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心理學知識點(人格)
06-26
一、概述人格(個性):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是各種心理特性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它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他具有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心理品質。人格的基本屬性:1)獨特性;2)整體性;3)穩定性,如江山易改;4)功能性,人格調節個人行為,能決定人的生活方式;5)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人格的結構/成分:1)人格的傾向性:需要和動機是人格的動力,是人格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格積極性的源泉。人格的傾向決定著人對現實的態度,決定著人對認識對象的趨向和選擇。2)人格的心理特徵:能力、氣質和性格,說明了心理面貌的個體差異。二、能力能力:順利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智力:人的認知能力,認識事物並運用只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從事任何活動都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如觀察力、理解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等,思維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代表著智力發展的水平。知識: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技能:通過練習而獲得和鞏固下來的、完成活動的動作方式和系統。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前提,決定著掌握知識技能的方向、速度、鞏固的程度和所能達到的水平。同時,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也會促進能力的發展。能力的分類:1)按照能力發展的高低程度:能力、才能和天才;2)按能力的構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3)按能力所涉及的領域: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4)按創造程度: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創造能力。能力結構理論:英國斯皮爾曼用因素分析得到的二因素論(G因素和S因素);美國塞斯頓的群因素論(7因素,詞的理解、流暢性、計數、記憶、推理、空間知覺、知覺速度);美國吉爾福特的三維結構理論(操作方式、操作內容和操作產品)。能力發展的個體差異:1)能力發展水平的差異(智商);2)能力類型的差異(專家);3)能力發展早晚上的差異(神童與大器晚成)影響能力發展的因素:1.遺傳 2.環境和教育三、氣質/脾氣/秉性/性情心理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動力性質的心理特徵。五種氣質類型學說:1.體液說:2500年前,古希臘希波克拉底,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最早劃分並提出氣質類型學說的人2.體型說/胚葉說:1920』德國克雷奇米爾提出精神病的種類和體型有關,1940』美國謝爾頓和斯蒂文森提出體型由胚葉決定。3.血型說:日本古川竹二A溫和老實、消極保守、焦慮多疑、冷靜、富於情感、缺乏果斷AB外表像B,內在像AB善於交際、積極進取、愛說寡信、多管閑事、靈活好動、O膽大好勝、自信、意志堅強、愛支配別人4.激素說:美國伯曼,四種內分泌腺類型為甲狀腺型、垂體腺型、腎上腺型、性腺型。甲狀腺型:過多則精神飽滿、意志堅強、感知靈敏;過少則遲緩、冷淡、痴呆、被動垂體腺型:智慧聰穎腎上腺型:容易激動性腺型:性別角色突出以上四種都是從生理和外在的方面來分析氣質,都是不科學的。5.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興奮和抑制是神經活動的兩個基本過程各有三個基本特性:強度、平衡性、靈活性。強度:神經細胞能接受刺激的強弱程度及細胞持久工作的能力,興奮過程強者在強烈刺激下仍能形成並保持條件反射;弱者較難。抑制過程強者可長時間忍受內抑制,弱者只能忍受短時間的內抑制。平衡性:興奮與抑制的力量是否平衡,不平衡時是誰更佔優勢。靈活性:興奮與抑制相互轉化的難易程度。理論上可以組合12種,根據實驗證明存在4種。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是氣質類型的生理基礎。神經過程的基本特性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氣質類型強度的外在表現平衡性的外在表現靈活性的外在表現強度平衡性靈活性感受性耐受性反應敏捷性可塑性興奮性指向性強不平衡興奮型膽汁質低高變化劇烈難以克制很高極端外向平衡靈活活潑型多血質敏捷容易適應高行為外向不靈活安靜型粘液質反應慢循規蹈矩低、平穩行為內向弱抑制型抑鬱質高低遲緩、細緻防禦明顯更弱極端內向大多數人介於兩種氣質類型間的中間型或混合型。如何看待氣質類型:1.氣質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可塑性;2.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3.氣質類型不決定成就,但影響工作效率;4.影響性格的形成的難易和對環境的適應;5.影響健康。四、性格性格: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的人格特徵。可塑性。態度:一個人後天習得的對人、物、思想觀念的一種反應傾向性,由情感(A)、行為傾向(B)、認知(C)、三個因素組成。性格的靜態特徵:態度特徵、意志特徵、情緒特徵、理智特徵,其中態度特徵是性格的核心,決定了其他特徵。例如忠於祖國,樂於助人就是性格的態度特徵.性格的動態結構:四種特徵不是機械的組合,而是彼此關聯相互制約,性格在不同場合下會顯露不同側面,說明性格的豐富性與統一性。「橫眉冷對千夫指,府首甘為儒子牛」。三種人格理論:1.人格的動力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本我:快樂原則,追求直接滿足,不顧現實與否,原始人自我:現實原則,節本我與超我,盡量滿足本我,受制於超我,執行者超我:道德至善原則,抑制本我衝動,監控自我,追求完善境界三者協調,人格健康;三者衝突無法解決,就會導致心理疾病。精神分析的起點:1895發表《癔病的研究》;1900年《夢的解析》:夢是無意識慾望和兒童時慾望偽裝的滿足,人類普遍存在俄狄浦斯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弗洛伊德主義的誕生:1908發表《性學三論》,紐倫堡成立國際心理分析協會。1917《精神分析引論》:全面總結和介紹精神分析理論。1923《自我與本我》:添加了人格結構學說。1930《文明及其不滿》:用文明與本能的衝突揭示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始動力。2.人格的類型理論:瑞士新精神分析榮格內-外向人格類型理論:極端內向或外向的人很少,多為中間型。內向型:心理活動常指向內心世界,好沉思,謹慎,多慮,愛獨處,交際面狹窄,有時難以適應環境變化外向型:關心外部事物,活潑開朗,不拘小節,善於交際,情感外露,獨立,果斷,容易適應環境變化3.特質理論:特質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特性,是構成和評價人格的基本元素。奧爾波特的特質論:共同特質與個人特質(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卡特爾的人格特質:共同特質與個別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16PF(16種人格因素調查表)]艾森克的人格維度:內外傾E(外傾,extraversion)、神經質N(neuroticism)、精神質P(psychoticism)卡斯塔-麥克雷的人格五因素模型:神經質N、外傾性E、開放性O、宜人性A、認真性C。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