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華姓氏漫談-廖姓(41)

廖姓淵源(41)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廖姓起源有四:一、出自顓頊後裔。1. 廖姓始祖之顓頊後代叔安、皋陶顓頊(zhua Xu專須),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號高陽氏。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繼黃帝而擔任炎黃部落聯盟的領袖,在位78年,據說活到98歲。死後葬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漢水上游也有顓頊墓。黃帝娶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為妻。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一個玄囂,也就是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擔任氏族首領。另一個是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擔任氏族首領。若水在今岷江上游。昌意氏族崇拜太陽神,以雙日為圖騰。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兒為妻。蜀山氏名昌仆,又名女樞、淖子。據說有一天晚上女樞抬頭看見天上的瑤光之星十分明亮,心中有所感動,便生下了顓頊。顓頊繼承了父族崇拜太陽的傳統,故號高陽氏。顓頊具有聖人的品德,黃帝死後,炎黃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便由他繼任。當時國家還沒有正式形成,世襲制度也還沒有出現,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玄囂、昌意因德行不夠完美,都未能繼立,顓頊便是最適當的人選了。從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來看,首領的繼承重視血統的高貴已經初露端倪。此後由顓頊到帝嚳到堯舜的禪讓,再到禹傳夏啟,建立奴隸制國家,過渡階段的時間並不算太長,應該說這一時期中國歷史進展的速度是相當快的。顓頊繼承了黃帝的事業並有所發展。他沉靜穩健而有機謀,通達幹練而明察事理;注重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發展生產;通過敬事天地鬼神,祭祀祖先來制定禮儀加強教化。顓頊還當過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曾經率領自己的部族由今河南的許昌、杞縣一帶遷至山東曲阜,並在那裡建都。當時那裡的地名叫窮桑,所以顓頊又稱窮桑帝。後又遷都於帝邱,帝邱即今河南濮陽顓頊城。在此期間,與炎帝族的共工氏發生激戰,擊敗共工氏,發展了部族的勢力。據有的古書記載,他乘龍而至四海,凡日月所能照臨的地方,莫不歸附於他。可見顓頊在位所控制、活動的地域較黃帝時期更為廣大。關於顓頊,古代有不少神秘離奇的傳說,大致是因為人類處於文明初啟階段,尚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緣故。就拿古書中所說的「龍」來說吧,確實是令人費解,黃帝騎龍升天,顓頊乘龍巡行,如果從後世神化的、具有象徵意義的龍來看,還比較容易理解,但要坐實,卻非常困難。犬,可以稱為「龍犬」;馬,可以稱為「龍馬」;蛇,可以「龍蛇」連用;揚子鱷,又叫「鼉龍」或者「豬婆龍」。犬、蛇、揚子鱷都無法騎;騎馬巡行說得過去,但騎馬升天似乎過於平淡,意味不足。那麼「龍」是不是一種古老原始圖騰的變形或升格呢?它既有鯰魚般的須,鱷魚般的嘴,又有鹿的角,獅子的眼,蛇的身,鷹的爪,還有滿身鱗甲,能興雲播雨,真是夠精靈古怪的了。從上古三代開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及皋陶(ya。搖)、伊尹一班人,非常講求實際,及至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原始神秘色彩漸趨消退。漢代出了個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據《史記》記載,顓頊號高陽氏,姬姓,他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古籍中也有說他是黃帝曾孫的,謂昌意之後為乾荒,乾荒之後為顓頊。顓頊是我國遠古時代社會秩序的建立者,他在位的時候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命令重、黎兩位大神「絕地天通」。據說在他之前,天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可以隨意來到人間,地上的人也可以隨時上天,神人之間可以隨便來往,自由交談,所謂「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天與人,旦有語,夕有語」。這種天地相通、神人混居的狀況,可以說是百無禁忌,太自由自在了。既談不上有什麼規矩,也談不上有什麼尊卑,人人可以通神,人人可以作亂,這對社會的管理來說,自然是存在很大的困難,所以顓頊便命令他的孫子開天大神重和闢地大神黎把天地之間的通路阻斷。從此,普通人就不能與神來往了,只有至高無上的部落聯盟首領也就是他本人和專職的巫覡祭司才擁有溝通天人的特權。後來的帝王更有所發展,都宣稱自己是「真命天子」,凡有所行動,無不打出「秉承上天旨意」的旗號。這種規矩、秩序的確定,足以威懾四方。它的肇始,便出自顓頊。

