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山海經里說了什麼?

夸父逐日、大禹治水、

精衛填海、女媧補天……

每個中國人幼年時期的神話啟蒙

幾乎都是從這些故事開始的

而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出處

那就是《山海經》

」《山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很多人把《山海經》當做「古今語怪之祖」魯迅先生在散文《阿長和山海經》里說從小就渴望得到一本

繪圖的《山海經》因為那裡面凈是些「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做眼睛的怪物」可見魯迅也把它當做怪書來讀事實上

《山海經》並非古人無中生有、遣情怡性的筆墨遊戲在看似凌亂怪誕的文字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綱紀嚴明的結構

為了理清《山海經》複雜的源流

我們來說明一下吧

《中華遺產》2016年04月 繪畫/孫曉琴

當代學者王紅旗考證的《山海經·五藏山經》圖局部,據他研究,《山海經》世界裡神域的中心昆崙山,在今天河套一帶,即圖中黃河「幾」字彎內上部。在後人的演繹中,「昆崙山」已然成為萬仞高山、巍峨峻岭的代名詞,而自《山海經》起,山林已然成為神魔靈怪集中出沒之處。

《山經》

今本《山海經》由《五藏山經》和《海經》組成。《五藏山經》一般簡稱為《山經》,記載的五個方位的山川所涉範圍大致相當於戰國時期華夏各國的地域,依次記述了數百座山的名稱、位置以及動物、植物、礦物等各種資源,並詳細描述了動、植物的形態、習性、藥效、象徵意義等等。這五篇原屬另一本名為《山志》的書。西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經學家劉歆子承父業,為朝廷校書,將《山志》五篇與父親劉向整理的《海經》十三篇合併為一本書,這才有我們今天看到的十八篇本的《山海經》。

方位四神

《中華遺產》2016年04月 繪畫/孫曉琴「鳥身人面」的東方神句芒,是春神,也是生命之神,他本是西方天帝少昊之子,後成為東方天帝伏羲的輔臣;南方神祝融同時又是司夏之神、火神,是南方天帝炎帝後裔;蓐收也是少昊之子,是西方刑神、金神,專司無道,恭行天討,又是司秋之神;北方之神禺強字玄冥,也是北海海神,又被當作北風風神、司冬之神,他算是黃帝的孫輩。與《山海經》幾乎同時代問世的《易經》也有四 象之說,可見華夏民族重視方位之文化端倪。

《西山經》

地域範圍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陝西榆林東北一線,西南抵鳥鼠山、青海湖一線,西北可能到達新疆東南角的阿爾金山,但不包括羅布泊以西以北。

《東山經》

地域範圍北起萊州灣,東抵成山角,西包泰山山脈,除東次二經南段大致到達今蘇皖二省北境外,其餘三經首尾全在今山東省境內。

《中山經》

其中的中次九經地處巴蜀,是夾在西山經和南山經之間的一個西南邊區。

《北山經》

地域範圍是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南起山西中條山,北至內蒙陰山以北直抵北緯四十三度迤北一線。

《南山經》

地域範圍東起今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閩贛粵湘五省地,不包括今廣西、貴州、雲南等省,也不包括廣東西南部高、雷一帶和海南島。

《海經》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山海經》十三篇,其實是今本《山海經》中的《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海內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經》、《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和《海內經》,統稱《海經》。這是漢成帝時經學家劉向奉旨校書時所整理的本子。

《中華遺產》2017年04月 繪畫/孫曉琴

在此之前

《海內經》四篇原本只有一篇

由於秦皇漢武開疆拓土

當時的學者將新納入版圖的

一些郡國、山川

增補進《海內經》

這樣一來,篇幅就膨脹了

故又一分為四——

《海內南經》、《海內西經》、

《海內北經》和《海內東經》

換句話說,《海經》原本是十篇

即《海外南經》、《海外西經》

《海外北經》、《海外東經》

《海內經》、《大荒東經》

《大荒南經》、《大荒西經》

《大荒北經》、《海內經》

這十篇又可分為兩組

前五篇為一組——《海外經》

後五篇為一組——《大荒經》

兩者分別構成了一個由

東、南、西、北、中五方組成的空間結構

那不是一個妖怪出沒的世界

在科學的生物學形成之前

那時候的學者們

如何向別人描述一種陌生動物的形象呢?

