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福的人才能看此書(三)
如果能有耐心看完這本書,你是世界上最有福的人。看這本書,請首先放下您的成見,甚至是迷信,看完再去從一個點實踐,比如不如意的事兒,怎麼化解?比如身體有病,用書里的方法去解決,比如失戀,怎麼走出困境等等,會有收穫,會有成功,最有福的人就是你。
接第二回
◎我們學佛要明了,要清楚,現在生活在這個世間就曉得,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生活、工作,來處事、待人、接物。佛門所謂「離苦得樂」,我們現前就得到,現前就離苦,現前就得樂。如果眼前不能離苦得樂,而說來世,將來會離苦得樂,這話沒人相信。佛法的真實受用就在現前,現前種種幸福的受用,就是不執著,就是教你在心裡能放下,然後煩惱不生,智慧增長,才是真正幸福美滿,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諸法緣生」,意思講得很深、很廣。佛法中常講,未能度人,要先度自己。自度度他都在「緣」上,「緣」很複雜、很繁瑣,任何一法之形成,皆有「無量因緣」,「無量」二字絕對不是凡夫、二乘、權教菩薩所能想像的。由此可知,自度非常重要,自己度不了自己,決定沒有能力度眾生。(凈空法師)
◎所謂菩薩發心,不是為自己,要為別人。我們可不可以發個願,不度自己,先度眾生?如果真的發這個願,一切為眾生、一切為佛法,確確實實沒有自己,我與我所都斷了,行,那個沒有問題;如果還有人我、還有是非、還有得失,那就不行了,換句話說,你脫離不了六道。凡是不能脫離六道的人一定要覺悟,無始劫至今天我們累積了多少罪業,這是實話,罪業不是這一生造的,生生世世累積下來的罪業,焉有不墮惡道之理?焉有不墮地獄之理?你決定會墮落的。你墮落在三惡道,你拿什麼去度眾生?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一定要證得阿羅漢以上,才可以說我先度眾生,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最低限度是阿羅漢果,脫離六道輪迴了,到六道裡面那是示現,去幫助眾生,自己成佛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我慢慢再來,我先度眾生,這才行。你自己有本事才行,沒有本事,發這個願是空願,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千萬不要產生誤會。最殊勝的方法,這是對我們來說,我們業習深重,一品煩惱沒有能力斷的人,最好的方法是發心求生凈土。求生凈土說老實話,我們要想自己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不簡單,說老實話,做不到,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人可以做得到。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就成了佛?沒有,一品煩惱都沒斷,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人煩惱沒斷,但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加上自己的善力,自己要有願心,有點善力,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時候行,我不著急成佛,我急著先度眾生,那是你有本錢,你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可以到十方世界,應以什麼身度化,就示現什麼身。所以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千萬不要誤會。(凈空法師)
◎湛寂虛靈。湛寂是自體,虛靈是起用。我們的心不湛不寂,我們的心起用不虛靈。學佛沒有別的目的,恢復自性而已。恢復自性就是恢復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正如馬鳴菩薩所說,你本來具足的一定可以恢復。換一句話說,不湛不寂不虛不靈,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當然可以把它丟掉、舍掉,本來有的一定可以恢復。學佛人講信心,信心的建立,就建立在這一句上。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現在迷惑了,相信這個迷惑絕對可以捨棄,相信佛絕對可以恢復,這才叫信成就。(凈空法師)
◎要你放下人我、是非、好惡,並不是要你不辨人我是非好惡,而是要你雖然明辨人我,卻不隨人我轉,不因人我起煩惱。不為境轉,不生煩惱,才能一心念佛。然而怎麼才能不隨境轉,不生煩惱呢?只要你於人我、是非、好惡不起憎愛二心,便可不隨境轉,不生煩惱了。也就是說,於人我不起憎愛二心,便可一心念佛了。(智諭法師)
◎我們六根要懂得觀照,不但眼是觀,耳也是觀,用智慧、道理更是觀。觀照外面境界,怎麼個觀法?《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時一切處常常作如是觀,你就會開智慧,你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染污了、迷惑了。無論是人、是事、是物,都能夠想起是「夢幻泡影」,這就是觀照的功夫。能觀照,知道人、事、物都是「夢幻泡影」,當然就能萬緣放下,然後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呢?(凈空法師)
◎學佛千經萬論就是令人求清凈心,即無分別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見五蘊皆空」之「照」。一動分別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污即照不見,心放不下即是染污。念佛一心不亂即是信心清凈,一天念十萬聲而仍有煩惱,只是培福報,不可能往生。(凈空法師)
◎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變現的,「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還是一個心念。念佛的因現念佛的果,所有一切眾生的果報,都是因果相續。因變成果,果變成因,就是因果的輪迴相續相。雖現相,了不可得,相是幻象,是妄想。這件事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的心自然是清凈、真誠的。清凈、平等、慈悲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性德就流露。於一切眾生,不論喜歡的也好,不喜歡的也好,討厭的也好,不討厭的也好,一律平等看待,平等照顧,平等幫助,這是覺悟的人。(凈空法師)
◎所以,我們學佛學什麼?學一心,用我們凈土宗的名詞來講,大家比較熟悉,我們就是修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是永恆不滅、不壞、不變的;二心會變,二心是妄心,是會變、會滅、會壞的,是無常的;一心是真常的,我們求這個。必須要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般若經》上講得清楚、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說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假的,你要去追求它,你就錯了,它是假的,求得到求不到?求不到。真的你能求到,你能永遠保持,假的決定求不到,決定保不住,剎那生滅,你怎麼能保得住!(凈空法師)
◎如果真正通達明白事實真相,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的態度完全變了。從前斤斤計較,覺悟之後,大而化之,不再計較,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你的心情完全不一樣,所以覺悟的人過佛菩薩的生活。迷惑的人,現在迷惑的人過什麼生活?過三途的生活,不是三善道,三惡道的生活,那個可憐!他所想的,他所看的、所說的,所作所為,無不是三惡道。六道凡夫要想心在順逆境緣當中,要能做得了主,那不是容易事情,這要功夫。這是什麼功夫?頭一個,你要有正確的知識,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二個,要能控制你的慾望。人為什麼有七情五欲?都發生在慾望上,慾望是六道輪迴的根,慾望要不除掉,六道輪迴就出不去,就這麼個道理,往生也不行,阿彌陀佛拉不動。但是極樂世界往生它有個好處,在往生那一剎那,我這一剎那放下了,馬上就被拉走了,第二剎那妄念想起來,已經到極樂世界了,不要緊。可是你想想看,有幾個人有這麼幸運,能在臨命終時,人家助念這時候真的放下,不要多,只要一剎那,他就走了。怕的是你這一剎那還是放不下,你就去不了。(凈空法師)
◎所以
◎「三心不可得,萬法因緣生」,這個意思就是說明,眾生以為自己能分別、能執著、能愛、能取、能有的自心是虛妄的、不實的,是不可得的;「萬法緣生,當體即空」,則一切萬物也是不可得;「能得與所得,俱不可得」,這是佛為我們說出事實真相。眾生在世間,生生世世無論怎麼辛苦,怎麼忙碌,都是四種緣在主宰,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我們看穿這一點,對於世間的真相便不難理解,而後對這個世間「留戀的心」自然也就淡薄了。唯有看清楚真相,才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知道念佛了生死、超三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還是迷戀在這個世間,貪圖世間的功名富貴,他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超越輪迴,不能超越輪迴,我們知道來生在三善道的機會少,在三惡道的機會一定多。(凈空法師)
◎無常我們要捨棄,我們要追求真常!真常就是見性,一定要求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禪宗裡頭說的,除了禪宗之外,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不求明心見性?都求明心見性,只是名詞不一樣。宗門叫明心見性;教下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凈土宗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要知道一心是真心,不亂是真心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你有智慧你就不亂,煩惱就亂了,智慧不亂;密宗裡面講的三密相應。名詞不一樣,一樁事情,這個要知道。(凈空法師)
◎《佛說阿彌陀經》文之「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彼佛」當然是指阿彌陀佛,但廣義說來,並非單指阿彌陀佛,是指一切眾生之佛性,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之本覺妙體與佛同體不二,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我們只要勤於修法,將一切惡習——無明消盡,恢複本來面目,無人不和阿彌陀佛一樣,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有障礙。(母音老人)
◎迷人與悟人,念佛受用不同。迷人念佛在情識中念,只是種種善根,若念到功夫成片,亦能往生。悟入一句彌陀,則盡虛空遍法界,與十方如來相應。一句佛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法都在其中,無量光明神通智慧盡在此一句名號,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句佛號能與十方諸佛產生共鳴,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凈空法師)
◎一切事物都是一真法界所流出,都是真如自性的派生物,都是大圓覺海里的浪花,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此法界,就是大圓覺海。西方極樂世界是凈土,因它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諸大菩薩的凈心所感得;我們娑婆世界是穢土,因它是我等眾生著境造業所顯現。娑婆世界也是真心的妙用啊,就真心來講,全是真的,就影子來講,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真心的影子啊!識得真心妙體之後,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絕對有把握了。「心即是土,土即是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 所謂「生凈土」其實是生我心中之凈土,當然不費吹灰之力,不用來來去去,所以大祖師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母音老人)
◎十法界是妄想分別執著形成的。如何去突破呢?用禪定的功夫,把無限的空間,重重突破,然後你才見到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叫一真法界。凈宗法門的所謂往生,是「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為什麼實不去呢?你並沒有離開這個法界嘛;為什麼說生則決定生呢?你的時空轉變了。如同電視的屏幕,我們現在這個頻道是娑婆世界,是這個地球,頻道一轉換就換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度,還在這個畫面上,還在這個法界里。所以從一真法界來講,沒有來去;從往生來講,是頻道的轉換,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十法界是十個不同頻道,雖然頻道不同,都在這個法界里,也就是都在這塊屏幕之中,沒有離開這個屏幕。我們要不要求生凈土?決定要求生。唯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才能突破無限的時空維次,他們的維次跟我們不一樣,在他們那個境界里,他們知道過去,知道未來,他們可以化身在過去世,也可以應身到未來世,真的得大自在。(凈空法師)
◎今天我們講毒,世間最毒的毒藥,佛菩薩可以吃,他吃了沒有障礙。你要說為什麼沒有障礙?毒藥是物質,既然是個物體,也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個身心都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空與空合,他出什麼麻煩?什麼麻煩也沒有,道理在此地,這是從理上講。相上我們一般講,佛菩薩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解毒,那是從相上講。從理上講就是萬法皆空,了不可得,法也是空的,身也是空的,妄想也是空的,他怎麼會礙事呢?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真的是無礙。我們凡夫稍稍一點的毒,我們都禁不起,都要送命,原因在哪裡?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把身當真,那個毒藥也當真,這就有障礙,事事都有障礙。人家是事事無礙,我們是事事有礙,事事有礙是心不清凈,事事無礙是心清凈。所以病苦很重的人,他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如何恢復清凈心呢?所有一切妄緣統統放下,老實念佛。多少時間有效?給諸位說,三個月就有效,真的很快,三個月見效,六個月就有很顯著的效果。真正能這樣修學,三個月的時候,他精神一定一天比一天好,妄念少了,雖然他有病,他病痛沒有了,他不會痛苦,六個月以後,慢慢他就恢復健康,非常有效果。「一切法從心想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地清凈,容貌就清凈,身體就清凈,身心清凈,怎會生病?凡是生病,都是自己的心不清凈、身不清凈,才會生病。身心清凈的人不會生病,不容易衰老,這是學佛立刻就得到的效應。假修,當然得不到,還是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都是衰老疾病的根源。你不想衰老,又不想生病,可是偏偏要製造,這不是自作自受嗎?世間人沒有接觸佛法,不懂這個道理,情有可原,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必須「知幻即離」。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是幻,是假的,果能將這些離開,身心就健康,初步的利益就得到。佛菩薩不但不想老、不想病,連「我」也不想,沒有我,這才是從根本修,無我。(凈空法師)
◎諸位必須要知道,一有執著,一有受的念頭,我們馬上就迷了。對經義真的明了透徹,這一生受用無窮,現前就得大自在,就得真正的解脫。工作、生活依舊積極,絕對沒有消極的狀態,生活更勤儉、更歡喜、更活潑,這就是生活上表現得積極,工作更認真、更努力、更勤奮。念佛人妄念起來,將念頭立刻轉換成阿彌陀佛,恢復自己心地清凈無染。用念佛方法,念至一切法不受,念至心地清凈無染,就是念佛三昧,功夫再深,就是一心不亂。功夫的淺深,完全在不受、不執著。無條件地關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大慈大悲。實在講,人家給你氣受,你歡歡喜喜接受過來。如果你自己要受,有什麼辦法,問題還出在自己。譬如有人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罵你,為什麼你會生氣?罵別人,你沒有受,罵你,你就接受過來了,你不受,就沒事,怎能怪人家!明白這個道理,外面境界,一切人事物都沒有干擾我們,都沒有系縛我們,而是自己愚痴,怎能怪別人!世間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怨天尤人,那種過失最大,真的錯了。「性」是空寂的,「相」則了不可得,可見性相都沒有系縛我們,性相都沒有帶給我們煩惱與牽掛,煩惱、憂慮、牽掛是自己找的。(凈空法師)
◎「鐵車地獄」,《楞嚴經》裡面講,「思報結息,則為火車」,也叫做火車地獄。車是鐵的,完全燒紅了,罪人是要用他自己的筋,把自己的筋抽出來,當作繩索去拉這個車,後面這些鬼卒在督促你、在趕你。《賢愚經》裡面說過,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墮過這個地獄,幾個人拉這個鐵車,其中看到一個人抽筋的時候非常可憐、非常痛苦,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發了慈悲心,要求鬼卒:我可不可以多抽一條筋給他?鬼卒看到釋迦牟尼這個樣子,用狼牙棒一棒把他打死了,打死就超生,就出離地獄。在地獄裡動一念善心就超越了,那一念善心的時候,鬼卒看到恨你就一棒打死,你就離開地獄了。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心心念念與佛相應,有人把我們打死就超生,打死就到極樂世界去,超越六道輪迴了,你怎麼可以怨恨他?感恩都來不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念與西方凈土相應,念念與眾善相應,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念念心地純善,沒有一絲毫的惡意,我們往生才有真的把握。一點都不懷疑,心善,言善,行善,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樣的人不生凈土,還有什麼人能生凈土?所以我們要取得西方凈土一定的把握,你這個作法沒錯。對於世間一切人事物都歡喜、都感恩,沒有一絲毫的怨恨,沒有一絲毫的敵意,這樣就好。(凈空法師)
◎他們覺悟、回頭了,這一念回頭他就能脫離惡道,縱然是在地獄也不例外,只要你一念向善,那個一念就超越了。不要小看這一念,我們世間人念佛往生凈土也是一念,臨終那一念如果你念的是阿彌陀佛,你想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就那一念就往生。平常叫我們念佛是訓練,就怕臨命終時那一念忘掉,那個念頭錯就壞了。平常好比是練兵,臨終最後那一念是作戰,你這一口氣斷了,你往哪一道去受生,就憑臨終一念,所以我們要重視這一念。怎樣才真正的有把握,讓這一念不會失掉?一定要知道修福。有福報的人,真正有福報不是現前有財富、有地位,不是的,這個福報是假的。真正有福報,臨命終時沒有病苦,預知時至,曉得自己什麼時候走,不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站著走,坐著走,非常自在,這個人叫大福報。為什麼說他大福報?因為他永脫輪迴,再也不搞這些六道。他如果再回到人間來,回到六道裡面來,他是菩薩,他不是凡夫,他到世間來是隨類化身,就像這些閻羅鬼王一樣化身來的,他是來救苦救難,幫助這些苦難眾生,絕對不是造業受報,這叫大福報,這是真正的福報,我們一定要看清楚、要看明白。所以世間有漏的福報不要求,我們要修無漏的福報,這樣才是一個真正智慧的人,真正明白人,佛家講真正覺悟的人。(凈空法師)
◎因緣生法,既無實體,徒有假名假相,故當體即空。幻化之相雖假,而其性本真,此性體無相而能現諸相,且為諸相所依。一切相都是性變現出來的,性是能變,相是所變,性是真實而非虛妄,故取名曰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性雖非相而能現相,一切相皆緣性而起,故又曰無不相,這正是表明性體的真實相狀,所以它是空有不二,性相圓融,也就是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義。所以法師說:心要清凈到相當程度才能領會到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是第一步,進一步「事一心不亂」,再進一步,念到「理一心不亂」可以見到這個生滅境界,相都是幻相,非真相。如確能體會到或者能肯定,即了解《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乃是真實話。(凈空法師)
◎宇宙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是空的、假的,但它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所以佛講「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確確實實不可得。不可得裡面你想得,那叫妄想。佛字字句句都是跟我們講真實話,直截了當,所謂單刀直入地給我們說出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獨處,或者是與大眾相處,都要想到如夢,這個境界是夢幻泡影,統統放下了,那一句阿彌陀佛往生,就成功了。我們對這個世間,為什麼放不下呢?以為樣樣都是真的,不知道它實實在在是一場夢,所以如夢這個觀想,妙極了。對人對事對物,常常用這個方法去觀察、去觀想,一切事不要認真不要計較,守住一個大原則,這個原則就是《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的: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這就是佛知佛見,我們的佛知佛見雖然沒有開,但是能夠常常作如是觀,常常與佛見相應,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佛知佛見就開了。(凈空法師)
◎什麼是觀照?怎麼觀照法?我告訴諸位,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觀照,就是觀照的方法。「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南無」是皈依,「阿」是無,「彌陀」翻作量,「佛」是覺,這一句名號翻成中文意思是「皈依無量覺」。我樣樣都要覺悟,豈不是這一句佛號幫助你回頭,從不覺喊回來,你要依覺,不能依煩惱。譬如我們遇到一個順心的境界起了貪心,你立刻就覺察到貪心是煩惱,清凈心裡沒有貪愛,貪心才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從貪慾里回頭。貪是不覺、是煩惱、是迷,從這裡回頭,依覺,覺心清凈,不生煩惱,這個佛號就管用,念念將我們從煩惱里喚回來。只要一把佛號忘掉,煩惱就起作用,一個接一個來,煩惱就增長、相續。(凈空法師)
◎自己修行用功,要常常迴光返照,就是檢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之處,還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些事現前,就是心裡有憂慮牽掛,稍有牽掛就著相,四相具足。「便是向外馳求」,向外馳求就是攀緣,不是隨緣。「便非正知正見」,這樣的想法看法皆是錯的,不是正知正見。生活是修行,修凈土的人也要生活,也不離社會人群,每天都要對人對事對物。這一句佛號,念念提醒我們修清凈心,念念提示我們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是真正念佛。心裡有佛,除佛之外,一切要放下,心裡不可有絲毫分別執著,不可有絲毫牽掛。一定要曉得,牽掛是六道輪迴,無論牽掛什麼,都是以輪迴心造輪迴業,往生就困難。(凈空法師)
◎佛說戒定慧三學,戒學教我們剋制,要一切忍耐,這是修學的基礎。功夫深一層即得定,定能伏煩惱,心中清凈平等,但還是不究竟。總目標是般若智慧,慧若開了,苦就滅了。佛說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定不能轉,慧能轉。般若智慧現前,能把無始劫來所有煩惱習氣轉化成大菩提,佛菩薩以此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無盡的智慧德能原來是由煩惱變化而來的,所以煩惱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與涅槃是一不是二,除苦除得這麼圓滿究竟,真實不虛。般若法門歸結到一句萬德洪名上,更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能持名號之人,即是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諸經稱之三昧之王,實在這一句名號乃究竟圓滿的大般若。世尊對彌陀之稱讚,稱之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也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讚歎。如此乃能肯定彌陀名號是「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凈空法師)
◎全事即理,整個現象就是理體;全妄即真,妄是相,真是性,真是能變,妄是所變。如做夢,能變夢境的是心,所變的是夢境,所以說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全修即性,全他即自」,均是事實真相。凈宗所修的即執持名號,念一句阿彌陀佛原來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多少人不曉得,也不了解,在修學中是最高的法門。但如何修才能全修即性呢?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能如是則與性相應,與事實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凈空法師)
◎佛教我們要恢復真心,要恢復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就得要徹底放下。放下什麼?不是自己的事情不要去管它,你從這裡下手,不要再看到張家長、李家短,你把這些事情統統放在心裡,你就是執著,你還怕執著不夠啊?執著天天增加,你的菩提心到哪個時候才能現前呢?功夫如果再進一步,與自己相關的事也放下,為什麼呢?這個自己是假的,身是假的,家也是假的,世間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與自己的身家性命相關的都是假的,何況身家性命之外的呢?別人的事你管它幹什麼?我們學佛的人,所以不能成就佛法,不能修行證果,甚至念佛念了幾十年,功夫都不能成片,原因在哪裡?管世間上的事情管得太多了,管別人的事情管得太多,統統與自己不相干。甚至於管自己身家性命,這個念頭太多了,也不行,也是障礙。身體不好,不好趕快往生,多自在,還要想辦法把這個身體調好,在這個世間還多受幾年罪,你說你不就又錯了嗎?有什麼好貪圖的?念念念阿彌陀佛,念念求生西方凈土,就對了。(凈空法師)
◎把名聞利養、貪嗔痴慢、嫉妒障礙統統放下,放下這些,即是放下六道輪迴,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凈土,勸人念佛,這就是往生成佛的路。今天這個看不慣,明天那個看不慣,我們要明了,這是造輪迴業。世間的一切隨他去,自己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正確了,連孔老夫子教學也是這個宗旨——人能夠盡本分。我們修學的本分是依據《無量壽經》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落實在生活中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按照善導大師說的「一切從真實心中作」就對了。章嘉大師教導我,我也在此轉贈給諸位:「學佛的人,一生任何事情都交給佛菩薩、交給護法神去安排。」 自己什麼心都不操,這樣一來,心就清凈,就平等了。順境,是佛菩薩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薩安排的,所以在順境里沒有歡喜心,逆境里不生煩惱。一切皆是佛菩薩至善的安排,歷事煉心成就道業,哪裡會怨天尤人!(凈空法師)
◎般若法沒有別的,放下而已!從初發心直至成佛,修放下與布施而已。不放下不行!年歲大快要走了,還操心家業財產給這個、給那個,放不下;真正放下的人沒事。真放下,會不會給後人留下糾紛?如果真放下了,我相信沒有糾紛,因為你的後人見到你真正放得下,會感動;你吩咐這個、吩咐那個,還要立遺囑、請律師,沒放下!你的兒女怎會放下,當然爭得頭破血流,因為你給他的樣子就是放不下。真放下的好,得自在,所以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就是放下。一切法不可得,自然就不執著。世間人憂慮得失,沒有得到時,想盡方法要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心多難過,日夜不安,晚上睡覺作惡夢,日子過得很辛苦。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即空即假,得失心放下了。縱然得到了,沒有歡喜心,若無其事,因為是假的,有什麼好歡喜的;丟掉了,也不苦惱,因為是假的,本來沒有。所以,得失的念頭打消了,煩惱就去一大半。「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有什麼好憂慮的?命里不該餓死的,今天什麼都沒有,到吃飯的時候會有人送來;命里該餓死的,給他一座金山,照樣餓死。真正通達因果報應,求的念頭沒有了,我們學隨緣而不攀緣,在這個世間過一天算一天,不想明天,這才自在。明天還沒到,想它幹什麼!不要想明天,什麼事都沒有。緣聚緣散,聚也好,散也好,不放在心上。世出世間法都是業因果報,此人跟我很好,是過去結的善緣,但是緣盡時他就走了,沒事了;遇到惡人來纏繞,也是緣分,也有盡時。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心裡若無其事,佛號才能念得好。我們想求西方極樂世界,只抓住阿彌陀佛,其它的都不管,我生沒帶來,死也帶不去。果真能放下,這一句佛號才能念得好,佛號念好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世出世間法都不受干擾。「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對一切人事物的相不取,不執著,一切隨其自然,這就好,根本沒事,何必斤斤計較。死也不肯放下,那是自找麻煩,沒人害你,自己害自己,沒人逼迫你,自生煩惱,自己迷惑顛倒,能怪誰!只要有絲毫牽掛,就不能成就。無論世法或是佛法,心裡沒有真正放下,還有牽掛,就不行,一定要捨得乾乾淨淨,心裡不能有一物,心要空,心要凈。心本來是凈的,本來是定的,本來沒有東西,所以不能放一個東西在心裡,如《壇經》說的「本來無一物」。所謂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都歸到清凈心上,這就是學佛,如果不是修清凈,就不是學佛。諸佛菩薩在世間示現的是隨緣,沒有絲毫攀緣。攀緣是我想怎樣做;隨緣是恆順眾生,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做的有偏差了,稍告訴你修正一點,這是隨緣。教你修正,你接受很好,不接受就算了,你接受是如法、正法,得善果,你不接受,我看你造罪業,將來會得果報,我的責任不能不告訴你,但是我不能勉強你一定接受,如果有這個念頭,就攀緣;接受不接受是你的事,善果惡報也是你的事,與我毫不相干,這是隨緣。攀緣與隨緣有很大的差別。(凈空法師)
◎宇宙萬法的真相,這些相是有,不是沒有,但是這些現相不是真的,所謂不是真的,就是它不是永恆的存在,而是剎那變化,所以佛叫它作無常。這一切法,我們可以受用它,但不能夠執著它,你執著它就錯了,執著就有苦了,所有一切煩惱、惡業、果報都是發生在執著,所以要曉得這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一切法都無常,一切法不要執著。這一切法里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這身體也是無常的,所以對身體也不要去執著它,不執著什麼事都沒有了,身也隨緣。心清凈,清凈心對身體自然調整,它就恢復正常了,這身是隨心轉,心一清凈了,你這身體各部位像機器一樣,它就恢復正常了,病就沒有了,還是從心想生,這真有道理。所以絕對不貪生,絕對不怕死,為什麼?沒有生死啊,生死也是夢幻泡影,哪有生死?你執著有生死,你就會貪生怕死。我對生死不執著,生死對我就沒有了,這叫「了生死」,此時念念求生極樂世界,念念想見阿彌陀佛,這緣不是更殊勝嗎?不是更好嗎?所以真正要覺悟。(凈空法師)
◎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我們在一生當中,常常看到、聽到的很多,念佛往生的,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不生病,走得歡喜,走得自在,走得瀟洒,那是什麼功夫?都是念佛功夫成就的。有些人聽到,這個念佛堂念上三年就要死了,不能去,這還得了!嚇壞了,還得了嗎?有這種念頭的,迷惑顛倒,捨不得六道輪迴,捨不得三惡道,還搞這個,貪生怕死,你還有生死這個妄念沒有舍掉。念佛法門裡沒有生死,你不要以為那是死,沒死,往生是活著往生,死了就不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叫無生無滅,對的。為什麼?往生的時候,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來接引,我跟佛去了,這個臭皮囊沒用了,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換一個身體,要換一個紫磨真金色身,到那個地方相貌莊嚴,要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相貌,「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這個相太醜陋了,到那裡去沒有人歡迎,所以我們要換一個身,要換好相,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身體不要,丟掉了,活著走的,決定不是死了走的。所以我常常講,我們這個法門是不老的法門、不病的法門、不死的法門,你到哪裡去找去?我講的統統是實話,只要你念佛,心地念到清凈,剛才講的什麼病苦都會念掉,都沒有了,你不會生病,你不會衰老,天天歡喜,歡喜就年輕。人為什麼老?憂慮就老了,古人常講的「憂能使人老」,你常常憂慮,你就很容易老化。你的心裡常常歡喜,你怎麼會老?你不會老。所以在念佛堂裡頭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法喜充滿,你不老、不病、不死,你作佛去了。而且真的到這個時候,功夫成熟的時候,生死自在,你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你想多住幾年不礙事,功夫成熟之後,那不是業報身。我們今天想多住幾年,不行,壽命到了非走不可,不得自在,壽命沒有到想死死不了,壽命到了想活活不了,這麻煩大了。你念佛功夫成就了,你就自在,想多住幾年不礙事,想早一點走,行,就可以提前走。到那個時候,你自己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如果說是在這個世間多留幾年,留幾年的理由是什麼?度眾生,還有一些與自己有緣分的眾生,你要為了幫助這些眾生,多住幾年度他們,這才是理由。決定不是貪圖世間享受,世間的享受跟極樂世界怎麼能比,你怎麼會對這個世間有留戀,那太奇怪了,沒有這個道理。(凈空法師)
◎《金剛經》教人看破、放下,《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勸人老實念佛。一個人真正能夠看破、放下、老實念佛,這是徹底覺悟的人,如果不覺悟,決定做不到,真正覺悟,決定能成就。果然能把能得的心、所得之法看破、放下,而心中連看破放下的觀念也不存在,用這種心態念佛就是理念,得一心不亂則是理一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凈空法師)
◎人家要害我們,我們要忍,任由他相害,與這個人結來世緣,這是布施波羅蜜。於世出世間法,還有一樁事放不下,就是不覺。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卻一樣也看不破、放不下,念念都不覺,不能往生,口善而已。念這句阿彌陀佛,身心世界一切萬法都看破、放下,即是無量覺。(凈空法師)
◎為什麼往生消息都沒有,障礙在放不下呀,看不破呀。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果然放下,你就看破了,也就是事實真相明白了。時時放下,心裏面不能有東西存在著,「本來無一物」,修行人時時保持著本來無一物,心裡多乾淨。放下是「應無所住」,後面還有「生其心」,生念佛求生凈土之心。覺悟的生活就是菩薩行,換言之,從凡夫的生活回到菩薩的生活,但生活並沒有改變,過去做什麼行業,現在還做什麼行業,所不同的,過去是迷,現在是覺。迷的時候有苦,覺的時候有樂,這個樂就是所謂的「法喜充滿」,不同點就在此地,並不是改變他的生活,改變他的職業、行業。《華嚴經》上五十三參,我們看到那些菩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在他們原本的行業、原本的生活習俗當中覺悟了,而離苦得樂,這就是佛法。譬如我們在廚房裡面工作,每天燒飯、洗碗、抹桌子,世間人覺得這是苦事情,但覺悟的人卻覺得是件快樂的事,這些事情其實就是六度萬行,就是戒定慧三學。工作還是一樣,事情還是一樣,只是心理觀念改變了,這一變,就是菩薩的生活。菩薩的生活是什麼?就是每天燒飯、抹桌子、洗碗碟。《華嚴經》上教給我們的就是這些,教我們怎樣過一個最快樂、最幸福的生活,這是事實,這就是修行,大乘菩薩行,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在這裡修。不了解的人,認為天天做這些事情實在是苦死了,家庭主婦一個個都想跑了,這是迷,迷就苦了,悟就樂了。覺悟的人,知道在這些地方是修布施、修稱讚、修供養、修忍辱、修禪定、修般若,所以迷悟完全不一樣。無所住就是通通放下,一絲牽掛都沒有,生心是生念佛的心、求生凈土的心,這才決定能往生。弘法利生的心都不要生,隨緣,那是我們附帶做的,不是主要做的,主要是念佛求生凈土。(凈空法師)
◎為什麼不能往生?雖然念佛,這個世間捨不得放下,許許多多人都是這樣念佛,放不下。世間一切相,都是剎那九百個生滅的業因果報相續相,這種現象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放下的心是假的,所放的境界也是假的,一場空,凡是把東西放在心裡,就是搞六道輪迴。你的心什麼都不要牽掛,單念阿彌陀佛,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沒有別的事,決定能成功。(凈空法師)
◎古人以這個目標來衡量,稱念佛法門為萬修萬人去,就是「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得到的。雖然說人人能得到,為什麼我們得不到?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也沒得到,這不是你根性的問題,而是你在方法上出了差錯,你沒有把萬緣放下。你要想真正做到「功夫成片」,必須把世緣看淡,必須把它放下,你就會得到。世緣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心裡放不下,一點用都沒有,是要你心上放下,事上不放下沒有關係,事不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最怕的是心上放不下,事放下是錯的,反而給人毀謗佛法的機會。所以,佛弟子做事比一般人更認真、更負責,事情做完了,心裡決定沒有牽掛,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凈空法師)
◎放下是在心裡放下,不是在事相上放下。一切事都照做,做得很認真很負責,但不著相,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其它什麼都沒有,這叫做放下。真正放下的人,事情會越辦越好!因為放下,智慧就現前!看破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萬法不是真的,短暫的,剎那生滅,了不可得。不但世法是夢幻泡影,佛法也是夢幻泡影,世法是因緣所生法,佛法也是因緣所生法,這就是真相,因此世法不能執著,佛法也不能執著,都把它放下。《金剛經》說的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執著,都把它放下,這些東西絲毫利益都沒有,你要它幹什麼。什麼事情最重要呢?老實念佛重要。你還想念念經,還想研研教,那你就是不老實,老實念佛的人,只有一句佛號,其它統統放下了,老實人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我們看近代這些往生的,預知時至的,這是最好的例子,這些人距離我們都不算太遠,他們給我們做見證,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凈空法師)
◎念佛人一天到晚注意這句「阿彌陀佛」,這也是話頭。禪宗必須開悟才能出三界,凈宗不悟也可以帶業往生,這個話頭比禪宗的話頭好得太多,用一個念頭,止一切妄念,用意與目的皆在此。除凈宗法門以外的法門,用般若、用觀想修行,總方法稱為「智念」,轉識成智。凡夫的念頭是「情念」,帶著感情的,愚痴,痴情。修行人用功夫把情轉成智,所有的方法都是智念。我們念「阿彌陀佛」,不是智念,也不是情念,而是「凈念」。凈念與清凈心關係更密切,所以智念還不如凈念。凈念,直接修清凈心,就是真如本性,清凈心就是真心,就是禪宗所講的本來面目。「十方法界所共具」,其實,它是十方法界的本體,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是從一真法界變現的,我們一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一有人我是非的執著,就在十法界內製造出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如果沒有煩惱,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輪迴;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就沒有十法界。我們現在天天還打妄想、生煩惱,就是用輪迴心造輪迴業,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沒指望。真的想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就不要再用輪迴心,不要再造輪迴業,而應該依照佛菩薩教的方法,「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在事相上,佛菩薩過日子,我們也過日子,佛菩薩每天穿衣吃飯,我們也穿衣吃飯,佛菩薩每天做工,我們也做工,然而用心不一樣,我們是真作,他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做什麼樣的工作,心裏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人我是非,永遠保持心清凈,這就是佛菩薩過生活,就是佛菩薩在辦事。我們必須認識真相,學習一點一點地放下,不斷地放下,一定要進步才行,決不能退步,要真干!開頭得咬緊牙根,因為習氣太重了,開始放下當然很苦,這個關口要突破,要精進,決定不退轉,就有成功的希望。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就是金剛般若。(凈空法師)
◎知道現前應當做哪些事,不應當做哪些事,這就是智慧,這才如法。果然依教奉行,念頭轉過來,業就轉過來了。轉念頭,就是「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轉染成凈,轉迷成覺,轉成「阿彌陀佛」就對了。覺了之後,明白外面這些不相干的境界,原來全是自性所現之物,所以顯示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原來都是「妙凈明心,性凈明體」。妙凈明心是指色相作用,性凈明體是指真如本性。看到大地一切眾生個個都是佛,花草樹木也是佛,沒有一樣不是,這是真的成佛了。我們今天看眾生,這個面目可憎,那個不高興,這是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起這種心,造這種業,多麼可怕。我們看到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事都是好事,你才是好人,才是做好事。我們曉得道理了,從今之後,就看自己如何轉法。(凈空法師)
◎所以一心稱念就是念實相,要不然它怎麼能滅罪?我們念佛,念佛的人就是大慈大悲,為什麼?要自己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幹什麼?見阿彌陀佛,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明心見性,為的是得無上菩提。得無上菩提之後,為什麼?為了廣度眾生。我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像佛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我們就能現什麼身,這度眾生才真的叫自在。所以沒有見阿彌陀佛之前,我們想度眾生,心有餘而力不足,縱然發懇切的願望,智慧、能力做不到也是枉然。修學其它法門要像佛菩薩一樣,能夠自在現身談何容易!即使遇到真善知識,如法修行,經上跟我們講,要想證得法身大士的地位,至少還要修兩個阿僧祇劫,才有這個本事。兩個阿僧祇劫是天文數字,我們覺得時間太長了,還是念佛往生凈土好。有一些人說,念佛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沒有慈悲心,所以你功夫不得力,你要是有大慈悲心,你的功夫必定得力,決定不會退轉,決定不會疲厭。沒有慈悲心,念幾句佛號就累了,就要休息了,都是沒有慈悲心。「經體為生實相,修宗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是修學的綱領。「離相,觀空也,修慧也」,離相是修慧、觀空,「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所以福慧雙修,離一切相是修慧,修一切善是修福,福慧雙修,因為福慧雙修這才能圓成佛道。福慧雙修當中,慧重於福。你知道這個道理,你才曉得離一切相是主,是第一重要,修一切善是輔助,也非常重要。離相從哪裡離?就在修一切善裡頭離,不修一切善那你離什麼?你也沒得離了。一定要懂得離相修善,這才是福慧雙修,這才叫真懺悔。學佛最忌諱的是修福不修慧,佛門這樣的弟子很多,喜歡修福,喜歡福報,喜歡享福,不要智慧,痴福。這個福報到哪裡去享?你要知道,因為他愚痴,愚痴變畜生,畜生道裡面去享了。(凈空法師)
◎一般人知道佛門裡講「開悟」,執著此名相,以為「開悟」莫測高深,很玄很妙。什麼是真正開悟?每天將自己的毛病找到就開悟了,這是真的開悟。找出自己的毛病,再將毛病改過來,這種人真有功夫。一天能改一個毛病,三年以後,此人就是真菩薩。若一天能改一個毛病、過錯,則求生凈土不只是想去就去,而是來去自由。自己一天一個毛病都沒有找出來,這一天就空過了,毫無進步。並非每天讀多少遍經,念多少聲佛號,那沒有用處,即是古人講的「喉嚨喊破也徒然」。(凈空法師)
◎真修,一是把觀念轉變過來,稱為「作觀」,一是把行為轉變過來,稱為「觀行」。行為是六度,觀念是無住。「無住」就是什麼都不放在心上,一定要心清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下行嗎?決定不行。為什麼不行?因為那是妄想,妄想障礙了心性,怎能不放下!這樣我們才認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的是無量法門修行的中樞,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念阿彌陀佛,身心世界要放下,不放下不能帶著往生。帶業是帶舊業不能帶新業,這是我們必須曉得的。(凈空法師)
◎有真誠、慈悲之心,有看破、放下、念佛之行,你的願是真實的,你決定可以做到。(凈空法師)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 這三句將五德(溫良恭儉讓)、三福、六和敬都包括在其中,意義無限深廣,這三句是修行人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都必須遵守,決不能違失,我們的功夫才能得力,修學才會有效果。對我們現前學佛而言,此三句經文實在是無比的重要,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犯了過錯,自己並不知道。一切錯誤的發生都在妄想執著,一念私心,自己平日修學固然不錯,但是不知不覺就障礙了別人。真心本來不動,本來沒有念頭,動念就是無明,念頭就是妄想,有念皆妄,有念無念、非有念非無念,都是妄念,離一切妄念,才是佛在大乘經說的「正念」。「正念」的意義很深,「正念」是沒有妄念,就是自性起用。此處最易錯認,因未離心意識故,以為正念還有個「念」,那就錯了。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算不算正念?如果以絕對的標準講,這句「阿彌陀佛」還是妄念,清凈心中沒有阿彌陀佛。為什麼凈宗將這句阿彌陀佛當作正念?因阿彌陀佛名號雖是妄念,此一妄念最接近正念,故凈宗用此一妄念的方法達到正念。(凈空法師)
◎般若要是離開凈土,決定得不到究竟,就和《華嚴》一樣,《華嚴》到最後,要不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不能圓滿。所以,凈宗是真正的大圓滿,真正是究竟的境界,究竟的果位。(凈空法師)
◎「便是觀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離念,二邊不著」,這個功夫就是我剛才講的,念頭一起,立刻換成阿彌陀佛,一換成阿彌陀佛,妄念沒有了,離有,一句阿彌陀佛提起,又不落空,空有兩邊不著。何況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名號是性德之稱,不是普通名號,普通所有名號都是假的。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是指一般的名字相。馬鳴菩薩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告訴我們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而自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由此可知這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名稱都是假名,唯獨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真的,純真無妄,這不是假名。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念阿彌陀佛就真正兩邊不著,回歸自性了,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凈土。(凈空法師)
◎雖然生心,要「無住」,才與真相、實相相應。生心,有住,不是真相,無住,不生心,也不是真相,一定是生心無住、無住生心,才是實相。如果契入「無住生心」,二而不二,實相就現前了,實相現前就是自性現前。宗門講的「明心見性」,就見性了;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就證得理一心。無住與生心是一不是二,如果說是兩邊,不能成為一樁事,就沒有見性,沒有得一心,能把這樁事看出,原來是一不是二,就見性了。(凈空法師)
◎蓋放下一切,即是「無所住」,一句佛號聲聲相繼,即是「生其心」。(
◎名必有相,例如說茶杯,大家一聽到,心裡就有個茶杯的印象。眼前的境界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如自己作得了主,即可變現出一切全是好的境界,自己心中無種子,哪裡會變得出來?明白這個道理,心就平了。看到惡人,亦是心裡變現出來的。學佛之後才知道心即境、境即心,最要緊的是轉自己心裡的境界,心染污找凈土哪裡找得到?念佛不明白佛法的道理,用分別心、染污心念佛,不能往生,因心與凈土不能相應故。我們執持名號一心念佛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起了,這個時候精神意志完全集中,能夠把煩惱伏住。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話是覺悟的意思,能把煩惱伏住,是覺悟了。伏心是定,用念佛的方法把煩惱伏住,伏久了就生智慧,智慧慢慢開了。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你念的佛號跟念佛號的心與自性覺相應。自性覺很難懂,與自性彌陀相應,或者說得更清楚、更明了一點,大家更好懂,念念跟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相應,這個好懂,這是明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阿彌陀佛的心愿為自己的心愿,以阿彌陀佛的解行為自己的解行,這明心菩提。(凈空法師)
◎西方極樂世界以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皆為自性所變現,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唯心凈土,自性彌陀,我要往生自己變現的凈土,還有什麼障礙嗎?理論如此,事實上我們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不能達到一念,如果一念回心,決定往生。我們知道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自心本具極樂,所以念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回歸到自性,從一切妄想雜念中回到一念。(凈空法師)
◎什麼是從心地修?一心念佛就是從心地起修。從心上修,是從根本上下手。(凈空法師)
◎心裡不著相,不分別,所以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定力就是專心,定就是專,不一定要盤腿面壁才是修定。佛法講,行、住、坐、卧都是定,就是專心,心裡沒有二念。如果我們行、住、坐、卧都是一句佛號,就得「念佛三昧」,是大定。沒有出定、入定之相,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生活都在大定之中,這樣才能重重突破。(凈空法師)
◎一切境界來了,不要避免,一切隨緣,用微密關照,事事物物皆是善知識。要處處想找個舒適的環境,哪裡能夠找到。縱然能夠找到一個清凈環境,但心中還有煩惱,患得患失,心隨境轉,焉能消業求生西方凈土。業障要靠自己去消的,佛菩薩沒有辦法替我們消業。真信切願持佛名號,那是發菩提心,因為生西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旦生極樂世界,同證不退,佛道可成,眾生可度。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惡,「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菩薩坐禪,不念一切,只念一佛。(凈空法師)
◎怎樣修清凈心?修不著相,不著相,心就清凈,才真正莊嚴佛凈土。無明煩惱把我們的本性障礙了,也就是我們的清凈心不能現前。我們有妄念就不平等,妄念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我們有貪、嗔、痴、慢,是污染,這兩種障礙都非常嚴重,《金剛經》專治這兩種病,使我們的心恢復清凈、平等,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就行了。這個方法,理上我們通達了,事上有困難,因為事上修的確要心很細,粗心大意的人很難,不但要觀照,還要微密觀照才真得受用。例如,吃一口飯都圓滿具足六波羅蜜,幾個人知道?穿衣也是圓滿六波羅蜜,一舉一動都圓滿具足六波羅蜜。微密觀照,粗心大意的人沒有法子,須懂得這個道理才行。我們換個方法,不用《金剛經》上觀照的方法,用念佛的方法,不必理會微細的六度,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這個方法簡單,人人都會。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圓滿六波羅蜜,不需要一樣一樣分析,老實念佛就行了,一起心動念,立即換成阿彌陀佛,就成功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不但是六波羅蜜,三學、六度、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全都具足,這是佛法的總綱領,換句話說,所有一切佛法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一個不漏。……起心動念之處,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行了。念佛還有佛力加持,就是不一樣,功夫達不到,佛力還給加持。不但阿彌陀佛加持我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加持,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念佛一定要誠心念,一心專念,不能懷疑,不能夾雜,功德就很殊勝。如果念佛中生了疑惑,像平常我們生病,念了幾天阿彌陀佛沒效果,就想大概要念藥師佛,藥師佛是管治病的,觀音菩薩管消災的,地藏菩薩管超拔的,一個人分配一個職務,這就是你的心有疑惑、有懷疑,所以念得沒有感應,有夾雜就沒有感應。一定要專心念,一心念,誠誠懇懇地念,一定得感應,而且感應很快、很顯著。我們身體有病痛,不健康,毛病很多,如何把它去掉?修清凈心,只要清凈心現前,什麼病痛都沒有,這是真實的。(凈空法師)
◎本性絕無虛妄相,緣慮是思想,分別是見解,心性中無此緣慮分別。古德教初學先從根本智下手,根本智是無知,求清凈心,不准你有見解有思想,離一切語言文字,長時在定的境界。今人學佛從有知下手,有思想有見解,乃大錯特錯,學佛學得再好,只能稱作大佛學家,而不能斷煩惱、得清凈心、了生死、出三界、超凡入聖。凈宗修學比較特殊,人人可學,不把心住在定上而叫學人把心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心中除一句「阿彌陀佛」外,沒有一點東西,此謂之有凈土,有凈土必生凈土。(凈空法師)
◎雖然在大眾之中,我們念念是阿彌陀佛,不去想是非人我,不去想名聞利養,不去想五欲六塵,保持清凈心。(凈空法師)
◎無論什麼念頭起來,立刻轉念阿彌陀佛,久久自然無念,決不能夾雜求一心的念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不但身沒有,能思惟想像、起心動念的心也沒有,這是事實真相。把幻有不實的東西當作真有,無量無邊的苦惱就此而生。若豁然明白,就得大自在,才曉得事實真相,然後我們在這個世間天天玩耍,遊戲神通,快快樂樂,永遠沒有苦,因為我們過的是一如不二的日子,「一如不二」是諸佛與大菩薩的生活,提升自己過佛菩薩的日子,不再搞六道輪迴。「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知道念與無念是一不是二,就覺了,所以,有念不怕,只怕不覺,覺了就是佛菩薩,不覺即是生死凡夫。眾生與佛的差別,就在一念之間。(凈空法師)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唯心之義,須以三量而定。三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者,謂親證其理境也。比量者,借眾相而觀於義,用比喻而通曉理。聖言量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千經萬論,皆如此說。從上現量、比量與聖言量來看,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確然不虛。(
◎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繞。但有一毫凡情聖解,夾雜於念佛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實。處事時,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事未至勿將迎,事已過勿留滯。坦坦蕩蕩,鑒空衡平,即第一念也。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或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則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循欲即暗,循理則明。無論念佛、處事,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
◎念佛時,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即所謂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計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識,隨識即染,依智則凈。(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無際,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謂無,應用千變萬化,而不可謂有。三世諸佛,一切眾生,從無二體。十方虛空,剎塵差別,皆吾心所現之相分耳。是故四種凈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謂極樂不即唯心,則西方豈在心外?而吾心豈局東方者哉。人謂諸有為法,皆如夢幻。不知心性,不可喚作有為,不可喚作無為。因迷故即無為成有為。有三界輪迴因果,喻如夢幻泡影露電。若返迷歸悟,則又即有為成無為。如夢得醒,幻複本,泡歸水,影歸質,露不異濕性,電不異常光。今念佛求生凈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概以夢幻掃之,可乎哉?今人於夢幻妻子家緣,不能當下割捨。夢幻功名富貴,不能當下遠離。夢幻苦樂寒暑,不能當下覷破。乃至夢幻詩文機鋒轉語,不能當下唾棄。獨於夢幻西方,則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凈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絕待而論:惑業感於三界,惡夢也,念佛生於凈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惑者又曰:當下即是凈土,何必西方?問曰,當下即飽暖,何必吃飯穿衣?當下即富貴,何必貨殖科甲?當下是學問,何必讀書?當下是帝京,何必北上?既世間法毫不可廢,何獨於出世法而廢之!苟深思此理,凈土之生,萬牛莫挽矣!天如祖師云:「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釋迦復起,不易斯言。(蕅益大師)
◎天地萬物,皆有始終,有形象,有方隅,有分際。唯心識無始終形象方隅分際,故曰覓心了不可得。心了不可得,而天地萬物,無一不唯心矣。然我法二執不破,則唯心唯識之理不彰。心識之理未明,則因果感應之妙,不能如指諸掌。故華嚴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觀經云: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夫心,猶金也。十法界因果,猶種種莊嚴器具也。然天下容有不造器之頑金,斷無不造十法界之頑心。縱一念不生,仍造成無想外道矣。故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所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蕅益大師)
◎證心大德,問心要於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壽昌云:念佛心即是佛。蓋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唯其無性緣生,故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專註,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唯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故須念佛求生凈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謂之以佛證心,可也。謂之以心證佛,可也。謂之以佛證佛,以心證心,亦可也。至直捷穩當,至圓頓了義,不可思議,不可將餘一切法門比量。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則諸佛出廣長舌相以證之。「若人專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 金口誠言,可不信哉!(蕅益大師)
◎但佛悟此心,如醒時人。眾生迷此心,如夢中人。離醒時人,別無夢中之人。豈離夢中之人,別有醒時之人耶。但夢中之人,當不自認為真,亦不離夢中之人,別求醒時之人。唯應常憶醒時之人,憶之又憶,則將見大夢漸醒,而夢眼大開。即夢中能憶之人,便是所憶醒時之人。而醒時之人,非夢中人也。夢中人眾多,醒時人唯一。十方諸佛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別,法爾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徹悟大師)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凈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徹悟大師)
◎持名念佛,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號,歷歷分明,穿衣吃飯,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若理一心,直能體究萬法皆如,無有二相。所謂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凈穢不二,苦樂不二,欣厭不二,取捨不二,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平,不用勉強差排。但自如實體究,體究至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終成戲論。二六時中,覓毫髮許異相不可得。西方即在當下,十方不異西方。無生即生,生即無生。是名理一心。(行策大師)
◎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謂牢持於心,而不暫忘也。稍或一念間斷,則非執持也。稍或一念夾雜,則非執持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凈業。一心不亂,乃凈業之歸宿,凈土之大門。未入此門,終非穩妥,學者可不勉哉。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凈土正宗。三以攝心專註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專持四重律儀,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凈土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以上八事,各宜痛講,修凈業者,不可不知。(徹悟大師)(說明:參看「於持名時……」六段和「修凈業人……」兩段)
◎今時凈業學人,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不保者,無他,蓋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閑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鑠無餘。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花國里。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行策大師)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徹悟大師)
◎佛法要妙,唯在乎誠。汝能始終守之以誠,則更無可言矣。談玄說妙,弄口頭,求神通,宜置之東洋大海外,方可親得實益耳。(印光大師)
諾那金剛上師問答
問:阿彌陀佛所變化之諸佛菩薩,不知有多少?