1.叔安受封於颼國,以國為姓顓頊娶滕氏奔的女兒女祿氏為妻,生了一個兒子叫老童,廖姓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後裔。老童的壽命特別長,據說有返老還童、死而復甦的本領。他有許多兒子,最有名的是重、黎、吳回等。黎和吳回都做過火正之官,火正之官的職務名稱為「祝融」,所以黎和吳回也稱祝融。火對人類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從遠古時代起就有守火之司的常設機構專門加以管理,火正「祝融」是很重要的官職。吳回在黎之後繼任兄職為祝融,他的兒子叫陸終。陸終的子孫繁衍眾多,衍生出祝融八姓:己、黃、彭、禿、壇、曹、斟、羋(mi米)。己姓又衍生出昆吾、蘇、顧、溫等姓。昆吾,己姓,在夏朝時期為伯主。叔安是帝顓頊的後代,夏朝時被封在颼國為侯,颼,與廖音同,有些古書中也寫作郅、蓼、(女+戮-戈)或廖。據說是叔安傳37世到春秋時颼伯高把「颼」字改為「廖」字而成為廖姓的。颼國是叔安的封國,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縣南90里的湖陽鎮,東北依廖山。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曾在廖山山頂建造廖山神祠,俗稱廖王廟。附近有條小河叫作蓼陽河。古颼國的轄境,約當於今河南省唐河縣南部、湖北省棗陽縣北部,向東包括桐柏、隨州一部分。發源於伏牛山的唐河從這裡流過,南流匯人唐白河至襄樊人漢江。在春秋時期,這一帶分布著許多小國,後來均為楚國所滅,這些國家的國人後來大部分也就成了楚人。據《左傳·桓公十一年》記載:「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魯桓公十一年為周桓王十九年,即公元前7。1年。楚國勢力的興起,對周邊小國造成很大的威脅。鄖與隨、絞、州、蓼五個小國伐楚失敗,楚國興師問罪,次年伐絞,隨後滅蓼。後人改「颼」為「廖」,成為廖姓。2. 皋陶後裔受封於蓼國,以國為姓顓頊又娶鄒屠氏的女兒為妻,生了八個兒子,他們合在一起稱「八愷」,其中一個字庭堅。庭堅就是皋陶,他也是廖姓的始祖。他是東夷部族首領之一。虞舜時任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正直著稱。據說他利用一隻名為獬豸(xie zhi謝志)的獨角神羊斷案,準確無誤,後世傳為美談。秦漢以下,刑獄之官都戴獬豸冠,就連清朝的御史、按察使的補服也都綉有獬豸的圖案。禹繼舜位,皋陶繼續肩負重任,擔任要職,並被舉為禹的繼承人選。大禹治水,皋陶和伯益發動東夷族人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皋陶死在大禹之前,葬在崇山(即今嵩山),後世祭祀如帝王之禮。在人們的心目中,皋陶的功業與古帝王等同。唐人皮日休曾經讚美他說:「咎繇德齊於舜、禹,道超乎稷、啟。」舜在位時皋陶的職務是掌管刑獄,斷獄根據實情,非常公平,百姓都很佩服。他是當時著名的賢臣,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尚書·皋陶謨》和《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了他的一些有關施政的言論。禹在位的時候,準備禪位給皋陶。因皋陶先禹而去世,禹便封他的後人於英、六等國。西周、春秋時期分布在漢、淮間的群舒與偃姓諸國,都是皋陶的後代建立的。 他的後代封於蓼,子孫以國為姓,即廖姓。皋陶後代受封的古蓼國,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縣,縣東有蓼城岡。周襄王三十年(前622),楚公子燮滅蓼。

二、出自黃帝後裔據古史記載,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因生長在姬水之濱,所以又以姬為姓。姬水,即今陝西岐山縣南的橫水河。黃帝受國於有熊,也稱有熊氏。據說黃帝的母親名叫附寶,有一天晚上見到天上的閃電感而受孕,懷孕24個月後生下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能說話,幼年時期非常聰明,長大以後誠實勤奮,見識高明,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不凡的才能。軒轅時代,炎帝神農氏部落的勢力已經衰落。炎帝生於姜水,以姜為姓,姜水在今岐山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炎帝也是少典之子,所以古籍中稱黃帝和炎帝是兄弟,他與黃帝一起,同為中華民族的遠古始祖。由於炎帝族首先發明農業,早就開始了半定居的農業生活,部族強盛時期比黃帝族更早一些。