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乾貨」琴鍵上的教養知多少

前幾天有個孩子當著我們的面質問媽媽:「我不想學琴,為什麼逼著我學?」;也經常會聽到琴童家長說「這孩子一到練琴時間就發脾氣」。

按說音樂是調節情緒、陶冶情操最好的良方,為什麼學音樂的孩子反而會那麼容易焦慮?!

當下幾乎所有人都在詬病我們的教育制度,抨擊我們所謂的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我想造成焦慮的深層因素一定有制度和對教育認知的問題。但是,今天我們無意於討論這些宏大的命題。我們只是想通過本文告訴家長,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門課千萬不能缺,那就是——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本文選自付小平博士所著《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一書,有刪節。

如何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情緒要學會管理,而不是發泄!

當今社會流行這樣一句話:「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影響一個人的成才,情商佔80%,智商僅佔20%。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情商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影響因素。

不過,對於愛子心切的父母來說,往往只希望自己的孩子體會到持續的快樂、開心等正面的情緒,不希望孩子經歷憤怒、嫉妒、沮喪、失望、悲傷、焦慮、不耐煩等負面情緒。

有些父母甚至還會給這些負面情緒貼上道德的標籤,如果兩個小朋友因為爭搶玩具發生打鬧,我們總喜歡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而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因為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奪而產生的憤怒情緒,藉由身體語言進行表達的行為表現。

其實,情緒是沒有道德意義上的對錯的。只要我們是正常的人,就不可能避免遇到這些負面情緒。如果孩子無法了解這些感受,他就不能學會認知自己的這些情感,當別人經歷這些情感的時候,他也無法去理解,更談不上管理好自己的這些情感。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只會發泄自己的這些情緒,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學會暫停自己的情緒

「衝動是魔鬼」,我們很多人都深有體會,當人在情緒而非理智操控的情況下,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往往會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情緒激烈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從潛意識做主掌控的「衝動反應」狀態,進入到意識做主掌控的「理性回應」狀態。只有在意識主宰的情況下,人才有辦法去做新的選擇,才能夠有效地去解決情緒問題。

那麼怎麼才能從潛意識狀態,就是情緒控制的狀態進入到理智控制的狀態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會暫停,讓自己先冷靜,然後再處理自己的情緒。比如喜歡在生氣的時候動手打人的孩子,可以讓孩子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預先設置只要舉起手,在腦子裡馬上就會有聲音大聲喊「停」!

我教給伊伊的暫停方式是,讓她給自己設置一句話,當情緒非常激動的時候,就下意識地說:「我很生氣了!」聽到這句話,別人就會明白她快要控制不住了。這句話也是在告訴別人需要趕快離開現場了。

引導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的情緒波動暫停以後,父母就要讓孩子察覺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這就需要父母成為一個積極的傾聽者,認可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壓制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我們還要幫助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找到一些恰當的與情緒對應的詞語,說出自己的感受有利於讓孩子更清楚地識別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教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1、幫助孩子積累表達感受的詞語。

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導師,我們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機會教孩子掌握一些表達感受的詞語,讓孩子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當孩子被作業難住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很鬱悶吧!這道題好像很難」;當孩子被別人欺負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很傷心吧!」;當孩子被誤解時,可以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訴孩子一些關於感受的身體反應。

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基本常識,讓孩子了解當遭遇某種情緒的時候,身體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比如,當人們害羞時,臉會變紅;當人們憤怒時,會咬牙切齒;當人們沮喪時,會垂頭喪氣;當人們高興時,會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可視化材料來幫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通過繪本、視頻、照片或圖片等可視化材料,聲情並茂地告訴孩子別人經歷的不同感受。比如,「這張圖片中的阿姨正在為丟了手機傷心不已,眼淚快要掉下來了」;「電視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媽媽,害怕得大聲哭了」;跟孩子一起讀繪本的時候,可以討論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艾瑪奶奶走了,思達是不是很難過啊」等等。

4、教孩子通過觀察別人的面部表情或身體語言來識別他人的感受。

我們經常會帶孩子出去玩或去超市購物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多留意一些場景,觀察和識別他人的情緒。比如,很多人一起排隊時突然看見有人插隊,讓孩子觀察被擠到後面的人的反應,了解他人生氣的感受。

5、利用機會讓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們既可以利用真實場景,也可以通過玩遊戲的方式,來為孩子創造機會描述自己的情緒。比如,「你是不是還在為弟弟搞亂了你的抽屜難過呢?你生氣了嗎?」;「如果你的金魚死了,會很傷心嗎?」等等。

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不分對錯的,都是人性的體現。任何人都會體會到快樂、痛苦、抑鬱、嫉妒等令人愉悅和令人傷心的情緒。而父母卻往往不希望孩子表達自己的不良情緒,但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孩子就會去壓抑這些不良情緒。

情緒是可以面對的,不需要被壓抑的,是可以被接納的,疏導的。當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情緒,並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調節和控制情緒,孩子的情緒表達就會向良性發展,自控能力就會逐步增強。

讓孩子體驗父母如何管理情緒

言傳身教是訓練孩子管理情緒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們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去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孩子對情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在真實的場景中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在教育女兒的時候,也會遇到情緒崩潰,控制不住的時候。比如,有一次,伊伊對別人出現很不禮貌的舉動,我讓她一個人反思,但是她非但沒有認識到錯誤,反而情緒激烈地說:「你不是我的爸爸了,我沒有爸爸了!」這句話讓我怒火中燒。面對這個令人生氣的場面,我是這樣調節自己情緒的。

首先,我大聲地說:「你這樣說爸爸很生氣」,然後我離開她,讓自己先冷靜冷靜。

其次,當我冷靜以後,我以觀察者的身份重現了當時的場景,當我教育孩子的時候,因為我採取的教育方式,孩子很抵觸,說了很傷人的話。我覺得很生氣,有挫敗感。

接下來,我剖析了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我會有這樣的情緒,是因為覺得她怎麼會這麼沒有禮貌,而且不知好歹,我處罰她了,她還不改正。我其實最需要的是孩子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能改正錯誤。

然後,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女兒不是故意和我作對,是因為我的做法讓她情緒激動,她是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說出那番話的,而且還不是她的真心話。

最後,我的建設性行動是:我要採取一個她樂於接受的方式,讓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能改正自己的錯誤。於是,我改變了最初強硬的讓她自己反省的方式,而是先告訴她爸爸其實很愛她,不能忍受她說的不要爸爸的話。而且,爸爸還很生氣她的不禮貌行為,因為講禮貌是表達對別人的尊重,是每個人都要做到的,我還順勢講了一個沒有禮貌的小猴子的故事。

結果,女兒很配合,她的情緒也完全平復,而且最後我也達到了我的初衷,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願意做出改變。


推薦閱讀:

最貴不過教養
關於教養,看一部《龍貓》就夠了!
最成功的教養風格
每一熊孩子背後都站著撐腰的凶家長
做一個有教養的女人

TAG:教養 | 教學 | 乾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