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點陣圖解及作用~HlQ

手指同身寸法(取穴比量方法)

艾灸的作用: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艾灸注意事項:1,艾絨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定要極好的艾絨,不傷經絡,不燥,比較柔和,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一定要新姜和鮮蒜,保持新鮮。2,施灸的程序: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依次進行。3,施灸時間,循序漸進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沒有時間可以晚上,失眠的病人晚上施灸有助於睡眠。4,艾灸前後喝一杯溫開水,大悲,大喜,大怒,太肌,太飽,酒後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5,艾灸後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至少要在2小時後,此時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6,施灸的反應,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不要驚慌,這是排病反應,繼續艾灸這些癥狀就會消失。艾灸足三里或湧泉穴引火下行,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癥狀就會消失。

百會取穴 : 督脈大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手足三陽經及督脈陽氣在此交會。百匯穴作用:頭痛、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記憶力減退、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

印堂取穴:臉部,兩眉頭正中線點處,人體多個重大經絡的彙集之處。印堂穴作用:頭痛,鼻塞,鼻炎,失眠、高血壓、眼部疾病等。太陽穴取穴:位於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後中線點,屬於經外奇穴太陽穴作用:頭痛、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等 目赤腫痛、視神經萎縮。

迎香穴取穴:鼻翼旁開0.5寸取穴(兩個) 迎香穴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是治療一切鼻疾的特效穴迎香穴作用:治療鼻炎、鼻塞、鼻竇炎、 2. 緩解治療感冒、牙痛、口眼歪斜、面癢等

風池穴取穴: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 屬於足少陽膽經。風池穴作用:頭痛,眩暈,頸痛,目赤痛,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感冒,落枕,眼疲勞、失眠。

天柱穴取穴:位於後頭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頸脖子處有一塊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側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此穴是足太陽膀胱經常用俞穴之一。天柱穴位的作用:治療頸椎酸痛、落枕、五十肩、頭痛、鼻塞、目眩、 高血壓、提高性慾、提神醒腦、緩解眼睛疲勞等

大椎穴取穴:低頭時最高起的骨頭是第七頸椎,在最高起骨頭下方的凹陷中取大椎穴。如果一低頭有兩個高起的骨頭,可以把手指放到兩塊高起骨頭的部位,重複做低頭抬頭的動作,固定不動的頸椎,會前後移動的是胸椎,在頸椎骨下方的凹陷處取大椎穴。 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共有7條經脈再此穴交匯。陽氣匯聚的點。大椎穴位的作用:感冒、咳嗽,氣喘,頭痛項強,小兒驚風,肩背痛,腰脊強,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嘔吐,黃疸,風疹,頸椎病、痤瘡等。是延年益壽的養生大穴。

定喘穴取穴:定喘穴屬經外奇穴,大椎穴左右旁開0.5寸 ,屬於經外奇穴定喘穴作用: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緩解治療喘哮久咳、百日咳等作用。

肩井穴取穴: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 屬足少陽膽經,是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肩井穴作用:肩酸痛、頭酸痛、眼睛疲勞、耳鳴、高血壓、落枕 ,牙痛、手臂不舉,肩周炎、肩軟組織損傷、上肢痛、半身不遂、肺炎、扁桃體炎、癱瘓、四肢厥冷、中風不語、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風門穴取穴:位於人體的背部,在大椎下的第2個窪(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旁開1.5寸 風門穴位的作用:治療頭痛發熱、傷風咳嗽、胸背痛、項強等

肺俞穴取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二指寬)處,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俞穴位的作用:止痰,咳嗽氣喘、吐血、盜汗,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結核、肺炎,皮膚瘙癢等

天宗穴取穴:位於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貼在右肩膀二分之一處,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天宗穴是手太陽小腸經常用的腧穴之一。天宗穴位的作用:治療肩膀酸痛、五十肩、氣喘、乳癰、肩關節部位痛、乳腺增生等

心俞穴取穴: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心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 心俞穴位的作用:冠心病、心絞痛、心臟病、心房纖顫、心悸、心煩、失眠、健忘、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癲癇、頭痛、暈車、胸痛、胃出血、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命門穴取穴:位於後背督脈第二腰椎下(和肚臍眼是對應)的位置,督脈上養生大穴。命門穴作用:治療腰痛、腎臟疾病、精力減退、老人斑、骨質疏鬆、青春痘,遺尿,尿頻,陽痿,早泄,五勞七傷,頭暈驚恐,手足逆冷,腎寒陽衰、行走無力、四肢睏乏、腿部浮腫

