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課 第十四集 過猶不及
各位早上好,早上好,很高興又見到大家。希望你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恢復元氣,釋放壓力。這也是今天的主題,我們接著上節課繼續講。上會我們提出,事實上,壓力不是問題,這是壓力研究最有趣,最令人驚訝,現在看來,也是最顯著的發現。壓力本身其實是件好事。就像在體育運動中,我們給肌肉以壓力,肌肉就會發展,增長。我們心理上情感上給予自己壓力,我們就會成長。變得更開朗,更堅強。從小在無菌環境里長大,從未受過外界任何壓力,,對人是不利的,比如影響機體的細菌,會使人體產生抗體,所以在無菌環境中對我們是不利的。不僅指生理上嬰兒的密閉環境,缺乏運動,還包括心裡及感情。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希望你們遭受更多的失敗,因為艱難困苦,能給予我們極大的鍛煉。結束「目標設定」的課程後就會開始關於失敗的課程,我們會討論完美主義,也就是對待失敗的態度。
所以問題不是壓力,而是缺乏休整,不僅僅在哈佛,我們的文化中,都對休息缺乏重視,大多數辦公場所,都沒有足夠的得放進行休整。大多數學校,大學,所以壓力轉變為慢性壓力,變成了長期焦慮變成了抑鬱症,就因為我們沒有休整,我們還講了不同層面的休整,快速回顧一下,微觀層面上,休整可以是,比如,每衝刺90分鐘,休息15分鐘,不要做馬拉松運動員,要做短跑運動員,可以是15分鐘冥想,一小時午餐,給自己時間好好休整。可以是去健身房,聽15分鐘喜歡的音樂,與朋友聊天等等。這是微觀層面上的休整,上班時間進行休整的人…,河對岸的Teresa Amabile和Leslie Perlow等人經過研究發現,如果在工作場所能提供休整,能是員工效率更高,更有創意,並且長期看來,會更幸福,提高工作滿意度。中度休整包括一夜好眠,每周至少休息一天,放鬆休息以便重新投入工作,最後還有假期,節假日,長假。
如果我們片刻不停的運作,會發生什麼,我們錯過了身邊和自身的風景,錯過了獲得快樂幸福,欣賞日常生活中美的機會,所以我們吧一切都當做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去欣賞體會,這有悖自然,你們能想像,一頭獅子生活在現代世界?在麥肯錫或者投資銀行上班,或者成為終身教授,這很反常,大家都知道獅子要打瞌睡,要追逐嬉戲,這才正常。還記得我們頭幾節課怎麼說的嗎?人性中視野的局限性,服從權利,人的天性需要休整,所有動物都是,如果我們違背心理或生理需求,就會為此代價,無論是需要,需要身體鍛煉,還是需要某種維生素或蛋白質,我們會為此付出代價。關鍵是,將這種本能的休整期引入我們的生活,關鍵就是集中注意,同時關注工作與休整。想一下我們節前提出的問題,處於相同的現代社會,擁有相似的雄心壯志,為什麼有人能獲得成功?他們知道,何時聚焦工作,何時聚焦玩樂,套句老話,他們努力工作玩的開心。具體什麼意思呢?首先,要休整,他們明白多則劣,少則精。
我們來看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色列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進行的一項研究,他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來成為了積極心理學家。他希望研究一天內,婦女的情感感情經歷,他讓一些婦女在經歷某些特定事件後,對此經歷做出評估:剛才的感覺怎麼樣?這些經歷包括工作,購物,與親密伴侶,孩子共處的時光,與朋友共進午餐,等等。評估一天內她們的心情,結果令人驚訝,這些婦女並不特別享受與孩子共處的時光。