炎帝傳至榆罔時,各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榆罔沒有力量征討。這一時期,蚩尤九黎部落聯盟力量日益強大,據說有兄弟 81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並且善於製造兵器,威振天下。他們是古代苗蠻民族的祖先。蚩尤九黎興盛和發展起來,首先與炎帝部落聯盟發生衝突和戰爭,驅逐榆罔,奪取了炎帝部落聯盟的領導權。炎帝戰敗以後,向黃帝部落聯盟求援,共同對付蚩尤九黎。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與蚩尤九黎大戰於涿鹿之野,戰鬥極為慘烈,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最後黃帝擒殺蚩尤,取得了戰鬥的勝利。蚩尤九黎的部分部族經戰爭以後被融合到炎、黃為代表的華夏集團之中,一部分向南流徙,在江淮地區和洞庭湖、鄱陽湖一帶形成新的「三苗國」。戰勝蚩尤九黎之後,炎帝再度擴張勢力,興兵攻伐各部落方國,但部落方國皆歸服軒轅黃帝。黃帝於是修明政治,整頓軍旅,發展生產,安撫民眾,發展了力量,威望越來越高,並與炎帝戰於河北涿鹿附近的阪泉之野。黃帝征服了炎帝,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鞏固了在炎黃部落集團中的領導地位。炎帝勢力中的一部分退避到南方。此後,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派兵征討,所到之處,披荊斬棘,劈山開道,忙於開創基業,沒有空閑的日子。黃帝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過今甘肅東部的崆峒,登上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登上熊山、湘山。往化驅逐了葷粥(Xun Yu熏玉,匈奴的祖先),來到今河北省懷來縣東的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在涿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軒轅部族生長於黃土高原,活動於黃河流域,廣袤的黃土高原是大地母親寬敞的胸懷,奔流不息的黃河水是大地母親甘甜的乳汁。就是在這塊黃土地上,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和古老文明。黃帝戰勝蚩尤,取代炎帝以後,設置官職,祭祀山川鬼神,天下歸心,萬國安定。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眾。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變化,按照季節播種百穀。軒轅以武力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部落間的長期混戰,故有土德之瑞。土的顏色是黃的,所以號稱黃帝。黃帝親自主持製作冕服,穿戴黃色衣冠以作為受命於天地神祗和擁有權力的象徵,對黃色的崇拜也就由此產生。後世帝王依此故事,黃色便成了象徵權力和尊貴的帝王專用之色。古代凡皇宮、祭壇、太廟的台基,都用黃土築成,其他如龍袍用黃色,宮殿覆蓋黃瓦等等,都屬此類。相傳黃帝的時候有許多創作發明,曆法、算數、蠶桑、醫藥、舟車、宮室、文字等等,都是從這時開始的。黃帝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玄囂,一個是昌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生下高陽,高陽就是顓頊帝。玄囂的孫子叫高辛,高辛就是帝嚳。

1.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子伯廖帝嚳(ku酷),號高辛氏,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玄囂的孫子,嬌極的兒子,顓頊的侄子。顓頊死後,由他繼位,在位33年,活到63歲。死後葬在今河南省濮陽縣附近。高辛生來就很靈慧,一出世就叫出自己的名字。他從小生活在顓頊身邊,從15歲起就開始協助顓頊處理部落聯盟的事務。30歲繼顓頊之後擔任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治理天下。帝嚳建都於亳(今河南偃師縣),後來遷至頓丘(今河南濮陽市附近)。他把恩澤普施給眾人而不為自己個人考慮。他天資聰明、卓有遠見而又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處理問題上順天意,下合民心,寬仁而威嚴。他善良誠懇而又信守諾言,並且注重自身品德的修養,所以贏得了廣大民眾的尊敬和愛戴。他注重發展生產,節省開支,安撫百姓,教化萬民。他在位的時候創立了日月干支系統,發展了農業、養殖業和制陶業,設置各種工正管理生產。