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先後為香港社會做出了好幾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
70年代後期,中國內地掀起了第一次改革開放大潮,給香港的安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有利條件和因素。李嘉誠先後為香港社會做出了好幾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在1977年4月,李嘉誠投資2.3億港元,收購了美國財團控制的在香港的永高公司,成為全資擁有。永高公司擁有香港心臟地帶的中環銀行區的部分物業,還擁有在港的希爾頓大酒店和在印尼巴厘島的凱悅大酒店。這一收購開創了香港華人企業家一舉「吞併」外資企業的先例。同年,李嘉誠的「長實」還收購了在銅鑼灣的虎豹別墅等大型物業。李嘉誠積极參加香港中區遮打道中環站及金鐘站上蓋興建權的投標競爭,並在1977年1月14日強手如林的競投中一舉取勝。由於當年「長實」已擁有大量現金可作投資;他的地產業又已擁有良好信譽;加上他提出的關於在中環站上蓋興建一流的商業大廈——環球大廈,在金鐘站上蓋興建海富商業中心的計劃,可以在物業出售後加速資金迴流,讓香港地鐵公司能及時回收資本,扭轉該公司斯時所處的財務劣勢,儘快減輕債務負擔,因而很得到香港地鐵公司的賞識,在竟投中終於被選中。在這次「競投」的激烈的爭奪戰中,李嘉誠的「長實」一舉擊敗30多家強勁對手,被當年的傳媒界盛讚為「三級超升」。「長江擊敗置地」,是「長實」在地產業上「擴張發展之重要里程碑」!中標之後,李嘉誠精心組織人力物力財力,予以經營,爭時間爭質量爭速度,終於保證建設計劃如期實施。到 1978年5月,堂皇富麗的環球大廈即已開盤分層出售。價值5.92億港元的大廈物業,在報紙、電視「廣告」之後的8個小時內,即宣告全部售罄,創下了當時樓市樓價的新紀錄。同年8月,「長實」推出建成的海富中心公開出售時,總值9.8億港元的中心物業,首日的成交額就超過九成,取得了意外成功。當時,香港地鐵公司主席唐信,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他興高采烈地說:「地鐵賣樓賺錢,扭轉了財政劣勢!」「單環球大廈售後資金,就足夠應付該地點及附近車站的建設費用,且開銷有餘。」而「長實」也贏得了不菲的收益。一舉成功,李嘉誠和「長實」,在香港企業界中,從此名聲益張,聲譽與日俱增。這項成功,不僅擴大了企業的影響,也大大提高了「長實」的地位和知名度。此外,李嘉誠還有另一個「得意之作」,就是與香港的大財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合作,通過聯合經管的華豪有限公司,成功的改建中環皇后大道中心位置的華人行物業。原舊樓1974年購入,1976年聯手投入改建,1978年初即竣工投入使用。滙豐銀行董事局主席沈粥先生,平素與李嘉誠先生已有一些交誼,話語相投,又有一些共同愛好。及至華人行改建完成,沈弼更視之為「香港工作效率的象徵」。沈弼曾經得意地說:「華人行之建築速度及效率,已成為香港在世界上之典範。」李嘉誠由此而倍受沈弼的敬重。李嘉誠又一次的成功,不但進一步密切了與滙豐銀行的關係,他在沈弼心目中也大大提高了地位。這對他往後在事業發展中所需要的資金及機遇,都有很大的有利條件。華人行的建築巍峨壯觀,樸素大度,樹立了華人企業家剛健大度的形象。1978年秋天,李嘉誠首次應邀赴北京參加國慶節觀札活動。是年,李嘉誠剛好50歲,中國人謂之「知天命」之年。去國離鄉38載的李嘉誠,第一次踏進故國古都,也是新中國的首都。1978年這一年,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取得多項重要進展的一年。「長實」不僅越來越擁有雄厚資金,顯示了巨大的競爭實力,也聲譽遠播。這不能不引起在港英資金融巨頭滙豐銀行的重視與刮目相待。在李嘉誠贏得「置地」業績之後,他事業的主攻目標又移到英資者牌怡和系的台柱企業九龍倉身上。九龍倉這家財團,當時主要是擁有並控制九龍尖沙咀繁華商業區的物業,葵涌及荃灣的貨櫃碼頭運輸業和天星小輪、電車公司等。雄心壯志的李嘉誠早已運籌帷幄「暗渡陳倉」,悄悄地用分散形式購入九龍倉股票。在1978 年 9 月間他手頭已掌握了九龍倉 18%的股票,幾與怡和系財團對等(怡和財團控制有九龍倉20%股票)。