這一結果讓Kahneman很吃驚,他和合作者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婦女並不是不愛她們的孩子,她們愛孩子,對其中大多數人來說,孩子是她們生活中最有意義,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她們與孩子共處的經歷,通常並不愉悅,這是快樂的第二個組成成分,有意義但不愉悅。為什麼呢?她們進一步研究揭露了確切的原因,因為這些婦女與孩子共處時,並不是真正全身心與孩子在一起,可能同時在打電話,或者寫郵件,思考上班的事,或者要做家的家務。她們一心多用,並沒有全身心與孩子一起。單獨來看,她們可能更樂意與朋友講電話,工作,思考工作,或者等下要做的事。這些活動單獨發生可能很有趣,但同時進行,就樂極生悲了,量影響質。聽聽這個類比,想想你閉著眼睛,全神貫注地,聽你最喜歡的音樂,我最喜歡的歌是惠特尼休斯頓的《我會永遠愛你》,謝謝,英雄所見略同,於是你聽著惠特尼休斯頓的歌,或者其他你最喜歡的音樂,閉著眼睛,全神貫注,然後從一到十打個分數,絕對是滿分十分。你深受感動,靈感迸發,於是又開始聽第二喜歡的音樂,如果是我,會選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你全神貫注地聽著,然後從一到十打個分,沒有《我會永遠愛你》這麼高,但也有9.5分了,接著,為了達到最大效果,你把兩首歌同時播放,結果怎樣?19.5分嗎?不,不是10分,連5分也沒有,純粹是噪音。這就是現代生活,我們進行各種活動,生活中有這麼多美好的東西,但是有的多過頭了,這會怎樣呢?這常常會導致內疚,沮喪。為什麼?因為我對自己說,這怎麼可能?我喜歡做這些事,生活中能有這麼多美好人事物,我真是太幸運了,但我竟然不快樂,我肯定有什麼不對勁,不你沒有什麼不對勁。這很正常,就好像你不可能同時欣賞兩首歌,即使他它們分別都是你最喜歡的音樂。過猶不及,多則劣,少則精。
這種情況常發生,兩年前,我教授積極心理學時,就發生過,剛開學一個月,我很困惑,為什麼我不快樂,教學工作很順利,我很喜歡上課,同時還擔任諮詢顧問工作,在全國進行關於積極心理學及以色列的講座,寫作出書,做各種我喜歡在乎,充滿熱情的事,和家人在一起,於是我退一步,發現「過猶不及」了,一旦我減少活動量,幸福指數又重新提升,多則劣,少則精。兩性關係研究者Hendrick夫婦認為,「愛與性與壓力成反比,如果我們能幫助人們簡化生活,降低壓力水平,那他們關係的將會大大改善,更重要的是,他們生活中的積極方面,也會相應得到提升」。它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愛情生活,與孩子共處,工作,閱讀,與朋友共處,寫作,都可能造成過猶不及。所以如果我們把午餐作為休整,同事還打電話,寫郵件,那就不是休整了,而是更多的壓力。但如果我們只是享用午餐,享受美食,或者只是與愛人呆在一起,那就是休整,專註是關鍵,工作也是如此。但是在當今社會,尤其是處於領導地位,你們很多人可能已經……或者即將體驗,不可能避免多任務,關鍵就是減少任務。
我們來統計一下,在座有多少人從事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時,無論是寫作,閱讀,或者其他什麼需要專註的工作時,有多少人同時還開著郵箱的?很好,佔大多數,幾乎所有的人都這樣,我以前也這樣,後來我讀到了這項研究,當你開著郵箱,從事需要集中注意的工作時,等於智商減少10,整整10分。我不知道各位怎樣,但我不可能少10點智商作為比較,如果你一整晚通宵36小時不睡,也等於智商減少10點。另一項比較,如果你抽大麻,智商會減少4,,所以如果你……面臨選擇,是要找樂子,還是降低智商,但千萬別吸毒,希望你們沒錄到前面。