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千古流傳的《塔木德智慧全書》二

夢的衣裳個人圖書館

根據《塔木德》的教導開展教育

  根據《塔木德》的教導開展教育  作為多年流離轉徙的猶太人,自從公元70年祖國被毀滅以來,一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在漫長的時間裡,一直沒有自己的國土。他們流散到世界各地,與當地人混居在一起,但是儘管經過了無數代,他們仍嚴格地向子孫傳授猶太教的教義。  居住在亞洲的猶太法律專家,為猶太人團體從事社會義務活動的邁克爾·沙皮羅指出:「在猶太教中,有一部匯總了對《聖經》(指《舊約》)進行解釋和研究的偉大著作《塔木德》。這是一部我們猶太人作為生活規範的重要書籍。對沒有自己的祖國併流離失所的猶太人來說,《聖經》和《塔木德》就是祖國。孩子們從父母那裡接受關於戒律和生活習俗的教育,並在猶太教會中接受拉比(猶太教教士)的教導。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就會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猶太人。」  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塔木德》常被加上新的內容。猶太人成功的秘密之一就隱藏在《塔木德》中。在猶太人家庭中,孩子到了七八歲的時候,母親肯定會問孩子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猶太人就是根《塔木德》的教導開展教育的。猶太人成功的第一個關鍵就是重視教育。  猶太男孩一到13歲,就要參加被稱為「巴·米茨瓦赫」的成人禮儀式,自己選擇《聖經》中的一節,在眾人面前宣讀。不僅是讀,還必須闡述自己對這節經文的解釋。雖然剛剛13歲,但已經被要求發表獨立見解了。  被譽為「以色列之父」的本一古里安曾說過:「如果要讓我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猶太史的基本內容,我就用這麼幾個字:質量勝過數量。」確實如此,以色列的富強是和猶太人的高素質、猶太移民帶來的先進文化、猶太人重視教育的傳統以及全世界猶太人的慷慨解囊分不開的。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口素質,人口素質提高了,國家自然也就強大了。  早在以色列建國前,猶太復國主義就把教育作為復國的重要手段,當時的一個提法就是「文化猶太  復國主義」,因此以色列建國前就出現了兩所大學和若干中小學校。之後,以色列歷屆政府將教育  立國和科技立國作為國家興亡根本。本一古里安說:「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梅厄夫人說:「對教育的投資是有遠見的投資。」夏扎爾也曾說過:「教育是創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曾擔任總統,退下來後去當教育部長的納馮更直截了當地說:「教育上的投資就是經濟上的投資。」  以色列的第一任總統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魏茲曼。剛建國,還在炮火隆隆聲中,以色列的首任教育部長蓋爾,叫來了他的秘書艾德勒。  「艾德勒,我們一起來草擬教育法,必須強迫3歲到15歲的孩子們,讓他們接受免費教育。  」  「免費!?」艾德勒驚愕不已,要知道,立國之初的以色列尚處在戰火之中,戰爭的經費都是美國人提供的,而當時整個教育部只有蓋爾和艾德勒兩個人,唯一的財產是一架破打字機。「是的!免費!」蓋爾堅定地回答,「我們處在敵人的包圍之中,背靠地中海……,我們必須培訓高素質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對付幾十倍於我們的敵人。」  蓋爾激動地說:「我們要建立一個歷史博物館。讓孩子們知道3000年前聖殿被羅馬人毀掉的悲劇,讓他們知道在二戰中猶太人被屠殺的事實,知道那些毒氣室、骷髏、鮮血和希特勒。」  當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後,蓋爾和艾德勒擬出了以色列的義務教育法。  第二年,這部法律在以色列議會全票通過。  正是對教育的重視,使以色列在許多方面都處於世界前列。  

智慧是人生無價的財富

  二、《塔木德》的思維智慧——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角度  智慧是人生無價的財富  《塔木德》上說:「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  二戰期間,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一個猶太人對他的兒子說:「現在我們唯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一加一等於二的時候,你應該想到大於二。」納粹在奧斯維辛毒死了幾十萬人,父子倆卻活了下來。  1946年,他們來到美國,在休斯敦做銅器生意。一天,父親問兒子:「一磅銅的價格是多少?」兒子答道:「35美。」父親說:「對,整個得克薩斯州都知道每磅銅的價格是35  美分,但作為猶太人的兒子,應該說35美元。你試著把一磅銅做成門把看看。」  20年後,父親死了,兒子獨自經營銅器店。他做過銅鼓,做過瑞士鐘錶上的簧片,做過奧運會的獎牌。他曾把一磅銅賣到3500美元,這時他已是麥考爾公司的董事長。然而,真正使他揚名的,是紐約州的一堆垃圾。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好幾個月過  去了,沒人應標。正在法國旅行的他聽說後,立即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後,未提任何條件,當即就簽了字。  紐約許多運輸公司對他的這一愚蠢舉動暗自發笑。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就在一些人要看這個猶太人的笑話時,他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把水泥塊和木頭加工成底座;把廢鉛、廢鋁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最後,他甚至把從自由女神身上掃下的灰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不到3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元現金,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1萬倍。  生在猶太家庭里的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負責啟蒙教育的母親們幾乎都要求他們回答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了,你的財產就要被人搶光,那麼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孩子們少不更事,天真無知,自然會想到錢這個好東西,因為沒有錢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也有孩子說要帶著鑽石或者其他珍寶出逃,有了它,還愁缺啥?可這些顯然不是母親們所要的答案。她們會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要是孩子們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  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在聰穎、精明的猶太人眼裡,任何東西都是有價的,都能失而復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無價的財富,它引導人通向成功,而且永不會貧窮。  決定正確決策和行動的是明智    《塔木德》說:「理智是神和人之間的一個媒介。」「禮貌是一切美德的起源;忠誠是它們的原則;明智則是它們的條件。」  明智本身是不是一種美德?傳統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對現代人來說,它不是屬於道德,而是屬於心理學;不是屬於責任,而是屬於算計。康德已經不把它視為一種美德了,他解釋說:這只是高明的或巧妙的自愛,當然無可指責,但是沒有道德價值,也沒有其他作用,即使有也只是假定的。關心自己的健康是明智的,可是誰能把它看成是一種價值呢?明智會帶來過多的好處,以至不能算是道德;責任過於絕對,不能算是明智。不過這裡康德的觀點是否最正確,都是無法肯定的。因為也是他從中得出結論,認為誠實是一種絕對的責任,  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甚至如他舉的例子——即在您的朋友受到追殺,而兇手們問您這個人是否藏在您家裡的時候也是如此),也無論會造成什麼後果:即使是為了救一個無辜者或者自己逃命,也寧可不明智而不能不履行責任!這正是我們無法接受的,因為我們不能充分相信這種絕對,以至為了它而犧牲我們的生命、朋友或同胞。  「明智」一詞似乎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紀,差不多在柏拉圖的著作里就能看到,它在斯多葛主義里成為經典,後來主要通過西塞羅傳入了西方人的思想,並相應地採取適當的行動。  這就是人們可以稱之為情理的東西,不過它是要為一種善意服務的。或者稱之為智慧,不過是有道德的智慧,明智正是以此調節其他的一切美德:沒有它,任何美德都不知道該做什麼,不知道怎樣達到所追求的目的(善)。  在勇氣、正義、明智、節制四德中,明智應該引導另外三種:沒有它,勇氣、正義和節制都不知道該做什麼和怎樣去做,就會成為盲目的或不明確的美德(義士愛義,卻不知道在實踐中如何去實現它;勇敢者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勇,等等),正如沒有它們,明智就是空洞的,或者只不過是機靈一樣。明智含有某種謙虛或工具的意思:它為之服務的不是自己的目的,只是手段的選擇。然而正是這一點使它變得不可取代:任何行為、任何美德——任何行動中的美德——都不能夠放棄它。明智並不佔統治地位(正義更有價值,愛更有價值),但是起著管理的作用。不過,一個無人管理的王國會成為什麼樣子呢?熱愛正義不足以成為義士,熱愛和平也未必就是和平主義者。要想成為義士與和平主義者還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做出正確的決定,採取正確的行動。而決定這一切的是明智,正如實行這一切的是勇氣一樣。  明智的人,通過對利弊的比較和考察,選定應該以何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它甚至比哲學更珍貴,而且正是由它才產生了其他一切美德。如果不會生活,真實有什麼用處?如果不能公正地行事,正義有什麼用處?如果它什麼都不會帶來,人們為什麼還要它?明智好比一種真實的(而不僅僅像禮貌那樣是表面的)處世之道,它也是一種享受的藝術。我們有時拒絕許多快樂,因為它們會帶來更多的煩惱。但如果這種煩惱能使我們避免更大的痛苦,或者得到一種更強烈或更持久的快樂,我們又會尋找它。舉例來說,我們去看牙醫或者去工作,並非總是為了快樂,而是為了一種明智地預見到或盤算過的、往往是延遲的或間接的快樂(即避免或取消了一種痛苦)。它永遠是有時間性的、往往要等待時機的美德。因為明智重視未來,這就要靠我們去面向未來(因此它不是屬於希望,而是屬於意志)。所以像任何美德一樣,它是現在的美德,然而是預測的或有預見的。明智的人關心的不但是發生的事情,而且是可能發生的事情,是既專心,又注意。人不能生活在片刻之間,不能始終走最短的路去追求快樂。現實有著強加於人的規律、障礙、曲折。明智是對此予以重視的藝術,是清醒而合理的慾望。明智使行動避免衝動,使英雄不會頭腦發熱。  