斯時,恰又有另一華資集團香港船王包玉剛也在籌劃爭奪九龍倉的控股權。面對這個激烈競爭的局勢,李嘉誠考慮到,一方面,既要照顧好滙豐銀行與怡和財團之間的關係,又必須妥善地處理好「長實」與「船王」的關係。既要做到努力避免劍拔弩張的局面,又能為「長實」的股東牟利,還要為未來的長遠關係及發展留下迴旋餘地。幾經反覆思考,李嘉誠終於下了大決心,在中環文華閣約見了船王包玉剛。雙方經過20分鐘的商議,李嘉誠將已掌握的9000萬股九龍倉股票轉賣給了包玉剛,滿足了包玉剛的願望。但從轉讓中李嘉誠也贏得了純利5000萬港元。而讓包玉剛動用30億港元即贏得價值98億港元的九龍倉控股權。各得其利,各適所需。這件事,在當年香港商界中曾被看成是一個尚未解開的「謎」團,也蒙上了一些神秘色彩。但從事實的客觀情勢及後果來看,李嘉誠當時的這一高「招」,也即是「以和為貴」,「以退為進」,「以讓為盈」的經營策略。他這樣做,既使到香港船王包王剛滿意,得到英資金融巨頭滙豐銀行大財主的首肯,也使到「長實」股東下得了「樓梯」。其實,這是很高明很策略的「招數」。暫時的局部的有利的「退讓」,有效地調整了「長實」與「船王」與「滙豐」之間的關係,並為不久之後「長實」贏得事業上「質」的飛躍埋下了一個很大的「伏筆」。其中「奧妙」,很值得經濟界專家們細細予以研究,但李嘉誠實收「一箭三雕」之效,棋高一著,蓋「商界奇才」也。歷史跨進了難忘的1979年。這一年,中國大陸在鄧小平指引下,掀起了當代中國的第一次改革開放大潮。這一年的10月2日,李嘉誠應中國北京榮毅仁之邀,出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專門負責聯繫外國到中國投資事宜。李嘉誠憑著一顆拳拳赤子心,一片殷殷愛國情,表示願為祖國四化建設儘力。這一年,李嘉誠的事業,在香港開始發生著「質」的飛躍。一項有歷史「里程碑」性質和意義的大突破大飛躍。它的主要標誌是「長實」已經形成了強大的股份制集團公司,併購入「和黃」有限公司22.4%的股權,入主老牌英資和記黃埔集團,並很快地成為在香港第一個人主英資財團的華人財團和華人總裁。從而打破了香港長期以來由怡和、太古、和記黃埔、會德豐四大老牌英資財團壟斷香港經濟的格局,也打破了華人企業家不能管理好大洋行的「神話」。這一年,李嘉誠51歲,正是事業的盛年。他在1979年9月25日,從滙豐銀行手裡,成功地購入了和記黃埔有限公司22.4%的股權,計九千萬普通股。很快,在 10 月 15 日,即出任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到 1980 年11月,李嘉誠對「和黃」控股增至40%。1981年1月李嘉誠被選為「和黃」董事局主席。李嘉誠取得又一個重大的成功!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是一家資格很老、極具潛力、發展前途很好的公司。但在1973年股市狂瀉及1974年世界出現石油危機時,因經營不善身負巨債而變成香港滙豐銀行的全資附屬公司。後來滙豐銀行董事局主席沈弼認為:「長實年來成績良佳,聲譽又好,而和黃的業務脫離1975年的困境踏上軌道後,現在已有一定的成就。滙豐在此時出售和黃股份是順理成章的」,「滙豐銀行出售其在和黃的股份,將有利於和黃股東的長遠利益。堅信長江實業將為和黃的未來發展作出極其寶貴的貢獻。」李嘉誠為什麼能夠取得這麼一個巨大的成功呢?有這樣的幾個因素很值得重視:應該看到,沈弼也是一個具有深遠政治眼光的大銀行家。中國的日益強大為世人所有目共睹。關於香港主權回歸中國的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只不過是在什麼時間的問題,李嘉誠是北京中國政府所信賴的愛國者,這一點已顯露端倪。李嘉誠居港近四十年,他的成績和聲譽已廣為香港市民香港企業界所肯定。尤其是李嘉誠的精明與能力、業績與聲譽也深為沈弼所欣賞。從彼此過從甚洽的私交來看,從長遠的經濟與政治利益來看,沈弼可能想到,可以通過李嘉誠來發揮誰也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他相信「和黃」讓李嘉誠去組織管理,一定會取得一流管理的業績和效果。在往後的日子裡經實踐證明,由李嘉誠擔任董事局主席的「和黃」,其結果是純利「大幅跳升」,成為「行中之冠」,上市總值僅次滙豐銀行。在當時,滙豐銀行讓出了「和黃」股權,也正了名,避了嫌。