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 | 你到底有多了解司馬懿?

特別聲明:

文中所持觀點,不代表溯古追風立場;

若無特別版權聲明,均來自網路轉載;

如有版權及其它爭議,請與我們聯繫。

以柔克剛的政治贏家--說司馬懿

笑到最後

讀了《三國志演義》小說之後,大家對司馬懿這個人物,往往並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或者對司馬懿的印象很淺,想不清楚司馬懿這個人到底怎麼樣,只知道他是諸葛亮的對手,是諸葛亮手下的常敗將軍,但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就說不清楚了;或者對他的印象並不好,諸葛亮六出祁山時,他總跟諸葛亮對著干,總是給諸葛亮製造麻煩,因為大家太喜歡諸葛亮了,所以會討厭司馬懿。

學術界也是「世態炎涼」,評論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人物形象的論文很多,甚至評論關羽、張飛、趙雲、周瑜的都相當多,可是評論司馬懿的論文,包括歷史論文和文學論文,卻只有寥寥幾篇,好像談來談去,都談不出多少名堂來。

是不是司馬懿就沒什麼可說了呢?當然不是。司馬懿乍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他的性格相當複雜。那麼,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三國志演義》小說中,看看司馬懿是怎樣笑到最後,怎樣笑得最好的。

棋逢對手:司馬懿與諸葛亮

(一)難尋破綻

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司馬懿是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的。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懿的堅忍不拔、鍥而不捨,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最後諸葛亮「秋風五丈原」,實際上是死於跟司馬懿的對抗當中的。

對這麼一個對手,這麼一個非常頑強的對手,別人恨他還來不及,但諸葛亮不這樣看待他,諸葛亮很欣賞司馬懿,對他另眼相看。在司馬懿還沒有真正出場,沒有大顯身手的時候,諸葛亮就對他的人品、對他的特點了如指掌。他說:司馬懿「乃世之英雄」(卷十九《孔明秋夜祭瀘水》)。曹操評價劉備是英雄,是慧眼識英雄;諸葛亮評價司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識英雄。在司馬懿還沒有建立赫赫軍功的時候,諸葛亮就稱他是「世之英雄」,這種眼光是很獨特的。

而且,諸葛亮對司馬懿還懷有一種恐懼感,一種內在的恐懼感。他坦白地說:「平生所患者,獨司馬懿一人而已。」(卷十九《司馬懿智擒孟達》)

諸葛亮以「千古第一賢相」的美譽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孫權,當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這些人全不放在他的眼裡,平生所害怕的唯獨是司馬懿。他看得很准,將司馬懿視作他的真正對手。所以他覺得在戰場上最好不要碰上司馬懿這樣的對手。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這麼看重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這個人在性格上是沒有巨大缺陷的,他不像曹操,不像周瑜,這些人都有非常厲害的性格優勢,同時也有非常明顯的性格隱患。像曹操,非常聰明,智慧出眾,但有時候會因為性格多疑而出現非常重大的疏忽。像周瑜,則氣量過於狹小。這些性格缺陷,便於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戰爭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擊。像司馬懿這個人,他有點像下圍棋的那個李昌鎬,他每一步棋都讓人找不出任何的破綻。雖然他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也沒有太大的缺點,所以誰碰上這種人都會覺得非常難以對付。

(二)「牛皮糖」戰術

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我們看到,諸葛亮一直打勝仗,很熱鬧,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諸葛亮好像勝了,但從來沒有大勝,沒有徹底地勝;司馬懿好像敗了,他卻也沒有被徹底打敗,因為他始終是有實力的。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正是司馬懿,愣是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

作為對手,最讓諸葛亮頭疼的就是司馬懿的那股勁兒,一種軟磨硬抗的勁兒。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輸。司馬懿不停地在和諸葛亮「磨」,你來硬的我就來軟的,你進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著你。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牛皮糖」戰術:打不贏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沒商量。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里,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比如,諸葛亮三出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時,司馬懿堅持守寨不出,持續了半個月,一直不跟諸葛亮交兵。司馬懿熬得住,諸葛亮可熬不住,因為他糧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戰速決。於是諸葛亮使了一個計謀,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

第一次蜀軍退出三十里下寨,張郃等將領提出追趕上去。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絕對是誘兵之計,切不可上當。他說:「孔明必有大謀也,不可輕動。」十天以後,諸葛亮見魏兵按兵不動,又退出三十里下寨。這時候司馬懿仍然不主張追擊,他親自到前線察看諸葛亮退軍勢頭,斷定說:「此乃孔明之計也。」結果又過了十天,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這時魏軍將領們沉不住氣了,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使詐謀,用「緩兵之計,漸退入漢中」,因怕被別人恥笑,急於交戰。所以張郃堅持要率兵追擊,司馬懿出了一招,說你率兵打頭陣去進攻,我帶部隊在後頭支援你,萬一打敗了,我還能幫你頂著。

於是張郃等率兵追擊諸葛亮,結果正中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敗。退兵後,司馬懿下了死命令,說:「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卷二十《孔明智敗司馬懿》《仲達興兵寇漢中》)他堅持自己這套軟磨硬抗的戰術,毫不動搖。

(三)多疑與謹慎

當然,這種戰術跟司馬懿的性格大有關係。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的多疑,特別地多疑,在這點上他很像曹操。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極其多疑多慮。

其實,多疑並不一定就是缺點,有時它可以成為一個優點,前提條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我了解自己的長處,也了解自己的短處,同時我也看到對方的長處和對方的短處。這樣以我之長攻人之短,這是可以的;而守住我之短,防備敵之長,這種多疑也是應該的。因為我應該更充分地估計你的長處,以便做好更充分的防備。

但是從司馬懿的具體表現來看,他的多疑有時並沒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有時小心謹慎到了過分的地步,這樣就不免貽誤戰機。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計」一戰。「空城計」這一戰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他的「空城計」是一個很高的絕招。有人認為是司馬懿的失誤,因為司馬懿多疑,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以致貽誤了戰機,使蜀軍得以安全脫險(卷十九《孔明智退司馬懿》)。不管怎樣評價,「空城計」的結果是保證了蜀軍的安全脫險。蜀軍在大敗的情況下,以「空城計」的計策安全脫險,這是很不容易的。

京劇《空城計》把司馬懿大大地調侃了一番。劇中,諸葛亮從容不迫地搖著鵝毛扇,坐在城頭唱道:「我正在城頭觀山景,忽聽得城外亂紛紛。」當時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卻如此地閑雅自在,足見他是何等地聰明、自信!