凡事都有解決的竅門

  凡事都有解決的竅門  《塔木德》上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凡事都有解決的竅門。」  有一天,兩個妓女來見所羅門王,站在他面前。其中一個說:「陛下啊,這女人跟我住同一個屋子,我在家生孩子的時候,她正住在那裡。我生了一個男嬰,兩天後她也生了一個男嬰。這屋子裡只有我們兩個,沒有別人。一天晚上,她不小心壓死了自己的孩子,就半夜起來,趁我熟睡時抱走我的孩子,放在她床上,然後把她那死了的孩子放在我的床上。第二天早晨,我醒來要給孩子餵奶,發現他已經死了,再仔細一看,才知道那並不是我的孩子。」    另一個女人說:「不!活著的孩子是我的,死的才是你的!」  第一個女人回答:「不!死孩子是你的,活著的是我的!」  她們在所羅門王面前就這樣爭辯起來。  所羅門王心想:「既然她們都說活孩子是自己的,死孩子是對方的,那麼……」他對左右說:「拿一把刀來!」左右的人把刀拿進來;王下令說:  「把這活著的孩子劈成兩半,一半給這個女人。一半給那個女人!」  那孩子的母親心疼自己的兒子,就對王說,「陛下,千萬不要殺這孩子!求你把他交給那女人好啦!」  另一個女人卻說:「不必給我,也不要給她,把這孩子分成兩半吧!」  所羅門王說:「不可殺死這孩子!把她交給第一個女人,因為,她才是孩子的真正的母親。  」  以色列人聽說所羅門這種英明的裁決,都非常敬佩他;他們知道上帝賜給他智慧,使他公平地審判案件。所羅門確實不愧為睿智的君王,眉頭一皺,就解決了一樁棘手的疑案。  那個「惡毒」的妓女,不僅想奪人之愛,而且還想將孩子一分為二,以求心理平衡。但上帝是公正的,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當然,凡事都有解決的竅門,只要我們肯動腦筋,勤於學習,也會像所羅門王一樣充滿睿智。  把能砸碎障礙的石頭當作鑰匙    《塔木德》上的一句著名的格言是:「開鎖不能總用鑰匙;解決問題不能總靠常規的方法。  」  兩個兒子大了,猶太富翁老了。  這些日子富翁一直在苦苦思索,到底讓哪個兒子繼承遺產?富翁始終拿不定主意。  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時代,他忽然靈機一動,找到了考驗他們的好辦法。  他鎖上宅門,把兩個兒子帶到一百里外的一座城市裡,然後給他們出了個難題,誰答得好,就讓誰繼承遺產。  他交給他們一人一串鑰匙、一匹快馬,看他們誰先回到家,並把宅門打開。  馬跑得飛快,所以兄弟兩個幾乎是同時回到家的。  但是面對緊鎖的大門,兩個人都犯愁了。  哥哥左試右試,苦於無法從那一大串鑰匙中找到最合適的那把;弟弟呢,則苦於沒有鑰匙,  因為他剛才光顧了趕路,鑰匙不知什麼時候掉在了路上。  兩個人急得滿頭大汗。  突然,弟弟一拍腦門,有了辦法,他找來一塊石頭,幾下子就把鎖砸了,他順利進去了。  自然,繼承權落在了弟弟手裡。  猶太人自古就懂得,人生的大門往往是沒有鑰匙的,在命運的關鍵時刻,人最需要的不是墨  守成規的鑰匙,而是一塊砸碎障礙的石頭!現代猶太人也非常精於此道。  1956年10月,以色列軍隊企圖奪取西奈半島,而首要目標是埃及軍隊的核心要塞——米特拉山口。埃及駐西奈半島守軍將領當然也十分明白,一旦米特拉山口失守,那麼西奈半島也就難以維持了。因此,他們除了派重兵鎮守山口外,還在旁側地帶駐軍策應,以備不測。  「以我們目前的守備力量,我想,米特拉山口在我們手中是萬無一失的了。」山口埃軍守各部隊首領這樣向上司說道。  10月的一天,米特拉山口的埃軍陣地上空,突然出現了四架以色列野馬式戰鬥機。「不好,敵人要來偷襲我們。全體進入陣地,準備戰鬥!」指揮員下達了作戰命令。埃軍士兵紛紛進入隱蔽掩體,舉起自動步槍,架起高射機槍,準備射擊。可是,那以色列戰鬥機並沒有對埃軍陣地用機槍掃射,也沒有投下炸彈。它們轟鳴著,一忽兒猛然掠地俯衝,一忽兒又直插雲霄。低飛時距地面不過4米高,而升起時又不見了飛機的蹤影。  埃軍官兵對以色列戰鬥機的這種奇怪舉動一時目瞪口呆。  「不要傻看了,快打電話向上報告吧!」不知是誰提醒了一下,於是官兵慌忙搖起電話,準備向上司報告。可是搖了半天,一部電話機也聽不到聲音。  「哦,是那幾架該死的飛機把我們的電話線給割斷了。這可怎麼辦呢?」  事情正是這樣,以軍用飛機的螺槳和機翼將埃軍的電話通信線切斷了。  埃軍官兵一下子陷入了極大的驚慌之中,這時,一場大戰開始了……  6個人可以披一塊頭巾祈禱    《塔木德》上說:「6個人可以披一塊頭巾祈禱。」猶太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不僅領會了敬奉上帝的要求,還能挖掘出更多的意義。  二戰期間,波蘭已落入希特勒的魔爪,鄰近的小國立陶宛也在虎口邊上。  於是,立陶宛的猶太人紛紛逃離,經日本遷往他國。  一天,日本政府機關的函電審查官,前往日本猶太人委員會調查一個猶太拉比卡利什發往立陶宛的一個函電的內容。電文上寫著:「6個人可以披一塊頭巾祈禱。」委員會主席阿南也不知該電文是什麼意思,只好解釋說:「這次的是一個宗教禮儀上的問題。」  審查官聽了這番話,覺得有理,就讓他把電報發出去了。  後來,阿南終於找到那位可敬的拉比,向他詢問「6個人可以披一塊頭巾祈禱」的意思。  拉比卻用深沉而悲哀的目光久久地凝視著他,然後說:「你難道沒聽說這句有名的《塔木德》里的格言嗎?6個人可以用一份證件上路。」  阿南這才恍然大悟。卡利什拉比剛剛離開歐洲來到日本,他關心著立陶宛的猶太同胞。他知道,日本的邊境上辦簽證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於是,他就給立陶宛的同胞建議,6個本來不屬於一家的人可以作為一個家庭申請簽證,以便更多的猶太人可以藉此離開。  日本人沒研究過《塔木德》,就連猶太人委員會的主席阿南也搞不懂拉比的建議。所以,當一個又一個猶太人的「6口之家」通過各種途徑踏上日本列島時,日本人只會驚嘆猶太人在家庭中的高度同一性,根本想不到猶太人的家庭人數竟是由日本的入境管理條例所決定。這確確實實是鑽了日本法律的一個大空子!  獨立思考,懷疑一切  