史書上稱讚他「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鬱郁,有文採的樣子,形容他的神採風貌,《論語》中有「鬱郁乎文哉」的話;嶷嶷,高峻的樣子,形容品德崇高;其動也時,說明他治理天下,善於把握時機,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其服也士,指他的穿著、服用、車馬、宮室,如同普通士人。這些都體現了帝嚳作為當時部落聯盟首領的美德和風範。至於「溉執中而遍天下」,對於首領來說,那就更重要了。「溉」者,概也。概是古代用采平量的器具,用斗斛量米,裝滿以後要用東西刮平,用來刮平的器具叫概。執中,不偏不倚,也就是公平的意思。治理天下,做到了「公平」二字,所以凡日月所照、風雨所至的廣大地區的民眾也就心悅誠服了。帝嚳的正妃是有邰(tai台)氏部族的女兒,名叫姜(女原)。姜(女原)有一次在郊野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心裡感到喜悅就想去踩它,結果一踩上去,就覺得身子振動好像懷了孕似的。到時候生了一個孩子,她認為這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扔在狹窄的小巷子里,但牛馬經過時都繞開走怕踩傷他。於是把他移到山上樹林子里,恰好那裡人多,只好又換個地方。把他扔在溝渠的冰上,飛鳥圍集用翅膀遮護枕墊暖和他。姜螈覺得很神奇,於是把他抱回家養大成人。因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給他取了個名字叫棄。棄小時候就喜歡種莊稼,長大後好農耕。堯、舜時擔任農師,主管農事,教民耕種,給老百姓帶來很多好處。舜把他封在邰,以官為號,稱后稷。《詩·大雅·生民》所詠就是他的事迹。后稷去世後,他的兒子不(穴出)(zhu竹)繼位。不(穴出)末年,逢夏朝政治混亂,廢棄農師,不(穴出)失去官職,流落到戎狄地區。不密去世後,他的兒子鞠立。鞠去世後,他的兒子公劉立。公劉是周族的著名首領,夏朝末年率領周族遷到豳(bin賓)地。豳,在今陝西彬縣東北。《詩·大雅·公劉》寫他率領族人遷至豳地初步定居,發展農業生產的情景,歌頌了他的偉大業績和高尚品德。公劉去世後,他的兒子慶節立,慶節建都於豳。慶節去世後,子皇仆立。皇仆去世後,子差弗立。差弗去世後,子毀喻立。毀喻去世後,子公非立。公非去世後,子高圉立。高圉去世後,子亞圉立。亞圉去世後,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去世以後,子古公亶父(dan fu膽甫)繼位。古公亶父,周族著名首領,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他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廣施仁義,受到國人的愛戴。因戎狄侵擾,他率領族人由豳地遷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北),建築城邑房屋,設立各種官職,改革戎狄風俗,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使周族日趨強盛。《詩·大雅·綿》即敘述古公亶父始遷於岐及其定居、發展的經過,並寫到文王的事迹。《綿》與《生民》、《公劉》,都是敘述周族興盛、發展和開國的史詩。

古公亶父的長子叫太伯,次子名虞仲。他的小兒子叫季歷,季歷是太姜所生。季歷娶太妊為妻,太妊和太姜一樣,都很賢惠。太妊生昌,有聖人的吉兆。古公亶父說:「我們家族將會興盛,要是興盛的話,大概就在昌的身上應驗吧。」太伯、虞仲知道父親想讓季歷繼位,以便傳位給昌,便有意躲開跑到南方去了。古公亶父去世後,季歷繼位,就是公季。公季繼承、發揚古公的傳統,努力施行仁義,諸侯都歸順他。公季去世後,他的兒子昌繼位,就是西伯,西伯也就是周文王。西伯是殷時諸侯,居岐山之下,受到諸侯的擁護。曾被紂囚禁於羨(you有)里(今河南湯陰縣北),後獲釋,為西方諸侯之長。他解決了虞、芮兩國之間的爭端,使兩國歸附,隨後歸附的諸侯有40國之多。周文王滅崇以後,遷都於豐邑(今陝西西安南)。當時掘得死人骨骼,西伯命人安葬。有人認為無主祐骨,可以不葬。西伯說:「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國者,一國之主。寡人固其主矣。」於是殮以衣冠,為之改葬。人們聽到這件事,對西伯更加敬重,聞風歸附的又有30國。至此,人心向周,文王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從而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文王有一個兒子叫伯廖,周武王滅商,周朝建立以後,武王封他為伯爵。後代以伯廖的名為姓,即廖姓。2.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后裔召伯廖在周文王的後裔中還有一個召伯廖,也是廖姓的始祖。召伯廖是春秋時周惠王的卿士。周惠王十年(前667),召伯廖奉命出使齊國,賜封齊桓公為侯伯,同時要求齊桓公討伐衛國。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爽。召公爽是周文王的兒子,與周武王為同父異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武王滅紂以後,封召公於北燕。