還實際獲得純利5.79億港元,賺了大錢。而對於李嘉誠來說,也獲取了許多長遠利益。因為和記黃埔擁有大量地盤,實已大大藏利其中;而「和黃」企業是經營多元化業務的,發展潛質很好。於是,李嘉誠成功地完成了這一收購。就實質講,是香港的英資金融資本與華資商業資本一次互惠的「讓股」與「收購」,意義深遠!香港華資財團的崛起是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銳不可當。滙豐銀行也只能如此這般適時地調整英資財團和華資財團在激烈競爭中的關係。至此,當年的那個「謎」團也可以讓人們解開了。李嘉誠當年的這一行動,被香港輿論界稱讚為「蛇吞大象」,或稱為「石破天驚」,是「最成功的一次收購」,是李嘉誠的又一次「重大勝利」。李嘉誠在完成這個「傑作」時,時年52歲。正是如日方中!在這中間,使人深深地體味到,李嘉誠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周期律(法則)——危機、蕭條、復甦、高漲;與在商業社會中精巧的平衡法則;以及謙和寬容的從善精神,運用得如此精采別緻!李嘉誠的這一個重大成功,使在香港的華資集團和華人企業家們無不「揚眉吐氣」!李嘉誠的名字在香港也無不「家喻戶曉」。「人如其名,李嘉誠的最大特點是誠實可信!」「他的發跡和成功靠誠!」「他的最大資產是誠!」這裡需要特彆強調的是,在 1979年以來的重要發展階段,他已取得了一大批人才。在「長實」帳下,出現了群英匯聚、賢才畢至的大好局面,真箇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李嘉誠也是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也是血肉之軀。有時,他也會性情發急,用自己的快思維快反應高速度高效率來要求同事和部下;有時也會嚴責有的同事和都下。但他善於自製,處事公平,從善如流,都贏得朋友、同事、部下的擁戴。他有一句名言,叫做「要會用人,用人要先得人心」。香港人還評論他有一個「秘密武器」,說他在用人上是「中西並用」,且有進者是「洋為中用」。看一看李嘉誠身邊的「高參」、「智囊」、「謀士」和高中層骨幹,皆是身經百戰,謀略過人和年富力強的有為者。像「元老重臣」的周千和(老理財)、盛頌聲;像女中中幗的洪小蓮、鮑綺雲、區小燕、溫綺受、白美婷等;像年青有為的霍建寧、周年茂;像英國人麥理思、馬世民等等,都是李嘉誠麾下的得力戰將。還有一批高層次的客座「謀士」「高參」,像叱吒股壇的杜輝廉、像「胡關李羅」律師行的高級合伙人李業廣、律師出身的梁肇漢等,都是李嘉誠事業中的棟樑人才。李嘉誠還隨著事業的不斷更新發展而吸納培養提攜新秀。在用人上他重品德與才幹,搞五湖四海。他說過:「我決不會因為他是潮州人或者三親六戚而重用一個人,而要看他的品德、才幹和業績。」「就算是親戚,如果不好好工作,我也會送他兩三個月工資,叫他去學習提高後再說。」在李嘉誠帶動下,「長實」及其他大公司的職員,精神面貌頗佳,以對公司忠心耿耿對工作高速度高效率為榮。他對自己凡事均以「低調處理」,不圖出名不圖出風頭,因為「曝光太多會樹大招風」,他也要求公司的職員們講廉潔,埋頭苦幹,不去外邊出風頭,論短長,爭是非。他在於每一件事時,都時常想到要關心職員們的福利。這些都很為同事、下屬所稱道。李嘉誠的夫人庄月明女士,早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後東渡扶桑(日本)留學。既是表親又是愛侶更是商界的女中強人。自 1963年成婚後,更是相濡以沫,風雨同舟。李庄月明女士學識淵博,除力盡相夫教子之職外,與李嘉誠攜手共創偉業,幾度難關,甘苦相濟,「對公司之創建及發展,貢獻卓越」。作為「長實」創建董事之一的她,「深得公司同仁之愛戴」。在李嘉誠入掌英資「和黃」前後的那一段歲月里,尤其在1979年以來,李嘉誠積極加強與在港的中資機構的合作。這表明了他愛國的情懷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是年7月,他與中資僑光置業公司聯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以3.8 億港元購入沙田廣九鐵路維修站的上蓋平台發展權,計面積 29 萬平方呎,計劃興建十幢樓高30層的高級住宅樓宇及一幢商業大廈,建成後的商廈面積為87000餘平方呎,住宅樓宇面積為136萬餘平方呎,已於1984年竣工售出。