司馬懿到了城外,手握重兵,心裡彷徨,生怕城裡有埋伏,膽戰心驚,估算半天到底還是不主張攻城。最後得知原來只是一座空城的真相以後,他自我解嘲地說:「司馬呀司馬,你的膽子也太小了;諸葛呀諸葛,你的膽子也太大了!」他覺得諸葛亮從來沒有這麼大膽,怎麼這次這麼大膽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當然,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這一事件。古人說:「料事者先料人。」要預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預料一個人,要充分吃透一個人。「能料愚者,必不能料知;能料知者,必不能料愚。」聰明人只有跟聰明人一起,才能夠知己知彼。聰明人若遇上一個愚蠢人,就無法猜透他。你可以明白地去琢磨一個聰明人的所作所為,卻無法估計一個愚蠢的人,他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諸葛亮才能神機妙算,算定司馬懿不敢貿然破城。如果諸葛亮趕上的是張飛或者曹仁、曹真之流,他們沒準就不管有沒有埋伏,先衝進城去再說,反正輸就輸了,輸了也先打個痛快,那就真把諸葛亮給活捉了,這個「空城計」就玩不成了。

所以,「空城計」的故事,不僅表現出諸葛亮的智高和膽大,也不僅表現出司馬懿的多疑與謹慎,同時也表現出司馬懿的過人智慧。

更重要的是,「空城計」故事還表現出司馬懿的戰略決策,他決不輕舉妄動,不輕易涉險,一門心思為了保存實力以便跟諸葛亮軟磨硬抗到底。我輸一場、輸兩場,讓你笑一次、笑兩次,都無所謂,反正我就是要跟你磨的。既然要跟你磨,我就不怕輸,輸了一場兩場無所謂,只要最後我能大勝,來日方長呢!這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並非「恐亮症」

有人認為司馬懿得了「恐亮症」,一聽到諸葛亮的名字就頭疼,一遇到諸葛亮就嚇得膽戰心驚,怎麼也不敢跟諸葛亮打。實質上並不這樣。試猜想,一個得了「恐亮症」的人,能在「六出祁山」長時間的對抗當中,一股勁兒地跟諸葛亮打,堅持抗爭到底嗎?顯然,司馬懿內心中並不是害怕諸葛亮,而是非常看重諸葛亮。他只不過是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絕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不和諸葛亮硬碰硬地對著干罷了。

還是三出祁山時,司馬懿算計諸葛亮必然襲取武都、陰平兩城,便派郭淮、孫禮偷襲蜀兵之後。但是諸葛亮早就料到司馬懿必有此舉,便親自率兵馬從後面包抄郭淮、孫禮,前後夾攻,魏兵大敗。司馬懿輸得服服帖帖,讚歎說:「孔明智在吾先」,諸葛亮的智謀從來是算在我的前頭的,所以「吾智不如孔明也」,這點他心裡非常清楚。

這一戰以後,司馬懿又算計諸葛亮必然親自去武都、陰平兩城安撫百姓,不在營中,便派張郃、戴陵引一萬精兵,去奪取蜀寨。沒想到諸葛亮並未離寨,早就設下包圍圈,等待魏兵來偷襲,結果將魏兵殺得丟盔棄甲。司馬懿不得不驚嘆道:「孔明真乃神人也!」(卷二十《孔明智敗司馬懿》)

遇到像司馬懿這樣的敵人,有著開闊的胸懷和坦然的心態,能夠在失敗的時候還由衷地佩服對手,令諸葛亮不得不另眼相看,費盡心機。

戰場上也好,商場上也好,生活中也好,可以設想,我們最怕碰到的應該是司馬懿這樣的對手。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如你,明明知道鬥不過你,但是他始終要和你抗爭到底,而且始終也不怕失敗。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趴下了,卻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撣撣身上的塵土,繼續跟你打。就跟拳擊賽一樣,被打趴下了,還要硬挺著站起來,繼續跟你打。更重要的是,他不僅身體上不趴下,能繼續站起來打,而且在精神上也不趴下,始終保持旺盛的鬥志,不到最後,決不服輸。

這讓人想起《西遊記》小說里的豬八戒這個人物。豬八戒也老是打敗仗,但他失敗了以後,總是自我解嘲,說「我不能倒了我的旗槍」,就是說我再失敗,我的精神不能倒,我的鬥志不能垮。豬八戒一看到唐僧被妖怪捆著,無奈地流淚痛哭,他就說:「師傅,你不能這麼軟弱,師兄還在外邊呢,他能來救咱們的。咱們再怎麼輸,也不能倒了咱們的旗槍。」

司馬懿就是這個特點,再怎麼失敗,他也絕對不倒了自己的旗槍,不垮了自己的鬥志。司馬懿毫無畏懼地面對諸葛亮這個神話般的人物,表現出一種不屈不撓、頑強鬥爭的勇者精神,諸葛亮的對手的確非他莫屬。

當然,司馬懿屢戰屢敗,這只是小說家言。在歷史記載中,司馬懿跟諸葛亮還是有一拼的,至少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蜀、魏兩軍在渭南一帶進行「拉鋸戰」的時候,互有輸贏,諸葛亮也有過多次被打得潰不成軍的經歷。只是小說家為了神化諸葛亮,把司馬懿寫得幾乎不堪一擊,只能乖乖地當「縮頭烏龜」。

最重要的是,司馬懿總能夠在敗中求勝,這是很高的招數。

當諸葛亮一次、兩次、三次……直到六出祁山,好像一直在打勝仗,把司馬懿打得焦頭爛額。這時大夥都不看好司馬懿,甚至連他身邊的將領都不看好,傳到朝廷里也有好多人不支持他。當然皇帝這個時候還是支持他的,因為他認定司馬懿這個戰術是可行的。因為諸葛亮幾次出祁山,最後都是無功而返,這個事實已經說明司馬懿這套持久戰、拉鋸戰的戰術還是行得通的。

在戰場上,司馬懿一旦認準了死理,就一點兒也不動搖,堅持既定的戰略方針,打不垮諸葛亮,愣是要把他拖垮了事,決不在乎別人是不是把自己看作「縮頭烏龜」。

六出祁山時,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勝利,差點兒把司馬懿父子燒死。這時候應該是天意,下了一場大雨,司馬懿父子安然退出。

司馬懿逃此大劫以後,心裡明白,諸葛亮的這支軍隊實在太了不起了,自己一時頭腦發熱,冒險追擊諸葛亮,才有此大難。於是他躲進營寨,堅守不出。

諸葛亮一來糧草不足,求勝心切,二來也想乘勝追擊,趁熱打鐵,所以他多次讓人在魏寨前頭罵陣叫戰,激怒魏軍。但是司馬懿卻認為,大敗之後,交戰不利於己,因此堅決不出戰。我鬥不過你,難道還磨不過你嗎?