成王時任太保,與周公旦分陝而治,自陝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陝而東由周公治理。他與周公共同攝政,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召公爽下傳至召穆公。召穆公,即召虎,也稱召伯虎。周厲王暴虐,「國人」圍攻王宮,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兒子替死。厲王死後,擁立太子靖繼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時,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領兵出征,平定淮夷。《詩·大雅·江漢》所詠「江漢之滸,王命召虎」,指的就是這件事。由召穆公再傳至召伯廖,他的後人有取「廖」字為姓的,也是廖姓的一個來源。秦漢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陝西等地都有廖姓人生活居住,漢代的廖頡擔任過鉅鹿太守,在歷史上鉅鹿廖姓曾經為望族。

三、賜姓及他姓改姓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在宮廷中任職的繆、顏二姓因之棄官隱居,改姓為廖。《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台灣《廖氏大族譜》(民國五十八年編修)中都有相同的說法:「廖姓為顏繆二姓併合留形之改姓也,顏姓為冠蓋之官,繆姓居衣裳之職。因殷紂無道,荒淫絕諫,虐殺朝臣,暴殮天物,臣民離心,衣冠雖屬官爵,宮廷常物而求精美華麗,本屬人之常情,當混亂朝政之時,艷裝誨淫物議,不無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齊之時宜有潔已之道,因而棄官隱於維陽山谷(後稱武威)。後恐子孫而受追蹤之累,始併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據官陂《張廖姓族譜》記載:明洪武七年,原籍雲霄西林村和尚塘張天正的第三子張願仔(或作張元子)字再輝,到官陂(時稱三都)遊學,經常住在當地一個名叫廖化 (又稱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為人和善賢達,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莊,稟性賢淑,知書達理,事親至孝。廖化見張願仔善良樸實,忠厚勤勉,是理想的東床之選,便將其招贅為婿(張願仔入贅時兼養子,改名為廖元子),待若親子,並把全部田園產業都交由張願仔掌管。張願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明洪武八年 (1375年),張願仔48歲,獨子廖友來出生,在友來未冠之時,廖族有親眷犯國法而逃獄,以當時社會律法十的規定,往往株連九族,因此連累廖氏全族。張願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辯,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結案後,張願仔身染重病,臨終囑咐兒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廖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吾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跡,以後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於是張廖二姓遂成一脈,生時寫廖,死後書張,故有「活廖死張」、「人廖神張」、「張骨廖皮」之說。傳說清朝嘉慶年間,因為系出同源的張、廖兩姓發生的一次誤會,而產生了張廖姓氏。官陂十三世祖廖國寶在朝內當御前侍衛,深得嘉慶帝重用,引起朝內張國公的妒忌,於是他保舉廖國寶出征,在陣上廖國寶被張國公謀害致死。死後,張國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親人,後悔莫及。為接受這一慘痛教訓,同時認識自己血緣的真正歸屬,移居外省或僑居海外的張願仔公後裔,便把張廖二姓聯起來並用。如移居台灣台中西屯區、南投、雲林縣西螺、板橋、三侖鄉的張廖子孫就有數萬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們都一直奉守祖訓,除了戶籍登記,平時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張廖並用。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僑胞有張廖富源、張廖富南等,都是官陂願仔公的後裔。又如移居廣東潮汕一帶的張廖族人,也多用聯姓。在此之前,元末有簡德潤者,入贅南靖張家,此派下張簡同宗,以後乃有張廖簡三姓聯宗之說。另一說法認為張簡聯宗是為了避禍。唐初福建廖崇德有三子九孫,一門高官進爵而為奸臣媾陷,為避禍九孫分三姓埋名隱跡,後世子孫乃以張廖簡三姓聯宗。自唐代初年開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孫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廣東各地,崇德生三子,長子蘭芝,諱佩,唐總章戊辰進士,承武威郡祀;次子蘭楷,繼清河郡公;三子蘭德,承太原郡祀。蘭芝次子光堯,諱德登,為宣州刺史,生三子,長瑞碹,次瓊碹,三琳碹。時因奸臣,自此子孫埋名隱姓,命九子分三郡,張廖簡三姓聯宗自此開始。老大文廣、老二文興、老三文舉,仍然本姓廖,奉祖傳的「武威」為郡望;老四文福、老五文亮、老六文祿,分姓為簡,以「太原」為郡望;老七文有、老八文明、老九文峰,隨母姓為張,襲用張姓的「清河」為郡望。