同年,李嘉誠又與中資僑光置業有限公司、美國加州凱沙水泥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國水泥(香港)有限公司。在新界屯門興建一間年產140萬公噸的水泥廠,佔地180萬平方呎。其中「長實」與「凱沙」各佔40%股權,而「僑光」則占股份20%。這是香港港資與中資、美資首次大規模的聯手合作,對重工業方面的投資,其投資額(李嘉誠私人投資十億港元)創香港有史以來重工業投資的最高紀錄,也是李嘉誠最大的一項私人投資。這個廠技術設備先進,成本低廉,產品除能保證香港需要外,還足以出口。該廠於1982年底投產,發展勢態良好。這一年3月,李嘉誠還與英資會德豐合作,將位於中區的會德豐大廈、馬登大廈合併,重建會德豐大廈,繼續發展地產物業。也就是在這一年,潛藏在李嘉誠心之深處那個關於振興教育,報效家國的夙願,開始形成明晰的構想和強烈的願望。有這樣的一小組數字,讓我們看看「長實」的進展及其業績:「長實」成立於1972年7月——1973年公司純利為0.4737億港元1976年公司純利增至0.58879億港元1978年公司純利己為1.326億港元1979年公司純利達2.541億港元
1980年公司純利增至7.013億港元1981公司純利躍增至13.854億港元。自李嘉誠1981年1月被「和黃有限公司」選為董事局主席後,也促使「和黃」頓形改觀,盈利豐厚,步步前進,業務迅速拓展。繼1977年至1981年香港股市高潮之後,因受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律的支配,從1982年至1984年這段時間,世界經濟又一次呈現不景氣現象,香港工業衰退。而香港主權回歸中國的問題已經擺上了議事日程,中英兩國政府代表在進行頻繁的接觸與談判之中。在香港這個大都會裡,經濟神經、政治神經、生活神經從來都是十分敏感的。每有一點「風吹草動」或「蛛絲馬跡」,往往會幻變成為「杯弓蛇影」或「狂雹巨風」。但主要還是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斯時,股市出現暴跌,地產也一落千丈。外資不願投向香港,市民也害怕置樓。又一次面臨著巨大困難和壓力的李嘉誠,基於「長實」的聲譽與實力的自信,看到「本港地產深受世界經濟衰退與高利息之長期影響,1982年將為本港地產業較為困難的一年」。為使「長實」「處於攻守自如之更為有利地位」,度過難關,他採取了一系列「應變」措施:當機立斷的減少或停止購入地皮;加速售出公司現已擁有的樓宇物業;對上市公司則採取保守及縮減政策,急速退卻,保存實力,等待時機,以圖再展;加強財政管理,充實現金,以備周轉,應付意外;努力減少債務負荷,力爭處於主動位置;穩健為主,既不盲目參與新項目的竟投,也不為斯時市價大跌的工業用地所垂涎。1982 年 2 月間,英資「置地」公司雖在對中區交易廣場建設的競投中奪標,卻因負債142億港元而造成債台高築的被動局面。而「長實」則不露聲色,等候戰機。到了1984年,「長實」仍保持了「財政狀況健全」「很少銀行貸款」「具有很大潛力」的主動勢態。李嘉誠熟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周期」法則,並運用得主動、自如和靈活。斯時,伴隨著市場上的經濟衰退和社會上的動蕩,有好些謠言流言是對著李嘉誠和「長實」來的。有傳說「長實要撤離香港了!」「長實把資金轉移到國外去了!」還有流言說「長實經濟出現困難,在拋售股票了!」「李太太在大舉拋售長實股票了!」捕風捉影,莫衷一是。這對李嘉誠及「長實」的形象和事業是不無影響的。那一年的8月17日,李嘉誠主持希爾頓大酒店二樓大禮堂開幕典禮上公開表示:「長實以香港為基地的投資方針,不會有任何的改變。長實在國外的投資僅為1.3億元。長實賣出在北美的兩項物業,是為了盡量套取現金。是在等待時機,圖謀發展。是長實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的表現。」他說:「長實目前資金充裕,財政狀態穩固,必要時在24小時內可動用20億元的投資資金,長實的投資要看世界的經濟環境,也要維護股東的實質利益。『和黃』也隨時可以用30至40億元資金從事開發。這一年我認捐及已支出的慈善事業款已達2.6億港元,等於3000萬股長實股票。相信當前市道也沒有這麼大的消化能力。」李嘉誠明確強調:「我太太絕無賣出股票。