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感受幸福如何成為可能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當下,新課改要求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但是,當我們對那些已經參與了校本教研的教師提出「如果用幾個詞語來描述您參與教學研究的體會和感受時,您會用……」的問題時,回答中諸如「累」?「迷惑」?「無所適從」?「困難」?「費力」?「壓力大」?「缺乏精力」?「力不從心」等帶有明顯消極情緒的辭彙遠多於積極情緒的辭彙?這表明教師在教學研究之路上並不愉悅,那麼,如何使教師感受到研究的幸福?我們認為這需要教師?學校管理者?專業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 一、教師:喚醒研究意識 1、教學不能缺失研究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而教學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活動?這種創造性首先表現在教學過程的性質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對象千差萬別?情境千姿百態?內容千變萬化,這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可以照搬,它需要教師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工作,根據具體的對象?情境?內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時而宜,創造出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學的創造性還表現在教師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上?時代對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呼喚向教師提出了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任務,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模式乃至體制都難以適應這一要求,教師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某種看似有效的教學套路,因為「一個墨守成規的教師對於學生創造性的發展無疑是一種近乎災難的障礙」?由此可見,「無論就其本身的邏輯?哲學基礎和創造性質來說,教師的勞動都不可能不帶有研究的因素?」如果教師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因是「額外」的任務,而感到「委屈」?正如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所說的那樣:「為什麼同樣是教書,斯霞?於漪?錢夢龍?歐陽黛娜等許多優秀教師感覺幸福?快樂,充滿了新奇感,工作充滿了創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們總是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學工作?」 2、新課改要求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明確指出:「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主要因為,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難以解釋和應付的?專業研究人員?上級部門領導等很難對學校實際問題有真切的體會和全面的把握,而且去掉情境化的理論和策略並不是對任何學校?任何教師?任何學生都適用?這就意味著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再不假思索地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而應以主體的姿態置身於課程實施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因為,教師最知曉學校?最知曉學生,最了解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對學校問題最有發言權,對學校實際問題具有其他人難以替代也不可能替代的作用?「在當今,從教師在教育體系中的作用來看,教師與研究人員的職責趨向一致?」理論和實踐都已經證明,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以研究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從事教學工作,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時,課程改革才能順利實施?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是新課程賦予教師的時代使命,這是每一位教師不能推卸的責任? 二、學校管理者:創設人本化的教研環境 1、尊重教師的自主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創造力發展的兩個主要條件?作為學校管理者,要保障校本教學研究的順利有效進行,在制度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應努力營造自主自由的教研氛圍,為充分釋放教師個體的自由創新精神和創新才能提供便利?如積極吸納教師參與教研製度的建設,認真傾聽教師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教師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興趣愛好?教學風格?個性特點和專業需要選擇研究課題和合作夥伴,不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指派;允許教師在研究活動中自己選擇研究的方式方法,自己掌控研究的進程;鼓勵教師在研究過程中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評價等?