這時諸葛亮使了一招,派遣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婦女守喪時穿的衣服給司馬懿,還寫信激怒他,說他就像寡婦一樣,「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

司馬懿一看到孝服,臉色就變了,但他馬上沉住氣。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人的確是性格多變,他很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心中大怒,表面上卻不動聲色,裝著一臉笑,說:「視我為婦人耶?吾且受之。」婦人就婦人,有什麼大不了的?

他熱情地款待使者,當著使者的面,一字不問蜀軍的虛實,只是打聽諸葛亮每天睡幾個小時,吃幾碗飯,平時忙不忙。使者如實相告,回答說:「丞相夙興夜寐」,一大早就起來了,晚上很晚才睡覺。「罰二十已上者皆親覽焉」,打20板子以上的人,他都要親自過問,就是事無巨細,全部都要親自過問。「所啖之食,不過數升」,每天就吃幾升糧食。我考證過,東漢末年這數升米飯,大概就是五六兩。一天只吃五六兩米飯,又沒有多少肉可吃,這個飯量的確是很小的。司馬懿聽了這段話以後,感嘆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吃得這麼少,工作又那麼繁重,這能堅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這話如實說給諸葛亮聽,諸葛亮不由得嘆息道:「彼深知我也!」司馬懿真的很了解我啊(卷二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

我們知道,心理學上有一種很特殊的方法,叫作「心理暗示法」,就是古人講的「攻心為上」。按我個人的理解,司馬懿在這兒也採取了這種「心理暗示法」。這種說法也許有點深文周納,有點揣測,但事實上這種方法最終還是發揮了作用。司馬懿讓使者把他的話轉告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實際上他是在暗示孔明,你吃得這麼少,卻這麼操勞忙碌,你還能活多久呢?

這種「攻心為上」的心理戰術果然很奏效,小說寫道,諸葛亮自從聽了司馬懿的話以後,「自覺神思不寧」。諸葛亮果然上當了。

司馬懿很有耐心地在等待著,他一點也不著急,因為他知道,諸葛亮這麼操勞,吃不飽,睡不安,肯定沒有幾天活頭了。

果然,諸葛亮像油燈似地耗盡了最後一滴油,不久就發病死在五丈原。司馬懿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真是「不戰而勝」。

諸葛亮死的時候是54歲,而司馬懿比他大兩歲,56歲。一個比你年齡大的人,敢跟你熬,想的是「咱們就來熬吧,反正我年齡比你大,咱們熬熬看,看誰熬的時間長」。結果司馬懿果然就比諸葛亮熬的時間長。從這可以看出,司馬懿的確是笑到了最後,所以能笑得最好。

當然諸葛亮臨死還使了一個奇招,就是所謂「死諸葛驚生仲達」。

司馬懿深通天文,當天晚上他算天象,認定這次諸葛亮肯定死了,於是第二天蜀兵敗退時,他就派兵追擊。他早就被諸葛亮嚇壞了,從來不敢追擊蜀軍,這次好不容易壯著膽去追擊。沒想到諸葛亮早就讓人把他自己塑成一個木雕的形象,當司馬懿大軍追上的時候,把這尊雕像放在車上推出來,嚇得司馬懿立刻退兵。

司馬懿這次雖然又被諸葛亮的遺計給矇騙了,沒有窮追蜀軍,但他還是大度地笑著,自我解嘲說:「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諸葛亮活著我能算過他,死了我算不過他。實際上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從來也沒有算過他。這下反正諸葛亮死了,他可以吹吹牛了。作為一個勝利者,司馬懿說起這話來當然臉不紅心不跳,坦然自若。「死諸葛」地下有知,說不定會被氣得活轉過來。

不過無論如何,司馬懿是笑著說這句話的,他的確是笑到了最後。

(五)孰高孰低

有人認為司馬懿比諸葛亮還高出一籌,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我們在評價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時候,不應該只去評價他們個人,還要聯繫到他們背後的政治團體和政治力量。

從表面上看,司馬懿背後站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魏國,而諸葛亮背後站著的是一個非常弱小的蜀國,所以這兩個人之間的政治對比,事實上形成一種不平等的對比。

我們可以看到,在他們兩個人博弈的過程當中,諸葛亮事實上越來越緊張,司馬懿卻越來越鬆弛。因為諸葛亮根本就輸不起,司馬懿他能夠輸,他經得起輸。所以諸葛亮到最後,他越不能輸,就越會有一些戰略上或者戰術上的失誤;而司馬懿能夠輸,他反而能夠紮緊腳跟,慢慢地做起一番事業來。

雖然歷史是不以勝敗論英雄的,但是即使我們不論勝敗,也不能不肯定,在某種意義上,司馬懿的確要高出諸葛亮一籌,他能笑到最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為從深層次來看,諸葛亮在「六出祁山」時,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曹魏;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北伐恢復中原;而且也只使用了一個手段,就是訴諸武力。這是非常明確,一往無前的。

後主劉禪對諸葛亮,雖然有幾分畏懼,卻不得不言聽計從,唯命是聽。所以諸葛亮在西蜀的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說話是算數的,他能夠甩開膀子「六出祁山」,全力以赴地對付司馬懿。

但是司馬懿不一樣。身在魏國的司馬懿,比起身在蜀國的諸葛亮來,處境無疑險峻得多,他同時需要對付公開的對手和潛在的對手。他正面對抗的是以諸葛亮為軍事統帥的蜀國軍隊,背後對抗的則是魏國上上下下君臣們對他的不信任。在「六出祁山」的過程中,他的處境一直非常微妙。

如果對事件背後的政治背景有所了解,我們就能夠從更深的層次上認識司馬懿為什麼一直採用「蘑菇戰術」。因為司馬懿知道,從長遠來看,他並不宜和諸葛亮決一死戰,只能在等待中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他又不能不跟諸葛亮交戰,因為要讓魏國的朝野上下看到他的顯著戰果。