真的要拋售股票的話,也無須在市面進行」??。由於長時間在香港積聚、形成的形象,香港市民相信李嘉誠的「信譽、誠實和信心」。李嘉誠說的話,給香港市民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無疑給香港商界和市民,送去了一帖「安神劑」和「鼓舞劑」。市道立即呈現「反彈」局面。繼之,在 1983年4月8日,「長實」與青洲英坭有限公司發表聯合聲明,「長實」發行0.2458億新股(相當2.2736億元)予青洲英坭公司。李嘉誠以私人身份在14個月內購入全部新股。以承諾在1979年雙方所商定的由李嘉誠購入鶴園地皮的應允,並換取在紅磡的有關物業。雙方互惠互利。這是李嘉誠在香港地產市場崩潰期後的一個積極主動的應變措施,給市民們帶來了信心和安定。1984年 9 月 21 日,也就是在中英《聯合聲明》(關於香港前途的協議草案)簽訂的前5天,李嘉誠公開宣布了「和黃」有限公司將投資40億港元,在紅磡船塢興建大型住宅及商業屋區,發展黃埔花園的巨大計劃。接著,這一年的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在此五天前李嘉誠出席了與香港政府代表簽署換地章程的儀式(12 月 14 日)。黃埔船塢有限公司董事經理庄士頓介紹了發展黃埔花園的計劃:該地盤面積約19公頃,工程全部完工後,將可提供 94 幢住宅大樓,合共 11224 個單位,可容納4萬多人居住。計劃包括兩個商業中心、社區設施、街市學校、幼稚園及公共交通設施。李嘉誠說,這個計劃實現後肯定可以賺錢,若以今日之市價計算,全部單位賣出後約可得70億元。建設黃埔花園物業,是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後在香港最龐大的住宅發展計劃。出席簽署換地章程儀式的香港政府代表、港府註冊署署長紀禮遜表示:這項投資「顯示對香港前途具有信心」。同年年初,也即3月20日,老牌英資「怡和」公司卻遷冊於百慕大去了。在香港引起震蕩,引發股市大跌。而李嘉誠卻明確堅定向新聞界表示:「長實決不會遷冊」,「所屬公司都在港註冊」。是年,「和黃」公司還派發特別股息共18億港元(每股4元)。「和黃」派給「長實」6億股息,李嘉誠也悉數投資香港。「長實已續在港投資 120 億元」「未來 6 年(指到 1990年),長實系地盤將全面發展。建築費超過70億港元」。李嘉誠強調:「最重要的是維持香港的繁榮及信心。」隨著中英聯合聲明的正式簽署,香港氣候轉向晴朗。股市恒生指數又穩步回升。而「置地」公司則在經濟衰退期遭受了慘重的損失,負債太多,幾至還債還息財力疲弱。李嘉誠的「和黃」與「置地」經過十六個小時的會商後,李嘉誠決定斥資30億港元,收購原屬於「置地」財團的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34%股權。「協議」是 1985年1月21日晚達成的。這一次收購的成功,使李嘉誠進而又控制了一家健全、穩定的公共事業機構,一家事關社會、民生的公共事業機構。社會輿論認為「這是一次實贏無輸的收購」。「長實」與「和黃」欣欣向榮的種種跡象表明:香港老牌英資財團的傳統「地盤」,在加速落在華資財團的手上。同年,李嘉誠又斥資30億港元收購了香港國際城市公司。12月間,「和黃」屬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投資20億港元實施填海發展計劃,興建葵涌六號碼頭,該計劃實現後將使該碼頭成為世界最大的私人貨櫃碼頭港,年產量可達220萬個標準集裝箱。計劃於1989年竣工。1985年6月5日,李嘉誠被選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董事局副主席。華資財團的首領首次成為香港英國金融資本的座上客,占居重要地位。許多港府官員和英資企業家,都「以尊崇和羨慕的眼光注視著李嘉誠」!這是李嘉誠事業上的又一次重大超越。進入了1986年後,李嘉誠除繼續發展「長實」的地產業、股份投資業外,還積極促使「和黃」繼續大力拓展地產、貿易、運輸、能源、採礦、電訊、食品、酒店等業務,使之成為多元化國際化的企業集團。「和黃」進而收購了豐澤建材公司及豐澤電器公司;「和黃」屬下的屈臣氏(集團)公司繼續拓展百佳超級市場和屈臣氏商店,井投資 40 億港元在江蘇建發電廠,擁有40%股權,而每年取得佔中國內地煤總產量的 4%的數量輸港。