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代王侯為何痴迷玉器?

繼良渚、殷商、春秋時代三大時期之後,西漢成為玉器使用和製作的又一黃金時代。帝王之墓,要麼早年被盜掘一空,要麼至今未被發掘。所以,規格高、規模大的王侯墓葬,成為漢代玉器的主要來源。通過海昏侯等墓葬中的玉璧、玉磬、玉衣、玉劍具等琳琅滿目的珍室,我們可以想像漢代人對玉器的痴迷程度。

▲海昏侯墓發現的龍鳳紋透雕玉佩。

從生到死,從公到私,漢朝人的尊崇和喜愛,可以滲透到每一個角落。漢代王侯墓常用大量玉器隨葬,當時流行的觀念是,用玉器隨葬,可以讓墓主精氣不散,從而保住屍體不腐。「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的觀念深入人心。現存漢墓都出土了大量玉器,這其中又以河北滿城漢墓和廣州南越王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最為著名。劉賀一生經歷王、帝、候三種身份,他的隨葬品中,玉器攢了很大分量。

▲2015年11月18日,海昏侯墓1號主墓主槨室東寢一側平台,出土了三件玉器。其中,一件環狀銅鑲玉配飾,從屏風架上跌落下來。這幾件驚艷出土的玉器,代表了漢玉製作的最高水平。

證明海昏侯墓主身份的,不是碩大的金銀青銅器,而是一枚玉印

長達2000多年的歲月里,海昏侯墓的主人與其珍愛的玉器長眠於地下。歷經歲月滄桑和地質變遷,它們一直安眠在番陽湖畔。其間,它們所在墓園遭遇過數次地殼沉降,屢遭洪水侵襲,甚至還經歷過一次地震。2000多年後,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撥開土層,清理掉淤泥後,玉環、玉璧、玉佩、玉璜······它們依舊保持著墓主剛入殮時的光澤。

跟隨這些禮器一起重見天日的,還有「金絲玉劍」3把、白玉印章數枚;淤泥中,專家甚至還能找到很多未拋光的和田玉毛坯或半成品---據說,這是第一次海昏侯劉賀的收藏品,他不僅喜歡收藏成品玉,也熱衷收集各種玉料。當然,此人還收集先秦的各種青銅禮器、兵器--成捆出土的青銅劍,就出現在一間類似「收藏室」的庫房中。

作為王侯貴族身份重要的玉璧,是在主棺廢墟中發現的,靜卧在主棺板上方的,則是3套金絲纏繞的玉具劍。層層泥土撥開,帶有龍、鳳、虎圖案的成組玉佩出土。主人平時所用的印鑒鬼形玉印也出現在主棺附近。芳芳正正的玉印上,刻著四個清晰的小篆--大劉印信。最直接能夠證明墓主身份的則是另一枚印鑒,上面明確刻著「劉賀」字樣--無疑,這是海昏侯墓園考古發掘進行5年多來,最讓人興奮的出土器物。

▲玉印

此前,縱有堆積如山的銅幣、光彩熠熠的金餅、厚重莊嚴的編鐘,也無法直接證明墓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生前身份顯赫的主人,決定用一枚小小的玉印向後人表明自己的身份。那個時代的人對玉器的偏愛,由此可見一斑。

▲禮器,方柱形圓孔。功能:禮地。《周禮·大宗伯》:「以黃琮禮地。」

朝聘禮器或佩飾,環有缺口。功能:贈人玦,表示決斷、決絕。《荀子·大略》:「絕人以玦。」

祭祀禮器,「半壁曰璜」,形似壁的一半。功能:祭祀北方之神。《周禮·大宗伯》:「以玄璜禮北方。」

▲祭祀禮器,長條狀。功能:祭祀東方之神。《周禮·大宗伯》:「以青圭禮東方。」

▲朝聘禮器。扁圓而有大孔,便於二人抓握相援。功能:寓「援」,上級召見下級。《荀子·大略》:「召人以瑗。」

祭祀禮器。扁圓而有小孔。功能:禮天。《周禮·大宗伯》:「以蒼壁禮天。」

朝聘禮器。孔徑等於或略大於邊寬。功能:寓意修好、和好。《荀子·大略》:「反絕以環。」

▲祭祀禮器,「半圭為璋」,形似珪的一半。功能:祭祀南方之神。《周禮·大宗伯》:「以赤璋禮南方。」

▲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好謂之壁,肉好若---謂之環。--------《爾雅·釋器》

