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獸醫診療理論基礎
06-26
中獸醫學是以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為特點,研究動物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轉歸規律,以及中藥、針灸等防治疾病方法和原理的一門自然科學。它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診療技術。其基本理論包括陰陽和五行學說、臟腑、病因、病理、辨證治法等,本節僅作簡述。有關針灸方葯等內容將另節敘述。(一)整體觀點和陰陽平衡學說1.整體觀點中獸醫學認為,家畜本身多組成部分之間其結構雖異,但不可離,其功能也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即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同時,它與外界環境之間也是緊密相關的,並存在著一種矛盾統一的關係。自然環境既是家畜正常生存的條件,又是疾病發生的外部因素。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必須因時因地因動物個體的不同而制宜,方可確定有效的防治措施。2.陰陽學說具有樸素唯物論和辨證法的古代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用以認識和解釋自然的宇宙觀與方法論,著重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說明相對事物或一個事物的相對而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的辨證關係。最早見於「易經」,常與五行學說並用。在春秋國時期已引用於醫學領域,隨之傳統獸醫學也以此為說理工具,解釋畜體的生理病理及辨證施治。陰陽是表示一切事物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的抽象名詞,它以「水」象徵陰,以「火」象徵陽。一切事物照此一類推:凡是向上的、活動的、無形的、溫熱的、向外的、明亮的、亢進的、興奮的、及強壯的等均屬於陽;反之,凡是向下的、靜止的、有形的、寒涼的、向內的、晦暗的、減退的、抑制的及虛弱的等屬於陰。這就是說一切事物均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且陰陽還具有無限可分性,即陰陽中還可再分陰陽,也就是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兩個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依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同時在互相依存過程中將會發生彼此消長,即所謂「陰消陽長」,「陽消陰長」;在消長過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各自將會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陰陽學說應用於中獸醫領域也有上述的類似含義,就整個畜體而言,內臟為陰,體表為陽;而體表腹側向下為陽中之陰,背向上,為陽中之陽;內臟中五臟為陰中之陰,六腑為陰中之陽。機體營養與功能相對而言,營養為陰,功能為陽。兩者互相為用,在生理活動中彼此消長,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陰陽相對平衡關係被破壞,從而引起陰陽偏盛或偏衰的結果;在診察獸病時,往往是以陰陽為其綱領或依據,例如將八綱辨證的里寒虛證歸屬於陰;表熱實歸屬於陽;在歸納藥物性能時,其四氣五味也可按陰陽來區別,四氣中的寒、涼屬陰,溫、熱屬於陽,五味中,酸、咸苦屬於陰,辛、甘屬於陽;確定治療原則也可用陰陽來歸納,例如陰證用陽葯,陽證用陰葯,即寒證用熱葯,熱證用寒葯;病證的預防也常用陰陽歸納: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二)五行學說 「五行」也是產生於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常與陰陽並用。五行學說是屬於古人對物質屬性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範圍。「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行」是指這五種物質的運行及運行中的變,也有行例、次序之意。