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透露的性格密碼

社交網路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根據臉譜網(Facebook)公司2014年1月1日的最新數據,該公司月活躍用戶量達到了13.1億。國內的微博用戶數量亦達到了數億之多。如此龐大的用戶量,激起了許多心理學家對社交網路的興趣。社交網路與性格的幾個重要事實,你知道多少?

個人資料

遠比你想像的更真實

社交網路中的個人資料你用心留意了嗎?或許你會覺得,個人資料的真實性無從考證,我又怎麼能相信呢?但事實上,社交網路中的個人資料遠比你想像的更真實,因而是一種了解用戶性格的非常好的手段。2009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山姆·高斯林發現,臉譜網中的信息很好地展現了用戶的性格,而非純屬虛構。

高斯林和他的研究團隊從臉譜網等社交網路中收集了236份個人資料,並使用問捲來評估用戶的真實人格特質和理想人格特質(即他們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研究中的人格特質採用「大五人格」理論中的五種特質:外傾性、神經質、開放性、宜人性、盡責性。

接著,研究人員將從社交網路中收集的個人資料與用戶的真實人格特質、理想人格特質做比較,結果讓人吃驚,研究者發現,基於社交網路中的個人資料所帶給人的人格印象非常精確地表示了用戶的真實人格,而與用戶的理想人格無關。其中最精確的人格特質是外傾性,最不精確的是神經質。同時,該項研究與以往的研究一致地表明,神經質這一特質若非與本人接觸,是很難確定的。

也就是說,在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我們並不是以我們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樣的標準來填寫的,而更多的是出於真實情況填寫。根據這個研究結論,你若想了解一個人的性格,個人資料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在社交網路中提供自己真實的個性信息?這是因為,人們都會本能地認為,通過真實的個人資料,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自己,而人都有一種渴望被了解的心理,因此就會基於真實情況填寫。

頭像比內容重要

你可知道,社交網路中,給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是什麼?頭像!頭像給人留下的印象遠比文本內容更深刻,尤其是對那些並不熟識的人,因為生活中缺少交流的機會,所形成的印象就會更加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布蘭登·范德海德做了一項研究。研究中,他找來195位大學生被試,要求他們通過觀察臉譜網的個人資料,判斷一位學生用戶的性格。所使用的個人資料是虛擬的,包含頭像和一句「關於我」的陳述。

被試所要做的就是在看完個人資料後,判斷這名學生用戶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並做出1至7的七級評分(得分越高越外向)。

實驗中一共有4份個人資料,隨機向被試呈現其中一個。個人資料1中,頭像與陳述都暗示這位用戶性格外向,頭像展示的是用戶與朋友在一起。陳述是:「和我的朋友們在一起,我是最快樂的。」個人資料2中,頭像與陳述都暗示用戶性格內向,頭像展示的是用戶一個人坐在公園長椅上。陳述是:「一個人靜靜地看一本好書,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了。」剩下的兩份資料中,頭像與陳述的暗示不一致,其中一個資料的頭像暗示性格外向,陳述暗示性格內向。另一個資料則相反。

結果表明,當頭像暗示的是內向性格的時候,那麼被試就會去注意陳述的內容,如果陳述也暗示性格內向,被試就會做出內向的判斷,但如果陳述暗示性格外向,那麼被試也會認為這位用戶性格內向,只是沒有前者那麼內向。

然而,當被試所看到的是外向頭像的時候,無論陳述是內向還是外向,被試都會將這位用戶判斷為外向,也就是說,當頭像暗示用戶性格外向的時候,陳述是什麼已經對於判斷沒有影響了。

這個結論對於我們有很大的啟示。我們知道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如果你想讓別人眼中的你性格外向,你所要做的,就是更換你的社交網路頭像!只要具有外向性格的暗示,別人就會認為你性格外向。同時,當我們想通過頭像與個人資料對一個人有所了解的時候,也要記住,不要被頭像的暗示給迷惑了。

從社交量等因素可判斷自戀程度

人的性格正是通過一系列的行為表現出來的,社交網路中的特定行為暗示了用戶特定的性格,許多研究表明,社交網路中的行為與特定的人格特質是有相關的。高自尊與低自尊的人在使用社交網路時,表現就迥然不同,當然,這裡所指的自尊,是一個學術化的概念,指的是人對自我價值的情感性評估,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喜歡自己的程度。除了社交網路中的自尊心研究,許多研究指向了社交網路中自我推銷行為的研究,也就是和自戀有關的研究。

