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10個問題(學者訪談)

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10個問題(學者訪談)——訪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顧海良教授

本報記者  於春暉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29日 05 版)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推進中國經濟學創新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熱點話題。推進中國經濟學創新,基礎在於深化馬克思經濟學研究,全面理解和把握馬克思豐富的經濟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為此,記者日前採訪了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顧海良教授。

  記者:首先祝賀您主持編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出版。今年是馬克思逝世130周年,這本教材可以說是對馬克思最好的紀念。請簡要介紹一下這本教材的特點。

  顧海良:這本教材從馬克思經濟思想產生一直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在理論上有一些突破。比如,教材對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作了充分論述、在《資本論》中得到充分體現的總體方法論作了闡述;改變了把《資本論》當作馬克思經濟學體系全部內容的傳統觀點,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五篇計劃」和「六冊計劃」及其與《資本論》「四卷結構」的關係作了論述。從資本到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再到國際經濟關係、世界市場的「六冊計劃」結構,以及從資本一般到資本競爭,再到信用和股份資本的資本理論敘述思路,展現了馬克思經濟學體系的恢弘結構和馬克思經濟學當代發展的廣闊空間。同時,教材還對西方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狀況作了介紹和評析。

  記者:這本教材是對已有研究成果的總結,也是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新起點。今後,深化馬克思經濟學研究需要特別關注哪些問題?

  顧海良:我根據自己的學術興趣和學術視野,歸納了10個問題。

  一是怎樣理解馬克思經濟學的來源。我認為,馬克思經濟學的來源除了通常認為的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還有一個重要方面,那就是馬克思對他所處時代的資本主義現實經濟問題和理論問題的探討。馬克思從1843年開始研究經濟學,1850年到1853年和1857年到1870年是研究較為集中的時間段。配第的《賦稅論》發表於1662年,斯密的《國富論》發表於1776年,李嘉圖的《賦稅原理》發表於1817年,這些著述同馬克思進行經濟學研究的年代有一定距離。從進行經濟學研究的時間段來看,馬克思對當時的重大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如當時盛行於英國的銀行學派和通貨學派關於貨幣和信用制度問題的爭論、關於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爭論、工資和工作日長度問題的爭論等。馬克思還對與他同時代的主流經濟學家的著述作了廣泛研究,如對英國的麥克庫洛赫和西尼爾、法國的巴師夏、美國的凱里等人的理論的研究。所以說,馬克思不僅是在研究經濟學古典文獻中,而且是在研究當時的經濟實踐和主流理論中實現經濟學革命的。

  二是關於馬克思經濟學的方法。從《德意志意識形態》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的提出到《〈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總體方法論的提出,再到《資本論》第一卷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的提出,展現了馬克思經濟學方法發展的軌跡。對馬克思所表達的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的地位和意義,我們現在研究和強調得還不夠。其實,這是唯物史觀在經濟學研究上的實際運用,是《導言》總體方法論的具體體現,是馬克思對經濟學方法最為直接、也是最為明確的表述。

  三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六冊計劃」和《資本論》的關係問題。這一問題研究的焦點在於,馬克思在1862年底正式提出撰寫《資本論》後是否放棄了「六冊計劃」?如果沒有放棄,《資本論》就是沒有完成的著作。那麼,怎樣理解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和未完成的「六冊計劃」的關係?顯然,堅守《資本論》第一卷的「完整體系」而否定「六冊計劃」的存在,或者以「六冊計劃」沒有完成而否定《資本論》第一卷獨立的科學價值的觀點,都有失偏頗。對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四是對馬克思經濟思想發展階段的研究。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起始於1843年底,1857年發生了重要轉折,是馬克思經濟學以敘述為主階段的起點。19世紀70年代初,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再次發生轉折,從以西歐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研究為主轉向以世界歷史為主題的研究。以世界歷史為主題的經濟學研究,不只是對廣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更是對世界經濟關係總體的研究。

  記者:按我的理解,這4個問題主要涉及馬克思經濟學的對象、結構和形成、發展階段等方面。

  顧海良:你說得對。五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發展問題。1843年馬克思開始經濟學研究時,對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多有質疑。1845年到1846年間,隨著唯物史觀的創立,馬克思就由勞動價值論的質疑者轉變為接受者,到1857年進一步由勞動價值論的接受者轉變為革命者,實現了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革命。馬克思的這一轉變歷時15年,這15年是他一生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理解這一系列轉變的內涵,對於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唯物史觀的內在聯繫,把握馬克思經濟學發展的理論基石,釐清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當代的新發展等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

  六是剩餘價值論和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方式的關係問題。剩餘價值論是馬克思科學研究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也是理解和發展馬克思經濟學、推進中國經濟學創新的基點。不存在沒有剩餘價值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如關於經濟危機理論,在《資本論》中多次論及,在第一卷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的論述中,闡明了資本積累的危機機理;在第二卷剩餘價值實現的論述中,闡明了社會資本實現比例失調的危機過程;在第三卷剩餘價值過剩的論述中,闡明了利潤率下降的危機趨勢。與剩餘價值積累、實現及其趨勢相聯繫、相結合的危機理論,對剖析當代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危機具有重要啟示。

  記者:這兩個問題是馬克思經濟學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論問題。

  顧海良:是的。下面兩個問題是馬克思經濟學研究中文本方面的問題。七是怎樣評價馬克思經濟學手稿問題。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是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題、按照「六冊計劃」撰寫的經濟學手稿。這兩部手稿歷來被稱作《資本論》第一稿和第二稿,但這顯然是不準確的。這兩部手稿包含了馬克思對《資本論》之外的更為廣泛的經濟學問題的思考,也包含了超越經濟學視界的探索,實際上是「未知的馬克思理論探索」的「實驗記錄」和「檔案」。

  八是對《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第二版和法文版的研究問題。我們現在讀到的《資本論》第一卷中文版是根據德文第四版翻譯的。如果對《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第二版、第四版和法文版做一些比較研究,就不僅能感受到《資本論》所體現的與時俱進的精神,也能搞清《資本論》第一卷中一些有爭論的問題的真實含義。

  記者:這幾年學術界關於這兩個問題的研究已有所進展,這也是馬克思經濟學研究深化的突出體現。

  顧海良:還有兩個涉及晚年馬克思和晚年恩格斯的問題。九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馬克思的「民族學筆記」和「歷史學筆記」以及一系列書信手稿的研究問題。如果說「民族學筆記」研究東方社會問題,或者說前資本主義如何向資本主義或後資本主義過渡問題,那麼「歷史學筆記」著重研究的就是西方國家當初是怎麼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這兩個筆記反映的馬克思晚年經濟學研究的兩個熱點問題,內在地統一於「世界歷史」這一主題。

  十是怎樣評價恩格斯對《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所做的編輯以及補充說明的意義。沒有恩格斯,我們不可能讀到《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但對於《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恩格斯確實也不像他自己所講的「僅僅改動了馬克思自己也會改動的地方」,而是做了不少整理和修改,甚至是一些重要的調整和完善。我們應該從馬克思經濟學的本義、從恩格斯對馬克思經濟學的發展這兩個方面,全面地評價恩格斯對《資本論》這兩卷進行編輯的貢獻。


推薦閱讀:

馬克思經濟學的來源

TAG:經濟學 | 經濟 | 學者 | 馬克思 | 訪談 | 馬克思經濟學 | 研究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