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三年釀出地道老酒 記者探訪酒麴背後的秘密

立冬前後,在老酒之鄉的即墨,各大釀酒廠又開始忙活蒸地瓜、煮黍米了。但想要釀出地道好酒,除了要保證原材料品質地道外,更離不開神秘的酒麴。在即墨,酒麴的製作工藝以及釀酒過程中投放酒麴的比例,都被視為每家酒廠的商業秘密。而在膠州洋河賓賢村村民姜先生家,則保留著300年傳承「血統」的酒麴,靠著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引子,每年姜家都在元旦前後喝上美味的自製黃酒。昨天,記者兵分兩路在即墨、膠

州探訪,揭開酒麴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新小麥酒麴須封閉三年

記者了解到,酒麴作為一些釀酒行業的核心「機密」,其製作過程複雜,需要用當年的新麥子才能製成。民間稱「麴櫱必時」,就是每年中伏時節在清潔、通風、透光的室內踏曲,以保證多種黴菌在適宜的條件下生產豐富的酶系。國外有人將中國的麥曲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有30餘年釀酒經驗的吳春燕是青島一家老酒廠唯一會製作酒麴的釀造師。吳春燕告訴記者,在即墨,每年「五一」前後是製作酒麴的最佳時期,新麥粉碎後製作成餅狀,然後放進室內培養生菌。這個過程在溫度和濕度及時間上都有嚴格的要求,菌生成後,還需要拿出來晾曬,最後在陳池放上三年後才能用。

「當年製成的曲根本不能用,因為需要一個自然『成熟』的過程。 」此外吳春燕還強調,按製作酒麴的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故分別稱為麥曲和米曲。製作黃酒的酒麴,只能用麥子,其它的糧食不能取代。據吳春艷介紹,釀酒加曲,是因為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同時,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300年的酒麴是「傳家寶」

「小麥、新鮮的艾草加上我們膠州洋河當地的黍米,經過40多天的發酵就能做成透著點酸味的褐色黃酒。 」在膠州洋河賓賢村,86歲的姜老先生前不久將過年要喝的黃酒預備好了,蒸熟的20斤黍米和掰碎的酒麴混合在一起,放在陶瓷缸里蓋上蓋子,再用泥巴和麩皮糊嚴實,在密封的條件下靜靜地發酵,等到元旦前後全家就能樂享口味清淡略帶酸口的黃酒了。

整個賓賢村只有姜家人會做傳統黃酒,早在130年前就開了「德勝和」老字號酒行,老手藝在外人看來是祖傳秘方,但姜家人卻不以為然,從製作流程到酒麴比例都能大方提供。按照家譜記載,姜家的老酒麴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7月份用新鮮的艾草把「磚塊」包裹,讓新製作的酒麴充分吸收艾草的香味,放到屋子裡發酵,這時老酒麴中的食心蟲蟲卵「復活」,大約兩個月的時間酒麴就被吃成了蜂窩,此時食心蟲釋放的酶也充分融進了酒麴。掃去表面的綠毛,傳統工藝的酒麴就做成了。

姜家人做的黃酒因醇厚和後勁大出名,而製作好酒最關鍵的則是上百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按照姜家人的經驗,3斤黍米能產一斤酒,像煮稀飯一樣煮上一鍋黍米後熄火冷卻,這時老人會把手伸進鍋里感覺溫度。 「溫度高了酒酸,低了喝了容易上頭。 」姜先生的孫子告訴記者,做酒的感覺是誰也學不去的,恰當的溫度放入酒麴決定了酒的口感,放到缸里發酵40天後,黃酒就做成了。

一年四季都能釀製地瓜酒

地瓜酒屬於黃酒的一種,即墨民間手工釀造地瓜酒始於清初,傳承人趙永健經營著青島最早規模化生產地瓜酒的企業,其獨到的釀製工藝已歷時數百年。 「現在一年四季都能釀製地瓜酒,根據地瓜種類的不同,可以做成紅色、黃色、白色等五種顏色的地瓜酒。 」趙永健告訴記者,現在使用的小麥酒麴都是統一買來的,自己已經不再製作酒麴了,因為釀酒的製作工藝才是重要的機密。

和釀黃酒不同的是,在地瓜酒的釀造車間,記者看到一名工人將蒸熟的地瓜放到機器中攪碎打成漿,其中紫地瓜大部分是國外進口的。趙永健告訴記者,每年要採購2000噸地瓜,平均一斤地瓜能產一斤酒。據趙永健介紹,往漿狀的地瓜中放入酶是關鍵,再加入酒麴放到傳統的黑陶瓷缸里發酵,由於地瓜的澱粉含量和當季的溫度不同,夏天最快4天就能完成發酵,慢則需要40多天,再經過沉澱、過濾、殺菌步驟就能裝瓶飲用了。趙永健告訴記者,每家酒廠在製作過程中的酒麴比例等是決定酒口感的關鍵。

新聞鏈接

傳統酒麴分五大類

傳統上大致將酒麴分為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分別是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為原料的培養物。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目前麩曲法白酒是中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產量佔總產量的70%以上。(記者 于波 王漢峰 宋海秀 趙曉)

推薦閱讀:

昭君出塞背後的歷史隱情
老公堅持不讓生二胎!背後真相讓所有媽媽沉默……
田亮背後女人葉一茜:第一次見面把我灌醉
紀實| 那些誤入傳銷魔窟背後隱藏的故事
美國玩陰的,普京背後被連捅了兩刀!

TAG:記者 | 秘密 | 背後 | 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