倫敦大學進行過一項研究,上班時發簡訊的人,智商會降低10,與整晚通宵的人一樣,抽大麻才4.4,比這2倍還多。聽著,如果你關郵箱2小時,不會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什麼也不會發生,除了這種情況,你可能會收到另一條消息問:伺服器是不是當了?你沒有收到我的郵件?其實你收到郵件了,如果一兩小時內部回復,對方就以為伺服器掛了。除此以外,什麼也不會發生,即使你不回復,即使你把郵箱關兩三個小時。同樣,就算你不是每個電話都接,也不會怎麼樣,除非你是救護車司機,那還是開著電話吧。除此以外,都可以關了電話,少做點事,可以完成的更多。創造力提升,效率提高,工作滿意度提升。因為我們分心時,就會過猶不及。
我提到過很多技巧,比如日記,表達感激,寫感謝信,今天我們還會講到生理鍛煉,人愛之舉,等等。但是最關鍵不是要多做事,而是少做事,或者說是明確你真心想做的,然後堅定不移地執行。因為多則劣,少則精。人本主義心理學家Tin Kasser做過一項關於時間充裕的研究,我們已經知道,物質充裕對於我們的幸福感影響不大,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外,幾乎不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但是,的確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的,是Kasser所說的「時間充裕」。這是一種感覺,我們感到時間充裕,感到我們能充分享受手頭所做的事,而不是竹籃打水,做無用功,東奔西跑,壓力巨大,時間充裕的人,往往容易獲得幸福感,這點我們可以詳細介紹。即使現代生活,充斥著種種使人分心的誘惑,我用了「使人分心」這個詞,雖然這些誘惑,對你來說可能美好精彩,意義非凡,但如果同時出現,很不幸,會讓你分心。
現代社會的運轉常常與快樂對立,所以問題是,如何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趣同時又正常運轉,類似於當下與未來的利益,我們知道要休整,重拾生活中的樂趣,聽喜歡的音樂,而且每次只能一首,或者與朋友共進午餐,與室友在家一起享用晚餐,當我們一起享受時光時,不僅僅是快樂,而且有用,是正式休整,問題是如何調和快樂與有用?還記得積極心理學提出的問題嗎?快樂,健康卻成功的人士,是如何達成這一切的?這一問題一經拋出,就打開了所有可能性,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回答,其中一種問答是,聚焦工作,聚焦休整,則工作效率更高,質量更佳。英語中最短的,但又人人害怕的單詞是「不」。無論是尋求幫助的人說不,還是對眼前的機遇說不,因為我們對某些給予說「不」,對某些建議說「不」時,其實是對自己說「是」。那如何選擇對什麼說「不」,對什麼說「是」呢?很簡單,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簡化,寧缺毋濫。關鍵就是找到最適宜的簡化程度,因為過於簡化,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和其他事物及諸多心理學顯現一樣,簡化與效率是以曲線形式存在,我來解釋一下,這張圖表的X軸代表工作量,Y軸代表效率,創造力與快樂,兩者的關係是這樣的,如果工作量太大,就會發生TBD,即忙碌紊亂症,我們會不快樂,缺乏創造力,效率低下,精疲力竭,也許短時間能效率和創造力能維持一段時間,但這點代表精疲力竭。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也不做,那也不好,後果相似,我們會不快樂,沒有效率,缺乏創新。這點代表極端拖延,我們馬上會講到,這點代表過度工作,我們也要發掘,各自的最適宜點,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人,圖的位置可能靠這裡,有些人可能更靠前,但每個人都會有個最適宜點。這點代表了效率,創造力,以及快樂的理想狀態,例如氣體再少也能充滿整個空間,也適用於時間管理方面,即使我們工作再少,它會佔用所有時間,這樣我們變得效率低下,缺乏創造力,不快樂。
