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做個「壞人」

成為「壞人」的時候

王雪岩,心理諮詢師

估計每個人都不願被當成「壞人」吧,因為「壞人」也意味著被排斥,意味著敵意和不被喜歡。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曾被無數次教誨,要當好人,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成為「壞人」。有時候,我們莫名其妙的就被推到了壞人的位置,有時候我們自己真恨不得去當個壞人算了,有時候我們羨慕壞人的無拘無束,有時候我們因為被當成了壞人而大發雷霆。其實,這個世界上可能並沒有誰一出生就想當壞人,可是,很多時候,造化使然,把人一步步推到了「壞」的位置。

每個孩子在成長中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過被冤枉的經歷,當一個孩子在被冤枉時,他除了感覺到委屈,他可能還會感覺到憤怒、無助、恐懼等等複雜的情感,他同時可能也感受到了作為一個孩子的艱難。在我的諮詢工作中,時常會聽到「反正不管怎麼樣他們都會認為我不好,那我不如乾脆就讓自己不好,還省事些」。這就是心理學家常說的,「對於老師和父母來講,重要的不是你告訴孩子你覺得他怎麼樣,而是事實上他感覺到的你認為他是什麼樣的」,這個感覺通常是在非語言信息中傳遞的,如果成年人並不相信孩子是誠實的,孩子最終可能會真的撒謊。這是因為,孩子對父母會有高度的忠誠,不管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有多麼糟糕,孩子都會在潛意識中忠誠於父母,要麼以認同(與父母一樣)的方式,要麼以反認同(與父母完全不一樣,而不一樣的參照標準,是與父母一樣)的方式,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他最重要的生存保障。所以,當父母訓斥孩子」說實話!「時,孩子就會捕捉到父母認為自己在撒謊,於是,當他真的不誠實的時候,他也會感覺父母就是這樣認為他的。

相信現代教育理論已經滲透進千家萬戶,父母們普遍知道生活中要鼓勵孩子而不是訓斥孩子,語言是可以做修飾的,但是非語言信息卻非常難以修飾。所以當父母一邊在語言中鼓勵著孩子,另一邊卻對孩子憂心忡忡時,孩子就會捕捉到,在父母的眼中,自己是沒有能力的,沒有未來的,孩子潛意識中會更加相信他感受到的這些內容,並朝著那個方向發展。當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時,也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到,離開我的照顧,你將一事無成,慢慢地,孩子就真的變成了不監督就不寫作業,不催上十次八次就不起床,父母為孩子真是操碎了心,卻沒有想到,可能恰是自己將孩子朝那個讓人操心的路上,推了一把。

成人的世界也常常發生」被壞人「的狀況。我們人類傾向於依照自己的人生經驗去理解和評估他人的言行,不符合自己認知的東西往往會被認定是錯的、壞的,但不同的人群身上看到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在對自己的權力比較敏感的權威、領導、家長的身上更多的會看到不同的意見被認為是不服從,是挑戰權威,於是權力更高的人為了維護自己權威的感受,就可能要求對方服從自己的想法,這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中尤為常見,否則權力低的人就會被認為不夠好。對於權力相對缺少的人,對權力同樣存在期待,因為權力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話語權,意味著可以保護自己,但同時現實中這些人又缺少權力,於是當遇上不同的想法和意見時,缺少權力的人也可能以挑戰、憤怒的方式將有權力的人感受為」迫害者「,或者是濫用權力的人,比如孩子對父母的反抗。

還有一些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身上不存在壞的部分,於是,我們就會動用一些機制,來幫助我們建立起「好」的感覺。我們將自己內在無法接受的一些東西,在我們自己內部分裂開來,把「好」的部分留給自己,把「壞」的部分投射給他人,再在他人的身上看到這些內容,於是,現在變成了「那是一個壞人,而我不是」,於是那個被投射的人此時就變成了壞人,比如說一個很吝嗇的人,往往會很容易從他人身上發現吝嗇。其實,我們每個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心裡有的東西,如果心裡沒有,因為缺少參照模版,反倒不那麼容易從別人身上看到,這就像從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很難發現別人穿了一條紅裙子。

有時這個投射的機制會更加複雜一些,比如:我們作為人,在人性中可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被接受的,或者被禁止的東西,貪婪啊、懶惰啊等等,但是我們不希望自己是這樣的,因為那可能意味著不被周圍的人喜歡,於是我們可能會將這些東西在我們內部分裂開,將不要的部分投射給別人,但同時我們會感受到自己把壞的東西給了別人,於是我們又會對自己有些責備,會有內疚,內疚是非常消耗心理能量的一種體驗,於是我們會努力做點什麼把內疚的體驗減少。減少的一個方式是當我們看到有人說誰誰貪婪、誰誰懶惰時,我們就責備那個人怎麼可以說人家壞話,其實那可能只是將我們自己內心的責備置換到了他人身上,變成了他人不夠友善,但因為這是一個潛意識的運作過程,在我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情況下,這個過程已經發生了,於是我們會很理所應該當感受為是「那個人不好,而我是友善的」。於是,現在,我們把自己壞的部分投射了出去,我們也」保護「了被我們投射的人,現在我們就可以感覺平靜許多,現在,我們是「好的」,而壞,是存在別人身上的(可參考孩子,關於選擇伴侶,你應該知道一些事關於胖的討論,其中很生動的呈現了這樣的過程:被激起強烈情緒的內容,往往與情緒的擁有者有相關,如果不相干的人與事,我們自己是不會有那麼強烈的情緒的)。事實上,一個人身體里既有非常多的好,但同時也會有 N 多的壞,既然這個世界都不是完美的,我們作為一個凡人,又如何能夠完美呢?不同之處在於,我們越有能力面對自己身上存在」壞「的部分,我們就越能夠接近真實的自己,越有能力管理自己「壞」的部分,越有可能將自己帶進自由的生命狀態。