五行學說認為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構成,它們之間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關係,是導致世界運動變化和普遍聯繫的根本。五行學說在戰國時期已運用於傳統(獸)醫藥學。為了說明機體內部及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傳統(獸)醫學以取類比像的方式,將機體內臟、組織、器官以及自然界的季節、氣、色味等內容分屬於五行之下。按以上歸類,以火行為例,因「火」是紅色,心血也是紅色(赤),兩者便聯繫起來;火燒焦的東西,其味是苦的;火是熱的,夏季也很熱(暑);夏季常刮南風,夏季又正是萬物生長茂盛季節;從而就將心與赤、苦、夏、暑、南、長等自然現象聯繫,又把與心有關的組織器官如腑-小腸、體-脈、竅-舌、脈-洪等聯繫起來。其它臟腑也同樣依它的形態性質來與自然界各類事物相聯繫。根據這些歸類,利用五行相生、相剋、相乘、相侮、母子相犯以及生克制化的規律。說明機體生理病理變化。所謂相生,即是互相滋生、促進的意思;相生的次序如下:木火土金水木依此相生,循環不已。所謂相剋,即相互制約、剋制的意思,具體次序如下:木土水火金木;依此相剋,往複無窮。所謂相乘,「乘」有乘虛侵襲之意,也有相剋太過之意,儘管在相乘的次序上與相剋相同,但屬於說明病理規律。所謂相侮,「侮」有恃強凌弱之意,也是反克之意。相侮的次序正好與相剋次序相反,也屬於說明病理規律。所謂母子相犯,也屬於說明病理規律,例如母病傳子,意即按正相生次序傳變,子病犯母,意即按相反相生次序傳變。所謂生克制化,是用來說明臟腑器官相互滋生和制約的生理現象,例如:肝(木)制約脾(土),脾(土)能滋生肺(金),肺(金)又能複製約肝(木),任何一行都具有先克一方然後被克一方又滋生一行來複先克一方。若五行生剋制化的關係失調而出現相乘相侮,則發生疾病,例如肝木克脾土,若肝氣太旺,則木旺乘土,使脾土功能失常,故在治療上除了抑制肝木外,還須扶助脾土的功能。據此理,為了防止疾病的傳變,常用此規律制定許多既病防變的治則,如肝實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肺金病虛時,可以培脾土生肺金。陰陽學說常與五行學說結合運用於(獸)醫學領域,迄今尚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由於當時社會歷史條件和自然科學水平的限制,這種學說不可能避免摻雜了一些機械循環論和唯心論的內容,因此,我仍必須批判地繼承,運用現代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加以整理和提高,從而達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目的。(三)臟象――中獸醫的生理學觀念臟象,又稱臟腑,是研究畜體臟腑功能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藏」即內臟,「象」指內髒的形象及其機能活動表現於外的徵象。主要內容又五臟六腑奇亘之腑經絡以及氣血精津液和體表組織器官等。中獸醫學認為,畜體以五臟六腑為中心,以氣血精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使臟腑互相聯繫,外連五官五體,四肢百骸,構成一個整體。五臟六腑雖有一定的解剖基礎,但主要是闡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因此不能與現代解剖學中的同名各臟器完全等同。1.五臟是心、肝、脾、肺、腎五髒的總稱,有時將心的外圍組織「心包」也包括在內,合稱「六臟」。五臟具有貯藏、分泌和製造精氣以充實內髒的功能。它是畜體生命活動的中心,並以此為中心,將六腑機體表裡器官聯繫起來,使畜體構成內外統一的整體。各臟腑功能如下:(1)心:位於胸中,外有心包護圍;心是畜體生命的住主宰,在臟腑中起著主導和支配作用,有經脈與小腸相連。它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是主血脈,意即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相當於現代醫學中心血管循環系統功能,即所謂血肉之心。第二心藏神,意即心是一切精神活動的主宰,相當於現代大腦的生理功能,即所謂神明之心;心主血脈與藏神密切互相,若心血充盈,則精神充沛;若心血不足,則心神不寧,驚恐不安或神志昏迷。第三,心主汗液,從上可知,血由心所主,而汗與血有同源之意,故心又主汗的分泌,因此出汗異常往往與心有關。