唯一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

將這種動物與人們熟悉的動物做比較

譬如

一個人要向從來沒見過貓的人

描述一隻黑尾巴的貓

他大概會說

貓的身體大小如兔子

皮毛長得像老虎

卻有黑色的尾巴

面孔有幾分像人

叫起來像嬰兒啼哭

用《山海經》的口氣

就成了「有獸焉

其狀如兔而人面

其文如虎而黑尾

其音如嬰兒。」

沒見過貓的人

恐怕真會以為這世上有種長著

兔子身體、人的臉

老虎的皮毛

還會像嬰兒一樣哭泣的怪物

《山海經》里那些長相怪異的鳥獸蟲魚

大部分就是這麼來的

《中華遺產》2017年04月 繪畫/孫曉琴

《中華遺產》2016年04月 繪畫/孫曉琴

《中華遺產》2016年04月 繪畫/孫曉琴

《中華遺產》2016年04月 繪畫/孫曉琴

奇山異水原本只是圖畫

在《海經》十三篇中

這個世界既有有女無男的女子國

又有有男無女的丈夫國

既有牙齒皆黑的黑齒國

又有大腿黝黑的玄股國

既有長生不死的不死民

又有死而復生的魚婦

既有三首一身的三首國

還有三身一首的三身國

既有小人國,又有大人國

既有胸口長洞的貫胸國

……

無奇不有,匪夷所思

因此,自古以來《海經》諸篇

尤其是其中的《海外經》、

《大荒經》諸篇

就被視為異域地理方國志

人們堅信

文中涉及的地理範圍遠遠超出了華夏九州

西漢人劉歆在就認為

《山海經》是大禹治水的「副產品」:

大禹率伯益治水

他們走遍華夏九州、四海絕域

一邊治水

一邊考察地理、記錄博物

關於中國地理的記錄就是

《尚書》中的《禹貢》

而關於海外地理的記錄就是

《山海經》

那麼

《海經》果真如前人所相信的那樣

是一部描寫海外異域的地理博物志嗎?

我們先從《海外南經》中節取一段文字:

海外自西南陬至東南陬者。

結匈(即「胸」)國在其西南,其為人結匈。南山在其東南。自此山來,蟲為蛇,蛇號為魚。一曰南山在結匈東南。

比翼鳥在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一曰在南山東。

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

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於此野。在羽民東。其為人小頰赤肩。盡十六人。

畢方鳥在其東,青水西,其為鳥一腳。一曰在二八神東。

讙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

透過這段文字,作者為我們勾勒了一處奇景:

西南是結胸國,那裡的人都長著像雞一樣凸出的胸脯。東南有座南山,從山裡出來的人把蟲叫做蛇,把蛇叫做魚。比翼鳥在東邊,羽民國在東南,羽民國的國民各個都有長長的腦袋,全身長滿羽毛。還有個叫二八的神仙,他手臂連在一塊,在曠野里為天帝守夜。畢方鳥在他東邊,也在青水的西面,這種鳥只有一隻腳。南邊是讙頭國,國中百姓相貌與尋常人並無不同,只是背上生有一對翅膀,臉上還長著鳥嘴,他們可以用這鳥嘴捕魚……