琮玦璜珪璋瑗環壁,八種玉器各司其職。孔子曾如是總結玉的諸多美好品德,漢朝人推崇孔子的儒家學說,對象徵德行的器玉極為尊崇。

創造統一盛世的漢王朝,也讓玉器使用達到了一個黃金時代

▲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劍,有金絲纏繞,彌足珍貴,剛從淤泥中漏出真容的是玉劍首和玉劍格。

▲陳列在展廳里的玉劍珥,雕刻有精美螭龍。

▲劍氣縱橫,劍芒淋漓----漢劍是中國最後一款實戰劍

「劍者、君子武備,所以防身。」漢朝的建立者劉邦「提三尺劍,斬白蛇,遂有天下」的故事,歷來為漢朝人所津津樂道。漢代貴族佩劍普遍,劍器乃是貴族出行必備之物,「世人之主,皆以珠玉戈劍為寶」。劍道如君子之道,藏器待時,厚積薄發,一旦出鞘,鋒芒畢露。

當然,先秦和漢代的玉器,不僅可以標示尊貴身份,甚至還是國家公器的象徵。比如,象徵著國運的「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是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使用和氏璧所鐫刻,後來為中國歷代皇帝相傳,被視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後來,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而常常為世人所輕蔑。

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嬰在今西安灞上率臣下向漢王劉邦獻出玉璽,伏地稱臣。至此,曇花一現的秦王朝宣告滅亡。接下來,打贏了5年的楚漢戰爭後,劉邦即皇帝位,是為漢高祖。

秦帝國雖首次統一天下,但很快就土崩瓦解。汲取前朝教訓的西漢王朝,不僅完成了統一大業,還實現了長治久安。縱向方面,它繼承了自夏、商、周至春秋戰國以來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諸多成果;橫向方面,它充分發揮出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優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博大的胸懷兼容並蓄,形成了文化融會的社會氣象局面。

▲一枚精美絕倫的龍鳳紋韘形佩,是非常珍貴的高等級飾物。

自此,中國的文化體制和面貌基本上固定下來了。濃厚的用玉文化氛圍和一整套的用玉制度,就出現了這樣的大背景下。

「絲綢之路」不僅輸送了絲綢,更促進了和田玉的大規模東輸。西漢通西域之後,暢通無阻的官方驛道與民間商道同時打開,西域地區的玉料得以大量進入中原,為玉器製作提供了充足的優質原料。繼良渚、殷商、春秋之後,西漢王朝不僅重新迎來了用玉的黃金時代,還將玉器的製作水平推向了一個高峰。

總的來說,漢代玉器分為四類:

1、禮器玉、主要有玉圭(也叫珪)、玉璧,其中玉璧有素麵壁、幾何壁紋、出闊式壁、銘文壁等幾種;

2、隨葬玉,主要有玉衣、玉塞、玉珪、玉握,其中玉衣僅在漢代出現;

3、陳設玉,有高足杯、耳環、奩、卮、洗、枕、屏風、奔馬、辟邪等玉器;

4、裝飾玉,主要是佩玉、有壁、璜、扈等串珠組成的玉組佩,還有心形玉佩、玉舞人佩、翁仲、玉簪、玉帶鉤、玉劍飾,以及掛在腰帶上的玉印和玉剛卯等精美配飾。

簡約生動的「漢八刀」,是漢玉工藝的傑出代表,這種刀法雕刻出來的瑞獸、花草、魚蟲等形象讓人過目難忘。紋飾方面,由以抽象為主轉向以寫實為主,一些像生類玉器也有了現實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結合為一體,這些都是先秦玉器所不及的。

