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馬千里:從帝王專制走向政黨帝制 | 馬說
《馬說·第一輯》馬千里簽名蓋章版,聯繫本人在線訂購,微信號:maqlinet
如果說戰國時期的貢獻,主要是思想家對不同治國思想的碰撞,構建了支撐兩千多年帝王磚制的治國理念,那麼,作為帝王磚制體制的終結者,民國時期則是政治家對中國政體走向的實踐探索,讓古老的中國接近世界文明。
從清末的君主立憲制的努力,到民末蔣介石完成一黨磚制,短短的半個世紀,中國不僅完成了從帝王政治到政黨政治的空前轉變,還進行了多種形式政體的探討和嘗試。
中國兩千年帝王磚制體制,始終跳不出「人道」與「天道」循環往複的怪圈,新政權在經過三五百年的統治,就要在經濟大蕭條中,通過暴力革命改朝換代。
但大清是一個特例。
三峽過後是平川。大清作為帝國的最後一個王朝,以和平退休的方式,結束了石壁中流的狹隘進程,把中國交給了世界文明的廣袤平川。
在中國被強行打開國門之後,西方文明思潮勢不可擋,大批學者和政治家發現能夠「以夷制夷」的不是「以夷之技」,而必須是「以夷之制」。
風雨飄搖的清王朝也認識到改制的必要,於1901年謀求「立憲」建立內閣,以退而求其次實現「皇位永固」。然而,「皇族內閣」的組建徹底打破君主立憲派的夢想,清王朝在10年後走到滅亡之路的盡頭。
在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君主立憲制是最佳選擇。實際上,至今還有人持此觀點而深為扼腕。甚至認為當時君主立憲成功,會避免國共內戰、文革和朝鮮戰爭對中國的戕害。
歷史不可假設。但君主立憲制在當時最大的阻礙,恐怕還是皇家是滿族,漢人為主的國家豈能長期恩養一個外族皇家?
推翻帝制,是包括朝內改革派、外部革命黨、開明地方大員等多股政治力量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尤以袁世凱功勞卓著。
無論實力、才能、人望,袁世凱都是清王朝覆滅後領銜兒中國政治的不二人選。袁世凱,理所當然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總統。
在此之前,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這個時候的中華民國採用的是總統制共和體制,完全按照美國體制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總統是國家元首,總攬行政大權,統率三軍。國會是最高立法機關。
這種體制與原來的帝王磚制體制截然不同,他廢除了帝王世襲制,國家元首權力被議會制衡。政治邏輯上,是全民選舉議會,議會代表全民意志。
這個對中國人來說具有開天闢地意義的體制,還並非中華民國的最大貢獻。中華民國的意義在於,把中國從帝王政治導入了政黨政治。
這解決的是誰來掌握國家大權的問題。
過去,皇帝和皇族來掌控。現在,改為代表不同階層民意的不同政黨來共同或輪流執政。皇帝可以世襲,而總統不僅有任期,還對下一任總統的產生不具備影響力。
早在國民黨還叫革命黨的清末,清王朝內部就認識到政黨政治來勢洶洶不可阻擋,於是成立了由皇族組成的政黨來抗衡革命黨。
袁世凱也曾與梁啟超謀劃成立自己能夠控制的政黨來與國民黨分庭抗禮。
政黨政治的執政邏輯是,保證自己的政黨在議會中的席位達到足夠多,以實現在國家大事方面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從而實現本黨對國家大權的掌控。
清末,是中國政黨制度的醞釀。民初,是中國政黨政治的濫觴。
這種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政治體制,對中國人來說最現實的意義是,沒了皇帝。
孫中山,是一個爭議越來越大的人物。他生活不檢點是個蘿莉控,他屢戰屢敗沒有軍事才能,他用國土做交易拉外援,他有政治熱情而缺乏明確施政綱領,他空想遠大卻沒有實際的幹才。
他向袁世凱承諾的10年建成10萬公里鐵路,我們直到2013年才實現這個裡程。
孫大炮放空炮,並不能影響他作為近代民主思想的傳播者的偉大地位。他面對愚昧無知的清末民初的愚民,並沒有任何抱怨和懊惱。他貧困潦倒混到刷盤子度日的時候,仍不忘民主民生民權的政治理想。
與能力相比,沒有理想似乎更可悲。
如果沒有孫中山和他幾十年的折騰,很難想像中國能那麼快走向共和。
可惜的是,這種代表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和制,很快被改得面目全非。