另一方面……我常常引用JP Morgan的一句話,他可以在9個月能完成一年地工作,但不能花12個月,需要休息時間。你的理想值在那裡,這兩者間你在哪?你得自己摸索,反覆試驗期間會犯很多錯誤,沒關係,我們就是這樣學習的。本質上,我們關注的就是可持續增長,梭羅說過「要簡單,簡單,再簡單,而不是成百上千件,數上半打,而不要數上百萬,在這多變的文明生活的海洋里,雲霧,風暴,流沙和許許多多事情都得考慮。他要成功,就必須是台出色的計算器,簡化,再簡化」。這段話寫於1840年代,那到了21世紀,我們還要如何簡化呢?我們關注的是可持續增長,這一比如借鑒自環境保護理論,什麼是可持續增長?比如塞內加爾,想要進行可持續增長,該如何進行?這不是說他們停止增長,而是指他們想要增長,但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也就是說「對環境的損耗要控制在可以人工幫助下自然恢復的範圍內」。與我們所說的心理學概念完全一致,我們提倡的不是無需奮鬥,無需努力的無壓生活。我們提倡的可持續增長是指我們努力奮鬥,竭盡全力,給予自己一定壓力,然後通過充分的休整得以恢復,這才是可持續。因為如果不恢復,那就無法持續,會出現焦慮,抑鬱,疲憊等等情緒。所以問問自己,我們的生活需要簡化什麼?我的生活還需要做些什麼?也就是說,該如何克服拖延心理?回到我們朋友那。因為可能有點太極端了,全國有70%,超過70%的大學生,抱怨拖延心理,不是別人拖延,而是他們自己拖延。另外30%矢口否認,超過70%,拖延與不快樂,生理免疫系統脆弱,壓力過大等等都有關聯,可能會導致抑鬱,雖然關聯程度不高,但兩者呈正相關。
幸運的是,有許多關於拖延的研究,其中一項研究很有幫助,這項研究是由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拖延心理學研究小組進行的,我瀏覽了……你可以訪問他們的網站,做的很不錯,還有許多有價值的照片,其中一組照片,是來自他們年度的討論拖延心理的會議。該會議意義重大,這些事會議的照片,所有人於第一天抵達,進行了聚餐,聚餐會,他們又吃了一頓,因為幾個小時後有人又餓了。第二天,他們結伴出遊,四處走走,校園風景很美,然後,一起吃了點東西,然後,一頓接一頓,他們又吃了幾頓。到了會議的最後一天,他們覺得完成不少任務,實踐了他們倡導的內容,於是拍了一張全家福作為結尾。事實上,他們對拖延,進行了精彩的重要研究,以下是部分結果,如何克服拖延。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很簡單,容易實踐且有效,他們稱之為「5分鐘起步」。他們發現所有拖延者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對行動的要求有所誤解,全世界的拖延者都認為,要有所行動,首先必須受到激勵。我必須感受到共鳴,才能開始編寫經濟學10號課程的題庫,我必須有所靈感,才能下筆寫文學藝術論文,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並不是這樣。第一步並不是改變態度,即受到激勵,然後行動,恰恰相反,首先開始行動,行動會慢慢地影響我們的態度,因為通常行動開始後,我們會有慣性。或者有時候,在90分鐘衝刺中,我們需要重新5分鐘起步。