《塔木德》有這樣一段案例

  《塔木德》有這樣一段案例:  教士問:「有兩個猶太人從高大的煙囪里掉下去,一個滿身臟,一個很乾凈,誰會去洗身子呢?」  年青人說:「當然是滿身髒的人!」  教士說:「你錯了!滿身髒的人看著很乾凈的人想:我身上一定也是乾淨的;很乾凈的人看著滿身髒的人想:我身上一定也是滿身髒的。所以,是很乾凈的人去洗身子!」  教士接著問:「兩個人後來又掉進高大的煙囪,誰會去洗身子呢?」  年青人說:「當然是那個很乾凈的人!」  教士說:「你又錯了!很乾凈的人在洗澡時,發現自己並不臟;而那個滿身髒的人則相反。  他明白了那位乾淨的人為什麼要洗澡,所以這次他跑去洗了。」  教士再問:「第三次從煙囪掉下去,誰又會去洗澡呢?」  年青人說:「當然還是那臟身子的人。」  教士說:「你又錯了!你見過兩個人從同一個煙囪掉下去,其中一個乾淨,一個髒的嗎?  這就是《塔木德》的精髓,鼓勵人們獨立思考,不給人們權威性解釋,學生必須融會貫通發表自己的見解。  猶太人中的傑出代表,馬克思,就是依靠「獨立思考」、「懷疑一切」的精神留名青史的。  馬克思生活在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空前激烈,工人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現實鬥爭迫切需要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我們可想而知,和那個藐視昏昏噩噩、無所事事的安寧相比,遵照「懷疑一切」這個不妥協法則,自然探求生活中各種現象的人物,該具有何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氣魄!馬克思早在剛剛開拓自己道路的時候就曾斷言:只有「批判舊世界」,才能創立新世界。馬克思所開拓的嶄新的方向,不是那種妄圖建立「供未來各個世紀使用的一勞永逸」的學說,他認為自己的迫切任務是:「無情地批判現有的一切。所謂無情地批判,就是要有兩個不怕:一不怕現有的結論;二不怕觸犯最高權勢」,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指明方向,打碎舊世界。  馬克思探索偉大的人類真理和正義的人類世界,引導線正是從這裡開始的。他的懷疑,總是有所發現;他的批判,總是有所創見。批判、批判、批判!他每部著作的封面上都寫著這樣響亮的、充滿戰鬥性的字句:馬克思25歲時撰寫的第一部著作便定名為《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作品《神聖的家族》,副標題也尖銳地提出:《對批判的批判所進行的批判:反對布魯諾鮑威爾及其同夥》。再有《德意志意識形態》,這是一部制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著作,目的是「批判以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種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資本論》的序言也定名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連《資本論》本身也有第二個名稱,即《政治經濟學批判》。革命的科學唯有經過無情的批判,才能在已有結論面前立於不敗之地。再痛苦的真理,也比那些安慰人心的自欺欺人之談甜得多。縱觀馬克思主義,正是在批判中誕生,又是在不斷的批判中豐富和發展。這就不難理解當他心愛的女兒問「您的座右銘」時,他毫不猶豫地寫下「懷疑一切」了。  得益於傳統而不受傳統思想的禁錮    一位學者指出:許多猶太的天才思想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猶太傳統的叛逆。斯賓諾莎因其異端思想而被開除教籍,海涅放棄了猶太教而改基督教,馬克思在6歲時接受過基督教的洗禮而後來成為無神論的旗手,弗洛伊德並不信仰猶太教,柏格森夢寐以求的是加入天主教,赫茨爾、胡塞爾,尤其是維特根斯坦則似乎沒有表現出對猶太教的任何感情。其他的思想家如斐洛、邁蒙尼德、門德爾松、科恩、布伯等,雖然堅持猶太教的信仰,但是無不對當時正統宗教提出了質疑、非議和改造。這提示我們:缺乏叛逆精神而固守在傳統之內的猶太人不可能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換言之,自己不首先成為世界主義者,其思想就不可能跨越民族和傳統的藩籬而成為世界級的思想家。  然而,他們又是傳統的受益者。他們得益於傳統,所以酷愛學習。猶太經典《塔木德》中有一篇《先賢遺訓》,其篇幅不過幾十頁,而其中教導猶太人勤奮學習的地方卻隨處可見。猶太人重視教育,視師如父,喜歡藏書、酷愛讀書是有名的。被流放到英國的馬克思有時曾困窘到衣食無著,然而,他依然堅持到大英博物館刻苦讀書,以至在地板上「永遠」地留下了他的腳印。斯賓諾莎被開除教籍後孤身一人,貧困潦倒,靠磨製鏡片為生,但他對學習卻孜孜不倦,最終以空前絕後的幾何學方法著就獨特的體系,成為卓然大家。……不論是在當年的納粹德國,還是在今天猶太人最集中的美國,猶太人受教育的水平都是最高的。有誰能說,猶太人之所以出了這麼多思想家,不是得益於其酷愛學習的傳統呢?  他們得益於傳統,所以最富有批判和挑戰精神。《聖經》先知書中記載了諸多猶太先知的言行。先知被認為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他們抨擊朝政,針砭時弊,預言未來。疾惡如仇、無私無畏是其典型的品質。先知精神遺傳給了後來者,包括那些離經叛道的猶太人。且不說斯賓諾莎是第一個以歷史的方法批判《聖經》的哲學家,也不談馬克思不僅對資本主義社會使用「批判的武器」,而且身體力行地訴諸「武器的批判」,只要稍稍提及弗洛伊德的「泛性主義心理學」,馬爾庫塞、弗洛姆等的社會批判理論,波普在「證實原則」一統天下的英美哲學界獨樹一幟,偏要主張「證偽主義」,就足見其銳利的批判眼光和「反潮流精神」了。隨波逐流者是不會成為世界級思想家的。  他們得益於傳統,所以自信而又自強。按希伯來《聖經》,上帝與以色列的三位始祖以及摩西立約,賜給他們「流著奶和蜜」的土地,佑助他們子孫繁茂,啟示給他們十誡等613條律法,從而使以色列人成為「上帝的選民」。誠然,如猶太人自己強調的那樣,「選民」不是一種特權,而是一種責任和義務。然而,誰也無法否認,選民意識體現了以色列人與上帝的特殊關係,使之具有一種「天降大任」、「捨我其誰」的神聖使命感。正是這樣的選民意識和由之而來的使命感成為歷代猶太人的精神支柱,使他們能夠在極端困苦的歲月里充滿自信,能夠以難以想像的堅韌不拔的毅力,發憤圖強,自強不息,克服了曆數不盡的困難和障礙,從而成就非凡。是的,有不少猶太人思想家並不欣賞「選民」概念,但是,有誰能夠否認他們從其先輩、家庭和文化傳統中,通過耳濡目染的熏陶,接受了選民的精神和使命意識,並使之成為激勵他們取得輝煌成就的動力呢?  懷疑比盲目信仰更值得肯定  

《塔木德》中引用了這樣一個故事

  《塔木德》中引用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烏斯地有一個人名叫約伯。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為此,一直得到上帝的賜  福,生有7個兒子,3個女兒。家產豐饒,有7000頭羊、3000頭駱駝、500對牛、500頭母驢,還有許多男僕婢女。在東方人中,約伯是第一個大戶人家。  約伯雖然十分謹慎地侍奉上帝,有一天還是突遭橫禍,而這無端之禍竟然還是來自於上帝。    上帝在魔鬼撒旦面前因為約伯的虔誠而自豪。撒旦卻認為,約伯之侍奉上帝,只是因為上帝賜福於他;如果上帝毀了約伯的家產子女,約伯必當面棄掉上帝。  上帝一時爭勝心起,便將約伯交在撒旦手裡,隨他處置,以便從無端遭禍的反應中,驗看約伯是否真的虔誠。  於是,在一天之內,約伯的牛羊驢和駱駝被人搶去的搶去,被火燒死的燒死,全部子女也在吃飯時因狂風吹塌巨房而被壓死。  約伯突然遭此大變故,卻沒有改變他的虔信。  上帝為此在撒旦面前大大地炫耀。撒旦卻回答說,這些毀掉的,都是身外之物;要是傷了約伯的身體,他一定會棄掉上帝。  好勝的上帝便又將約伯的身體交付撒旦處置。  於是,約伯從頭到腳長出了毒瘡,整天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身體。妻子勸他棄掉神,死了吧。約伯卻認為,人可以從神手裡得福,也可以從神手裡得禍,堅持不改自己的虔信。  後來來了三位朋友,想安慰他,看到他的這副慘狀,都放聲大哭,陪著約伯一聲不吭地坐了七天七夜。  到此時,約伯終於開口抱怨,詛咒自己,而這三位朋友則輪番勸說他。  這些對話,佔了整卷《約伯記》的主要篇幅,概括起來就是:約伯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沒有行惡事,何以突然遭此慘禍?上帝降禍於他,究竟為的何事?為什麼不給他說明,也不給他一個辯白的機會?惡人得福,義人遭禍,上帝行事究竟有沒有道理?  而朋友們的勸解都是,上帝善惡必報,約伯必有罪惡,才會招致如此之禍,上帝不會不公道。  由於三個朋友沒有一個說服得了約伯,故事中又突然插進了一個布西人以利戶,他滔滔不絕地批駁了約伯,意思無非是,作為一個人,約伯根本不可能知道全知全能的上帝的道理。  以利戶的長篇大論剛說完,上帝就在旋風中出現,並對約伯痛加訓斥。  可上帝隻字未提約伯遭禍的理由,只是大談了一番自己的全知全能,以及對比之下約伯的無知無能。  約伯一見上帝顯現,馬上轉過意來、虔誠懺悔,再無一點怨意。  有意思的是,接著,上帝卻說,約伯的三位朋友所說的維護上帝公正形象的話,還不如約伯的抱怨正確,令他們去到約伯那裡獻上燔祭,否則,就要向他們發怒氣。  最後,上帝重新賜福給約伯,讓他重新生了七子三女、家產則增加了一倍。約伯自己又活了140年,直到年紀老邁,滿足而死。  從這篇議論風生的《約伯記》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充分體現猶太民族智慧的若干獨特的觀念和思路。  約伯懷疑上帝的公正,而三個朋友維護上帝的公正,結果反倒是約伯的懷疑比三個朋友的維護來得正確。這決不能理解為上帝承認自己的非公正,而只能理解為約伯所懷疑和三個朋友所維護的「對象」有問題。  約伯懷疑的不是上帝本身,而是他所知曉的上帝的道理。三個朋友維護的,也只是他們所知曉的上帝的道理。然而,以人類的這點智慧怎麼能保證他們所知曉的上帝的道理便是上帝的真正道理呢?  既然不是真正的道理,那麼對這種道理加以懷疑,當然要比對其加以維護來得正確。因為懷疑還可能引發出對真正道理的認識或接近之,而維護則只能永遠停留在這一純屬誤解甚或曲解的境地。  猶太人特別注重研習《托拉》(律法書),注重從「成文」《托拉》中重新發現「子虛烏有」或至少已像聲波消失在空氣中一樣的「口授」《托拉》,甚至主張人在來世所能享受的最大幸福,乃是同上帝本人一起研習《托拉》,其中所包含的,就是這一「懷疑比盲目信仰庸俗化道理來得正確」的道理。  可以說,那種庸俗化的道理,已跡近於偶像,因為它已經成為某種刻板模式,其信奉者也跡近於偶像崇拜,而偶像崇拜正是猶太人最為反對的,「摩西十誡」中就有「不可造偶像」的律條。  猶太民族把「真正的道理」抬高到這般玄而又玄的高度,既從根本上否定了人僭越上帝的可能,同時也給予人根據現實需要而構想種種道理的「意志自由」和「思想自由」。這種「適度的開放性」正是猶太民族在固守一本不變的《聖經》的同時,卻能始終跟上時代步伐甚至走在時代最前列的根本奧秘所在!  越是「不可能的」事做起來越順當    《塔木德》上說:「世間的事非常奇怪,越是人們認為不可能的,做起來越順當。」據說,猶太人哥倫布經常引用這句格言。  1485年5月,哥倫布到西班牙去遊說:「我從這兒向西也能到達東方,只要你們拿出錢來資助我。」當時,沒有一個人阻止他,也沒有人刺殺他,因為當時的人認為,從西班牙向西航行,不出五百海里,就會掉進無盡的深淵,到達富庶的東方,是絕對不可能的。  可是,在他第一次航行成功,第二次又要去的時候,不僅遇到了空前的阻力,而且還有人在大西洋上攔截,並企圖暗殺他。至於原因,非常明確,因為沿這條航線絕對能夠到達富庶的東方,他再去一回,那兒的黃金、瑪瑙、翡翠、玉石、皮毛、香料,就會使他富比王侯,不可一世。  越是人們認為不可能的,做起來越順當。這一道理,在哥倫布死後就被人遺忘了。直至五百年後,在華爾街上,才被一位名叫巴菲特的美國人發現。  1973年,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認為,曼圖阿農場的股票能夠復甦;有的甚至認為,曼圖阿不出三個月就會宣告破產。然而,巴菲特不這樣看,他認為,越是在人們對某一股票失去信心的時候,這隻股票越可能是一處大金礦。果然,在他以每股5美分的價格買入一萬股之後,不到五年,他就賺了4700萬美元。眾所周知,現在他已是緊排比爾·蓋茨之後的大富翁了。  哥倫布所發現的那個道理,前不久又被一個人發現。他是法國的一位小男孩。這個小男孩7歲時,創辦了一個專門提供玩具信息的網站。當時,沒有一個人把他放在眼裡,沒有一家同類的公司視之為敵,也沒有哪家行業公司會來找他簽訂行業約束條款。他們認為,那個網站只是一個孩子的遊戲,成不了什麼氣候。  誰知結果卻出人意料,這位小男孩不僅把網站做大了,而且在他十歲時,就通過廣告收入,成了法國最年輕的百萬富翁。  越是一般人認為不可能的事,越是有可能做到。這話確實很有道理。大家都認為不可能,必然誰也不去關注,誰也不去攻擊,誰也不去設防;再者,不可能實現的事,一般都沒有競爭對手,第一個去做的人正好可以獨自乘虛而入。  另外,一般人認為不可能的事,肯定是件十分困難、甚至是難以想像的事。因為太難,所以畏難;因為畏難,所以根本不去問津。不但自己不去問津,甚至認為別人也不會問津。  猶太人相信,世界上真正的大業,都是在別人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完成的;在人類一步步從過去走向未來的過程中,不可能的事,一件還沒有。既避開合同的漏洞又不違約