閱讀這段文字時

腦中很容易形成一幅畫面

彷彿作者是在看圖說話式地

面對一幅靜態圖像進行描述

最初的《海外經》和

《大荒經》只是兩幅圖而已

二者依據的圖畫

與其說是旨在呈現地理空間的地圖

不如說是旨在寫照時間循環的歲時圖畫

先來看《海外經》

《海外經》四篇每一篇的結尾

都描述了一種當方之神

這四神即是《呂氏春秋·十二月紀》、

《禮記·月令》

中所說的春夏秋冬四時之神

我們用上圖來表現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

《海外經》所據的古圖

就是一幅「圖畫月令」

圖的東、南、西、北四方

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時

整幅圖畫的四周

按照一年四時十二月的順序

依次描述了每個月的

物候、農事、祭祀、慶典等場景

畫中那些奇形怪狀的人

或為身著奇裝異服喬裝打扮的節日人物形象

一言以概之

這幅古圖並非「異域地理志」

而是「歲時風俗志」

觀察山川,確定時節

《大荒經》的內容與《海外經》頗多重合之處

它所依據的古圖也與歲時月令有關

不過《大荒經》又並非單純的「時間圖畫」

因為其中確實存在大量關於

山、川、海等地理因素的記載

但是,《大荒經》記載四方群山

最初目的卻不僅僅在於「俯察地理」

而是旨在「仰觀天象」

《大荒東經》上說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接著,作者描述了一組奇異的「方國」:

有一座波谷山,大人國就在這山裡

那兒有大人做買賣的集市

一個大人正蹲在上面

張著兩個招風大耳

有個小人國,國民叫靖人

有個人面獸身的神人

有座潏山,楊水就從這座山裡發源而出

有一個蒍國,那兒的國民以黃米為食

還能馴化虎豹熊羆

接下來的表述看起來似曾相識: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而緊隨其後的

又是一組奇人異事

這種敘述如同一個模板

在《大荒東經》和

《大荒西經》中反覆出現

使得《大荒經》所記的四方群山裡

東方的七座「日月所出之山」

和西方的七座「日月所入之山」尤其搶眼

《大荒經》記載的七對日月出入之山

就是古人用來據以判斷季節和月份的

太陽在日月出入之山之間往複移動

七個山峰標誌了六個區間

6×2=12

恰好對應於十二個月或十二個中氣

這七對日月出入之山

可以說就是一部展現在大地上、

逶迤於群山間的天然曆書

實為古人以山峰為標誌

觀測太陽出入方位

以確定節氣的「天文坐標系」

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帶「日月山」符號的尖底大口尊

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尖底大口尊上

刻畫了一種非常特別的圖案

上方是圓圓的太陽,下方是山峰

中間則像是一彎新月

考古人員把這個符號稱作「日月山」

尤以莒縣陵陽河遺址發現的圖案最為典型

我認為

「日月山」就是《大荒經》中

「日月出入之山」的形象寫照

陵陽河遺址的東方正好有一座寺崮山

莒縣當地的考古學者

為了驗證圖案與曆法之間的關係

曾連續多年在春分和秋分時節

到陵陽河遺址觀察日出

他們發現

每年春、秋分這天的早晨

站在陵陽河遺址中央

正好能看到太陽從東方

寺崮山的頂峰附近升起

對於天文觀察來說

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端正四方的方位基準

建立準確的方位坐標

《大荒經》古圖中明確地標明了

作為這樣一個四方基準的四極之山

東極之山為鞠陵於天

西極之山為日月山

南極之山為去痓山

北極之山為天櫃山

而四極之山又和七對日月出入之山

共同構成一個完善的觀象授時體系

日月出入之山和其他與之蟬聯相及的群山一道

構成了《大荒經》世界的四方邊緣

它所呈現的只是華夏世界內部某處

方圓百里之地的山川、人物、風土和神明

是一個典型的「地方性」世界

-《中華遺產》-

2014年12月

撰文/宋之林 責任編輯/郭婷 圖片編輯/吳西羽

又一個嶄新時代來臨了,《山海經》化身在小說、動漫和遊戲中,闖進我們的鋼筋水泥國度,為我們重新點亮遠古祖先眼中的神奇世界。


推薦閱讀:

《山海經》里的四聖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山海經異獸圖(二)
《山海經》中黃帝譜系
《山海經》里記著最早的奇珍異獸,這幾個動物也能在其中找到原型
山海經百科

TAG:山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