司馬懿更知道,功高不僅會引起同僚的警懼,甚至會產生「震主」的效果。他一旦戰果太輝煌了,同僚嫉妒,還是小事,君主猜疑,更加可怕。所以在蜀魏相爭的戰場上,他必須適度退讓,以免鋒芒過露。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讓人覺得他無足輕重,無所作為,那也有可能被黜還朝,剝奪權力,解除兵甲,一敗塗地。

所以,在蜀魏相爭的戰場上,司馬懿得時時把握住一種分寸感,贏不能大贏,可以小贏,輸也不能大輸,只能小輸,保存實力;攻打不宜太猛,太猛了會傷亡太重,退守也不宜示弱,示弱了就失去精神。所以,他做人要比諸葛亮難多了。

儘管處境如此困難,司馬懿還是能夠笑到最後,取得最後的勝利,你能不佩服他嗎?他在軍事戰場上,實際上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政治智慧,這不能不令人驚嘆。

深藏不露:司馬懿與曹氏政權

司馬懿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是一位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還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這一點與諸葛亮不同,諸葛亮沒有野心,司馬懿是有野心的,但是他的這種野心又不能夠很張揚地表露出來。

司馬懿「深明天文,熟諳韜略,善曉兵機,常有一匡天下之心」(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師表》),卻一直深藏不露,隱忍不發。他在曹魏,歷事四代君主,三為顧命大臣,最終權高震主,這是歷經幾十年的歲月慢慢熬出來的。

所以,在《三國志演義》的人物形象當中,我認為,最能韜光晦影,最能忍辱負重,或者說,最能像北京人愛罵的「裝孫子」的人物,大概要數司馬懿了。

(一)初露頭角:司馬懿與曹操

司馬懿剛出山的時候,就是剛剛投身於曹操軍隊的時候,那年是29歲。

小說裡頭沒寫,根據史書記載,司馬懿一直未出仕,跟諸葛亮一樣,隱居山中。在亂世之中,他也身懷韜略,胸懷大志,但是他隱居不出。他的父親司馬防、哥哥司馬朗都在曹操軍隊裡頭做事,跟曹操的關係很密切,深受曹操的重視,只有他一直隱居。

曹操愛才若渴,知道司馬懿的才華,容不得他隱居,就派人徵召他出來做官。他假稱中風,不願出山。曹操招納賢才,有時候是不擇手段的,這次就派遣刺客夜裡前往刺探,把刀架在司馬懿的脖子上,他愣是呼呼大睡,像沒事人似的。

有人說司馬懿身懷絕技,所以敢在刺客來的時候都呼呼大睡,滿不在乎。因為他身懷絕技,你要真用刀砍我的話,根本砍不了我。當然這話有點捕風捉影,不必多提。

後來曹操還是不放過司馬懿,又一次逼他出山,說:「這次你要再不願意做官的話,就把你逮起來。」司馬懿被逼無奈,才結束了隱士生活,出任曹操丞相府的文學侍從。

這年司馬懿29歲,他出山比諸葛亮還晚。從這裡也看出,司馬懿做人的確是相當謹慎的。

《三國志演義》小說沒有敘述司馬懿出山前的經歷,而是直接從他做曹操的軍中主簿寫起。這時他還是一個30歲出頭的小伙兒,並未受到曹操的重視,但是已顯露出非同常人的智慧和謀略。

當時曹操一舉平定了盤踞漢中的張魯,取得東川,打算班師回許昌。這時司馬懿進言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曾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臨之,勢必瓦解矣。」他認為劉備是以非法的手段、不道德的手段佔據西川的,這個時候應該趁熱打鐵,打到西川去,直搗劉備的老巢,並一舉滅了劉備。他強調說:「聖人云『不可違時』,亦不可失時也。」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這一提議得到了曹操謀士劉曄的肯定和支持,但曹操卻不予採納。他引用漢光武帝劉秀的話說:「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也。」(卷十四《曹操漢中破張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這怎麼能行?

從事後的發展可以看出,司馬懿這個建議確實是一個絕妙的計策,是可行的。而且司馬懿的考慮是非常周到的,他認為要是不繼續進攻西川的話,東川也保不住,漢中也保不住。到後來劉備奪回了漢中與東川,曹操才深深後悔沒有聽司馬懿之言,以致有此大失(卷十五《趙子龍漢水大戰》)。

第二次,司馬懿又提了一個高明的建議。這是在劉備自立漢中王的消息傳到許昌的時候,曹操大怒,傳令起傾國之兵,赴西川與劉備決一雌雄。

這時司馬懿挺身而出,建議不必遠征,並分析道:「今江東孫權以妹嫁劉備,今已分離取回江左,彼此有切齒之恨。王上可差一舌辯之士,齎書去見孫權,陳說劉備過惡,令權興兵先取荊州,一與關某相持,劉備必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那時王上舉兵去取漢川,令劉備首尾不能相救,勢必危矣。」(卷十五《劉備進位漢中王》)

司馬懿看透了劉備和孫權從來是有矛盾的,這體現出他敏銳的政治眼光。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中,諸葛亮採取了一個戰略方針,就是聯吳抗曹魏。對魏國來說,如果採取相應的方針,應該是聯吳抗蜀,這才是最合適的戰略方針。這時司馬懿就提出了這個戰略方針,而且實際上在魏國後來的一系列軍事行動里,這個戰略方針是貫穿到底的。

所以司馬懿建議曹操,為了荊州的事,劉備和孫權一直有矛盾,因此可以派一個妥當的人送封信給孫權,陳說劉備的罪惡,讓孫權派兵取荊州,這樣就可以坐山觀虎鬥,而且同時出兵夾攻劉備,准能取得勝利。

這一聯吳擊蜀的謀略果然奏效,結果是東吳襲荊州,關羽遭殺害,蜀漢與東吳的對抗局勢劍拔弩張,曹魏反而坐享其利。在這樣一種軍事謀略、政治謀略里,體現出司馬懿的高超智慧。

但是在曹操時期,儘管司馬懿多次為曹操出謀劃策,但曹操卻不太買他的賬,反而對他的雄豪之志心存疑忌。

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曹操、曹丕死了以後,太尉華歆上曹叡的奏書,有一段回憶:「先時太祖武皇帝(曹操)常與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之兵權,久必為國家之大禍也。』」(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師表》)

小說中的這一說法是有歷史依據的。《晉書》卷一《宣帝紀》記載:「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人回過頭來,面正著往後看,但是身體不動,這就是所謂「狼顧」。狼是不是這麼看的,咱們不得而知,但是人往前走,回過頭來,身子卻還正著不動,這是一個高難度動作,這個腦袋像撥浪鼓一樣往後撥過去,這是「狼顧」。