我不知道你們是否留意到了,如果還有,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現在我們應該相互非常了解了,或者你們非常了解我,如果你們不知道,我想你們應該知道,我非常非常熱衷積極心理學,我喜歡積極心理學。但有時候,我早上起床,寫關於積極心理學的文章,準備積極心理學講座,或者閱讀積極心理學文章,有時候完全不在狀態,這讓我大吃一驚。那時候我們剛剛結婚幾年,我告訴她,是的,有時候我都沒心情起床。她說,「這怎麼可能,你早上起床,打開電腦,開始工作」。是的,每錯,因為我了解5分鐘起步,有時候在90分鐘時間段里,我不得不再做一次5分鐘起步,因為我感到精力不支,所以要麼花時間休整,要麼我只是有拖延情緒。我說沒事,就5分鐘,堅持住就行,這5分鐘往往會讓我產生一個向上的螺旋,不是通過思想,不是通過心靈,而是通過行動,5分鐘起步可能是客服拖延,最有用的技巧了。換句話說,就是放手去做,獎勵自己。
你們都懂得生意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你能想像沒有獎勵的生意嗎?就像自動回墨,你在從事某業務,想要激勵自己,那就獎勵自己,好了,我要工作3小時,然後在食堂吃一頓3小時大餐,作為獎勵。或者我這周五要用功,這樣周六就能出去玩了額。沒問題,我們做其他事也這樣,但不行,我得收到激勵,才能製作出題庫。也許有時候是,但有時候我們並沒有得到獎勵,獎勵當然也很重要。公布出去,破釜沉舟,告訴大家你的目標,我在1995年就是這麼做的,我第一次覺得教授心理學專題討論會,當時我在新加坡工作,我打電話給我的領導Hugh Hang先生,我告訴他「Hang我想開一次專題討論會,為時兩天的討論會,一天關於領導力,另一天關於追求卓越與成功」。他說「太好了,這回對員工幫助很大,你想什麼時候進行?」我說「7月1日」,當時是1995年1月。他說「好的」,掛上了電話,我們是打電話說的,我當時在這裡,是打電話給他的。我放下電話,就脫口而出「天啊,我幹了什麼?」我做過最正確的事。因為我公布了目標,破釜沉舟,不得不著手開工,無論我是否喜歡。這幫我克服了拖延,因為我知道自己想開設專題討論會,一旦對外公布,某種意義上,我就被迫去做了。後來我開設了討論會,雖然不是1995年7月最棒的專題討論會,但是我辦到了。我準備得很努力,團隊方法,比如,堅持訓練課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和其他人一起進行,可能不是每個人都適用,有些人,喜歡一個人進行訓練,一個人聽著隨身聽,或者獨自在家進行,完全沒有問題,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與別人一起進行會有所幫助。
書面寫下也很有用……等於建立了契約,吧目標寫下來,分階段進行,一一擊破,還記得Langer的研究嗎?吧目標寫下來,列一張表,對多數人來說很有用。最後一點,允許自己娛樂消遣,准許自己為人。有時候拖延一下也未嘗不可,允許自己休整,你不是機器,我們不是機器,我們需要了解能力的範疇,否則就是違背自然,自然就會報復我們,讓我們付出代價,效率降低,失去創造力與幸福感,也就是我們終級貨幣。我給大家放一段視頻,是我最喜歡的Ellen DeGeneres,這是一期有關拖延的節目的結尾部分,強烈推薦大家看看,任意音像店裡都能找到,這期節目時長一小時,主題是拖延,這是結尾部分,唯一的(以下是視頻內容)《此時此地》,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把事情擠在一起做,以節省時間,我不知道你們怎麼樣,但我的時間不多了,我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假設我們能省出一堆時間,空閑了出來,然後拿它幹什麼呢?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做,意義不正是如此嗎?但以後的一堆時間是無法保證的,我們能控制的只有此時此地,所以拖延的感覺才這麼好,拖延不是問題,是解決方法,是全世界共同的表達。「停下,慢點,你太快了,聽聽音樂,」什麼,聽音樂。(杜比兄弟《聽音樂》)。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今晚離開這時,不記得我說的任何話,只要記住這句話就行:現在就拖延,別拖延拖延,謝謝」