在廣州合資辦中國大酒店,擁有18%股權。與上海合作生產尼維亞潤膚等化妝品,同時,李嘉誠著手於「長實」系公司內部機構的調整,使之業務更加專業化、組織更加科學化、管理更加現代化、發展更加彈性化:使「長實」系四大公司增強活力,各展其長,各營其職,以取得事業的更大進展,獲取更大效益。這一年,李嘉誠繼續集中力量,籌謀以公司的新形象新活力再次從事巨額資本的籌集活動,以適應飛速發展的世界經濟形勢。因為只有擁有更雄厚的資金,在激烈的競爭中才能穩操勝券。這一震動香港社會商界的「集資百億」行動,顯示了李嘉誠的雄心壯志和非凡魄力。這一次的集資行動,是以通過發行籌集巨額商業票據的形式進行的。「長實」負責一半,另一半為包銷商及股東負責。從 1986年9月開始至1987年9月14日完成,共籌得新資金103.27億港元。在此計劃的開始及中間。因受香港股市熊市影響,集資計劃曾一度碰到較大困難。由於李嘉誠和「長實」在股民中已擁有較高威信及聲譽,又得到銀行及包銷商的大力支持。在困難的時刻,李嘉誠個人又主動承擔 50%的認購。雖然李嘉誠個人損失了一筆利益,但促使了「集資百億」計劃的成功,這就更使「長實」系財團坐擁巨資,財政基礎強固,在香港商界占居領先位置,隨時有迎接意外事故的「應變能力」,也有可能實施更大規模的發展計劃。在此之後,李嘉誠進而收購了英資大東電報局百分之四點九股權,又一次打破了英資壟斷香港電訊業務的局面。李嘉誠開始進軍電訊廣播事業,為日後發展「電訊王國」打下基礎。到了 1987 年 10 月,香港股市又一次出現狂跌形勢。恒生指數下跌1120.7,跌幅達33%,香港股民紛呈悲觀失望的情緒。而這個時候的李嘉誠,為了香港社會和經濟局面的穩定,他積極投入商討「救市對策」之中。那時,他已準備私人及公司擬動用15至20億港元現金吸人四家上市公司股票;與恆基兆業的李兆基、新世界發展的鄭裕彤合作,共取「救市對策」,以穩定股市局勢。不久,隨著世界金融市場形勢的好轉,也由於中英兩國政府對香港市場股災的關注,各方面聯合採取了「救市」行動。港府及銀行採取了積極措施,中國銀行、滙豐銀行、渣打銀行向期指交易所保證提供40億元貸款等等,終於促使香港度過了「股災」難關,保持了局面的穩定。到1987年,以李嘉誠為董事局主席的「和黃」有限公司,經營業績輝煌,創世界一流管理,上市總值200億港元,在香港發展成為僅次於滙豐銀行的投資、貿易財團。「和黃」每年向中國大陸購入貨物達10億港元,雙方貿易額達 17.5 億港元。中國內地每年向「和黃」的供煤量增至占出口總額的 14%。互補互濟,互利互惠,發展情勢良好。1987年 11月 27日,李嘉誠又一次宣布計劃投資 78 億港元,發展茶果嶺及鴨脷洲兩大屋村物業的消息。1988 年 4 月,與中信(香港)集團合作,獲得藍田地鐵的上蓋發展權。到 1990年1月,「長實」公布了關於在藍田地鐵上蓋興建匯景花園、茶果嶺興建麗港城、香港仔發展海怡半島、元朗天水圍發展嘉湖山莊的四項大型住宅物業的詳情計劃,總投資額為135億港元。計劃先後於1995年底前完成。匯景花園由「長實」與中信集團、熊谷組與何添合作發展;麗港城由「長實」與「和黃」合作發展;天水圍則由「長實」與華潤集團合作發展,顯示了磅礴的氣勢。1988年 4 月 10 日,李嘉誠的「和黃」公司屬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又投資70億港元,投得葵涌7號碼頭的經營權。該公司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私營貨櫃碼頭公司,「和黃」擁有該公司 60.5%股權。在 1990 年該公司貨櫃碼頭吞吐量已達到192.4萬個國際標準貨櫃,超過了紐約和鹿特丹,成為世界第一大貨櫃碼頭港。1988 年 10 月,李嘉誠全資收購了青洲英坭公司,他也成為這家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全面收購青洲英坭,除能獲礙經常性的合理利潤外,該公司還擁有大量平價地皮可供日後發展,倘若出售該平價地皮,也可獲得更加豐厚利潤。到1989年4月間,李嘉誠「長實」系的「和黃」也投得英國流動電話的牌照。幾經苦心的經營和發展,「和黃」屬下的零售業欣欣向榮。「屈臣氏大藥店」在亞洲盛名昭昭,分別在香港、台灣、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區和國家擁有百多間連鎖店。