四、少數民族廖姓壯族: 據史書記載,壯族先人在唐、宋時期有因其居住地區而得名的「西原蠻」、「南丹蠻」、「撫水蠻」等,當時他們已有了廖、寧、儂、黃、莫、韋、周等大姓。現在廖姓仍是壯族的主要姓氏之一。苗族: 早期的苗族有名無姓,到了明萬曆年間,有的地區開始出現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區就有了「吳、龍、石、麻、廖」五姓。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說:「苗民生活鄉間,多屬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團體固,人口多而勢力強。古時候,吳、龍、廖、石、麻五姓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區域,幾乎占湘西整個苗區。」清檀萃的《說蠻》對五姓有不同的說法:「生苗、紅苗有吳、龍、石、麻、田五姓。」然而無論從傳說或者是實際情況看,「田」應該是「廖」斯誤。廖姓出於苗族禾瓜家族,現主要居住在鳳凰縣廖家沖一帶。毛南族: 毛南族是居住廣西、貴州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河地市、南丹縣境內。毛南族原名「毛難族」,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名。毛南族屬古越族支系「僚」和「伶」人的分支,有自:己的姓氏,《毛難族簡史》說:「宋時撫水州民有區、廖、潘、吳四姓」,撫水州後改安化州,就是現在廣西環江、貴州荔波一帶。毛南族現在仍有廖姓。高山族: 《台灣省通志》載:清乾隆二十三年 (1761年),賜台灣高山族七姓,第四姓為廖。瑤族: 《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實地調查結果顯示,平地瑤的大姓有廖、黃、李、陳、鄧等,灌陽道州千家洞(今屬廣西)之後散居於富川,分布於今富川縣富陽、福利、麥嶺、朝東、城北鄉和鐘山縣兩安、平安鄉。仫佬族: 《廣西仫佬族社會歷史調查》稱仫佬族中有廖姓。《嘉定縣誌》也說上海嘉定有廖姓,為貴州仫佬族。此外,布依族、壯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水族亦有廖姓。廖姓古今遷徙史先秦時期,廖姓活動、分布的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的陝西、河南、河北一帶。兩漢、三國時期,長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後,南方成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區。這種變化的出現,是與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定歷史背景相聯繫的。春秋時期的楚人滅蓼,晉朝時期「五胡亂華」,宋朝時期的「靖康之變」,元朝時期蒙古貴族對漢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的大規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等等,對廖姓遷徙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三國時期的廖立,是廖姓最早見於記載的南方人。至於他的祖先或者他本人是如何到南方定居的,現在已無從知道了。廖立,字公淵,臨沅人。臨沅屬今湖南常德市。劉備為荊州牧,用廖立為從事,後來升任長沙太守。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孫權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廖立隻身逃到益州,被任為巴郡太守。劉備稱漢中王,用廖立為侍中,後遷長水校尉。諸葛亮稱讚他是「楚之良材,當贊興世業者也」。後廖立因恃才自負,沒有被列為上卿而當面質問諸葛亮並詆毀朝臣,諸葛亮親加彈劾,將他削職為民,徙汶山郡。他在徙所率妻子耕種自守,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流涕嘆息。後來廖立就死在汶山。汶山在今四川省。廖立是當時很著名的人物,他從湖南到四川做官,也可以說是遷徙,他的後人是留在四川汶山,或是回到湖南臨沅,或是蜀亡後去了北方,無從得知其下落。名人尚且如此,許許多多普通廖姓人自然更是難免湮沒無聞了。