好了,我教的所有課程中,這節課這一主題對我來說意義最深遠,因為從許多方面,我的轉變,從完美主義到……這一轉變仍在進行,此時此刻正在發生,從完美主義轉變成追求卓越,這一轉變與我的快樂歷程緊密相連。我想給大家講講,我的一些個人經歷,有些已經寫在書里了。我想再擴展一下,不止壁球的故事。我11歲開始打壁球,放棄成為籃球明星,這一前途光明,充滿激情的事業。那時,我意識到NBA的夢想,無法實現了,我轉而開始打壁球,幾乎每天都打,當時我的生活圍繞著壁球轉。每天早上5點起床,出門跑步,回到家,吃早餐,上學,放學後,我會去打壁球,學校就在壁球場附近,距離不遠,與教練一起練習,在健身房鍛煉,打比賽,一直到傍晚,才回家做作業,然後睡覺。好幾年一直如此,那段時間很苦,很艱難,尤其是間歇訓練,與教練一起鍛煉。但是,這些訓練強度與我心理上遇到的問題比,根本不算什麼。我不斷受到壓力,幾乎沒有休整,我總覺得胃裡有個結,感覺很真實,就好像有個球在那裡。每次訓練情況不好,與我給自己設定的標準產生距離時,這個結尤其明顯,尤其難受,而距離幾乎一直存在,比賽期間情況尤為嚴重。經常,我闖入了一場重要的比賽決賽,突然發揮失常,輸了決賽,哪怕理論上能贏得比賽都輸了。那個結沒有消失,就算消失,那也只是很短的一段時間,但我相信它會消失的,當時有一個信念,一個願望,一個目標一直支撐著我,要贏得以色列全國錦標賽。我對自己說,「如果我贏了,我就會快樂,就會平靜,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為什麼,因為只有付出,才有收穫。1986年,我闖入了以色列全國錦標賽決賽,但我輸了,我身心交瘁,雖然我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決賽選手,雖然我擊敗了排名高於我的選手。我一蹶不振好幾個月,不過最終,我還是挺過來了,只有付出,才有收穫。
我繼續刻苦訓練,1987年,我在決賽中又碰到了同一個對手,這次我贏了。我欣喜若狂,從未如此快樂過,那一刻,我對自己說「付出終有回報,都是值得的,我會變得快樂。」我跟親朋好友外出慶祝,慶祝會後4個小時,我回到家,我回到家,睡覺前,想再回味一下,勝利的喜悅與快樂,我坐在床上,突然毫無預警地,完全相同的感覺,完全相同的感情,那個結又回來了,我放聲大哭,不是4小時前,喜極而泣的淚水,而是痛苦無助的淚水。那個結又回來了,我想「也許這是高潮後的失落」。我指望結會再消失,但它沒有。幾周後,我意識到它究竟是什麼,這一次我徹底搞清楚了,我明白了,我要成為世界冠軍才能真正快樂,高中畢業後,離我入伍服役還有2年空餘時間,我去了英格蘭,住在倫敦,加入了位於Ealing大道的Stripes壁球俱樂部。當時世界冠軍Jansher Khan常常在那訓練。因為我對自己說「這是我的目標」,我每天都去俱樂部,看Jansher Khan訓練,模仿他,無論他做什麼,我都照做。他每天早上跑7英里,我也每天早上跑7英里,他去壁球場,去健身房鍛煉,我都照做,他與其他選手進行無數場比賽,我也與其他選手進行無數場比賽。他有訓練搭檔,當時我水平還不夠成為他的訓練搭檔,所以只是偶爾去一次,有時候,只有我們兩人時,他會說,「來吧,Tal,我們對打看看。」於是我們會打一會兒,每次與他比賽後,我都會從頭再來。更努力的打球,更努力的練習。