「百佳超級市場」是香港兩大超級市場之一,有龐大的連鎖網路,擁有150間分店。豐澤電器商店則有22間,為香港電器零售店之冠。「和記傳訊」、「和記電話」、「和記通訊」等公司業務也取得積極的發展。1991 年 10 月,「和黃」屬下的衛星電視台的「亞洲一號衛星」電視開播,覆蓋面遍及亞洲38個國家,遠至埃及也能收視。很受觀眾歡迎。當李嘉誠闖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順著有利的境況而大步前進時,在1989年初香港遷冊成風的氛圍中,「置地」公司卻終於採用套取現主辦法遷冊百慕大去了。從1985年到1989年,李嘉誠先後在香港投資達四百億港元,成為在香港最大的投資決策者。李嘉誠曾經風趣地說過:「人畢竟不是神。不為自己利益的人是沒有的。當然,盡想著自己也不對。」李嘉誠又曾經這樣說:「我喜歡做生意,這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在做生意中我還可以廣交朋友!」「我的財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我的金錢猶如金字塔,越聚越高,只要從中挖出一小塊就夠我享用一輩子了。但作為企業家,我仍要賺錢,我每分鐘都想賺錢,為我的公司賺錢,為股東們賺錢。」李嘉誠早就明確表示:「長實以香港為基地的投資方針不會有任何改變。」李嘉誠強調說;「長實決不會遷冊」,「我們最重要的是維持香港的繁榮及信心。」李嘉誠表示:「我99%投資在香港」,「我屬下的企業的根基永在香港」,「只要我繼續擔任長實、和黃集團的主席,我們旗下的公司絕不會遷冊海外。」1990年1月16日至19日,李嘉誠應邀前往北京,受到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逐一接見,並和國家領導人暢談穩定港人信心與香港安定繁榮的途徑。李嘉誠說:「我是看好香港前景的」,「香港90%的同胞是愛國的」,「香港的安定繁榮與中國的安定繁榮息息相關。香港前景是樂觀的,有條件成為「四龍之首」,因為它背靠著中國大陸。香港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獲得了內地勞力等方面的支持。香港雖然沒有什麼資源,但香港人勤勞努力。因此,只要國家安定,香港就能保持繁榮」。他說,他自己在加拿大等地也投資,但僅佔總投資額的 10%至 15%左右。大部分投資還是在香港。正如一棵大樹,它的根仍扎在香港,李嘉誠坦誠地說:「我希望中國強大,我希望香港繁榮。」在繼續為香港的安定與繁榮發展作出積極努力的同時,李嘉誠本著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也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努力尋找新的合作夥伴,尋找事業發展的新機會,既能豐富公司利潤的新來源,為股東謀求利益,也為華資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舞台上爭奪應有的位置和實力。由於香港的華資資本朝高度的國際化發展,向海外拓展投資市場也是經濟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從 1968 年起,李嘉誠到加拿大的溫哥華,對該地的物業就有所投資。1974年他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怡東財務公司後,與國際資本已建立有一定的聯繫。1981 年,他私人用 0.67 億美元購入了在多倫多的希爾頓大酒店,顯示了香港華資的實力,1986 (1987)年,李嘉誠「長實」系的「和黃」與「嘉宏」兩家公司,投資 29 億港元,購入了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 43%的股權。李嘉誠的大公子李澤鉅也購入該公司 9%股權。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也購入該公司 5%股權。李嘉誠贏得了控股地位。赫斯基石油公司是加拿大主要的獨立能源公司之一,因經濟出現困難而被收購。這一收購,從香港及「港燈」公司的長遠利益看:是一個成功、有利的收購。