答:阿彌陀佛為普度眾生,所化身之佛菩薩,無量無邊,算不出數來。總而言之,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
問:顯教法門修西方凈土者,照阿彌陀經所說,須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方可決定往生。但一般居士,世務憧憧,終日奔走衣食不暇,且人命無常,口氣不來,便成隔世,倘忽得急病,尚未能念到一心不亂程度,不知臨命終時,亦可往生否?
答:修凈土以信願行三字為主,願字是否懇切,尤為能往生與不能往生之重要關鍵。只要汝一心愿去,毫無疑心,雖功德淺點,亦可往生。如誓願不堅,往生心不切,雖功德甚大,亦未必能往生。我講個譬喻汝聽,阿彌陀佛之慈悲願力,譬之為一大圓圈,行者之心,譬之為一條堅牢長繩,繩端還要系一鉤子,將此鉤確確實實鉤住大圓圈,不使活脫,則臨終時,無論何人,佛力一吸,全蒙接引往生矣。如行者之心,雖為一條長繩,但行者不死死抓住,繩端無鉤,鉤不住大圓圈,則功德再大,亦恐怕未必能往生。總之,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平等普度眾生,汝能往生與不能往生,只看汝是真願意去與不願意去為斷。
問:修顯教凈土者,命終時能否往生,以願去不願去為斷之理,已蒙上師開示。請問命終時,應如何發願,方可決定往生?
答:修顯教凈土者,臨命終時,對於一切事務,不管它亦不理它,亦不問自身四大分離痛苦不痛苦(平時念佛精進者命終時不痛苦),萬緣放下,一絲不掛,將心團結為一,不使散亂,一心觀想彌陀,求佛接引,如平時失足落海,求人援救,又如頭髮著火,撲救頭燃之心一樣,更要有堅固往生之自信力,我自信一定能往生,一定能蒙佛接引,果能如此發願,無論何人一定往生。如稍存個恐怕自己功德不大,不能蒙佛接引之猶豫心懷疑心,則一念之差,心力散亂,不能往生矣。學佛恰如打仗之理相同,決心不堅確者,往往功敗垂成,決心堅確不顧成敗者,終獲最後勝利。命終之頃,正如打仗者,判分勝負最後五分鐘之有決心與無決心耳。我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唯心凈土,本性彌陀,並無東西南北方向之差別,有方向之差別者是凡夫心,我心萬法具足,汝信得過自己是阿彌陀佛,念念向自心發願,一定往生,一定成佛。但不可有疑心為最要緊。
問:求上師慈悲,傳一最易最穩最快當能得感應,且能速行成佛之大法。
答:最易最穩最快成佛之法,莫過於彌陀大法,此法如專誠一心修持者,七天即成。到命終時,一心往生或一心求彌陀慈悲接引,或觀想唯心凈土、本性彌陀、我即彌陀、彌陀即我、是心是佛、是佛是心,無不成就。此外只有一心不亂,多修禪定,求明心見性,自心明白之法。我心何時完成明白,何時即成佛,一日不明白,一日就是眾生。所謂一心不亂者,是不要將心收住,又不要將心放開,不執著,不著相,不取不舍,住於不心,住於不法,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是雲解脫。如果是多行打坐,用意將心收住而入定,此就有收心之念,不是一心,便有二心,其結果恐怕落於羅漢道。如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如阿達爾瑪佛,一絲不掛,方是法身佛,這就是一心不亂境界。此種功夫,全在各自修證,非言語所可形容,所謂不可說不可說者也。最易最快成佛之法,除修彌陀大法外,只有一心不亂求自心明白之法,這就是無上密宗即身成佛之大法。康藏修佛者,看自己道行有無進步,是看自己之心,今年比去年慈悲一點沒有,明白一點沒有,今日之心,比昨日慈悲一點沒有,明白一點沒有。如今年今日之心,比去年昨日之心,慈悲一點明白一點,便是有進步,否則便是無進步。並不是求見佛,求飛空,求得各種神通,便落於外成,不是內成矣。我此種開示,汝們就是拿這個房屋大的金銀寶珠往印度康藏,去遍訪大德,求其開示,亦沒有比此種開示還要更高的方法。(記者謹按:此為上師披肝瀝膽,畫龍點睛,最為懇切無上之開示歟。)
問:發菩提心之大小,在果位上,有何差別?
答:如發心自己成佛後再來度眾生者,其證得之果為羅漢。如發心度盡眾生後自己才成佛者,其證得之果為菩薩。如發心自己是佛,一切眾生均是佛,平等平等,無人我之相者,其證得之果為佛果。密宗行人,無論出家在家,均以發大菩提心為主。即安樂利益眾生,視十方眾生猶如自身,猶如慈母之愛子女。普願十方眾生一切業障苦惱等,均歸我代受。我之一切功德,均普施十方眾生。眾生都去成佛,我願入地獄為眾生受苦。視成佛與入地獄,為平等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為眾生,不為自身,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之誓願如此。若如此發心,便是大菩提心,便與觀音誓願相合。我即是觀音,即是彌陀,即是十方諸佛。其餘發願,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便知詳細。
問:現在一般人世務憧憧,修法之時甚少,不知有無最簡單而且最大之修持法?
答:密宗最簡單最大之修地,汝就是本尊本尊就是汝。汝之身口意就是本尊之身口意。汝之居處或辦公室,就是本尊之莊嚴佛殿。汝之父母妻子及一切所見之眾生,均是本尊之身體。汝耳所聞一切聲音,均是本尊之法語。汝心所想及一切眾生之心念,均是本尊之心念。一切地水火風空,無一不是本尊之功德。汝所住之世界就是佛土。常如此想,就是無上密宗成佛之大法,久而久之,自能打成一片,到一心不亂境界。最要緊是汝自心信得過汝就是本尊,本尊就是汝,汝與本尊無二無別。問:如此簡單修持,其功德是否與清凈修持時之功德相等?
答:功德一樣。密宗行人,最要緊是發大菩提心,並且信得過我就是本尊,此為密宗根本之道理。如能深信不疑我就是本尊,本尊就是我,則所說之話,所食之物,所穿之衣,甚或打人罵人都是功德。譬如蜜蜂採花成蜜,而不傷花之道理一樣。最好是常作本尊想,對於一切眾生均作本尊想。其外只有不可一時忘失本尊之心印或咒語,二者總要常常記得一樣。亦與我是本尊本尊是我,是心是佛,是佛是心這理相同。如何時忘失本尊之心印或咒語,何時便是凡夫,便無功德。
問:放生時念何種經咒,功德最大?
答:放生時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或持密宗根本咒六道金剛咒,並代他發願,則能消滅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業障,來世可轉生為種有善根之人身,便可修佛成道,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問:對於亡人或死亡甚久,其或已行轉生之亡人,修法超度,能否受到利益?
答:可以受到利益,不論已轉生未轉生之亡人,均能得到利益。
問:密宗行人,常作我即本尊本尊即我觀想,此為無上簡單修持法,不知除此以外,另有其它之修持大法否?
答:最好是常作本尊想,對於一切眾生均作本尊想。不可一時忘失本尊之心印或咒語,二者總要常常記得。亦與我是本尊本尊是我,是心是佛,是佛是心這理相同。如何時忘失本尊之心印或咒語,何時便是凡夫,便無功德。
問:修法超亡人時,自己應作何觀想?對於亡人,應作何觀想之功德為最大?
答:都觀想為本尊。一樣都作本尊觀想,不論何時何地,兩眼所見與不見之一切眾生,都觀想為本尊。我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如此觀想,功德甚大。
(說明:阿彌陀佛即是凈土法門的本尊,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即是凈土法門的心咒,執持一句佛號即是在修凈土宗的我即本尊本尊即我,所以修凈土宗念佛法門無須觀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老實念佛即可。參看「五宗八教……」一段)
般若凈土中道實相菩提論自序
瞭然法師著
凈土法門,原來有事有理。識者知其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事理融通,方圓無礙。何以故?其事雖方,其理極圓。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圓不礙方,方不礙圓。不識者,只知有方,不知有圓。所言只知有方,不知有圓者,皆因只知有事,不知有理也。是故凈宗修持方便,亦略有分別不同。有事理圓修者,有專依事修者。但以專依事修,心不明了。只能信事,不能信理。逢著說理,多認為禪,心即放棄,實則而非禪也。何以故。般若理性,宗宗相同,在禪為禪,在凈為凈。識者知其凈宗理性,即般若理性,般若理性,即凈宗理性。故佛說文殊般若經,一行念佛三昧云:善男子,善女子,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拙按利根行人,多有般若氣分,性好深入,皆能入佛果覺,住佛正定。既得入佛果覺,住佛正定,即入一行三昧。從此安心念佛,念念觀照,自能了知如來菩提果中,定慧圓明。非但了知如來菩提果中,定慧圓明,復能了知如來菩提果中,西方凈土,七寶莊嚴,全體具足(如來菩提果覺即是法界藏身)。雖能了知如來菩提果中,西方凈土七寶莊嚴全體具足,而究竟求生西方之願依舊殷殷不息。若能如是熏修,所謂事理圓修。凡念佛時,一念圓觀,頓覺身在如來菩提圓滿果中,本來不出不入,安居正定。如是入者,稱為頓入。非但不失往生正因,生則品位亦高。何以故?皆因心與如來菩提果覺相合,已得佛果熏染氣分,故品位亦高。倘或不能如上事理圓修,但當專依事修,不必深入理性。若肯念念至誠,持佛名號,亦能漸漸深入如來菩提圓滿果覺也。如是入者,稱為漸入。雖則品位次之,而同歸西方一也。凈土法門,本無大小偏圓,皆由行人根機不一。故此聊陳數語,分別說明。俾閱是論者,各獲其利,功不唐捐。普願見聞翻讀,不拘或贊或謗,若信若疑,同歸西方凈土,共證無上菩提。
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九日
觀音大士成道日
寄食靈岩粥飯僧瞭然和南敬序於佛海泉珍桃不退關房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最大的心愿
(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人不願享受幸福安樂,也沒有一個人不想遠離痛苦不幸。可是自從來到這個人世間,卻屢遭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以及病、老、死等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痛苦。如果有一個神聖的地方,那裡無絲毫痛苦,安樂無比,那麼,有誰不心神嚮往呢?引導無邊無際的苦難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是晉美彭措法王一生中的最大心愿,也是最主要的事業。)
法王晉美彭措如意寶曾多次發願救度整個娑婆世界的每個有情眾生。他老人家經常說:「我今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將凡與我結下仇緣或親緣的所有眾生都引導到極樂世界。雖然有東方現喜剎土,鄔金銅色吉祥山簟土等許許多多清凈剎土,可是像極樂世界那樣功德圓滿,又極易往生的凈剎卻絕無僅有,而且往生後可以成就一切所願,無休度化一切有情……」 法王時常宣講極樂世界的功德,不僅自己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並且勸無量眾生髮願往生。
一九八九年前去拉薩,朝拜釋迦牟尼佛親自加持過的覺卧佛像時,在威嚴赫立的覺卧佛像前,想到佛陀的大慈大悲,淚水情不自禁奪眶而出,法王猛厲祈禱並默默發願悉心畢力弘法利生,解脫沉溺在輪迴中的無數有情,使他們往生凈土。隨即入定,在境界中,覺卧佛像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並且面帶微笑地說:「善男子,以後凡是與你結緣的眾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 得到了如是授記。
此外,羅珠上師、觀音上師都曾說過:「你在晚年時將廣泛弘揚凈土法門,依此可使無量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根據這些授記,法王開始普遍弘揚凈土法門,勸誡眾人念誦阿彌陀佛名號。……此後,舉辦了數次規模宏大的極樂法會,為無數眾生提供了與之結上法緣的殊勝良機。其中盛況空前的有三次,一次在道孚,一次在色達,一次在新龍。每一次都是人山人海,人數多達數十萬之多,最為隆重的一次參加法會者達到了近一百萬。……從這一份功德來講,一般人不僅難以做到,也是非常難以想像的。
菩提金剛在授記中寫道:
單堅阿拉木天喇榮溝
烏金蓮師化身名晉美
彼於菩薩四眾眷屬中
廣弘顯密教法如明日
利生事業頂天立地也
清凈所化眷屬遍十方
凡結緣者皆生極樂剎
這明確地指出了:右邊是單堅神山、左邊是阿拉神山、具有木天女神山的喇榮山谷中,有位蓮師的化身名晉美彭措尊者,攝受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姨四眾眷屬,其有廣大的弘法利生事業以及凡與之結緣者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
最後,讓我們祈請藏傳佛教再弘時期的法王、宗教領袖,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長久住世、身體健康,願他老人家那無與倫比的殊勝教法,如日東升一樣,照遍整個大千世界,使無量的有情眾生都走進西方極樂世界永恆的殿堂!
(摘自法王傳)
密宗斷惑論(摘要)
索達吉堪布著
有些人認為,藏傳佛教純粹是密宗,與漢傳、南傳佛教完全不同。……其實稍具常識的人,便知道藏地的寧瑪、格魯、嘎舉等各家宗派,都是顯密並弘,顯宗的典籍,其豐富程度實不亞於漢傳與南傳佛教。
……但又有人走向了一個極端,認為只有顯宗修學圓滿後才能修學密乘,殊不知顯宗修學圓滿即已經究竟成佛,與修密宗所證得之佛無二無別,已無需再藉助於密乘的方便。又比如證悟必須建立在清凈戒律的基礎上,但並不意味著只有戒律完全清凈後才有機會證悟……。經論都有外、內、密義,也有一般與特殊的用法,總說與別說等等的差別,而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判斷,死在了句下。
須知其實密宗中也同樣包含了凈土宗,在法王如意寶的《文殊大圓滿》、無垢光尊者的《四心滴》等眾多大圓滿法中,都有具體的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法。……嘎舉派的恰美仁波切等許多密宗行者臨終時也都往生極樂凈土,寧瑪派大祖師麥彭仁波切專門造了《凈土教言》來論述極樂的殊勝,勸導世人往生極樂。宗喀巴大師、恰美仁波切以及麥彭仁波切都造了《極樂願文》。如今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顯密並弘,平時一再強調弟子們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以自己發願往生而為表率。法王指出修密法者必須同時兼修凈土……在每年秋季五明佛學院都要舉行往生極樂大法會,促成廣大眾生的往生順緣。……往昔大德如諾那上師說:「修任何本尊,皆必須兼修西方凈土。」 貢噶呼圖克圖也說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密宗的即身成佛。」 此句的密意為宣說顯宗的往生凈土與密宗的即身成佛互不相違之義……
願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如何聽經與修行(摘要)
時輪教法第四十六代傳人和覺囊派法王阿旺雲登桑布
修行者鬚髮無上菩提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輪迴道上的一切眾生,無始以來,他們都曾是我們自己的生身父母。他們在成為你父母的時候,用無比的骨肉親情來撫養你,給予你最好的衣物和溫暖,嘔心瀝血來培養你,他們是你血脈骨肉情的真正恩人。這些大恩人在這污濁的娑婆世界中迷惘徘徊,而內心與外在環境相違,在求不得等諸苦中掙扎。他們很想擺脫十不善的惡因,但卻不知要得到快樂的因是學佛、行善。
聽經的態度:
一、在聽神聖的佛法及今後實際修行時,應發懇切心。聽經和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讓這些眾生父母脫離六道輪迴的苦海,使他們凈化到遍知圓滿覺的聖境,這是非常重要的大願力。
每個人從無始以來所修的善根大小不一樣,現在行善、修善與前世善根大小無關,因而修善、行善是方便之道。發菩提心、正行、迴向這三個殊勝之道,就能達到無量快樂吉祥功德的助緣。反過來說,如果在聽經修行時,不擺正你的動機,那麼去聽經修行只不過是聽之修之的虛幻影子罷了。聽經、修行、念咒、皈依甚至念一個咒語,應具備以下所述三種殊勝助緣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
二、(略)
三、聽經的三個要義是什麼呢?
比如一個容器,用三個比喻來表達:耳不聆聽,好比容器口向下(甘露無法倒進去);心不記,好比無底容器;以煩惱之心聽經,如容器不凈,而有毒。所以聽經時:
1、耳識不為外界所擾,清心寡欲聆聽所傳之法。否則的話,那就像口朝下的容器,往裡倒不進美味可口的食物,徒勞無益,身在聽經處,聽不進一句佛言。
2、若只是耳聽,而不把佛言牢記於心,那就像往無底的容器里倒美味可口的食物一樣,卻不會凈化自己的心識(心相續)。
3、聽經時,如「我慢」等有害的動機所浸蝕,或者有貪嗔痴我慢五毒的煩惱心來聽經的話,不但不能修持自己的心靈,而且會成為旁門外道的緣起。這好像往有毒的容器中倒美食一樣。印度的伽格子怕俱巴先知曾說:聽經時,要像森林裡的野獸聽聲音一樣;在思考佛法時,就像老練成熟地剪羊毛似的;修行時,就像弱智品嘗食物一樣;學法時,就像餓肚子的公牛吃草一樣。這樣修行得到的果實,就像太陽從雲霧中出來,五彩奪目。
聽經時,念經和手中的念珠等等一切行為都應暫時放下,集中精力地聽,牢記在心,在實踐中修行。
佛陀說:「我給予你們明白正理之心,為你們講述解脫方法,解脫與否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總之,上師給弟子講經,講如何聽法,怎樣修持,怎樣除惡行善、實踐,弟子要把上師所言記於心頭,不斷行持,體認其奧妙。娘麥達說:「若不用正行的方法去學和實踐的話,將會落入惡趣道的緣起」,也就是說,帶著五毒不凈之心,對上師和佛法抱著我慢、懷疑、偏見,在師兄弟之間也抱著我慢、忌妒、詆毀等心態,如此所著,將淪入外道惡趣的因緣中。《正理疏》說:「修法中有六垢,即我慢、不信、無興趣、外散動、內緊、厭聽。」
我慢——即是比上師及師兄弟之間的水平高低。
不信——即對上師及佛法懷疑不信。
無興趣——即對佛法生不起法樂。
外散動——即心識追隨於虛幻外界。
內緊——即心識過於緊張集中,不自然。
厭聽——即聽法時間太長而感到討厭。
在諸多煩惱中,我慢與忌妒二者密切相關,要經常觀察反省自己的心態,在細微處是否有別人不如我的貢高我慢心識的瑕斑。要克服我慢,必須消除自己天下第一的我執斷見心態,多看別人優點,分析別人長處。古德言:「一切無信眾生,不會生起凈法,像被火燒毀之種,怎能生出禾苗。」 因此,用我慢無信的煩惱之心去求法,就等於自己關上求法入口之門。
聽經、修行要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對佛法的探索、研究是成就一世功德的基礎,探索研究的層次越高,花的精力越大,所掌握的佛法奧義就越深,實踐成就就越高。偉大佛陀為了求法,而在身上點著油燈、跳進火海、身上釘上千顆釘子等等數百種苦行。為求正法,寧捨生命,以智慧忍受世間難以忍受之苦。和佛陀相比,我們現在具有這樣舒適完滿人生,皈依具有佛法僧三寶,聽甚深奧義的佛法,應感到無限的喜悅和法樂。現在能聽到妙趣恆深的無上正法,是無數大劫中積蓄資糧因緣的結果,真是三生有幸。為這來之不易的佛法因緣,我們就是遇到難忍的諸困難,也要像佛陀一樣忍受下去,用懇切、喜悅的心情來聽甚深無上的大法。
此外,在求法中有三個要素。
1、有五種傾向是障道的毒素,即:「持」,持句不持意,誤持,顛倒持,邪持。
2、必須掌握的四要義。正如《華嚴經小陀羅尼》中所說:「學子你要把自己想成是看病的病人,把佛法想成治病的良藥,把上師想成是精通醫術的大夫,把勤奮修行佛法看成能使病情馬上好轉的治療方法」。這些求法的要義應牢記於心。
3、注意在求法中的恭敬行為。《毗奈耶》中所說:「不向不恭敬者講法。」 這些不恭敬者包括在聽經時無病用物蓋頭,聽經帶傘、手杖及它物。什麼才是恭敬求法行為呢?《本生經》說:座位低於上師法座,按聽經傳法的儀軌,恭敬正襟圍坐,懷著喜悅的心情聽上師傳法,並觀想上師圓滿之身,將上師所傳教義像飲甘露一樣、像海綿一樣把它吸入心中。
在求法修行中,要具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藏經《現觀莊嚴論》中說:「花墊果品為供養,清地威儀與恭敬;不害一切有情物,具足自凈依上師;聚神細聽上師講,為了增智解疑義。」 如是:
布施,如整理上師法座、鋪上墊子、獻花供養曼陀羅。
持戒,時刻打掃講經處,防止自己對上師的不恭敬行為。
忍辱,不傷害微小動物和一切有情,並且忍受難以忍受的一切痛苦。
精進,克服對上師及佛法的偏見,喜悅專心聽法。
禪定,仔細聽上師傳佛法,心識不外馳走神,凝神定志。
智慧,虛心向人請教,消除疑問,獲得正見智慧。
若人靜坐一須臾 勝造恆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化為塵 一念凈心成正覺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摘要)
靜權法師講 瞭然法師參校
刊書因緣感應記
敬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印公親書、靜公講義」合本刊行,有大因緣,想必暢佛本懷,蒙佛示現。是以乍逢籌備付印之日,恰值菩薩降誕之晨,忽然燈降舍利,潔白圓明,超然殊勝。思此因緣,關係非淺,理應公布,普令周知。俾念佛同倫,得是書者,愈為深生信仰,依法修持,將來蓮品,各得高超。
……「日日向東走,回頭便是西。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此乃所謂覺性本周遍,無內亦無外。但能一念回光,立地圓成,可轉邪境而為佛境。若對今人說法,則勢至念佛圓通,最為契機。何以故?因今末法眾生,根性鈍劣,不能圓悟自性,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是故世尊於大集經中,三千年前,早經道破:「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
今按勢至圓通,純是念佛法門,正合我們時機。假如來之果覺,顯自性之圓通。唯此念佛求生凈土法門,上上根莫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若按理體而言,九界眾生,皆在彌陀果覺心中;若據事相而論,四土九品,高下雖殊,究竟同歸凈土,一也。是以上至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永明、蓮池,諸大菩薩,諸大祖師,悉皆念佛,發願求生極樂;下至愚夫愚婦,五逆十惡,乃至猿猴猩猩、鸚鵡八哥,若肯發心念佛,求生極樂,亦能帶業往生,臨命終時,瑞相昭著,載諸典籍,難盡數述。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梵語阿鞞跋致,此雲永不退轉。所有一切念佛眾生,生到西方,則永不退轉,一生成佛,直至圓滿佛果而後已。故知勢至念佛圓通,成就之速,圓頓直捷,而攝機之普,三根普攝,利鈍全收。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兩傍,有兩位大菩薩,左邊是觀世音,右邊即大勢至。以何等義,名大勢至?勢者,勢力。至者,至極。大者,非小可比。此菩薩勢力最大之極,以此最大勢力,護持佛法,化度眾生,故名大勢至。世間有大力士,雖然力可勝人,然不能與此菩薩少分相比。如十六觀經云:「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 吾人若在樓上聳身跳躍,樓下立覺震動,然此不過一屋而已。今欲震動中國一國,哪怕原子炸彈,也決定沒有如此力大。何況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又如經云:「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 觀此,足信此菩薩一舉足,一安坐,力能震動十方世界,可稱力大無比。又此菩薩不但勢力廣大,而復光明熾盛。所謂光明熾盛者,即菩薩大智慧光也。可見念佛三昧香光熏照之力,功德成就,果報如是。如十六觀經云:「此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者,大勢至菩薩自稱。無我而我,名曰真我。菩薩四相皆空,圓通為我,隨眾生機,故名曰我。憶者,記憶。往昔,即過去。大勢至菩薩,過去無量劫前,所遇十二如來,即今阿彌陀佛是也。彼佛即以念佛法門,而開示之。所示之法,圓頓直捷,簡便易修,勝過一切法門。菩薩既已如是慈悲,降臨娑婆,殷勤開導,普令深入。我們今得值遇,可算夙種凈因,真是有緣。大家應當敬受慈訓,精勤修習。梵語三昧,此雲正定,亦云正受。正定,別於凡夫不定,與外道邪定。唯依佛法所修得證三昧,方名正定。正受,顯非邪受,而不受一切邪受,故名正受。又一定一切定,故名正定;一受一切受,故名正受。此正顯念佛圓通,初則由淺入深,到了熏修至極,能使因果相契,生佛一如,一念全體,全體一念。又念佛三昧,為一切三昧中王,而能統攝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成念佛三昧。因一心不亂之義,即正定、正受故。我們念佛,妄想紛飛,不能一心不亂。若依勢至菩薩開導念佛法門,即得深入念佛圓通,定心修持,最易成就一心不亂之念佛三昧。故念佛法門,方便雖多,而推此法門,為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譬如甲乙二人,甲專想念乙,乙若出門,甲想念之心更殷,但乙不想念甲,如同忘記了甲一樣。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不期而遇曰逢,不逢即不遇。非見即未見。若逢、或見,即指專憶之甲而言。甲雖與乙離,因專憶故,隨時憶念,彷彿見乙,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乃至夢中,亦復皆然。不逢、非見,即指專忘之乙而言。乙因專忘,雖與甲遇,對面碰著,如同未逢、未見。按此二人,如是情形,因乙一人專忘,其甲一人,無論如何憶念,終難會晤相見。今就專忘方面而言,二人雖逢,等於未逢,雖見等於未見,當面錯過,豈不惜哉。若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則相見不難。假使乙憶念甲,如同甲憶念乙一樣,如是二人,必定如影隨形,不相乖異。不但今生不相乖異,乃至生生世世,亦不乖異,因為彼此念念相憶,心心相合,自然生生世世,不相分離。所云一專為憶者,即喻佛憶念眾生也。一人專忘者,即喻一切迷倒眾生,心不向佛也。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欠絲毫。若肯真實念佛求生西方,未來皆可成佛。但因眾生迷倒,舍父逃走,流入娑婆濁惡苦海,生生世世,受諸苦惱,直至於今,無有休息,佛垂憐憫,無時忘舍。復因西方阿彌陀佛,與此娑婆眾生,特別有緣,而憐念更甚,念念欲化度我們,接引我們,出離苦海,往生樂邦,盡未來際,同享妙樂,從彼進修,共修佛果。可惜我們眾生,大都無心向佛,辜負佛恩,豈不愧哉。然未聞佛法,與不信佛者,固不必說。既已聞法與信佛者,亦有許多尚非真信。雖則念佛,而非真念,與此專忘之人,無少相殊。所以佛雖念念不忘眾生,奈何眾生無心向佛,雖與佛逢,等於不逢,雖則見佛,亦如未見。譬如有人,來此佛堂,不禮拜佛,不恭敬佛,心不在焉,如同未見。復如來此參加念佛者,亦有口雖念佛,心無至誠,人在佛堂,心向外緣。所以念佛人多,生西者少。如同浪子在外,習慣飄流,不想回家,自然終不能回。須知終不能回之毛病,全在專忘上面,錯失大利也。你看前面一尊阿彌陀佛,一手持蓮台,一手向下垂,儼然要想接引我們到西方去。誰知你也不想去,他也不想去,空勞佛慈,辜負佛恩,我們想起來,真是好慚愧。如果我們真能心心向佛,如同久客思鄉,一心要想回家去,決定生西不難。此乃正合二人相憶,二憶念深,不但今生與佛相近,生生世世,決定不相乖異。須知不相乖異之效力,全在專憶上面,深得大益也。既蒙菩薩如是慈悲指示我們,專用憶念阿彌陀佛之要訣,我們應當牢牢記在心頭,不可暫時忘失也。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凈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圓知圓見。所謂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無不哀憫眾生,憐念眾生,同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何故十方如來,但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眾生稱念余佛?皆因十方諸佛,憐念眾生之慈悲,雖然佛佛相同,而救度眾生之願力,及接引眾生之方便,唯彌陀世尊,超然殊勝。故十方諸佛,稱讚阿彌陀佛,最為第一。我們現今更進論之:若論圓滿覺性,非但佛佛平等,實則諸佛眾生,亦復平等。雖然事實上,眾生與佛,迷悟各別,真妄懸殊,於理體上,眾生與佛,本來凡聖共源,生佛同體,真實一如,無二無別。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希望接引十方眾生,同歸西方,同受妙樂。我們但能直下一念至心迴向,便得蒙佛攝受。如果念念如是至心迴向,念念蒙佛攝受。復當一切時中,真實發願,願離娑婆苦,願得凈土樂。此乃所謂以己之願,投入佛之願海。如是以願投願,時時不忘,決定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樂邦。得此速效,皆因眾生與佛,原來有著二種密切相關。一者所謂眾生與佛,本來性德相關,天然同體。雖然與佛離隔十萬億土,原在彌陀果覺性中,不出不入。是故一念迴向,一念蒙佛攝受,念念迴向,念念蒙佛攝受。二者所謂眾生與佛,彼此願力相關。我們若肯時時發願,更加與佛氣分相合,願力相接,如磁石吸鐵,終不乖異。因有如是性德、修德,二種密切相關,天然同體,所以十方諸佛,同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眾生稱念余佛。是以古德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應我。應感非先後,生佛同一體。」 又古德云:「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鐵。」 唯此娑婆眾生,常為八苦之所逼迫,苦多樂少。凡遇苦境,難堪忍受,不覺出聲稱念阿彌陀佛,不念他佛。此乃出乎天然,非人所教。因此阿彌陀佛與此土眾生,更加特別有緣。大家果能如是念念迴向,時時熏習,是名順修。
慈母愛子,出於天性。彌陀垂手接引我們,正如慈母垂手提攜子女,親近撫慰無異。但以慈母愛子,止能一世。佛愛眾生,永劫無窮,生生世世,無有棄捨,無有終已。我們現今幸得人身,生逢中國,得聞佛法,復幸得聞如是微妙凈土念佛法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不假多生,盡生可到。我們應當生大慚愧,悲泣雨淚,渴仰慈尊,如子憶母,念念求見,心心不忘。從今以後,常當憶念阿彌陀佛,作無上慈父想。觀音、勢至,作無上良朋想。清凈海眾,作最善友想。復當憶念極樂國,作究竟安樂家鄉想。現今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及修諸功德,作預備資糧想。臨命終時,作到家日期想。苟能如是憶想之極,自然漸漸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縱在夢中,亦能憶著想著。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須知眾生念念心存至誠,憶佛念佛,則念念投入彌陀清凈法身果海,如水投水,天然契合。契合至極,全體周圓,自力佛力,不隔纖毫,頓覺全身住在彌陀清凈法身果海之中,不出不入,非有非無,仗佛含養,安定何如。若以佛眼觀之,九界眾生,皆在如來法身果海之中,一體圓融,等無差別。但因眾生迷倒,不知不覺,不解親近,如魚住水不知水,似鳥飛空不見空。我們現今欲見阿彌陀佛微妙色身,但能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里聽得清清楚楚,心裡覺得清清楚楚。若口雖念佛,心裡任他胡思亂想,此非憶佛念佛。念佛必須專註現前一念,即是正念。句句佛號,皆從正念心中流出。心能專註,妄念自息。妄念若起,覺即便無。古德云:不怕念起,唯恐覺遲。縱使我們不是正念佛時,亦應時時憶著、想著,一句佛號,莫令忘記。設或忘記,想起複念。若能二六時中,常把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記在心頭,久念必熟,念念不忘。如我們常有許多要事未了,牢記在心,甚至晚上做夢,亦忘不了。我們對於念佛,亦應如是。何況念佛是專為了生脫死之第一大事。人生事大,莫若生死。今以念佛了生脫死,實為出苦慈航,何能失卻。失卻必沉,終難出離苦海。觀此可知念佛,是大事中之大事。我們欲了生死,應當努力完成此件獨一大事。大家果能如是重視念佛,時時憶念在心,我們決定可以見佛,或現在見,或當來見。至於念佛行人,臨命終時,見佛來迎,往生西方,七寶蓮池,華開見佛者,自古迄今,多難勝數。總而言之,念佛見佛,如種瓜得瓜,決無疑焉。但隨力所感,見有遲速。汝若專心念佛,立願往生,則汝願力,與佛願力,天然相合,現前當來,終必見佛。當知佛有三身,報身、應身皆以法身為體,如鏡中像,水中月。苟能如是知之,可謂理事無礙,本末一如。以此功德,迴向西方,將來蓮品,殊勝高超。
我們專心念佛之人,不必假借其它法門,各種方便。只須從此念佛一門,念念心存至誠,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如水投水,冥冥通達,因是不覺深入彌陀圓滿果海,安住如來實相正定,仗佛含養,能使無量劫來塵勞業識,漸漸消融。消融至極,本覺心地,豁然自開,頓覺內外透徹,果海全彰,真實圓融,充滿法界。古德云: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了知十方所有一切依正色心,若色若空,若染若凈,皆在現前一念菩提真實心中,一體圓融,無欠無餘,此乃所謂「自得心開」也。觀此可知念佛法門,下手極易,成功最高,人人可修,個個能習,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正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方便中第一方便,捷徑中第一捷徑,更無他法,勝於念佛。復更確信念佛法門,真是無上深妙禪也,生到西方之後,何止開悟,佛亦能成。佛既能成,更有何法勝過成佛耶。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者,此喻妙極,最易明了。可能令人由淺入深,乃至究竟。我們若不攝心念佛,必念眾生。不念凈土,定念娑婆。念念不舍,心心不忘,如膠似漆,難脫難離,直至終身,無時忘舍,常為娑婆五欲塵勞之所蒙蔽,如在穢污黑暗之中,不覺不知,而香光何有?今為念念心存至誠,憶佛念佛,正是以己因心,入佛果覺,久久熏染,漸入漸深,如入香光之室,而漸見明了,漸覺清凈。縱使不能斷盡塵勞惑業,親證如來實相果覺,而常蒙如來實相果覺,通身含養,功德智慧,莊嚴熏照,亦覺塵勞惑業,漸漸減少,漸漸淡薄,智慧光明,漸漸通達,漸漸圓彰。故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又香喻性德,光喻智慧,染喻修德。由修德,方顯自己性德。由顯自己性德,方知與佛性德,本來天然同體,纖毫不隔。但所隔者,唯業識耳。今欲消融累劫塵勞業識,圓彰自性智慧光明,必須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以己因心,入佛果覺,如水投水,似水合水,久久熏修,自然漸漸覺得心光通達,性體圓彰,深仗佛力,而仗之至矣。但肯努力熏修,各各功不唐捐,近乃現生頓悟,遠則西方必悟。雖有品位高下之異,與見佛遲速之殊,到了成佛地位,悉皆等無差別,共證無上菩提。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我本因地修行之時,值佛教我念佛法門,漸漸深入如來圓滿果覺,安住如來實相正定,精勤修習,得證圓通,仗佛含養,漸漸增長定力,不受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引誘,而動亂正念,故名入無生忍。又親證實相,名得無生,既得無生,具足忍力,故名無生忍也。大士運大悲心,乘大願力,降臨此土,助佛揚化。自心作佛,是心是佛。自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苦、樂、禍、福,為人自召,非菩薩能與。唯有信願念佛之人,感應道交,方能接引,稱願往生。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每土蓮分九品,高下不同,皆由行人念佛功行淺深有異故,各各所生凈土,所得品位,亦有高下階級之殊,但能不斷功用,自然日有勝進。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未得一心,所生凈土,皆是同居。若要考實論之,一心二字,亦有事理不同。事一心者,須斷見思粗惑,證相似一心,生方便土。理一心者,須破微細無明,證實相一心,生實報土。直至無明破盡,證究竟一心,生寂光土。以此觀之,真得一心不亂,必須斷惑。親證一心,生上三土,末代凡夫,有誰何能?但能減少散亂,乃至伏惑不起,往生同居,品位亦高。普願同倫,各各須知。
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專以現前一念至誠而為正念,因正念作主,故能都攝六根。即專以現前一念至誠,念念住在自己本覺心中憶佛念佛也。唯有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能使漸漸背塵合覺,返妄歸真,回末向本,轉染成凈,故名為凈。所謂一念至誠一念凈,念念至誠念念凈,故云「凈念相繼」也。當知自己清凈本覺,即是彌陀圓滿果覺。我們現今欲入彌陀圓滿果覺,安住如來實相正定,但須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心心覺照,勿令遷流,自然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入佛果覺,住佛正定。若覺遷流,攝之令還,久習純熟,不須勉強。法味之妙,勝於醍醐。三昧之樂,超過五欲。如蜂采蜜,若得蜜味,取味無厭,撥之不去,追之復來。念佛行人,亦復如是。譬如種子,住在地中,復如果核,住在果中。所謂即因即果,因果同時,自力他力,合成一體,絕待圓融,超情離見,不可得而思議。念佛法門,至頓至圓,因能賅果,果能攝因,因果相攝,生佛互融,直捷了當,全體周圓,全體一念,一念全體,此非念佛圓通而何?按此殊妙,確乃點鐵成金之妙藥,超凡入聖之慈航。速疾穩當,無過此矣。是故菩薩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也。奈何上根利智之士,多不屑意,舍此而別求玄妙,可不惜乎。須知念佛法門,非但勢至大士,殷勤勸修,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亦皆殷勤勸修。所謂帶業往生者,即帶己惑業也。又所謂立地成佛者,即念念住佛圓滿果覺也。若論凈土法門之體,佛佛相同,直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證,一體圓融,等無差別。若論凈土法門之用,唯我彌陀世尊,最為第一。故稱「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所謂凈土法門之殊勝絕妙,正在此矣。唯此凈土念佛法門,雖然凡夫,未斷惑業,一生凈土,便入聖流,直至成佛,永無退轉。是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殷勤勸修。我們今得值遇,幸勿因循錯過。普告大家,深信佛言,及菩薩言,努力熏修,同歸凈土。
開示
你我現前大眾,來此法會,皆已夙種蓮因。今生有緣,方能預此勸修凈土念佛勝會。我們當思世間無常,莫能久住,一息不來,便為後世。縱能活至百歲,不過三萬六千日。到了末後一天,依然成空。觀此娑婆國土,苦多樂少,實無可戀。何況現在米珠薪貴,日增一日,許多民不聊生,真實可憫。加之危機四伏,思之寒心。深恐將來大難,愈為苦惱空前。唯有趕快發心念佛,求佛接引,大家生到西方極樂國土去,始可放心休息,任意安閑,常與諸佛菩薩聚會一處,永離眾苦,同受妙樂。須知你我同在娑婆之第一大事,莫過於此念佛往生。希望大家,切實修持!同念彌陀!同歸凈土!今乃法會圓滿,最後勸囑,幸深記憶!幸勿忘失!
上品往生念佛法語
覺明妙行菩薩
大凡修凈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即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善男子!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汝今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凈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凈業功成,直趣上品。
瞭然釋曰:按此法語,開示極則。何以故?如是念者,所謂離塵念、清凈念、明徹念、光耀念、實相念、圓融念、無分別念、不思議念、第一義諦念。此豈非一句洪名,頓契彌陀清凈法身乎?誰謂念佛法門,專接愚夫愚婦,不徹底耶?但此念佛,上品極則,非大徹悟人,不能全體擔荷、徹底承當,故有事理淺深之別。不見菩薩雲「凈業功成,直趣上品」?以此觀之,豈可皆謂愚夫愚婦哉?既有事理淺深之別,正好隨機擇法,各適其宜。雖有品位高下之異,到了成佛地位,究竟一也。是以凈土法門,稱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攝機之廣,無過此矣!
黃念祖大德開示
◎現在是有許多的人不大重視凈土法門,我跟朋友們講過:我也不敢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信仰凈土,但是我卻有這麼一個希望,就是希望每一位都不要輕視凈土法門。釋迦牟尼佛說過,能這麼信,哪怕是一念,清凈單純的一念,就這樣便已不是小乘了!而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了!
◎色界有四禪,無色界還有四種定,把色界、無色界加在一起成為八定。禪定全靠自力,很不容易修成功。世尊在《首楞嚴經》中開示,若不依靠密咒加持,行人修禪定想避免魔擾是不可能的。至於外界有很多種練功,好像很了不起,其實是初步又初步,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大驚小怪。四禪八定是色界、無色界的事,我們是在欲界,欲界里修鍊,起碼要超欲界才行。得了欲界定的人,在入定之後,身就跟雲跟煙一樣的,非常空虛和清凈,不過還是感覺有身,這個是欲界的定。在這個地方修持再進一步之後,突然間一個很大的轉變:這個時候自己不見自己有身,也不見自己衣服,也看不見自己所坐的床鋪,房子也沒有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很多人到這個地步就要妄自尊大,自以為如何如何,其實這是未到定,還沒有到初禪哪。初禪之上,二禪、三禪、四禪,他還不到初禪,就像還在幼稚園,就自認為我是博士了。這些地方很容易錯認,你自己沒有開悟,說開悟,沒有到四禪,說四禪,這叫大妄語。大妄語是決定入地獄的,所以你這樣修了半天還不如不修,這是我們修行人很需要警惕的一件事情。我們不能聽見別人說到了這個境界,我們念佛念了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就認為他比我強。應知他不能和閣下相比呀,那遠遠不能相比呀!他們縱不犯大妄語,沒有損人利己的心行,最多是欲界天。我們則是橫超色、無色界、欲界諸天,直生西方凈土,永不退轉,一生成辦。他們如何能比?
◎按一般的修持來說,一個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這個男女之間的肉體關係,就沒有資格生到梵天了,可見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橫出三界,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參禪極殊勝,但必須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說開悟之人須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問津的。並且開悟的人,往往還未斷除後有。例如禪宗五祖戒禪師轉世為蘇東坡,蘇東坡仍未解決問題,直到明朝轉世為袁中郎,也是喜禪的文學家,袁以作《西方合論》的功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師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 就是指這類情況。只是初步明禪,而無求生西方凈土之願,十人之中就有九個人反而是多廢時間的。
◎沒有證到無生法忍,「寧逃後有」,這話很深刻。對於參禪,開悟已經很難了,開悟而沒證無生法忍,你怎麼逃得出後有啊?什麼叫「後有」?你死後還有,這個「有」是三界的有,還是到欲界、色界、無色界去受生,叫後有。真正證得阿羅漢,不受後有,他沒有「人我」了。阿羅漢是小乘極果,是聖人,證有餘涅槃,確實涅槃了,他不受後有,不再輪迴了。升天,那是多少劫,道教修得八萬劫長壽,但是還要落空亡啊!八萬劫完了,還是要墮落。開悟的人,你沒有證無生法忍,你怎麼逃得了後有啊?沒有逃得了後有,那就跟沒開悟的人一樣,又輪迴了。一輪迴就不得了啦。
◎修唯識觀、修法界觀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眾生辦不到啊!觀一切都是自己識心所現,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識,還有什麼分別?吃也吃的是識,看也看的是識,說也說的是識,什麼就都是識。這方法很好,但是說來容易,要真到了誰罵你一句,你馬上火就來了。高明容易解脫難,講得高明很容易,你真正跳得出來才算呢,不大做得到!
◎地球上的修行人,雖然有的人開悟了,開悟的極少啊,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現在恐怕一億裡頭也難得一個半個。中國十億人口,咱們中國能出十個開悟的人嗎?恐怕不容易。這不是很明顯了嘛!過去有幾位,都圓寂了。有的人自稱是開悟了,實際沒有。
◎中國舊日的知識分子(士大夫階級)欣賞禪宗,鄙視凈土,認為唯有禪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至於凈土只是愚夫愚婦的行徑。其實他本人正墮在顛倒見之中,如大富盲兒身在寶中為寶所傷。另外一種,目前有許多人,久修無功,產生消極情緒,自認什麼都不行,看經不能深入,參禪更不是根器,學密還有許多懷疑的地方,我什麼都不行,所以我沒有辦法就只好念念佛吧。這個說法,表示這個人雖然習凈,但對於凈宗缺乏正確的信念與認識。《大集經》說「但念阿彌陀」,就是只念、專念、唯念阿彌陀,這就是無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禪。
◎這裡所說的無上深妙的禪,是指六度里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說禪定,是在前五度裡面。兩者雖都用一個禪字,可是差別極大。經教中說,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這就是說,禪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照見天地萬物。《凈語》談「深妙禪」並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參禪,而是要你知道你現在念佛啊,你已經是參了深妙之禪。
◎禪宗有的人,不深入理解凈土,他批評凈土說:「你們是心外求法,你不參你的本心,你跑到十萬億佛土外去拜一個阿彌陀。」 他不知道阿彌陀正是本心,不在心外啊!