第四,心開竅於舌,從經絡分布來看,已知心有經絡和舌相象,故有舌為心之苗之說,意即心的功能正常與否,容易從舌上反映出來。『附』心包,是心臟的包膜,有保護心臟,防止外邪侵害心臟的功能。從心的解剖位置看,心位於胸中,外有心包,關於這一點,中西方醫學的認識相同;至於心的生理功能,現代獸醫學認為,心是循環系統中的動力器官,推動血液在血管內運行,為全身提供氧氣及營養物質,這與「心主血脈」的觀點相同,而中獸醫所說的 「心藏神」功能,則是大腦的生理活動。(2)肝:位於腹腔右側季肋部,有膽附於其下。其主要功能第一是藏血,不僅有儲藏血的功能,而且有調節調節血量的功能。動物在活動時將血運行於諸經脈,靜止時血收歸於肝臟。第二時肝主疏泄,其意之一為疏泄膽汁,協助脾胃消化;其意之二為疏泄氣血以保持精神活動正常不受抑鬱,保證血流通暢以防氣滯血瘀,導致胸腹疼痛。第三時肝主筋與爪(蹄),這與肝藏血有關,因筋爪賴肝血得滋養。肝血充足,筋健蹄堅;肝血不足,筋萎爪軟,蹄甲常乾裂或變形。第四肝開竅於目,目得肝血得滋養,才能發揮它得視覺作用,肝血不足則眼燥、夜盲;肝火太過則眼胞紅腫、睛生翳膜。有關肝的解剖位置,古今認識相同,但對其生理功能的認識有較大的分歧,從中西結合研究來看,肝除具有消化作用外,還與免疫神經和內分泌系統有密切關係。(3)脾:位於腹中,與胃有經脈相連,合稱為「後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第一是主運化,其意即是脾有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和水濕的功能,機體的臟腑四肢百骸均有賴脾的運化以獲營養。脾不健運,就會出現腹脹、腹瀉、精神倦怠、肌肉消瘦、四肢無力等病症。若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就會形成水濕停留的各種病變,如停於胃腸則成腹瀉,停於腹腔則為腹水,溢於肌膚則為水腫,水濕聚集肺則為痰濕。第二統血,意即脾有統攝血液,使之在脈管內正常運行不致溢出脈外,若脾虛不統血,則易發生各種不同的出血證,尤以慢性下(後)部出血為多見,如慢性泄血、子宮出血、皮下出血等。第三脾主肌肉和四肢,意即肌肉的生長發育和四肢的活動能力,有賴於脾運送來的營養。若脾氣健運,則營養化生充足,供肌肉生長,使其豐滿有力,四肢步行自然輕捷;若脾失健運,營養無源,則肌肉生長無靠,自然痿軟,畜體消瘦,四肢無力,倦怠無力。第四脾開竅於口,外應於唇,意即脾的生理狀態,常反映於口、唇,若脾氣健運,則食慾旺盛,口唇鮮明光潤;脾不健運,則口唇淡白無光;脾有濕熱,則口唇紅腫;脾經熱毒上攻則口唇生瘡等。中獸醫所說的脾,從解剖位置上看,似乎與現代醫學的胰相當,但從其功能來看,有與脾本身、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血液淋巴系統有關。(4)肺:位於胸中,是主持周身之氣的重要器官,與大腸有經絡相連。其主要功能第一是肺主氣,司呼吸,意即肺的主要功能是起呼吸作用,吸入清氣,呼出濁氣,這就是所謂「吐故納新」。肺不僅主其本身呼吸之氣,而且主全身之氣。若脾主氣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均勻,體壯力大;若病邪傷肺,使脾氣壅阻,使肺氣失降而上逆,出現咳喘,病久則肺主周身之氣也受損,出現體倦無力、氣短、不續等肺氣不足癥狀。心主血脈,肺主氣而朝百脈,兩者相輔相成,密切相關,共同完成氣血運行循環全身,故有「氣為血師,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之說。在此說的指導下,臨床時常將調理氣血之葯,互相配伍運用。第二肺主宣降,通調水道,所謂肺主宣降,是指氣血津液通過肺的宣散形式,推動而散布全身;而後又通過肺的清肅下降作用,歸降於腎中而收納之,即腎能納氣。若肺氣不能宣散而壅滯,則引起胸滿,呼吸不暢等癥狀,若肺氣不能歸降於腎收納之發哮喘。所謂通調水道,是指肺在水液代謝中的作用,首先是將脾上輸來的水液精微,也是通過肺氣的宣散作用,散布津液於肌膚並濕潤之;其次是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使水液下歸於腎,再經腎的氣化作用,將多餘水分下輸膀胱,然後排出體外。如肺失宣降,則會導致水濕停留,如停於肌膚則為水腫,停於肺則成痰,停於胸腹中則成胸水或腹水。第三,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所謂一身之表,意包括皮膚、汗孔、被毛等組織,簡稱皮毛。所謂肺外合皮毛,即意滯肺氣的溫煦合潤澤被毛。肺病故則皮毛焦枯或皮癢毛脫等;肺合皮毛還有調節被毛開合的作用以適應氣候的變化,如天冷被毛就收縮(合),過熱就鬆弛(開)。