有能力面對自己」壞「的部分,甚至有時候需要將自己置於一個「壞人」的位置,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諮詢圈子有一句話是說」當諮詢師太好時,來訪者就好不了了「,的確是這樣的,總要有人去承載那些不好才行,如果諮詢師一直是好的、正確的,來訪者就會處於弱勢,就難以去接觸自己受傷的部分,因為 ta 會害怕自己再度暴露在諮詢師的評判里而受傷。在諮詢室里,是兩個人的親密關係,就像是母親和孩子,如果母親什麼時候都是正確的,那孩子就很難去探索和發展母親所確定的路線以外的空間,但很多人來到諮詢室的原因,就是因為內在可選擇的空間太小,如果諮詢師再度成為那個限制的母親,來訪者是很難發展屬於他自己的空間的,面對一個永遠正確的母親,ta 會感覺「我又做錯了」。所以,很多時候,需要諮詢師把「不好」接過來,讓自己成為那個「壞人」,這樣,來訪者才不會因為害怕而將自己藏起來,才會將自己內心的失望、懷疑、不滿、憤怒等等表達出來。

在我前幾天的一次諮詢中,我的一位已經一起工作(即心理諮詢,諮詢實際上是咨訪雙方共同工作的過程)了幾年,對自己有非常深入理解的來訪者一坐下就像連珠炮一樣講了幾件事情,當我問 ta 講這幾件事是想告訴我什麼的時候,ta 告訴我「上次我們工作的時候,你說我』只是照顧別人,從來沒有關注過自己』,當時我不覺得什麼,可是回去後我很憤怒,你憑什麼這樣說我,你又沒有跟我一起生活過,你又沒有去調查過我,你憑什麼說我是那樣的!」ta 的淚一串串滑落,我能感受到 ta 對我的強烈憤怒,在此之前,ta 從沒有這麼強烈的跟我說過話。我問 ta「那些話讓你感覺很受傷,是不是?那會讓你覺得我在責備你嗎?」ta 告訴我,當 ta 聽到這些話時,感覺自己做得實在是不好,覺得自己不夠有能力照顧好自己,覺得自己實在是不成熟。我說「所以,那會讓你感覺我在要求你做好一切,而你一直生活在被要求之下,這是讓你害怕,也是讓你憤怒的,在那一刻,也許你會感覺我就像你的父母一樣,只是要求你,而不會關心你」,ta 哭得更厲害了,慢慢地,ta 平靜下來,說「現在,我的感覺不一樣了,我感覺你說那些話時,其實是關心我的,現在我覺得你那些話里,其實有很多心疼,如果沒有今天我們說這些,我會很恨你,也沒有辦法感覺到你那些話背後的關心」。

這些其實是在諮詢室里一些很典型的片斷,當一個求助者將諮詢師感受為一個傷害自己的壞人時,現實情況是,可能諮詢師什麼都沒做,可能諮詢師是很無辜的。如果諮詢師為了保護自己,從現實中去與來訪者爭執對錯,那可能就錯失了工作的機會。所以,此時,諮詢師需讓自己成為求助者認為的那個「壞人」,只有當來訪者感覺諮詢師也承認的確是自己錯了時 ,ta 才能站在那個像孩子一樣委屈的位置上,講述自己的內心世界,ta 講出自己的感受,諮詢師才有機會去了解 ta 的內心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只有這些傷害性的情感被理解和接納之後,愛的情感才能浮現出來,因為那些傷害性的情感可以保護一個人防備再度被傷害,所以它們往往是先於愛的情感被體驗到的。

人的內心世界是如此複雜,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逃不脫成為「壞人」的可能,很多時候當我們被感受為「壞人」時,我們自己甚至都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而有的時候,是需要我們有能力把自己暫時放到「壞人」的位置上去的,比如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我們暫時不夠好,卻是幫助孩子相信「我很好」的重要途徑。

———————————————

發自知乎專欄「心理與生活」

推薦閱讀:

孩子:壞人是可以騙的
世態 | 真的是那些壞人變老了?
洪金寶唯一徒弟天生一張壞人臉,稱李連杰不是他對手!
祖國母親為何好人壞人都想離開您?
給抄水表的開了門,母女倆家中遇害!教你幾招識別敲門的壞人

TAG: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