◎它(凈土宗)不像禪宗和密宗,密宗師父很重要,禪宗同樣地要選擇師父、相信師父、依靠師父。如你遇見一位無面目的長老,被他拿一個冬瓜印子,給你一印。就是說,你本來沒有開悟,偏偏又遇見一個不長眼睛的長老拿一個用冬瓜刻成的印,給你蓋印。冬瓜刻的印,印文必定模糊不清(這是譬喻)。這位長老有名無實,他自己並沒有開悟,偏要強作會家,給你一個糊裡糊塗的證明,印證說你開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沒有出頭之日了,所以禪宗的師父也很重要。但是凈土宗不需要這些,為什麼修行難?難就難於生信。但是凈土法門「十方諸佛同贊,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無量經論,都在給我們作證,啟發人們的信心,所以對凈土法門的信心容易建立。你只要能信這個法門,由信生願,由願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沒有任何危險,只要老實念佛,不須東參西訪,自然遠離惡師惡友,不易上當,最穩當啊。(說明:參看本篇附錄,警惕所謂「本願法門」)
◎「易行」,就是這樣來出三界、出生死,跟八萬四千個法來比,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了,其它各有各的難。當然,密宗,你如果是真實去修,一切都如法,也很容易。但是,密宗有比凈土宗難的地方啊!密宗,你怎麼能認識一個師父啊,而這個師父又不是魔啊?是魔就要破壞佛法啊!這裡頭他容易來混,來破壞。兩個地方,一個密宗,一個禪宗,這裡頭他很可能來冒充啊。密宗,看著他你不大理解,一般都說密宗又是吃葷,又是不很講戒律,也不研究經典。實際上,密宗的戒律還是很重,他自己不遵守啊,研究的是很深的經典,現在我們不知道。另外,他又顯一點神通什麼,種種的,所以欺騙性就特彆強,冒牌起來很容易,大家認識不清楚,你沒有法子辨別。禪宗也是如此,不設理路,隨便可以回答你。古德問:「什麼是佛?」 答:「麻三斤。」;「什麼是佛?」 答:「新娘子騎驢阿家牽。」 這種話,他冒牌很容易嘛,這隨口說,誰知道是深是淺哪?所以容易在這裡頭藏身哪。凈土宗你不一定需要依靠一個師父嘛,是不是啊?經典上都有,法子都在,你就自己按著這個好好地念,好好去看書,這就是穩當嘛!凈土宗的師父,他起碼要講戒律,他要知道經論,多少你還是可以了解的,他理解得如何,他的戒持得如何,容易觀察啊。總說起來,容易加上穩,加上不易於上當,就沒有更超過凈土法門了。
◎說起密(宗)來,我是學密的,也是學凈土的,也是學禪宗的。三者之中,最穩妥的就只有凈土宗。密宗的師父非常難找,種種的邪說異端、魔子魔孫,在這裡頭冒充。大概去年北京就來了一位,他就召集有夫之婦、有婦之夫,在一起合修,還加上表演,就自稱是密宗。對於這些,如果沒有金剛正眼去辨別,就只是好奇,聽說有點特異功能就趕去學,於是上當就上到極點了!一般人是沒有這個金剛正眼的眼力,能認得清哪個是正的阿闍黎,哪個是冒牌的。你如果有這個眼力,那你也不是普通人了。所以不容易,一句話,就叫不容易!凈土宗就沒有找師父的問題,你無需找師父,千經萬論,你只要看了書,告訴你,你就念「阿彌陀佛」,只要真正地去念,你就能解決問題。所以說,一切法門之中,凈土宗最為契機、最為方便、最為穩妥!在現在這個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基有限,加上社會生活節奏快,種種的工作、種種的任務、種種的橫禍,這個核電站泄漏了、那個地方又發大水了、又有哪兒地震了,還有恐怖主義分子到處製造的爆炸……你想像過去那樣的條件下修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說這個凈土宗是一切修行之中的易行道。這個話是龍樹菩薩說的,可不是我說的。別的修行法門是難行道,這些路很難走!唯有修凈土法門是易行道,這是一個平坦的、直的路。
◎《阿彌陀密釋》(也是密宗的書)說:「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 念這三個字,可以消滅你無始以來的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 專念阿彌陀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窮盡的福智。「如帝網一珠」,就像帝釋天宮中寶殿上寶網上的一個珠子。「頓現無盡寶珠」,無量無邊的一切寶珠,都在一個珠中出現。所以念「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書中極贊專念阿彌陀佛的殊勝,很快圓滿無邊的自性本具的功德。這個《密釋》的無上開示,大開諸佛的秘藏,顯示持名一法總攝一切法的功德,只要專念彌陀,就可迅速圓滿自性本具的無邊妙德。這正是佛的知見,這不是眾生的知見。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勝功用,「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徹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份,已經超凡入聖。一般只仿彷彿佛,迷迷糊糊,將信將疑,似懂非懂而已,因為這個法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我曾經問過貢噶上師:「咱們密宗都是即身成就,也就是即身成佛,往生凈土算不算是即身成佛?」 他反問了我一句:「你說的是哪個凈土呀?」 我說:「我問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凈土。」 他說:「啊!那就是,那就算!」 所以,我們一生中便能得到大成就,唯有這個凈土法門是最易行道!
◎諾那祖師有過這樣的話:「愈高深的法,愈殊勝的法,愈簡單!」 「阿」字生出一切陀羅尼,這一切陀羅尼從這「阿」字生出,這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所以這一切就從這「阿」字出來的。又說:「『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 又「毗盧遮那,以此『阿』字名為秘藏。」 又「三身唯說『阿』字一法,諸經廣贊此法功德,聞名觸耳,諸罪冰消,唱聲見字,萬德雲集,淺觀但信,直游凈土,深修圓智,現證佛道。」 這三身的佛——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只說「阿」字這一法。你聞到了這個「阿」字,就會諸罪冰消了;見了這個字,一切德就彙集了;淺淺地觀想一下,你只要能這麼信,都可以生凈土;你深修,有圓滿的智慧,現身即可證佛道。極贊這「阿」字的功德,由此也可知佛號之功德。興教大師說:念佛號功德之好,就在於佛號包括了這個「阿」字。所以,我們修的這個凈土法門,它是密教的顯說。凡對密有懷疑的,到此就不要再誹謗密法了。「阿彌陀佛」的「阿」字如此殊勝,就在這一句佛號中,你去念就是了!密宗是很殊勝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對於殊勝的密宗,我們不能隨便就加以批評!密也別再說念佛法門,如何如何簡單成佛不了。相信、承認、承當,一切都得,極圓極頓,無上大妙法!
◎「阿彌陀」就是毗盧遮那,也就是大日如來。《彌陀疏鈔》的話:「一佛而雙,現二土也。」彌陀跟毗盧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顧兩個佛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東密又說,阿彌陀佛就是大日如來。日本的興教大師是密宗的大德,說是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因為不生不滅,又或名無量光佛,因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來又名無量壽,又名無量光,大日如來就是阿彌陀佛。
◎凈宗持名即是持咒,即修語密。但能一念相應,即是一密相應,亦必即身成就。可見凈宗即是果門,乃密教之顯說也。
◎凈土法門是「了義」的教。《阿彌陀經》中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十方諸佛都來讚歎阿彌陀佛,原因就在於它是「一乘了義」的教!「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 永明延壽大師有一部《萬善同歸集》,說一切善最後所得的果,都是要匯到「阿彌陀佛」這個大願之海中,就像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中一樣,一切善行最後所歸宿的,你要得到的最終善果,就是要最終都歸宿到彌陀的願海之中。有許多法,只是上根之人修起來合適,下根人就很困難了。比如參禪,許多人就不相信有「頓法」,甚至有些修禪宗的出家人也不相信,那就不好辦了!由於根器的原因,所以不可能人人都接受頓法,學密法也是如此。這倒不是因為「法」有問題,而是因為修法的人根器不夠造成的。根器不夠就會生出障礙,引起魔障,下場很慘!只有凈土法門,才能三根普被,你再沒有水平的也可以往生。所以說有的法不是三根普被,而凈土法門則不然,唯獨凈土法門,最上根器的人學也不屈才,最下根的人學,也可以入門,真正是凡聖齊收,橫超三界,徑登四土,不但是圓教,而且還是「極圓極頓」之教。
◎《無量壽經》乃凈宗之總綱。我國清代
◎《會疏》(註:《無量壽經會疏》,日本越前勝授寺峻諦著)說「超勝獨妙」,不僅僅是廣大,而且其中這一切莊嚴之事,佛身、國土、依報、正報,都是第一無比,超諸佛剎,是最為精妙,所以故作「超勝」;唯有極樂這一國土,最不可思議,所以叫做「獨妙」。《會疏》又列舉了七件事,說明極樂世界的超勝獨妙。現選出其中精彩的四項:(甲)「佛身光壽,超過諸佛。」 佛光無量,壽命無量,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超過諸佛。(乙)「名號利益,獨出難思。」 彌陀聖號名聞十方,十方諸佛都稱讚,都勸其國眾生,大家都念阿彌陀佛,可見彌陀名號「獨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難思」。(丙)「往生正因,易修易獲故。」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往生的正因,任何智愚閑忙、男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五逆十惡,臨終的時候,地獄惡相顯現,此時懺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是「易修」;真要修,十念必生,所以叫「易獲」。(丁)「生後得果,太頓太高故。」 往生以後得到的果,太頓了,太高了。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退,太頓了;帶惑的、帶罪業的凡夫,只要橫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補處菩薩相當,故曰「太高」。善導大師說:「四十八願莊嚴起(極樂世界是四十八願莊嚴而起的),超諸佛國最為精。」 所以叫做「超勝獨妙」。
◎日本和尚道隱稱讚《無量壽經》為「……奇特最勝之妙典」。這個是最奇特了,生到極樂世界,你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說你是阿鞞跋致,你又是凡夫,這十分奇特。光是「奇」沒有什麼可貴,它最殊勝啊。它最殊勝之處就在於:你凡夫可以成為阿鞞跋致啊,不然,凡夫絕無此望!佛之大願是什麼?是要度眾生啊。我們的願也是如此,要度眾生。你怎麼度呀?這不就有奇特最勝之法嘛!密法有三句話: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離開悲心就什麼都不能談了,所以大悲是根。菩提就是覺悟,這是因哪,因是什麼,果就是什麼。徹底成就是什麼?方便哪,你有度生的方便哪!你有一個方法,告訴大家一個方法,他眾生都是做不到的——有跟沒有一樣。凈土法門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這是殊勝的方便,以這個方便,才能究竟成就,才有究竟的果實。有度生的方便,不是一個空談哪。
◎用密宗的話講:名號是萬德所成就,因為萬德所成就,才成了這句名號,名號之中也必然含萬德。同時,根據密宗大圓滿的道理,「聲」、「字」都屬於「實相」。所以,念的既是佛號,也是萬德,也就是既具萬德的同時,又在念實相。因眾生根基不夠,佛才說三乘法,是權說,善巧說法,不能把真實法向大家和盤托出,而到最後究竟處就匯三為一,統統都成佛,叫一乘法。佛最真實說法,最究竟法,表佛境界的法,就是《無量壽經》即是一乘法,老實念佛即可達到。
◎聲聲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鏡錄》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觀音法,自己就是觀音。所以密宗與凈宗都屬於果教,都是從果修的,凡夫念佛,即是從佛的果覺上起始修行。譬如從開荒,除草,選種,播種,選苗,收割,脫粒,磨粉,然後蒸成饅頭,這就譬喻佛在無量劫中,勤修六度萬行,處處為眾生捨身流血等等,無量劫功德圓滿,成就了萬德洪名,這是四十八願的結晶,也都是佛的果實。我們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饅頭,饅頭已蒸好,留給我們去做的只是吃,佛號已成實,我們享受現成,我們只須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實。所以只要我們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見信願持名之法,真實是第一方便,無上了義,和最極圓頓了。又凈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徑路,而持名念佛是徑中之徑。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
◎這部《無量壽經》是一乘法。有很多人把這個看成為愚夫愚婦之所行——老太婆也會念佛啊,看不起凈土宗啊。實際是他自己很淺陋,他不知道這是一乘法。怎麼見得呢?《往生論》說,這極樂世界是「二乘種不生」,二乘的種性,不能生到極樂世界,所以,能生的都是發大菩提心的,都是要成佛的。你修阿羅漢,就是得了六神通,得了漏盡,你最後不回小向大,不念佛求生凈土,照樣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二乘種性固定不變,不能生。所以能生者,純是一乘菩薩。雖然是凡夫,他也是發了無上菩提之心,這是大菩薩之心,這都是一乘的根器。
◎所以,求生凈土不是自私自利,你真要度眾生,這個是最妥善的方法,一乘之法,而且是「了義之教」。
◎這個凈土法門是了義教,它很巧妙。一般都說,這個怎麼是「了義」?不是還要往生,還要什麼?他不知道這是非常殊勝的事情,「從有念入無念」、「以往生求無生」啊。從有念,念來念去念到忘掉了能所,就離開了念了。往生是什麼?「花開見佛悟無生」啊,都是無生啊,無生則無滅啊。無生無滅這是了義教,生死、涅槃都是平等了。所以凈土法門是「一乘之法,了義之教」。
◎法門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像,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不是要求你完全明白這些道理,才能合道,而是在你不知不覺之中,就是一句「那謨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念的時候很誠懇,很清凈,這些世間的事都不想了,於是在你這有念心中,只剩了一句阿彌陀佛,你就離開妄念了。若是一上來就叫你離念,這很難哪。欲除妄想,去一添兩。妄想不好,我要去掉妄想,這一想就是妄想,去了一個添了兩個,所以你對它沒有辦法。然而你老實念佛,不知不覺就離開了妄想,從有念達到無念,不知不覺合了道妙。往生見佛聞法而證無生法忍,正是「巧入無生」,所以它極妙。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花了五劫的時間才想出這「四十八大願」,想出這個極微妙的法門,這個法門「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就是與佛智相通,暗暗地合乎道妙,巧入無生就是得無生法,證「無生法忍」,正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有人就是不能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其實能真正事念的人,一樣可以達到「理一心」。為什麼?因為事念照樣可以暗合道妙!持名念佛的人,通過念佛不知不覺中也就能達到「實相念佛」,念得自己萬緣放下什麼都不想了,就是一句佛號,明明朗朗現前,無住而又生心,這是極殊勝的「實相般若」,能在暗中就通了就合了。所以這個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就在於此。
◎念佛法門妙就妙在方便。蕅益大師是明朝人,他跟唐朝道綽大師的話也是一致的:念佛人不要一上來就求離相。所謂「離相」,大家做不到!又要離相、又要不著相、又想什麼金剛智慧……你這個頭緒太多了,其實但能一向專致,就住於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專心致志去念佛,那你決定能往生。所以,念佛的妙又妙在什麼呢?它不要求你離相,就這麼念就可以了!念念之中,他自然而然暗合道妙。所以巧妙就在這兒!方便就在這兒!阿彌陀佛的大智慧大慈悲也就在這兒!誰都可以這樣下手。不比別的法門,非要你得悟道了之後才能修,而這個法門你不悟也能修。因為能悟道的人太少了!你不悟能修,所以大家都能使得上。佛要度眾生,就必須給個方法,讓大家能用,不僅是給一個方法。就像咱們一群人都得了癌症,但這個病不用發愁,美國有一個醫院,你去了那兒保准治好。但是,對於咱們來講沒用!因為咱們到美國去不是那麼容易的!你又要有美金、又要考慮是不是能接收你……一系列的問題,所以有方法而你又沒法使也不成!如果方便到街道上就有一個大夫,現成的藥方,他就能給你治。你就吃,吃了准好。這下子咱們都能方便受用了,而不是高不可攀。所以佛儘管開了八萬四千法門,他其中也開了最方便的法,使末法眾生受益,這個法門就是凈土念佛法門。
◎釋迦牟尼勸父親修念佛三昧,父親說:「你還有很多深妙境界,為什麼不叫我做呀?」 佛就說:「父王啊,那些深妙境界,非是凡夫所行境界。」 所以佛經所說的,好多不是凡夫你所能做得到的,不是凡夫所行的境界。所以有許多事,馬上你就要做就要修——很多是躐等(註:躐,超越)啊,你就修不成功啊!那個不行啊!所以佛才勸父王修念佛三昧。他父親說:「那麼念佛又是什麼樣的功德呢?」 佛就給他打比方,佛告訴父王,有個臭林子,伊蘭林,四十里地,地上長出一棵旃檀樹來,沒有發芽,剛剛發芽,還沒有出土,這個林子怎麼樣?臭,牲口吃了它的花,吃了它的果,就會發瘋。後來旃檀樹的芽長起來了,剛剛要成樹,香氣就出來了,而且改變了這個林子,都是香,都美,眾生一看見都生稀有心啊!佛就告訴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苦海中,這個念佛的心也正是這樣。一個臭林子,吃了它的東西使人瘋,但是這個旃檀樹長起來就都變了。念佛就是這樣,如果你能老這麼接著念,「繫念不絕」,一念接一念地念,相續地念,「定生佛前」,你定生到佛的面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你往生之後,這一切惡都改了。所以這又是一個證據,你往生之後才能改變一切惡……到這時候才改啊,「成大慈悲」啊,「如彼香樹,改伊蘭林」哪!
◎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廣說彌陀願海的經,正是這部《無量壽經》。大師這兩句話如同驚天動地的晴天霹雷,斬盡情執的金剛王寶劍。如來一代時教,說法四十九年,如雲如雨,中國佛教分為十宗,凈土只是其中之一,為什麼能說,世尊唯說彌陀的大願之海——凈土法門呢?殊不知,世尊出興於世,只為救度眾生。世尊對阿難說:「如來……所以出興於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釋尊種種說法,無非是救度迷徒,讓他們得到真實之利。真實普利眾生,唯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眾生同生極樂。《華嚴》稱為經中之海,一切江河細流都要流入大海,譬喻一切法門,都同歸彌陀大願之海,所以華嚴長子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士發願往生凈土。由上可見善導大師之說,是深得佛心的。大師說釋尊唯獨說彌陀本願之海,世尊說如來唯願眾生能得真實之利,今後一切眾生,都因《無量壽經》而得度脫,這樣剖出肝膽的開示,指出了大教的核心,拋給每一個眾生一個定出苦海的救生圈。
◎凈土法門老實平常,所以
◎持一佛名,全法界的功德都在裡面。一個名字,法身、報身、化身全在裡面。
◎本來一個人就具足了法身、報身、化身,本來是佛,一念能相應,就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三昧門。」 入了念佛三昧,就攝一切三昧,所以,念佛三昧稱寶王三昧。
◎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無量法門,唯念佛一門,圓攝無外,圓滿含攝了一切法門,沒有不包的,一切法,什麼禪定、什麼密法都包括在內,一法就攝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趕緊念藥師佛;有人死了,趕緊念地藏;沒有錢用,趕緊修財神法;有點恐怖,趕緊修觀音。有人說念阿彌陀佛只為往生,不知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無量無邊的妙用,不是那麼機械。念佛一門,圓攝無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納眾流,悉無分別,如如意珠,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寶,以滿眾生願,故稱如意之寶。能滿一切的願,它也沒有什麼減少,要什麼給你什麼,但如意珠是不是損失了什麼?也不是,故又名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葉大師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說的。
◎稱性。性,本性,自己的佛性,自性嘛。……「稱」字的意思是稱心、合適,相稱不相稱。他講的這些和佛的本性相稱不相稱,如果這些法是稱性的,是痛痛快快的,不是委曲的。佛說其它有些法是委曲的:啊呀,眾生難度啊,大家很愚痴,於是只好作一些權說,權巧方便。佛說這個《無量壽經》是大暢本懷,自己的本懷是非常暢快的,把自己所有的修持都傳授、都宣說出來啊,大暢本懷啊,所以是「稱性」。不但是「稱性之談」,而且是「稱性之極談」,登峰造極之談,不能更超過於此了。
◎諸佛的秘藏,什麼叫秘藏?佛沒有保密,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告訴人的、要保密的、要秘密傳授的。那怎麼稱為秘藏呢?這個法「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這是《法華經》的話。佛的知見,不是文字語言分別——咱們這個思想所能理解的啊,所以稱為秘藏!它自然稱為秘藏,因為大家沒有離開妄想,在你離開妄想之前,要理解沒有妄想的境界,是理解不到的。這個經(《無量壽經》)就是把如來的秘藏和盤托出了,所以是不可思議呀。本來是不可說的,但是它和盤托出,所以凈土法門是密教顯說。
◎菩提心是諸佛的本源,所以你若真正修持,發菩提心之後,你就有了慧命,才發此心,你就已成佛了。凈土宗是圓教,是最圓頓的教,不立階梯,直下成佛!很多人都對密宗感興趣,其實密宗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它強調發菩提心。修密宗之所以成佛快,得果大,就是因為發菩提心的關係!現代科學界最新發現:一個細胞包括了一切細胞的資訊,細胞間不是隔裂的,一跟一切都是貫通的。發菩提心也是這道理,你發心就包藏了一切菩薩的功德,若修證就會出現,現在之所以沒有出現,是因為你沒有發心,一旦發心於修證中就會出現,你則成為一切有情的導師。只要你發了這個菩提心,你不用下坐,就是坐著便能成就一切事,一切佛所做的度化眾生的願都能圓滿成就了,這是極其讚美了發心的功德,可見發菩提心是何等重要。而後面為什麼提倡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因為,第一,在一切方便之中,用蕅益大師的話講就是:「一切方便之中,求其最直接、最圓頓者,莫若念佛。」 最直接,張口就來,而且最圓頓,這一句佛號功德無量,「莫過於念佛求生凈土了」,因為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至穩當者,莫過信願專持名號」,所以這是比較來比較去,最簡單、最圓頓、最直接、最穩當的!第二,最為穩當。對此大家要注意!我們這個修持,不要搞得很冒風險。如果要修得穩當,莫若專持佛號。又「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它是由於萬德成就,才成了「阿彌陀佛」,為什麼成就了呢?因為種種功德都成就了,種種誓願也都成就了,所以這個「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就成就了。這個名號是萬德所產生出來的,因而我們念這個佛號,就把德給召來了。……再打個比方:人們修房子,房頂上有個師傅,房下有個徒弟,師傅說「我要瓦刀!」 徒弟就拿瓦刀上去;「要灰漿!」 於是又把灰漿送上去;「沙土!」 沙土就又上去了——名字嘛,你要什麼來什麼,這就是以名召德。念「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召來的是什麼呢?召來的是阿彌陀佛的萬德。所以,持名不必再需要觀想、參禪等等,最簡單、最直接不過了!《圓中鈔》說:人人都有嘴,人人都有心,初發心的凡夫,你只要有嘴,就可以執持名號,不論是閑還是忙,是動還是靜,行、住、坐、卧都可以修,所以最為方便啊!尤其是現在,大家都很忙,讓大家一天上三課,每課三個小時,那你的生活家庭就沒法照顧了。而現在你完全可以在生活之中、勞動之中、在排隊之中……你都可以念佛。我常說,咱們就是要變廢時為有用時,即不管你是男是女、是智慧是愚痴、是有地位還是下賤,都可以念佛。
◎無量光橫遍十方,阿彌陀佛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光十方遍滿,橫滿空間。無量壽,即是壽命無量,時間無量,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有。這個宇宙的存在不就是因為有時間和空間嘛!而阿彌陀佛在空間上即是無量光,在時間上又是無量壽,橫豎都交徹,橫豎交徹就是無量光,就是法界的本體遍布虛空;三際一如就是無量壽,是法界的本體。那麼把這個本體作為阿彌陀佛的身、阿彌陀佛的國土,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法界的本體,也就是眾生的本來理性、眾生的妙明真心。對此,夏(蓮居)老說過:「一聲佛號,一聲心。」 你念一聲佛號的時候,就是你的妙明真心的體現。持名就是始覺合本。念佛是始覺,眾生在不覺之中,無明妄動而不能覺悟,開始念佛了,就是開始覺悟了!念的是什麼呢?念的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眾生的本體、是咱們的本覺。始覺一念就合了本覺,始覺與本覺就合二為一了。始覺很重要!始覺要合本,咱們念佛就是始覺合本的最直接的方法了!始、本不二之後,當下雖是眾生你也就是佛了,因為這時的眾生與佛不二!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你念「阿彌陀佛」,一念相應,離開了能念與所念,清清凈凈地「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你當下就是佛呀!如此一念一念地下去,念念相應了,你就念念之間都是佛了。這就是殊勝之所在嘛!
◎凈土法門特別適合於在家人修持,因為這個法門契合於當前以及將來的社會情況。你還想像上古的人遠入深山,一切事情不問,只是自修,恐怕時代不允許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為社會服務,並且也還繼續要修,那麼這種修持就以凈土宗最合適。清末,
◎一個人在臨終時看見地獄,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獄消滅,得到往生,這是我的一個老朋友的弟弟的真實情況。我的這個朋友姓王,江蘇有名的中醫,也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個闊公子,生活放蕩,青年得病,臨終時也是地獄相現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助。哥哥說:「趕緊念佛。」 並請多人一齊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親逝世時曾念過佛,這個時候,地獄都看見了,還能說不信?轉眼那油鍋里就是自己啦!想不想躲開?所以這時念佛那就是真誠了。弟弟念了一陣之後就說:「好了,地獄沒有了,佛來接了。」 就走了。這就是二三十年之內的真事。
◎「乃至十念」,你多念當然更好,到臨終有十念相繼就可以往生。《寶王論》里說:「臨終有一念都能往生。」 所以持名往生稱為易行之法,其餘的修行都是難行之法。唯有凈土法門是橫出三界,其餘是豎出三界。例如,一個蟲子長在竹子裡頭了,要從竹子裡頭出來,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在竹子里一節一節地咬,咬來咬去,出去了,這是豎出三界,咬很多節;凈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橫著咬,當然費點勁,竹子皮硬一點,但就在一個地方釘住,咬一個窟窿,就出來了,這是易行道。
◎「一得往生,橫截生死」,就橫著出了生死。咱們要出生死,順著出來,得斷盡了見惑、思惑。斷了見惑,得小乘的初果。現在,說初果就很不容易了,見惑纏縛很深。第一個身見,錯認身體是自己,對於身體很愛護,想維持這個身體,想修鍊這個身體,都是身見。外道都是在身見裡頭,要怎麼樣延年益壽、長生不死,要怎麼樣保養聖胎,怎麼煉丹,怎麼通周天,都是你身體里的事,這全是身見。身見不破,見惑中的頭一項就沒破。第二是邊見,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無,要不就是正,要不就是邪,要不就是心,要不就是物,都落在一邊。上帝是聖者,凡夫是上帝製造出來的,有聖有凡都落一邊。我們佛教,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佛、眾生這三者,是沒有差別的,佛是最平等的。《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消除了對待,不落邊見。尚有邪見,不同於佛的見,就是邪見。執劣為勝,總名見取見。制定的一些戒律、修鍊方法,都跟佛教不合的,所要求的果實,也都是錯誤的,這種執取非理戒禁的見,叫做戒取見。以上有五種見惑,再有貪、嗔、痴、慢、疑五樣,都屬見惑。要把粗的,欲界的十種見惑都斷了,才破見惑,得初果。把細的貪嗔痴慢,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斷了,思惑才斷。見惑、思惑都斷了是漏盡(漏就是惑、疑惑),得漏盡通,出生死,到方便有餘土,證阿羅漢,這才出生死,這是豎出。你想難不難?咱們這些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說斷哪?生氣不生氣?一句不好聽的話,馬上就分別了,買東西,剛排到我這兒,沒有了,很遺憾,這就是貪嗔痴啊。買東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師買東西壞的也要,他說我不要,就會留給別人,這就不是貪心了。但是說一切處貪嗔痴都沒有了,很難做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是帶惑往生,這些惑不需要你破,你只要真生正信,發了正願,你還念佛,求生凈土,就可以往生,往生就是出生死,這個就是最勝方便。
◎但能信願持名,便生凈土證三不退,這是方便。倘若沒有這樣的方便,眾生就找不到一個能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度脫,那麼度生之願都變成空說。所以「究竟」之果,就在這個「方便」之法上。蕅益大師讚歎持名這個法門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這話很有份量啊!
◎所以,「不依佛力,功行難圓」。你不依靠佛的力量,如《大乘起信論》講弱鳥纏枝,弱鳥只能在樹枝子旁邊飛,不能飛遠;小孩不能離開母親。所以我們眾生就得依靠佛的力量,不能夠亂跑亂飛,鳥亂飛,結果飛不回來了。所以要依靠佛,如嬰兒靠母,如弱鳥纏枝,不要亂飛。所靠佛力,就是《大乘起信論》指引的,阿彌陀佛有「勝方便」,上面已講,勝方便即依靠阿彌陀佛攝護行者,往生極樂,見佛聞法,親承授記,凈諸餘習。阿彌陀佛給你授記,你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都給你清凈了;你發了大願,普賢十大願,大願之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也是大願王,這兩個願是一樣的、同等的,你的願王就圓滿成就了,可以度一切眾生成佛。這才是「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從這一個門就超出了,就是勝妙的最莊嚴之路。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十方都有凈土,此土也是凈土,為什麼釋尊獨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呢?這就顯示出阿彌陀佛大願王超勝獨異的特點。十方與此界都有凈土,但是不容易生。例如考大學,各校的錄取標準不同,這個暑假有人考首都醫科大學考了四百五十分沒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它大學就都可以考取了,首都醫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錄取分數高。又如《藥師經》中說,若人念藥師佛名號或《藥師經》,藥師如來在這些人臨終時,派八大菩薩護送往生極樂世界,這也是要求的分數高,往生藥師佛國土是不容易的。諸方凈土若不是斷了見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無明後方能往生。但是阿彌陀佛那裡,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當然交白卷是不行的,一個學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達到;而且一旦考進這個學校,便沒有降班、沒有開除,保證個個是博士,是大科學家,都大成功,保險你成功,這就是說個個成佛啊!所以阿彌陀佛是大願王,他招收極廣,教育極精,凡有來者,必定成功。所以這個學校我們要去。
◎這又有一個比方,咱們考大學,你高中畢業考大學,這是最正宗的,所以,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等於高中畢業考大學。修其它,你持咒、修密、參禪、念經,也都可以往生,這是什麼呢?這是同等學歷,沒有高中畢業,你有同等學歷,也可以報考,你也能考上。但是一個大學裡頭,班上問問,多少是高中畢業,多少是同等學歷呢?當然是高中畢業生多。所以大家要百分數多,那就是念佛,但是不排除其它。有的人就絕對了,認為你不念佛就往生不了。一般是如此,你如果不上高中,你要具備高中生的同等學歷,難啦。你要有智慧,你或者一邊工作,一邊還自修,還要無師自通,難!但不是不可以。
◎我常說你們修什麼都可以呀!我從不勸人放棄他所修的本門,另換一個。但是我常勸:不管你修什麼,你要求往生極樂世界,拿你的功德迴向往生。如果不願入彌陀大願之海,要在這一生中出生死,我就可以說一句很大膽的話:「絕無希望」。
◎你們大家問問,為什麼在這個世上你不念釋迦牟尼佛,你念阿彌陀佛呢?「我們聽師父的話,師父叫我們要念阿彌陀佛呀!」 師父沒有說你們要念釋迦牟尼佛呀!所以佛不會見怪,說你們為什麼不念我而念阿彌陀佛?我們聽佛的話,最要緊是依教奉行。
◎下一屆的佛就是彌勒了,但他還沒有就職,就是這樣,只要等一等,這是一生補處。這一生補處,是怎麼成為一生補處啊?「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呀。十地菩薩都不離念佛,這一生補處菩薩也由於念佛呀,念的阿彌陀佛呀。所以,我們不能夠把念佛看得很淺哪!這一種概念,我們必須把它端正過來!一生補處的菩薩,他之所以成為這個,都是由於念佛呀!底下我們要講,文殊、普賢都在發願,要往生凈土啊。文殊是大智慧呀,七佛之師呀,他也要發願往生,還有誰的智慧能超過文殊啊?都在求生凈土啊!而且最下的下根也可以去啊!也就是說最嚴重的病人,得了絕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呀!最高的,像文殊、普賢也不屈才,他們也要去呀!什麼法能夠這麼廣泛,這麼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兼顧這兩頭?當老師的最怕學生水平不齊。水平不齊,你講低了,高的不愛聽,講高了,低的聽不懂,老師不怕別的,就怕水平不齊。極樂世界,這個水平是最不齊了,都到了極點了嘛!但都能救度啊!所以不可思議啊!
◎以凡夫的生滅心要入諸法實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念佛之法即「事持達理持」,也就是說:你就這樣去事念,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不想別的,就這麼念,就是事持、事念,從這個事持便可以達到理持,也就變成了實相念佛!你雖然不懂金剛經,但是在你念的時候,不知不覺中你就合乎了「無住生心」這個無上的道妙,也可說是妙道了!當你念佛的時候,就把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全攝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所謂「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業」(身、口、意造業叫做三業),使之頓然同於佛的「三密」(身、口、意)。念佛就是這個方法,使你的口業同於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莊嚴了你的「意密」,你的「意業」同於佛的「意密」,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為佛心。若不是這樣的妙行,不能得度!也只有這個方法你才能得度。現代人命濁呀!生命很短暫。尤其是在
◎《彌陀要解》中現成的兩句,正好作一副對聯:「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這兩句話可以概括凈土宗的殊勝奧妙。事持就是不論是誰,老老實實地念「那謨阿彌陀佛」、「那謨阿彌陀佛」,就是事持。事上你是這麼持了,理持呢?須要契於實相,住於般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從容中道,這叫理持。所以四種念佛,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實相的功德最高,凡夫就覺得無從下手。但是不知道,這個奧妙在你持名念佛中,如果老老實實,綿綿密密,清清凈凈,不知不覺,不知不覺,你也就達到了實相念佛。最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所以稱為究竟的方便,所以說念佛時就是成佛時。因為你就是清清凈凈的,別的都放下了,若能凈念相繼,能所兩忘就是理持。理念就是念實相,也即是實相念佛。實相的功德不可思議,以懺罪來說吧:「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懺罪者,端坐念實相。」 說明實相能消眾罪。《觀經》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大家想想看,八十億劫是多長的時間,生死之罪是何等的重罪,《觀經》指示,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消除。這是由於念佛暗合道妙,暗合實相,所以功德不可思議。
◎蕅益大師的話:「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這個凈土宗不是一個愚夫愚婦行的法,這個法門極深極妙,「斬盡一切意見」,「破盡一切戲論」,一切戲論都破盡了,一切戲論都給你斬盡,不然有這些東西你就不能很好地信受。「唯有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才能「徹底擔荷得去」,只有這種大人物、大宗匠才能承當,而我們糊裡糊塗地認為只有愚夫愚婦才去搞,還在輕視,這是什麼?這是顛倒見。把殊勝的看成輕,把輕的看成好,你自己正在顛倒見中,你還在拿大頂呢,頭衝下,腳衝上,很辛苦呀。——只有這些人(大宗匠)才能擔當得起!其餘世間的「士」、「世智辯聰」、「通儒」、這些「禪客」,「盡思度量」,盡他去思度的量,盡其量,「愈推愈遠」,他越想,越琢磨,越想越遠,越不能明白,反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了。
◎經中以《華嚴》最尊,但《華嚴》所獨明的一生圓滿之教,卻落實在《阿彌陀經》的大小二本(註:《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可是普天之下,從古至今,對此信受者極少,懷疑的人很多很多,雖有言教,但義理卻已隱晦,可哀可傷,所以大師(註:蕅益大師)悲痛至極地說「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大師願剖出心肝,流灑熱血與我們相見,而如是說,希望世人於此生信。我今普願一切見聞此說之人,三複斯言,切莫再輕視凈宗為低淺之法。
◎《阿彌陀經》的宗是「信、願、持名」。《無量壽經》的宗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何為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三者圓融為一體的心。三者為一體的,不是大拼盤,而是「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如果你發了菩提心這個因,必然成就菩提心的果。
◎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是我心所具,是我心所造,「十法界」就是從我們一念心中所流現出來的。真正相信,當下承認、承當了,就成為自己的見地了,這就算了達了。
◎要知道一切事物沒有滅的時候其實就是虛妄的,表面像肥皂泡似的是個球,但根本就沒有球的存在,當你認為存在的一剎那,其實當體便是虛妄的!不要等肥皂泡滅了才看出它的虛妄性。一切都如夢幻,一切就是指「諸法」,它包括了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情。有的人修定得了點境界,出現了一些奇異功能,於是便覺得這是得了真實受用,其實這樣認為就耽誤了大事了。要知道一切皆如夢幻,你依然還在諸法的範圍之中,所以是非有非無的。
◎實際上,夫妻兒女只是一台戲。在台上您是母親,下了台您是誰?所謂母子,其實都是戲,都是假的,您是過於認真了。《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現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壞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馬上就要幻滅的。老實說來,您的兒子在當前年青人中還是不錯的,您是「愛之深,責之切」,演變至今,幾乎形同水火了。您現在應當認清目前是演戲,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實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麼還不知道。希望您看破這台戲,往生極樂,蓮花化生。
◎大乘妙諦全是無為法,但此無上勝妙甘露注入眾生心田,因眾生心譬如垢器,污穢含毒,甘露入內亦同混濁,所以不可不先破有為法。初起步時,始於足下,萬里之行,在於初步,故須先從最切己處下手。有為法包括很廣,人們切身的是功名、富貴、妻兒子女,種種這些很粗的,都是有為法;再高一點,名譽地位、學術成就、事業功勛,還是有為法。……這句經(註:指《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以一直用下去,可以從干擾你最深的地方入手。有人愛生氣,一句逆耳的話聽不得,這就是你下手的問題;有的人非常慳吝,稍微吃了一點虧,很不愉快;有人情慾一關打不破,等等。每一個人有他最突出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先下手。你想想這一切是不是如夢如幻呀?實際就是做夢,轉眼成空呀!夢是很好的比方,夢裡明明有六趣,覺來空空無大千,在夢裡六趣都是有,朗然大覺時,本來無一物。例如害怕的夢,老虎咬自己,沒有人救,在叫喊啊,恐怖啊,你一醒,哪有這些恐怖啊?是個夢。現前一切——整個是個夢,是幻術所變。像肥皂泡,很好看的,五顏六色,但是沒有誰去搶這個肥皂泡,知道它當時就要滅,像人的影子,哪有實際的東西。所以一切一切都是錯認,於是自然而然對所執著的東西就淡了,能把這些東西淡了,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一切萬物」就是一切諸有,「自在」就是通達無礙。《法華經·序品》說:一切「有」像繩子一樣,打了死結,把人給捆住,要全部斬除這一切結縛,身體就自由了,得到「自在」。人為什麼被束縛?就因為你的內心隨著境界而轉,見色聞聲,你的心就隨著所見的東西轉動了,所以就被煩惱捆住了。因此別人讚歎你,你很高興,有人要罵你一句,你就不高興,因為隨它轉,自己沒有作主的份,叫你高興你就高興,叫你不高興你就不高興,就為煩惱所縛。凡夫就執著於諸有,愛這些東西,世間諸所有物呀,功名富貴,妻兒子女,這是著有啊,皆墮落在情執之中。阿羅漢他們就停滯在空相裡頭,大士就深達法性,他們當相離相,不是撥相離相。所以宗門就說:「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你對於萬物只無心就是,哪怕萬物來圍繞你呀。所以老是厭煩取靜,找個合適的地方才能修,都是為物所轉哪!主要是見相離相,你見著一個美女的照片,與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樹的照片沒有分別,你就不為它所轉。再進一步呢,物隨心轉,外物可以隨你內心來轉,所以隨意自在了。
◎「無住生心」是一部金剛經的宗旨。六祖沒有別的基礎,也沒有見過別的經典,他就是因為《金剛經》才大徹大悟的。大徹大悟之下他感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就是這麼一個文盲,他給我們以啟示,告訴大家不要總以為「我不識字」就學不了佛,其實大家怕什麼呢!學佛又不是考狀元。大家要知道沒有什麼可怕的,不識字沒文化,可你的佛性一點不減,一點沒減啊!「不知本性,學法無益。」,當知你的本性與佛無別,一點不減。要敢於當下承當,要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信為手」,信心就是手,有手才能拿到寶,用「信心」去拿!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
◎能「無所住」而行布施,才真是「生其心」了。如若有個人聽了《金剛經》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過了百千億劫以來拿生命布施的人。
◎打個比方:就如這個水上生波,這個水本來無所謂有一定的什麼波相,沒有這些相,但是因為風動之後,水可以出現種種的波,種種波都是實相,因為風吹動之後而顯的相,所以水就遍為一切波作相。水本來沒有這個波相,但是它給一切波作相,這個話好懂吧!「實相」是離一切相,可是「遍為一切諸法作相」,所以就能顯現一切相,無相而能顯現一切相,佛法的道理就在於此。
◎「寂照」就是本體,就是實相般若,這個體本來就是「寂而常照」。我們這個心寂然無住,又不斷滅,以這個為我們心的鏡,這就是「即理而照」。「照不異寂」,在照的時候,跟這個「寂」並沒有不同,這也就合乎了「無住生心」。在照的時候跟那個寂,跟那個空寂沒有相異,就好像鏡子很寂,鏡子很寂,可是它能照,鏡子並無心,而它能照,而且鏡子的照就比我們高,它不留一點痕迹,你什麼人來給你反映得真真實實、一點不錯、毫釐不爽,只有在空寂之中才有這種作用。這個鏡子就是我們很好的一個譬喻。所以這樣叫「觀照般若」。
◎什麼是開悟,就是你跟佛同步了!
◎「貪慾」就是貪,「恚」就是嗔恨,「痴」就是愚痴,此為「三毒」,存在於種種煩惱之中。而這種種的煩惱之中,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眼目、如來的身,在那兒結成「跏趺坐」儼然而不動,這些個煩惱卻與他無關!所以稱之為「如來藏」。比如:樹上有許多蜜,但有許多蜂圍著,你要吃蜜,蜂就要蜇你,這該怎麼辦呢?你得要先把蜂去掉才可以取蜜,蜜是現成的,你得的就是這個嘛!這裡「蜜」譬喻的是「如來藏」,「蜂」代表的是「煩惱」。你要是除了煩惱,這個「如來藏」,一切功德、一切受用都是現成的。再如吃飯的人,他們飯上還帶著稻子殼,不管是淘米的人還是吃飯的人,只要見了帶殼的米粒,一定是帶著米一起扔了。給國王做的御用飯與咱們吃的飯都一樣。這也是個比喻,那殼子里的米就是「如來藏」,種種的煩惱就是那稻米殼,你只要把殼子去掉就可以給國王吃了,沒必要偏得連殼帶米一起扔掉呀!所以,我們學佛,特別是有學問的人,越是知識分子,學起佛來越是變成所知障、理障!不能如實領受佛法的真意,往往是按照研究學問那樣去研究佛學,所得恰恰是相反的東西。「為學日增」,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搞學問嘛!你的學問一天比一天增長,學問要是越學越不會了,比如本來會高等數學,越多就越只會加減乘除了,那不就是白學了嗎!所以,為學當然是越學越增長。「為道日減」,有很多人肯讀書、肯讀經,但是他就不知道這讀經的要旨是「日減」。減什麼呢?正如剛才所說的,你要把殼去掉!而沒有什麼可增的!就像淘米一樣,你只要把米殼去掉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加什麼了,也沒有什麼可加的,我們只是要去東西,而不是要得東西。就拿有些人來說吧,總是想得點神通、得點什麼定、得點什麼奇異功能……這就錯了。
◎一切眾生本性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雖本有性德,但以纏縛在妄想執著之中,性德無法顯現,故須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來掃蕩一切塵勞妄想,修持的功德稱為「修德」。譬如明鏡,鏡面上蓋滿了種種污垢,鏡光不能顯現,鏡子竟同廢物,但當我們努力去擦除塵垢,一旦功效圓滿,塵垢全消,「鏡凈心明,本來是佛」。所以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行人應抓緊修德,才不辜負本有的性德。
◎我們下手的最好之處便是《金剛經》的四句偈中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從文字般若進入實相般若下手之處,我們只有從這兒下手才對。小孩子吹的肥皂泡,用吹泡管一吹,吹出幾十個泡來,五顏六色的,很好看,但是請問誰認真地曾把肥皂泡像藏錢一樣放到保險柜里去的?因為它馬上就破滅了嘛!是不是?這是最好的比方!其實,功名、富貴、妻子兒女……種種一切都是肥皂泡!都要壞滅的!因此你有什麼可執著的?啊!你搶了我的肥皂泡,我就跟你拚命!其實,這個肥皂泡不搶也是要破滅的。泡如人的身影,沒有實際!因而也就沒有什麼可分別的、可執著的、可計較的、可留戀的了,道理就是這樣!但是大家就是過不去,「看得破,忍不過!」 說起來都很高明,遇見了實際問題卻很難。老實說,我們只有勤勞,只有常常提起,用《金剛經》這幾句話來時刻提醒自己。有的時候難免就隨境所轉,當你隨境所轉的時候,要猛提「如夢幻泡影」,這就在「觀照」。我們只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至於《金剛經》深入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家還辦不到,但是有一個殊勝的方便法,能夠起到暗合道妙的作用。一再說過,要真入「諸法實相」是多麼的難!只有地上菩薩才有份,但是有一個最殊勝而方便的法,是什麼呢?以我們眾生的生滅心要入「諸法實相」,就是以念佛最容易!是殊勝的方便!這就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我們怎麼能達到「無住生心」呢?你越想「無住」,你就越是在「有住」,你一生心就是分別,完全沒有一點《金剛經》的味道。但當你是真正在念佛的時候,你念得綿綿密密,念到最後不知誰在念,也不知道念的是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正當這個時候,你什麼都放下了,也就「無住」了!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朗朗現前,這個心是「生」的,不是斷滅的,所以既「生心」又「無住」,這就暗合道妙了!這是一個殊勝的方便法。「十方同聚會,各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所以我們就從這能照破、看破這些「有為法」,不為它所束縛,契入「實相般若」,這就「心空」了!也就「及第」了,即當選了!
◎我們念佛還是念的「自心」。「阿彌陀佛」可以翻成「無量光無量壽」,本來可以翻成無量的名字:無量清凈、無量莊嚴、無量的無量……可以翻無窮的名字,但一個「光」一個「壽」就統攝了一切。光就遍滿虛空,壽就豎窮過去、現在、未來,都窮盡了。「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是誰呀?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覺!我們人人所有的本覺!我們發起了願心來念佛,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時,這才叫「始覺」,即開始的覺悟。這個「始覺」必須得合乎「本覺」才叫「覺悟」,怎麼合乎「本覺」呢?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的是誰呀?念的就是自己的本覺嘛!「始覺」要「念阿彌陀佛」,所念的這個佛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覺」,這個「始覺」跟這個「本覺」自然不就合起來了!不是念的別的。這叫「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必然覺悟的!「暫爾相違,便墮無明」,你不念了,不念了整個就又墮到「無明」里去了。所以,所謂「理持」就是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之所本具,是我心之所造、所顯現,就拿自心所具所造佛,這一句法名為繫心之凈土,我的心就住於這一句上。而這一句住既然是「覺悟」,就離開了「四句」,離開了「百非」,而這個心也就不斷滅了!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令無暫忘矣」,沒有一會兒把這句佛號忘掉,能做到這一點,是我們修行人的一個關鍵問題!念念合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持名念佛」是捷徑中的捷徑,因為此法最為方便、最為簡便、最為直接、最為穩當、最為現成,人人都能念,什麼時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麼?念的就是我們的「本覺」,就是「阿彌陀佛」。你只要把頭一點,承認下來,在煩惱之中你的「如來藏」中的如來就與釋迦牟尼佛所成就的那個「如來」,便完全沒有區別了!釋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邊的一盞燈,我們就好比是這邊的這盞燈,他的燈當然就照到了我的這盞燈,佛光普照,所以,我們這些眾生是佛心裡頭的眾生,就是佛光中這個燈;而我們這個燈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邊佛的那個燈,所以佛就是我們眾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內。合起來講,這就重重無盡了,照著我們的這個佛,同樣也被照在我們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間的關係,而且佛這個燈的光和我們這個燈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體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這個道理!念佛的時候,這兩個「燈」就互照。這樣去修,就決定能往生!