正史里還寫了曹操做的那個「三馬食槽」的夢,不是在臨終時候的夢,是早就有過的一個夢。所以曹操在世的時候就對司馬懿極不放心,還把自己的疑慮對曹丕說了:「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司馬懿不是久居人下的,他遲早會擅權干政。

但是曹丕卻極力保舉司馬懿,可以看出司馬懿在曹丕身上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司馬懿到底是怎樣下工夫的?正史里沒有記載,小說里更看不到。但正史寫他是曹丕的心腹,曹丕多次保舉他,而且還把曹操的懷疑告訴了司馬懿。

司馬懿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正史記載:他「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他天天在那兒養馬,割草喂馬,天天干粗活,曹操反而放心了。

曹操這個人各方面都蠻可愛,雖然他多心多疑,但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他很容易被專做粗活、勤勞苦幹的假象所蒙蔽。一旦他人真在干苦活,干粗活,就是自己貶低自己去干那種誰也不幹的粗活的時候,曹操就以為這是真心的。前邊有劉備種菜,後邊有司馬懿養馬,都能把曹操給蒙住。

在這樣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司馬懿的政治行為不得不相當謹慎。他不能太張揚,以免曹操疑忌他,但他也不能不有所表現,以便引起曹操的重視。所以他對曹操的幾次進言,雖然切中要害,但都像是漫不經心說出來的,生怕刺激曹操敏感的神經。

不過曹操還是惜才、愛才的,所以他臨終的時候,還是命司馬懿和曹洪、陳群、賈詡四人為顧命大臣,對司馬懿加以重用。這麼做,從一方面看,可以說曹操沒有完全看破司馬懿,被司馬懿給矇騙了。但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曹操還是看透了司馬懿,知道他一生也不會對曹氏整個家族政權產生一種根本性的威脅,所以還是可用之才。

雖然在顧命大臣中,司馬懿排位最後,但這畢竟給他日後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基礎。要不是他謹慎小心,善於偽裝,能矇騙過曹操的火眼金睛嗎?

司馬懿的確很善於偽裝自己,這跟他的性格有關,跟他為人處世的方略有關,就是深藏不露,隱忍不發,不到必要的時候決不輕易張揚自己。小說中描寫司馬懿的兩次進言:第一次進言,曹操沒有接納,他無所謂,也不發任何牢騷;第二次進言,曹操接納了,他也不興高采烈,到處去邀功。他很注意分寸,一點不張揚,總是能很準確地把握好自己的位置。

(二)漸顯鋒芒:司馬懿與曹丕

在曹丕當皇帝的七年里,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曹丕把司馬懿看成自己的心腹之人,所以這個時候司馬懿可以放開手腳做一些事情了。司馬懿雖然未能建立傑出的戰功,但由於他善於揣摩曹丕的心機,揣摩得很透,所以深得曹丕好感。

比如,華歆、王朗等大臣威逼漢獻帝下詔禪位,讓曹丕當皇帝。詔書和玉璽都送上門來了,曹丕欣然想要受詔,文武大臣也都彈冠相慶。這時候只有司馬懿想要讓曹丕的篡位做得天衣無縫,馬上諫道:「王上不可輕也。雖然詔璽已至,可上表謙辭,以絕天下人之謗也。」他覺得輕易接詔書和玉璽,這會引起天下人的議論。好歹你得先上表力辭,把表面文章做足了。

所以曹丕就上了一封推辭奏表,漢獻帝心裡很高興,那些大臣們仍然逼他再下一封詔書。曹丕接著又上表推辭,獻帝當然又下了一封詔書。中國古代很講究這個「三」,「無三不成理」。三下詔書,給足了面子,曹丕這下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登上皇帝的寶座了。

由於司馬懿把握曹丕的心理把握得很透,力圖要把曹丕裝飾成一個大家能夠愛戴的皇帝,他很重視這一點,當然深得曹丕的歡心(卷十六《廢獻帝曹丕篡漢》)。

又如,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後主劉禪繼位,這時曹丕「新官上任三把火」,決定起兵伐蜀,眾謀士都加以勸阻,說是局勢剛剛安定下來,別輕易去打仗。而身為兵部尚書的司馬懿卻大笑著說:「不乘此時進兵,更待何時?」於是獻「五路下西川」的高招(卷十七《白帝城先主託孤》《曹丕五路下西川》)。

「五路下西川」,實際上魏國只派出一路大兵,其他四路都是借用別人的力量。小說里寫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在那兒裝病躺在床上,指指點點的,就把五路大兵都給平了。但在歷史上,「五路下西川」這個計策是非常高明的,給蜀漢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因為司馬懿能夠充分揣摩曹丕的心計,得到曹丕的高度信任,所以即使他獻給曹丕的計謀是餿主意,曹丕也不當回事兒,也沒把它放在心上。

比如吳、蜀兩國聯和,有圖謀中原之心。曹丕決定出兵伐東吳,眾謀臣都加以勸阻,聯吳抗蜀是魏國的基本戰略,司馬懿非常清楚,哪能輕易去伐吳呢?但是這次是曹丕想伐吳,司馬懿看透了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所以力主曹丕御駕親征。

曹丕當然很高興,因為這投合他的心意,於是他深加嘉許,封司馬懿為尚書僕射,留守許昌。司馬懿第一次大權在握,「凡國政大事,並皆聽懿決斷」(卷十八《泛龍舟魏主伐吳》)。

可是司馬懿的這一建議,並不是對敵我形勢深思熟慮的結果,純粹是為了巴結迎合曹丕的,結果這一戰魏兵大敗虧輸。不過即使打了敗仗,曹丕也沒有歸罪於司馬懿。

因為原來就是「太子黨」的骨幹,曹丕登基後,又受到重用,司馬懿在曹丕時期升遷很快,一直當到撫軍大將軍。曹丕臨終時,司馬懿與曹真、陳群、曹休四人受命為顧命大臣,他已經位居第三,又提了一級。

(三)大展宏圖:司馬懿與曹叡

魏明帝曹叡時代的13年,是司馬懿真正大展宏圖的時期。

身為老臣,又是顧命大臣,一開始司馬懿並沒有受到曹叡的重視,曹叡對他並不十分信任。曹真、曹休、夏侯楙這些近親,陳群、華歆、王朗這些重臣,權勢地位都很高,與司馬懿不相上下,並且都對他深懷戒心,虎視眈眈。