美國喬治亞大學心理學家勞拉·巴弗迪讓130位臉譜網用戶填寫人格問卷,並請來一些被試,被試需要通過觀察這些用戶的網頁內容來評估他們的自戀程度。結果發現,被試通過用戶的社交量、照片等可以準確判斷一個人的自戀程度。

另一項研究中,美國西伊利若伊斯大學的助理教授克里斯托弗·卡彭特讓292位被試填寫自戀人格量表,用以測量臉譜網中的自我推銷行為和反社會行為,自我推銷行為包括發布狀態更新、個人照片等。反社會行為包括他人不評論你的狀態更新的時候變得憤怒,報復他人的負面評論等。

從研究結果來看,社交網路儼然成為了某些自戀者的表演舞台。自戀者對自身有著強烈的迷戀感、優越感,然而,在社交中保持著這樣一種姿態可不是明智之舉。對於他們來說,覺得自己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誇大自我的重要性也不是一種正確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會影響生活中的各種行為,長期而言,會傷害自己和身邊的人。

對於全球數億用戶的生活來說,社交媒體已經成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是這其中的一員,保持看問題的心態和角度非常關鍵。不要讓自戀者混淆視聽。可能在社交媒體的「競爭」當中你被遠遠拋在後面,沒有那麼多的粉絲好友,但不必煩惱,那只是因為你的自戀人格指數不夠高。

「老好人」或存在心理缺陷

對人友善卻傷自己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告訴我們要當一個好人,但是,如果是一個無論對什麼人都有求必應好得無以復加的人的話,那麼,他大概已經迷失了自己。

對人友善卻傷自己

泰勒的朋友對工作、家庭、朋友面面俱到,撫育兩個孩子、照看房子、照顧老母親之餘還當起兼職護士。親友們有問題也都愛向她求助。一個侄女每天給她打電話,控訴自己丈夫,聲稱婚姻走到盡頭,一說就是數小時。

表面來看,這名朋友是大家眼中最友善無私的人。而她私下對泰勒坦承,自己身心俱疲。有一次面對一名傾訴煩惱的同事,她表面上禮貌應對,還不斷安慰對方,實際上早已不耐煩。

泰勒說,人們從小就被教育說對人友善是一種善行。許多女性和她的這名朋友一樣,不斷給予以取悅於人,不由自主地贊同對方、滿足對方要求,難以對別人說「不」。

友善可能只是面具

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認為,對他人友善至泰勒朋友這種程度已經不再是值得讚美的善良性格,而是一種病理狀態,名為「看管人性格紊亂」或「取悅病」。

巴巴內爾在其著作《揭開友善的面具》中寫道:「極端無私是一種用來掩蓋一系列心理和情感問題的性格特徵。」

他說,這類女性為數不少,她們友善無私的背後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虛、罪惡感、羞恥感、憤怒和焦慮。

巴巴內爾說,大多數習慣取悅於他人者,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從小就學習如何儘力避免拒絕他人引起敵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他們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改變習慣解救自我

這種過分取悅他人的濫好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價,譬如活在對拒絕和失敗的恐懼中、充滿自卑、失去自我、時常自我責備、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無力抉擇、疲於追求完美、感覺被孤立等。

一家夫妻關係中心負責人阿布斯說:「如果某人太順從,不能為自己挺身而出,沒有自己的聲音,那就容易受人欺負。」要改變這種長期以來的行為習慣需要「痛苦地努力」,需要更多了解自己的恐懼和擔憂。此外,專家還建議「好人」努力學習為自己說話,嘗試說「我想」、「我要」。

最後需要記住,要回應別人的需求,但前提是不能為此違背自身意願。

黃敏


推薦閱讀:

【網路原創】月容聯集(22)
網路情緣和藍顏知己
公狗腰爆紅網路,可這畫面....有點污....
囧哥說事160411:土鱉!十年前網路語大觀
網路技術全集視頻教程

TAG:性格 | 密碼 | 社交網路 | 社交網 | 網路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