◎願「欣求極樂,厭離娑婆」。看來這事很容易,實際並不容易,尤其是「厭離娑婆」這四個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還在爭名啊、爭利啊,這個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還不是在留戀嗎?總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兒女呀,夫婦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對方對自己的愛不真啊,計較我對你很真,你對我不真,很傷心。這些感情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都是男人。這些東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纏縛,就是這些東西使得本來是佛的你,墮落成今天這個樣子。所以要真正地厭離,對於這一切都不留戀。不是說都要出家,居士們最好是在家出家,先從淡開始,漸漸發展到真實厭離,毫無留戀。信心堅定,欣願極樂,老實持名,三資糧就圓滿了。
◎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離開衣、食、住、行與社會聯繫,所以要抓綱,一綱舉,萬目張,一領提,全衣順,所以在頭腦中要有出生死這條綱,萬變不離其宗,萬目皆隨於綱,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為了什麼?如果其目的、動機落在佛法上,那麼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場中,忙得腳跟不點地,可是,內心深處,是個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騙佛,表面是佛教徒,實質上何異於魔子魔孫!同樣,整天拜佛燒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災延壽、富貴榮華、妻兒子女、人間福報,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痴,知道佛法還是這樣,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當然有無窮無盡的世間事,只要從出世法出發,並落實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嘗有妨礙呢?但是當有不同的機會時,選擇什麼,這是檢驗自己最好的儀器,是自己有沒有真實發心的真實表現。老是為了世間而犧牲出世間,那還談得到什麼發心呢?
◎現在有很多人,他真燒香,真磕頭,真祈禱,但要說他信佛嘛,他只是迷信,或者邪信,十分可惜。
◎有很多人他雖然是信,不能稱為正信。為什麼呢?舉些例子:有些人說,我生前念一句佛,死了之後到陰間就多一個元寶,這當然不是正信了;還有人就覺得,死是很痛苦,看到修行人死得好一些,於是他念佛,只求死的時候舒服一點兒,這是第二種;第三種,他就求佛保佑一切吉祥,求現生一切如意,只求世福;第四種就希望我死後也要得到安樂,我活著時候很安樂、很舒適,死後也求這樣;第五為了超度亡靈,自己有個親屬他已經死了,很思念他,那什麼辦法呢?於是念佛求對亡者有好處。如上種種千門別類的念佛都不是正信,這樣念不能往生。最後一種,他就認為自己根器不好,學別的自己都不夠,既然學別的都不夠,那麼只好念佛吧,那麼就念佛了。這個也很消極,對於這個佛號功德就信得不夠,這種最多也只能夠生到邊地。這都不是正信。
◎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個氣功師給你治病,那你就認為氣功師的力量比你這個佛號的力量大呀。你這個信心應該打個問號!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
◎佛是「無緣慈,同體悲」。有緣慈,你跟我有緣,所以我對你好,我願意幫助你,這個善心就不算十分偉大,但總還是好事,是有緣慈。佛是無緣慈,不是靠這個因緣的,我同等都要救度;同體悲,任何一個眾生都和我同一本體呀,他的病就是我的病啊。所以佛菩薩偉大,不涉及一切情計!
◎無情不能學道,情不空不能入道。
◎我們現在做慈善事業,現在,有的人做得很多,比如說幼兒園哪,敬老院哪,種種的,能讓眾生得到好處,甚至你一個人給他一萬美金,他可以生活得很愉快。但是,這些不是他的真實之利啊!他壽命完了之後,又要輪迴,後頭的惡夢無窮無盡哪!你對於他沒有幫助啊!所以我們要給他真實之利啊!……眾生這個生死是苦啊。
◎截流大師《勸發正信文》中發揮得十分深刻,若無正信,雖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來生富貴,就造業,這生造業,下一世便入地獄,這叫做結三世冤。他底下再說一句話就很深刻了,正信跟不正信將來這個區別就有天淵之別。你不具正信,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有信有願當然會持名,具足資糧當然就可以往生了;反之,你就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願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憑信願之有無,所以信願重要,這是往生的關鍵。不具正信的話,你雖然念佛,不能往生,來生就會生到富貴人家,生到富貴家裡就會造惡,造惡以後,再下一生就要入地獄,這個話很讓我們震動。所以你修行不徹底,跟那個十惡不赦的惡人的結果,只是差一步。作惡的人的結果,這一生完了之後馬上入地獄……作惡的人比我們先到一步,念佛不徹底的人後到一步,晚到一步,入地獄是同樣的。結果很懸殊了,所以這個正信非常重要。
◎求福求壽求平安等等,總之都是向佛伸手,求之又求,始終是個伸手派。觀音大士曰:「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 有求必應,是以欲鉤牽也,而其真實目的,是希望行者發心,從求佛變為學佛,從伸手變為助手。
◎佛教徒萬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報,蓮池大師《發願文》中,明白寫出「不求人天福報」。修行的真實目的,是求覺悟。佛者,覺也。我們學佛所為何事?也只是普為眾生求覺悟而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覺也。
◎正信是什麼呢?他說這個正信跟不是正信區別就太大了。他的正信是什麼呢?就是相信自己的本心跟佛的心,本來就沒有分別,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證的嘛,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嘛。所以,自己的本心和佛的妙明真心本來不是兩樣,但是現在自己還是凡夫,還不是佛,這是頭一條。第二條,就是相信自己雖然不是佛,但是我們跟佛沒有一點兒隔斷的地方。一個杯子裡頭我們倒了水,倒了牛奶,這個杯子裡頭有水的地方就有牛奶,有牛奶的地方就有水,牛奶全部在水裡頭,水也全部在牛奶裡頭。雖然現在我們是眾生,我們算是水,佛算是奶,但是我們跟佛,就像水跟牛奶一樣,互融互攝。這個道理是對的,因為起碼我們可以相信佛的心是遍一切處,當然我們在佛心裡頭;再進一步,要相信我們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的心也遍一切處。都遍在一切處,那不就佛在我心裡頭,我在佛心裡頭,一切處彼此都有?一杯之中,注入牛奶和水,杯中自然到處是牛奶到處是水,這是第二條。第三,因為我們這念佛嘛,如來悉知悉見,感應道交,所以念佛必定可以得往生之果。如是的信心叫做正信。
◎什麼叫「正信」?正信二字很難,我們現在還是要增加信心,一步一步從仰信成為正信。《資糧》里引了截流大師《勸發正信文》,正信跟普通信,出入太大,此處「正信」講得很深入,要離於八樣事情。離於有無(有或沒有,有無差別之見)。色即是空,色也即是有,空就是無,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你這個有無就離了。一和異。諸佛法身就是不一、不異,你要從它的體性說,是一,要從事相說,它就是異。故宮珍寶品里,金子打成的種種東西,解說員告訴你這些東西都是不一樣的,這是什麼佛的壇城,那是什麼佛的壇城,這是什麼佛,那是臉盆,都不一樣,他說不一樣很有理;他又告訴你這些東西都一樣,都是金子做的,也很有理。所以,一樣和不一樣同時成立,說一樣就是一,說不一樣就是異。所以,大家一和異對立的見沒有了,離開了一異。去來。法身遍一切處了,佛向哪裡去,從哪裡來啊?都是自身,在自身中,從哪裡到哪裡,這話就說不出來了,沒有去來,也就沒有生滅,本來就無始、無終。所以離開了有見無見、一見異見、種種的見,離開這種見,「遍一切處觀於如來」,見如來在一切處,「是為入佛正信」。
◎現在有許多人,有的肯信事而不肯信理,又有人重理,而不肯信事,看不起念佛法門,認為是愚夫愚婦所修的法。以上兩類人中,後者的病更重。蓮池大師說:「迷理執事,不虛入品之功。」這就是說,有人雖不信理,但能信極樂是實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於是懇切發願,老實念佛,也可以往生,所以說「不虛入品之功」,只是品位不會高而已。反之,如果只是執理而不信事,自身於理雖生淺信,但自心亦未開悟,於是就廢除了修持,不肯念佛,不願求生凈土。蓮池大師批評這類的人說:「執理廢事,反受落空之禍。」 此處為什麼用一個「禍」字?這正如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盪招災禍。」 執理不信事的人,談玄說妙,自認高明,埋頭研究,不去修持,一無所得,甚至撥無因果,故反而不如僅能信事的人。
◎「難思」,是難思之法,不是我們很簡單的,用我們現在這個頭腦去思考,能把它想通啊。那我們現在要求什麼呢?能夠理解這更好,如果還理解不了,就首先要仰信,因為剛才說,這(《凈修捷要》)裡頭有的是哪部經的話,哪部經的話,都是佛所說的,我們應當知道它必然是正確的。而現在有的我已經接受了,有的還不能接受,但是我可以讓大家放心,今天不能接受不要緊,只要老念,老念,都會接受,都會一天比一天明白的!自然而然地,不一定要請人講,你只要老反覆地看來看去,或者念來念去,你就變了啊。所以這個是佛恩啊!佛法的殊勝就在此!
◎凈業行人,一心為利樂有情故,求生凈土,願見佛聞法後,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如是之心,即是發菩提心之初步。蓋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無大智慧決不能信凈土法門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極樂,卻無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所以,我們說為什麼要求往生?就是我們要最快、最徹底地來實現咱們度眾生的願望。我們願意度眾生,但是你怎麼度?自己還在水裡頭,頭出頭沒,我想要把水裡的人都救出來,這不成空話嘛!所以,你自己總要會游泳,自己有了救生圈,你自己再有救生艇,再要有大的船,你這才能真正地救人了,呼喊救人了嘛。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就是為了這個嘛,你很快得成功,你就有辦法,你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去種種說法,作種種救度,度無邊的眾生啊!我們所以要往生,是為了這麼一個大事啊!
◎我們這個修法不為我自己修,我替我父親修,替我母親修啊,而且不僅僅是這一生中的父親、母親,我們過去有多少生,有多少父親、母親哪?我都要替代啊,所以,我們這個心很廣大啊!所以,這個孝也就真正是大孝啊,不光孝這今生的父母!所以,這就使得我們一個人變偉大了,這就是學佛的殊勝的意義啊!我常說要大變活人,所以學佛的過程就是改造的過程。你學了半天佛——不但學佛是如此,連儒家都這樣,你念了《四書》,你還是照舊、一樣,你就是不會念《四書》,你必須根據孔子的話,要使自己有所改變哪。我們老這麼做,這麼迴向,你看看,你不知不覺就變了嘛。現在,你就照這個念,你本來沒有想到這個,現在你念,你沒有想到的也就實行了,是不是?你實行了,你純熟了,因為熏染的力量,你成了習慣了,你對待一切就有廣大心了,就偉大了。
◎《無量壽經起信論》云:「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 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佛是什麼?佛者覺也,三覺圓滿就是佛。「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眾生妄執成為不覺。背離六塵,反合本覺,叫做始覺。始本不離,直趨究竟,大覺圓滿,就是成佛。所以菩提心是諸佛的本源。「眾生之慧命」,我們應該知道:慧命比我們生命重要億萬倍。你有生命,這是人身的壽命,不見得有慧命。以廣大甚深的智慧當作生命叫做慧命。又諸佛法身拿智慧當壽命,所以叫作慧命。《四教儀》說,末代凡夫,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傷害慧命,忘失法身。有的人保存了生命,可是斷了自己的慧命,這是因小失大。這菩提心是眾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所以佛教中,師恩比父母恩重,父母給你的是你的身體和生命,善知識給你的是你的慧命。因為菩提心是佛本源與眾生的慧命,所以「才發此心,已成佛道」。發心是因,成佛是果,圓教妙法,因果同時,所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華嚴》更有一句話,大家聽了應該記住。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你發過菩提心你忘了,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業。所以到底是學佛還是學魔?這個地方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為是在學佛,不知道已是在魔隊裡頭上班。在佛堂念發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乾二淨,煩惱照舊生,火氣依舊旺,學法無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輾轉勸說,要明白這個根本。
◎所以《起信論》的三心(註:直心、深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最為寶貴了。如過去國王太子,他還是一個小娃娃,還在襁褓之中,還要人抱著,任何大臣,哪怕是白鬍子的開國元勛見到時都要禮拜,是不是?看見太子焉有不拜之理呀,就是如此。初發心的人,你要發了菩提心,那一切二乘種性和以下的都應該向你恭敬,就是如此。佛法之中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華嚴經》一百個比喻說明菩提心重要。
◎再要說的就是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五念:一是禮拜,二是讚歎,三是發願,四是觀察,五是迴向。凡是修持這五念的,必定往生!「四修」的意思:一是恭敬修,我們要很恭敬凈土法門,恭敬阿彌陀佛和一切聖眾;第二是無餘修,你稱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和經中的這些如來聖眾的名號,不去摻加其它的,叫做無餘修;第三是無間修,就是凈念相繼,沒有間斷;第四是長時修,就是以畢命為期,我這一生一直修到命終了,我這念才完哪,這叫「四修」。
◎「有大福德始念佛」(註:夏蓮
◎「談玄說妙不相干,三字真傳老實念」。口談玄而心實未明,語高妙而行為卑劣,縱然口若懸河,著作傳世,喚得佛學大師光榮稱號,於人於己有何實益,對生死大事一絲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這比煩惱等事障更難排遣,總之是作繭自縛,欲升反墜。真實履踐的人,必不肯這樣務虛,而是奮發無上菩提之心,稟遵釋尊慈教,於彌陀願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實實單念一句名號。不求一心,不求除妄想,不貪凈境,不參是誰(以上四者稱為念佛四大秘訣)(說明:參看下文或「說明:……」),只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這就是無上深妙禪,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傳。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是釋尊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唯有老實念佛才是一代時教的真傳。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蕅益大師的話:三藏十二部經論、一切戒律、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這一句裡頭,還說一切禪定也在這一句裡頭。可見這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功德,即是總持陀羅尼,所以絕對不要在念這一句之外還要找什麼竅門,找什麼更方便的道路,那只是庸人自擾。
◎佛的心遍滿一切處,我在念佛,是在佛心裡頭念,如來悉知悉見,沒有一點可以弄虛作假的。再者,我們的心跟佛心是一樣的遍滿一切處,所以佛也是在我心中。為什麼我們能念佛呢?正因為佛在念我呀,佛在攝受我呀。佛不攝受,我們就被煩惱牽纏,念不了佛。我念佛時即佛念我時,因心果佛互感互念,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於是使得內而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而器界,在不知不覺之中潛移默化,暗自在轉化變換,所以說:「根身器界潛轉換」。器界是一切東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大到世界,小到微塵。這些東西在我們念佛的時候不知不覺暗暗地就轉變了。這就比自己身心隨著自心與他佛的互感而起變化難懂很多。應知自心與外物也不是二。《華嚴經》說:「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起信論》說:「三界虛偽,唯心所作」,《唯識樞要》云:「諸境無體,隨執而生,因自心生,還與心為相」,這都是說明心物不二,物我一如的道理。所以真用功的人,世界萬物一切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變,變得更適合於你,更適合於你的修持。假如別人和你是怨憎會,你念來念去那人就變得不再可怨可憎了。我們要知道一個地方有人用功,這一方都得益,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念佛只是消極自了。一個念佛用功的人造福一方,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啊!不但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呀。這一切沒有不可轉換的,所以大家有什麼煩心的事,就歸到好好念這一句就對了。那為什麼他老跟你作對呀?因為你用功不得力,你要得力了,他就不跟你作對了。自身他身,世界一切都會潛移默運發生變化,所以古代參訪的人到一個地方,怎麼能知道這個地方有沒有大德,就看這個地方的山水樹木,如果有得道之人這一切都不一樣了。
◎念佛最重要是「凈念相繼」,若不連貫怎麼能相繼。「心不應口」,嘴裡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心裡頭盤算著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對我不起呀,我對他那麼好,他對我就這樣呀,或者惦記買部彩電。你多盤算這些事,心口怎能相應。至於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念佛時雜念紛飛,不知從何處來這麼多的雜念此起彼伏,無法排除。這不用擔憂,這是念佛過程中必然的現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紛飛,聽我念佛分明」,這是要訣。關鍵是提起這一句佛號。
◎「聲不攝念」。「聲」,指念佛時嘴裡發出的念佛聲,這聲音有很大作用,凈土法門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密訣呀,就在於自念自聽。所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聽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都攝六根,關鍵在於聽。一般我們自修,以金剛持最好,就是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嘴唇跟牙齒之間,不是很大,這樣念既有聲音又養氣,叫金剛持。默念也可以聽,不過默念聽起來要累一點。聲音大小可以靈活,散亂的時候,煩惱來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念,用聲音攝住念頭。如果你念得很清凈,就可以小聲地念,金剛持或再小一點都可以。要有聲,要聽這個聲,這聲音就能攝你的念,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處。古人說:「以音聲做佛事」,極樂世界是法音宣流,聽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個人聽到寺廟中鐘鼓梵唄之音,自然內心清凈。你念的這聲佛號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節奏又相連貫,你念時懇懇切切,清清凈凈,你所念的這一聲,就是妙德音聲,所念是萬德莊嚴的佛,其聲自然是萬德莊嚴之聲,這樣殊勝無上的妙聲又從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應微妙難思。關鍵之處在於自聽。
◎「懇切綿密」。懇切,懇懇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驚濤駭浪之中乞求佛菩薩的救度,這樣每念一聲,都是從至誠的內心發出來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懇懇切切「南無阿彌陀佛」。要一句跟一句,這就是綿密,也就是凈念相繼。在已有定課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課之中很綿密,這時候不要打閑岔。再進一步的話,那就不僅僅是在定課之中很綿密,要能貫徹到隨時隨處,都要常常提起這一句。這個事情難不難呢?事實上誰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說不難。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稀有。隨時隨地都有一句佛號,要能到這樣,成片也就沒問題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凈土法門好就好在這裡,世人能夠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開悟,那就難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恐怕一億之中也難得一個半個。在中國你能數出十個開悟的人嗎?念佛往生就不是這樣了,誰都可以念。要綿密,老有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問題是自己不肯念。煩惱一來,人就不肯念了。生氣、著急是煩惱,歡喜也是煩惱,我很高興呀,今天來了很多賓客,大家狂歡呀,談得很好呀,這就是煩惱,它打你的閑岔。其實煩惱中照舊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綿綿密密、懇懇切切地念下去,自然會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時時可以聽到。
◎「沉著安閑」。這句話直指目前許多修行人的病處。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緒,於是很緊張,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於是很緊張、很著急,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勝就在從有念暗合無念,從有求而契到無求,從往生證到無生。要沉著,沉著鎮定,沒有那些憂慮徘徊、患得患失、焦慮不安的情緒。而且要安閑,有的人努力,但由於急躁情緒而陷入緊張、忙亂、焦急之中,與聖教背道而馳。「安閑」兩個字又進一層,不但鎮定,而且是萬緣都一齊放下了,無取無求,所以是天地間一個大閑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聖號朗朗現前,既無掛礙又不顛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見安閑二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緒,想見佛見光,想有瑞相,這樣去念,念出毛病來了,並不是念佛念出毛病來了,是你那個急躁情緒出的毛病。我們很安閑,為什麼能安閑?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說我怎麼還念不好,還有妄想,還有什麼什麼,就往生無分了,這是他自定的規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師講得好:「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你有沒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發願,真的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欣慕極樂願求往生呀?實際上很多人還是留戀,盡量想多活幾年呀,聽說那裡有點氣功,自己馬上想去練一練呀,想長生不老,正是留戀這個世界。所以欣慕極樂,要發大願,這多劫以來曾做過自己親眷的一切眾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麼才能度眾生呀,我還是在苦海中掙扎的一個人,當下毫無能力救度別人,只有往生之後,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來救度亟待我救度的這一切有親的人,是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大願力呀!有信有願自然會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大家想往生的話,大家先在信願上下功夫,我這信是不是具足了,我這願是不是真切。信願切的話,你決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話,心裡就不會急躁而自然安閑了。
◎還忌諱「字句模糊」。這一句佛號,聲音出來是模模糊糊的,別人聽不清,自己也聽不清,故云:「己尚不聞佛豈聞」。
◎念的速度不可太慢和太急。「過緩」就給妄想留機會,造成輕忽養識的毛病。「過急」引起緊張,耳朵可能聽不清楚,這就受極大的影響。所以過快過慢都不相宜,應把速度調節合度。
◎夏師還有偈句:「由他妄想紛擾,我隻字句分明。」 對於妄想,任其自來自去,自生自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進一步說,於自心外實無妄念,所謂妄念,只是自心妄動,如水生波,請問波是什麼?波只是水,可見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斷,只因自心習於散亂,若能老實念去,久久功純,熟處變生,妄念自然不起。
◎唐張拙秀才有一名言「欲斷妄想重增病」,因為「欲除妄想」,正是「去一添兩」。正當念佛,又在希求一心,或卜度分別計較自己念得是否一心,這早已不是「老實念」,而是有為法了。
◎從誠懇清凈心中發出的念佛聲,自然和諧寧靜,妙善高雅。這句微妙的念佛音聲,經歷自耳,而達本心,所聽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聲合於心。這個聲音是萬德莊嚴的佛號,也就是萬德莊嚴的音聲,這個聲音從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與所聞之聲相應,聲合心,心應聲,故云「心聲相依」。簡淺說來,我念佛,念佛有聲,聲音又幫助了我,由我發聲,聲又助我,所以說是相依。這樣念下去,用不著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 「散亂」如有人患近視眼;「入魔」就像誤入敵人的特務組織,下場就悲慘了。所以不要總是在「分別」,是好了一點,還是壞了一點?這樣修好,還是那樣修好?時而歡喜,時而焦慮,無時不在分別之中,處處不離有求之念,於是無上殊勝的無為法變成有為法。故夏師有句曰:「分別即是魔網」,念來念去句句都染上有為有求的色彩,焉能老實念!
◎我們凡夫應該怎麼樣?就應當老實念。這「老實念」三個字非常好啊!所以
◎「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 這兩句中,須解釋的只是一個「真」字。所念句句都「真」,決定出離娑婆,往生極樂。怎樣叫做「真」?現從最平常處解釋: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是偽裝欺人,不是走走形式,不是另有目的,不是妄求非分,不是形存實亡(所謂扛空槍),懇懇切切、老老實實信願持名,就是真念。再簡單一點,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楚全部聽到了,就是真的念了。
◎「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一念凈信是信,從信起願,所以信願是往生的根本。所以用自己所有的善根,至心迴向求生極樂。
◎這八句:「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凈剎。」 全有了:理呀,事呀,正呀,助呀。救命的一句:「求生凈剎」,堅決求生,這願要切!願要切,你念不念?你自然要念,那就行啊!相反哪,念得很好,你願不堅,還在留戀娑婆呀,不見得去得了。留戀娑婆,你喜歡誰是留戀,我討厭誰,也是留戀哪。愛和憎是一件事——情見,總之是娑婆世界人的情見。你心裡老討厭,討厭得不得了——同樣是留戀娑婆,這是娑婆世界的東西,你老是想著它,你老討厭它,你還是想著它。你幹嘛老惦著它?這就是留戀娑婆,你放不下,放不下,這就叫留戀。不是說誰跟我好得不得了,我就是捨不得他,叫留戀。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皆是留戀。所以要求生凈剎,那就不要放不下。
◎稱名妙法,以佛果德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頓顯果德。蕅益大師謂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一念亦得往生;夏師云:「念佛即是自心現」;古云:「一聲佛號一聲心。」 蓋信願稱名時,即是當人妙明真心顯現之時,故其功德微妙難思。蓮池大師謂《觀經》臨終十念得生,因念者頓契理一心故,故必得往生也。至於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皆以信願有缺故。蕅益大師曰:「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修凈業者,不可不知也。
◎「初入此門,必依乎數」。你理解的應當高,真正下手的就應當很近。要真正做到,先要重視這個「必」字,是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數量,不可說我隨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說我老念,但現在做不到這點,說說容易,真要做到就難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規定一個數。雖然告訴你以後離數,但先從數開始,一定要依乎數。「日須克定課程」,要有定課,一天是三千、五千、一萬、五萬(《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從三萬開始,三萬、五萬、十萬)。(說明:參看「在家人不……」兩段和「掐珠念」一段;宜將念佛數目換算為時間,或直接以保證每天專心念佛的時間來完成定課)
◎咱們不拘多少,開始時各人根據自己的心愿與條件,訂一個課程,由一而萬,自萬而億,漸漸增加。念了,自己喜歡念,就願意擠出時間來念,就越念越多。這樣的話,「念不離佛」,我心中所起的念頭,都不離開佛了,到這就是好消息了。開始的時候,一定要依乎數,這麼念下去,越念越多,之後就自然而然念了。現在許多朋友都能達到這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著才念,就自然而然就念起來了,就是熟了。就這麼發展下去,念頭就不離開佛了。
◎凈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徑中的捷徑。《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小本《阿彌陀經》以「信願持名」為宗,這就是凈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凈宗的正行。先師夏蓮老於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輔行,寫了兩句話:「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 這兩句話是一切凈宗行人,背塵合覺的要徑,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輔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頭兩個字是戒學,末後三個字「看經教」是慧學。「定須習,慧須聞」,多看經教,正是聞。一切依據聖言量,禪宗不立文字,但禪宗的悟證,沒有不合於聖言量的。中間「念佛」兩個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寶。念佛得正定,可見念佛正表定學。但念佛還不僅是定學,老實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念佛也是慧學。念佛時「都攝六根」,不但不做惡事,心中也不起惡念,所以念佛也攝「戒學」。念佛雖攝戒定慧,但夏師句中,還是指出了「持戒」與「看經教」,喚起大眾的重視。夏師的第二句:「察過去習毋自欺」,正表「息滅貪嗔痴」。「察過」,就是檢查自己的過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認真察看自己的過錯。「去習」去掉不好的習氣,一些不好的習慣叫作習氣,多生多劫的煩惱,成為積習,煩惱雖除,舊習未盡,這就是習氣,所以要去掉習氣。「毋自欺」,要認真,不能自己欺騙自己。這句話就是不但要除貪嗔痴三毒,還要對煩惱所留的余習,都要檢查除去,不可欺騙自己,這才真是背塵。兩句話合起來,就是凈土宗的人,背塵合覺的、全面的、具體的、必要的行持,是凈土行人修行的要徑。
◎誦經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應繁多。總以隨時隨地持名為主,其它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賓奪主。一切善行,一切功夫,一切境界,總不如老實念佛,念念相續。
◎這個「至心」到底指的是什麼心?「十念」到底是怎麼樣的念?對於這個問題,引證鳩摩羅什大師的話,是最恰當的了。大師打個比方:譬如有人在曠野荒郊,沒有人可以求救,碰見強盜了,他拿著槍、拿著刀,要來殺你。這人趕緊逃跑,拚命地跑,可是看見眼前有條河擋路,必須過河。但這可麻煩了,後頭有追兵,前頭有條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時候,我穿著衣服渡,游泳不方便;脫衣服,哎呀,又恐怕來不及了,他追上來怎麼辦呢?此人這時心裡所想的就是這個事:怎麼過河,脫衣服還是不脫衣服?沒有別的考慮。他不會再想「我還有兩萬元錢的帳,人家還沒還我呢,我怎麼找他還帳?」 不會想了,什麼事也不想了,這個時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個念頭——渡河,沒有其它念頭了。如果念佛的時候,和這個人一樣,心中只有一句佛號,沒有任何其它雜念,就對了,就是「至心」。
◎「一心」,在這裡指的是純一堅定的信心,這個心不被他心所轉換,不會被別的心,什麼貪求心、憎恨心、愚痴心、淫慾心,侵佔奪走你的信念。《教行信證》說:「信心即是一心。」 因為信心就是清凈心,清凈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實清凈純一的信心。「一心念我」。《止觀》說:「修此法時,一心專志,心不余緣。」 一心念佛,就是念時心中專一,只有這句佛號。念時萬緣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沒有任何其它念頭,就是「心不余緣」,這樣念就是一心念。所以願文(四十八願文)中「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 就這麼專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時間多長,念念之間都不離開這句佛號。
◎您當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時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了生脫死,唯此一法。所謂萬緣,不僅柴米油鹽、妻兒子女、富貴榮華、地位聲名、功勛事業、學術文章等等世俗之緣,實則您今日信中所問之咒名,與所求之聖像等等,亦在萬緣之中。以上對於初修,當然是正事,但對於您八十一高齡,終身習凈之老修行,則應一刀斬斷,一齊放下。萬緣放不下,則此一念決定提不起。往生之關鍵,在於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還是在寺中念,所貴者是你們的念是否「一」?您當前迫切之務,就是把一切善緣、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疊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問,心中孤零零地單提這一聲名號,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實實,綿綿密密,一直念到佛來接引,一氣念到花開見佛。
◎有很多人注重表面,總覺得我這回參加一個地方的法會,人非常多,非常盛,這個師父非常有名氣,很熱鬧,天天見著什麼,這個鑼鼓喧天哪,香煙繚繞啊……這與真修沒關係!你要真正用功去修啊,你就要時時清凈,你這個時候,十方諸佛來護念哪!所以我們所貴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追求城市裡的佛法的這個熱鬧啊!自古以來,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裡的佛法是不一樣的,一個就是要廣泛地結緣哪,是熱鬧啊;一個就是清凈,是真修啊。所以,這兩個不可兼得啊,不可得兼哪!大家要知道,你要去忙亂之後,那有種種麻煩哪!正果法師他有一句話,他說:「你要認識一個人,他就在你的脖子上掛了一根繩。這掛了一根繩之後,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揪一下。」 你也不知道,他不需要告訴你,因為有了繩,他可以隨便揪你一下。你掛得太多了,這根繩來揪你一下,那根來揪一下,老有人來揪你,你就麻煩了。
◎(虛雲老)有幾句談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變,存此妄想非邪即魔。」 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麼,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間所盤算的是如何爭奪佛教中的名位與權利。學法之後就想得神通,就想能變化,存在著這種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屬,非邪即魔。須知心外無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內。……虛老又說,神通「豈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豈能證無住真理?」 《金剛經》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個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麼能夠相契無住的真實道理?「此類人們」,佛就稱他們為「可憐憫者」!
◎今秋我在廣化寺念佛七講阿彌陀經宗要,末後引用印光老法師開示,謂念佛未得到一心者,不可急求見佛,若有此躁妄求見之心,則為自家的冤對提供機會,他們必藉機干擾報復,破壞行人。講完後,有一年老之女居士,前來問話。該人心情激動,神暗氣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連聲問曰:「您所講的,正是我的病,我的病已兩年多。因念觀音,就想見觀音,誰知見到觀音後,從此見種種相,擾亂不息。於是白天黑天,開眼合眼都見。或見善相,或見惡形,心驚意怖,苦惱無窮。夜不能睡,晝不能休,精神疲頓,神經緊張,無法可醫。縱滿室坐滿了人,仍見滿室都是惡相,遂致精神恍惚,身心俱疲,苦惱萬分,命在旦夕。」 末後並問是否應念大悲咒來除魔?我對答曰:「您不必修法去壓制,若去壓制,即是在作對,則這個結子,拉得更緊,更不易解開了。」 於是我告以一法:「古有大德,在深山中,結一茅蓬,率眾共修。但該處山精野鬼,時來干擾,或現佛菩薩相,或現虎豹惡形。大眾驚擾,不能清修,力勸大德遷移,但大德不為所動。三年後,野鬼俱寂,諸相皆無。大德曰:『野鬼伎倆千般有盡,老僧之不聞不睹無窮。』 可見不聞不睹,不去管它,則魔惱自息。古雲『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正此意也。」 她當時要求小女寫下來交給她。本月初一日,我在居士林講《凈修捷要》。講畢,該女居士換若兩人,體態安詳,容光煥發,精神奕奕,特來道謝。蓋小女所寫之字條送到後,諸相俱隱,干擾全清,大患頓除矣。可見「不聞不睹」,真是去魔之良方。再者《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可見若切願求生,一心持名,即得二十五位菩薩於一切時、一切處,來加護持,那還怕什麼外道的干擾呢?末後,請聽一頌:不聞不睹,平等大智,無愛無憎,不舍不取;般若妙用,不可思議,智光照處,魔障頓息;毋用排遣,不須對治,一心平等,諸魔絕跡;外道邪法,無能為力,自在安然,何必疑懼;舍諸分別,一念單提,深信切願,持佛名字;一聲佛號,萬德圓俱,如海一滴,具百川味;念佛求生,契佛本誓,佛遣菩薩,隨時護衛;現世安泰,臨終佛至,慈悲加護,蓮台迎去;勸君生信,莫更疑慮,信願持名,綿綿密密;乘佛願力,必定生西,蓮花化生,徑登不退。
◎所以說「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你雖破本參,你悟了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這個是根本。那神通只是聖末邊事,是聖道末了的邊邊上的事。現在很多人捨本逐末,你說他不信佛法?他信佛。你說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末邊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所以說是顛倒見!若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顛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單單看到神通、奇異功能、瑞相與靈感,這就叫做附法外道,是附在佛法裡頭的外道。
◎《十往生經》說:「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 所以不會受禪定這麼遭遇魔障的事。極樂世界你真心地這麼修,很虔誠地這麼修,阿彌陀佛派二十五個菩薩來護持你,「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一切惡鬼——現在很多都是惡鬼惡神,很多都是依恃鬼神……搬運東西這個奇異功能,其實我小時候就知道,這個變戲法的法叫做五鬼搬運法……就是鬼跟他合作。這些惡鬼惡神……。有些事大家就喜歡顛倒。
◎阿彌陀佛放光作什麼?十方世界念佛眾生,佛光都會攝受,而且不舍,不放棄我們,不舍離我們。所以說,我念佛時,就是佛念我時。為什麼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攝受你。你能念佛還有什麼畏懼?應該是無所畏懼,因為佛常放光在攝受,而且阿彌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薩隨時隨地護持你,所以就沒有魔障。這—點大家要堅決相信。
◎而且,咱們這個地方的眾生遇見了魔障,就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可以治魔障。你打坐出了偏差,靠念佛來治。你修禪定出了偏差,怎麼來解決?也是靠念佛。
◎這老實念,就是這樣子:在念的時候,一切不考慮,就是這一句,就是這一句跟一句念哪!我常說,你能這麼念的時候,一切都不換哪!有的說見佛見光,那都不能拿我一句清清凈凈的念去跟他作交易,去換哪!這個要堅持的啊!
◎這「一向專念」是個重要的修持關鍵。《無量壽經》講到「三輩往生」,不管你上輩、中輩、下輩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貫如此,一如既往。「專念」就是專一地念,不是又念佛號又念其它咒,或者雖然念的是佛號,可是心裡總胡思亂想,這都屬於不夠專一。真正的專念是指你果然能夠一向專念,一心不亂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達到「一心」了,這就比《阿彌陀經》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為《阿彌陀經》是打一個突擊,剋期取證,規定一個時期內,專心地修,修到如果能達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這樣最後一定能往生。而這裡講的要比《阿彌陀經》講的要放寬了一點,只要求「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達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夠做得到的當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或者「實報莊嚴土」,而咱們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聖同居土」,所以並不需要你非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亂,不是想這想那,不是亂七八糟地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亂、清清凈凈、一心一意地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的經中用的是「繫念名號」這幾個字,心就專念這個名號就可以。所以《無量壽經》中也是「一向專念」,一貫地念就是專念。也就是說,不管你自己能否達到「一心不亂」,你都可以往生,因為我們只要求能生到「凡聖同居土」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這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如果你能夠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對於往生有很多人誤解了,以為念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這是理解不深。
◎一個老太太修行得很雜,這也搞一點,那也搞一點。有人就勸她,你這麼雜不好,年齡也大了,你專門念佛吧。她接受了這個意見,就專門念佛,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飯的時候,她還不出來,大家推門進去,老太太端坐,死了。腿上擺的是一份遺囑,兒孫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齊齊,寫好名字,擺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麼時候要走,利用晚上別人睡覺的時候縫好了。她從容、鎮定、樂觀、端坐,遺囑事前寫好了。就是三年工夫。所以我們要專,不能太雜了,尤其是兼扯一些外道的東西,要兼扯外道的東西,連三皈依都不清凈,連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要有定課,要堅持,要雷打不動。定課不妨少,但是不許中斷。……定課可以少一點,比方十分鐘,但是還有其它很多的時間可以利用。例如排隊、坐車、採購、聽無聊的發言等等這些事,佔去你多少時間?這些時間本來很煩人,可是利用來念佛念咒多好,這是廢時利用。我最提倡廢時利用,廢時利用的天地非常廣闊,而且減少煩惱,你不著急了,什麼事你也就安穩了。別人佔去我的時間,很著急,很不耐煩,現在反正我念著佛呢,我這兒有正用。所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常常都能提起這一句,這是根本的修持。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號,這是散念,同樣是根本的修持。有的時候碰到為難的事,碰到緊張的事,這個時候你越要念。
◎有的人往往自己喜談高妙,其實他並不知道,他所謂的高妙反而是走了彎路,所以有的時候反而不如我剛才說的那位老修行人。她雖然不識字,但通過念佛她至少是達到「事一心」,不達到「事一心」是做不到的。因為咱們凡夫的這個肉體,你怎麼使橫勁,多少天不吃飯,多少天念佛不斷,困也把你困死了,餓也把你餓壞了。所以只有到達了「事一心」之後,那才能有所突破!這是我們最近一個很好的例子。
◎老太太為什麼能往生?主要是她做到了不忘!她時刻不忘念佛。我們念佛應當是到一個什麼程度才成呢?我們既然都在世間,總有些事情要做,但是我們應當怎樣不忘念佛呢?打了一個譬喻,就像母雞孵蛋一樣,它不能離開這個蛋去找食,而把這個蛋忘了,在外邊找食不回來了,就會讓雞蛋冷了,雞蛋要一冷了就孵不出小雞了。所以,我們就要注意這個不斷暖氣的道理。現實生活的事情未了,還要有很多事做,這就念不成佛了,但這個時候就要像母雞出去找食一樣,一旦回來後就又馬上想到這個蛋,我還得焐,不能讓暖氣斷了,你這樣去念佛就行!關鍵就怕你流連忘返,忘了不知哪兒去了,你再回來,再焐也不管用了。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很好:「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佛,皆理一心。」 不管你是事持理持,你要能夠把見惑、思惑都先斷盡了才成。所以念佛到了這一步就很高了,但只要你「不斷暖氣」,那必定得受用,這一點是多少事實經驗證明了的,自己的,別人的,多少的事實證明了不是一句空話。要實踐才能真正達到「事一心」,之後自然而然地見惑、思惑就盡了,見惑思惑斷盡了這就叫「事一心」。不管是事持還是理持,你都能夠開悟了,這叫做「理一心」。這話說起來很深!不要想像地認為:要達到「理一心」的一定得理持,事持只能「事一心」,理持才能「理一心」,那可不一定!事持和理持都可能先達到「事一心」,事持的人也能夠「明心見性」,也能夠達到「理一心」,這就是我們所要說的,念佛法門所具有的最方便之處!這其中有暗合道妙的道理。
◎我現在做個比喻,例如燒開水,水燒開後,便已消毒,可以放心飲用,縱然放涼了,也是涼開水,依然可以飲用。反之,這一壺水,今天放在爐上,燒五分鐘,拿下來放涼,明天又放在爐上燒五分鐘,這樣燒一百年,始終不能當開水用。大家蒸飯,也是同樣道理,要一口氣成功,免成夾生飯。我們用功,也正是這個道理。
◎一向專念,到底念多久呢?就是盡形壽乃至於十念。最多你就是一輩子,是老實念。這樣的人很多呀……盡形壽,一生老這麼念。……盡形壽,乃至十念,這一生就念了十句,都可以。那麼這一向專念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從開始起到最後這一段時間之內都是在專念。
◎有人念到後來,覺得我念了半天也沒有得到什麼效果,你看搞氣功的,又是這個本領那個本領,他就搞別的去了,見異思遷,那以前念得再多,也不叫一向專念,最後他不念了。還有啊,或者有人在最後的時候,病痛啊,或者什麼什麼啊,意志不堅呀,留戀這個家、子女,念不成啦,這都不叫一向專念。所以,只要真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決定往生。
◎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見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無明(無明共四十二分)。(說明:四十一品無明再加上元品無明也即根本無明或無始無明為四十二,破無明為分證佛,破元品無明方為究竟佛)
◎「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 理法界即本體,怎麼能證入本體?心也沒了,佛也沒了,就是靈光獨耀,一真獨脫,就入了理法界。理法界就是本體,就是法身,什麼都沒有了。正念的時候,念而離念,連念也離了,可是離念時仍然在念,無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頭去了。這時候,沒什麼叫心,也沒什麼叫佛,也沒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這一句佛號,是明明朗朗,這就入了理法界。
◎離開了雜亂的心,這心中沒有雜亂,專念一句名號,沒有修這修那,心也不是很散亂,心口相應,嘴裡念什麼,心裡頭就想什麼,字字分明,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樣的話,你心中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有離開佛哪,而這個佛在哪裡啊?就在我的心中啊,佛就不離心哪,這樣地一念一念地繼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達到的。你在這一段定課裡頭,你在這一支香裡頭,念得很清凈,無有間斷,念念相續,當然這個是個開頭,是個好現象,但這個還不能叫做事一心,它這是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沒有間斷,這個不叫事一心。達到這個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斷惑或者用力量去斷惑,而見惑思惑的煩惱自然就斷了、自然就落了,念佛的功德嘛。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這六根都攝了,凈念相繼,到了一心,這一心的功德惑就斷了。念到這個境界,從此,就從同居土生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高一級了,去了就是阿羅漢的水平。
◎有些人自己忽然間可以念起佛來了,有的以為這就是到了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這不是,這叫作不念自念,這還在前頭呢。就是我沒有想去念,自己就念起來,這是好現象,但不能這麼去結合,就說我就到了「理一心」的境界了,那不是,那遠遠的不是!你這叫不念自念,念熟了,這也是好的現象。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很難,首先須達到念佛成片。我們要念到成片,少則十幾句,多則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兩串,這個裡頭心不跑動,自始至終都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麼,自己完全可以知道。
◎達到一點都不散亂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個不散亂,但我有幾十句能成一片,在這幾十句中沒有雜念了,這都是真實用功人的情況。那天我碰到一個人,他說他自己要能找兩句念得清凈的都沒有,我說你這是實話。可見不容易,所以應該咬定牙根,腳踏實地,先學成片。
◎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現在哪裡?都等臨死再檢驗,那就晚了。過去是不夠,到臨死才知道有什麼用?落了個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壞,連勇猛勁都沒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變這種情況,要把我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早日發揮出來,常看看從念佛之後,到現在為止,自己的過失、習氣都如何了,一點沒變呢?還是有所減輕了?還有的人甚至是有所發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這是我們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覺覺他,發了大願的人就不避諱這個問題,就時時要觀照自己。所以,
◎你,念佛的人,就為十方佛所護持,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所攝受,同時你真實念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派二十五個菩薩保護你,所以,真是真實信,在念佛的時候,你就受保護,不受魔擾啊。除非你自己內心裡頭,突然間業力發現,所以,還就怕有時候業力發動。一貫很好,業力它沒有發動。他八識心田這個業力要是在某個時候突然間發動——所以,老師有這樣一句話,就是「謹防業力發動」——忽然間,信的人他可變成不信了。因為它在你心田裡頭暗暗地工作,你不知道,它也不告訴你的,它一下發動出來了,是你這個業力發動啊!善根發動就好了,是吧?現在大家正是善根發動,是不是?你看看,你們這兒具體善根發動的樣子,全家請佛像、建佛堂、來聞法,這都是善根發動。所以要趁熱打鐵啊!業力一定有啊!如果說沒有業力,那就是他們說的「消業往生」了。不能!業力無窮無盡哪。帶業往生,你不等它,不要等它發動,這個時候叫因緣成熟,往生之後消業去,不是在這個世界把業消了,否則就不可能了,難行道了。所以,要承認這個業力是無窮無盡,種種的東西都有,現在,就是要謹防它發動。目前,我們就是要善根發動,再發動,長,再長,一直到成佛!
◎現在我們有很多人,豈但不能同法相應,就是正確領會也極端困難。我們娑婆眾生,極多的人沒有達到六根清澈,心內有許多垢污。打個比喻,像是拿個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剛剛裝過敵敵畏(一種劇毒殺蟲劑)。用這個杯子,你喝甘露,喝了就會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無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貪嗔痴三毒啊!
◎清凈,是身、口、意這三業——這一切都是業呀,不管善業、惡業,都是由身、口、意來造的嘛。這三種業,咱們所造這三種,不管是善是惡,是離開一切惡行,一切煩惱,一切垢污。這惡業當然要離啦,這善業,要知道還是沒有離開煩惱啊。比方有人戀愛,犧牲性命要去保護他的愛人,這個是善業呀,但是它還是有垢污,它還是貪戀哪,所以不是清凈。你這一切都離開了,離開了惡,離開了煩惱,離開了垢染,這就叫做清凈。
◎著相就是眾生,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要離四相,首先從我相入手。世間俗人的哲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我相十分牢固,這樣的人就不好辦了,所以要破四相,首先破我,無我,四相就全瓦解了。所以經中又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可見破四相先從破我起。我們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愛好,我的見解,我的什麼什麼,只要上面有「我」字,「我的」,都是我相,都應該首先破除。這就是《金剛經》給我們的極寶貴的啟示。
◎「打破人我是非關,放下生平閑知見。」 有人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愛憎取捨,種種差別對待,無非妄自分別,於是煩惱萬千,無人出得,所以叫做關。畫地為牢,自身是始作俑者,諸惡源頭只是一個我字,有我就有人,永無出身之路,故稱為關。這些是非無可逃避,有人出家,誰知廟裡這些是非何曾比廟外少?就說,哎呀,早知道這樣咱們還不如不出家了。這個人我是非,不但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這個關哪,就是你不對我對,己是人非,是是非非,打不破就不能很好地修持。
◎眾生就是迷惑。最初的迷惑就是見惑,見惑中頭一件就是「身見」。所以有個練氣功的人,去見明真長老,明真長老頭一句話告訴他:「你要去身見。」 練氣功的人都為身啊,修的是身,身體你怎麼怎麼樣,什麼脈通了,什麼什麼周天了,什麼什麼又頭上出了小孩了,都是身啦!
◎不貪計身願。願文是:「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大意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若起心動念,去貪求留戀、執著計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這條願正是破除身見的良藥。身見是見惑的第一位。因為許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們有嚴重的身見,雖也念佛誦經,可是心中還是留戀自己的這個身,考慮這個身,老為這個身作打算,就是吃點什麼,練點什麼,研究種種的養身之術,如何把這個身體保養好、修鍊好,或想肉身在世間多呆一會兒,最好是長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為金仙,這都是貪計自身,執著有一個我的身體,而貪著計較。《會疏》說,於自己的身體妄自執著,所以有愛、有憎、有違、有順,就有這些分別。《往生論》說:若人老是供養恭敬自身心,障礙菩提心。老想保護這個身,換句話說,就是執我。大乘行人要破我,無我,貪計身心和無我是矛盾的。《金剛經》:「若人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 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後去法我。極樂世界人民都沒有貪計自身的想念。
◎忍辱護念。《金剛經》中忍辱仙人,實是我們之良師,仙人是說法度眾,反被誣衊為調戲婦女,並用刀來節節肢解,可是仙人當時無人我等相,不生嗔恨。故知嗔毒之根在於我相,若無我相,還有誰會生氣?所以生氣者,只是為了它違反了我,污辱了我,冤屈了我,欺負了我,侵害了我,處處都是因為多了個我。若能無我,則一切煩惱,都除了根,便必然隨之消滅了。正因為多了個我,於是處處有障礙。例如有人罵我是「蠢豬」,當他罵完了,這句罵人的話也當時消滅完了,何處還有這兩個字的音聲?「蠢豬」這句話本身就是肥皂泡(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已罵完,於是這個肥皂泡已經消滅,可是自己不依不饒,還死抱著這個已滅的肥皂泡不放,大發脾氣,真是加倍的愚痴。所以我們應在日常生活中,盡量秉著經中無我無人的開示,來待人接物,應付一切。例如有人罵我,請問罵人的人是誰?挨罵的人是誰?那句罵人的話是什麼?實際上一切皆不可得,故云:「萬法本閑,唯人自鬧。」 何苦來自己要鬧個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嗎?《首楞嚴經》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我們何嘗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來,所以要一心念佛,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人云:「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 那還有什麼脾氣可發?
