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練習題

7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一、選擇題

1.《物種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仍深深影響現代科學研究,達爾文(多選)( )

A.提出了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觀點

B.提出了用進廢退的理論

C.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D.認識到變異廣泛存在並能遺傳給後代

2.某小島上原有果蠅20 000隻,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蠅分別佔15%、55%和30%。若此時從島外入侵了2 000隻基因型為VV的果蠅,且所有果蠅均隨機交配,F1代中V的基因頻率約是( )

A.43% B.48% C.52% D.57%

3.已知人眼的褐色(A)對藍色(a)是顯性。在一個30 000人的人群中,藍眼人3 600人,褐眼人26 400人,其中純合子有12 000人。在這個人群中A和a的基因頻率分別為( )

A.0.64和0.36 B.0.36和0.64

C.0.50和0.50 D.0.82和0.18

4.在一個種群中基因型為TT的個體佔49%,Tt的個體佔42%,tt的個體佔9%。T基因和t基因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

A.70%、30% B.49%、42% C.49%、9% D.42%、58%

5.右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經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a1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離,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離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離,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

C.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一物種

D.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

6.下列屬於同一物種的是( )

A.生活在同一片森林中所有食草動物

B.生活在某一地區的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

C.種植在同一塊地里的二倍體水稻和普通水稻

D.培養在同一培養皿中大和小的兩種草履蟲

7.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理解是( )

①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的變異

②能夠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③變異是不定向的

④變異是定向的

⑤變異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積累可以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8.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 )

①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

②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③生物進化是長期應用的結果

④進化的根本原因是遺傳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9.有關物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一個種群就是一個物種

②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產生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個體

③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④在物種形成的過程中,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是同時出現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有關生物類型出現順序的猜測最有可能的是( )

A.厭氧自養、厭氧異養、需氧異養

B.需氧異養、厭氧異養、需氧自養

C.厭氧異養、需氧異養、光能合成自養

D.厭氧異養、光能合成自養、需氧異養

11.下列符合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是( )

A.物種是神創的 B.物種是不變的

C.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D.用進廢退是生物進化的原因

12.由於蟹類的捕食,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

A.人工選擇 B.適者生存 C.用進廢退 D.定向變異

二、非選擇題

1.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不同島嶼上發現了13種地雀,其大小形態、食性、棲息環境各不相同,並且它們之間互不交配。經過研究,發現它們都是由來自南美大陸的同一物種進化而來的。請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回答下列問題:

(1)這些地雀遷來後,分布於不同島嶼,不同的種群出現不同的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經過長期的    ,使得不同的種群   朝著不同方向發展。

(2)由於島上食物和棲息條件不同,   對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起的作用就有所差異,使得這些種群   就會形成明顯的差異,並逐步產生了   。

(3)這一事實說明:        隔離會導致    隔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   。

2.下圖所示為某一條大河兩岸物種演化過程。圖中上為河東,下為河西,甲、乙、丙、丁四個物種及其演化過程如圖所示,請據圖分析回答:

河東

河西

(1)河東河西的自然環境不同,由原物種甲進化為乙、丙兩物種的外部條件是 和 ,內部因素是 。

(2)河東的乙物種遷移到河西後,不與丙物種融合為同一物種,而是各自獨立進化,其內部原因是 ,外界原因是 。

(3)遷移到河西的乙物種經一定時期後卻進化為丁物種,那麼,由乙物種進化為丁物種的條件是 和 。

3.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

圖1

(1)圖1表示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X、Y、Z表示生物進化的基本環節,X、Y分別是 、 。

(2)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稱為 ,這是生物進化的 。

(3)小島上能進行生殖的所有蜥蜴個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蜥蜴的 。

(4)小島上蜥蜴原種的腳趾逐漸出現兩種性狀,W代表蜥蜴腳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聯趾(趾間有蹼)基因。圖2表示這兩種性狀比例變化的過程。

圖2

①由於蜥蜴過度繁殖,導致 加劇。

②小島上食物短缺,聯趾蜥蜴個體比例反而逐漸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③圖2所示過程說明,自然環境的變化引起不同性狀蜥蜴的比例發生變化,其本質是因為蜥蜴群體內的 發生了改變。

(5)從生物多樣性角度分析,圖2所示群體中不同個體的存在反映了 多樣性;若從分子水平檢測這種多樣性,可採用的簡便技術是 。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D

解析:A、D是達爾文提出的;B項提出用進廢退理論的是拉馬克;C項是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

2.B

解析:F1代中V的基因頻率約是[(15+10)%×2+55%]÷(110×2)=48%。

3.A

解析:在一個30 000人的人群中,藍眼人aa 3 600人,褐眼人A _ 26 400人,其中純合子AA有12 000人,則Aa=26 400-12 000=14 400,

A的基因頻率= =0.64,

a的基因頻率=1-A=1-0.64=0.36。

4.A

解析:在一個種群中基因型為TT的個體佔49%,Tt的個體佔42%,tt的個體佔9%。

T的基因頻率= =70%,t的基因頻率=1-T=1-70%=30%。

5.B

解析:A項中,b和d不一定達到生殖隔離;B項中,由於a1和a2的地理隔離,d和c有可能存在生殖隔離;C項中,a1中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不一定相同;D項中,a1中外遷群體與當地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一定相同,但如果只發生地理隔離,而沒有發生生殖隔離,則c和d可能是一個物種。

6.B

解析:屬於同一物種的是生活在某一地區的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

7.B

解析:此題是一種組合選擇題,主要考查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是否真正理解,以及對達爾文的學說與拉馬克的學說的區別是否清楚。達爾文學說認為變異是不定向的,而題目中的第①點的含義是與之矛盾的。第①點的含義實質上是說變異都是適應性的,也就是定向的,這與拉馬克的理論是一致的,而且也與題目中第④項是一致的。這樣排除①和④,即可把②③⑤組成答案而選擇B項,解此題的關鍵就是要理解第①項的含義。

8.B

解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9.B

解析: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並能夠產生出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個體。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種群是物種的一部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一般來說先有地理隔離,然後才有生殖隔離。

10.D

解析:原始生命誕生後,逐步進化成原始的異養厭氧型的原核生物,當這些生物消耗掉大部分有機物後,經突變和自然選擇,逐步分化出了自養型生物,自養型生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O2,為需氧型生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在約15億年前,地球上才出現了真核生物。

11.C

解析:符合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12.B

解析:由於蟹類的捕食,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說明具有較厚外殼的蝸牛能適應其生活環境。

二、非選擇題

1.(1)自然選擇 基因頻率 (2)自然選擇 基因庫 生殖隔離

(3)地理 生殖 必要條件

2.(1)自然條件不同的自然選擇 地理隔離 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變異

(2)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和種群各自的基因庫不同 生殖隔離

(3)環境條件的自然選擇 地理隔離

3. (1)突變(變異) 自然選擇

(2)種群 基本單位

(3)基因庫

(4)①生存鬥爭(種內鬥爭)

②聯趾型個體趾間有蹼,適合於游泳,可以從水中獲取食物。因此,在島上食物短缺時,聯趾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機會較多(答案合理即可)

③基因頻率

(5)遺傳 PCR(聚合酶鏈式反應)


推薦閱讀:

沒有永恆的私德,但有進化的公德
明星是狗仔的獵物嗎?他們已經進化到了魚水情。
人類的道德情感是怎麼進化的?
【地球演義】錦鱗記5:駭浪吞舟脫巨鱗
一夫一妻制的進化史:性、愛情與婚姻的三位一體

TAG:生物進化 | 生物 | 進化 | 練習 | 理論 | 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