因為要向他那樣,成為世界冠軍,我就必須像他一樣訓練,我訓練越來越刻苦,表現也越來越好。六個月後,我的水平能夠成為他的訓練搭檔了,一年後,我成為了他的常規搭檔,我跟他去了世界各地,只要有比賽,我們都會進行訓練。但是,傷痛開始出現,為什麼?因為Jansher從三歲就開始鍛煉,他的耐力體格,都是日積月累鍛鍊出來的,而我,要麼全有要麼全無,要麼進行業餘訓練,要麼完全不訓練,要麼像世界冠軍一樣訓練,我的身體無法承受,開始出現傷痛。一開始,只是踝關節小傷,所以我休息了兩天,如果膝蓋有傷,就休息三四天。恢復訓練以後會有一點不舒服,不過不嚴重。我會繼續訓練,要麼全有要麼全無,要麼完全不訓練,要麼像世界冠軍一樣訓練,因為我想成為他那樣。就這樣堅持了4年,傷痛有時出現,越來越嚴重,直到我20,21歲時,醫生告訴我「你面臨一個選擇,你可以繼續訓練,打職業壁球賽,但你的背部會非常危險,可能很快就需要動手術,要麼放棄職業壁球。」
懷著沉痛的心情,我放棄了職業壁球,放棄了我的夢想,申請入學,來到了這裡。同樣的模式又發生了,只不過以前是壁球,現在學術成了我生活的中心,開學才一周,那個結又回來了。因為每一篇論文我都力求完美,書上每一個詞都要閱讀並總結,每一次作業都要毫無偏差的完成,要麼全有要麼全無,我不快樂。在大二時的某一天,當時我23歲,我對自己說,「夠了,我身在名校,有這麼多出色的同學,優秀的導師,應該感到榮幸,但我一點也不快樂。」我覺得這不是外部問題,我必須更好的了解自己。於是,我轉而研究哲學與心理學,希望了解快樂生活的意義,了解如何才能更快樂,為什麼我不快樂。很快我意識到,我發現自己從事……或者說遭受到某種普遍,且錯誤的觀念折磨,完美主義。
就是今天,及下節課的主題,完美主義的概念,以及對完美主義的研究。人無完人,沒有人處於糟糕的極端,也沒有人處於卓越的極端,這點我等會兒會細講。關鍵是,如何變得更快樂,隨著我漸漸脫離完美主義,我變得更快樂了。完美主義並不是說要放棄志向,我有志向,甚至可能比16或23歲時志向更遠大,而是說對人生歷程,對走出的每一步,尤其是對失敗,採取一種不同的方法與態度。所以我要談的第一點,先定義以便理解,因為它常常被誤解,我會談談完美主義的特徵,我們下節課才會講,特徵……成為完美主義者代表了什麼?然後我還會講講後果,以及如何保持成功與快樂的平衡,我們在目標設定課上的問題,這一問題我們在課堂上會經常重複,不是為了放棄成功,放棄日常生活中的金錢,而是更好地享受我們的幸福。因為它是終級貨幣。然後我們理解完美主義的源頭是什麼,他來自哪裡,因為如果我們了解了他是如何產生的,才有可能克服它。然後,最重要的是,何如克服,如何幫助別人克服完美主義,不是讓他放棄志向,或者停止努力工作,也不是消除失敗時的痛苦。這是不可避免的,而是獲得一種更理性,更有益,更可控的處理失敗的方法。
好了,我們開始前,我需要一名志願者,你們舉手前,注意我的要求,我要一個很特別的志願者,我需要一個很棒的藝術家,繪畫非常出色。不要有壓力,好嗎?要一個畫畫很棒,且願意上來展示的志願者。要上台來需要一定勇氣,有勇氣並不代表不害怕,而且害怕但仍勇往直前。有人願意嗎?有一個志願者,你上來好嗎?你好,怎麼稱呼Vinvent,你是VS專業的嗎?別告訴我你是學經濟學的,好的,那你是什麼專業的?生物,很好,生物學也要畫許多圖表,所以我……經濟學也得畫圖標吧?所以沒關係,好了,準備好了嗎?最後一次機會讓你回到位子上,你確定要……,但我想戰勝恐懼,好的,很好。好了,準備好了嗎?Vinvent?你確定,好,以下是我要你做的,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像這樣對你,但是我也只能這樣了,請在黑板的這邊畫……,請畫……,準備好了嗎?你確定?好的,請畫一個圓,慢慢來,不急,你可以擦了重畫,拿出你的看家本事,畫一個圓。我們還有半小時時間,不急。我們邊冥想邊等你。