腎俞穴取穴: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門(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腎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腎俞穴作用:腎炎,腎絞痛,尿路感染,陽痿,早泄,腎下垂,胃出血,腸出血,肝腫大,腰痛,月經不調,腰痛,貧血,腦血管病後遺症等。

八髎穴取穴 :一組穴位,合稱叫八髎穴,直立位或者俯卧位時,臀部肌肉上面明顯有兩個凹陷,就是美人窩,八髎穴位於美人窩往下內側,是骶骨所在的位置。 八髎穴作用:治療腰部及下半身的疾病,泌尿生殖系統及女性婦科,月經不調等疾病。

天突穴取穴:位於人體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人體任脈重要穴位之一。天突穴位的作用緩解治療咳嗽、哮喘、失音、嘔吐、呃逆等

膻中穴取穴: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任脈大穴膻中穴作用: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難、咳嗽、過胖、過瘦、呃逆、乳腺炎、咳喘病等。

中脘穴取穴:位於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當臍中上4寸)任脈大穴。中脘穴的作用:疏肝養胃、胃健脾、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緩解治療胃痛、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腸鳴、便秘、脅下堅痛、慢性肝炎,噁心、痰多、咳喘、失眠、癲癇、子宮脫垂、蕁麻疹等

神闕的取穴:即肚臍,又名臍中,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任脈上的重要穴位。神闕穴位的作用能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 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慢性腸炎、泄痢脫肛、中風脫症等。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生命能源所在地 ,養生長壽大穴。天樞穴取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3指)寬處。足陽明胃經上重要穴位之一。 天樞穴位的作用:治療腹脹、腸鳴、泄瀉、急性胃腸炎、小兒腹瀉、便秘、膽囊炎、腹水、消化不良、緩解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子宮內膜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緩解治療腎炎。關元的取穴: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的當下3寸(4指),是人體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在任脈的交會點。關元穴作用:此穴有精宮、丹田等別名,可以治療一切陽虛症、氣虛症,畏寒怕冷、遺尿、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遺精、陽萎、疝氣、月經不調、帶下、不食、精冷、中風 脫證、虛勞,關元穴是一個長壽大穴。

氣海穴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二橫指),任脈養生大穴之一。氣海穴作用:虛脫,腹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尿路感染,腸梗阻等。補氣養血的重要穴位。

中極穴取穴:腹下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4橫指加+1橫指),任脈大穴之一。 中極穴作用:益腎興陽、通經止帶,疝氣、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崩漏、小便不利、遺精、遺尿、尿頻等

歸來穴取穴:歸來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中極穴)再旁開2寸(3指),足陽明胃經穴位。歸來穴作用:腹痛、虛弱、畏寒、疝氣、月經不調、不孕、帶下、白帶過多、附件炎、子宮內膜炎、閉經,陰挺,遺精,陽痿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通經活絡的穴位。

極泉穴取穴:極泉穴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腋窩最深處),手少陰心經穴。極泉的作用:心痛、胸悶、四肢不收、肩周炎、腋下瘰癧(頸淋巴結核),冠心病、心絞痛、心包炎、腦血管病後遺症、 肋間神經痛等

曲池穴取穴:人體手肘彎曲有橫紋的凹陷處,手陽明大腸經重要穴位。曲池穴作用:高血壓、貧血、流行性感冒、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蕁麻疹,老人斑、眼疾、牙疼,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上肢酸麻漲。

曲澤穴取穴:曲澤穴位於人體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曲澤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穴。 曲澤穴作用:治療中暑、胃痛、嘔吐、心悸、心痛、熱病煩躁、臂痛, 舒筋活血、清熱除煩。

尺澤穴取穴:伸臂,微屈肘,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橈側緣的凹陷處。手太陰肺經上的穴位。尺澤穴位的作用:咳嗽、氣喘、肺炎、支氣管炎、咽喉腫痛、中暑、肘臂腫痛、皮膚瘙癢、過敏、乳癰等。清熱和胃、通絡止痛、止咳平喘。