當教師感受到自己的權利被尊重,自己的價值被認可,就會以高度的熱情和責任心投身到教學研究中,並在研究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潛能? 2、關心教師的需要 校本教研製度,作為順利推進新課程實施的有力舉措,並不是在各方面條件均具備的情況下全面展開的?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研究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相應地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要?學校管理者應儘可能地關心教師的需要,幫助教師克服研究中所面臨的困難?一方面,要努力為教師提供教學研究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如必要的教學設備?器械?圖書資料?研究工具,盡量保證教師的研究時間;另一方面,針對教師在研究中所遇到的理論和專業的困惑或缺失,給教師提供必要的專業支持,如請專家做有關的學術報告,徒淌ν獬黿?#65380;訪學?與同行或專家交流;引進校外教學研究資源,建立以校為本?為我所用的開放式教研網路;對教師進行校本培訓等?尤為重要的是關心教師的精神需要,如當教師遇到挫折時多鼓勵,產生迷惘時多點撥,感到委屈時多勸慰,有不同意見時多理解?事實上,如果教師在研究過程中能得到管理者真誠的關懷與理解,即使物質條件欠缺,任務繁重,工作辛苦,也會自覺地克服困難,不顧辛勞地完成研究工作?管理者的關懷是教師在研究中調動主動性的動力? 3、完善教研評價 評價的取向直接影響著每位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熱情?積極性和採取的方式?當前就學校的科研管理方面需要做出的改進:一是要改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中對研究成果的認定,突破以研究成果一定要是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論文或者一定要是研究立項的完整報告的局限,擴大研究成果的認定範圍?只要是教師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日記?教學筆記?教案分析?教學體會?經驗總結?研究對象的個案分析等都應是校本研究成果?二是注重過程的考察?將教師對研究課題的方案設計,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可行,收集的資料是否全面?真實?可靠,採用的方法是否恰當,態度是否端正等納入評價的內容;三是注重研究成果的實效?在教學研究中,可能會出現研究的成果形式不一定完美,但實踐效果卻非常有效,對此的評價,不能只看重成果的形式,主要的是實際效果?四是突出教師在評價事務中的主體地位?民主參與和自我反思?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學研究成為教師職業生活的一部分,實現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發展的目標? 三、專業研究者:加強專業引領 1、轉變角色,平等對話 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在教育變革的時期,如果沒有先進的教育理論的引領,教學研究往往只能停留在一種簡單的?低層次的重複徘徊?專業研究人員相對於一線教師而言,他們的長處在於系統的教育理論素養,有能力也有責任給予教師必要的理論指導和專業引領?但在新課程背景下,應轉變傳統的職業角色和工作方式,以更好地發揮研究?指導?服務等諸多功能?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師應走出「書齋」,密切與基礎教育的工作關係,創新師資培訓的模式,努力使教育理論走嚮應用化?實踐化?教科研部門作為校本教學研究的最直接的專業引領者,更應順應課程改革的潮流轉變職業角色,「由國家課程和教學大綱的詮釋者而成為課程和教學理論的傳播者,由共性化課程的規範者而成為個性化課程催生者,由教師教學水平的鑒定者而成為教師教研自主化發展的促進者?」這樣的專業研究人員,才能成為一線教師的良師益友,這樣的專業引領,才能促進校本教研步入民主?開放與和諧的軌道,最終實現教學與研究並駕齊驅的理想目標? 2、深入教學現場,共同探討對策 校本教學研究是一種實踐性研究,從問題的來源看,主要來自教育教學實踐的需要;從研究的過程看,著重於「做中研」;從研究的目的來看,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所以,專業人員深入教學現場進行指導,是專業引領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受教師歡迎的方式?實踐證明,專業人員與教師共同備課(設計)?聽課(觀察)?評課(總結),對教師的幫助最大?因為,只有當專業研究人員親臨實踐活動發生的現場,通過直接的觀察,對現實中存在的?與教學實踐有關的人?物?事件?活動進行記錄?分析和推論,才能真切地揭示問題的真相,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對策?在這樣的場景中,專業研究人員與教師可以優勢互補,專業研究人員可為教師提供與研究有關的信息資料?方法建議?協助教師有效地處理研究中遇到的困惑與難題;教師也不再是教學研究的旁觀者,局外人,某項研究方案的被動執行者,由於一直生活在「現場」中,對「現場」的了解往往比專業研究者更多一些?更具體一些,並有著專業研究者所沒有的切身體驗,因而具有自己的獨到的研究優勢?專業研究人員如果能夠珍視?利用教師的這種優勢,及時?恰當地給予幫助,不僅能增強教師參與研究的信心,而且由於在研究中解決了自身的教學問題?提高了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可以有效激發教師的研究熱情,挖掘研究的潛能,促進專業化發展?如此,則不僅是教師的幸事,更是教育的幸事?
推薦閱讀:
※教師的「精」、「氣」、「神」
※古箏優秀指導教師——張越
※公開課 | 心理特級教師戴耀紅:孩子早戀了,家長要「裝傻」
※平衡教師男女比例,改待遇也要改教育
※教師指南——拾肆. 這世界會如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