司馬懿在這個時候又充分表現出他的政治智慧。他知道大伙兒都盯著他,所以自己主動提出來,不在朝廷里做官,願為驃騎大將軍,自願乞守西涼等處,到陝西、甘肅一帶去練兵,暫離朝廷,遠離是非之地。

但就是這樣,司馬懿還是中了諸葛亮的離間計。這時諸葛亮開始準備出祁山北伐,唯一擔心的是司馬懿「乃世之英雄,今總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於是他用馬謖的離間計,到處散布謠言,說司馬懿要造反。

諸葛亮這一招的確很高明,他看透了司馬懿在魏國朝廷當中並沒有真正受到重視,所以讓人到處張貼告示,說司馬懿要起兵來肅清朝政。魏明帝不得不懷疑司馬懿,於是親自率領大軍,到司馬懿軍營視察,實際上是要考驗他。

雖然司馬懿當面向明帝表示了自己的耿耿忠心,他還是受到魏國大臣華歆、王朗等人的讒毀,被削去官職,貶回老家(卷十九《孔明秋夜祭瀘水》《孔明初上出師表》)。

可以看出來,即使司馬懿已經第二次作為顧命大臣了,但是他在魏朝的地位還是相當地不穩固,要退就退,要貶就貶,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掉腦袋。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對司馬懿很有好處。諸葛亮初出祁山,接連取勝,魏國大都督曹真的大軍受困。曹叡沒有辦法,一面駕幸長安,一面不得不下詔讓司馬懿官復原職,加為平西都督,到長安聚會。

這時,早先降魏的蜀將孟達,被諸葛亮收買,在新城準備叛魏,徑取洛陽,並約諸葛亮直取許昌。司馬懿截獲孟達和諸葛亮之間的信件,當機立斷,首先率兵包圍新城,出其不意,措手不及地消滅了孟達,然後才去許昌見曹叡。

曹叡高興地說:「卿之學識至於孫、吳矣!」他誇獎司馬懿有孫臏、吳起一樣的軍事謀略,並賜給他金鉞斧一對,說:「後遇機密重事,不必奏聞,便益行事。」(卷十九《司馬懿智擒孟達》)

司馬懿的這一招別人誰也沒想到,諸葛亮想到了,諸葛亮估計司馬懿準會採取這一招,果然他就採取這一招了。這既寫出了諸葛亮的聰明智慧,也寫出了司馬懿的與眾不同,的確是諸葛亮很強的一個對手。

面對諸葛亮「六出祁山」,連年北伐,曹叡選擇司馬懿代替曹真為大都督,總攝隴西諸路軍馬,這下司馬懿才算是真正地大權在握了。

在與諸葛亮的長期較量中,司馬懿取得了赫赫軍功,顯示出非凡才智,為魏國爭了不少面子,最後把諸葛亮給逼死了。同時,司馬懿的野心也逐漸地膨脹起來。

諸葛亮死後,蜀、吳兩國皆不興兵,魏國暫時平安無事。這時曹叡驕奢淫逸,大興土木,營造宮殿,搞得百姓怨聲載道。朝廷大臣紛紛上書進諫,但是曹叡不管不顧,將他們貶的貶、殺的殺。

身為太尉的司馬懿對此不加勸阻。當其他大臣上司馬懿府中來,要他出面說話諫諍皇帝的時候,司馬懿別有用心地勸他們說:「魏室已盡矣!切莫諫也!」(卷二十一《魏折長安承露盤》)他感覺到,魏朝皇室氣數已竭,堅持不了多久了。

司馬懿採取了一種樂觀其敗的方式,他要看著曹叡和魏國政治一天天衰敗下去,敗到最後,這個江山不就是我的了嗎?但是我現在不著急,一點也不著急。司馬懿這個時候不需要再去幫助曹叡了,因為他的地位,他的聲望,他的名譽,他的資歷,各個方面都足夠自立了,他不需要再去盡心竭力輔佐皇帝,只要守住自己的位置就足夠了。

正因為司馬懿深藏不露,採取了靜觀其變的政治策略,所以曹叡始終也沒有察覺他的野心,反而一直非常信任他。

曹叡臨終的時候,仿效劉備託孤孔明,把8歲的幼子曹芳託付給司馬懿。他拉著司馬懿的手說:「朕幼子曹芳,年方八歲,不堪理掌社稷。幸太尉及完兄元勛舊臣,效伊尹、周公,協力相輔,則宗廟生靈之幸甚也!」還特地囑咐曹芳:「仲達與朕一般,爾日後重敬之。」(卷二十二《司馬懿謀殺曹爽》)

曹芳登基時,在曹爽、劉放、孫資等幾位顧命大臣之中,司馬懿已排到了首位。這年司馬懿已經61歲了,在32年漫長的歲月里,他在魏朝的地位穩步上升。

(四)後發制人:司馬懿與曹爽

曹芳時期,跟司馬懿同時掌握朝政的,主要是大都督曹真的長子曹爽。算起來曹爽是司馬懿的後輩,因為司馬懿跟曹真是同僚。所以一開始,曹爽「尊懿如父」,把他視為長輩,凡事都尊重他,「一應大事必先啟知」(卷二十二《司馬懿謀殺曹爽》)。

但是幾年以後,曹爽受到門客何晏等人不斷的蠱惑,說:你是世族大家,司馬懿算什麼?你是曹家的人,司馬懿又是什麼人?你不能輕易放權給他。

曹爽為了爭奪權力,就奏請曹芳,加司馬懿為太傅,明升暗降,剝奪了他的兵權,兵權由曹爽來掌握。於是在有兵權的曹爽和沒有兵權的司馬懿之間,就構成了一場明爭暗鬥。

這個時候司馬懿採取了什麼辦法呢?他不是跟曹爽抗爭到底,而是又採取了以退為進的政治策略。在戰場上也好,在官場上也好,司馬懿屢屢採用以退為進的策略,而且屢屢奏效。

現在既然曹爽已經大權在握了,曹爽一家在朝中勢頭太盛,暫時無法與之抗衡,司馬懿乾脆就裝瘋賣傻,詐稱中風——中風本來就是老人愛得的病,不理政事。而且,他還讓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退職閑住,父子三人在家一住就是一年多。

像司馬懿這樣的高級官僚,要他一年多不問朝事,這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司馬懿偏偏做到了。他善於等待。司馬懿的政治對策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對付曹爽這一等智商極低的貨色,只要靜觀其變,等他們惡貫滿盈,自取滅亡就足夠了,不需要太費勁去對付他們。

