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也說「胡服騎射」的故事

說到「胡服騎射」,我們首先應該認識一下這個典故的主人公——趙武靈王。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六代君主,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後人對於趙武靈王的了解,最多莫過於胡服騎射的故事了(一次成功的改革提高了歷史知名度)。那麼到底什麼是胡服騎射?這個故事是又是怎樣發生的呢?

戰國時期的趙國屬於疆域較大的國家,然而就其綜合國力來說,最多只能算在二三流的發展水準,用現在的話來講屬於標準的「發展中國家」。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所以面對當時的不斷侵擾,疆域廣大可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我們知道當時的北方胡人部落屬於原始的狩獵文明,兇悍野蠻,往往這樣的民族打起仗來也是不需要什麼理由的。儘管這些兇悍的部落和趙國沒有發生特別大的戰爭,但隔三差五的小規模掠奪戰總是讓趙國頗傷腦筋,其中尤以中山國為甚(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儘管中原的農耕文明比狩獵文明要發達不少,但論起軍事戰鬥力看來還是應該從胡人那裡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對!由於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長褲,足下登皮靴,行動起來十分利落,開弓射箭,驍勇異常。而趙國軍隊得力於中原較為發達的農耕文明,儘管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為步兵和兵車混合編製,作戰能力都較低下。另外由於當時趙國軍隊的服裝形制是衣長、袖寬、腰肥、下擺大,並在褲外一定要加長服,穿著行動極不方便,更別說騎馬打仗了,因此,在交戰中常常處於不利地位。鑒於這種情況,趙武靈王決心改革服制,推行「胡服騎射」,加強軍事力量,從而達到強國的目的,這實際上也是其進一步深入政治改革的一個方面。

有一天,趙武靈王對大臣樓緩說:「咱們東邊有齊國、中山(古國名),北邊有燕國、東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古部落名)。我們要不發奮圖強,隨時會被人家滅了,那豈不愧對列祖列宗嗎。要發奮圖強,看來必須好好來一番改革。愛卿有何高見?」樓緩答道:「咱們的軍事亟待改革。」「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幹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數民族)短衣窄袖,腳上穿皮靴,靈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看怎麼樣?」(原來從服裝的層面也能夠解釋一顆馬掌釘使一個國家滅亡的理論——1485年,英王國王查理三世準備和蘭凱斯特家族的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決一死戰,卻因為一顆馬掌釘而丟失了自己的國家。)樓緩不解,趙武靈王說:「咱們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馬拉車,但是不會騎馬打仗。我說的學習胡人的服裝穿著,最主要的是學他們那樣騎馬射箭。」

武靈王的這個想法一經傳開,就有不少大臣尤其以他叔叔公子成為首的一些人的反對。武靈王為了說服公子成,親自到公子成家做思想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說明學習胡服的好處,終於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公子成的思想工作做通之後,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極力反對,他們指責武靈王說:「衣服習俗,古之理法,變更古法,是數祖忘典、不可原諒的罪過。」武靈王批駁他們說:「古今習俗不同,有什麼古法可言?帝王都不是承襲的,有什麼禮制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據時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規,根據不同的情況而制定禮儀。禮制、法令都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又何必死守古代那一套?」在經過了異常激烈的論戰之後,武靈王力排眾議,在大臣肥義等人的支持下,堅持「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的觀點,毅然決定服裝改革,下令在全國改穿胡人的服裝。

趙武靈王在胡服措施成功推行之後,接著訓練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事裝備,趙國的軍事戰鬥力一下子提高了起來,趙國的綜合國力也日漸強大。不僅打敗了過去經常來犯的中山國,而且還向北方開闢了上千里的疆域,成為當時的「七雄」之一(看來適當的時候還是需要魄力一把!)。

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中我們可以看到服飾首先應具備的普遍意義,那就是它的適用性(或者說實用功能)。對於趙武靈王來說,原先兵敗的根源在於服飾的的實用功能差,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建立一種適用有效的行為法則。他從服飾入手,提出一系列改造標準。再有一點,這種適用並沒有片面否定美和裝飾,而是強調必須先「質」而後「文」,也就是說只有先將「適用」的功能性問題解決了,再去談審美問題。同時,胡服騎射為服裝的流行和創造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實現了中國服裝史上第一次南北交流,是中國服裝史上第一個轉折點。

郭沫若1961年秋遊叢台時曾即興賦詩一首,詩中說到「騎射胡服思雄才」,歌頌的便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的史績。僅僅換了一身衣裳,為何值得歌頌?其實對於我們而言,趙武靈王這種改革的精神和魄力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只要方向是對的,我們就應該勇敢地去做。歷史告訴我們,我們需要這樣的改革,我們也歡迎這樣的改革。


推薦閱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就戰國傳奇(4)
只會騎射?滿人在關外就已經憑火器吊打大明了
是大炮不是騎射:滿洲八旗入主中原的真相
戰國雄主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TAG:故事 | 騎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