◎「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 「欲」就是貪慾。《四十二章經》說:「離欲清凈,是最為勝。」 既然離欲是最勝,當然不離欲就是最為危險了。目前有許多怪現象,有些佛教徒不但不離欲,甚至縱慾,讚歎縱慾,邪見纏身,怪論惑眾。初機行人,必須小心識別。所以要離欲啊,離開這些欲染。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 這就是世饒王發菩提心以後的實際行動。「捐」也是捨棄的意思。世饒王就捨棄了國王的地位,這就是眾生的榜樣。封建社會國王是人類最崇貴的地位,同時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間第一。他聞法後毅然決然一齊放棄,表現了真實的出離心,這是學道的基本。一個人雖在弘法利生,講經說法,可是內心深處,總和聲色貨利、功名富貴、名譽地位、眷屬恩愛攪成一團不能出離,那要想成道,請您等待驢年吧。
◎食慾、色慾都是欲,其中嚴重是色慾。《甄解》說:「愛欲是諸苦之本。」 《凈影疏》說:「愛欲之心深而難越。」 佛說「愛」是最可怕,最不好辦,如果世間還有另外一件事和愛欲同等地難辦,那一切眾生就不能成道。一切眾生都因愛欲成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同樣嚴重難破,那眾生就沒有出頭之日了。
◎《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這個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是要大家能夠悟入佛的知見,但是佛的知見,經中說:「唯有諸佛世尊,乃能知之。」 既是眾生,現在所有只是眾生知見,所以要用慈悲喜舍中的舍字,你要舍掉自己的知見。許多人只是抱著自己的知見不放,根據自己的眾生知見來評定批判佛的知見,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舍掉你的眾生情見。常雲「捨身容易舍見難」,所以首先要在舍字上用功。常說「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就是說你先舍盡你的凡夫知見。譬如一隻裝滿了漿糊的瓶子(佛教稱為滿器),你拿來裝甘露,那是裝不進的,必須把瓶中洗乾淨再說。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哪,要慎重啊,千萬啊,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啊,你的思想啊!這麼一句就夠了,底下還頂了一句:「汝意不可信」哪,你的意思不可信哪!所以,這個也就告訴我們,你不要太主觀,這個主觀是非常麻煩的。至少你先客觀一點哪,能夠聽聽旁人的意見哪,不要時時相信自己,不要主觀、自以為是哪!再進一步說,所有這一切,腦袋裡頭的產物,這些見解,都還是生死中的東西,六道中的東西,不是解脫的東西,不是成佛的東西,所以必須要超過這些。
◎「法絕情妄為真實。」 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種種都叫做法,不是專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這個「法」字的定義,是最普遍了,什麼都可以稱為法。什麼叫真實?就是對於一切法都要離開情執與妄見。眾生都是在情見之中,所有的見,都是眾生知見。佛出現世間的大事因緣,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佛的知見。我們的修行是什麼?就是要把我們的眾生知見,轉變為佛的知見,就是這麼一件事。所以我們要舍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見,日新又新。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這些東西,破除這些東西。不是把自己的這些見,作為核心,慢慢豐富,慢慢美化,這只是自欺。譬如貨物,只用名牌貨的包裝,實際的內含是自己的劣貨,你始終是假的。你得把這個自己拋掉,無我嘛,真正要無我!沒有我,還有什麼見?沒有我相、人相、我見、人見,不但要無相,而且要無見。眾生所有都是情見,都是妄見。真實法中沒有情見,沒有虛妄,所以叫真實。
◎什麼叫做勇啊?這個「勇」字,《嘉祥疏》說:「勇」是自勝勝他。自勝是超過自己,戰勝自己,這個叫作勇,確實,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麼?所勝過的對象是什麼?這就是自己的見,尤其是自己的成見。我給一位朋友臨別贈言,我說如果你把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是看經,哪怕閱了全部《大藏》,你選擇一些有益的話來,加在你這個核心之上,來裝飾它,美化它,你以為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實你不知道,你這個核心就是癌細胞。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別見,但「舍」字很不容易,所以說「捨身容易舍見難」。
◎這個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啊,常寂光土是真實的凈土啊,它從不牽涉一點點的咱們這個情和計啊(眾生是情想啊,都是些考慮啊、計算哪),不涉一絲一毫的情計啊!《楞嚴經》說了情和想,人類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即是畜生、餓鬼,想要多,就是天界。想,理想……所以,我常說,這個感情要符合理想啊。佛法就是說「純情則墮」,純情就墮落了,情越多就越往下走了;純想,這個想就離開情,是情的對面,說理想還不大夠,「純想即飛」啊。所以,就是不牽涉這些情啊!我們這個……一切追求欲,追求名利,眷屬兒女,種種的感情,都在這個「情」字裡頭啊!
◎從古至今,無量無數之修行人,都是通患此病,認賊作子,煮沙作飯,不知當前能作決斷以及種種思惟計較者,只是第六識。八識(說明: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中前五識及第八識均無過咎,只此第六第七兩識使人背覺合塵,枉受輪迴。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則執我,由於執我與分別,故全真成妄,全盤都錯,而聰明人則受病更深,聰明人自恃比別人更能分別,更善計較,殊不知其自作纏縛,百倍於常人也。……蓋慧業文人學習佛乘,總是易生知解。宗門常曰:「知解門開,則悟門塞。」 又《圓覺經》曰:「以生滅心,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隨流轉。」 蓋眾生意識分別,皆生滅心,以此妄心,欲解圓覺,則圓覺妙性,亦隨眾生心而流轉為有生有滅之妄相。故勸學長,發一猛省,深認生平所自負一切聰明過人之處,即去道愈遠之處,從此甘作鈍漢,老實修行,方能跳出以上諸人之窠臼。
◎有的人誤認世智辯聰是智慧,這恰恰相反了,世智辯聰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礙。一個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瓏,能說會道,這是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聾子、啞巴、神經病。世智辯聰就同神經病患者等人並坐在一條板凳上,這不是優點,是缺點。
◎一切事物皆有兩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對於我們的根本大事(註:出生死,成佛道)同樣有以上兩方面,就看我們會不會用,會用就能轉,但能轉物即同如來。「轉物」二字多少人錯會,以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樓搬走了,才是轉物。不對,那是聖末邊事,應知,轉煩惱為菩提才真是轉物。例如:文革時我在河南幹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厭惡,對於自己的家庭與自己的前途一籌莫展,無能為力,整天勞動,身同牛馬。這是好事是壞事?可是我當時覺得,人不願和我說話,我正好一句話不說,既然許多事我盤算也無用,乾脆就不想。於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個飛躍,壞事變為好事。
◎不要等待退休,以為退休後,住廟專修,一定較好,這都是主觀的想法,實際上許多僧人的俗務並不少於俗人。身住廟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所以關鍵只在當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時無了時。」 「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廟也。夏師詩曰:「力道須從境上練。」 即是說從煩惱中鍛煉自心。
◎未悟前,決不妄談經論,更不可談禪說密。古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焉有心腸與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談法,只是盲引眾盲而已,不但無益於人,更是有害於己。因無知妄談,難免輕師慢法之語,犯罪於趾高氣揚之中,破戒在雄談闊論之際,真是可憐憫者。
◎十信(註:菩薩五十一個位次中最低的十個階位)以前,就是邪定聚,因為你「不信業因果報故」。如果你真信造業受果報,你敢破戒?你敢做壞事?為什麼你敢?因為你不相信決定要受惡果報。一般人,說起來信,但實際行動上卻是不信,要真信的話,你敢破戒?為什麼你不去研究戒律,當做自己真正的老師?為什麼破了戒不趕緊懺悔?所以你就是不真信哪!
◎戒是攝心。最淺近地說,就是壞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講到徹底覺悟的時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離開好壞,就任運了,所做的沒有不是好事,像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個總精神就是止惡生善,這是最基本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條。你總要做好事,不要做壞事,不要去傷害別人,不要去影響別人。現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頭,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這種情況很多很多,這都不好嘛!具體說呢,作為佛教徒,應該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它宗教道門,皈依後這才是真進了佛門。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決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給我傳的教法,我也皈依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眾,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為佛教徒。再進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殺、盜、淫、妄、酒。這個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能受哪一條,受哪一條都可以。比方說,酒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條不喝酒,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條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條、受兩條、受三條、受四條都可以,受了五條就具足了五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難了,但是受了之後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寶塔第一層,你要蓋個寶塔,最底下這一層絕對不可缺。你不受戒不要緊,暫時你可以用戒來要求自己,總之自己對自己要有個要求吧。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寶塔第一層。沒有戒怎麼樣呢?就像一個東西是漏的,牛奶是好哇,你把牛奶倒在一個破瓶子里,全給你漏光了。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對自己一點約束都沒有,屬於漏器。現在大家沒有因緣受戒,可以按這個來要求自己,減少殺盜淫妄酒這些事情。不殺生,首先是不殺人,也不要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東西。不偷盜,偷竊搶奪、貪污受賄、占公眾的便宜、私吞別人財物等等,都犯盜戒。在家人不邪淫,夫婦之間是不犯戒律。……受了戒就必須認真持戒。比方說,你不殺生,你要是沒有受殺戒,你不殺生沒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沒有別的功德,你又沒有救他,你有什麼功德?但是你要受了殺戒的話,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德。從反面看,殺了生的話,要是不受殺戒的人殺了他(它),就是一個罪報,你欠它一條命,將來就要還它一條命,你殺它吃了,將來它把你殺了吃了,這樣才平等,不然講不過去,但是沒有破戒的罪了。要受了殺戒的人,你把鴨子殺了吃了之後,來生你變鴨子被它殺了吃,這樣還解決不了問題,你還要加上一個破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鴨子殺了吃了還要大得多了。所以持戒就是這樣,你要持住了,功德極大,要犯了,不僅僅是受殺生還命的報,而且加上一個破戒的報。所以要受戒,要有一個約束自己的心。還沒有受戒,就先拿戒條來要求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儘力去多做。
◎戒是三無漏學(戒定慧)、六度萬行的第一位,是寶塔的第一層。在無佛之世,眾生要「以戒為師」,可見戒律極端重要。所以法藏所願說法利生內容中第一個字是戒。
◎口上說的都很好,好話說盡,但心中卻很惡,壞事做盡,心裡想的卻都是壞事。輕視別人,害己奪物……種種的干擾使得一切都不安寧。為什麼這麼做?就因為你是眾生知見而不是佛知見。所以昨天我還跟別人講:「我們修行,就是把我們眾生的知見換成佛的知見,也就是我們的大事因緣,佛已經在《法華經》上把道理都說了,對於我們來說,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馬上放棄自己的眾生知見,變成佛的知見,這就是我們的大事因緣。」
◎「堅守重戒勿少犯」。首先是這戒裡頭的重戒,先要護持住不可違犯。在犯戒之中最厲害的是謗法,例如說整個佛法是假的,這種謗法我們不會做了,但是我們還是會謗法呀!你跟隨別人的話說某個經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識,有人誹謗,你隨聲附和說他缺德,這都是屬於謗法呀。故意說得過度了也不好,誇張不如實是增益謗,存心說得不夠是減損謗。
◎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惡修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再能信他,信本師釋尊的教誨、阿彌陀佛的大願、六方佛的證明,於是自然就能信事;信經中的兩個「有」字,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於是發願求生,老實念佛。這樣於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能往生了。進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勝,決定往生,並品位甚高。
◎修行人常犯輕敵之病,常以為自己一用功便能剋制煩惱,一切太平,這實是不符合實際的主觀願望。應知貪嗔痴三毒,多劫以來,染入我們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面時摻入一些油是極其容易的,但摻入之後,想再從面中取出這些油,那就難如上青天了。所以經典中說,世尊的常隨弟子中,許多已證阿羅漢,但三毒所殘留的習氣,仍保留不斷,只有如來才能斷殘習。蓋「久反之地,非一戰所能成功」,故首先勸您,不可喪失信心。犯錯誤,怎麼辦?那很自然,那就是懺悔。再犯怎麼辦?那就再懺悔。一切罪從懺悔滅,故普賢大士十大願王中云:「我此懺悔,無有窮盡。」 普賢菩薩尚且盡未來際,懺悔不休,我們凡夫焉能因為懺悔數百次,哭過幾十次,但脾氣不改,愧見如來,便半途而廢呢?
◎一切罪從懺悔滅,一切福從恭敬生。
◎過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惡,叫做宿惡,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罪只有從懺悔滅,你不能夠以你做好事來贖罪,做好事得福報,做壞事是惡報,你要消這個報,你只有靠懺悔,承認自己的罪惡,虔修懺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學道行善,持經持戒,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人在壽命終了之後,不會再墮三惡道,立即生到極樂國土。按他生前的罪惡原本應該入三惡道,但以彌陀大願加被,直接往生極樂。既生極樂,就永不再入三惡道,這就是一乘願海的無邊功德。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 先師夏老有詩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堅。」這兩句對於您很合適。在病痛中,在煩惱中,能念這一句佛號,功德更大,因為「難能」,所以「可貴」。煩惱乃多生習氣,如油入面,不能期望懺悔幾次,便能永斷,只有不斷地懺悔,不斷地改正。發了脾氣,馬上知道不對,便到佛前懺悔,這就是進步。脾氣發得小了一點,短了一點,都是很大的進步。煩惱很多,一樣往生,故云「帶業往生」或「帶惑往生」,這便是阿彌陀佛極大的慈悲,也是凈土法門無比的殊勝。您能聞能信,能修此法,實是最大的幸福,《無量壽經》說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間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萬不要被這些假象耽誤了您的根本大事。
◎懺悔,有理懺與事懺。理懺者,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是謂心空則罪消也。是以「若欲懺罪者,端坐念實相」,若能心契實相則諸罪自然消除,但此法不是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但更重要者,《觀經》說:「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勸您一心持名,是即無上殊勝之懺悔。
◎我們所造的一切惡業,是從妄想生的,它沒有真實的根,所謂「妄想」就是虛妄。而念佛的功德,是從真心而起,從妙明真心起來的。真心就是太陽,妄心就如黑暗,不管黑暗持續多少年,哪怕是上千年,只要光明一現,黑暗就消了。所以念佛就是用真心去破妄心,這是很直接的。
◎我們學佛,「忍」不是無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樂法門!
◎至於修凈的人,臨終一念,如果是嗔恨,那就決定不能往生,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極樂的願望,此時都失效了,這即燒盡功德林之意。所以我們必須忍辱護嗔心,如能忍辱則嗔心漸漸地自然不起了。《觀經》說「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勸您一心持名,是即無上殊勝之懺悔。所以,在恆修懺悔、修行忍辱善護己念這兩方面的無上武器,便是一句佛號。
◎建設一個佛化的家庭,對於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兒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兒女都不信佛。現在你們還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臨終,你兒女信佛和你兒女不信佛,這個差別就太大了。他幫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後腿,你就往生不了。現在一般說起來,這個時候還是需要有人幫助一下。完全能夠生死自由,不需要幫助,這種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這個力量,有人幫助一下還是好嘛!可以增上呀!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別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結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我們應當慎重,也應祈禱,靠佛力。(說明:參看「學佛的同修……」和「一心念佛……」)
◎《圓覺經》里開示得最好:「末世眾生」,現在是末世,「將發大心,求善知識」,發了一個大的心,要求善知識,想修行的,你求什麼人呢?「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要求那個正知正見的人。這種人「心不住相」,他不住於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他不執著於二乘境界。他「雖現塵勞,心恆清凈」,雖然他有好多塵勞事情在做,可是心很清凈。「示有諸過」,他也有過失,可是他「讚歎梵行」,他所主張的是梵行啊。「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他不讓眾生去破戒——現在有人就是主張破戒,這不是善知識啊!他是「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不讓眾生做不合律儀的事情。雖然他有錯啊,但是他的主張——見,所以這個見很重要,正知正見,知見很重要。「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能求這樣的人,你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圓覺經·普覺品》勸大家啊:「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識。」 叫修行的人,「應當盡命」啊,連命都拿出來,供養善友啊。怎麼供養?怎麼恭敬呢?首先要如教奉行。不是說你要拿什麼物質上的東西,表面上的禮敬,是要如教奉行啊。善知識難遇難求,現在你得到了,對善知識的指示你不能信受奉行,只知道恭敬,這樣就良醫束手啊。良醫真是良醫啊,但是他束手,他沒有辦法,所以遇也同於未遇。故於善知識的教化,「應聞而能信」,能相信,「信而能行」啊。所以這個甚難甚難哪!
◎例如宋代
◎《凈修捷要》說:「始(覺)本(覺)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 又《凈語》云:「念佛即是自心現。」 所以念佛是直接趨向大覺的道路,但若暫爾之間,打失了這一句,便立即墮在無明之中。所以願中(註:四十八願中第十九願)指出,應該念念相繼,白天黑夜都不間斷。大家應該注意:持名往生確是易行道,比任何其它法門容易億萬倍,但也絕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願是一氣貫通的,真發了菩提心,必然會走上一心專念,無有間斷的道路。若不肯這樣做,就證明他還沒有真發菩提心。
◎有人說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了這個法門之後,我就可以很輕鬆地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點力。你這又是錯誤!這裡所謂易行者,是和其它的相比這個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佛來接引的條件,達到往生的目的,這樣,你的一切業,阿彌陀佛都替你包幹了,都替你承當了。要做到這一步,你必須要符合彌陀的心愿哪,要真實的信,真實的發願哪,你對於這娑婆無所留戀哪。如果你很留戀這娑婆世界的一切,那麼你這個往生極樂的心就不專一啊。所以這一切合在一起的話,就是我們要好好地有信有願,而且很好地念經念佛。真正做到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要真正有自己的覺悟,自己的努力。所以,這個「易」是比較來說的,還是需要一番寒徹骨啊!「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拚此身作呆漢。」 我們能得人身,能聞佛法,能信凈土法門,實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我們既然多劫修行,為什麼現在仍墮輪迴,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就因為多劫的生死根本極難拔除,所以我們今生要奮發大志,決定在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來生死根本。這是衝天的大志,是多劫以來空前的壯舉,是真要自覺覺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萬難奮不顧身,就像在敵人重重包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這是你(業力)死我(真心)活的戰鬥,要用真刀真槍,不再是表演戲台上的花拳繡腿。所以要拚這一生當個呆漢,不做賣弄聰明的人,他們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機取巧,看風使舵,結交權貴,盜名欺世,不惜用盡種種機關,到頭來受害者只是自己。真實欲同眾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這些行徑,任憑舉世之人都說自己是個呆漢而無悔。
◎我們修行就是兩件事情,就是把生的東西變熟,熟的東西變生。貪嗔痴、煩惱,無始以來我們太熟悉了。這個貪心很自然,有人一心就想多賺點錢,他心心念念的,不用誰教給他,很自然的,一百萬就想變為一千萬,他是自自然然的,這個方面他就是很熟。嗔、痴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可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慈悲喜舍、自覺覺他、求菩提、發菩提心、無住清凈心,這一切一切我們都很生,這句佛號更是生。所以我們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變生,生的地方變熟。我們可以兩處一齊下手,佛號不是生嗎?多念啊!貪嗔痴我們不是熟嗎?叫它淡啊!兩處一齊下手,效果就快了。只從一處下手,就像一個輪子的自行車,不能快,也不穩當。兩個輪子的車那就好多了,誰都可以騎了。
◎華嚴是經中之王,念佛法門是法門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寶,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寶中之寶,稱為寶王三昧。這是一個極殊勝的因緣,能遇能聞都不是偶然的,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慧,聽到一點都不可能。我常勸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們今天要叫它有個決斷,叫它成功,不要跟過去一樣,下回再來,要有個決斷。
◎「絕利一原,用師十倍。」 專一就增加了十倍的兵力。「三反晝夜」,就是相續。專一就顯出力量來了,而且你能繼續,什麼情形之下都能繼續,就等於萬倍的兵力了。
◎人身難得,哪方面難得?天人比人聰明,有福有壽,天人比人好,為什麼不說天人身難得?因為在解決根本問題來說,天人身不如人身。天人享樂放逸,不像人能精進;人身難得而易失,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最好機會是人身,但這個機會如電光石火,稍縱即逝。三途一報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個問題很明顯,活著就是為解決生死,也就是抓住「這一生」機會永超生死。「一念因循,輪迴無盡。嗚呼苦哉!」 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說,還有些事沒放下,或者有人說等我退休嘛,或等什麼事辦完再說吧!一念因循,這一念就提不起來,這心就發不起來。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這輪迴六道就無窮無盡了。當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凈土之一法。修禪、習密、學教,無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則不可,蓋「菩薩有隔陰之昏,聲聞有入胎之懼」,今生修證縱不無進益,但來世一墮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試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乾乾淨淨,焉能保證來世不忘本願?生死不斷,則惡趣緣多,再失人身,何堪設想!故云「誓盡此生出娑婆」。生死苦海,實可畏怖,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了脫之道端在「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切莫蹉跎,錯過今生。「此回若錯真成錯,再出頭來是幾時?」 願共勉之。 (本篇內容主要摘錄自
附錄:認清自日本傳來的所謂「本願法門」
◎日本的「本願法門」乍看好似凈土宗的一個支派,聽其教旨,竟完全違背教理,破壞凈土法門!他們說:只要得聞阿彌陀佛聖號,生起信心,就決定得生極樂凈土,他們已經取得極樂世界的「身份證」了!不要再念佛用功,也不管怎樣死的,都決定往生!佛教是講因果的,信-解-行-證,各種法門都要自力修證而得解脫!佛教不是神權教,全仗他力可得超升的就不是佛教!即使是自力兼仗佛力的凈土法門,也要具足信、願、行,才能萬修萬人去。即一心念佛是正行,止惡行善是助行,缺一不可!(
◎我們是不提倡本願法門的。為什麼?它與整個佛法的基本理論、與凈土宗的「十六字」 綱領(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與《阿彌陀經》的綱宗(信、願、持名)都不相應,主要有三個不相應:第一、本願法門專仗佛力,不靠自己,與凈土「二力」法門不相應。凈土法門叫「二力」法門,就是既要靠自己,又要靠佛力,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要二力相應,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我們畢竟還是生死凡夫,單靠自力不能了生死、脫輪迴,一定要深信佛力不可思議,佛力決定能夠把我們從生死苦海里拯救出來。但是,我們要弄清楚什麼叫做佛力加持?怎樣才能得到佛力加持?首先是佛法的理論,佛的教導指引我們怎樣去修行,怎樣去了生死。這要自己努力呀,要自修、自悟、自證,決不能認為,我們已經交給佛了,就能夠坐享其成了。從因果關係來說,學佛就是修因證果,我們種了念佛的因,必然得成佛的果,這是最可靠的。種念佛的因,要靠自力,佛力接引叫做增上緣,而親因緣是自己。如果沒有深信,沒有切願,沒有認真的持名念佛,不可能得到往生西方凈土的果報。當臨命終時,要彌陀接引,而自己一點基本條件都沒有,沒有達到伏住煩惱,念佛功夫成片的境界,心裡不清凈,還有留戀心、恐懼心,甚至昏迷了,這時,即使彌陀要幫忙也幫不上。凈空法師說得很肯定,學修本願法門,這一生決定不能夠往生。事實也是如此,感應要靠我們的自力,你有感才會有應,你自己沒有具足基本條件,怎麼能夠感應道交呢?比如,台灣一位男居士已經預知時至,見到阿彌陀佛來了,但他的情感沒有斷,捨不得痛哭流涕的妻子,佛力也沒法把他帶走,結果沒能往生,可悲,可嘆!第二、本願法門只講信,與凈土法門的「信、願、行」三資糧不相應。信、願、行是修學凈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個基本條件,三者缺一不可。蕅益大師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所以,如果沒有至誠懇切信願持名的功夫,只是口頭上說信了,而一味地求阿彌陀佛,就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把阿彌陀佛當成神來信了,這叫迷信,不是真信。正如李炳南老居士說,「信,不是嘴裡說信就叫信,信了就要做到,沒有做到就沒有信。」 可是本願法門卻說,我的一切都交給彌陀了,當下就往生了,舉個比喻,好像已經上了輪船,就可以睡大覺了。問題關鍵在這裡:什麼叫上了輪船?你是不是已經上了輪船?我們念佛至少要達到功夫成片的境界,才算得上了輪船,阿彌陀佛才會來接你,可是,你現在還煩惱重重,心還不清凈,就自己認為是上了輪船了,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學本願法門,的確走的是一條險路,去聽這些熱鬧的話,相信這些極不可靠的東西,肯定會落空,把這一生錯過了,悔之晚矣!第三、本願法門與凈土法門的「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這個理論依據不相應。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都是唯心所現的,這是我們的自性,人人本具的佛性所現的,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阿彌陀佛是在自性之內,不在自性之外,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要信生佛不二,信自他不二,不能心外求法,心外求佛。上述兩不相應,都反映出本願法門從根本上講是心外求法,是在自性之外去求佛,去依賴佛,這當然悖離了凈土法門的理論依據。李炳南老居士批判本願法門說:「日本佛教有一宗叫凈土真宗(按:本願法門是真宗的一支),專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以為只要信,佛就來接引往生。其實哪有這麼方便的,求佛來接引,得具備信、願、行,有感應才行啊!」 凈空法師對本願法門的錯謬觀點作了批駁:「有人提倡本願念佛,經都不要讀了,就靠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句十句就能往生。經上講的沒有錯,如果你斷章取義,不能怪佛啊,怪你自己愚痴、蒙昧,存的什麼心?僥倖、投機取巧的心。這種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到極樂世界,怎麼能跟那些諸上善人相處?你們想一想,這個心能不能相應?你要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豈不是把極樂世界的社會搞得大亂。每一個人往生都是真誠心,你是僥倖、投機取巧的心,哪有這個道理?佛怎麼會來接引呢?所以,斷章取義很容易誤事啊!」 可嘆的是,我們凡夫不容易辨別是非邪正,為什麼?因為我執沒有破,有一個很大的毛病,愛佔便宜,得到了便宜,還想再便宜。本願法門很能打動人心,有非常大的誘惑力,說是「只要你信了,當下就往生。」 能有這麼便宜嗎?想佔便宜,結果就會吃大虧、上大當。還有一類人慢心很重,好高騖遠,好奇務怪,這種人也很容易相信本願法門,這會引起狂慧,更加危險。所以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我們誤事就誤在不老實,不老實的主要表現就是想佔便宜、好奇務怪,一定要改掉這些毛病呀!(昌臻法師)
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 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 慎勿放逸
健陽樂住法王開示(摘要)
(二零零二年一月講於哈爾濱某凈土居士道場)
阿彌陀佛!我們學佛就是圖個自在,所以我們今天也很輕鬆自在地聊一聊。不敢說講經說法,但是我們可以互相了解一下,因為佛法是人們需要了解的,因為智慧是我們了解人事物的一個窗口。如果沒有智慧,那就不要說什麼佛法了,連一些人與人之間簡單的道理,做人的根本,我們也不會很清楚,所以智慧是很關鍵的。今天我來到這裡,是我們有人世間種種的因緣,因為我們也是脫離不了這個世間。
世間所講的我們這些喇嘛、活佛、法王,是一個尊稱。我們心裡所嚮往的、經常念誦的阿彌陀佛才是真正的活佛。今天在你們這裡,我非常的歡喜。你們那顆念誦阿彌陀佛的清凈的心就是道場,不是這個布置得簡陋或莊嚴的道場。真正的道場是我們自己尋求一份清凈和希望往生西方凈土而念誦阿彌陀佛的虔誠恭敬的心,道場的真正含義在這裡。這些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智慧,來源於凈土以及阿彌陀佛的加持,這也是阿彌陀佛的一個顯相。所以這一點,我自己內心也是禮讚大家,隨喜你們的功德。
來到哈爾濱,這裡也是有很多好學密乘的人。但是作為我本人來講,就應該是學佛法的,不應該講什麼密乘。就覺囊派而言,就我自己來講,也就是個學凈土宗的人。西藏很多很多的,大部分大德高僧都是學凈土宗的,我們大部分的老百姓他會念的就是西方凈土的祈請頌和阿彌陀佛聖號。比如我自己家裡的父母,不懂得什麼密法,只懂得有個西方凈土、有個阿彌陀佛,他們會念的也就是阿彌陀佛佛號,他們精進的也就是這個。所以從一般理論方面來講密宗有它的不共之處,但是就我們西藏當地來講,大部分都是修顯宗的凈土宗。比如我們法王——我的師父,他也是經常念阿彌陀佛佛號,也是他一個主要的很關鍵的修行。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是非常具有加持力、非常不可思議的。比如我們覺囊派一位大德篤布巴,他就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怎麼講他是這樣的化身呢?佛在《大法鼓經》、《涅槃經》當中講,他說在某一個時刻、在什麼年代、在一個什麼地方,會出現一個什麼人,他叫什麼名字,他是什麼樣的,他是誰的化身、誰的化身,講得清清楚楚,我們都可以去查詢,所以如實般的篤布巴已經出世。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所以最起碼我們在對佛法不同教派的認識方面可以毫無顧忌,在這個方面一切佛法都是相通的。但是也是有分別的,方法方面也有分別,有適合自己的方便,也有適合他人的方便,種種不同的方便。這些方便的最根本的來源是什麼?就是智慧。
我們常講的智慧到底是什麼?就是佛,就是我們究竟的本性、真正的本質——阿彌陀佛,這就是智慧。獲得阿彌陀佛他的果位、他的境界以及他的那種大樂的方法,就是究竟智慧的來源。這個來源,第一寫在經書上面,以文字的形式存在,這就是智慧的一種體現;第二各種各樣的僧人,以及你們大家,就是居士菩薩,他們的修行和心理行為就是智慧的體現。但是它不是究竟的智慧,它只是獲得智慧的方法。如果對獲得智慧的方法能夠精進、能夠明了,我們就可以接近並得到這個智慧。當然有多種修法,有凈土宗的修法,也有小乘的修法、大乘的修法、密乘的修法。這些種種的方便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通達這個究竟的智慧。為了得到阿彌陀佛果位,也就是究竟解脫的覺悟的佛的果位,我們現在選擇念誦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凈土的方法,我們以這種願望以及實際的修行去達到我們的目的。還有六度等其它的修行方法。
真正的智慧是阿彌陀佛,我們的修行是智慧的來源。我們所講的這個智慧是跟自己真正有關係的,因為跟自己有關係,對於自己的身心、我們要解脫、解脫什麼、所解脫的是誰、為什麼要解脫、為什麼會有這種解脫的法門,這一切,我們要懂得一下它的道理。佛法不是因為我們心裡空虛了、有什麼疑惑了、走投無路了要找一個寄託而存在的,也不是說年紀大了、沒事兒幹了才去學學佛、念念佛號,佛法跟這些沒有任何關係。佛法究竟是什麼?這是我們要正確了解的。因為既然是修行佛法的佛教徒,我們對於佛法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真正的認識,我們有這個責任。對什麼叫真理這個問題我們要認真地研究。
我們人有自己的習氣和毛病、有自己和家庭在生存過程當中所力行的某種習慣和生活方式以及對人事物的看法。我們很細膩地觀察一下,這是對的嗎?你對旁邊、周圍人事物的看法,你對這個人世間的看法,是對還是錯?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啊!因為你活著的價值在此。如果你對它的認知、你對它的執著、你的立足點是錯誤的,你的一生就沒有意義地白活了。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要了解一個對身體家庭工作的、對人事物的、對心靈以及物質的系統的、完整的、沒有錯誤的、不是主觀的而是真理的、真實的看法,這個看法不是來源於你的需要,也不是來源於你的想法,而是來源於世間的真理。這個真理就是佛法。
為什麼講這個真理是佛法呢?佛他一個一個地解釋給我們,因為是這樣所以是那樣的,種種種種的例子,並以自己實現這種果位的一生修道的過程來表明和表現,讓我們真正地了解他所講的是千真萬確的。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思想、一種看法。人世間有很多的思想、很多的道理、很多的觀點、很多的哲學思想,但是我們要看它的立足點是什麼。比如有些方法是為了解決某個地方的一個什麼問題而想出來的,這種方法只有在那個地方才能實現,它就是相對的而不是究竟的;有些思想它是可以實現的,它是有目的性的,但是它不是永恆的。而佛法所講的思想和道理則根本不是這樣,它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理,它既不是為了什麼,也不是因為什麼,而是世間就是如此。我們現在念誦阿彌陀佛往生凈土的種種行為只不過是得到那種清凈智慧的一種方法,它是符合於我們自己的願望、願力和行為的一個方法,我們不能說它是真理,它是了解和證悟真理的方法。所以方法可以有八萬四千種,但是最根本的一點我們不能脫離,那就是世間的真理。
世間的真理就是因果不虛,這個我們沒辦法脫離;這一切法我們慢慢去理解,它是空無自性的,這個我們也沒辦法脫離。我們去看佛法以外很多的修法,就能知道它所講的已經脫離了一切萬物都是空無自性的這個最根本的道理。宇宙萬物一切都是空無自性的,這不僅僅是佛在講,研究科學的人也總結出類似的結論,真的是空無自性的。不要說他們,連我們到這樣年紀的人,自己的經歷、自己對人事物的看法,去年和今年不一樣,今年和明年不一樣,變遷到現在,我們對人事物的看法已經完全地改變了。我們就可以肯定,我們的認識和我們對一切萬物的看法都是假的,也就是空的。我們現在的看法也是如此,它沒有脫離這個空無自性的本質。我們一定要注意,念佛法門它也不能脫離這個本質。我們首先要懂得,我們一切的觀念、思想和想法,所有的妄念、狀態和心態,全是空無自性的不真實的,一切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沒有一個實在的真實的東西存在。如果真的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存在,你就沒有什麼解決的辦法,你也沒有方法解脫,因為它是空的所以你就可以去解脫。這樣我們就懂得一個道理:一切萬物都是空無自性的,包括你念阿彌陀佛也是空無自性的,所以我們沒有執著。執著是對某種事物很投入很迷惑、不是真實地看待它的一種沒有智慧的思想。那麼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沒有執著。
阿彌陀佛是自在的、是光明的、是無量的,這就是阿彌陀佛的特性。我們念佛就這麼念,在這種自在的、光明的、清凈的、心無限的狀態下去念誦阿彌陀佛,我們就接近了、就相應了阿彌陀佛。如果我們念佛時的心態與此有所差別,我念佛是為了求一個數字、我比他念得多、我比他念得准、我比他念得聲音高,這樣分別執著,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諸如什麼工作方面的寄託啊等等的這種看法、那種觀念就沒有改變,而那種迷惑的看法正是我們所要改變的。所以我們能夠清凈、能夠相應於阿彌陀佛而念誦阿彌陀佛,那就是親近阿彌陀佛、接近阿彌陀佛,那個當下就是西方凈土。如果你有一個很死板的概念,你今天是在東北這個地方,西方是在那邊,你永遠到不了西方,因為你已經確實地認定你在這個地方了,你把阿彌陀佛也認定為在遙遠的西方,那你怎麼見到他呢?我們通過念佛到達西方凈土的唯一通道是超越你的當下,也就是說,要從這裡走到西方凈土,不是坐火車也不是坐飛機,而是坐我們清凈的、光明的、無分別的心,這種心的相續達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到達西方凈土,這才是通向西方凈土的唯一工具。
我們停留在現在這個狀態無法解脫,就是因為心裡總是摻雜一些亂七八糟的心態以及煩惱而無法清凈。所以不論我們念佛、修密乘、誦經,還是做事、生活、工作,首先我們心裡要確定這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的萬事萬物都是空無自性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比如對我們而言,概念很深的就是一個「我」。「我」這個東西在哪裡?我們要真正地靜下心來好好地分析這個「我」,因為我們天一亮就「我、我、我」,永遠不停地有一個「我」,因為心裏面永遠潛伏著一個「我」,所以你產生很多很多的自私、嫉妒、分別和種種的煩惱。這個問題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們永遠那麼去想,讓我們靜下心來真正地思考這個問題:根深蒂固的這個心真的是對的嗎?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去思考和了解的問題,而不是怎麼去算計別人。
真正的「我」是什麼?我們停下來想,我對事業、家庭、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我的所有的心態,都建立在「我」這個基礎上。這個「我」到底在哪裡?我們這個色身,眼耳鼻舌身,我們的心態,到底哪個是我?我們這樣去考慮的話,沒有耳朵的人是我,沒有手臂的人也是我,甚至沒有腿的人還是我,更深的,一個精神崩潰的瘋子,他還有一個我的存在,你想一想這個「我」多厲害。所以「我」不在這個身心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上面,這個五蘊也不是「我」的主宰。這個因緣和合而成的身體是剎那變化的,而這個「我」從小到大是不變的,「我」和身心的定義是完全不一樣的,「我」不可能是這個身體了。那麼這個身體是「我的」嗎?不可能的,也不是。我們去想的話,所謂的這個身體只不過是一個幻覺啊。所以這個像幻覺、像夢境一樣的「我」也是不存在的、是空的。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我」也不是沒有。什麼時候有呢?我們現在這個狀態就有。說話、修法一定要站在正確的立場來講、站在正確的角度去看,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有些人在現實當中「什麼也沒有啊、空啊」,他完了、崩潰了,那是不對的,因為他脫離了現實;但是有些人執著於現實,我、我、我,他都要瘋了,那也是不對的,因為以真實而言它是空無自性的。這兩者我們都要知道,因為我們的當下存在著這種煩惱、分別、幻覺,但是超越了這些煩惱就清凈了,比如阿彌陀佛,他就不存在這些了。本來沒有的會在什麼時候有呢?在幻覺時有,在你分別、迷惑的時候是存在的。比如:我們以為看見的一根花繩子是一條蛇,因而害怕、嚇得要命。其實沒有蛇,只不過是一根繩子,但是在你害怕的那一刻,能說沒有嗎?對你而言是有的。因為你看花了眼,所以才有;雖然有,本質上它根本就不存在。同樣,一切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對我們學佛者而言,這一點是很關鍵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不管你生活、工作還是看經書、念佛,前提是你要懂得萬事萬物以及你的方便修法這一切的本質都是空無自性的。
有人問,都是空無自性的,那我們念佛幹什麼呀?但是它存在的時候有一個因果不虛的關係,要相信這個因果。那個蛇的存在是你看花眼了,有些人因此而嚇死了,這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我們對於這個因果要確定要相信。為什麼念佛會往生西方凈土?同樣的道理,因為它超越了你的習性,它脫離了煩惱,它接近了阿彌陀佛,它清凈了這顆心,它把我們這些粗的妄念、幻想、我執、法執、一切都已經破除了。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坐下來,清凈地念誦阿彌陀佛,你就更清凈了。你更清凈、更清凈、更清凈,延續下去,不就是往生西方凈土嗎?如果我們不懂得它的這些道理,不懂得從什麼地方入手,你就在那邊念,這就有點問題了。如果我們在懂得這些萬物本質上是空無自性的道理之後再去修行,如果你對這個真理是真正透徹地了解並且相信因果不虛,如果你對此有親身的體會和認識,你對這個真理、對阿彌陀佛真正地升起信任、信心和清凈心,那麼,在那個當下,你再坐下來閉著眼睛或者睜著眼睛念誦阿彌陀佛,自然就會更清凈了。不然,不懂得這些道理,對萬事萬物的執著不斷,對因果也不是特別的相信,這樣猶豫重重地閉著眼睛念誦阿彌陀佛,這隻能讓你口渴、腿痛(說明: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當然了,也有效應(說明:只要念佛就功不唐捐;即使不太理解這些道理,只要相信極樂實有、彌陀接引而老實懇切念佛,自然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但是念佛的法門不是這樣的,方法不是這樣,阿彌陀佛講的不是這樣。阿彌陀佛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個出離心。出離心怎麼有?不是說你有吃的、你有喝的、你有穿的,你家庭很幸福,我出離幹什麼?不是這樣的。你的家庭的本質是什麼?你的身體的本質是什麼?你對萬事萬物的看法是什麼?這些是真的、對的還是假的、錯的?是好的還是壞的?這些方面我們去觀察了、去了解了、去分析了,然後我們就得出一個結論:原來我對這個世間的看法是錯誤的,原來我本身認為的、我執著的這些東西是虛幻的,因為我太無知了,我懂的簡直太少了,沒有智慧。但是有一點,我們要精進地修行才能夠破除我們的習慣也就是習氣。
我們的這個習慣太厲害了,雖然我們認識到它是空無自性的,但是我們改不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自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在這個習慣裡面延續不斷地這麼去想,天天如此如此地去想,這種思想觀念已經非常牢固地深入內心了。我們太迷惑了,我執太重了,因此脫離不了。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又放不下,這是為什麼?太執著了。所以我們這個本性很難移啊!這是總的來講。有些人有他自己突出的特點,比如嫉妒心很強、非常的小氣、很傲慢等等,這些不同的習慣、習氣是因為每個人無始以來所造的業力不同而形成的自己特殊的一種習性、個性。如果你念佛的時候也帶有這種個性、特性的話,說不定你的清凈裡面含有一點嫉妒、你的光明裡面含有一點傲慢,那就麻煩了。這種習性我們很難覺察、認識到,我們已經被無明和這種客塵所染污了,被無始以來所造的業力、煩惱所染污、所遮住了,我們很難很難了解到它、看清楚它。所以一定要破除我執,才能夠親近本有的佛性,才能夠真正地接觸我們的阿彌陀佛。當然了,法執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破了我執以後,法執自然會消失,那就要更細膩、更深層地去探討煩惱與所知障這些障礙了。
這樣看來,西方凈土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為了我們而現前的、為了我們而顯現的。東南西北是我們定的,阿彌陀佛是我們需要的,因此我們的法身、佛性就顯現於阿彌陀佛、顯現於這樣的凈土。我們說法身、佛性並不是說一個單獨的什麼東西的存在跟你有關係。這個法身、佛性到底是什麼?跟你的什麼有關係?跟你的心有關係。跟你的什麼心有關係?跟你的清凈心有關係。清凈心是什麼?沒有煩惱的心就是清凈心。怎麼樣了解煩惱和清凈?通過破除我們的習氣、習慣和執著,真實地認識我們的當下、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宇宙與人生,懂得它的真理,它的空無自性的本相我們就看見了;在這之外有個清凈的法身、佛性,這個佛性為了我、為了度化我們這些業力深重的人而顯現阿彌陀佛。那麼,我們就確信阿彌陀佛在我們的心中,他是我們心的本質。所以我們斷除這些煩惱,接近我們的清凈心,這時再去念佛,阿彌陀佛就會聽到了。比如在屋子外面更遠的大路上有阿彌陀佛,我們在這裡大聲地喊阿彌陀佛,他是聽不到的。這些房子和這些障礙物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煩惱的心。越清凈就越沒有這些障礙,越沒有障礙就越能夠親近阿彌陀佛。所以如果我們大家學佛的時候又陷入煩惱了,那個心是不好的。比如說念著念著困了,自己責備自己我怎麼這樣呢那樣呢,這就不好了,煩惱加煩惱。自然一點,清凈地去念,自在地去念,不要讓這些煩惱佔據你的心靈,著急是沒有用的。
總之,確信因果和領悟空性,是最根本的法寶,這樣我們才可以接近涅槃。
問:怎麼叫自在學佛?
答:剛才講了,我們修行,念阿彌陀佛,這是修行方法、是法門。但是我們要懂得道理,不懂得道理用方法幹什麼?探討不了方法的問題。我們懂得其中的道理了,才要知道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做什麼用的方法。我們說為了破除煩惱,為了解脫,為了往生凈土,這些是我們的目的。為什麼要往生凈土?為了破除煩惱。煩惱到底是什麼?煩惱在哪裡?煩惱的來源是什麼?它依靠於什麼?依靠於我們的心。這個心又是什麼樣子的?它是無常的。它怎麼樣無常?為什麼能夠解脫?因為它空無自性。空又是什麼樣子?……這就是學佛。
真正明了這些道理,你就知道了世間的真理。懂得世間的真理了,你就知道,因為無常所以它不是真實的,因為不是真實的它是可以改變的。這些不是真實的東西來源於什麼?來源於我的煩惱,而這個煩惱是可以清凈的。這些道理搞清楚了,我們就知道:世間就是如此,我們這個人世間萬事萬物就這個樣子,它就是空無自性的。執著什麼呢?它就這個樣子,人世間就不過如此。你對各方面的貪慾、各種各樣的執著,這是自己強加於自己的東西。你知道這個道理了,但不是說你知道了煩惱就沒有了。你執著的時候你也知道這是不對的,這已經很不錯了,已經非常了不起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尋找到自在了。沒有煩惱,沒有執著,當下就是自在。懂得了這些道理以後,我們才可以體會到自在的感覺。雖然這個感覺還不是真正的自在,但是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我們不是尋求清凈嗎?如果不懂得道理,我們認為的自在也許僅是個概念,也許僅是你所謂的休息一下,那不是自在。自在是什麼呢?就是原來人世間不過如此,就是這樣的。
最根本的、真實不虛的、永恆不變的是無量壽。無量啊,無量應該算是永恆的吧。對我們而言,大樂以及清凈、無痛苦這就是我們的希望和願望。怎麼獲得它呢?它是清凈的、光明的、無量的。無量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有煩惱。有煩惱分別就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就有限制,沒有煩惱沒有分別了就是無量。我們有這個那個的概念,這樣亂七八糟的多了,那就是迷惑、無明;沒有這些了就叫做光明,無量光明,阿彌陀佛。原來如此,我和佛的差別在這裡。懂得這個道理了,你不要自卑,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懂得這些道理了,就破除一定的煩惱,破除了煩惱就叫做空。破除了,沒有這些執著、煩惱了,沒有這些認識、概念了,那就空了。剩下了什麼?剩下了你認識有一個阿彌陀佛,這就是智慧。認識有一個阿彌陀佛,你多大的福分啊!還需要、還有比它更厲害的智慧嗎?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所以認識阿彌陀佛,你有這麼大的智慧,你沒有空虛啊,這不是消極的方法。破除了煩惱、我執,明了了本有的佛性所顯現的阿彌陀佛,你就可以自在地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地去念佛了。
亂七八糟的萬事萬物、幻覺以及煩惱、分別、貪、嗔、痴、傲慢等等積累而成的這樣一個世間,你看清了它的真實面目。有些人很不喜歡看清楚,他喜歡迷迷糊糊地過,他喜歡不清醒,因為他已經執著、迷惑和迷信於這些狀態而不想脫離。但有些人,他的工作啊、各種情形啊、這個人世間種種的煩惱啊,實在讓他已經厭倦了,他對什麼都看得很清楚了,他對一切都沒有什麼興趣了,所以他心裡很空虛,因為他認為在人世間沒什麼盼頭了、沒什麼意義了。這是什麼?這就是世間的本質,所謂的苦就是這樣的。在裡面你覺得有意義的時候,那就是糊塗了。看清了這些本來面目,人世間不過如此,你今天覺得快樂,明天就是痛苦,是不是?我們有親身體會啊。所以懂得這個道理了,然後你一心專註於西方凈土阿彌陀佛,那當然是自在的。
我們不是登地菩薩,我們也不是什麼大智慧之人,我們要知道我們是初學佛法之人,永遠是初學佛法的人,所以聽聞佛法,聞思修,以及印經、放生與布施這些善品都是我們的課程,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智慧,這就是真正領悟智慧的方法。今天我們聽聞、了解、探討佛法,這就是修行,這就是讓我們開悟的一個法門。不僅僅是你們,我也是一樣的。
問:我們學佛的居士們有這種感覺:這段時間學得挺好,但修著修著就又有煩惱了,這個事那個事的又來了,弄得這些修行人又亂八七糟沒有定力了。這種情況怎麼杜絕呢?
答:人和人的煩惱都不一樣。我們所謂的煩惱有一個來源,因為每個人自己的家庭、生活條件不一樣,我們不能很順其自然地去面對,所以就有自己的煩惱。為什麼不能順其自然?就是因為我們有目的,我們希望怎麼怎麼樣,達不到你的希望就煩惱了。其實這個煩惱是自找的,如果你的希望不是那麼切的話,你的煩惱就會降低一些。所以我們對這個人世間、對世俗的萬物不要有太多的需求,不要說:哎呀!我需要怎麼怎麼樣。心裡不要有一個定數的目標,不要太執著。家庭要幸福快樂、一切都要沒有什麼障礙、這個要好、那個要順、那個要怎麼怎麼樣……如果這樣的話,這些希望和需求我們拿念珠念都念不完的。但是,這不是很現實的,人世間就是無常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無常是世間的本啊。當你希望怎麼怎麼樣的時候,你要懂得無常,就會好多了。煩惱沒來之前你就知道是無常的,來了你也知道世間不過如此。人都有生老病死苦,都要死去的,你說還要什麼更大的希望呢?我們所希望的這些東西算什麼呀?我們一般的人就是希望值太高了,實現不了你的希望的時候,煩惱就很重了。不要這樣,我們清清凈凈地、好好地去對待。
我們一定要懂得,佛理就已經解決了我們的問題,無常這個最關鍵的法寶使得我們凈很多煩惱,要懂得無常,世間都是無常的。如果你不相信無常,不相信因果,你尋求快樂,結果它延續不到一定的時候,這個煩惱就要來了。因為沒有滿足你的心,煩惱就出現了,這樣你就有很多很多的抱怨:如果這樣為什麼會那樣呢?如果那樣怎麼會這樣呢?問題就多了,心就平靜不下來了。懂得無常的道理了,你就知道世間肯定就是這個樣子,世間就像一個網似的是漏的、不可靠的。我們的心的本質是可靠的,阿彌陀佛才是真正的可靠的幸福快樂,心的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狀態是不可靠的,這一點一定要知道。但是不是說不可靠我們就厭倦了,就對它誹謗了,對它又怎麼樣了,那也不對,要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懂得無常有一個最根本的好處,就是很多的一些煩惱啊、一些魔啊、各種各樣的神靈啊,他就害不了你了。如果你執著了,這個來搗亂了,那個也來搗亂了,一切鬼神,一切煩惱,什麼都來了。如果你懂得無常的道理,就能夠破除這些煩惱。
問:有了智慧才能修好佛法,沒有智慧就不能得清凈心,得不到清凈心就沒法成佛,可以這麼講吧?要想開智慧就要廣學多聞,誦經本身就是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但是我們還要一句佛號念到底。這之間的關係應該怎麼擺?