當肺氣不足時,則皮毛失去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常易致病,如外感風寒,邪襲體表,進而可影響到肺而出現鼻流涕、咳嗽等症。第四,肺開竅於鼻,鼻與肺相通,是呼吸的門戶,肺病時常從鼻表現出來。如風寒束肺,常見鼻塞流清涕;風熱犯肺,常見鼻液粘稠發黃;燥熱傷肺,鼻液少或無;痰濕阻肺,鼻液量多,色白。對於肺的解剖部位及肺作為機體氣體交換器官等生理功能的認識,現代醫學與中獸醫學的看法是相一致的,據現在研究,它還有分泌激素的物質,同時,肺還是某些激素代謝的場所以及某些激素作用的靶場,總之它與內分泌系統有密切相關的作用。(5)腎:位於腰,它是機體生命的根源,故又稱「先天之本」,它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是藏精,所謂藏精,是指儲藏和守藏精微物質,它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而先天之精其來源於父母,與生殖密切相關。後天之精,即水谷之精,由脾胃化生,供五臟六腑所用,多餘藏腎,它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先天和後天之精,彼此相互滋生相互聯繫。先天之精是後天之精的基源,並有賴於後天之精的供養,後天之精需要先天之精的資助才能化生,故一方衰竭必然影響另一方的功能。從上可知腎藏精之意包括精之產生貯藏和轉輸均由腎主宰。因此生殖方面的病理變化均與腎有直接關係。腎多虛證,應多用補法。第二腎主水,主要表現為腎在機體水液代謝中起著升清降濁的作用。水液進入胃腸,由脾上輸於肺,肺將清中之清傳佈於全身,而清中之濁由肺的肅降作用下行於腎,腎再加以分清泌濁,將濁中之清再吸收上輸於肺,濁中之濁下注膀胱,變為尿液排出體外。從上可知水液代謝主要由肺、脾、腎三臟共同作用來完成,但腎的作用尤為重要,主要靠腎陽的氣化作用來保證,同時腎對膀胱還起固攝作用,如果腎臟有病,就可能引起水液的輸布失常,出現排尿不利水腫等癥狀。第三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腎所藏的精有生髓的作用,髓充於骨中,滋養骨骼,骨賴髓而強壯,故「腎主骨」。髓又通於腦,故有「腦為髓之海」的說法。從此可知腎與骨腦的生長發育有密切關係。第四腎開竅於耳、司二陰,耳為腎的外竅,司聽覺。有賴於腎的充養,若腎虛精少,則可引起耳鳴,聽力減退。二陰即前陰及後陰,前陰有排尿及生殖作用,後陰有排糞的功能。這些功能都與腎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第五腎主命門之火;「命門」意即生命之根本,「火」指動力,主命門之火,也就是腎蘊藏著整個機體生命的動力。命門之火,又有「腎陽」或「元陽、真陽」之稱,腎陽與腎陰相對而言,為了強調「腎陽」的作用,故特稱「命門之火」。它有腎助心陽、助脾陽消化、助肺納氣的作用。如果腎陽不足,將會影響心陽功能,出現心悸、氣短、形塞肢冷等心陽虛的癥狀;影響脾陽的消化吸收,出現脾腎陽虛的鳴鳴瀉;影響腎助肺納氣之功能,出現動則氣喘,呼多吸少的病症。腎與現代解剖學的器官比較,腎主水液,與膀胱相表裡的功能,則與西(獸)醫的腎臟及其泌尿系統功能相似;二腎也分泌某些激素,如腎素、血管緊張素、紅細胞生成素、前列腺素等等與激素代謝有關,尿毒症時可能腎性骨營養不良,腎還是活化維生素D的器官。這與腎主骨的理論相符。腎主命門之火,似與腎上腺的功能有關。2.六腑 主要功能是傳化水谷,通行水道,也就是對水谷進行受納、消化、吸收、傳導和排泄。故有「六腑者傳化物,以通為用」之說。(1)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其主要功能是收納和腐熟水谷。胃功能的旺盛與衰弱,不但影響消化機能,還影響各臟腑營養的補給,所以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在診治上也有「看病先看絕」,「治病先治吃」之經驗。胃與脾相表裡,在性能相反而又相成,脾氣主運化、胃主受納;脾性惡濕喜燥,胃性惡燥喜潤;脾主升、胃主降;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氣不開而下陷,可出現久瀉、脫肛等證;胃氣下降而上逆,則出現嘔吐、噯氣等證。脾病多虛多濕,胃病多實多熱。據現代獸醫學研究認為,脾與胃緊緊相連,血液循環更有密切關係,臨床脾虛病例,經常影響胃泌素的分泌。(2)小腸上通於胃,下接大腸,主要功能是接受胃傳來的水谷,進一步消化而分別清濁,清者吸收,經脾上送至肺,肺吸天氣結合胸中成宗氣運往全身;其濁者糟粕部分下移大腸形成糞便排出體外,濁者濁水部分下入膀胱,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小腸有病經常在大便和小便方面有病理反應,如小腸受寒,則可見腸鳴泄瀉,瀉糞如水,尿液清冷。