袁世凱是來自老體制的新派人物,權力慾望大於文明政治的理想。在眼看著不能用正當方式影響國會的時候,他選擇了放棄國會,直到解散國會,最終走向稱帝的回頭路。
這不能怪袁世凱利欲熏心。當政黨政治不能成為各方力量的默契的時候,尤其實力派軍閥無力組黨只想憑武力參政的時候,全國實力分散,必然一盤散沙。
沒有皇帝的國家不好過,袁世凱大概是想用復辟帝制來形成各方朝服的中央權威。
與歷史上所有農民起義不同的是,民國期間的各路勢力之間的鬥爭,都不是為了改朝換代當皇帝,而是謀求用近代文明方式來富國強國。
這些仁人志士、風雲人物,都已經走出帝制,心懷民主。就連想搞復辟的張勳,還先在山東召開地方大員大會徵求意見,散會後還不辭辛苦拿到分散各地的大佬們的簽字支持。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民國又回到責任內閣制,進入北洋軍閥時期。中國政治場開始上演總統與總理不和、議會成為擺設等等大戲,始終沒有真正實現共和。
以孫中山衣缽繼承者自居的蔣介石登上歷史舞台,經過中原大戰,名義上統一了全國,民國政體名義上也回到了孫中山時期的總統共和制。
然而,國民黨政府顯然也不是真正的共和制。
蔣介石在很多方面與袁世凱很有神似之處,他從「軍政、訓政、憲政」的三步走找到個人獨裁的合法性,他深得政黨政治的奧妙,控制一個大黨,通過一黨專政實現個人的獨裁。
蔣介石時期的所謂共和,其實與帝制最大的區別的,原來的皇帝是老皇帝的兒子,現在的皇帝是黨魁以及下一任黨魁。原來的皇族是皇帝一家人,現在的皇族是專政的一個政黨。
也可以說,把一個人當皇帝,變成了一個政黨當皇帝。把一個屬於皇帝的國家,變成了屬於一個政黨的國家。
民國的皇帝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體。對民眾而言,清朝的皇帝退位了,民國的皇帝上台了。
一個政黨,以集體的名義,當上了皇帝。
因為這點不同,事情起了大變化。
帝制里的皇帝,把國家視為家,視為私產,不容許任何人用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貪污其實就是偷竊皇家的錢財。皇家對國家有這天然的保護慾望,儘管有時候失去保護的能力。
而一個政黨成為皇帝,國家就缺失了實際的負責人。國家財產是誰的呢?大家都有份兒,但又都不是你的。於是接著政黨為民服務的名義,大搞腐敗貪污,不僅在所難免,也沒人心疼。
帝王專制的國家,如同一個私營家族企業,老闆對產權和收益負責。而政黨帝制的國家,由董事會集體所有,而每一個董事都不曾出資。
誰為這個國家真正負責?
國民黨後期腐敗到「反腐就亡黨「的地步,深刻的原因,就在於此。
儘管如此,民國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仍然意義深遠、影響巨大。
從帝王磚制向政黨帝制的過程中,章太炎的自由主義、宋教仁的議會實踐、黃興的法制道路、甚至陳炯明的聯邦制,都曾在政府組織形式方面產生過影響。
民國,是中國政治家對各種政治體制的總探索。
民國期間對我國政權組織形式的探索,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使得平民大眾也慢慢的懂得民主,人人平等。民主大潮從此不回頭了。
毛澤東評價辛亥革命說得好,雖然沒有讓中國富強,但是民主之路已經開啟不容回頭,中國再也沒有重回帝制之路,這就是最大的功勞。
對於國民黨政府,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里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也說什麼『民族至上』,但是他們的行為卻不符合於民族中大多數人民的要求。他們也說什麼『國家至上』,但是他們所指的國家,就是大地主、大銀行家、大買辦階層的封建法西斯的獨裁國家,並不是人民大眾的民主國家。「
這個論斷揭示了國民黨政府是「政黨帝制「的獨裁政府的本質。
好在,這樣的政府,最終被人民推翻了,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推薦閱讀:
※皇權持續強化 專制需要統一
※2.9 羅馬共和:通往專制的道路在民主
※黎安友、樂安:「韌性專制」可以持續嗎?
※專制教育生產虛偽和功利的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