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緙絲一寸金
緙絲是絲織工藝的一種,又稱「刻絲」、「克絲」等,以「通經斷緯」為基本技法,即以本色絲作經,各色彩絲作緯,根據紋樣的輪廓或色彩的變化採用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織製圖案。
中國古代緙絲工藝的出現至遲不晚於七世紀,但緙絲真正在藝術領域登堂入室乃始於北宋末年,受宮廷院畫的影響,緙絲開始以摹緙名人書畫為能事,「奪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長」,甚或造及「勝於原作」的境界。歷經元、明兩代,皆有精品傳世,至清代乾隆朝,隨著天下的富庶繁盛,緙絲藝術的發展繼而登上了宋以後的又一高峰。當時緙絲藝術品大量織造,並被收進皇家的書畫著錄,舉凡花鳥草蟲、山水風景、人物故事、吉祥圖案、詩文法書及佛像梵經,無不精細粹美。
古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歷來多為皇家寶藏。就傳世品而論,以故宮所藏為大宗,且最具代表性。本展覽從故宮藏珍品中遴選出自宋至清的28件精品,以使大家充分領略緙絲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寸緙絲一寸金」言明緙絲作品之珍貴。緙絲工藝本身的原理並不複雜,但中國古代自宋代以來的緙絲品技藝精湛,尤以大幅的緙絲畫為特色,其品格高雅,且富貴氣象十足,多為宮廷所寶藏,身價驕人,故而貴比金玉。
緙絲之高貴,首先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其次,緙技易學難精,雖摹緙書畫,並非簡單的照葫蘆畫瓢,而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許多緙絲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緙絲以其貴重而漸為皇家所壟斷,現存傳世緙絲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宮博物院。
宋
緙絲花鳥圖軸
宋,縱26cm,橫24cm
此幅緙絲花鳥圖軸即以宋徽宗趙佶的畫稿為粉本而摹緙的,採用了平緙、搭緙、盤梭、長短戧、木梳戧、合色線等技法將花葉層次及鳥羽紋理表現得惟妙惟肖。
元
緙絲八仙圖軸
元,縱100cm,橫45cm。清宮舊藏
作者仿工筆繪畫之勾勒法緙織八仙向南極仙翁祝壽的情形。以平緙表現人物的服裝色彩,色彩變化時用搭梭,使兩色交界處既有明顯的裂隙又能緊密相連而不致斷開。
明
緙絲花卉冊
明,十二開,每開縱41cm,橫42cm。清宮舊藏
花卉冊在本色地上緙織山茶水仙、玉蘭海棠、牡丹、碧桃芝竹、百合剪春羅、荷花蜻蜓、躑躅、芝蘭、秋海棠、剪秋紗、蝴蝶花、梅花等各種花卉,每開均緙織而成,無著筆處。
緙絲仙山樓閣圖
明,縱247cm,橫60cm
圖軸在本色地上以平緙、構緙、搭緙、長短戧等技法彩緙崇山、樓閣、人物、翔鶴、碧波、竹石和小草等紋樣,設色適宜,緙織精細。
清
緙絲乾隆御筆朱竹圖軸
清乾隆,縱123 cm,橫43cm。清宮舊藏
此幅摹乾隆皇帝御筆畫稿緙織而成。畫稿之審美情趣不求物象的纖巧工麗和細緻形似而注重清雅之神韻。用筆用色質樸稚拙,意境脫俗,深得宋以來「文人畫」之三昧。
緙絲萬年如意圖軸
清乾隆,縱29cm,橫85cm
此幅在本色地上緙織萬年如意圖。畫面描繪一條出水鯰魚,口吐火珠,直升天空,空中飄浮五彩祥雲,岸岩上盛開碩大的金黃色花朵。此圖軸為雙面緙,正反兩面花紋、色彩完全一樣,均看不出緙織的線頭。
緙絲乾隆御制詩花卉冊
清乾隆,八開,每開縱36cm,橫22cm。清宮舊藏
冊頁在本色地上分別緙織玉蘭、薔薇、桃花、望春花、婪尾春、石榴花、紫棟花、水仙花共八開。畫風既有傳統工筆重彩法,又有惲壽平的設色沒骨法,屬於清代「院體」花鳥畫。
更多資訊,請關注華地藝術品微信訂閱號
推薦閱讀:
※老朋友,新面孔!老紫泥具輪珠,席捲茶席的泡茶利器
※80後IT男玩了8000隻蛋,把愛好變成了職業
※栓的住怒馬,捆的住鮮衣——馬韁革皮帶
※那一抹永不褪色的藍 ——淺談民間傳統手工藝品藍印花布
※霽藍釉 | 換個格調的去泡茶,從這道優雅深邃的小氣質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