因此,小腸與心以經絡相連,互為表裡,功能上互相影響,若小腸有熱,則順經脈上熏於心,則引起心苗之舌的糜爛;反之,若心經有熱,由經脈移熱於小腸,則可引起尿短赤,排尿濕痛等症,即所謂小腸尿血傷心熱。據現代研究粘膜上有內分泌細胞,能分泌影響心血管作用的激素。(3)大腸上通小腸,下連肛門。其主要功能是將小腸下移的糟粕,吸收水分,形成大便,通過肛門排出體外。大腸有病將會導致便秘或泄瀉伴有里急後重癥狀。大腸有經絡與肺相連,互為表裡。功能上互相影響共同協調完成升清降濁的功能。若肺氣壅滯,可引起大腸傳導阻滯而出現大腸秘結;反之,大腸傳導阻滯,可導致肺氣肅降失常,出現氣促喘粗。據現代研究,食物在消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體一小部分通過傳導以矢氣的方式排出體外,而大部分的廢氣是通過血循,經過肺的呼吸作用排出體外;還有研究提示大腸也有內分泌細胞分泌一種能促進肺的通氣量的激素樣物質。(4)膀胱位於下腹部,其主要功能是貯存和排泄尿液。膀胱與腎有經絡相連,互為表裡。尿形成於腎,下滲到膀胱,受到腎陽的統攝,氣化而出焉。若腎陽不足,可出現尿頻、尿液不禁。腎移熱於膀胱可出現排尿疼痛或血尿。膀胱與腎的阿密切關係,古今觀點相同。(5)膽 附於肝位於腹右側季肋部。貯藏和排泄膽汁,幫助消化。膽與肝有經絡相連,互為表裡。肝分泌膽汁,貯藏於膽。膽病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糞不變色,黃疸等。膽病多因肝不疏泄所引起,故膽病多從肝論治。肝膽關係古今同說。(6)三焦屬六腑之一,是上前焦中焦下後焦的總稱。對三焦的形態與功能的認識,從古至今都沒有統一。一般認為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而是某些臟腑及其部分功能的概括。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腎、大腸、小腸、膀胱等臟腑。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血脈,將水谷的精氣敷佈於全身,故有「上焦如霧」之說;中焦的主要功能是腐熟水谷,運化精微,故有「中焦如漚」之說;下焦的主要功能是分別清濁,並將糟粕以及代謝後的水液排泄於外,故有「下焦如瀆」之說。由此可見,三焦實際上包含了胸、腹的上、中、下(前、中、後)有關臟腑及其功能。故有人認為三焦與其相關臟腑的功能與淋巴系統相似。最後,應該指出,溫病學所說的三焦是作為溫病辨證的一種方法,其含義與臟腑中的三焦含義不同。【附】胞宮母畜胞宮,是子宮、輸卵管與卵巢的總稱,其主要功能是發情與孕育胎兒。胞宮的生理功能與腎臟及經絡中的沖、任二脈的關係最密切,腎主生殖,沖為血海,任主胞宮。由於它與其他臟腑不同,又與其他臟腑無表裡關係,故也列入其恆之腑。3.其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母畜胞宮六種。「奇」作異字解,「恆」是常的意思。即不同於一般的腑,形態像腑,功能像臟。故稱「其恆之腑」。由於其恆之腑中的骨髓腦脈膽分別在腎心肝等五臟中論述。胞宮也附在三焦之後也有敘述,故不再另立章節分別敘述。4.氣血津液與精和神氣、血、津、液是構成畜體的一些基本物質,是臟腑、經絡、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肉眼看不到的流動著的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主要有鼓舞推動和溫煦等作用。這些作用是通過某一能量表現出來,就好像電子的流動表現是通過光能和熱氣表現出來;血,基本上是指可見的血液;津液,是體內一切正常水和液態物質的總稱;血和津液,都是液態物質,有滋養、滋潤的作用。再構成畜體的基本物質中,還有「精和神」。「精」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精,指生殖之精,廣義的精指一切精微物質,「神」由精生,是臟腑功能活動外在表現。5.經絡中(獸)醫學認為,畜體客觀存在經絡,而經絡是畜體內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機體運行氣血、津液,聯繫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各組織器官功能的通路,它使畜體成為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經絡共由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等部分組成,有關這些主幹的起止、循行、絡屬、交會以及腧穴的主治均有詳細記載,並具有相當完善的理論系統。