  有一次,洛克菲勒想在巴容縣鋪一條與競爭對手平行的油管,但對手已讓縣議會通過一個「除了已經鋪好的油管外,不許其他油管路經巴容縣」的議案。他苦思一計,一夜之間鋪管完畢。  次日,面對控制他的縣當局及媒體記者,他說:「希望大家到現場參觀一下,以判定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管是否已經鋪好。」結果令自知議案不嚴密的縣當局啞口無言。猶太商人像這樣鑽法規空子的事例很多。馬克思曾說過「猶太人的狡猾手法,就是狡猾地規避這些法律」。    在「鑽空子」方面,卓別林也曾有過一次上乘表演。  《大獨裁者》是卓別林的第79部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有聲片。他在1938年開始為拍片秘密做準備。1939年1月1日,卓別林著手編寫劇本,三個月後即告完成。同年六月,他公開向報界透露片子的內容。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希特勒的侵略魔爪伸向歐洲各地。這個現實生活中的獨裁者聽說要開拍一部公開諷刺他的影片,氣急敗壞地叫囂:「把那個骯髒的猶太人抓來絞死。」  納粹德國的駐美使館向好萊塢發出通牒,威脅說,如果卓別林的拍片計劃不受阻止,納粹德國將抵制美國好萊塢的全部影片。同時,卓別林也收到許多恐嚇信,揚言要處死他。但是,卓別林毫不畏懼地說:「讓這些狗去狂叫吧!」  1939年9月7日,《大獨裁者》正式開始拍攝。  《大獨裁者》開始的名字是《獨裁者》。它改名還有一段故事呢。  卓別林帶著演員前往外地拍攝外景。正當工作緊張的當兒,忽然,派拉蒙電影公司向卓別林寫信說,《獨裁者》的題目原是他們的專利品,因為他們有過一個劇本,題目就叫《獨裁者》。  卓別林感到事情節外生枝,很有些棘手,便派人前去跟他們談判。談來談去,對方堅持不肯退讓,除非將劇本的拍攝權交給他們,否則決不罷休。  不得已,卓別林只得親自找上門去,好言好語地同他們商量。可是派拉蒙公司堅持,如果卓別林不肯出讓拍攝權,又要借用《獨裁者》這個題目,那就必須交付2萬5千美元的轉讓費,否則就要以侵犯版權罪向法院提出訴訟。  硬也不行,軟也不是,感到左右為難的卓別林靈感爆發,機智地在《獨裁者》前面添了一個字,使得派拉蒙公司勒索2萬5千美元的計劃頓時化為泡影。  原來,卓別林添上了一個「大」字。按卓別林的解釋,那部電影的題目加了「大」字,成了《大獨裁者》,就不是派拉蒙公司劇本所意味的一般獨裁者了。兩者之間有了質的區別,怎談得上侵犯專利權呢?  《大獨裁者》1940年10月15日正式公映。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光明與黑暗交戰的關鍵時刻,卓別林用自己的影片為反法西斯鬥爭做出了貢獻。  既避開合同的漏洞又不違約    從前有個國王,他只有一個女兒,長得聰明美麗,深受國王喜愛。  一次公主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束手無策的御醫告訴國王,除非得到神葯,否則公主就沒救了。  國王焦急萬分,趕緊貼出布告:任何人只要能治癒公主的病,不僅公主可以嫁給他,而且還立他為王位繼承人。  在遙遠的地方有弟兄三人,其中老大有一個千里眼望遠鏡,正巧看到了國王的布告。他便同兩位兄弟商議,要去治好公主的病;兩個弟弟也各有寶物:老二有一塊會飛的魔毯,可作交通工具;老三有一隻魔力的蘋果,不管什麼病,吃了這個蘋果馬上就會痊癒。  三兄弟商量好後,就一起飛往王室。公主吃了蘋果後,果然疾病痊癒。  國王欣喜若狂,立即命令準備宴會,向全國宣布新駙馬。  可是,國王只有一個女兒,而治病的卻是三人,從生活實際和猶太律法上都不允許「一女事三夫」,那麼究竟讓公主嫁給誰呢?  老大說:「如果不是我用千里眼看到布告,我們也不會想到這兒為公主治病。」  老二說:「如果沒有魔毯,這麼遠的地方,怎麼能來得了呢?」  老三說:「如果沒有魔力蘋果,即使來了,也治不好病。」  這個問題使國王很為難,公主既不能嫁給三個人,又不能單獨嫁給其中一個人,否則就是對其他兩人的失信。違約同樣是猶太律法所不允許的。那麼,只能說布告上的內容有漏洞,若想圓滿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避開漏洞。  國王經過深思熟慮,最後選定了拿蘋果的老三為駙馬。  國王認為,有千里眼的老大,仍然擁有千里眼;有魔毯的老二,仍然擁有魔毯;只有老三將蘋果給公主吃了,最後什麼也沒有了。根據《塔木德》律法:「當一個人為一人服務時,最可貴的還是把一切都奉獻出來的人。」這就是國王為了避免違約,而又避開合同的漏洞所尋求的一條標準。即不看誰對治病的貢獻大,而只看誰奉獻得多。  