到1988年4月,李嘉誠與新世界發展公司主席鄭裕彤、恆基兆業公司主席李兆基、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合,組成「協平世博發展有限公司」,競投得在溫哥華的世界博覽會舊址的發展權,投資31.8億港元。及後,制定了該地盤的發展計劃,擬在該地域建設高科技發展中心、國際性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龐大住宅區等,預計總投資額達127億港元。李嘉誠在該項發展總計劃中,其投資額佔61%以上。與此同時,李嘉誠仍抓住機會,適時向世界發展。如在1986年12月,以私人投資方式,購入了英國倫敦克拉夫石油公司 4.9%股權,該公司是英國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氣及礦產(尤其是金礦)探勘公司之一。有利於香港經濟的發展。有一天(1987年 2 月 10 日)他曾興奮地說道:「我真想挖到一個金礦,把它獻給祖國的四化事業!」翌年11月,他對克拉夫石油公司控股量增至14.3%。不久,由「長實」系的「和黃」公司再予以收購,控股數已達21.3%。在1985年10月間,李嘉誠還與20位商界朋友,組建新加坡「新達私人投資公司」,資金額約為五百萬新加坡幣。由於新加坡政局穩定,具有良好的發展潛質及前景,到 1988年6月,李嘉誠又與香港的李兆基、邵逸夫、周文軒、曹文錦等華資財團合作,竟投得新加坡國際展覽中心地帶的物業發展權。李嘉誠投資30億港元,約佔投資總額的15%,並開始了首期建設。李嘉誠在香港、在祖國內地、在世界各國、還做了許多有利於香港、有利於祖國四化建設的事,世人有目共睹。李嘉誠的發展史、正如香港和許多國家經濟輿論界所評論的那樣:「是世界商業史上的一個奇蹟!」從李嘉誠走過的人生事業道路來看,他身上具有一種優良的素質和潛質,即由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和西方優秀文化精神相揉合的特有的氣質。在他身上,既有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忠恕」之道,也即忠孝仁義禮智信。也講仁愛,也講人格力量人性力量人道主義;也講謀略、智慧與信譽。李嘉減從少年時期踏上香港社會那天開始,他的積極入世、自強不息、求是務實、謙和寬容,他的「民為邦本」(以人為本)等表現,都可見到他深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他在香港那個充滿了激烈競爭的商品經濟社會裡,不斷吸納了當代先進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意識,所以在長期實踐中又使他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法則有了較深透的理解,像他那樣精明地積聚資金,到靈活自如地掌握運用周期法則、社會平衡法則等等,都達到如《遠東經濟評論》所讚譽的「超人李」的高境界。他在香港商場上,集合了西方人與中國人做生意方式的長處,把收購對象分析得和西方商人同樣透徹,然後以東方人的方式達成交易——「握手為信」,表現得很洒脫。他對前幾年有一次關於國際城市的所謂「內幕交易」的事,他以謙和寬容的態度對待港府交易審裁處的所謂「譴責」,也表現得很洒脫。而他那些善於運用合作經營的策略與戰術,長於動用最少資金在高速增值的物業上取得最大利潤;他善於通過多元化業務的發展來獲取更大利潤,並促使自身發展的經營謀略與投資技術,都運用得淋漓盡致。據報載,(1991年 8 月 8 日)「長實系」集團(包括長江實業、和黃、港燈、嘉宏國際四大公司)已發展成為跨國企業集團,上市總值擁有 1200多億港元,有重要的國際地位及影響,佔香港上市總值的 15%,比起 1986年來,「長實」增加了二倍半資產,到 1992年11月26日計,「長實」系財團三間上市公司(長實、和黃、港燈)上市市值已達1324億港元。而嘉宏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已在1992年8月私有化。
推薦閱讀:
※梁洛施獲准住進李家 李嘉誠擴建大宅迎孫子(組圖)
※李嘉誠出走的光明意義
※楊光斌:李嘉誠形象逆轉與香港的沉淪
※梁洛施靠兒子翻盤機會渺茫,李嘉誠的態度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