答:佛法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有些教我們世間的道理、真理,種種的因果關係方面的聞思修,這是一方面;第二,怎麼去修行、去調理,它以符合於邏輯的方法告訴我們,我們也能夠領悟,這是一方面。但是有這樣的佛法,有時候它超越了我們的邏輯思惟,我們沒辦法特殊地去解釋,所以有很多不可思議……我們念咒就是其中的一個。
念咒方面我們能體會到什麼?一方面,清凈、精進地念咒,能夠破除我們很多的執著。如果你凈念阿彌陀佛,有一件什麼不高興的事件發生了,因為你念咒的力量,也就是說你有一個定的心,你就不會過分地執著,這是很現實的我們能想像得到的,念佛就有這個不思議之處;再說,這個咒你今天念三四個小時,你一天不斷地去念,它有一個恆常不斷的延續的定力,它可以相續很長時間,它就是一個很堅固的、不停頓的、漫長的修定的法門,所以它有這個不可思議的方面。第二就是尤其不可思議了,這個咒語的力量,南無的力量,阿彌陀佛這個音發出來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因為有些不好的音,像嘆氣、打哈欠,在我們學佛念誦經文時是不允許有的,或者說,這些是種種煩惱的一個表現。但是念佛號這個聲音、這個力量,能夠帶動起你的細膩的阿賴耶識裡面內在的善品。總之,念誦咒語,阿彌陀佛佛號,就有這個不可思議的力量,它的不共的加持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你念這個佛號,就會產生智慧而清凈我們的心。很多修得非常好的大德高僧,你看他的面目、各方面,都非常的柔和。為什麼?一種清凈心的相續。所以念經和念佛的不同之處就在這裡,念佛它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力量。
念經能不能達到這個不可思議?念經能。但是阿彌陀佛這個咒語是母音,這幾個字它一個字可以分成很多字,分分分分分,它那個字裡面自然就可以散發出一個經。就像種子一樣,一個種子種下去可以發芽,發啊發就發出很多的各種各樣的果,像小麥一樣,這些果子就等於經,經的根就是這個種子。所以阿彌陀佛就有這麼甚深的意義。還有,如果把經文縮起來,一個縮一個,一個縮一個,可以縮到一個阿彌陀佛佛號裡面去。它一放開了,放放放,無限地放開,它的道理、意義講出來就是一部經。這是聲明法門,藏語里就有這個聲明,它屬於梵文,梵文的字就是這樣的。有很多大德,敲一下,他能從這個聲音里聽出今天所有的事情,這個聲音能告訴很多。因為我們的煩惱太粗了,我們聽到的就那麼一點點,細膩智慧的人來聽那簡直就是一個經文。這個道理從邏輯方面、從各方面都可以體會,你看科學家們用小小的一個什麼儀器,就可以分辨出很多;同樣,佛早就這樣了。我們學聲明法門就是這個道理,阿彌陀佛,為什麼成為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字構成這個阿彌陀佛?光是什麼?無量到底是什麼?這些一解釋起來,不就成了經文嗎?它濃縮起來不就是無量光佛嗎?無量光佛這四個字是漢語,漢語沒有這樣分開的功效,沒有聲明這方面的東西。但聲明這個法門它有,阿彌陀佛是母音,所以它能夠分解,也能夠濃縮。就像計算機似的,按一個鍵它就有很多很多的功能。這個佛號不能講功能,它是這樣的,念一個阿彌陀佛就包括了所有的這些經論。
人類可以通過儀器而看到部分的細微光,我們也可以體會那種徹底究竟脫離人類觀念的光,也可以說完全脫離我們五根而存在的光。真正的光是什麼?阿彌陀佛,也就是無限的光明。那種無限的光明脫離了我們的這種認識,因為它脫離了煩惱,沒有了煩惱。我們的這些光沒有我們就不存在了,比如我們對燈光很敏感,但有些生命認為這是黑暗。有的動物是這樣的,它看不見,它沒有接觸外界的那個根。但是佛的光不需要依靠我們而存在,它脫離了概念、脫離了煩惱、脫離了分別,它不需要眼睛、意識再加上外境三者結合才能呈現,它不需要這個繁瑣的過程,它是一種自現自明的、一體無二的光明。這種無二的光明我們體會不到到底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們知道它是沒有煩惱的。
所以,我們心如光明一樣透明,再加上念這樣無量的佛號,那真是福報啊!我們說沒有智慧,這就是智慧,我們怎麼會沒有智慧呢?我們知道有阿彌陀佛,這就是智慧,其它不需要什麼。不懂得什麼都無所謂,但你不能不懂得有阿彌陀佛。你知道了阿彌陀佛,你能說你沒有智慧嗎?你能說你沒有福報嗎?所以我們在這種狀態下念佛,這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最無上啊!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什麼呢?釋迦牟尼佛是國王,都出家了,我們想想他就明白了。我們知道有個阿彌陀佛,我們念誦阿彌陀佛,就已經足矣了。所以,太多的事情,太多的什麼智慧,這些我們去研究和學習當然好,一切都是需要的,但是我們的目標是了生死,我們不是講我們是凈土宗、是念佛法門嗎?既然是這樣,我們就專註一門。
問:念佛號的時候,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所得的效果怎麼樣?
答:那要看你的心態。如果你心裡很煩惱,大聲念也沒有用;你心裡清凈,小聲念、默念也都可以,全靠這個心態。你這個心清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大聲、小聲和默念隨你的意願。這時候你分別大聲念小聲念,就破壞你的心了,我們要知道這也是分別啊。我剛才講了,我們要知道這一切一切的前提是空啊。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你說阿彌陀佛需要你念阿彌陀佛嗎?阿彌陀佛不需要你念阿彌陀佛的,是不是?念阿彌陀佛,這是一個方便法門。當然了這個法門來源於阿彌陀佛,它裡面藏有方便、藏有智慧,所以不可思議。在此前提下你不要過分執著聲音的大小,你說我太累我不想念了或我想默念,或者我今天很高興我要大聲地念,這都不對。在與阿彌陀佛相應的清凈心狀態下,你想大聲念你就大聲念,你想默念你就默念,不用太執著。比如你們這些人在一起可以大聲念,但是你到公共場所也大聲念就不對了,為了方便就要默念。是這樣的。
……我們不是懂得一切法以心造嗎?那你不要忘了,凈土法門、密宗、禪宗都是以心造,跟心是有密切關係的。這些法門,根本就沒辦法區分它們,凈土法門裡面難道說沒有明心見性嗎?不可能啊,我們今天講的就是明心見性的道理。脫離禪宗凈土法門不存在了,但是脫離了凈土宗禪宗也不存在了,還有一個如果脫離了凈土宗密宗根本就不成立。這些跟我們的心都是一體的分不開的。所以我們要懂得,法門方面我們有所分別,但是這些法門都建立於一樣的道理、一樣的真理基礎之上,這是哪個教派都一樣的,如果不一樣就不是佛法了……一切萬物的真理是什麼?一切都不是真實存在的,是空無自性的。這是最關鍵的,是我們佛教徒不能沒有的最根本的智慧。如果像佛法以外別的宗教那樣,他們認為那裡有個什麼實在的東西、我這麼去做是實實在在的,那就叫做執著,他沒有脫離煩惱和執著的範圍,因為他把這一切萬物看成實有了。對於我們佛教徒來講,那就大錯特錯了。顯宗看是這樣,密宗看也是這樣,佛教所有的教派看都是這樣。我們不能執著,我們要知道佛教所有修法的前提在於空無自性的真理。
我們內心深處有一個我執,無論幹什麼,我們都有一個「我」的概念,你說話、做事情的時候它都存在。你要知道聲音啊等等如此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空無自性的,但它們也有真實性的存在(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就是空無自性。就像對「我」這麼執著的那個心一樣,我們對一切萬物都空無自性的思想有一個很深刻的概念,多好啊!這樣我們就不會過分地執著了,就有可能脫離執著的這個圈子了,所以這也是念佛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不是這樣,你執著於你的當下,你的當下是佛的凈土嗎?不是;你的當下就是阿彌陀佛嗎?不是。你的當下不是究竟的,如果當下是好的、不變的、永恆的、真實的,那還成佛幹什麼?所以你念佛的當下這種狀態它其實是空無自性的,念佛只是一個方法、一個修法而已,但是因果而言它是善的,是得到西方凈土的唯一的法門,要這樣認識。
居士:……我們這個小道場念佛真是難得,難得大家護念,難得法王來此開示,真是慈悲加持,我們用語言無法表達對法王的感激之情。阿彌陀佛!
法王:佛號不在情感上面,不用講這些。
問:我家裡兩個屋,這屋孩子看電視,那屋也看電視,如果我把他們攆出去一個他就不願意。怎麼辦呢?我就小點聲念佛,還是念。
答:沒事兒,你念你自己的,你就在裡面修忍辱。他們在這裡面修精進(看電視),你在裡面修忍辱。真的沒事的。
問:生活中難免存在煩惱和爭執,如果我們學佛的這些弟子在有些事情上考慮家庭或自己的利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和人身權利,這樣屬不屬於執著?屬不屬於不尊重佛法?影響不影響修行?
答:肯定是執著,這毫無疑問的,然後當然是煩惱,分別就不用講了,這就是分別。那該怎麼辦?謙讓,這就是我們學佛人的本質,慈悲心是最根本的。你要知道你的這個心態是什麼心?如果確信它是煩惱分別、貪嗔痴慢,你就要想到無私來源於佛教。但你無私不會什麼都沒有了,在這個人世間沒有這樣的。(居士)……比如你被冤枉了,別人罵你或者打你,這種情況下可能就控制不住要講一些道理維護自己的權利或者利益,這算不算是執著呢?(法王)這方面有些道理也可以講的,但……(另一居士插言)佛說以善報惡。(居士)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負重,我好像還做不到,我是修得還不到嗎?(法王)其實這個問題你自己考慮得很清楚了。希望你能做得到,但你說你好像做不到,問題就在這裡,慢慢修吧。
問:阿彌陀佛心咒是什麼?
答:阿彌陀佛心咒就是用藏語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漢語和藏語語系不同,就是地方語言不同,東北人念阿彌陀佛的發音和南方人也不一樣,台灣人念又不一樣了。發音雖有差別,產生的效果是一模一樣的。
……懂得這些道理了,我們還可以講當下就是阿彌陀佛,因為我們認為的煩惱分別其實它當下就是空無自性的、不存在的,永遠不斷存在的是它的本質、本性,永恆不斷的佛性、清凈、無量光是存在的,阿彌陀佛是存在的。我們現在能夠有一些認知,能夠分辨一些東西,這也是阿彌陀佛的加持,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我們連這些都沒有。所以學佛信佛,真正意義上去修行,我們能真正得到受益,你也能夠體會出來。家庭的矛盾、一些誤解等等很多方面,都會清除。
懂得這些道理以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修行。知道並經常地思惟它,這樣無論你遇到什麼事,你都會認識到成或不成其實都是空無自性的,這就是人世間永遠不變的真理,這些思想深入你的內心是最關鍵的。不是佛教說就是這樣,不在於釋迦牟尼佛出世講不講,不在於佛教徒講什麼,而是人世間宇宙人生本來就是這樣,不講這個道理也是永遠不變的這樣,這就叫真理。所以不是說我們佛教徒信仰什麼,不在於你信不信這些,不在於你信不信佛,反正人間的真理就是這樣。
佛告訴你這個真理,然後你在了解這個真理的基礎上應該怎麼做?相信因果,因果是不虛的。在不虛因果的基礎上怎麼去改變、變化,這就是修行。不修行就本性難移了。不懂得這些道理,不修行,我們就會說:哎呀,我的人權!我怎麼會這樣?他怎麼會那樣?很多很多的煩惱分別都來了。然後就是希望值,我希望我今生怎麼怎麼樣,幸福快樂、家庭這個樣子、事業那個樣子,種種的希望。你不知道自己的福報,不懂得無常和空無自性這些真理,追求一段時間,發現不符合於這個希望,這個沒實現、那個沒實現,無常打破了你的這個心態,完了!心裡就想不開了,煩惱、痛苦、抱怨就更多了,有的會崩潰,有的還瘋了。所謂的希望就是貪。我們學佛人根深蒂固地有一個無常,了解空無自性的世間真理,這些煩惱就不存在了。比如:你在當下有很多煩惱的事情,你知道不過如此;你有一個不學佛的同事,你就知道他的語言、他的身體、他的心態來源於煩惱、分別、嫉妒,他不懂得這些都是無常的,他的真實面目你會看得清清楚楚。你不是以自我的立場去看:哎呀,他對我怎麼怎麼樣,我我我,沒有這些。看清楚了,你就不會生氣,不會受到損傷。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今天我們能坐在這裡是非常好的緣分,是一個善緣。……從那麼遙遠的西藏跟東北有這麼一個善緣而集聚在這裡,這是表面的現象,我們能體會到這樣連接起來的看得到的種種緣分。有些很細微的,比如我們西藏的一根草跟我們都有緣分,現在不是也已經顯現了嗎?以前講這個道理,人會講這個跟我有什麼緣分?但現在講全球性的環保,我們天氣熱了就說美國人你們怎麼樣了把什麼給破壞了,這些就是一種因緣果報關係。所以那邊的一棵草跟我們都有關係……我們要懂得萬事萬物都是相關的,相互間非常有影響的。我們人類破壞環境,有些生物都不存在了,或將近滅絕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一切不都是來源於我們的心態嗎?由心態而造作出來的,由煩惱分別而產生的……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跟整個地球整個宇宙都有關係……不就是個心的造作、心的表現嗎?它不是說跟心沒有關係的,以心所現嘛……
(本材料根據錄像整理未經法王本人同意和審閱,僅供參考)
健陽樂住法王簡介
健陽樂住法王,於一九七四年生於青海果洛縣一個藏族家庭,是覺囊派四十七代傳人。法王精通漢話。大家反映:法王講話開示,不是一般講經說法,而是佛說佛,講得透徹明了,使任何人都能明徹人生,是非常好的教材,對社會有很大推動作用和現實意義!
壤塘縣藏哇寺
都攝六根 凈念相繼
不懷疑 不夾雜 不間斷
信願念佛
釋法藏法師
◎首先要護持好自己的家庭。做好家務之後,要發心恭敬和護持三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時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言談不論他人是非,助人為樂,隨喜功德(錢、物、行動或言語),少欲知足。要懂得一切空、苦、無常的道理,嚴守因果戒規,符合教理。要有方向,有信心,有把握,以完成了生脫死為己任,然後隨緣利益眾生。
◎一心不亂是指:臨終這一念往生信心不動搖。生死心不切,念佛就不會入心。要有徹底厭離心,決心離開這生死痛苦的娑婆,要有念佛不上西方就入地獄的恐怖心,才能真切,才能入心。
◎學佛人第一要相信有鬼神,相信因果報應;第二真為生死來發菩提心;第三阿彌陀佛可以幫助我們解脫;第四這世間是苦,一切都是在造業。
◎無論你怎樣去修,都要在平時培養和增強你念佛的信心,以及要有真為生死的決心,有懺悔念佛的心,這樣求生西方絕對沒有困難。那麼困難在哪裡?就是因為平時就貪戀這個世間,還放不下這個世界,對念佛往生沒有信心和把握。只要看破世間都是虛幻不實和空苦無常,不留戀,只要肯去西方,老實念下去,任何人都可往生,這就是萬人修萬人去的法門。死是任何人都逃脫不了的,關鍵是上哪裡去,念佛佛接引,比來世做人還容易。像印祖所說把死字貼在腦門眉間,臨終前你的心全死,把追逐一切的念頭放下,只想一句,老實念佛。
◎什麼是念佛?就是發自內心憶念,時時刻刻想念!關鍵在於厭離娑婆、欣求生西方,這麼念佛往生就不困難,就有把握!世間本來就是苦的,本來是往生的資糧,是厭離娑婆的原因,人們卻不知事物的真相去盲目追求,幻想好的、甜的,結果不能離開三惡道。
◎修道並非很遙遠、很神秘,也並非要你懂得很多很深的道理。只要你冷靜分析,看看現實生活,明白人和人、金錢、地位的關係,在生活中就會生起厭離心,這個厭離心才是我們念佛人第一重要的!求往生也並非困難了。因為阿彌陀佛就是為了末法時期業障深重、剛強難調又不會修的我們,經兆載永劫千辛萬苦艱苦卓絕修行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肯來,念我名號,決定接引你來(接引佛),就這麼簡單。阿彌陀佛在眼巴巴地期望自己的孩子早回家!我們念佛就是把向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念出來!念佛的目的就在於此!
◎老爸老媽死了都不如豬值錢,豬頭豬腳還可放冰箱里,我們要是死了,連兒女都不敢多看一眼。
◎一心不亂與念佛時間長短和念佛多少關係不大,關鍵是在你臨命終時必須要有往生的切願心和信心。我們平時念佛就是訓練自己,在念佛之前、之中、之後,念佛心跟著願心愿上西方,時刻把握住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求往生,念佛就是增加「信」和「願」。
◎我們必須明白,只要你想往生、要往生,阿彌陀佛一定會知道,一定會接引你往生,而不帶任何條件。只要你要往生的心會記得,那你一定往生。
◎往生不成完全是妄想重重的凡夫自己的分別心給自己設的障礙和條件,他想怎麼去不了,就是不想怎麼去的了。真是實在沒辦法,真是氣死人,氣死佛,末法時期眾生就是這麼不講理,剛強難調。
◎只要你相信一念心就決定往生,堅決不動搖,你臨終就決定會正念現前,決定往生。我們現在多念佛,就是為了增強、堅定這個「信」和「願」心。阿彌陀佛就是專門來接我們這些業障深重而又不會修的人,所以叫接引佛,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念佛,高品位往生報佛恩。
◎一心不亂是我們修行的最高境界和目標,現在得大利益,臨終高品位往生,它並不是往生的條件和標準。去極樂世界是我們修行的目的地,到達目的地是我們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要想去,肯念佛,佛必定絕對接你往生。我們現在訓練的多念佛就是培養信心和願力去念佛,而念佛本來能消業障就更能把信心、願力及自性佛念出來!
◎多念佛來消業障,就能不斷地增強你往生的意念和堅定你的信心,一直到你臨終時,意志信心不動搖,這就叫做一心不亂。就這一心不亂,到臨終時,什麼境界現前,你都能定下心來,安住彌陀本願,決定往生。
◎念佛念來念去,習氣仍然很重,孩子放不下,錢財物還是抓著不放,什麼東家長、西家短,喜歡講閑話、嘮家常、看電視、玩麻將、打撲克,手拿念珠,嘴巴子還造業。難怪有人輕蔑地說:「佛教就告訴人吃素、上香、打八關齋戒。若問他為什麼念佛,能不能往生,他都不知道,講起話來顛顛倒倒,習氣重重,俗氣得很……」 使人對佛教失望,給佛丟面子。整個佛法的根,從心上捨棄世俗,捨棄此生俗事。
◎我們必須知道,念佛的目的就是求往生、上西方,這樣我們心中才有歸宿,才不會再茫然、飄忽不定了,心就定下來,就安住在自性,就安住在西方,安住在佛心。千萬不要讓明理悟心引偏方向。
◎我們這些大菩薩們,從年青時起就憨憨獃獃地生活,稀里糊塗地長大,女孩拚命地要嫁,男孩拚命地要娶,婚後一個是拚命地生,另一個是拚命賺錢養家,兩個人都是整天在操勞、煩惱、妄想中磕來撞去。兩個煩惱人整天吵鬧不休地生活在一起,越過怨氣越大,爭吵、相罵終無寧日,消了舊煩惱又再起新煩惱,人生就是這樣。五六十歲一過,那個老伴真正被罵得死去了,什麼兒女媳婦,各有各的事業,剩下你孤家寡人一個,往後的日子怎麼過呀!心裡沒個著落,對人生的苦又不去體會,心中沒寄託,只知道怨嘆,也不知道什麼歸宿不歸宿的。對子孫兒女堅固地執著,總放不下,害怕人生沒意義,怕被子女遺棄,就總想找點事來做,維護一下家長的權利。可是管兒子,兒子嫌你老糊塗;說媳婦,人家根本不理你,甚至於惡臉相向;只有抓一個最小的孫子來管,可孫子更不服你管;心裡沒個精神寄託,卻找來煩煩惱惱一大堆。儘管如此,還不知苦,還死死抓住人生假相放不下,多麼可憐可悲呀!那些人該死的都死了,快臨到我們頭上了。死是多可怕,怕也逃不了死,而死後去哪裡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時值末法,人心險溺,物慾橫流,正法凋落,十有八九不順心。死,修好五戒才能轉世成人,我們希望不大了,剩下的只有三惡道,可怕不?而去極樂世界,只要想去,念佛佛就接引,多麼大的便宜。成佛比做人容易,而且超升九代,又能回娑婆度無盡眾生,多麼重要、偉大呀!不念佛就是地獄,念佛就是世外桃源,還有上述無量功德。大菩薩們呀!千萬千萬萬緣放下,老實念佛,修不成佛去不了極樂國,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對不起兒孫後代,更沒法報佛的恩,反倒給佛抹黑。
◎佛經上講:死後下輩子仍能做人的機會,像指甲縫裡藏的灰塵一點點,而去三惡道的機緣卻像大地土一樣多。一定要知道這一點,世界一切都不可留戀啊!臨終正要去西方極樂國,親人們卻要急救,不是電擊就是人工呼吸,這種孝順,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業障現前!所以說並不是我們平常念佛多、念佛少的問題,而是我們信心堅定不堅定的問題。只要你願心在,臨終這個好緣會自然集會而來,這個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緣隨願而來呀!所以我們要發願,發願無論遇到任何情況都不要忘記念佛,對阿彌陀佛要有信心,不要對世間的一切感興趣。整個佛法的根,從心理上講就是要捨棄此生俗事,要捨棄對親友、衣食住及閑談的慾望,修行就是要修這些。我們不能往生,往往由於世俗氣太重,我們念佛正是要把對我們不利的憶念和習氣扭轉過來!
◎要有厭離娑婆的心,要知道:人生如夢,家庭是一場戲,由前世因緣所聚,終究要各歸其所。沒有爸死了兒或妻子會跟著死的,再痛苦,生活再艱難,他們也會活下去。世上沒有哪一個父母不會死去,世間不會因為你死而有什麼變化,都是好好的,不要認為你那麼重要,現在不能死。世上什麼都是假的、暫時的,有什麼可留戀呢?唯有念佛是真的,心裡要有這種準備和認識,往生無疑,否則臨終時,就會不知所措。人剛死的一剎那,一切聲音、影像等一切身體感覺都失去,周圍一片漆黑,如像落入萬丈深淵似的恐怖、茫然,身體痛苦得不得了,如果被人移動或搶救更痛苦萬分。如果此時不念佛,而想自己親屬就不好了,就業障現前,死去的親人形像會帶你去閻羅王那裡受審,則去三惡道機緣比做人機緣多無數倍,悔斷肝腸都來不及了。所以必須平時多念佛消業障,樹立堅定的願力和十足的信心、把握。往生決定不難,就是自己說了算,看自己做不做。
◎一定要知道,世間一切都是假的、空的、無常的,只有這種認知,你才能把世間的一切,人情、俗事、觀念放下,一心提起對佛的信心和往生的願心。這樣你心中才會真的有佛、念佛、依賴佛,此種人必定往生。
◎懷疑自己,就是對阿彌陀佛的不信。念阿彌陀佛的真正意義就是:知道念佛,佛就會來接我們這些不會修行的人去西方。所以一切佛國唯有阿彌陀佛叫接引佛!
◎你敢信阿彌陀佛是真的,你願意去並且念佛(喊佛接引),他就絕對會接你往生!
◎念佛的目的就是上西方,這個目標要隨時隨地明確,要牢牢地記在心中。修學的目的不是什麼開智慧呀,什麼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呀,什麼般若,什麼明理……不生西,什麼大願也實現不了,生西一切都滿你願。
◎正是由於我們造的業,才會有這個身體,一切都是你自己所造的虛幻的一場夢。我們這個身體,不過是皮膚、肌肉、骨骼、血液、水所組成的一個暫時的組合體,你能說是真的有一個肉體,這個肉體就是我的?那麼你讓他別死,或者別有病,行嗎?不會的。那個肉體是借給我們用的,頭髮會白,人會老、會病,這一切你都無法控制。這個肉體是假的,假的怎麼會動呢?是由我們這個心來主宰它,它才會動。這個心是真的嗎?我們這個(意識)妄想態也不是真的,它是(我)對境才起的。
◎這個好、那個壞,美、丑,我要這個、不要那個,只有這些對境才會起妄想。這個妄想又從哪裡來的呢?從無始的無明而來。所以這個心是妄想心,念念對境而起。我們的心是依境而生,不是真心,所以這個心呀,是妄想之心,它不是真心,是隨境界而生、而走、而變化的,是分別緣起之心。所以我們這個身跟心哪,都不是真的,所以它生病,不是真正在生病,它是由諸緣而起的。那麼什麼是真的?那就是放下身跟心念佛的時候、的當下是真的。而帶你造業的還正是你的心跟身的相互作用,人都給錢當奴隸,很可憐,這個錢,不是身體五陰熾盛需要,而是由你的心的錯誤判斷,是由這個妄心決定你的行為和造作的,業就是這麼造的。我們之所以念佛,雖然道理特深,但簡單地講因為佛是覺悟之心,我們念佛是不要我們的虛幻心,也不要念我們的假身,只有念一個覺悟的佛。從本性上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不過一個覺一個迷(未覺)而已,而就「性」來講,佛這杯水跟眾生這杯水混在一起,你無法分別,只是一個清一個混,本質都是水。金佛像、金痰盂,我們自己正在拿佛性作未覺的大痰盂,而沒有拿來作佛。
◎我們一念佛,只有念佛的覺悟之性,在念佛中思惟佛的本願接引,由於對佛的信心從而堅定了往生的願心和信心,我真的願意並且堅決死活一定去,那佛肯定會接我去,就這麼簡單,到時候佛就接我們去了。可是平時就是不信吶!都是在虛幻的身心世界裡,一會兒他生病了,咳嗽了,吃藥、打針、吃、喝什麼都來了,這個假合的身體就是把我們的心給騙了,形成了堅固的我、名、利、吃、穿……給它們當奴隸。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把這些執著心放下,把心放在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和願上面,那個身體呢?坐在那兒念佛。想著當我這個身體壞死的時候,這個娑婆世界旅館住到時候了,不再受六道苦和報了,我該到美好的極樂世界去,練就一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本領,來度眾生,這樣我們就不會再貪戀這個身體,就不會再四處去求醫、打針、插管子,活受罪了。跟親友們講我隨緣治療,能好則好,不好就去西方是最好了。人遲早都得死,死不可怕,關鍵是上哪兒去,我隨時準備去西方,活一天我就盡職盡責做好一天人世上的一切工作,順境高興時也要發願去西方,逆境痛苦時是逆增上緣,就更厭離世間,欣往西方,這才是真正信願念佛。
◎其實往生並不難。假如你能把生活中的一切事宜都同「信」跟「願」聯繫起來,再隨緣、湊合地扮演好你的角色,直到戲演完了,當閻羅王通知人得了癌症,只有兩周就要到他那兒報到,你說:「非常感謝能提前通知我,我決定去西方極樂世界。」
◎平時、現在就做好往生準備,通知一來我就去,那還有什麼可怕的?不管怎麼死都不要緊,反正佛陀一定來接引我。有人幫念當然好,給助念者創造修鍊做功德的機會,也影響和度化一些不信佛的人,無人助念也照去不誤,因為佛的願力不可思議。我隨時願意放棄我的身心,都在想念著阿彌陀佛,我和家人的戲完了,我要回到阿彌陀佛那裡去了,這才是一個男子漢、大丈夫、真修行人的氣質、風貌。念佛念著念著睡著了,等醒後頭一聲還是念佛,也就是睡著我想往生,醒後還想我往生,這叫一心不亂。也就是要往生的那個心,在臨終時不動搖,一定要往生,這是一心不亂,而不是叫你入定。我臨終時,真想去西方,不想兒孫、一切世間事,再好的地方我也不去,這種心情到臨終時一點都不動搖,就一心不亂地往生。我們所造的一切罪業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夢中虛幻的身和心而來的。我們整天地就用這個身和妄心在過生活,沒辦法來避免,所以我們現在就要離開夢中的身和心,來找一個覺醒的身跟心,那我們就成功了。身是由種種緣分(元素)暫合而成,心又是隨境而轉。唯有佛發願說眾生持我名號,罪消恆沙,增福無量,因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阿彌陀佛在因地觀察二百一十億佛國經五劫思惟設計,經兆載永劫艱苦卓越的勞動創造,滿了四十八願的因緣,因而在盡虛空遍法界之中,自有他的功德存在。當我們思惟或舌根起動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就獲得與阿彌陀佛完全一樣的功德!所以當我們心想著西方極樂世界、口中念著阿彌陀佛的當下,我們虛妄的身心已攝取在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中。這一剎那當中,我們忘記(沒有)虛幻的身心、造業的身心,就沒有造業的內在內容和相應的所受果報,所以無論你造的業障多重也是假的,冤親債主找不到了。你在思惟佛、想佛、念佛的當下,你的身心就跟阿彌陀佛的功德一如了,你即被導入了阿彌陀佛的功德海中,你煩惱的身心當下變成了功德,你由妄想所造的因果業報,就找不到那個煩惱的你,那個時候,業障就沒有了。所以念佛人,不該死的,不管落什麼樣的重病都會好,假如不能好,趁此業障一到,剛好歡歡喜喜回極樂老家不更好嗎?
◎眾生之所以痴迷不悟,就在於被這個世界的假(合)相所迷濛,認為一切由無數緣所致的親情、金錢、地位、名利、物質都是真的,於是就永遠在迷夢中去追逐這些虛妄不實的假相而放不下;諸佛之所以能成佛就在於覺悟。世間一切眾生只因仍在迷夢中愚痴執著,本有的不生不滅的佛性就無從顯發。我們本來不該在六道里滾來滾去,但是心底里有放不下的情愛,有放不下的我執,所以當死去的時候,就有一種求生的意志,就在習慣意識支配下去求生,追求虛妄的幻化境界,其結果就馬上如夢如化地去投胎,我們就是這樣來的。假如我們一念心覺悟之下不去求生,不求生的結果本身就是不死,那麼你就不生不死,就如如不動地住在佛的法界當中,就脫離輪迴。一旦覺悟,不怕死,不求生,就沒有輪迴,沒有痛苦,沒有業障,沒有佛,沒有眾生,就成真如實相,這是一切眾生本性所具足的。但是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覺悟後,看到眾生遲遲不能醒悟,於是我佛就在夢中造個極樂世界,好讓夢中的眾生有地方可修,來到「我」西方極樂世界修道,你的本性跟我阿彌陀佛是一樣的,我已修成佛,成就這樣功德,你如果能在夢中念我,你的心就想到「我」,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念佛想佛時,你的心當下就跟我的一樣,就作佛,就是佛,那當下你的境界就不再是凡夫的境界了,一剎那你就跟「我」西方極樂世界功德相應,你就能往生西方了。往生西方實在是你的心、你的自性的顯發,並不是真實創造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不過在夢中有個西方,讓你去。你真的到那裡之後,才知道原來西方在自心,但你必須去了之後,你才會明白,不去你仍不知道!因為你的心跟佛沒有差別,所以才能念佛往生西方。如果我們跟佛有差別就不好了,你念佛則是念自己了,而無差別,則我們念佛是念佛功德,即是念自性佛,也即念即是佛,即是心佛,是心是佛,一剎那當中,你的煩惱障等一切如夢如化地不會生起,一切痛苦、業障不會產生,你的果報等一切不起作用了,你念念心只有信佛。雖然是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但也沒離我們這一念心,也不過信你的一念心呀,一切都沒離開你自心。我們念念心只信阿彌陀佛,此時世間的丈夫、兒女、妻、財、情都沒有了,此時只有自性清凈心,你的心清凈,你當下就離開生死!
◎眾生都具有佛性,所以當你念佛、想佛時,佛性就起作用,你的習氣、壞的東西都在減少,一切都向好的方面轉化!
◎實在說西方世界是我們的無明跟阿彌陀佛的清凈心結合起來而完成的,因此,我們今天有煩惱心,這才顯現有一個西方世界的存在。今天我們一念佛,思惟著阿彌陀佛,那麼我們的心就跟阿彌陀佛合起來,當下我們無明的因就跟阿彌陀佛的功德相應,雖然我們的心沒開悟,但是無明的心就會如幻如化地生到西方世界,這就是我們一個凡夫十念乃至一念就能往生的道理!
◎痛苦、快樂都是相對而言,但它究竟是無常的,都不會長久。快樂不執著,痛苦不懼怕,之所以有快樂是對痛苦而言,快樂畢竟有結束時,快樂結束時就痛苦,享受快樂的當下就應想到痛苦的必然性。苦和樂是一,不是二,都是那個妄心分別生成的。怎麼辦?唯有西方世界是我們唯一的依靠和歸宿,唯有憶佛、念佛,才能堅定我們的信心和願心,才能消業,才能現在即得快樂,而將來得永遠快樂——往生西方。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這樣修!
◎你只要理解信願的重要性和意義,理解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義趣,你就不會再誦經持咒,而死心塌地充滿信心、歡喜心地念佛。
◎念佛法門只有信願沒有解,道理太深唯有佛知,講不明白,更聽不懂,八地菩薩馬馬虎虎一知半解,我們能明白嗎?所以叫信、願、行三資糧,所以信願至關重要,所以蕅益大師講:往生與否全在信願的有無,品位高低在持名功夫,堅決要去西方就是無上菩提心。但是有兩點必須要注意,一理解人生是無常病苦的,二我真想去。念佛,佛就會來接你,絕對接你,這就是念佛法門的理。真明白,真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成佛!西方極樂世界世外桃源,就是為你建的,就看你願不願意去!不用急,不用怕,不用求,不用等。什麼是佛性,好的思想行為就是佛性,再壞的人也有良心,顯現的一瞬間,那就是佛性,你清凈心念佛時就是佛性。
◎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三無差別,就在用上。公就是佛性,私就是魔性,都是一個心,所以是一不是二,因為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所以念佛時,妄想不管它,只要你用心念佛的那個心是沒有第二個心的,剎那當中就是佛性起作用,它就把周圍的煩惱、妄想消滅掉了,越念妄想煩惱就越少,關鍵關鍵還是在念的多少,越多越好!但往生的關鍵在信、願上,而現實利益和往生高品位,要求我們多念。
◎不要忘記呀!第一,人生是苦的,世間一切都是無常和虛幻不實的,沒有可執著可貪戀的;第二我願往生,我念佛,佛絕對接我往生,我有絕對把握往生。有這兩種理解在心啊,那就贏,遍天下無難事啦,你就不會再擔心、憂慮了。信心十足是大清凈心,是真清凈心,在這種心境下念佛,你會念得越來越歡喜,那你的天地就大不相同了,這就是有信、有願的念佛!這兩種理解你要抓得緊緊的,凈土法門的「解」就圓滿了,不會再多了,全盤真給你們了。本來從理上講,我們信、願具足了,往生沒問題,可眾生剛強難調呀!從他的分別心上信、願具足了,又不精進念佛了,這又是一種誤導,所以還要強調行。到底有幾個人把死字貼在眉間,把死準備好?很少,極少啊!要精進念佛,必須強調!
◎我真的願去西方,佛絕對接我往生,明白信、願就是念佛法門的理;第二我現在就要死了,用這種心念佛,會用心念佛;第三就念佛成功了。生死大事,佛能解決,世間上什麼事比這個更重要、更困難呢?這種大難能解決,世間上什麼事佛不能解決?只要我們真心念佛,一切隨緣,盡心儘力做好家庭、社會工作,其它一切佛絕對給你安排好好的。能夠萬緣放下(心放下,不著相、不執著即是放下,而不是事放下),真實念佛,我們眼前利益、未來利益、個人和家庭、整個社會利益盡在其中。
◎我念佛總起妄想怎麼辦?我告訴你,如果你不會起妄想,那你佛也不用念了,你修什麼法門都暢通無阻,都會成功,就因為你修其它法門都修不來,才讓你修凈土法門,而念佛正是消滅妄想的有效方法。你只要思惟阿彌陀佛的功德,那麼阿彌陀佛的攝受自然會顯現在我們心中,所以念佛就會消業障。
◎念佛前先作三五秒鐘觀想:我是罪惡的凡夫,否則怎麼會生在這五濁惡世呢?為了永久的解脫,了生死,必須念佛;再想:世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不可執著留戀,我們本性和阿彌陀佛無差別,既無差別我現在真心念佛,佛的一切功德我即有之,且佛全力攝受我,那麼,剛剛厭離娑婆、欣求西方之心,當下就在一句佛號中圓滿;再觀想:我現在就要死了,快死了,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一句是一句的。前面是憶佛、念佛,後面我佛性跟佛一樣,這豈不是實相念佛嗎?這樣每一句佛號都信願念佛,念得安心,念得踏實,念得歡喜,心完全沒負擔了,馬上死也不要緊了,業障隨之消除,越念精神就會越好!為了度你們的子孫後代、親朋故友,並減輕他們的負擔,你們要走得好一點,力爭預知時至或者無痛無苦自在往生,我們成就九祖超升啊!用這一招,表演給眾生看是最大的度眾生,最大的報佛恩哪!老菩薩們一定要死得好看點,那才是真正度你的親人,而不是現在硬叫人信佛、念佛。千萬不能表演失敗,如果在床上喘啊、喘啊,同參道友也只是看一看而已,怎麼病成這樣子?安慰一番,可心裡卻想:業障啊……回家後一邊喝茶,一邊說某某死得可真慘哪!那可就丟人了,世間就這麼現實呀!死生只有靠自己,靠人幫忙也是有限的,只是緣而已,而且靠不住啊!
◎師父在七天里,每天都講死,因為死是最親切的,生是代表造業而已,生沒有可能作佛,只有死才充滿各種可能,死才有機會作佛。
◎人的一生一切都是夢,唯有生死才是真的,拼死拼活也要往生,要有這種氣魄和決心才行,決定高品位往生。承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大慈悲心,觀察二百一十億佛國,為我們苦難眾生髮四十八大願,經五劫思惟研究設計,又經兆載永劫艱苦卓越奮鬥創造完成了萬德莊嚴的極樂世界,並以萬德洪名來攝受眾生,阿彌陀佛心中的本願,也是我們眾生心中的嚮往、追求、本願,雖然我們念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正是念我們心中嚮往的阿彌陀佛的本願心,所以我們真心念佛時就信願具足。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在念我們,我們在念佛,心心相印。只要我們專心一意地念,這時心就是清凈心,信心十足是最大清凈心,有把握往生無憂無慮是真清凈心。不要求開悟,不講大道理,只要知道一切都是空、苦、無常,萬緣放下,越念信願越堅定,什麼時候走都沒問題,現在大利樂,未來高品位往生!
印祖語錄(二)
◎(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經多年。因為信佛之人,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護念,天龍八部,大力神王,常隨擁護。往世惡業,亦漸消滅,縱有怨對,不能為害。此乃佛經所說,決非虛語。詎於三月間,接到上海舍親處來一訃文,系一極信佛之
接手書,知閣下於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從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偽,便能轉業。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凡夫肉眼,只能見當時之吉凶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慘死,或者由此苦報,便可消滅所造三途惡道之報,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願,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無他心道眼,不敢臆斷,謂決定往生,與決定不往生也。其可決定者,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汝等諸人,見此老人,得此果報,心中便有為善無福,善不足為之邪見,故致驚惶疑惑。其知見,與未聞佛法之人,有何各異。倘深信佛言,決不以此事,作此驚惶疑惑之態。以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古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消滅宿業,次生便得富貴尊榮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親王有勢力,往募,所捐無幾,憤極,以斧於舍利殿前斷其手,血流而死。即時,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遊行,至掛舍利塔圖處則不哭,離開又哭。遂將其圖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則永不哭。王聞而異之,遂使人往育王問其僧,則即於其子生日,斷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獨修舍利殿。及年二十,寧宗崩,無子,遂令彼過繼,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屬慘死,使無常哭不止,見舍利圖則不哭,人誰知此子,乃此僧斷手慘死者之後身乎。此事載阿育王山志,光於光緒二十一年,拜舍利數十日,看之。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不明理,守死規矩,而不知因果複雜,遂致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如所說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此系一定之理,斷不致或有虛妄。然於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種不合理之疑議也。昔西域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國)。由宿業故,身嬰惡病,其苦極酷,不能忍受,欲行自盡。適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菩薩降,謂曰,汝往昔劫中,多做國王,惱害眾生,當久墮惡道。由汝宏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國有僧,名玄奘,當過三年,來此受法。戒賢論師聞之,遂忍苦懺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後,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說其病苦之狀。其說苦之人,哽咽流淚,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將謂戒賢非得道高僧。或將謂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慘病,佛法有何靈感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無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惡之人現得福報,亦復如是起邪見心,不知皆是前因後果,及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及轉現報輕報,為後報重報等,種種複雜不齊之故也。
◎大丈夫生於世間,事事無不預為之計。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
◎今之口談大乘,自命悟道。謂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煩惱即是菩提,何必斷煩惱。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斷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則高於九天之上,行事則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為佛怨。
◎不通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亦要念。雖通沒有證,總要念佛了脫生死。
◎學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獨上下手。既能慎獨,則邪念自消,何至有所不如法處。若有則當力令斷滅,方為真實行履。否則學在一邊,行在一邊,知見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學佛自稱通家者之貼骨大瘡。倘能以不貳過是期,則學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實益矣。
◎凡屬動物,皆有知覺。貪生怕死,唯命是惜。若戲頑殺,及殺而食。現生後世,決定報復。蔬食衛生,肉食傷生。殺時恨心,其毒非輕。勿貪吃肉,吃了須還。還的時候,真箇可憐。淫慾為害,傷身喪志。雖屬夫妻,亦當節制。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無一犯之。
◎諸惡眾善,皆須在心理上論,不專指行之於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於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
◎至言持戒,且先守佛兩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此兩句泛泛然視之,似無奇特。若在舉心動念處檢點,則能全守無犯,其人已深入於聖賢之域矣。
◎一心念佛,改惡修善,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為得之。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當勸之。倘不能於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為捨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
◎觀來書,可謂發大菩提心,以期自他俱利者。然曰自利心淡,利他心切,亦有語病。不能自利,斷不能大利於他,二者當以不分親疏為是。然利他正一願而已,自利則必須竭盡心力。則自利一邊,何可以淡,而妄學大菩薩身分也。
◎欲利他,先須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譬如溺於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中下之人,隨分隨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於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門,有六度萬行故。自未度脫,利人仍屬自利。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迹上做,其於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則由有外行,內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為德,則所損多矣。
◎凡夫修行,當發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則力能為者,勉而為之。不能為者,必令此心常存。則固於大乘之願心,不相背也。
◎(光)八九月印書了結,當滅蹤隱於一切人不知之地,以期終此余年,專修凈業。否則終日為人忙,必致誤自己生西大事。近來精神日減,應酬日多,若不隱去,則後來更難支持矣。
◎且依凡夫章程修持,勿想出人頭地,則有實益。否則後來必有大發癲狂之一日在。由是反令無知之人,退其信心。
◎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游,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且汝年始二十餘,即如此結交。後來佛學大通時,當日不暇給矣。祈沉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飢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凈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葯,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賓士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凈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凈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凈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
◎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癒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
◎凡人有病,可以葯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葯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葯乎。無論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葯。此葯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然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
◎宜將一切家事,並自己一個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作將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雜念。能如是者,壽已盡,則決定往生西方,超凡入聖。壽未盡,則決定業消病癒,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即或壽盡,定隨業漂沉,而永無出此苦娑婆之期矣。
◎汝心裡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後作甚麼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房屋首飾衣服,並兒女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
◎有凈業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屬助念,何慮不生。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斷不能生。勿道功夫淺,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
◎凈土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
◎念佛雖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凈盡也。
◎世多有用功修行,發癲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學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於念佛,必須至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卧時只宜默念四字,以免多字難念,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繫念佛時心朝上想,至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功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之蓮花,則自可頓愈矣。(若不敢作蓮花上坐立,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若不速改,後當發狂。念佛發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終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致。頂門痛癢,皆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致。
◎諸位欲得實益,當按佛菩薩祖師所說而修,決得真實利益。古德教人,只為人說用功法。誰將自己所見境界,搬出來示人?遠公大師,為蓮宗初祖,至臨終時見佛,方與門人言,我已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其往生矣。若論遠公身份,豈唯三睹聖相,別無一點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時,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應,心佛雙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無念而常念,即念而了無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此處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凈境,徹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於此更能得益。決不至生大歡喜,誤認消息,以致著魔發狂。倘未到一心時,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現,決定受禍。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歡喜,謂為證聖,便成魔子。況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聖乎?