事實的真相往往並不是黑白分明的

  事實的真相往往並不是黑白分明的  《塔木德》上說:「有些爭論連上帝都無法裁決。」  以利澤拉比與同道們在一個複雜的律法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爭論。以利澤拉比引用了各種論據,就是不能使同道們信服。最後,以利澤拉比只能要求神來干預以證明他的正確。  以利澤拉比大聲說道:「如果律法同我的觀點一致,就請這棵角豆樹為我證明!」  於是,角豆樹移動了100尺。  然而,同道們卻說:「角豆樹作不了證。」  以利澤拉比又大聲說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觀點一致,就請這小溪之水為我證明!」  於是,小溪便離開原來的河道,往後退了一段。  然而,同道們卻說:「河道作不了證。」  以利澤拉比又大聲說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觀點一致,就請學院的圍牆為我證明!」  於是,學院四周的牆開始崩裂,眼看著就要倒塌。  這時,約書亞拉比喝道:「研究《托拉》的學者們爭論,與你圍牆何干?」  出於對約書亞拉比的尊重,圍牆沒有倒塌;但出於對以利澤拉比的尊重,牆也沒有恢復原狀,就一直這麼傾斜著。  最後,以利澤拉比只好禱告:「要是律法同我的觀點一致,就請上天為我證明!」  於是,天上傳來了聲音,宣告道:  「你們同以利澤拉比爭論什麼?律法同他的觀點是一致的。」  約書亞拉比聞聲站了起來,當即宣布:  「不是在天上。」  約書亞拉比的這句話,語出《聖經·申命記》:「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誡命,不是你難行的,也不是離你遠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說,誰替我們上天取下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  顯然,此話本意應是:上帝的誡命不是世人難以遵守的,不像天上之物不可企及。  那麼,這句話用在這兒又是什麼意思呢?  傑勒米亞拉比解釋道:「《托拉》早已在西奈山上給予了以色列人,我們對天上的聲音已不再關心。因為上帝早在西奈山上就寫下了:必須贊同大多數人的意見。」  猶太人認為,在很多時候,事實的真相往往並不是黑白分明的,不同人的觀點可能存在分歧,這並不意味著其中一定有某個人的觀點錯了,必須做出某些改變——經常的情況是:每個人都可以堅持自己的看法。  巧妙地解決交織著矛盾的問題    《塔木德》上說:「知道什麼問題最好不回答,也是一種智慧。」  中世紀時,有個埃及國王接連打敗了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的王國。但他連年用兵,國庫快空了;此時,又急需一筆巨款,卻發現再也拿不出錢了。他的主意打到了猶太富翁麥啟士德的身上。但他知道猶太人決不會輕易出錢,得做個圈套讓他鑽才行。國王思索了好久,總算想出了一個妙計——  他把麥啟士德請進宮,擺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過三巡,國王噴著酒氣向富翁請教道:「麥啟士德先生,聽說您學識淵博,智慧過人,我想藉此機會向您討教一個問題。」  麥啟士德見國王那副故作謙恭的表情,懷著戒備的心理說:「不敢當,不敢當,我麥啟士德不過是個酒囊飯袋而已。」  「不必謙虛。」國王繼續說,「聽說您對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請教一下,在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種才算是正宗呢?」  聰明的麥啟士德一聽此話,就知道國王在耍弄陰謀詭計,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貶低另外一方,說不定會中他的圈套。這問題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個圈子再說。他想了一會,沉著地說:「陛下所提的這個宗教問題,真是太有意義啦!這使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許我講完那個故事的話,就一定能得到一個美妙的答案。」  國王點點頭說:「那您請講。」  麥啟士德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個大富翁,家裡有數不清的金銀財寶,特別有一件稀世珍寶,是一隻閃爍著異彩的戒指,價值連城,富翁特別珍愛。臨終前,他在遺囑上寫道:得到這戒指的便是他的繼承人,其餘的子女都要尊他為一家之長。遺囑要後代永久保存好這個傳家之寶,不能讓它落到外人的手裡。  得到這戒指的子子孫孫,都用同樣的方法立遺囑教後代們遵守,誰得到戒指誰便是一家之長。後來,這戒指傳到某個後代手裡,他有三個兒子,個個受到他的鐘愛。在臨終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傳給誰。  當時,三個兒子都向他請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辦法,只得私下裡請來一個身懷絕技的匠人,仿造兩隻戒指。父親臨終前,就把這三隻連匠人也難分真假的戒指,私下裡分別傳給了三個兒子。這下可好,待父親一閉眼,三個兒子都拿出戒指作為憑證,要求以家長的名義繼承產業,可是誰也分辨不出哪只是真品。於是,究竟誰應該做真正的家長的問題,直到現在還無法解決。  麥啟士德講完故事後,微笑地對國王說:「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賜給三種民族的三種信仰,難道不是和這三種情形一樣嗎?你問我哪一種才算正宗,其實,大家都以為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們都可以抬出自己的教義和戒律來,以為這才是真正的教義、真正的戒律,以為自己是天父的真正繼承人。這個問題之難以解決,就像是那三隻戒指一樣,實在叫人無從做出正確判斷。陛下您說對嗎?」  國王面對聰明機靈的麥啟士德,一時無言以對……  在歷史上,像麥啟士德一樣聰明、靈活的人是很多的。  羅馬的皇帝和以色列最偉大的拉比關係密切,因為他倆是同一天出生的。  有一天,羅馬皇帝派一位使者給拉比帶來口信說:「我有兩件事要做:第一件事是我死之後想讓兒子繼位;第二件事是準備讓以色列的大巴列市成為自由關稅城市。可是我只能先做一件事,但不知該先做哪一件?」  由於當時兩國之間的關係緊張,如果以色列人知道拉比回答了羅馬皇帝的問題,一定會產生惡劣的影響。因此,拉比無法回答使者帶來的問題。  使者回來向羅馬皇帝彙報了事情經過,皇帝便問他:「當你把我的口信說給拉比聽的時候,他正在幹什麼?」  使者回答說:「拉比讓兒子騎在自己的肩上,然後把鴿子交給兒子,兒子把鴿子卻放飛了。  除此之外,拉比什麼事也未做。」  羅馬皇帝馬上明白了拉比的意思,意思是讓他先把王位傳給兒子,然後由兒子讓大巴列市成為自由關稅城市。  過了一段時間,使者又送來了皇帝的請教事項:「我手下的官員欺騙我,我該怎辦?」  拉比同樣以啞劇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走到菜園裡,拔起一棵菜;幾分鐘,又拔起一棵……  羅馬皇帝同樣明白了拉比的暗示,那就是:「不要一下子除掉你的敵手,要分成幾次,逐步消滅」。  這則故事說明,拉比和羅馬皇帝的私交既沒有損害民族和國家的利益,也沒有違法,那麼是無可厚非的。但當羅馬皇帝向他提出諮詢時,他又不便於當面回答,而他本人又不願意斷絕這份友誼,所以他只好採用暗示的方法,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拉比的智慧在於,他既沒有在「說」上違法,也沒有因機械地守法而壓制自己的表達,從而巧妙地解決了這個交織著矛盾的問題。即所謂不可以說,卻可腳踏實地地去做,這正是這則故事帶給我們的啟迪。  

誘使對方產生錯誤的「想像」

  誘使對方產生錯誤的「想像」  《塔木德》上說:「盡量不要說謊;在特殊的情況下,也可以不說實話。」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使人難於把握分寸,猶太人在生活中卻做得非常靈活。  售貨員費爾南多在禮拜五黃昏經過一個小鎮。由於身無分文,他無法食宿,只好到猶太教會堂找執事,請他推薦一個提供安息食宿的家庭。執事查了一下記事本說:「本禮拜五,路經本鎮的窮人很多,每家都住滿了客人,唯有一家  開金銀店的西梅爾家例外,不過他從來不接納客人。」  「他肯定會接納我的。」費爾南多很自信地說。之後,他就去了西梅爾家。等敲開門後,他神秘兮兮地把西梅爾拉到一旁,從大衣兜里取了一個磚頭大小的沉甸甸的小包,小聲說:    「請問您一下,磚頭大小的黃金值多少錢?」  金銀店老闆眼睛一亮,可是這時已到了安息日,不能繼續談生意了。為了能做成這筆生意,他便連忙挽留費爾南多在自家住宿,到明天日落後再談。  按照猶太教規,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這24小時為安息日,這期間不得從事任何工作。另外,孤身在外的旅客在這期間有權利在路經的猶太人家裡獲得食宿方面的照顧,因為這一天,即使旅人也不出門。  於是,在整個安息日,費爾南多都受到熱情款待。當周六晚上可以做生意時,西梅爾滿面笑容地催促費爾南多把「貨」拿出來看看。  費爾南多故作驚訝地說:「我哪有什麼金子,只不過是想問一下磚頭大小的黃金值多少錢而已。」  在這則故事中,那個售貨員「暗示」對手上當的技巧可謂高明。他在一個不談生意的時候,問了一個似乎是生意上的問題,而且表情神秘兮兮,拿著一個磚頭大小的小包,這就使對方產生了「想像」,感覺是有客戶來了,加之對方又求財心切,結果只能上當受騙,一廂情願地把別人的「隨便問問」當作客戶。  採用旁敲側擊、轉移視線的方法    《塔木德》上有這樣一則故事:  所羅門時期的某個安息日,有3個猶太人來到耶路撒冷,由於身邊帶錢過多不方便,大家商議將各自帶的錢埋在一塊,然後就出發了。結果,其中有個人又偷偷溜回來,將錢挖走了。    第二天,大家發現被盜了,便猜想一定是自己人所為,但又沒有證據證明是哪個人所為,於是,3人便一起去素以斷案英明的所羅門王那裡,請求仲裁。  所羅門王了解事情經過後,什麼話也沒問,只是說:「這裡恰好有道題解不開,請你們3位聰明人幫忙解決一下,然後我再為你們裁決。」  問題是這樣的:有個姑娘曾答應嫁給某男,並訂了婚約。但不久以後,她又愛上了另一個男子,於是她便向未婚夫提出解除婚約。為此,她還表示,願意付給未婚夫一筆賠償金。但這個男青年無意於賠償金,痛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由於姑娘很富裕,不久又被一個老頭拐騙了。後來,姑娘對老頭說:「我以前的未婚夫不要我的賠償金就和我解除了婚約,所以,你也應該如此待我。」  於是,老人也同樣答應了她的要求。  所羅門講完故事後,詢問那3個人:姑娘、青年和老頭,誰的行為最值得讚揚?  第一個人認為,男青年能夠不強人所難,不拿一點賠償金,其行為可嘉。  第二個人認為,姑娘有勇氣和未婚夫解除婚約,並要和真正喜愛的人結婚,其行為可嘉。  第三個人說:「這個故事簡直莫名其妙,那個老頭既然為了錢才誘拐姑娘的,可為什麼又不拿錢放她走了呢?」  這時,所羅門王大喝一聲:「你就是偷錢的人!」  然後,他才解釋道:「他們兩人關心的是故事中人物的愛情和個性,而你卻只想到錢,肯定你是小偷。」  如果按現在的審判程序來看,所羅門王的斷案方法難免有些主觀武斷,但他用旁敲側擊、轉移視線的方法來突擊窺測罪犯的心理,也有其一定的道理。第三個人回答得確實合乎邏輯,但所羅門正是借所謂悖謬來洞察人的心理,那兩個人都被故事轉移了視線,說明其心裡很坦然,唯獨第三個人卻只注意錢,這豈不是和偷錢有關係?  

