉花
【蘇州書法專題(5)】翰墨薪傳 牽手西部
江南造園術:有趣的典故
漏窗里的蘇州人家
談談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大運河蘇州段遺產保護工作——湯鈺林

TAG:蘇州 | 運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