內關穴取穴:腕橫紋上2寸、兩根筋中間的點就是內關穴。心包經的要穴。 內關穴的作用:胸痛、胃痛、心絞痛、胸脘滿悶、呃逆、腹瀉、孕吐。寧心安神、寬胸理氣、緩急止痛、陰陽氣血、是預防心臟病的大穴。

神門穴取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之一神門穴的作用:心病,心煩,驚悸,怔仲,健忘,失眠,癲狂癇,胸脅痛等疾病。

合谷穴取穴:先以右手拇指內側橫紋,對應左手虎口,拇指下壓所按之處。 大腸經的「明星」穴。合谷穴的作用:中醫上有「面口合谷收」的說法,也就是說頭面上的一切疾病都可以找合谷穴來治。合谷治療牙痛的效果非常好,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增進免疫力,提神醒腦,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對暈車也有效。

血海穴取穴:位於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一按就感覺到痛的地方就是此穴。足太陰脾經要穴之一。血海穴的作用:月經不調、經閉、功能性子宮出血、小便淋澀、體倦無力、膝蓋、膝關節疼、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雀斑,緩解治療更年期障礙(更年期綜合症),瘦腿、補血養肝、滋潤皮膚

陰陵泉取穴:陰陵泉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足三里相對(或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足太陰脾經要穴之一。 陰陵泉的作用:暈眩、腹痛、腹脹、食欲不振、黃疸、腰腿痛、尿閉、尿失禁、移精、楊痿、月經不調、痛經、附件炎,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等。

陽陵泉取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足少陰膽經上重要穴位。陽陵泉作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臏腫痛,腳氣,脅肋痛, 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現多用於坐骨神經痛,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膝關節炎,小兒舞蹈病等。

足三里取穴: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屬足陽明胃經。足三里作用: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艾灸足三里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並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

豐隆穴取穴: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足陽明胃經上重要穴位。豐隆穴作用:豐隆穴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濕祛痰的效果。頭痛、眩暈,咳嗽痰多等病症用豐隆,此穴是減肥消脂的大穴。也稱化痰穴,是專門化痰的。

委中穴取穴:委中穴位於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膝蓋後面的直線中間叫做委中穴。足太陽膀胱經重要腧穴之一。委中穴作用:消化系統疾病:治療腹痛、急性吐瀉、急性胃腸炎、腸炎、腹痛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治療小便不利、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坐骨神經痛、腦血管病後遺症、癲癇等;皮膚科系統疾病:濕疹、風疹、蕁麻疹、牛皮癬、等;運動系統疾病:治療下肢痿痹、腰背痛、風濕性膝關節炎、脖子酸痛、臀部疼痛、膝蓋疼痛等;

三陰交取穴: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四指)脛骨內後緣。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三陰交作用:對肝、脾、腎三髒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睾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 等都有防治作用。

太沖穴取穴:人體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肝經的要穴、原穴。太沖穴作用:疏肝解郁、調暢氣機、平肝息風的作用,是調節情緒的要穴,理氣和胃,調暢氣機,推動脾胃之氣的升降,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從而維持脾胃正常的消化功能。素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肝血不足,會出現痛經,月經不調,閉經等婦科病,有養血調經的作用。

太溪穴取穴:可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勢,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腎經的原穴。太溪穴作用:緩解調理頭痛目眩、咽喉腫痛、支氣管炎、耳聾、胸痛咳血、月經不調、腎臟病、膀胱炎、乳腺炎、關節炎、風濕痛、腰脊痛、下肢癱瘓、手腳無力等

湧泉穴取穴: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湧泉穴作用: 活躍腎經內氣、固本培元、延年益壽、散熱生氣,有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精力充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等。緩解治療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失眠症、高血壓、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腎臟病、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無力、耳聾、耳鳴等。

推薦閱讀:

九真圖圖解 - 其他學術 - 茅山仙法法旺堂 (www.maushan.com)
便血三原色圖解
【男款系列】最全的男士毛衣編織教程,30多件都有圖解!
鉤織露指護手圖解教程 冬日裡溫暖呵護你的雙手
面上凶紋圖解,劉恆註解臉上凶紋

TAG:點陣圖 | 作用 | 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