利用貪婪的人身上的破綻

  利用貪婪的人身上的破綻  《塔木德》上說:「你沒有破綻,就不會上當;騙人的人身上,也一定有漏洞。」  聰明的猶太人知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管是在戰爭還是在生活中,充分了解對手,找到並利用他的弱點,就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  古時候,有個猶太商人來到一個市鎮跑買賣。他打聽到幾天之後有特別便宜的商品出售,就  留在那裡等大削價的日子到來。可是,他身邊帶了不少金幣,當時又沒有銀行,走到哪帶到哪又重又不方便,還很不安全。  於是,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一個僻靜之處,瞧瞧四周無人,就在地里挖了一個洞,把錢埋藏起來。可是,等第二天他回到原地一看,卻大吃一驚:錢不見了。他獃獃地站在那裡,再三再四地回憶,昨天確實沒有人看到自己埋藏金幣,為什麼會不見了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這時,他無意中一抬頭,發現遠處有一間房子,房子的牆上有個洞,對著他埋錢的地方。他突然想到,會不會是住在這房子里的人,正好從牆洞里看見自己埋錢,然後才挖走的呢?如果事情確實如此,怎樣才能把錢要回來呢?  這個商人打定主意,來到屋前,見了住在裡面的一個男人,客氣地問道:「你住在城市裡,頭腦一定靈活。現在我有一件事要請教,不知行不行?」  那人一口答應道:「請儘管說。」  商人接著問道:「我是外鄉人,特地到這裡來辦貨,身上帶兩個錢包,一個放了500個金幣,另一個放了800個金幣。我已把小錢包悄悄埋在沒人知道的地方。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大錢包是埋起來比較安全呢,還是交給能夠信任的人保管比較安全?」  房子的主人回答說:「要是我處在你的位置的話,什麼人我都不信任。也許我會把大錢包同小錢包埋在一個地方。」  等商人一走,這個貪心不足的人馬上拿出挖來的錢包,又去埋在原來的地方。可他抬腳剛走,守候在不遠處的商人馬上回來,挖起錢包,500個金幣一個不少地回到了他手裡。  這個商人確實手段高明。他知道,偷兒之所以偷竊別人的東西,就是因為有一種貪得之心,而貪得之心自然是可得之物價值越大,心也越大的。所以,盡可以借其貪得之心,讓他自己吐出已得之物,也算給他個教訓。妙就妙在還請他自己出主意,自己交出來。這種摸透對手的心思,迷惑對手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手段可謂出奇制勝。  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不要貪婪,因為貪婪會給別人造成可乘之機;面對貪婪的人也不要害怕,只要你肯動腦筋,善於尋找對方的「軟肋」,是能夠戰勝他的。  

面對一個無賴的時候可以破例

  面對一個無賴的時候可以破例  《塔木德》上說:「不能空口白舌說謊——當你面對一個無賴的時候,可以破例。」  猶太商人在商業場上見識多了,少不了也碰上類似的麻煩,怎麼解決,還是智取為上。有則故事是這麼說的:  梅西克是個服裝商,向布商克羅揚批發了1200馬克的布料,卻一直沒付錢。克羅揚叫夥計去收了幾次賬,梅西克每次都溜掉,避而不見;給他寄催款單,梅西克又不理不睬。為此,克羅揚束手無策,連聲嘆氣。  這時,一個新來的店員對他說:  「我有一個討債的秘方。您不妨先寫一封催款信給梅西克,叫他儘快歸還1800馬克的債,瞧瞧他有什麼反應,再作打算。」  克羅揚採納了這位店員的辦法,給梅西克去了一封信。果然,才2天,梅西克回信來了,信中說:  「克羅揚,你怎麼訛我1800馬克?隨信附上1200馬克,以後再也不來你這兒批貨了,要打官司嗎?你准輸。」  克羅揚還有必要同他打官司嗎?  店員的這則討債秘方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巧妙的以攻為守的攻心戰術。本來克羅揚確實處於純粹的守勢,主動權一點不在他手上,梅西克只要避而不見,克羅揚就拿他毫無辦法。總不能為1200馬克去打官司。  但反過來,從梅西克避而不見上可以看出,他對這筆債務倒還是承認的,只是想拖著不還,而不是徹底賴帳。這就使店員的以訛詐之計有了心理基礎:拖欠1200馬克不還的梅西克,可以高枕無憂,盡讓克羅揚一個人著急,要打官司也可以先讓他忙乎,大不了到時候還給他,並沒有額外的損失。而現在1200馬克突然變成了1800馬克,這就由不得梅西克不出來辯解了,因為仍然像對待催款單那樣置之不理,就意味著默認了克羅揚開出的單,次數多了,日後真  打起官司來,再要證明只拖欠1200馬克就麻煩了,何況就是拖欠1200馬克也好做不好說。原先是想占別人的便宜,哪能讓別人把便宜佔了去?佔了理的梅西克不能不說個清楚,可這樣一來,原先主動的梅西克變成了純粹的被動,他不能再避而不見了。只要他一露面,1200馬克也就露面了。因為猶太商人一般很少有空口白舌說謊的習慣。  猶太人所主張的是:對付一個正常的客戶要誠實守信;對待不講信用的人,方式也可以靈活些。  三、《塔木德》的成功智慧——神讓人只能通過黑的部分去看東西  不要害怕保持與其他人不同的立場    《塔木德》說:「不要害怕保持與其他人不同的立場。」許多猶太人正是在這句格言的鼓勵下走向成功的。  黛比出生在一個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從小她就非常渴望得到父母親的讚揚和鼓勵,但是由於孩子多,她的父母根本就顧不上她。這種經歷使得她長大成人後依然缺少自信心。她後來嫁給一個非常成功的高級管理人員,但美滿的婚姻並沒有能改變她缺乏自信的心態。當她與朋友出去參加社交活動時總是顯得很笨拙,唯一使她感到自信的地方和時間是在廚房裡烤制麵包的時候。她非常渴望成功,但是鼓起勇氣從家務中走出去,做出決定去承擔具有失敗風險的羞辱,對她來說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終於認識到自己要麼停止成功的夢想,要麼就鼓起勇氣去冒一次險。黛比這樣講述自己的經歷:  我決定進入烹飪行業。我對我的媽媽爸爸以及我的丈夫說:「我準備去開一家食品店,因為你們總是告訴我說我的烹飪手藝有多麼了不起。」  「噢,黛比,」他們一起呻吟道,「這是一個多麼荒唐的主意。你肯定要失敗的。這事太難了。快別胡思亂想了。」你知道,他們一直這樣勸阻我,說實話,我幾乎相信他們說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不願意再倒退回去,再像以往那樣猶猶豫豫地說:「如果真的出現……」    她下決心要開一家食品店。她丈夫始終反對,但最後還是給了她開食品店的資金。食品店開張的那一天,竟然沒有一個顧客光臨。黛比幾乎被冷酷的現實擊垮了。她冒了一次險,並且使自己身陷其中。看起來她是必敗無疑了。她甚至相信她的丈夫是對的,冒這麼大的險是一個錯誤。但是人就是這樣,在你已經冒了第一個很大的險以後,再去面對風險就容易得多。黛比決定繼續走下去。  一反平時膽怯羞澀的窘態,黛比端著一盤剛烘製的熱烘烘的食品在她居住的街區,請每一個過往的人品嘗。有件事使她越來越自信:所有嘗過她的食品的人都認為味道非常好。人們開始接受她的食品。今天,「黛比·菲爾茨」的名字在美國數以百計的食品商店的貨架上出現。她的公司「菲爾茨太太原味食品公司」是食品行業最成功的連鎖企業。今天的黛比·菲爾茨已經成了一個渾身到處都散發出自信的人!  當你面對風險有些猶豫不決,又得不到親人、朋友支持的時候,不妨大膽些,只要認準了自己的道路,充滿信心,放手一搏,及時邁出決定性的第一步。  