◎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別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見人,稍有一點好境界,便自滿自足,以為我得了三昧。此種人,十有九人,著魔發狂。以心念與佛相隔,與魔相合,故致然也。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於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諦(詳審也)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亦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必不他視,鼻必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凈念。凈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故須自量。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剋期欲生,若功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梵網經後偈雲,計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剋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益,而又害之矣。凈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誠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無知咸退信心,謂念佛有損無益,某人即是殷鑒,則其害實非淺鮮。祈將決定剋期之心,改成唯願速往之心,即不速亦無所憾。但致誠致敬,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躁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
◎佛法要義,在無執著心。若預先存一死執著得種種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別無一念可得,則庶幾有得矣。以初心人率皆不在一心至誠憶念上用功,而常欲見好境界。以急切之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為現彼所慕之境。及乎一見此境,生大歡喜,怨家隨即附體,其人即喪心病狂,佛亦不奈何彼矣。
◎生死大事,須當預辦。若待臨行方修,恐被業力所奪。閉方便關,拒絕不急事緣,甚為有益。羅台山之不往生墮福處,在於文字習氣重耳。此習既重,則雖曰念佛,實念念在文字里做功夫。念佛功夫,只是支撐門面而已。此文人通病,非台山一人而已也。世智辯聰,佛謂為八難之一者,正為此也。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又現在見佛之志,可謂真切。然此事頗不容易。當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期一心不亂,為決定主宰。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志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未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功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世間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懷越分期望。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於磨,而但望發光。全體垢穢,若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補書所以耳。永明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例其詞曰:但期心不亂,不計見不見。知此當能致力於心與佛合之道矣。
◎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某人豈念佛所誤乎,以彼心存速證,故得魔鬼附體。從茲妄造謠言,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彼之學者,皆以彼為活佛,故彼有百日成佛之說。凡去見者,有時預知其心,有時面受人欺。足知彼之神通,乃魔鬼作用,鬼來則有,鬼去則無。凡親近彼者,有得心地清凈者。有未得謂得,妄自稱尊者。亦有發狂不能令愈者。世之矜奇好異者多,故彼得售其技。使一切人皆能恪守本分,則彼之巧技無得而施。現已往北平去,聞其蟻聚烏合之勢,不亞滬地。光於彼亦不讚歎,亦不立說破斥。以光系啞羊僧,不足以啟人信而折人疑。只好彼行彼法,吾守吾道。
◎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厘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炫,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禮拜種種震動,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過度所致。以後禮誦,但志誠懇切即已,不必過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蓮華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蓮華,絕不計及自己之身在蓮華上。久之,此種虛浮習氣,消滅無有。以此種現相,多半屬躁妄所致。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認做功夫,則著魔發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惡境界亦不生怖。怖則邪必乘之,喜則必先失正。
◎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測度。彼愚人唯知以醫藥治病,及禱神祈鬼求愈者,皆所謂擔麻棄金,背道而馳之流類也。汝以一病,得知功夫非泛泛悠悠,能得實益。又知佛法實有點石成金(此系喻,勿錯會),以凡作聖之功勛。亦屬宿世善根所使,亦系現世修持所得。宜善用心,勿以此為奇特而退墮前功,則將來當更有深益可得也。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方可不負此番三寶加被之深恩耳。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有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凈故,現此景象。如水清凈,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凈,魔現則心以清凈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凈,道業自進。今則偶有所見,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於此。恐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彼魔自無容身之地。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則是授彼全權,自己對治之法,全體不用,則任魔相擾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處,然不可專欲興此感想。若心常欲興此感想,則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無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凈心念佛,自無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驚懼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護兵,移之遠方,令勿在家。則是替強盜作保護,令其了無所畏,肆行劫奪凈盡耳。何愚痴一至於此。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凈,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凈,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凈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修凈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攪擾。汝宜於念佛畢迴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迴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自然業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長矣。看經典切不可照今人讀書之毫不恭敬,必須如佛祖聖賢降臨一般,方有實益。汝果能如是,則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無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則以邪招邪,何能令彼遠離不擾也。他心通,鬼神雖有,小而且近。若業盡情空,則猶如寶鏡當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卻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種。譬如寶鏡,無絲毫塵垢,自會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塵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塵封深厚之鏡,斷不能發光,或有發者,乃妖光,非鏡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墮水火,如救頭燃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六道中,無業不造。若無心修行,反不覺得有此種稀奇古怪之惡念。若發心修行,則此種念頭,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顯,非從前無有,但不顯耳)。此時當想阿彌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雜念妄想,至誠懇切,念佛聖號(或小聲念,或默念)。必須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則一切雜念,自然消滅矣。當雜念起時,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許他在我心裡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則意地自然清凈。當雜念初起時,如一人與萬人敵,不可稍有寬縱之心。否則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拚命抵抗,彼當隨我所轉,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也。汝能常以如來萬德洪名極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凈。心清凈已,仍舊念不放鬆,則業障消而智慧開矣。切不可生急躁心。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密法,又有何憾。一日念佛三十萬,則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羨其所念多,當致力於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實行,止圖虛名。(光)曾見許多日課十萬彌陀者,皆屬虛張聲勢,以自誑誑人耳。此種習氣,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綿綿密密,長時憶念。凡有忿怒,淫慾,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即作念雲,我念佛人,何可起妄念乎。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而起。終日由佛不可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若只偶爾念一句兩句,便欲見效,則是自欺欺人。雖亦仍有功德,卻欲由此愈病,則決不可得。凡事均以誠為本。修持可不用其誠,而欲得愈病滅苦之利益乎。
◎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應(即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無有一切雜念,故名相應。),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但求佛號外無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勞,過勞,則次日便難清爽如法矣。
◎修凈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
◎往生凈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凈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為凈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
◎問,有雲出聲念追頂持,有雲金剛持,有雲默持,有雲記數,有雲隨息等。欲得一心不亂,可是專持一法否。答,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致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
◎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掐珠不過為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雲「隨息」,不可雲「數息」。光文鈔隨念隨聽之法,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
◎末世眾生,根機陋劣,舍此法門,其何能淑。凡修凈業者,第一必須嚴持凈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願,非願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以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願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他)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接受,喪心病狂,以致於此。凈業行者,所當切戒。至於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卧,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又須心念仁恕,氣象渾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莫論人非。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懺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縱有修持,皆屬魔業。如是之人,切勿親近,免致日久,與之俱化。直須守定念佛宗旨,不隨經教,及善知識語言所轉,舍此別修也。
◎至於汝言,前念佛七七日,稍有所證,此即退道心之根本。乃稍有相應及感應,何可認之為證乎。得少為足,隨即懈廢,初心人每每如是。以後當純一其心,愈有感應,愈覺歉絀,則可免此病矣。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見者,方能得益。任憑智同聖人,當悉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縱令以死見逼,令其改轍,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聰明人,方才能得實益。否則由多知多見,不能決疑。反不如老實頭一無知識者,為易得益也。
◎修凈業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
◎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
◎但願嘉賓咸念佛,只緣凈土是君家。
◎古語云: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生死大事,須當預辦。若待臨行方修,恐被業力所奪。
◎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顱上,掛在眉毛間。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少說一句話 多念一聲佛
打得念頭死 許汝法身活
臨終一念往生(摘要)
智敏 慧華金剛上師著述
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生命不過是靈魂隨業流轉而不斷生生死死的歷程。
什麼叫業?就是我們的所做所為、所言所語、所思所想。這一切的行為言語思想,都有它的能量,一有造作,能量便釋放出去,影響他人,牽繫自己,稱為「業力」。
當靈魂隨著業力的牽引,進入母胎,便有了生命。胎兒長成身體,離開母體,便是出生。當這一個身體業報已盡,靈魂離開身體,便是死亡。靈魂離開這個身體後,又隨著他的業力,再找一個母胎,於是又再有生,又再有死,生生死死,永無止期,這便是生命的真相。
業力既是自己造作而成,所以業力可以由自己決定及改變的。而生死又是隨業力而流轉,因此生死也是可以自己決定及改變的。乃至生命中所遇、所受、所得、所失,所有的一切,也都可以由自己決定及改變的。
改變業力、改變生死、改變生命,必須從平常的言行思想做起。生命中多一個好的行動、好的話、好的念頭,則多一個善業,生命便會更好一分。若多一個傷害別人的言行思想,則多一個惡業,生命便更惡劣一分。若能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乃至一個念頭,都不要傷害別人,都總是利益別人,如果生命中充滿的都是純善的業,則想不變好都不可能了。
何謂一念往生
改變生命,要由現在每一念做起。而要決定生死,則必須在臨終最後一念來把握。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在無窮無盡的宇宙中,有無量無數的世界,也有無量無數的佛在教化眾生。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那裡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在救度十方無量世界的眾生,凡是有眾生聽到他的名號,真心相信他,至誠發願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心持念他的名號,並做種種善行,不造惡業,則在臨終舍報時,阿彌陀佛一定前來接引他的靈魂,往生到極樂凈土。往生到凈土裡,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老死,沒有貧病,只有純凈永恆不變的快樂。假使有人在生時不知道修持,但能在臨終舍報時,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至心稱念,也一樣可以往生。
為什麼平常沒有修持,只要臨終念佛就可以往生呢?因為當人臨終的最後一念,正是生死交關的一念,也是生命交替的一念,所以這一念的力量也最為強大。這一念,可以決定下一世是往生極樂,或再受輪迴?是生人天,或墮畜生、餓鬼、地獄?
這一念若是起嗔恨心,則將受嗔恨力量牽引,而墮入地獄或生做毒蟲。這一念若是起貪愛心,則將受貪愛力量的牽引,而墮入鬼道、畜生。若是臨終這最後一念,能注想於佛,則能與佛相感應,舍報之後,必能往生佛剎,這一生的最後一念方才結束,下一世超脫生死輪迴的生命,已在極樂凈土的蓮花中出現,這就是「一念往生」的意義。
為何要推廣一念往生助念
這「一念往生」,聽起來是如此簡單,實際上是何等困難!因為在臨終舍報之際,身心都受到無比的痛苦,要想定一下心來都已很難,何況要把握得住最後一念來住念於佛?除非是極有修持的修行者,否則單靠臨終者自己的力量,要想一念往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然而,「只願眾生離諸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是學佛行者的本分,因此,佛教乃有「助念」(助他念佛)的法門興起。
助念乃是佛教傳統的臨終關懷方式,但助念的方式,又有臨終前助念、舍報後八小時內助念及舍報三天半之後的中陰助念等不同。雖然各種助念,都同得佛力加持,助念後也都有明顯的瑞相,但功效仍有差別。以舍報者而言,臨終一念往生,較之舍報後助念,可說費力少而成效大……
雖然有時臨終者外表已呈現昏迷,但他們的內心或是潛在意識,其實是清醒的,甚至更敏銳,所以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臨終者聽不到,一定要不斷地念佛和引導他,即使臨終者心力已極微弱,也要記得《法鼓經》上曾說:「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臨終一念聖言錄
飛錫大師:又問,一念十念,往生凈土,何者為正。對曰: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為正也。如臘印印泥,泥壞文成(印刷的一種形式),尚不需二念,豈要至十念哉。
印光大師:如來知諸眾生,唯仗自力了脫之難,故於一切法門之外,特開念佛求生凈土一門。但能信願真切,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聲,或止數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況彼修行世善,不作諸惡者乎?
念佛者必定往生
一生皆未修持佛法,或造惡多端的人,臨終若能遇善知識教以念佛,而他本身亦能接受勸導念佛,此人即是宿世有大善根,不能以他此生未修佛法,便認定他過去世也未修學佛法。又雖然一生造惡多端,臨終肯念佛,即是大懺悔。如《觀無量壽佛經》中,釋迦牟尼佛親口說:即使造了五逆十惡的大罪人,只要臨終念佛,具足十念,就能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而得往生極樂世界。何況一般未造大惡之人,只要臨終最後一念能保持念佛的正念,無有不往生之理。
對於造惡之人臨終念佛而得往生,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阿彌陀佛功德力之所加持,二是念佛眾生願力之懇切猛利。佛力加持不可思議,如《那先比丘經》中,那先比丘所言:重罪眾生臨終念佛而得往生,如以巨石置於船上,可行千里而不沉;小惡眾生未念佛而墮地獄,有如小石投於水中,則直沉水底。以船比喻佛力功德之加持,則道理已極明顯。又眾生願力之猛利,則如蘇子瞻所說:眾生造業,本由一念而造,所以滅罪亦以此一念而滅。如是,則往生也是以此一念而得往生。
古德曇鸞法師及智者大師亦以三種道理比較造罪與臨終念佛:一是以心念比較,造罪是由自己虛妄顛倒心所生,念佛是從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而生,所以說罪業虛而念佛心實;二是以所緣境比較,造罪時是緣虛妄境界而造,念佛是緣無上菩提心而念,所以說妄境偽而菩提心真;三是以所決定比較,造罪是以有間心(不持續)、有後心(有悔轉),念佛是以無間心(持續不斷)、無後心(沒有悔轉),所以善心猛利。以此三種道理,故臨終一念佛即能滅億劫罪業,而得往生。這三種道理中,又以第三種決定力為最主要。又如有人一生行善,應得生天,但臨終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地獄。罪性虛妄,但以猛利故,尚且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何況臨終以猛利心念佛,乃是真實的無間善業,豈有不能排除惡業,而得往生凈土?
近代印光大師亦說:造惡之人,臨終見地獄苦相,一聞佛名,唯有求佛救度之心,沒有其它念頭,所以「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因此,雖只十念,或僅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由此可知:往生與否,全在往生之願求深不深切。如果求佛救度往生之心,能像本門第五代祖師諾那活佛所說:如古代青年婦女頭髮燃火時,一心救撲頭燃之心那樣懇切,決定可以往生。
重病患者應如何輔導
若是重病患者,已久醫不愈,或者醫學已宣布無法救治,也應引導他念佛。因為釋迦牟尼佛也說:若能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每念一句,能消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念佛消業障,若此生的壽命未盡,則業障消了,病也就好了;若此生的壽命已盡,則業障消了,便能順利往生極樂凈土,不必再受病苦的折磨。所以念佛,身命可救者則能救身命,身命不可救者,則舍此生的身命,可救得永恆不死的性命。然而第一步,是要先突破他對此生生命的執著,也就是要他不能怕死,唯有不怕死,才能對阿彌陀佛升起真切的信心,唯有真切的信心,念佛才能得實在的效用,或者得以不死,或者往生而得不生不死。
所以先要引導他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與願求,看破生死,放下此生一切人我是非恩怨得失,然後在他的住處布置阿彌陀佛法相,令他時時能夠看到,並且要他自己懇切念佛。另外因為他離臨終之期不可預測,有的還很久,所以最好準備一台電子念佛機,放在他耳邊播放,或讓他隨身攜帶,令他時時聽到佛號,時時提醒自己,不忘念佛。家人有空時,也可以陪他念佛。
倘若已重病至不能自己念佛者,則要由人、或以電子念佛機作為輔助,幫他念佛,讓他時時聽到,心中跟著默念。
等到臨終相現時,則如前所述,為他作臨終一念往生之助念。
臨終助念的功德
為父母臨終助念,令他一念往生,而不墮入惡道受苦,便是大孝順;為子女、親友臨終助念往生,便是大慈愛;為陌生人臨終助念往生,便是大陰德。天竺慈雲懺主云:「若勸得一人生凈土,縱自不修行,亦合得生凈土。」 印光大師亦云:「成就一人往生凈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幫助一人往生凈土,豈僅成就一人成菩薩?此菩薩必乘願再來,度無量眾生往生凈土,眾生往生後,又皆再來度眾生,必至法界眾生同成佛道,功德豈可思議?況今日為他助念,令他臨終一念往生,他日自己舍報時,他也必來迎接,助自己最後一念安住正念,得以往生。故助人「臨終一念往生」,不但是成就諸佛的大功德,也是自度往生之妙訣。
人人皆須預辦的大事
生死問題,是人生唯一的大事,也是人人皆須面對的大事,而且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趁現在精神還清醒時,先把它預備好?
我們可以先跟家人或至親的朋友溝通,約定好病危時及死亡後的處理方式,也可以事先立下遺囑,請他們依之處理。但這總是要依賴別人幫我們助念,實在不太保險。
所幸,除了這種依賴別人的方式外,還另有一種方式,是可以自主的,就是前面所提過,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如果我們肯相信阿彌陀佛,現在就可以發願,願我們命終之後能往生極樂剎土,並且從現在起,在心中時時不要忘了阿彌陀佛,要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並且要學阿彌陀佛無私度生的精神,處處只想如何利益別人,千萬不要傷害別人,能一直如是修持,臨終時自然不會忘失阿彌陀佛,則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我們往生。這是我們可以自己做得了主的。
而最保險的方式,是兩者兼具,一方面從現在開始自修,一方面也請求別人在我們臨終之時幫我們一臂之力。
(本篇內容摘自《臨終一念往生》和相關的往生問答)
智敏金剛上師 慧華金剛上師
均於一九七三年皈依圓覺宗心印傳承第六代傳承金剛大阿闍黎耶,亦為當世大成就者——蓮花金剛藏聖者,蒙授諸佛心印,同為世界佛教圓覺宗第七代法嗣。
(念是由上面今字和下面心字組成,即是現前當下的心在想念什麼。人臨終現前的一念心,當時想的什麼,而這一想念決定一個人死去的方向,所以我們學佛人念佛,就是為了臨終最後的這一念。臨終時的一念心想的就是阿彌陀佛,現前的一念,就是召喚阿彌陀佛接我回老家,就這一念,決定往生西方。放鞭炮有一個捻引子,而我們去極樂世界也有一個捻引子,這個捻就是我們平時要做善事別做壞事前提下,每天都努力多念阿彌陀佛佛號,捻別斷,不管念多少聲,念佛的念頭沒斷,就是捻引子,而一聲響是在引子的最後一閃,往生也是在最後一念「阿彌陀佛」,就成功了,即可往生西方。當然還有往生品位高低,當然平時念佛越多越不間斷臨終時才越有把握。已生、今生、當生之生,實乃心嚮往之,不必定在死後往生,而是生前思慕之誠即是往生,這個「生」實乃是「生」起往生的念頭和意願,因心不來去非不來去,隨願而往,無生前死後之別。如歪牆斜樹必有倒時,倒向在倒之前已定!既然人在死後有去向,而且還都得死,這是千真萬確的,那就並不可怕,關鍵是要選擇去一個好地方。唯有不怕死,才能對阿彌陀佛升起真切的信,唯有真切的信心,念佛才能得實在效應。一句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萬緣放下老實念佛,若壽未盡,則業消病好,如壽到也決定心不痛苦往生極樂。)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臨終助念
臨終三大要(印光大師)、飭終須知(妙真法師監定 釋世了敬述)、助念生西須知(台中蓮社)、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人是身體與神識和合而形成,神識是不滅的,身體是物質,如房舍、如機器,萬物有成住壞空,身體有生老病死。可是病者的呼吸脈搏停止時,神識決不是同時離開身體的,神識出離之遲速,與病者生平之行為品德,有直接關係。簡單地說,極善極惡之人,以及往生聖境者,去得最快,普通非大善大惡之人,去得就慢了,但時間早遲各有不同,最快的有馬上就去,最慢的或有延遲一二天,事實上最快與最慢是極少數,大致十至十二小時,就會出離身體的。病者氣絕之後,以神識尚未離去,仍然是有知覺的,須經過一段時間,通身冷透,神識出離,方算死亡。所謂十至十二小時,系就一般情形而說,但又須視天氣及地方之宜與不宜,酌量可能性,將時間或縮短一點,或延長一點,均無不可。在氣絕之後,神識未去,其所感受的痛苦,與常人無異,常人還可以呼痛呼救,可以抗拒,病人雖氣絕而神識未去的這段時間,硬要當作死屍看待,致使病人冤枉受極大痛苦,而口又無法申訴。從身死之後,尚未受後生果報之前的過渡時期,名為中陰身,有於一天兩天受後生果報者,有於一七二七受後生果報者,也有的久至七七四十九天才受生。
臨終三大要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舍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凈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迴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凈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凈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於父母,則為真孝;於兄弟、姐妹,則為真悌;於兒女,則為真慈;於朋友、於平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凈因,啟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成風乎哉。今為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繫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復受生於善惡道中。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業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力重,念佛數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於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係為病人所開導者。至於自己所應盡孝致誠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隨順俗情,求神問醫。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種無益之事,則於念佛一事,便分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許多人於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此名買孝,欲世人稱我於父母為能盡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實鑒其心。故凡於父母喪葬等事,過於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為人子者,宜注重於親之神識得所,彼世俗所稱頌,固不值明眼人一哂,況極意邀求,以實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者。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發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尚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於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須知肯助人凈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如是,即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凈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了。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它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凈。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復分班念三點鐘,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諭慰。既感情來看,當隨念佛若干時,是為真實情愛,有益於病人。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情面,及貽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裂之痛,痛則嗔心生,而佛念息。隨嗔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於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嗔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果然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願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後冷於何處也。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讚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剎女之愛正同。經雲,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剎女之愛人相同乎?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於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頂聖眼天生等者,謂人氣已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此感現如是,非可以勢力假為也。是時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耳。不須專事探試徵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
論念佛人臨終往生與不往生的道理
須知信願念佛的凈土法門,普攝群機,無論僧、俗、男、女、老、幼、聰明、愚笨,以及發心早遲、罪業輕重,種種的人,若是具足真信、切願,老實念佛,求生西方而終身不退者,到了臨終,必定皆蒙佛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平素未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的人,臨終如有遇著善友開導,令他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眷屬人等皆無悲哀啼哭,以及問長問短,種種妨礙,加以如法幫助念佛,此人必定得生西方。
問:念佛的人若是說統統都能夠往生西方,為什麼我看見有許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在平素的時候,也常常念佛,常常說要求生西方,到了臨終的時候,往往糊糊塗塗地死,沒有幾人真能往生西方,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這是行人臨終的時候,因緣不具足的緣故。臨終的時候,若是因緣能具足的話,那麼十人就有十人往生,百人就有百人往生,千萬人就有千萬人往生。
問:是什麼因緣呢?
答:行人平素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到了臨終的時候,也如平素一樣地真信、切願、念佛,那個心念就是自力的因。如平素未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的事情,到了臨終的時候,遇著善友開導,令他生信、發願、求生,這個信、願、求生的心,也是自力的因。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及其萬德洪名,能令眾生往生極樂,這是他力的緣。臨終遇著善友助念,也是他力的緣。
問:行人臨終的時候,因緣具足,就能往生西方,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行人命欲終時,真信、切願、念佛。所念的佛,是他力的緣,能念的心,是自力的因。正在這真信、切願、念佛的時候,是用能念的心,念所念的佛。所念的佛,因能念的心而顯現,能念的心,因所念的佛而清凈。這個時候,便是自力與他力感應道交,因緣和合,所以就能往生西方,這是一定的道理。
問:行人臨終的時候,因緣怎樣就不能具足,不能往生西方呢?
答:行人平素的時候,信願念佛功夫,未能純熟,到了臨終的時候,雖有信願求生西方的心(有因),但是為著病苦,種種煩惱所逼,念佛的心提不起來,沒有善友開導安慰,和幫助念佛(無緣),又遇無知的家屬人等,加以悲哀哭泣,種種的妨礙。那病人的心裡,就起了許多痛惱,儘力想要求家屬人等,不可啼哭妨礙,而幫助他念佛,送生西方,無奈話說不出了。那病人的心,就痛惱上,更加痛惱了。到了命終的時候,那個識心,本能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清凈莊嚴的佛國里去,永受快樂以及圓成佛道普度眾生的,卻被自家眷屬人等,悲哀啼哭種種妨礙的緣故,那最後一念心,即隨著煩惱去,不知落在哪一道了。這是有因無緣的關係,不能往生西方。又有一種人,平素的時候,信願念佛都未切實,到了臨終的時候,助緣很好,也有善友們幫助念佛(有緣)等等。又家屬人等皆無哭泣種種妨礙。因為行人自己心生顛倒,貪戀世間的情慾,以及愛著子孫財產等事,不發念佛求生西方的願心(無因)。到了臨終最後一念心,仍隨著情愛慾念去,投於善惡道中,這是無因有緣的關係,不能往生西方。又有一種行人,平素念佛的時候,專是為求保佑家門清吉、壽命延長等,到了臨終的時候,那就只有怕死了。如病未極重的時候,雖也念佛,他是志求病體快好,不發求生西方的願心(無因),到了病極重,痛苦發現的時候,那就不能念佛,只能叫天叫地、呼爺呼娘了。如家屬人等,不信佛法的,或雖信佛法,未多明白佛經義理的,那麼非但不能開導和助念(無緣),並且又加大哭大叫種種妨礙,那病人心裡的煩惱和痛苦就說不盡了,比了給人落井下石,也還痛惱得多了。對於這種人,命終最後一念心,必定隨著煩惱惡毒的念去,墮落三惡道里,這是無因無緣的關係,不能往生西方。以上是略提這三種人,臨終的時候,有自力的因,無他力的緣,有他力的緣,無自力的因,不能得到自他二力,感應道交,因緣和合的緣故,所以不能往生西方。
問:行人臨終的時候,因緣怎樣才能夠具足?能夠往生西方呢?
答:如有一種大根機的人,平素的時候,真信、切願、念佛,信願既極真切,念佛功夫又極純熟,臨終的時候,不須旁人助念,他自然如平素一樣地信願念佛,無有絲毫的動相、靜相、起相、止相、苦相、樂相、順相、逆相,念念之心,安住阿彌陀佛洪名(如來果海實相正定)之中,《彌陀經》所說「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是也(念心是自力能感的因,佛境是他力所感的緣),這是因緣具足的關係。又有一種尋常的行人,平素的時候,真信、切願、念佛功夫未能純熟,到了臨終的時候,那信願求生西方的心,較平素還要過切,無論什麼病苦,種種煩惱發現,他的求願往生西方的心,始終不移,就是念佛難得提起,其家屬人等都有知識,了解臨終利害等事,皆無悲哀種種事情的障礙。加有善友們開導一切,和幫助念佛。那病人的心,念念依止著阿彌陀佛的洪名,到了命終最後念佛的那一念心(自力能感的因),隨著所念的佛(他力所感的緣),往生西方,這是因緣具足的關係。又有一種人,平素的時候,全不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的事情。到了臨終的時候,遇著善友開導,或說西方極樂世界清凈莊嚴的樂事,令病人心生歡喜欣求,又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的本願功德,令病人心生正信,念佛求生西方。那病人聽到,心生歡喜,信受念佛,決定求願往生西方。眷屬人等,皆聽善友們指導,皆無悲哀哭泣種種的妨礙。此人命欲將終的時候,念念念(自力能感的因)佛(他力所感的緣),比兒子憶念慈母,還要懇切,命終即便蒙佛慈力接引往生西方,這是因緣具足的關係。以上也是略提這三種人臨終的時候,自力他力具足,自能感應道交,因緣和合往生西方。
問:平素完全未知信願念佛的人,到了臨終,遇著善友開導,此人聽到以後心生歡喜,信受、發願、念佛求生西方,眷屬人等,皆無悲哀哭泣種種的妨礙,加以幫助念佛,此人命終,也就能夠往生西方,怎麼有這樣容易的事情呢?
答:噫!上邊六節文中,辯論行人臨終往生西方,容易和不容易的事情,說得很明白了,你怎麼還有懷疑呢?要曉得,這種人平素未曾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此是因為不知道的緣故。到了臨終的時候,由善友開導,此人聽到,心便生歡喜,這就是表現他宿世有善根了,與那平常普通一般人比較,就大不相同了。又這信受念佛,發求生西方的願心,這是因勝;善友開導和眷屬人等幫助念佛,這是緣強。又有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接引,這是因緣和合。行人命終,必定往生西方,還有什麼可疑呢?
臨終一念往生西方說
問:西方極樂世界,有十萬億佛土這樣遠,念佛的人臨終一念的心,怎樣就會生得到呢?
答:念佛的人臨終一念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有三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融合的緣故。一種是佛力,就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四十八個大願心,攝受信願念佛的眾生往生西方的佛力不可思議。一種是心力,就是我們眾生各人現前這一念的心。對於這一念心有三義:(一)是心體,這一念心的本體,與諸佛是相同的,沒有絲毫的差別。不過諸佛是常悟不迷,背塵合覺,那心清凈,具足無量功德智慧。我們各人是常迷不悟,背覺合塵,這心穢染,具足無量煩惱惑業。設使我們各人若能發心念阿彌陀佛,正當念佛的時候,當下就是返迷歸悟,背塵合覺了。那無量的煩惱惑業就全凈,那無量功德智慧就全顯,這個念佛的心當體就同諸佛一樣了。所以古德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就是聖人與凡夫同一心體,諸佛和眾生共一心源的緣故。念佛成佛,比如煮米作飯,這是當然的事情。(二)是心量,這一念心量,廣大無邊。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這就是心量是廣大無邊的。怎樣的廣大呢?經中說:太虛裡頭,有不可說的佛剎微塵數的世界種,中央有一個世界種,名叫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這個世界種有二十層世界,我們所住的這個娑婆世界和十萬億國土外的極樂世界,同在這個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三層里。那麼一個世界種就有這樣的大了,何況有佛剎微塵數的世界種呢?這許許多多的世界種,尚是在太虛里,那太虛尚是在我們各人一念的心量里,這可見我們各人一念的心量,實在是廣大無邊,所以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大家若能了解自己這一念的心量,這樣的廣大無邊,那麼就對於念佛的人,臨終一念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不會疑心了。(三)是心具,這一念的心,具足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的十種法界,而這十種法界,又是這一念的心所造成功的。我們各人這一念的心,若是造十惡業,那就是造畜生、餓鬼、地獄的三惡道了。我們各人這一念的心,若是造十善業,那就是造天、人、修羅的三善道了。我們各人這一念的心,若念阿彌陀佛,那就是造佛了。經上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換一句話來說,是心若作眾生,是心就是眾生了。所以我們各人這一念的心,若是念佛,就是作佛了。這念佛的心,當體就是佛了。要曉得我們各人這一念的心,本來具足佛的功德智慧,一念的心若是念佛,就是佛了,這是心具、心造的道理。假使大家每個人都能了解這種意義,那麼對於念佛就能成佛的道理,自然不會不信了。以上的心體、心量、心具,說起來雖是有三種道理,其實是整個不可分離的。我們大家每個人自己這一念的心,有這樣的無窮無盡的大妙用的緣故,所以才說眾生心力不可思議。一種是法力,就是信願念佛感應道交的法力不可思議。凡真信、切願、至誠念阿彌陀佛的洪名,那佛力、法力、眾生心力,這三種不可思議的力,統統融合在一句阿彌陀佛的洪名裡頭了。因為有這三種不可思議的力,融合於一念的緣故,所以臨終一念的心,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古人說:「會三力於同時,收成功於一念。」 就是這種道理了。
助念答問
問:「助念」二字是什麼意義?
答:「助」,就是幫助,「念」是正念。併攏來講,就是幫助臨終的人,正念念念現前的意思。
問:什麼叫「正念」?
答:「正念」又叫做「凈念」,這個正念和凈念,同是念佛的心念。因為念佛的心念,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叫做正念。又念佛的心念,不與六塵相對,其心清凈的緣故,所以叫做凈念。這個凈念,也是往生凈土的凈因。對於這個正念的意義,大略就是這樣。
問:臨終的人為什麼緣故要旁人助念呢?
答:凡人到了臨終的關頭,那是四大分離、諸苦交集的時候,手忙腳亂,譬如螃蟹落在滾湯裡頭一樣的痛苦。平時念佛的功夫若未純熟,到了這個時候,誰人不要旁人幫助呢?平時就有六分七分的念佛功夫,到了這個時候,也難作二分三分用了。何況平時全未有念佛功夫的人,到了這個時候,可以不要旁人幫助嗎?要曉得凡人臨終的時候,自己一絲一毫難得做主的。完全是依靠旁人,幫助他念佛,替他幫忙做主的。
問:病人既然死了,仍還幫助他念佛有什麼作用呢?
答:因為病人剛剛斷氣,雖然已經死了,但是他的神識還未完全離開身體,他的後世善惡得生處所尚未決定,在這個時候幫助他念佛,有最大殊勝的妙用。要曉得凡人到了臨死的時候,即是聖道、善道、惡道的分路。我們做人生生世世以來,所造的善業和惡業,有無量無邊的多,心裡所發現出來的善善惡惡的念頭,相續不斷,多數的都是惡的心念,那善的心念是很少的。凡人在臨死的時候,最後一念的心若是惡,那時噁心里就發現地獄、餓鬼、畜生的惡境來,命終這一念心,就隨著這些惡境去投生惡道;最後一念的心若是善,那時善心裡就發現天上、人間的善境來,命終這一念心就隨著這些善境去投生善道;最後一念的心若是念佛,願求往生西方,那時念佛願生的心裡,就發現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命終這一念心,就隨著阿彌陀佛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聖道。要曉得凡人臨死的時候,幫助他念佛的道理,就是為著臨死的人最後一念的心要念佛。最後一念心若會念佛,阿彌陀佛就在死的人自己念佛心裡,現前接引,那死的人,就是在自己念佛的心裡隨佛往生西方。生到西方,這娑婆世界的生死就永斷了,那就永久快樂無量了。幫助臨死的人念佛,有這樣的最大殊勝的妙用。
問:有人平素信願念佛而臨終中風失語,神識昏迷,此時,人為助念,還有作用否?如有作用,則本人已神識昏迷,不覺不知,作用何在?如無作用,則本人平素信願念佛之功德,豈非唐捐乎?
答: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如有人平素信願念佛,而臨終中風失語神識昏迷,若得遇善友,為之助念,則其人所得利益,亦難思議。如本人神識尚未離體之前,有轉醒者能聞佛聲,則能發起平素信願念佛之心,命終之時,必蒙佛力接引往生西方無疑矣!設昏迷至死,其神識離體,因本人宿今之業未定,尚須經中陰,於中陰期間,得眷屬或善友為之念佛,亡者爾時即能憶起平素信願念佛之心,而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若又不能如此,但遇善友等念佛之勝緣,縱不得往生,亦能增來世凈土之善根。經載:佛世時有一老人遇虎,躲於樹上,以怖畏故,念「南無佛」一聲,以此善根,後遇佛得度。況生平早已信願念佛者乎?如是觀之,足證念佛功德,絕不唐捐也。
問:聾人臨終雖有人為之助念而不得聞佛聲,則助念有何作用?
答:聾人因宿世耳根所造之業,故感此報。聾人雖不聞佛聲,但臨終有人助念,亦得往生。何以故?以聾人耳根雖缺,聞性不失故。只要本人自心清醒,信願堅固,一意求生西方,則命終必感佛來迎接。復有善友為之助念,以眾生心力不可思議,彌陀洪名功德不可思議,則其人往生西方,猶如順風舉帆,輕車就路矣!又或其人臨終之時,前有將謝,後有未生,唯第八識有作用,其人於生前,以業障故,不得耳根而無耳識,至此,前果已謝,則第八識自能聞能覺能知也。
自救、人救,往生大事
一般人都是在死後依靠家屬做佛事超薦救度,或以做佛事裝點場面。殊不知生前靠自己學佛修持,較之死後靠家屬超薦,容易得多也保險得多殊勝得多。所以要在臨終之前,為自己做一切功德,令自己生歡喜心、虔誠心、懺悔心、念佛心,知道仗三寶加被之力得大利益,則容易濟拔。最好是在身體健康時,自己能發心植福禮佛、齋戒修行、信願念佛,加上臨終助念,相信必然「往生有份」。
臨終要訣(善導大師) 凡人臨命終時,欲得往生凈土者,須先準備不得怕死貪生。常自思念我現在之身多有眾苦,不凈惡業,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即得往生凈土,受無量快樂,見佛聞法,離苦解脫,乃是稱意之事,如脫臭敝之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貪著,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看病人、往來人,凡來我前但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事、家緣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是虛華無益之語。及至病重,家人親屬不得來前垂淚哭泣,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記取阿彌陀佛,守令氣絕,更或有明解凈土之人頻來策勵,如此者千萬往生,必無疑慮也。
示華權師病中法語(民廿一年)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迴,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迴。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癒。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裡,囚在監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凈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裡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倘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時也不念他,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弘一大師開示人生之最後 病未重可延醫服藥,仍應念佛,勿作服藥愈病想。病重時應一切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壽未盡,可速愈),痛苦加劇,不生驚惶,作酬業轉業想。神智清時,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令生歡喜。臨終時切勿問遺囑,閑談雜話。自言欲沐浴更衣,可順其欲而試為之。或坐或卧皆隨其意,不可勉強。請人助念,供佛接引像令彼瞻視。助念輪班,詢問病人念佛習慣,念佛聲不可太尖銳。命終時不可哭泣、移動、更衣、洗澡,不必固執頂門溫熱之說(不必探摸),八小時後若關節硬,宜以熱毛巾搭洗。
李炳南老居士 人臨終時,各人神識不一。平日所為,此刻影子會一一現行,帶著本性往外走。此時完全是業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頭。惡業多,則惡種子力量大,一衝出來就下三惡道。若善業多,善種子就領著上人天二道。平日有念佛功夫,就有佛種子,佛種子力量大,先出來,就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若力量小出不來,別人在旁幫助念佛,就容易出來。所以平日有修持,臨終時佛種子先出,往生就有希望。助念正是幫助提起佛號。為了避免家人處理失當,妨礙往生大事,平日就應該將自己的意旨,明白囑咐家人,交代清楚,千萬不要認為談臨終事宜不吉祥而忌諱不提,須知事關臨終前後的切身利害,不可不慎!若自知病重,應囑咐家人,凡來探病問候者,皆請他們為「我」念佛,不要閑談雜話。念佛功德不可思議,經云: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多劫生死重罪。因此念佛能超薦鬼神亡靈、化解冤結、消除業障,使自己能順利往生極樂世界。
臨終交代事項
給我賢孝的子孫們:
本人一生念阿彌陀佛,受益良多。你們若是真實有孝心,就必須幫助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那裡享受永遠的清凈安樂,來去自在。這是我這輩子最大最大的願望!
當知人要斷氣時,就像活龜脫殼,非常的痛苦。倘若你們真為我好,且希望能庇佑全家,就一定要為我切實完成以下的心愿:
一、若我病重,凡來看病問候的人,皆請他們為我念佛,不要閑談雜話。我臨終前家屬應須要有心理準備,以免到時惶恐緊張、著急不安,而忙亂處理,致我墮入黑暗之途。當我病危時,千萬不要搬動我的身體,不可更換衣服,更不能哭泣、哀嚎。只要虔誠為我念阿彌陀佛,求佛接引我往生西方。
二、若我神識昏迷,氣息將斷未斷時,請勿再由醫師從事打針、施藥、注射強心劑、人工呼吸及送醫院等其它緊急救護,以免動我心神,增加本人的痛苦。應該保持安靜,一心念佛,方是大孝。
三、我將臨終前,請急與某某蓮友聯絡,請求助念(電話:XXXXXX)。一切都須聽從蓮友指示,不可違反。助念時,家族亦應隨念,不可哭,眼淚勿滴我身,以免使我生煩惱或眷戀情執,有礙往生。
四、自我斷氣後二十四小時之內,切勿閑談爭吵,應使佛聲不斷,家屬可以輪班助念,也就是持續為我念阿彌陀佛,因為在這時候對我幫助最大。其餘喪葬事宜,等過了這段時間之後再辦。
五、至於換洗、入殮……待往生二十四小時後,再請禮儀社處理。倘若怕天熱有異味,可在屋內燃沈(檀)香、放冰塊即可,但冰塊不可直接放置或太靠近我的身體。切忌斷氣後馬上放入冰庫中。
六、一切喪葬祭品、出殯宴客,全部素食,絕對禁止殺生,以免增加你我的罪業。
七、所有喪葬皆依佛教儀規,以念佛為主。喪祭宜節約,不鋪張不浪費。
八、逝後四十九日內,全家早晚隨錄音帶念佛,迴向我往生極樂世界,如此我才能安享真正快樂,而大家也會非常吉祥光明。
希望今後家人都能信佛學佛念佛,這樣你們一定能夠得到平安幸福!
此願,希遵從
南無阿彌陀佛!