司馬懿吃准了,像曹爽這班紈絝子弟的當權者,貌似強大,實質上卻不堪一擊。他不怕他們陷害,也不在乎他們陷害,而且也知道他們不敢強加陷害。因為他從本質上看透了這班紈絝子弟的當權者,除了吃喝嫖賭以外,沒有什麼真本事,不過是紙老虎。所以,他有恃無恐,放心裝作中風,等待時機的到來。

曹爽一旦大權在握,就為所欲為,忘乎所以了,不把司馬懿放在眼裡。當然他也很謹慎,專門派他的心腹李勝,去探視司馬懿的病,看司馬懿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

據正史記載,司馬懿身體非常健康,一輩子沒有吃藥打針,不像曹操經常犯頭疼,諸葛亮不時愛吐血。但是司馬懿裝起中風來卻蠻像那麼回事兒。大家知道,曹操從小就愛裝中風,看來這是英雄所裝略同。

當李勝來到司馬懿家的時候,司馬懿去冠散發,躺在病榻上,捂著被子,奄奄一息,說話裝聾打岔。李勝說要去「荊州」,他故意聽成是「并州」,一通胡說。侍婢喂他喝湯,他裝成顫顫巍巍的樣子,一口湯也喝不下去,稀里嘩啦地灑得滿身全是湯水,濕漉漉的。

最後,司馬懿還做出老淚縱橫的樣子,哭哭啼啼地握著李勝的手,將兩個兒子拜託給李勝照顧。李勝給蒙得一愣一愣的,以為他真的病得很可憐。這麼一位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居然老病到這個地步,李勝不禁傷心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陪司馬懿痛哭不已。

李勝回來跟曹爽一彙報,曹爽果然相信司馬懿是病入膏肓了。這樣他對司馬懿就毫無顧忌了,認為他「形色已離,乃泉下之人,不足慮哉」。

於是後來就有了高平陵事變。曹爽帶著自己的御林軍,帶著自己的心腹,陪著皇帝曹芳,到高平陵去祭祀明帝墳墓,順便熱熱鬧鬧地去打獵。其實主要是因為他在城裡頭憋得太久了,想去郊外打獵。為什麼老在城裡頭待著?因為他一直怕司馬懿還有勢力,不得不防。現在看司馬懿果然沒有勢力了,他就放心大膽地想去玩兒了。他的謀臣勸他,不要大伙兒都離開都城,以防兵變,這話他只當耳旁風。

能夠使曹操、諸葛亮警懼而未敢小視的司馬懿,對付這小字輩的曹爽,還不是舉手之勞?司馬懿聽說曹爽出城,當即率領司馬師、司馬昭及手下將士一千多人,先是佔據了武器庫和城門,接著去永寧宮奏請對曹爽不滿的郭太后,下詔誅殺曹爽,不費吹灰之力,便奪回大權了。

這時曹爽正在郊外飛鷹走犬,玩得高興呢。聽說城內有變,司馬懿上表皇帝,罷免自己的兵權,曹爽嚇得手足無措,只會哭泣,「自黃昏只流淚到曉,兄弟三人決疑不定」。直到最後,曹爽還抱著一線希望,「願不作官,只作富家翁足矣」,於是乖乖地束手就擒。

曹爽根本沒有想到,司馬懿絕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人物,哪會有好果子讓他吃?結果是趕盡殺絕,將曹爽滅其三族(卷二十二《司馬懿謀殺曹爽》《司馬懿父子秉政》)。曹爽兄弟死到臨頭,悔之晚矣!

這麼一場事變,可以說是迅雷不及掩耳。在這場事變中,雙方力量的對比懸殊還是很大的。因為在曹爽一方,皇帝和御林軍都在他手上,而且朝中還有很多的軍隊;而司馬懿這一方,只有自己的一千多子弟兵,沒有兵權。

那麼,為什麼司馬懿輕而易舉地就擊敗了曹爽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知己知彼。司馬懿看透了曹爽沒有多大本事,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他驕奢淫逸,另一方面沒有政治頭腦。

當司馬懿在高平陵兵圍曹爽的時候,曹爽的謀臣桓范就對曹爽建議:「將軍何不請天子幸許都,調外兵以討司馬懿耶?」現在皇帝在你手上,你完全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讓皇帝直接下詔書,調兵遣將滅掉司馬懿就是了。這是上策,桓范還獻了一招中策:軍隊在你手上,御林軍在你手上,你還有兵權,有「大司馬之印」,你下命令調動軍隊來討伐司馬懿,也是可以奏效的。

但是曹爽毫無政治頭腦,他看司馬懿替郭太后寫的詔書中,只是說自己的兵權太大,權高震主,應該削去兵權,僅此而已。司馬懿的這個措辭非常巧妙,騙過了無知的曹爽。曹爽以為司馬懿不會拿他怎麼樣,反正不就是把兵權交給他就完了嗎?最後即使再不成,我不當官了,回老家去,做一個富家翁足矣。人都死到臨頭了,還想著人家會饒了你,讓你回家過著富裕的日子,真是太天真了!

正是在長期的觀察中,在退職以後一整年的觀察中,司馬懿對曹爽的能耐已經了如指掌了,所以才能輕而易舉地滅掉曹爽。

一個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任何人碰上這樣有耐性地等待你犯錯誤的對手,算是倒透了霉了。

有一句諺語:「天才加時機等於成功。」司馬懿有天才,這沒問題,他又非常善於抓住時機。司馬懿詐病是手段,等待時機是目的。時機一到,在曹爽最容易麻痹的時候,他就乘勢而發,一舉成功。可見,即使是天才,時機不到,也不會成功。所以天才也要等待時機,而且要耐心等待。

司馬懿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司馬懿是個很有「能耐」的人,既有能力,能力很強,又有耐力,耐力更是不同尋常。他甚至在小字輩面前,在曹爽這種不堪一擊的鼠輩面前,都能等待,也善於等待,做到忍辱負重,裝瘋賣傻,要我幹什麼都行,但是最後我要達到我的目的。還是那句話: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我不著急笑,但是我要最後笑,最後笑的肯定是我,這就是司馬懿。

蓋棺論定:白臉贏家

除掉了曹爽,司馬懿就可以為所欲為了。魏主曹芳封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相當於曹操在漢獻帝時的地位,並令司馬懿父子三人同領國事。

這時司馬懿達到了事業的高峰。過了兩年,他就老死了。小說中寫司馬懿之死,寫得很簡單。臨死時他對兩個兒子說:「人皆以吾有異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後,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負我清名。但有違者,乃大不孝之人也!」(卷二十二《戰徐塘吳魏交兵》)他囑咐他的兒子:我死了以後,你們千萬不要叛變,不要篡權,一定要守住自己的位置。

司馬師、司馬昭沒有辜負他的囑咐,遵守了諾言,到頭也沒有篡權。雖然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知歸知,他到底沒篡權。不過,到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就顧不了這麼多了,到底還是逼魏元帝曹奐禪位,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晉王朝。

說白了,晉王朝之所以能夠得天下,最後三分天下歸一統,魏、蜀、吳三國爭半天,讓晉朝最後得了天下,這還不是全靠司馬懿這老爺子的功勞?