▲玉瑗,有學者考證,瑗為禮玉,是身份的象徵,非皇帝不能使用。

西漢王侯墓的出土玉器,最能代表漢代玉器的總體風貌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各地勘查和發掘的漢墓達30000餘座,既有規模宏大的王侯陵墓,亦有官宦財主的墓地,也有庶民百姓的荒家墳墓。首先,王陵制度本身有著森然的等級規定。漢時,諸侯王和列侯是朝廷官員中有食邑的兩大等級,且漢時又實行外任諸侯「同制京師」,這就使得諸侯王墓不僅有國葬特徵,而且具備一定的數量。其二,真正的漢代帝陵至今並未發掘,而諸侯王墓已經大量被盜掘或發掘出來。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發掘公布的諸侯王墓有40餘座,分布在河北、山東、湖南、江西、江蘇、北京、廣東、陝西、河南等省市。如此大片國土之上出土的王墓玉器,符合當時的國家禮制,能夠全面反映當時全國範圍的用玉習俗。王侯漢墓出土之玉器類別齊全、技藝精湛、分布面廣,而且規格極高,所以是漢玉風貌的最好實證。

除了海昏侯墓,此前曾大量出土玉器較多的漢墓有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廣東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趙昧墓、山東長青雙乳山西漢濟北王劉寬墓、河北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北京大葆台西漢廣陽王劉建夫婦墓、河北定州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夫婦墓、河南淮陽東漢封列侯墓等等。

雖然大型隨葬物有金屬製品和車馬等,但主棺內外,主要耳室、墓主全身,幾乎都是以玉器為主角。這些王侯大墓,無一不是極盡奢侈的地下宮殿,墓室內部處處可見以玉為主的布局,大的玉具諸如「鎮玉漆棺」、「金縷玉衣」、「九竅玉塞」等大型玉具;小的玉器則有裝飾玉、器用玉、印信玉等生活實用玉器。

漢代人相信玉能讓靈肉不朽,所以當時大為流行「葬玉風」

西漢時期,無論那些琳琅滿目的玉璧等大型禮器,還是那些成組的玉佩等裝飾用玉,不僅出現在人們生前的起居生活中,而且要伴隨其長眠於墓室。那麼,從生到死,這些人為何如此熱衷玉器呢?

許多專家認為,這一切都源自漢代人強烈的「玉迷信」觀念,他們認為玉可以護屍、防朽。東晉葛洪的《抱朴子》認為:「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據說,用玉塞住死人的九竅即可使屍體不朽,其實,這種觀念在漢代就有。

漢初,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更加促使人們相信:人死後存在另一個無極世界。於是,保護屍體不朽、讓死者之魄有所歸依,就成了人人趨之若鶩的行為。傳說中具有神奇功能的玉,成了他們熱衷的陪葬品。

漢代制玉與用玉的輝煌,從漢代諸侯王墓出土的葬品種可窺一斑。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袁勝文曾撰文指出:「從未遭盜擾的墓葬看,兩漢諸侯王墓一般隨葬玉器數量較大,但隨葬玉器數量和質量也存在差異。相比之下,西漢諸侯王墓數量多,早、中、晚、三期墓葬皆有,隨葬玉器資料壁東漢諸侯王墓豐富。東漢諸侯王墓皆遭盜毀,出土玉器數量一般不大,以葬玉為主。」

漢代所有隨葬玉器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玉璧和玉衣。未被盜掘的王侯墓葬,必然會有玉璧出土。先秦時期,壁就是最重要的禮器。正所謂「蒼壁禮天」。玉璧是禮天之公器,玉衣是護體之靈物。

玉衣之作,初興於東周,鼎盛於兩漢,終結於曹魏初年。據資料統計,我國考古工作者已發現玉衣20餘套。西漢玉衣使用沒有嚴格的規定,一般全部用金縷玉衣。到了東漢就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據《後漢書》記載,皇帝死後穿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上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截至目前,我國各大墓葬中發現的玉衣超過40件,現在已經全部復原的完整品為5件。

劉賀雖然是「候」,但其身份特殊---曾經當過「昌邑王」,又登上過帝位,其內棺內的器物尚未公布發布。其中最後的謎團就是:內棺內是否有覆體的玉衣?這是海昏侯墓考古留給我們的最大懸念。

▲千呼萬喚「慢」出來的海昏侯主棺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整編:玩轉和田玉,轉載請註明來源)

推薦閱讀:

請問最近哪兒有拍賣會嗎?我爸爸收藏了瓷器。家裡想賣掉給我哥買房子。但是查了一下,不知道哪兒可以拍賣。
出在石牆縫隙中的石峁玉器
玉器收藏--清代巧奪天工的宮廷玉作(二)
蚌埠產仿古玉器(一)
首屆中國淮北隋唐運河古鎮奇石玉器書畫藝術旅遊博覽會在淮北開幕

TAG: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