立言人: 某某某
眷屬應該注意的各種事項
人命無常,生死事大,是以我佛世尊特說此念佛法門也。須知梵語「阿彌陀佛」翻譯華言為無量壽及無量光之義。行人(病者)能眼觀佛像、靜聽心念或口念佛號,身心兩獲利益,實為至善之事。若壽命未盡者可以卻病延年;若世壽已盡者,以深信切願故,即得往生安樂國。然世人不察,每以佛法等為超度幽冥而設,疑為不吉,庸愚瞽見,大謬之甚。不知《華嚴經》中佛說法時,無量天主共贊佛法最為吉祥,今念佛法門者,乃十方諸佛所護念也,故一心念佛,功德實不可思議。何況吾人當臨命終時,大多惡境現前,恐怖萬分,升沉由此分界,行人此刻一聞佛號,聖境自現,如暗遇明,身心有所依藉,登時即獲安慰。正念一提,魔障冰消,故得現諸瑞相,或含笑而逝,或預知時至,或放光,或異香,此種事實,為助念時普遍之現象。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故知念佛助往生實最切要。
一、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生身養育的大恩人,應當是要孝順的;兄、弟、姐、妹、夫、婦,應當是要親愛的;子、女、孫、媳,應當是要慈愛的。那麼怎樣是孝順、是親愛、是慈愛?怎樣是不孝順、不親愛、不慈愛?對於這件事情,必須要徹底地認清。若是籠統,那就必定會使這孝順、親愛、慈愛的心,變做大忤逆、大殘酷的事情來。我們大家每個人欲免除這個危險,那麼對於下面所講的,必須要詳細學習。
二、凡人到了臨終的時候,是做人一世的最後了。我們做眷屬的人,應當要盡這短短的時間,對著病人,真實表現孝順、親愛、慈愛的心。時時刻刻要好好地看護,不論什麼的事情,一一都要隨順病人的意思,不能使病人心生一些煩惱。並且要全家吃素,絕對禁止殺生,為病人修福。眷屬應以戒殺吃素、供養三寶、印經、放生、濟貧等為病人廣造福田,並明確告訴病人,以堅定其往生信心。
三、病人如在醫院,研判其病情確難救治時,最好當機立斷,取得其他親屬同意後迅速辦理出院,返回家中或安靜場所提早念佛。凡人命欲臨終時候,必定要向助念團請幾位團員來幫助念佛。助念的團員若是到自己家裡來,我們全家的眷屬人等,一切都要聽他指導,絲毫不能違反。要曉得那助念團的團員是為了救度我親屬的神識,往生西方去的。所以我們全家眷屬人等,個個都要作感恩想,要盡心招待他們。假使助念的團員因事他往,或一時難以請到的話,那麼就自家眷屬人等,如法幫助念佛,也是一樣。不過必須要依照這個助念的方法去實行,不能把這個方法改變一些,那就決定可以往生西方的。到了要人助念的時候,病人的疾病一定是很重的了,在這時候,就應該一心為病人念佛,助他往生西方。切不可一面又要人助念,一面又替病人打強心針、吃高麗參補藥等等,這樣就更增加病人的痛苦,阻礙他往生西方,這是最可痛心的。希望做眷屬的人,要明白這一點,不要害自己的親人。
四、凡人到了臨終的時候,即是西方的聖道,和天上、人間、修羅的樂道,及畜生、餓鬼、地獄的苦道分判的時候。眷屬人等,若是幫助病人念佛,那就是送他的神識往生西方的聖道去享受無量的妙樂;設使對著病人,悲哀啼哭或叫喊等,那就是推他的神識墮落畜生、餓鬼、地獄的三種苦道里,受永久的痛苦。要曉得做眷屬的人,就是在這個地方分別清楚,是孝順不是孝順,是親愛不是親愛,是慈愛不是慈愛了。
五、應當要相信佛經上所說,若是墮落到畜生、餓鬼、地獄三種惡道里去,那所受的痛苦,真是說不盡了,受苦的時間也是長遠得不得了。地獄最苦,一日一夜,須受過一萬次死,一萬次生。餓鬼的苦,百千萬劫的長遠,連漿水的名字,也不能聽到過,何況得食?畜生亦苦,抽腸破肚,供人口腹。若是墮落到這三種惡道里去,最少要受過五千個大劫。每個大劫,有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這樣的長久。若是等到這五千個大劫的罪苦,受滿以後,才能出離,那麼不曉得是幾時了。設使生到西方去,每日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做良好的朋友,眼所看見的,都是莊嚴的妙色;耳所聽著的,儘是微妙的雅音,那享受快樂的事情,真是說不盡了。又都具足神通道力,要來度化我們大家的眷屬,說要來就來,要去就去,都是如意自在的,並且一生就可以成佛。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詳細地想一想,那西方有這樣的無窮無盡的快樂,誰人不肯發心幫助自己的父母人等念佛送往生西方受享快樂呀!那畜生、餓鬼、地獄有這樣的無量無邊的苦惱,誰人肯用毒心對著自己的父母人等,悲哀啼哭推落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里去受苦呢?我們每個人都要曉得凡人臨終的時候,或生西方,或墮落畜生、餓鬼、地獄,這個責任,大半是在做眷屬的人身上。
六、凡病人在平時已有念佛求生西方的願心的,那就最好了。若是沒有信心或不曉得念佛求生西方者,我們做眷屬的人,應當對病人講明白「做人是沒有永久做人的,有六道輪迴生死的。地獄三途是苦得很,也最容易墮落。再說西方最最快樂。西方極樂世界裡,是沒有地獄三途的,也沒有六道輪迴生死的。西方的人民,是由蓮花裡頭生出來的,所坐的蓮花,又柔軟、又香潔、又大朵、又好看、又光明。西方的人民,要想吃什麼最好的東西,就有什麼最好的東西來。要想穿什麼最好的衣服,就有什麼最好的衣服到。西方人民所受的快樂,真是說不完了。你若發心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切願要求生西方去,那麼到了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手執大朵的蓮花,就來到你的面前,迎接你往生西方去,生到西方,那就有享不完的快樂。你肯發心念佛,決定能往生西方的。」 做眷屬的人這樣的每日對病人說三次,說的方法,不可急躁,須要平平和和地勸導。要曉得病人的心,是最容易動惱的,也很怕煩惱的,如病人已經相信了,就不可再勸導,以後就只專門勸他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就是了。親屬應陪在病人身旁助念佛號,並虔誠恭敬求佛菩薩慈力加被,接引病人往生西方。
七、凡病人如有家務或其它要事,平日未能向眷屬說明者,眷屬人等,必須在病人心識清明,會講話之時,先問個明白。如病人心識昏迷,不會講話,或早已問過了的,那就不可再對病人說著家務世情的事,免得壞亂病人的正念(正念就是佛念)。病人的心識,若是清明者,做眷屬的人,應對病人說道:「某某啊!家庭一切的事情,我等都會擔當的,你一切不用顧慮,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 同時對著病人說:「西方就是在你的面前,你一心念佛,作自己往生西方想。」 這樣的話,只可說一次,以後單單警策他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做眷屬的人,每日這樣的對病人警策幾次。設使病人的心識昏迷以後,那就不要警策了,就只專門高聲幫助念佛。
八、病人厭惡不喜之人,勿令出現病人面前,以防病人因起嗔心而墮惡道。如有親戚朋友,來探望病人,做眷屬的人,先請客人到別的房間去招待,並對客人說明:「凡人臨終是最重要的事情。」再說:「幫助病人念佛,是有大利益的。若對著病人悲哀哭泣,是大妨礙的。」 這樣對他說過,一方面免得客人心生疑惑,二方面免得在病人面前,悲嘆懊惱,妨礙正念。還要相勸客人幫助病人念佛,往生西方,這樣那就真正是有大感情了。
九、如有病人,業障現前,不喜人替他念佛,討厭人念佛,聽見人家念佛,心裡就難過,或痛苦掙扎,或者看見冤魂前來索命等事,這些都是他的業障發現,阻礙往生。為眷屬的人要誠懇地在佛前替他念佛懺悔,並迴向求冤親債主不要障礙他念佛求生西方的正念,令他業障消除,往生凈土。
十、凡病人將欲斷氣的時候,家屬萬萬不可哭泣,致增情愛牽連煩惱痛苦。助念的人眾若是多的,眷屬人等,都向佛前,或跪念,或拜念,至誠懇切,求佛慈悲,接引亡人神識往生西方。助念的人眾若是少的,眷屬人等就近病人身邊幫助念佛,不過勿在病人面前相對看著。要曉得,在這個時候,親屬相見,難免不生悲哀、情愛的心念,妨礙正念。最宜或坐左右、或坐後面。那念佛的聲音,切不可悲哀,如啼哭相似,若是這樣的話,病人聽到,心裡必定會生起悲哀愛戀的念頭,若有這樣的心念,就要失卻正念,正念若失,西方就無由得生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做眷屬的人,必須要特別謹慎,特別注意,絕對禁止悲哀,但宜高聲念佛,一句一句念得分分明明,一字一字念得清清楚楚。在念佛的時候,心裡兼想求佛慈力,加護亡人,身心安樂,正念分明,速得往生西方。家屬親人虔敬助念更易收效。
十一、凡亡人斷氣以後,身體尚未全部冷透以前,在這一個階段中間,我們做眷屬的人,須要更加註意,止息悲哀,發心高聲幫助念佛。同時還要時時刻刻顧到亡人的面上或身上,不可被蒼蠅蚊蟲停著。此時亡人的神識非常敏感,所以連亡人的床褥也不可碰到。勿燒冥紙、拜腳尾飯,以避免亡者神識執著,障礙往生,且污染空氣,影響念佛。要曉得亡人氣雖斷了,身體若是還有一些的熱氣未曾冷透,那神識還沒有完全離開身體,若是有物觸著亡人的身體,亡人就知覺痛苦。有些人直想要常去探探亡人的身體,熱氣在什麼地方,這是對於亡人只有大害,無有少利的。若是過了十多點鐘以後,如要探亡人熱氣冷透未冷透,也要請有相當知識的人,輕輕慢慢地去探。在這個時候,對於做眷屬的人,必定都要聽那助念的團員指導,免得錯害亡人。如無助念的團員指導,那就必定要依照助念的方法,去實行了。至於助念團員,也要聽領導人的指導,不可隨便探摸亡人的身體。切切不可聽那世俗上那些無根據的迷信說法,他們說:「凡是人死了,要趁身體尚熱,骨節柔軟,好換衣服。」 又說:「人若死了,不早搬鋪,會欠眠床債的。」 又說:「須要哭的,若是不哭,那個凶星是退不去的。」 這種迷信的說法,相傳下來,被他們所害者,有無量無邊的亡人冤枉受大苦惱,墮落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里去。古時候有一位阿耆達王,平生信奉佛法,興造塔寺,功德巍巍,到了命終正當斷氣的時候,服侍他的侍官,因為多日沒有睡眠的緣故,手中的扇掉下來墮在他的面上,那時他就覺得痛苦,即生嗔心,命終的時候,神識就隨著這嗔心,去投入蛇身做蛇了。好得這位阿耆達王平生有信敬佛法、興造塔寺的功德的緣故,後遇僧人,對他說法,這蛇為聽佛法功德的緣故,三日後死,即脫蛇身,神識生天上。又古時有夫婦二人,很是親愛,平生同信佛法,奉持齋戒。一日夫君死時,那個婦人悲哀啼哭。他夫君身體雖死,神識尚未離體,聽到自己婦人悲哀的音聲,心生情愛的念頭,於是神識就隨著這一念的情愛,投入婦人身上,做鼻孔中的蟲了。那婦人為夫君死,涕淚悲泣。那時由鼻孔中墮下一根蟲,婦人慾以腳踏蟲,一僧人喚曰:「休傷你的夫君。」 那婦人驚問其故,那僧人說:「你夫君平生奉持齋戒應當升天,因為你悲哀啼哭的緣故,你夫君聽到,心生愛念,神識就隨著這愛念,投入你身上,做鼻孔中的蟲。」 那婦人自悔,求僧人對蟲說法,那蟲由聽佛法的緣故,便脫蟲身,神識也生天上。這兩個故事,都是經上所說的,皆有根據。那世俗上這套虛傳的迷信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我們大家決定要廓清這些迷信的說法,免得後來的亡人,再會冤枉受大苦惱,冤枉墮落畜生、餓鬼、地獄裡去。所以在亡人斷氣以後,身體還未全部冷透以前,我們做眷屬的人,必定要斷除哭聲和制止觸探亡人身體,免得貽害亡人,不能往生西方。總而言之,一切均應聽從助念團員的指導,如無助念團員的指導,我們眷屬人等須要慢慢輕輕地謹慎探其身體,等到全部冷透以後(最好待身軀冷透後,再停兩小時),再預備沐浴換衣。若在醫院斷氣,切勿立即送入冰庫、施打防腐劑,以免陷亡者於如「寒冰地獄」般痛苦。若恐其腐爛異味,可燃沈(檀)香或放置冰塊,但切不可將冰塊直接放置或太靠近亡者身軀。
助念申請須知
1、助念申請人應熟悉助念各項事宜,且徵得家屬同意,指導家屬配合助念儀軌、參與助念。若是家屬反對,請勿勉強申請。
2、請求助念時,不宜同時邀請外教或道士術師,以免混雜而妨礙助念之利益與本懷,失去助念的意義。
3、病人若在醫院病危時,家屬必須提前回家進行助念。若家中無法助念,則請先和醫院協商,可否在病房或太平間助念,同意後再提出申請。
4、助念蓮友未到前,家屬應先行善巧勸導臨終親人或亡者,提醒他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才是最大福報,並進行助念,或隨念佛機、佛號錄音帶助念(見注)。
5、助念團因故延遲或未克前往,此乃行人宿緣所障,家屬不能藉以責備。
6、助念團來到家中,可以準備茶水,其餘均不用準備。
7、助念時,要遵守規矩。家人千萬不能出來打擾,亂出主意。人死了不要圖什麼熱鬧。不問病者之家屬、親友,自開始助念,一概不得向病者前,擅越他事。如系知佛者,由護念人,向助念負責人,請求得允許後,可參加助念。眷屬人等,不得與病者作閑談雜事、俗情安慰等軟愛語,不得詢問遺囑、嘆息哭泣,切忌哭泣或淚滴亡者身上,以免病人產生眷戀,擾亂正念,有礙往生,累其墮落。無法避免者請暫至他處,待情緒平復,方回助念。總以勸勵念佛,助念佛號為要。應保持空氣暢通,並避免出現干擾聲音,如電話聲、門鈴聲、腳步聲、桌椅移動聲、家屬討論聲乃至咳嗽、噴嚏、哈欠等,如無法避免咳嗽等應轉至屋外或他房內。
8、凡列舉各注意事項家屬切記遵守,並配合助念團領導人的指導。家屬須推舉一人負護念之責,維護助念全程,凡與病者有關之事與助念團取得互相聯絡,並預防障礙,才能使亡者得到真實利益。
註:念佛機、佛號錄音帶本無心愿,功能僅在提醒正念,而以人助念,尤其是家屬都能虔敬參與助念,效果最佳,因往生者更易接受的還是自己親人的關懷。且藉著往生者、助念者的信力、悲願力,才能感通阿彌陀佛的願力,慈光加被令往生者免除四大分離的痛苦。故除非不得已時,不得單用念佛機或念佛錄音帶,而旁邊無人助念。
助念通告
來訪探視之親友及所有家眷務必遵守下列事項:
1、念佛中保持肅靜。
2、大家現在要能表達孝心(愛心)唯有念佛,在念佛聲中助送他安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3、請各位親友出聲念佛,不會念的小聲跟隨著念。
4、助念之時,(1)請勿焚燒金銀紙(以免污染空氣影響念佛)。(2)請勿觸摸身體(免得因痛楚而生嗔恨心失去正念)。 (3)請勿號啕哭泣(若覺悲傷請至他處)。(4)請勿與患者噓寒問暖(以免妨礙念佛)。
5、談論別事,請至他處。
助念人的最勝因果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們若能發心幫助他人念佛往生西方,那麼將來我們自己到了臨終的時候,自然也會有發心的人來幫助我們念佛往生西方。他人因為我幫助他念佛得生西方的緣故,將來他決定會從西方侍阿彌陀佛同來接引,用神力加護我們,令我們不失正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我們常常幫助別人念佛往生西方,對於臨終的利害關係,知道得一定最詳細清楚,將來到了自己臨終的時候,就必定能運用過去的經驗,令一切如法,可以沒有一切不如法的事情發生,就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要曉得,如來所以出世,就是為了要度脫一切眾生,令各各成佛。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便是為了這件事;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莊嚴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為了這件事。一切通途教理,是仗自力修行的,必須行人完全斷除煩惱,方能出離生死,是難行的法門。凈土法門,是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斷煩惱,便出生死,一生之中,圓成佛道,是易行的法門。我們現在幫助人念佛往生西方,是代替如來荷擔了度脫眾生的責任,令得到我們助念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易行的法門,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很快地出離生死,圓成佛道,是一種最大的功德。這種最大的功德,便是我們成佛的因,將來我們自己,便可以仗了這種功德,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出離生死,圓成佛道。用成佛的因,感成佛的果,這是一定的道理。
助念人應該了解的幾點
一、助念即助對方往生。助念者對往生之道理與方法,必須清楚,對方才能得到利益。佛教徒不論平素念多少經,或多少咒,臨命終時,種子出來的,唯有阿彌陀佛四字才有用,才能幫助往生。發心幫助他人念佛往生西方,就是替代如來擔任度化眾生了生脫死的一大責任。我們執行這個救度眾生的大事業,必定要切實認真行事,切切不可敷衍了事,錯誤他人了脫生死的大事因緣。謹慎!謹慎!大家平日做功課時都要求一心不亂,臨終更要一心。助念者不能咳嗽、哈欠,或發其它聲音,令病人聽了都不好。這要平日練習,要練習無雜音,否則病人正念著佛,被一聲哈欠攪擾,就不知要魂飛何處了。
二、凡到病人家裡來助念,先須召集親屬,說明凡人臨終,乃超升和墮落的最要關頭,這個責任是在你全家親屬的身上,你們做家眷的人,若要使病人超升,不致墮落者,必須一一都要聽從我們助念的指導,一點不可違反,那就保證臨終的人,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助念時要尊重助念團的規則。助念中,閑雜人不可進來擾亂,可以遠看,不可以說要進來探病,打閑岔,說或做些動情感的話與行為,以免動情愛失去正念,要知病人一動情就完了。亦不能讓病人聽到其它聲音,哭聲更不可以。如此也許會有人發生誤會,認為禁止太多,助念者要忍受這些誤會。正要斷氣,此刻最重要,於緊要關頭時,家人會想聚在病人前,這要禁止,且不準哭,不可爸啊媽啊地叫,一律要念佛,會動情就是家人亂壞的。
三、助念的人到了病人房裡,對病人的態度要誠懇,說話要平和,病人聽到見到,心裡就不會懷疑了。先要讚美病人平素的善行,使令病人心生歡喜,其次再說種種善巧的法子,使令病人心生安樂和生起求生西方的正信。助念的人看見病人,應該把他當作自己的親屬想,要曉得在這生,雖然不是真實親屬,或一生、二生、三生前,也許做過親屬,不能全說沒有。助念的人,若能將病人當作自己親屬想,那幫助念佛的心,就比較親切得多了。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易身處地,把被助念人當成自己或自己的親人。
四、病者倘自欲沐浴、更衣,須在助念前行之,由其家屬負責,然亦視其病況緩急而定,其不欲者,不必強為,加其痛苦。開始助念以後,凡沐浴、更衣、移動等事,一概禁之。病人臨終前若想喝水或吃東西,可以拿給他吃(應以素食與之),但不能談話,只能口念佛號拿到前面喂他吃,若說了話,病人的心裡有別的聲音,就不能一心了。臨終之時,或坐,或卧,側卧,仰卧,皆隨其便,不可強制。病房裡頭,除對病人講開示外,其餘一切的人、一切的話,不準對病人接談,也不準在病房裡閑談雜話,免得病人聽到分心,忘失正念。如有親戚鄰居,欲來探望病人者,助念的人,須要問他:「你來是為幫助病人念佛不是?」 若是的話,便須聽助念的人指導,免得發生妨礙;若不是來為幫助念佛的,那就隨時對眷屬說明,領客人到別的處所去招待,免得病人相見,發生情念,妨礙正念。這是助念人的責任所在,不可怕難為情的。若是為面子人情的緣故,妨礙病人忘失正念,不得往生者,那就是違反我佛度生的本懷,也不合於助念的宗旨了。
五、念佛或六字四字,或緊慢高低,必定先要問過病人自己的歡喜。如病人不會開口講話,那麼念佛不可太緊,若緊,就聽不清楚;也不可太慢,若慢,就氣促接不上,尚且會容易昏沉;也不可太高,若高,助念的人,自己難能持久;也不可太低,若低,聽不分明。所以念佛最宜不緊不慢,不高不低,句句分明,字字清爽,使病人句句入耳,字字經心,這樣的念佛,真正是為助念。切切不可隨自己的意思,緊的緊、慢的慢、高的高、低的低,若是這樣的念佛,雖是助念,那病人難得利益。要曉得助念是因為病人臨終的時候,元氣衰極,自己念佛提不起的緣故,全靠他人把這阿彌陀佛的洪名,念得分明清楚,使病人的心,念念歸入這句阿彌陀佛的洪名上來。常常要關照一切的事情,不使動搖病人的心念,使病人的正念,念念繼續,命終最後一念的心,隨著所念的佛,往生西方,這是我們助念的人,達到替代如來擔任度化眾生、了脫生死的責任的真實目的了。
六、或助念經過幾多的時間,病人忽然精神發旺過前,也能說話或嘆息,以及身體活動,種種情形,那麼助念的人,須要注意,切不可作好起來看。病人如有這種情形發現的時候,不過二小時就會斷氣。比如一盞油燈,油慢慢地盡,那燈光也慢慢地暗,到了油盡完的時候,那燈光忽然發亮,頃刻就滅了。凡病人將欲斷氣的時候,多有這類的情形。往往聽說:「助念多日了,病人忽然精神發旺,也能說話、嘆息、種種情形。那助念的人,沒有相當的經驗和見識,當做病人好起來看,就停止助念了,未過兩小時,那病人即斷氣。」 所以對於這種境界,我們助念的人,須要認識的。
七、助念人才到,若遇病人的氣剛剛斷了,或氣斷已過一、二、三個小時,如有這樣的情形,助念的人,切不可作沒要緊看。要曉得這個時候,是最大緊要的關頭,最好先要高聲開導過一次,然後才助念。因為病人斷氣後,無論親屬有無哭號,他的心一定是惱亂的,若是高聲地開導,亡人的心,即能知覺,由知覺開導故:一者,亡人的心即有所(佛號聲相分明)歸依,當下惱亂成為正定;二者,也知發願求生西方(心知喜聽佛號即是願生西方)。開導宜高聲,言語要簡明,說道:「某某人!你過去所有的善事、惡事,統統不可想著它,家中子孫財產,統統盡放下,一絲一毫不可掛戀,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我們大家幫助你念佛,你的心專門聽大家念佛,念念靠定這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去!你的心專門聽大家念佛,念念靠定這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去!(從你的心到求生西方去止,必定要喚兩次)」 已開導過後,隨即開始助念。在這個時候助念,須要高聲,專念四字佛號。如亡人平素有信願求生西方的心,定能得生西方的;如平素無信願求生西方的心者,那麼臨終時,聽到佛號的功德有不可思議的利益。《地藏經》說:「臨命終的人,聽到一佛名號,消滅五無間大地獄的重罪。」 所以臨終幫助他人念佛的功德,真是了不得的大呀。
病者終後,八小時內,不斷佛聲。過此時間,為助念任務終了,助念到此告一個段落,念四句迴向文,行個禮就完畢。班長要告訴家人,十二小時內不許動,不許移動、換衣服或摸身體試其溫度等,誰都不準動,更不得哭泣。助念團任務終了離開後,遺體沐浴、更衣、移動,及其眷屬哭泣等事,可任行之。(說明:助念團可統一規定八至十二小時的病終後助念,必要時可延長助念時間)助念者,尚須注意,凡進門前,必須先找主人,見了主人後才可以進房子,以免東西遺失被嫌疑。主人領我們上哪兒去,我們才進哪裡。不助念時在一旁不做事(心中默念),助念時全心在佛號上。助念者必須注意兩點:一、自己吃飯,不麻煩別人,只喝茶可以; 二、萬不可收紅包,此絕對不可破例。萬一破壞規矩,變成不給紅包就心不在焉不誠心念,助念變成去賣錢,這是破壞佛法,連收人東西也不可以。在家人去助念,拿錢就是造罪業,拿人紅包這助念團就完了。
助念成功三要素
(一)往生者的信願。往生者本身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平時交代家屬往生注意要項。蕅益大師云:「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二)家屬如法護持助念。子女眷屬發大孝心慈悲恩惠心,謹遵佛制如法護持父母親屬往生西方。所謂:「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三)蓮友將心比心為其助念。大德蓮友竭誠道義助念,成就別人往生,亦得別人成就自己往生之報。印祖云:「勸親修凈盡儒道,祈眾往生暢佛懷。」
(四)三者緣具,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疑。果能依以上三要素如法護持助念,決定萬修萬人去,成就眾生往生西方,圓成佛果,功德不可思議。若有往生障礙,則須竭誠求佛加被,排除障礙,成就生西大事。
關於病房裡面的清潔問題
病人房間裡頭,應掃除清潔,凡一切雜物可以搬動的最好都要搬空,一方面免得動搖妨礙病人,二方面免得助念人出入不便。如病人自己覺得要怎樣才能令心安定,怎樣才能令正念容易提起,那就都要隨順病人自己的心意了。病人床前,必定要設立西方三聖佛像,或單尊阿彌陀佛像,佛像前須要供養香花等品,佛像須要向著病人的面,使病人心生敬仰。設使病人有大小便穢者,隨即教親屬換洗清潔。病人若到了快要斷氣的時候,身上如有大小便穢者,那就不可換洗了,只管發心幫助念佛。即使有穢氣者,助念人要曉得「助念」是擔任如來救度眾生出離生死的責任,豈能為這些穢氣的緣故,就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嗎?何況我們每個人臨命終時,這個分段生死的身體,誰能保得都沒有便穢呢?若是這樣地一想,這個心自然不會顧慮穢氣了。對於病人身上的便穢,必定要等到氣斷全身冷透以後,方可換洗。床前所供佛像不可穢氣褻瀆,但是為了照顧快要斷氣的病人的正念,就是有穢氣,也不可以去換洗便穢,恐誤病人往生大事。這時的不換洗,是不得已的,雖有穢氣褻瀆,是沒有罪過的。
破除疑障
病人的病勢若是重者,要警策病人:「還有什麼事情掛礙沒有?」 設使有事情礙在心裡,須要趁病人還會講話以前,早點把它破除,免得障礙往生西方。交代清楚後,應勸其萬緣放下,至誠念佛,往生極樂,永脫六道輪迴的痛苦。如病人都沒有什麼事情掛礙著,那麼問過一次,以後不可再問,免得病人分心,忘失正念。注意!注意!
病人若是疑心說:「自己發心念佛,時間並不長遠,又怕罪業很重,西方不曉得會生不會生?」那麼助念人就要對他說道:「發心念佛,早遲是不妨的,最要緊的從你發心起到臨終不退為準。就是你到了臨終的時候,受善友開導以後,才能曉得發心念佛,也是好的。佛經上說:在平常罪業造過很多又很重的人,到了臨終,受善友開導過以後,才曉得發心念佛,也可以生西方。又佛經上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消除八十億大劫生死的重罪。所以發心念佛,並不長遠,或罪業很重,統統不要疑心,只要你一心念佛,決志願求往生西方,到了命終,必定親見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往生西方無疑。」
如病人有愛戀眷屬和財產的念頭,那麼助念的人,就要對他說道:「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是苦楚得很,老了也苦,病起也苦,臨死也苦,那種苦楚,真是講不盡的;西方極樂世界上的人是快樂得很,永久不會老、不會病、不會死,那些快樂,真是講不盡的。你要求生西方,又要度你這些眷屬也生西方去,同受快樂。你的這些愛戀眷屬和財產的念頭,是會阻礙你往生西方的,要趕快統統放下,一心念佛,讓自己先生到西方。若是生到西方,那就有種種的神通道力了,乘願再來度你這些眷屬人等,個個同生西方去,同做彌陀的法屬,永久同受快樂了。從今以後,再若有心想到眷屬或財產者,那麼你就應該重責自己說:『這個世界有這樣的苦楚,那西方有這樣的快樂,我為什麼緣故,還要這樣的顛倒,愛戀眷屬財產,障礙自己不能往生西方,又錯誤了生生世世的眷屬,沒有人得度。』 若是這樣地一想,以後就能一心地念佛,求生西方了。」
凡病人若是疑心說:「自己念佛,怎麼見不到佛?」 又疑心:「自己到了命終,不曉得阿彌陀佛會來不會來?」 那麼助念的人就要對病人說道:「凡現在已得見佛或沒有見佛,都沒有關係,設使現在還沒有見佛,到了臨終必定會得見佛的。最要緊的,就是你自己這句阿彌陀佛,念念要現前為準,到了臨終的時候,那阿彌陀佛自然在你念佛的心中,顯現接引你,你也是在念佛的心中,隨佛往生西方。你要留心念佛,切切不可再生疑心,設使疑心一生,你的心就與阿彌陀佛的心阻隔了,障礙自己不得往生西方。你若不生疑心,一心念佛,你的心就與阿彌陀佛的心感應道交,必定往生西方,一絲一毫不要疑心。當知行人臨終見佛現前接引的時候,是有早有遲的,早的或在一二日前見,或數小時前見,乃至數刻鐘數分鐘前見不等,若遲的要在行人將斷命根最後一剎那(神識當離體的時候),佛才應念現前(感應道交),佛現前時,即是行人見佛往生西方的時候。」
凡病人在夜間或日間,或在念佛定中,或在夢中,如有見到什麼惡形,或聽到什麼惡聲,心生驚怕,妨礙正念,那麼助念的人就要對病人說道:「這些惡形惡聲,都是多世以來被你所殺害的冤家。他們曉得你發心念佛,決定會生西方,所以特地現這種兇惡的境界來,使你心生害怕,障礙你不能念佛往生西方。你的心都不要驚怕他,不要看他,不要聽他,專心注意這句阿彌陀佛,念念懇切至誠,不可有一念間斷,那種魔鬼冤債,就沒有處所依立了,自然就消滅了。」
「如或看見自己家裡亡故的眷屬,如祖公祖婆,或父母等人來接引你去者,要曉得這些祖公祖婆、父母等人都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里的鬼神變化起來,騙你去到地獄三惡道里受苦。你都不要理他,只管自己這句阿彌陀佛,念念不可停歇,那鬼神所變化的父母等人,自然就會沒有了。或有看見什麼天人或神人來接引你去生天或做神,你切切要謹慎,你的心念,絲毫不可被他動搖,就只西方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接引你,那麼你才去得。要曉得阿彌陀佛亦是由你自己念佛的心所感的,你的心若是念念念佛,那西方阿彌陀佛,就在你自己念佛的清凈心中顯現接引你,而你亦是在自己念佛的清凈心中隨著佛往生西方。注意!注意!」
念佛功德不可思議,經云: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多劫生死重罪;念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天,下極風輪獄,塵剎眾生,皆受布施之益,故念佛能超薦鬼神亡靈,能救度中陰。若病重時看見冤魂厲鬼來侵擾,或化作順境來誘惑,只要牢記誠懇念阿彌陀佛,冤厲邪魔聽到念佛,就能超升脫苦,歡喜而去,因此冤結得以化解,業障得以消除,自己遂能順利往生極樂世界。(說明:參看「九、如有病人……」,宜由一家屬或助念團員至他處敬告病人的冤家債主不要障礙病人往生,並將助念功德迴向給他們,迴向文可參考「附……」)
臨終開示
由助念團領導人或親友視往生者個別情況加以開導。助念過程中,仍需依實際狀況,適時簡明開導,提醒其往生信願:
你要曉得這個世界,無論什麼人,病苦和死亡兩件事情,都是免不了的。你若是有了病苦,你的心不可顧慮病苦,專心注意念阿彌陀佛,念念作自己隨著念佛的音聲,往生西方想,那麼病苦當下就輕得大半了。我們念佛的人,到了臨終的時候,不論什麼事情,都要一概放下,心裡清清凈凈,就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歷歷明明,念念執持這一句阿彌陀佛,任他或三日、五日、七日往生都好,我只有這個念佛求生西方的念頭,始終不移。你若能依我這樣說,那就保證你決定往生西方。切切不可與一種無知識的人相似,到了臨終的時候,有了病苦,就叫爺叫娘,祈求天、仙、神、鬼保佑,這是大大的錯誤。要曉得我們念佛的人臨終,無論有病苦無病苦,總要求阿彌陀佛慈悲,早來接引。那天、仙、神、鬼,自己尚在六道中輪迴生死,有什麼力量來救拔你出離生死呢?就只阿彌陀佛慈悲,有四十八大願和種種的神通道力,才能救度你,永久出離生死苦輪。你如有求天、仙、神、鬼保佑的思想,趕快放下了,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你的壽命未應盡,念佛能消除你的業障,病也好得快;若是壽命應盡,你亦決定會生西方。設使你只求病好,不願求生西方,那麼你的壽命若是應當盡,西方也不會生了,或如壽命未應當盡,你的病一時亦難得好,非但難好,還會增加病苦。你要曉得,我們大家住在這個世界做人,有多麼的苦惱呢!若是生到西方去,是多麼的快樂呢!設使你有求天、仙、神、鬼保佑的心,那麼你就有怕死的心,如有怕死的心,你的心就與阿彌陀佛的本願心隔開了,西方就不會生了,那就永久在這個生死苦海裡頭,沒有出離的時期了。你若有怕死的心,須要重責自己,我是為發心念佛,決志求生西方的,怎樣會生這種怕死的心,障礙自己不得往生西方呢?以後就懇懇切切地一心念佛,求佛慈悲早來接引。要曉得臨終的時候發現病苦,這是你自己多世以來的惡業所感,或多世以來被你殺害的冤家,齊來討債,所以發現這種種的病苦,使你心生煩惱,障礙你不能念佛往生。你若是明白這個意思,那麼你的心就不會被這種煩惱所轉,能夠更加至誠懇切地念佛,念念不放鬆,全心依靠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一心念佛,除見阿彌陀佛或西方三聖放光前來接引,隨其往生西方外,其它任何景像現前,絕不可理會。
臨終病苦釋疑
「念佛的人到了臨終的時候,若有重大病苦發現,切切不要疑心,也不要驚怕。當初唐玄奘法師,臨終也有大病苦,何況我們大家是具縛的凡夫,怎能沒有病苦啊!要曉得這些病苦,是你的前世惡業所感,你若沒有念佛,這些惡業就會感召後世地獄的重報了。好得你有大善根,曉得念佛,那麼這些惡業就靠著阿彌陀佛慈悲的力量加護,把你後世地獄的重報,轉做現在這些病苦的輕報了。病苦是暫時的,這些病苦受過,馬上就往生西方,你儘力量把這句阿彌陀佛提起,念念要靠定這句阿彌陀佛,切切不可有一念被病苦奪去。你要曉得,這個時候,是你後世托生或西方或地獄的分路,你的心,若是隨著病苦煩惱去,就是托生地獄了,你的心,若是隨著阿彌陀佛佛號去,就是往生西方。謹慎!謹慎!你的元氣若是短促,四字阿彌陀佛提不起,那就念一個佛字也可以,你的心念念隨著這個佛字,作自己往生西方想。如果真為重大病苦逼迫的緣故,連這個佛字亦提不起,那你的心就想自己的面前,真真實實,的的確確,有阿彌陀佛慈悲垂手接引我,你的心,念念作自己往生西方想,命終必定隨你願生的心念,往生西方。」
古德說道:「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是人命終得往生,法(左為鼓之左半,右為皮)經中如是說。」 凡修持名念佛的人,沒有得到一心不亂的功夫,一旦到了臨終的時候,為著病苦逼迫,身心不能安定,以及種種的障礙,持名又提不起,若能想自己的面前真真實實,有阿彌陀佛慈悲垂手接引,念念作自己往生西方想,最後一念有願生的心,就隨這一念願生的心念,往生西方。這是我佛世尊在法(左為鼓之左半,右為皮)經中金口誠言,親自宣說的。
助念的方法
先念六字洪名十數分鐘,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佛號,一字一句要念得清楚分明。如果病勢是緊的、重的,那就阿彌陀佛四字洪名念起。所用的法器,只可用引磬,木魚聲太濁,不可以用。助念的人,白天分做兩班,夜裡分做三班,每班的人數最少兩人以上,限定一點鐘換班。念佛的方法,白天頭班出聲念,二班默念,念一點鐘;二班出聲念,頭班默念,也念一點鐘,這樣輪流換班。夜裡,頭班出聲念,二班、三班默念或養息,念一點鐘;二班出聲念,頭班、三班默念或養息,念一點鐘;三班出聲念,頭班、二班默念或養息,也念一點鐘。這樣輪流換班,那就無論三日、五日、七日、半月、一月,可以持久。凡輪流班次,從第一班起,二班、三班順下,凡班數完畢,再從第一班起,如是終而復始,日夜佛音相續。每日三頓吃飯,皆由下班的人換班。若吃飯後,接班的時間未到,須要換班睡眠休養,以恢復精神。
助念時,必定先要對病人說道:「你若會跟大家念佛,那麼你就跟大家同念,你若是元氣衰弱,不能跟隨,那麼你就留心注意聽大家念佛,也是一樣的。不過你的耳朵必定要一句一句,一字一字,聽得清清楚楚,你的心裡也要一句一句,一字一字,記得清清楚楚,你全心全意歸入阿彌陀佛名號的音聲里來。」 這樣說過以後,就開始助念。如或病人有時昏沉,如睡眠相似,不曉得聽的樣子,那值班助念的人,必定要用引磬,向近病人的耳邊,敲一下,或多下,同時佛聲也要提高几聲,使令病人的心,念念不會昏迷。
凡病人到將要斷氣的時候,對於助念的人眾若是多,眷屬人等最好都向佛前,或跪念,或拜念,同時每個人的心裡,作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接引亡人,亡人在佛光中央,合掌往生西方想。到了這個時候,全體助念的人,要分作兩班,每班輪流念半點鐘,從這個時候起,必定都要高聲念佛。念到氣斷以後三點鐘,再如前一樣地輪流繼續,高聲助念。
病人將欲斷氣,尚未斷氣的時候,值班助念的人,須要留心注意。凡病人的面顏上有出汗,或面現憂相,頭手身腳不定,這是病苦的現象。或如睡眠一樣,不覺不知。若有這樣的種種情形發現,那病人在平時,對於念佛的功夫,若是尋常的,在這個時候,正念是難能作主了。那麼助念的人,應要向近病人高聲地警策說:「某某人!西方就是在你面前,阿彌陀佛儘力提起,決定生西方去!某某人!西方就是在你面前,阿彌陀佛儘力提起,決定生西方去!」 這樣地連喚兩次,再看病人的唇和形容,若是如前一樣的不動,那就如前再喚一次(如病人的見解深的,那就喚西方是在阿彌陀佛名號里),最多不過三次,以後就只高聲念佛。凡亡人斷氣以後,身體未冷透以前,在這個階段中間,值班助念的人,須要特別注意,絕對制止探摸亡人的身體和眷屬人等哭聲,只有大家每個人發心提高音聲念佛。須要經過一日一夜,方可請有相當知識和經驗的人,輕輕慢慢探摸亡人身體,直到全部冷透以後,助念方可停止。即向佛前,代亡人迴向往生西方。若未全部冷透,那就再一日、二日、三日,大家須要發心繼續,高聲助念。大家每個人都要曉得,替代如來救度眾生了脫生死,就在這個時候。切切不可為著這些短短的時間的辛苦,失誤了亡人神識,不能往生西方。我們大家每個人必定都要發心,高聲念佛念到亡人全身冷透以後,才能停止助念,這樣的助念,是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實際的表現。(說明:以亡人全身冷透為助念時限最為穩妥)
沐浴更衣的時間
亡人的身體,全部冷透以後,再停兩點鐘,才可以浴身換衣。如身體關節的地方,若是硬了,可將舊布用熱水打濕,搭在關節的地方,過了幾分鐘,就會轉軟的。眼睛若是不合,亦以熱水用舊布打濕,蓋在兩眼的地方,過了幾分鐘,也會合攏來的。對於亡人穿衣服的事情,最好是平常所穿的衣服,給他穿去,殮衣不必過多過好。要曉得愛亡人,最好是令他往生西方,得大安樂。唯有能令亡人往生西方,真正可以算得是孝順、是親愛、是慈愛。若只求面子好看,只要別人稱讚,光是在門面上裝點,一定要厚殮、厚葬、大發喪事,全不顧亡人本身的真實利益,這是大大的錯誤。
薦亡的最好辦法
最好免除一切沒有意義的浪費,故不必厚殮,不必厚葬,不要大發喪事,不要繁文縟節,不要只圖場面好看,要使亡靈得到實際利益為前提,應將亡者生前以及節約下來之財物廣造眾善。出殯宴客,亦應全部素食。應用火葬。經四十九日後,喪事處理完畢,經書、佛像應妥善保存,若不用者請寺院或蓮友代為處理。
亡人生西方以後,對於薦亡等事,須以念佛吃素為主(切戒酒肉魚葷)。對於念佛薦亡,最好家屬等多多參加,因為家屬有情愛的關係,念佛比較他人會親切些。念佛無論出家的僧人,或在家的俗人,若有懇切至誠的心,功德就大。凡每日念佛功德,於靈前代亡人迴向往生西方。那亡人若是已生西方,亦能增高蓮花的品位;如未往生,也能仗此念佛功德力量的緣故,亦得往生西方。
世俗上的人,大多數都把誦經、拜懺、焰口等視為奇特,念佛作尋常,這些都是不懂佛理的人,《觀無量壽經》上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除八十億大劫生死的重罪。」 誰人敢說念佛是尋常呢?又觀經下品上生文中說:「聽到十二部經首題的名字,消除一千劫極重惡業,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消除五百萬大劫生死的罪。」 又說:「但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除無量大劫生死的罪。」
這在經中有根據有證明的,不是空說的,這樣對比起來,就可曉得念佛的功德最大了。設使專門念佛,則人人都會念,功德又廣大、又切實。如將念佛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同生西方,則功德就更加廣大得多了,對於亡人所得的利益,也更廣大得多了。
亡人生西方以後,眷屬人等,在四十九日以內,應該吃素念佛,凈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及不食五辛;喪事期間內夫妻斷淫),則生存者和亡故者,兩者皆悉得大大的利益了。家屬若能終生戒殺吃素念佛,更能獲福無量,臨終如願往生極樂世界。(說明:五辛即各種蔥、洋蔥、各種蒜、韭菜。此外,芫荽(香菜)和芥末也最好不吃)
關於中陰的問答
問:凡人死了以後,那家屬在七七四十九天內還要吃素念佛,做種種功德迴向給亡故的人,是什麼意思?
答:亡故的人如果是的確已生西方,那家屬在四十九天內吃素念佛做功德給亡人,一方面能增高他蓮花的品位;二方面家屬每個人得福無量。設使沒有往生西方,那麼雖然死了,尚未決定就去投生,入於中陰時期。此時家屬為他念佛,做種種功德,開發他的凈土善根,使他在中陰期中,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只要家屬和他具足凈土三資糧,定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問:中陰是什麼意義?
答:一個人死了,他的神識脫出以後,尚未投生以前,比如人從這個房間走出,那個房間沒有進入,尚是在中間,這是中陰的意義。念佛的人死了當下往生西方,或善人一直生天,惡人直墮無間地獄,這幾種人是不經過中陰的。普通的人,既非極惡,又非極善,都要經過中陰的時期。中陰受生,疾則一彈指頃,即向善惡六道中去;遲則或至七七日,並過七七日不等。
問:凡人既然死了以後,為什麼不能就去投生,再又入中陰,經過四十九日,才去投生,這是什麼緣故呢?
答:因為亡故的人多世以來所造的善惡等業未定的緣故,那無明業識的妄心,一念善心,一念噁心,生而滅,滅而生,善惡的業往往不定。若是善業定,那心善極,就由善心中,發現天、人、修羅的善境界,那個識心,就隨著這天、人、修羅的善境去投生。因為善心,也有上品善、中品善、下品善的緣故,那所感的才有天、人、修羅三種善道的不同。若是惡業定,那心惡極,就由噁心中發現畜生、餓鬼、地獄的惡道境界,那個識心,就隨著畜生、餓鬼、地獄的惡境去投生。因為噁心,也有上品惡、中品惡、下品惡的緣故,那所感的才有畜生、餓鬼、地獄三種惡道的不同。蓋亡者的中陰身,飄忽不定,孤苦無所依歸。七七日內,中陰身於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為其造福念佛做功德,以救拔苦難。要曉得就是因為有這樣的關係,所以那家屬在這四十九日內,必須要吃素念佛,替亡人做功德,使亡人靠著這些吃素念佛功德的力量,消除罪惡,增長福善,往生西方,或超升天道或人道里去。設若家屬不發心吃素念佛做功德,反轉過來亂做殺生、邪淫、種種的惡業,又亂食酒肉魚葷,那麼亡人宿業,本是善的,也能失了,轉做惡業了;如宿業若本是惡的,那就惡業上更加惡業了。要曉得惡業加上惡業,就是上品惡業了,那是必定墮落地獄,永受大痛苦的。
問:若是貧窮困難的人家,在這七七四十九日內,吃素念佛,又做功德,那他的生活,怎樣能夠維持得去呢?
答:做功德就是念佛功德最大,如家中生活困難,那就不要請僧尼們,就自己全家眷屬吃素念佛,功德最大。每日念佛的時間,規定早晨念佛畢,即向亡人的靈位前迴向了以後,再吃早飯;中午在未吃前念佛或吃飯後念佛,看自己的工作會妨礙不會妨礙所定;晚上吃了晚飯以後,才念佛,念畢在靈前迴向。每日規定三次念佛,三次迴向,其餘的時間在工作,心口裡頭也默念佛號。這樣念佛度亡的方法,對於經濟又節省,方法又便捷,不會妨礙生活,功德又大,家庭又可以得到清吉平安,眷屬人人得福,亡故的人,也得大大的利益,這是生存和亡故兩方面皆得利益的最好方法。
引證「地藏經利益存亡品」的要語作結:
大辯長者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大士!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否?」 地藏答言:「長者!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又曰:「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痴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七七四十九)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輕常)人,動經千百歲中,(常在地獄、餓鬼、畜牲的三種惡道裡頭受苦)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的重)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每一大劫合人間年數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永受眾苦。」 又曰:「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念佛、吃素、持戒、供養三寶以及印經、放生、濟貧等),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地獄、餓鬼、畜牲)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念佛迴向
◎三輪體空和迴向是兩樁事情,三輪體空是講理,迴向是講事。三輪體空是觀慧,也就是智慧觀察宇宙人生。何謂「三輪」?譬如你修布施,有能施、受施以及所施之物,這就是三輪。「體空」是這三件事都不可以著相。我們做好事,絕對不著相。如果人家接受我的布施,就常常想我對他有恩惠、我做了多少好事,念念不忘,那三輪就不空了。不空就是世間有漏的福報,是屬於福德,不是功德。如何修的才是功德?修布施不著相,心裡痕迹都不落,修的就是功德。功德與福德不一樣,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果,而福德只是享受來世的福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不過如此而已。迴向是擴大自己的慈悲心。我們凡夫心量很小,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很少替別人著想,更難替社會大眾想。心量小是很大的過失,這是修行不能開悟證果最大的障礙。經論上常說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周」是周遍,就是周遍恆河沙數的諸佛世界,而那也是我們的心量。但現在我們的心量小得可憐,兩個人都不能相容,連夫妻都打架鬧離婚,這個心量多小!迴向的真正目的就是拓開心量,無論你修的是功德還是福德,自己不享受,將這個果報貢獻給一切眾生,這是迴向眾生;貢獻給法界,範圍就更大了,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迴向實際,「實際」就是心性,我所作所為只有一個目標,即是求明心見性。所有一切果報都希望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迴向的用意是拓開心量,恢復自己的真心本性,是這個意思。一般人迴向達不到此目的,都是做一點功德迴向父母,迴向自己將來升官發財,還是為自己,所以是小心量,不是佛菩薩如此開闊的心胸。這是應當要明了的。(凈空法師)
◎「迴向」是破執著,把所有一切所修福報功德都分配給大眾共享,這叫迴向。不迴向,所修功德是有限量的;一迴向,所修功德福德是無限的,唯心所變。佛與大菩薩的福德智慧是圓滿的,因其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凈空法師)
◎「除狹劣障,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為也。」 這就講迴向的利益。迴向的利益實在講拓開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窄狹下劣的心胸拓開了,像諸佛一樣能夠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修迴向行最重要的意義。底下講「若不迴向,其心狹劣。肯迴向者,一毫之善,」 這是講小,毫是毫毛,一根汗毛,很小很小微不足道。「皆遍法界,故云廣大。」 所以會修的,他為什麼念念都能修圓滿廣大的善法,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他懂得迴向,這一迴向心就清凈了,心裡頭一樣東西都沒有了。迴向才能真正做到三輪體空,不迴向三輪不空,他著相嘛!迴向就是不著相。「如回聲入角,聲則遠聞。功德迴向,亦復如是。」 這是作一個比喻來說。角,從前古時候吹號角一樣,像現在我們吹號,我們聲音本來很小,經過這個角回聲在裡面,聲音就擴大了,就能夠遠聞了,取這個意思說明迴向的的確確能把你所修的功德擴大。「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這指前面的九願,禮拜是第一願,隨順是第九願,乃至包括當中的七願,把這些所有的功德統統迴向法界眾生,迴向菩提實際。向諸佛也是向菩提,有的地方講是迴向菩提,迴向菩提就是此地講的迴向諸佛。那麼你自分的功德不但不減少,而且與虛空法界一樣大,所以下文說「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一定要以誠心,要以真心,真誠之心來迴向。迴向菩提,就是迴向佛果,前面講迴向佛果。第一個是迴向眾生,這一段是迴向菩提。「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講的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願是真實的願。「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這個願是發心代眾生苦。迴向一定要發願,迴向跟願有連帶關係。那麼迴向跟願有什麼不同呢?確實有不同。你發願,你未必做到,你要做不到,拿什麼迴向?沒東西迴向。迴向是做到了,你這個善事真正做到了,做到之後你才能夠拿這個功德去迴向,所以你發願的時候你並沒做到,這不同就在這個地方。「願離苦得樂,截惡成善。令盡界眾生,」 這個界就是法界,盡法界虛空界的眾生,「皆得如是,則橫遍十方,當得如是,則豎窮三際也。」 你看菩薩心量多麼大,他的心是真心,不是打妄想。為什麼呢?他有這個願,他就做到,做不到是緣不具足,不是他不想做,緣不具足。緣不具足,他的願是圓滿的,正如同楞嚴經上所說的一念發心的時候,圓滿功德,是這個意思。如果有這個願,又有這個力量,沒有去做,那你這個願是假的,是虛願,不是真正的願,真正的願一定要盡心儘力把它做到。(凈空法師)
◎迴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迴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又三種義,一迴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迴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三迴向法界眾生,同生凈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迴向之義大矣哉。迴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迴向凈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凈土,每難成就。若生凈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復迴向凈土也。(印光大師)
◎凡誦經,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迴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於地獄、惡鬼、畜牲之三惡道中。若欲再復人身,再遇凈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印光大師)
◎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迴向只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迴向。若夫依儀誦文迴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印光大師)(說明:和念佛一樣,應以真誠恭敬心誦迴向偈,不可以有口無心)
◎修行人最怕師心自立。……專念一佛尚可,廢棄禮拜發願等,則大錯大錯。(印光大師)
◎問:一心念阿彌陀佛,別的什麼也不作,連往生迴向也不作,可否往生? 答:六字洪名,本是不迴向法門,雖理論如此,但信願行是凈土資糧,迴向就是發願,無願就不能往生,所以迴向不可以廢除。至於說「別的什麼也不作」則未嘗不可,所謂專心致志,不搞雜修。但念佛要與戒定相隨,要與福德相隨,如果懶散放肆,不反省自己,光想用幾句佛號搪塞,哪有往生的份?(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條件是「心凈則土凈」。不只是專修凈土法門,專念阿彌陀佛,專念《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念其它一切大乘經典皆能往生,只要你肯迴向,不迴向,就不能往生。可是專修此一法門、專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不迴向也能往生,因為此一法門就是專求往生西方世界的。其它法門不一定以往生西方世界為目標,故要迴向求生西方世界才行。這才顯示出凈宗法門廣大無邊。過去生中曾經修學,對於世出世間法還有貪念,還放不下,所以未能往生。這一生中,有機緣又遇到了,雖然前生的事情想不起來,在你意識里自自然然有感應,所以才感動得「衣毛為起」,感動得流淚,皆是「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凡人」,不是普通人,是你過去曾經修學過,現在又遇著,要緊的是這一生不能再錯過,不能再犯老毛病。(凈空法師)(說明:參看「學佛之人……」)
◎我們念佛要體會這個意思,念佛是凈念相繼,有念頭在就不凈。凈念是除了一句佛號,絕對不能有第二個念頭摻雜其中。因此,我們求一心,心裏面不能有一心的念頭;求往生,不能有往生的念頭。念佛幹什麼?就是求往生,所以不可以再加一個往生的念頭在裡頭,那叫頭上安頭,那就錯了。所以念佛法門,古德說:不迴向法門。今天念佛,勸人迴向,因他沒有意思要往生,叫他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是這個意思。過去有人請教蓮池大師怎麼教人念佛?自己怎麼念?蓮池大師說:教人念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教人念「南無阿彌陀佛」,自己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呢?因為人家並不想往生,加個「南無」,「南無」是皈依、禮拜、恭敬的意思,跟阿彌陀佛結個緣;我一定要往生,決心要去,客氣話都免了。(凈空法師)
◎念佛堂里善知識常常教導我們,迴向是什麼?提醒你,怕你忘掉了,是這個意思。迴向、發願不是對佛的,是常常提醒自己,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念佛?為什麼修行?我斷惡修善為的是什麼?持齋念佛為的是什麼?布施供養為的是什麼?決定不求世間名利,決定不求人天福報,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求早一天見到阿彌陀佛。所以這個法門叫不迴向法門,把念迴向偈那個時間統統念佛號,我的信願解行(行包括迴向),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這叫純凈、純善。心地清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凈空法師)
(說明:每天誦迴向偈以發願、迴向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視,不可輕易廢除。如果自己確實已經信願堅固,並且真實做到一心繫念,也可以不再念迴向偈了)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附:必要時可選用以下迴向文(說明:參看「病與魔……」)
三寶弟子某某敬告累劫冤親債主:十方諸佛,彌陀第一,九品度生,威德無窮,願共皈依,懺悔罪障;凡諸福善,至心迴向,願同念佛,感應隨現,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冤親為法侶,轉業海為蓮池;見聞精進,同生極樂,見佛悟道,如佛度生;唯願我累劫冤親,聞斯法要,信受奉行。三寶弟子某某至誠頂禮。
老實用功念佛
本身就造福法界
是真正的功德無量
法門平等 無有高下
有關凈土法門的經論和開示,最終均歸結到信願念佛、求生凈土。在對凈土法門的事、理與方法清楚明了,已經建立深信切願後,真正做到守住一本凈土經論和一句佛號,乃至單提一句佛號,萬緣放下老實念佛,確是以願導行、以行踐願,積累資糧成就如願往生的極重要的條件,這是對個人的修行而言的。而對於大眾,由於凈土同修的根基和時節因緣不盡相同,在信願念佛的同時,以深入認識凈土法門、對治煩惱習氣、幫助看破放下為目的,選看適合自己的經論開示,並及早最終落實到一門深入,深信切願老實念佛,也是必要的。
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兼收、微妙難思、超勝殊特,所有的讚歎稱揚,絕非過譽。隨緣宣傳念佛法門、印送流通凈土經論,均有殊勝的功德。不過應該注意的是,信願念佛雖然深契廣大末法眾生根機,但無量眾生的根性畢竟不盡相同,佛說不同的法門正是為了契合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在自己對凈土法門樹立堅固的信心、讚歎宣揚的同時,也不可看低其它行門,更不應妨礙其它行門及其經論的弘傳和流通。凈宗八祖蓮池大師,曾對執一經一法者提出忠告:「修凈土者,豈能執一經而廢盡三藏十二部!」 以下則是凈空老法師的有關開示:
「知道之後才曉得佛家所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就真正理解,真正地認識了,不致於生起誤會,甚至於無謂地毀謗。學禪的人毀謗修凈土的,修凈土的人毀謗學禪的,這都是造很重的罪業。禪宗乃至於密宗都是佛傳下來的,你毀謗它,就是毀謗三寶,這個就犯戒。菩薩戒裡頭『自贊毀他』,自己讚歎自己,誹謗別人,這是重戒。在梵網戒裡面是輕戒,在瑜伽戒本裡面是重戒,是列在第一條重戒,這個是絕對不許可的。就好像一個大學一樣,大學裡面有許許多多科系,我學我這個科系特別讚歎,不同科系的人我都毀謗他,這個可以嗎?這個不可以呀!所以要認清楚佛家的宗派法門,就像學校的科系、院系不相同是一樣的道理,任何一個科系都能夠圓滿成佛,只是他所修行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方向、目標是不變的,這是大家要好好地記住,要認識清楚。不要一面學佛,一面在毀謗三寶,你所修的功德跟你造的罪業抵消掉,甚至於還抵不過。我們修的功德少,造的罪業太重,抵不過!抵不過,將來的果報都在三途,這非常可怕。往往自己造極重之罪,自己並不覺得,並不知道,知道你就不會造了。那麼應該用什麼態度對待不同的宗派法門呢?要讚歎。你看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每一個人修學的法門不一樣。善財童子去參訪,這一些善知識接見,對於自己修學的法門非常謙虛,都讚歎別人,都是說我自己善根淺薄,能力薄弱,我只知道修學這一個法門,我比不上他們那一些大菩薩們,他們智慧、德能都超過我。這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尤其是在不同的道場參學,佛門有一句俗話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 大家互相讚歎,佛法就興旺了;彼此互相毀謗,這個不但是不能興佛法,實在是滅佛法,讓社會大眾對佛法猜疑,對於佛法輕視,甚至於對佛法不敢接觸。」
普為讀誦受持及出資印行輾轉流通者迴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完)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講經說法的人才?
※從零開始打造連鎖便利店:0005人才
※嫁個什麼樣的男人才是幸福的
※「女人一生睡多少男人才值了」的街頭隨機調查
※如何吸引你想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