總起來看,司馬懿的確是一個心懷叵測而又善於掩飾的人。《晉書》卷一《宣帝紀》稱讚他:「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在中國這種最具危險性的繼承接班的政治遊戲中,他一直能夠遊刃有餘,在魏國曆事四主三朝,雖然幾次外放冷落,幾次褫奪兵權,但總能在政治風波中化險為夷,「鹹魚翻身」,最終身居高位,居於權力的頂峰。應該說,司馬懿不愧是三國末期最出色的政治家。

後人在評價司馬懿的時候,經常拿他和曹操做對比,認為司馬懿跟曹操很相似,或者說司馬懿跟曹操是一類人。有人甚至認為曹操和司馬懿這兩個人都太無恥了,男子漢大丈夫,居然憑藉自己手中的權力,欺負人家孤兒寡母。

司馬懿在魏朝,跟曹操在漢朝,外表上看大抵相同,人臣之地位極矣,權術之運用極矣。但是兩個人的性格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簡單地說,曹操比較狠,司馬懿比較陰。

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曹操叱吒風雲,敢作敢為,什麼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他沒有半點畏懼顧慮之心,不怕別人說他好,也不怕別人說他壞,反正我就是我,我就是這樣,我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也攔不住我,誰也擋不住我。他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想,恣意行事,揮灑自如。曹操有這種一往無前、勇往直前的氣魄,無論是英雄的氣魄也好,奸雄的氣魄也好,反正他具有這種氣魄,像火一樣地能燒你。

而司馬懿不一樣,如果也用一個比喻,他就像水一樣,即使淹了你也淹得一點感覺都沒有。被火燒,能有感覺,被水淹卻沒感覺,因為水是陰柔的。看見火,誰也不敢往前撲;看見水,那就沒準了,夏天一熱,誰都想往水裡潛去。所以雖然「水火無情」,但水比火更危險,或者說危險更隱蔽。

《老子》一書講柔弱勝剛強,認為:「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司馬懿這樣的人就像水一樣,善於以柔克剛。這裡隱含著中國哲學上很深奧的道理。

司馬懿胸懷大志,但居心叵測,極善於掩飾自己,你根本猜不透他。他總是想要達到某種目的,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可以一忍再忍,一等再等,一點兒也不著急,等得你都沒有耐性了,等得你都等不住了,他最後一刀子就能把你給殺了。這就是司馬懿。所以,司馬懿再怎麼被貶,再怎麼不受重視,再怎麼被擊敗,他從不擔心,從不害怕,從不畏懼。因為他知道自己能等,自己能忍,能等到最後,忍到最後——當然也笑到最後。

可以說,曹操基本上屬於一種自我膨脹的人格,司馬懿基本上屬於一種自我內斂的人格。如果說曹操是那種很熱情、很張揚的人,那麼司馬懿就是那種很冷靜、很沉穩的人。曹操因為自我膨脹,性格中的優點和缺點都格外地突出,所以我們能感受到他是真實的、完整的人,我們能夠理解他,能夠看透他。而司馬懿因為自我內斂,從內到外都似乎很一致,對我們來說,他就更像一種影子,一種概念,雖然能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他難以被看透,也難以被理解。

曹操和司馬懿兩個人都在政治疆場上馳騁,但兩個人馳騁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是用不斷進取的方式來馳騁於政治疆場的,一個是用不斷退隱的方式來馳騁於政治疆場的。但是最後成為三國歷史上最大贏家的,恰恰就是司馬懿。因為他善於等待,善於等到瓜熟蒂落的時候去摘勝利果實,對諸葛亮是這樣,對魏朝政權更是這樣,想得的反而都得到了。

即使不從別的來看,就從壽命來看,司馬懿也是個贏家。我做過統計,曹操活了66歲,劉備活了63歲,孫權72歲,諸葛亮很短54歲,而司馬懿是73歲,壽命比孫權還長。孫權也是一個很能忍的人,很溫和的人。人的性格跟人的壽命,真可能有某種隱約的聯繫。

所以,在三國這場政治遊戲中,最成功的玩家,還得數司馬懿。在政治遊戲中,他這種「笑到最後」的「等待策略」,的確不同凡響。在三國這段歷史中,司馬懿是一位最了不起的靠耐性、權謀、機智、殘忍去奪得勝利的最大的贏家。

贏家雖然是贏家,司馬懿在歷史上終究落下了奸臣的話柄。司馬懿在心態上的確是很好的,但是保持這種很好的心態,他的目的是要實現很不好的政治圖謀,所以很難讓人喜歡他,因為他太陰。到後代的戲台上,司馬懿最終也沒有逃脫一個大白臉奸臣的形象,歷史對他的評價,百姓對他的評價,最終還是把他定在恥辱簿上了。

甚至後人編寫晉朝史書,也說得很明白:「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晉書》卷一《宣帝紀·贊》)雖然司馬懿當年一直隱瞞自己的過失,掩蓋自己的野心,但是仍然無法逃脫歷史的嚴厲評判。就好像自己捂著耳朵去偷鍾,以為別人都聽不見,自己蒙著眼睛去搶劫銀行,以為別人都沒看見,這不是自欺欺人嗎?司馬懿一生的狼子野心,是蒙不過老百姓的,也是蒙不過歷史老人的。


推薦閱讀:

【普洱茶】不了解這些普洱茶概念,你還敢說你很懂易武茶
了解這些餐桌禮儀,或許你會愛上西餐
做男人,氣質決定成敗!這些你都了解嗎?
血糖監測,你了解全面嗎?

TAG:司馬懿 | 了解 | 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