目前,廣泛用於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方面。但對經絡的實質和原理尚無統一認識,對於這一問題,目前存在的學說主要有神經相關說,神經-體液相關說、類傳導假說、生物電流說以及生物控制論假說等。經絡中的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與針灸關係最為密切。十二經脈,又稱「十二正經」,是畜體十二經脈的總稱,是全部經絡的主體,即前肢三陰經、三陽經、和後肢三陰經、三陽經。十二經脈的構成,包括五臟六腑加心包絡,共12臟腑,各系一經,在畜體構成12道經絡通路,分別運行於機體各部,並與所屬的本臟、本腑相連。根據經脈運行的部位和所屬臟腑而命名,分別分布於胸、背、頭、面、四肢、並左右對稱,共24條。運行於四肢外側,與腑相連為陽經,前或後肢陽經各分三個側面;即前肢前外側屬太陽小腸經,前肢中外側屬陽明大腸經,前肢後外側屬少陽三焦經;後肢前外側屬太陽膀胱經;後肢中外側屬陽明胃經,後肢後外側屬少陽膽經;四肢內側與臟相連屬陰經,前後肢陰經也各有三個側面,前肢前內側屬太陰肺經,前肢中內側屬厥陰心包經,前肢後內外側屬少陰心經;後肢前內側屬太陰脾經,後肢中內側屬厥陰肝經,後肢後內側屬少陰腎經。上述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其總體走向如下:前肢三陰從胸沿肢體內側走至前蹄,前肢三陽從前蹄沿肢體外側走至頭;後肢三陽從頭沿肢體外側走至後蹄,後肢三陰從後蹄沿肢體內側走至腹。而它們的循行順序如下:從前肢太陰肺經開始前肢陽明大腸經後肢陽明胃經後肢太陰脾經前肢少陰心經前肢太陽小腸經後肢太陽膀胱經後肢少陰腎經前肢厥陰心包經前肢少陽三焦經後肢少陽膽經後肢厥陰肝經又回到前肢太陰肺經。這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路,對畜體的生理功能、病理反應及指導治療均起著重要作用。奇經八脈指十二經脈以外的經脈;即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因為其橫行和分布於軀幹正中線,別道奇行,不受十二經脈的拘制,且無臟腑絡屬關係,故稱「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參互於十二經脈之間,對畜體氣血、營衛的溝通起著調節和聯繫作用,其中任脈行於腹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故又稱「陰脈之海」,任脈還有妊養胞胎的作用。督脈行於背正中線,總督一身之陽脈,故有「陽脈之海」的稱號。沖脈是總領一身氣血的要衝,沖脈又與任、督同起於胞中。帶脈起於季肋,繞身一圈,猶如束帶,可約束縱行的各條經脈。此外還有陰蹺、陽蹺、以及陰維、陽維。奇經八脈出入於十二經脈之間,它具有任、督兩脈,乃是統師六陰六陽之脈,並有具體穴位分布於上,故與十二經脈合稱為十四經脈。臨床有十四經脈穴點陣圖譜以具體指導針灸治療。(四)病因中獸醫稱「病原」或「病邪」也就是導致疾病的原因。中獸醫的病因學說,不僅指發病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作為臨床辨證論治的依據。中獸醫每一種病因均有一定的特性,如鳳性上揚,飄動不定,故致病也有一定的特徵性癥狀,例如風病易傷上,四肢動搖不定,因此可根據這些臨床癥狀特點求其致病因素,是風。這就是「隨症求因」,然後根據不同病因確定治療原則,即所謂「審因求治」。(詳見病因辨證)。根據病因的來源,分為外感、內傷和其他致病三大類。1.外感 分為六淫和疫癘兩部分,由於它們都是由皮毛或口鼻而入,故統稱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原是四季不同氣候的六種表現,簡稱六氣或六元,陰陽相移,寒暑更作,氣候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和限度,如果四時氣候變化異常,六氣變化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超過一定的限度,超過畜體的調節適應能力,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於是,六氣由對畜體無害而轉化為對畜體有害的淫惡的邪氣,簡稱「六淫」。(1)六淫致病一般首先侵犯肌表,所以稱「外感六淫」。