不重視權威的性格

  不重視權威的性格    《塔木德》說:「兩個猶太人就會出現三種意見。」由受到迫害而產生的反權威主義,是賦予猶太人獨立性的因素。猶太人充滿了反叛精神。正是這種不重視權威的性格,才產生了卡爾·馬克思這樣的社會改革家。正是由於不重視權威,成功後自己也不會成為權威,這就是猶太人的特徵。  在生活中,猶太人相信,接受權威人士所給你的負面評價是最大的不幸。對於許多白手起家的猶太富翁來說,他們選擇了另一條道路:他們就是不相信那些貶低他們,而且是反覆貶低他們的權威人士。他們有遠見、有勇氣、有膽量地向老師、教授、業餘批評家和教育測試中心所給出的評價進行挑戰。  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似乎有一種有趣的「免疫系統」——很強心理承受能力。他們有一種後天獲得的挫敗惡意批評者過激言論的能力。這種心理盔甲是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鍛造的。一段時間後,他們的免疫系統更具抵抗力。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百萬富翁,即使在他們後來,仍然不斷地反抗各種批評者和權威人物的負面評價。  即使是鋼鐵,如果沒有錘鍊,也不可能堅硬無比。人也是這樣。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們說,某些權威人物所作的貶低的評價對於他們最終取得成功起過一定的作用,錘鍊鑄就了他們所需要的抵抗批評的抗體,堅定了他們的決心。  在市場經濟中,人們可以終年日夜辛勤工作,但仍免不了來年的破產。在市場經濟中,你可以編製美妙的創業計劃以作為貸款申請的一部分,但仍免不了因一樁商業債務而被拒絕。  是的,被一個又一個的銀行信貸官員所拒絕。銀行的信貸官員,正如一位百萬富翁所說的,是一群「不行」先生!  誰更能夠經得住一個信貸官員的負面評價,並且厚著臉皮不斷請求直到貸款被批准呢?在困難面前堅韌不拔的百萬富翁就能做到。他們最得意的想法總是或早或遲會統統被拒絕掉。許多想法還會被拒絕幾十次。他們只好轉向另一個信貸機構。他們從小時候起就一直處在一種狀態,經常要抵制那些說他們的未來計劃不會有成效的批評者。對他們來說,找到一個明智而開通的信貸者只是時間和努力的問題。  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與他們如何對待批評者之間存在著聯繫,關於這一點,那些在商業界取得成功的人們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大多數人要麼對批評者不予理會,要麼把批評當作一種激發他們取得成功的動力。大多數百萬富翁把批評者說成是某種對他人做出負面評價與預言的人。批評者不像良師益友那樣熱情地幫助他人實現自我改善,而是熱衷於改變他人的目標。事實上,他們似乎是想看到別人的失敗,好像他們是以看到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而感到滿意。  批評者曾告訴過百萬富翁:  (1)你絕對不會成功。  (2)你缺乏成為律師的才能。  (3)對於一樁新的生意來說,那是我所聽到的最笨的想法。  (4)你確實沒有希望獲得成功。  一個人如果接受了這種負面的觀點,就會早早地從經濟戰場上撤退下來。所以沒人會把這種批評當一回事。許多百萬富翁實際上只是把這樣的批評看成是說教,而他們就是喜歡反駁說教。惡意的、負面的批評家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唯一的本事就是鼓吹負面的預言。他們常常妒忌真正有才能的人、有可能成功的人。但是,多數職業批評家都缺乏相同的素質——他們不能接受別人對他們的批評。那麼,他們怎樣才能保證自己不受到批評呢?他們以攻為守。他們挑釁性地和攻擊性地批評那些已經取得或將要取得成功的人。這就是他們通過扮演審判官、陪審團甚至上帝的角色以加強自己地位的一種方法。  多數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業主對批評者有許多看法。作為他們心目中的批評者之一,放貸官員一次次地拒絕他們的貸款申請,並對他們說:「你的生意根本做不好」,並對於如何加以改善提不出建議。  猶太人懂得,應當謹慎地對待他人的意見,並且能夠容易地從所謂的勸告者那裡獲取動力。如果你有遠大志向,而且能吃苦耐勞,你的事業正蒸蒸日上,那麼,你也許會成為某些人的威脅。可怕的是,這些人中有許多卻是我們不少年輕人所信賴並聽從其職業忠告的人。  多數猶太人不會把他們的批評者當作一回事;而且堅決不接受那種會削弱自己決心的負面評論或預言。不理會惡意的批評與經濟成功或事業有成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  一位猶太學者指出:成功者,不論其智力如何,都會比不成功者受到更多的批評。事實上,批評對於鍛煉人來說是有必要的,就像百鍊成鋼,就像是對新兵的訓練。問問當今有代表性的百萬富翁,他們也許都經歷過許多這樣的「新兵訓練」。  

成功和失敗都是習慣

  成功和失敗都是習慣    《塔木德》上有一句諺語:「成功和失敗都是習慣。」下面的故事對此進行了生動的闡釋:    亞里山德拉大圖書館被燒之後,只有一本書保存了下來,但並不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於是一個識得幾個字的窮人用幾個銅板買下了這本書。這本書並不怎麼有趣,但這裡面卻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東西!那是窄窄的一條羊皮紙,上面寫著「點金石」的秘密。  點金石是一塊小小的石子,它能將任何一種普通金屬變成純金。羊皮紙上的文字解釋說,點金石就在黑海的海灘上,和成千上萬的與它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小石子混在一起,但秘密就在這兒。真正的點金石摸上去很溫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涼的。然後這個人變賣了他為數不多的財產,買了一些簡單的裝備,在海邊紮起帳篷,開始檢驗那些石子。這就是他的計劃。  他知道,如果他撿起一塊普通的石子並且因為它摸上去冰涼就將其扔在地上,他有可能幾百次地撿拾起同一塊石子。所以,當他摸著石子冰涼的時候,他就將它扔進大海里。他這樣幹了一整天,卻沒有撿到一塊是點金石的石子。然後他又這樣幹了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三年;但是他還是沒有找到點金石。然而他繼續這樣幹下去,撿起一塊石子,是涼的,將它扔進海里,又去撿起另一顆,還是涼的,再把它扔進海里,又一顆……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撿起了一塊石子,而且這塊石子是溫暖的……他把它隨手就扔進了海里。他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把他撿到的所有石子都扔進海里。他已經如此習慣於做扔石子的動作,以至於當他真正想要的那一個到來時,他也還是將其扔進了海里!  記得一個偉大哲學家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看來,習慣有時是會成為阻礙你成功的障礙,讓你扔掉握在手裡的機會,壞的習慣尤其如此。  猶太人相信:健康和富足都是習慣的產物。在猶太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個人,一個體弱的富翁,一個健康的窮漢。兩人相互羨慕著對方。富翁為了得到健康,樂意出讓他的財富;窮漢為了成為富翁,隨時願意捨棄健康。  一位聞名世界的外科醫生髮現了人腦的交換方法。富翁趕緊提出要和窮漢交換腦袋。其結果,富翁會變窮,但能得到健康的身體;窮漢會富有,但將病魔纏身。  手術成功了。窮漢成為富翁,富翁變成了窮漢。  但不久,成了窮漢的富翁由於有了強健的體魄,又有著成功的意識,漸漸地又積起了財富。  可同時,他總是擔憂著自己的健康,一感到稍微的不舒服便大驚小怪。由於他總是那樣擔驚受怕,久而久之,他那極好的身體又回到原來那多病的狀態里,或者說,他又回到了以前那種富有而體弱的狀況中。  那麼,另一位新富翁又怎麼樣呢?  他總算有了錢,但身體孱弱。然而,他總是忘不了自己是個窮漢,有著失敗的意識。他不想用換腦得來的錢相應地建立一種新生活,而不斷地把錢浪費在無用的投資里,應了「老鼠不留隔夜食」這句老話。  錢不久便揮霍殆盡,他又變成原來的窮漢。然而,由於他無憂無慮,換腦時帶來的疾病也不知不覺地消失了,他又像以前那樣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  最後,兩人都回到了原來的模樣。  現在,你就要努力開始學習對付一個最頑固的敵人——你的壞習慣。本章要談的就是擺脫這些壞習慣的方法。你不妨手中拿一支筆,把自己認為最有意義、最有啟發的句子划下來,然後再身體力行。  對任何小事都不可掉以輕心    《塔木德》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大衛王從來對蜘蛛不屑一顧,認為它是隨處結網,齷齪無比、毫無用處的怪物。  然而,在一次戰爭中,他被敵人包圍,在逃跑時遁入一個洞窟之中。洞窟入口處正好有一隻蜘蛛結起網來。一會兒,追兵到達洞口,在此逗留良久,見洞口有蜘蛛網便告撤退,大衛王因而得救。  另一次,大衛王潛到敵人將軍卧室,打算奪其佩刀,並於次日向其示威:「我既然能奪你佩刀,殺你自然易如反掌。」但佩刀壓在將軍腳下,老是找不到下手的機會。百般無奈之時,一個蚊子盯在將軍腳上,將軍不由挪動雙腿,大衛王於是奪得佩刀。  還有一次,大衛王被敵人包圍,情急之中,心生一計,故意裝作一個披頭散髮的瘋子。敵軍沒有料到這個瘋子會是國王,便自然退去。  這就啟示我們,人間萬物各有其用,萬不可忽視。古今中外,因小失大的事司空見慣,對任何事都不可掉以輕心。  在生活中,真正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決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制度,缺少的是對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有了這種精神的人,能夠避免許多意外事故,等於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幸運機會。  成功的人士往往極其注重小事和瑣事,並且特別喜好在細節上練功夫。在約翰·肯尼迪總統眼裡,似乎任何細枝末節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其就職典禮的檢閱儀式中,肯尼迪注意到海岸警衛隊士官生中沒有一個黑人,便當場派人進行調查;他在就任總統後的第一個春天發現白宮返青的草坪上長出了蟋蟀草,便親自告訴園丁把它除掉;他發現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取消了綠色貝雷帽,便下達命令予以恢復;尤其使人感到意外的是,肯尼迪在就任總統後不久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竟然胸有成竹地回答了關於美國從古巴進口1200萬美元糖的問題,而這件事只是在此4天前有關部門一份報告的末尾部分才第一次提到過。  身為總統,肯尼迪巨細都抓的風格非但沒有被美國人指責,反倒更加豐滿了自己的形象。  同肯尼迪相比,美國的許多位總統似乎都不遜色。其中,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是憑藉驚人的記憶力來記住諸多細枝末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條船在蘇格蘭附近突然沉沒,沉沒的原因是魚雷襲擊還是觸礁,一直沒有結論。羅斯福則認為觸礁的可能性更大,為了支持這種立論,他滔滔不絕地背誦出當地海岸漲潮的具體高度以及礁石在水下的確切深度和位置。這一招令許多人暗中折服。羅斯福更拿手的絕活是進行這樣一種表演:他叫客人在一張只有符號標誌而沒有說明文字的美國地圖上隨意劃一條線,他都能夠按順序說出這條線上有哪幾個縣。  林登·約翰遜總統也曾在細枝末節上做過出色的表演。有一次,約翰遜剛剛在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上致完辭,一位參議員便走上去向他表示祝賀。約翰遜說:「對,大家鼓了80次掌。  」這位參議員立刻跑去核對會議記錄,竟然查實總統絲毫沒有說錯,顯然,約翰遜在講演的同時,必定在仔細記數著會場上鼓掌的次數。  關注細節,不僅能夠提高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拉近你和別人的距離,密切彼此的關係,為你的成功鋪平道路,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關注細節。  「魔鬼隱藏在細節中,幸運隱藏在小事中。」關注生活中的小事,你就能夠贏得更多的幸運