台灣省台灣廖氏 台灣廖姓人有單廖與雙廖之分。單廖是指純粹廖姓人;而雙廖,又稱張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鄉張願仔的後裔。台灣地區廖姓人口約28萬餘人。就分布而言,以雲林縣的二(山侖)鄉最多,約為15000人。其次是西螺鎮,14000多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區、台中市北區、台北縣板橋市。這5個地區都是張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謂「福佬人」。單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為台北縣新店市、桃園縣、新竹市、苗栗縣、高雄縣、屏東縣等地,他們的先人是從廣東省大埔、陸豐、蕉嶺等縣移居台灣的,是所謂「客家人」。而福佬人和客家人的祖先原來都是中原河洛人。台灣廖姓的祖先大多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渡海人台墾殖的廖姓人,他們為台灣的開發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移居海外唐宋以後,隨著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海上交通更為便利。就拿廣州來說,唐時設置市舶司和海關,成為外商海舶湊集之地。又如泉州,北宋時期也已設置市舶司,到南宋、元朝時期,這裡就成了全國最繁盛的海外貿易中心。元朝初期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稱泉州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因為有了基礎,後來這些地方就成了著名的僑鄉。明朝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更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到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鄭和小時候就對外洋的情況比較熟悉,說明當時到過海外的人已經不是少數。鄭和在28年中,7次出國,遍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過非洲的東海岸和紅海海口,對促進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他的出海受朝廷派遣,屬政府行為,但對民間的影響也很深遠。清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列強的炮艦打開了大清帝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洋務教育的開辦,出國的人越來越多。其中有的是出國經商,有的是從事墾殖,有的是出國留學。廖姓人徙居海外起於何時史無明文記載,但至遲在清朝前中期已經有一些人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就拿人台墾殖來說,儘管要冒很大的風險,早在康熙年間,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的一些廖姓人已經進入台灣。到了乾隆年間,清政府廢止了渡台的禁令,遷徙到台灣的福建人和廣東人就更多了。與此同時,一些人便向鄰近的東南亞各國尋求發展。鴉片戰爭以後,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割地賠款,軍閥混戰,一方面是民窮財盡,一方面是政府失去控制力。於是有權有錢的出國留學鍍金,無權無錢的出國打工謀生,這也是勢所必然了。對於老百姓來說,背井離鄉,飄泊異域,其中艱辛,不言而喻,但與其窩在家裡坐以待斃,何不到外面去闖出一條活路呢。廖姓人流向海外,當以這一時期為多。通過先人艱苦創業,後人繼承發展,以至事業有成。廖姓人在海外的分布,以東南亞最為集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有為數眾多的廖姓人生活和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廖姓華僑、華裔也不少。海外廖姓華人的祖先多數是從福建、廣東、廣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的,他們當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順昌廖剛公、福建安溪廖儼公的後代。海外廖氏宗親團結齊心,慎終追遠,光大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先輩遺留下來的精華,在他們中得以代代薪火相傳。


推薦閱讀:

大明也有一支消防隊,曾力保中華正統!
道家易學11 >> 中華氣功網
中華有三條正統龍脈,三個超級大墓坐落其上,至今無人能盜
尚氏形意拳五形拳之健五臟 ■文/ 李亞梅 李文軍 《中華武術》
[七夕特別策劃] 中華民族婚俗知多少

TAG:姓氏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