通常均有相應的季節性,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六淫既可單獨侵犯機體致病,也可兩種或兩種以上合犯致病,如風寒感冒、風寒濕痹,六淫在致病過程中不僅可以互相影響,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風寒不解可以化熱,熱之至極可以生風,在臨床實踐中,還常迂到由於臟腑失調而引起的病理現象,出現一些似風、寒、暑、濕、燥、火的證候,為了與外感六淫引起的癥候相區別,一般分別稱其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和內火。其具體辨證,詳見病因辨證。(2)疫癘又稱瘟疫、癘氣、戾氣、異氣、毒氣、雜氣、乖戾之氣、疫氣等。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侵襲畜體而產生的烈性流行病。疫癘致病,發病急驟,病情危篤,癥狀相似,傳染性強,易於流行;並且,疫癘的發生和流行與氣候、環境和飼養等因素有關。現代獸醫學認為,疫癘濕傳染性很強的病原微生物。2.內傷 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1)由於飼養管理不當引起的飢、飽、勞、役、逸傷等幾種致病因素的總稱。饑飽主要是指飼餵不當,過飢或過飽;勞役指管理使役過度;逸傷則指家畜缺乏運動,長期休閑。內傷可以直接成為致病因素,也可使機體抵抗力降低,為外感因素致病創造條件,公畜交配過度,也可造成內傷。(2)撞擊、跌扑等而使體內臟器受傷,或強力負重而傷及氣血。由於內傷出現的病證,詳見病因辨證。3.其他致病因素 包括外傷性致病因素、中毒、寄生蟲侵襲、痰飲、瘀血等。(1)外傷 包括創傷、挫傷、蟲獸咬傷、燙火傷。(2)寄生蟲 包括外寄生蟲(虱子、蜱、蟎等)和內寄生蟲(蛔蟲、絛蟲、血吸蟲、焦蟲等)。(3)中毒 常見的毒物有毒性植物、農藥、礦物性、化學性毒物以及霉敗或品質不良的飼料或加工不當的飼料等。4.痰飲 是水液代謝障礙而引起的病理產物,粘稠而濁者稱「痰」,清稀如水者稱「飲」。5.瘀血 凡是血液運行不暢或體內離經之血未能消散者,都可形成瘀血。(五)病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引起各種不正常的變化,闡明這些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的機理,叫做病理。而決定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移的根本因素是機體內部,而不是外部。故有「正氣存在,邪不可干」之說。所謂「正氣」是指機體機體對多種致病因素的防禦能力;所謂「邪」或「邪氣「即是各種致病因素。也就是說,各種致病因素是通過機體內部起作用的,簡略地說即是正氣與邪氣的鬥爭。儘管疾病地發生、發展是千變萬化和錯綜複雜的,但就疾病過程來講,它是有一定的規律,總不外乎邪正消長、陰陽失調、升降失常等幾個方面。1.邪正消長疾病的過程,尤其是外感病的過程,也就是邪正鬥爭的過程,而邪正的消長則決定著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邪正消長與臨床表現有著密切關係,若邪或正未衰,多表現實證或熱證;邪盛而正已衰,則表現虛證或寒證;若邪正相持或邪去正傷,則常出現虛實或寒熱錯雜證候。2.陰陽失調從上已知疾病的過程有三個方面,外感病主要表現邪正消長的過程,而內傷疾病主要表現陰陽失調過程。即可用陰陽的盛衰賴概括,例如揚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實證);陰虛(衰)則內熱,陽虛(衰)則外寒(虛證)陰陽可作為疾病過程中病理變化的總綱,如:寒、里、虛等可用陰賴概括;熱、表、實等可用陽來概括。在施治過程中,也需要調整陰陽,促進陰陽平衡,使其恢復健康,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若陰陽平衡的破華趨於嚴重,則疾病趨向惡化甚至死亡,即所謂「陰陽離決」「精神乃絕」。3.升降失調也是疾病過程中一種病理狀態。是畜體陰陽氣血升降順逆的失調或上下生理失調的病理概括。如脾的清氣不升,甚至下陷,則出現泄瀉或垂脫證;胃因濁陰不降而上逆,則出現反胃或嘔吐;肺氣不降而上逆,則出現咳嗽氣喘;腎不納氣,則喘息氣短;心火上炎,則口舌生瘡;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等癥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從「理性vs非(反)理性」到「反思vs自反」:社會理論中現代性診斷範式的流變
※直銷高手特訓(一)倍增中國直銷業的最新理論支持--萬基中國工作室
※愛情三元理論和6種愛情體驗方法 (詳)
※四季色彩理論A
※解構理論「自由遊戲」論辨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