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塔木德》中有一句流傳甚廣的格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句話和東方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許多成功的猶太商人對此有深刻的理解。  猶太人哈同,1872年來到中國上海謀生,當時他24歲,年輕力壯,但身上除了穿著外,幾乎一無所有。他立志來中國賺錢發財,但自己一無資本,二無專業知識和技術。他決心從一個立足點開始,因自己長得身體魁梧,在一家洋行找到一份看門工作。要在別人是不願乾的,自己相貌堂堂,年輕高大,卻屈於當站門僱員。而哈同卻不那麼想,他認為看門賺來的錢是一種報酬,沒有丟臉和失身份感覺。另外,他更有深層次的考慮,「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這份工作上找到個立足支點,今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積蓄力量,最後終要找到能賺更多的錢的路子。  哈同在當看門工時,非常認真,忠於職守。晚間,他利用一切可用時間閱讀各種經濟和財務的書籍,知識增進很快。老闆覺得此人工作出色,腦子精靈,把他調到業務部門當辦事員。  哈同一如既往,工作業績不錯,逐步被提升為行務員、大班等。這時,他的收入大為增加了,早懷壯志的他,並沒有因此而知足。他認為自己創業時機到了,1901年,他找理由離開了打工崗位,自己開始獨立經營商行。  哈同自辦的商行取名為「哈同洋行」,為了賺取更多的錢,以經營洋貨買賣為主。他看到洋貨在中國市場上相對比的競爭品不那麼多,消費者難以「貨比三家」,因此,他的經營獲得了高額的利潤,而市場卻神不知鬼不覺。  幾年間,他賺了許多錢。  隨著資本的增多,哈同沒有放緩自己追求,開始買賣土地和放高利貸業務。他買入的土地往往從一些急於等錢用的人獲得,所以他把價錢壓得很低,賣主不得不就範。接著,他將低價買入的土地租給別人造屋,到一定年限後收回,這樣連房產也歸他所有了。另外,他自己也投資建造樓房供出租,從中獲取驚人的利潤。就這樣,他成為了大富豪。  猶太鉅賈大多是白手起家,剛剛從業時一般多從事最底層的工作。他們的一大共性是都能將平凡的工作幹得出色。  洛克菲勒16歲開始為一個小商人做會計助理,因工作有條不紊,精細認真深受老闆賞識;哈同在上海的沙遜洋行當門衛,因表現突出,一年後被升任地產科領班;鑽石大王彼德森16歲到一家珠寶店當學徒,敲敲打打一絲不苟,僅5個月手藝就得到師傅的認可;股票超人約瑟夫·賀希哈從14歲到17歲,伏案畫股票行情圖一畫即三年。類似的事例太多。他們還有一個共性是工作之餘看書學習。有個說法,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在業餘時間。他們就是利用業餘時間使自己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身居高位多年,仍對經濟理論和經濟運行的細節了如指掌,尤其對統計數據非常在行。這種境況下猶能如此踏實,當屬罕見。《塔木德》上告誡後人:「別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反觀某些人,不屑於做細事只想做大事,結果不僅缺乏根基,而且信心屢屢受挫。  超越自我,真正成功    兩人各擁有一條長10米的繩子,怎麼讓對方的繩子變短?用剪刀剪短對方的?還是用繩子加長自己的?不同的人的選擇是不同的。  《塔木德》上說:超越別人,不如超越自我。  在猶太人看來,人的生命由兩部分組成,父母給予的以及自己賦予的,其實也就是先天和後天。先天只是出身,後天才是生命的實質,生命的實質必然要由超越來維持和升華——超越自我,超越出身,超越局限。  猶太人有一則故事教導人們要去超越自己。  有一對父子倆都是拉比。父親性格溫和,考慮周到;而兒子卻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沒有成功。  有一天,兒子對父親抱怨,老拉比說:「我的孩子,作為拉比我們之間的區別是:當有人向我請教律法上的困難問題時,我給他回答。他提的問題以及我的回答,我的提問人和我都滿意;但是若有人問你問題,則雙方都不滿意——你的提問人不滿意,是因為你說他的問題不是問題;你不滿意是因為你不能給他一個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別人而必須放下架子鼓勵自己,才能成功。」  「父親,你是說我必須超越自己?」  「是的,」父親回答,「真正超越從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超越自己的歷史傳統融入了猶太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猶太民族成為最勤奮的民族。  道理很簡單,如果勤勞自勉,藉以超越自己,那麼總有一天,就會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別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內在動力。超越自己,才能不斷地鞭策自己前進,而不因為一時的懈怠或者暫時的成功而失去繼續努力向前的動力。  若想超越自我,就要打破現有的狀態,敢於向未知的領域挺進,具有冒險精神,正如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人必須經常思考新事物,否則和機器沒什麼兩樣。」猶太人認為,  超越自己的事情一天都不能放鬆,盡量地學些不同的事物,將它們組合起來,才會有新的智能和洞察力產生,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響之後,往往會有許多新的創見。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只是有些人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把它發揮了出來。更多的人則因為懈怠讓這種才能荒廢掉了。  食品大王保羅·紐曼的故事更能說明猶太人如何打破舊有的生活狀態。紐曼是美國著名的影星,他有傑出的表演才能和先天的強健體魄,他是銀幕上的男性偶像。他飾演了許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歡我》,1958年的《漫長的夏日》,1960年的《在陽台上》,1961年《騙》等,均獲觀眾的好評。他曾5次被提名為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到1987年他60歲時,終於在第6次提名時,榮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圓了自己40年的夢。此外,他還是出色的導演。他在電影上的成就,為他贏得了聲譽和財富,他成了一位富有的藝術家。  保羅·紐曼是出生在美國的猶太人,他的父親是一位小商人,母親喜歡音樂、藝術。紐曼大學畢業後,留在父親的商店工作。他也喜歡錶演。本來做一個老闆,做一個猶太商人,他也可以成功,可他不滿足於日復一日的平淡的生意。於是,在不解和懷疑的目光中,他毅然賣掉了雜貨店,一心一意投身到了演藝界。1987年,他因在《金錢本色》中的成功表演而獲奧斯卡獎。保羅·紐曼從商人到藝人的跨越,使其在新的領域內贏得了更大的成功,也開掘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賦。  但是,保羅·紐曼的超越永遠沒有完結。198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接觸到了一種新的食品。這種新玩意是拌麵條用的醬汁,味道非常好。曾經作為商人的紐曼看到了其中蘊藏的商機。於是他與朋友合作,投資數十萬美元開發這種食品,並成立了「保羅—紐曼食品公司」,就這樣,他又開始了從藝人到企業家的超越。最後,他被譽為美國的「食品大王」。  保羅·紐曼從商人到演員直到天皇巨星,再從天皇巨星到企業家再到食品大王,他的人生之路告訴人們,只有不斷超越自我,不斷讓自己在新的生活和環境中去迎接挑戰,才能保持住生命不滅的創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    


推薦閱讀:

意第緒語與意第緒語文學
和猶太人打交道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猶太人的歷史(3-2)混亂的迦南民族鬥爭
猶太人經商25法則

TAG:智慧 | 猶太人 | 千古 | 猶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