我不是真的說半小時,不過……好的,就當是練習時間。一個圓,Vinvent畫的很漂亮,還沒玩呢,等等,先別急著走,好的,我在這畫一條線,這邊要畫其他東西,準備好了嗎?請畫另一個圓,不過這次畫的時候,當做你三歲時你三歲的時候,候畫的樣子。3歲,慢慢來,想像一下,畫的圓是什麼樣子的,好的,於是你父母說「梵高重現人間」。能畫一個你三歲時候畫的圓嗎?我知道在座各位才華橫溢,但我們想要些真實……很好,不過還是一位三歲神童,好的,很好,現在請再幫我一個忙,再畫一個圓,這次畫的時候,把你當成一歲的孩子,一歲神童啊,不過是一歲孩子了。很好,現在Vinvent。我……當老師有一件事我不喜歡做,我喜歡教書,但有一件事我不喜歡,就是打分。我討厭打分,但作為老師,不得不做,必須打分,所以我要給你的畫打分了。抱歉,沒關係,我看著這樣東西,我看到的是,我看到的是,真的是一個圓,如果在中間畫一條線,差不多都是等距的,如果我在這兒畫一個點……真的很不錯,非常好Vinvent,畫得好,我真的為你驕傲。幹得好,你及格了,沒錯,但是我往這看,我想找個合適的詞來形容,那個詞,「災難」也許?Vinvent拜託,這不是圓,還有這個?抱歉,抱歉,我說了,老師不好當。不過我想問你個問題Vinvent,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沒有經過成千上萬個失敗的原因,你能畫出這個真正的圓嗎?換句話說,沒有這兩步,你能達到這步嗎?當然不能,成功沒有捷徑,非常感謝Vinvent,學會失敗,從失敗中學習,這是唯一的途徑。
我是一名心理學家,你們知道心理學家幹什麼嗎?心理學家觀察人,你們每次進教室我都會觀察,非常仔細地觀察,知道我看到了什麼嗎?這需要極高的洞察力,經驗及智慧。知道每次你們進教室,我看到了什麼嗎?我看到你們所有人走路非常優雅,了不起。你們走進教室,抬起左腿,踝關節微微往上,然後優雅地,慢慢放下,抬起後腳的腳跟,走得非常優雅,非常優雅,還裝作沒有注意到。一邊走一邊與朋友交談,有些人還同時嚼口香糖,連愛因斯坦都辦不到。然後你們又開始抬起後腿,如此優雅。稍稍彎曲膝蓋,這一動作,同時揮動手臂,太美了,然後微微扭動臀部,像這樣。你們有沒有考慮過轉行當模特?我是說真的,漂亮,然後繼續走,邊走邊說話,微笑。假裝著一系列動作都是信手拈來,漂亮,你們值得表揚。但問題來了,如果沒有成千上萬次的摔倒,你們能走到這裡,走得如此優雅嗎?連Vinvent都不行。這是不可能的,學會失敗,從失敗中學習。
我們小時候都知道。小時候,我們摔倒了,疼的話可能會哭鼻子,但是馬上又站起來了,摔到了,還會笑。來看看這個例子,有人在學走路,(視頻)區媽媽那,去她那兒,去找媽媽,太棒了,能走回爸爸那兒嗎?哎呀,把手給我,慢點,慢慢來,好緊張,去媽媽那兒,找媽媽去,找媽媽去,找媽媽去,慢慢來,寶貝,慢慢來,好姑娘,慢點,會走路了,激動嗎?學習的喜悅,這種喜悅上哪兒去了,去哪兒了?它消失了,因為我們到了一定年紀,開始意識到別人在看我們,開始產生種種想法,「我不要試,萬一摔到了怎麼辦?」或者「我不要約她出去,萬一他拒絕怎麼辦?」「哦,不不,我不要演這齣戲,萬一沒人看懂怎麼辦?」「哦,我不要分享經歷,萬一有人不喜歡怎麼辦?」又或者「大家都這麼聰明,我還是不獻醜了。」我們開始逃避而不是應付,這回影響我們的自尊心,信心,樂觀精神,長期的快樂指數。約會時一切必須很完美,非常完美。忘了我們第一次學吃飯是什麼樣子?學習失敗,從失敗中學習,還不是第一次約會的是在建議,恐怕行不通。但記得我們是如何學習的,別無他法,成長沒有捷徑,學習也沒有捷徑。樂觀,快樂,成功更沒有捷徑,我以前說過這兒嗎?這是我的私人禱文,我常常一遍又一遍對自己朗誦,尤其是遇到失敗,或者需要克服恐懼,出現「也許我不該做」這類想法。因為萬一……萬一什麼?萬一最壞的情況發生了會怎麼樣:我學到了,最壞的情況,很傷心,但我會復原,Rina事件後我也恢復了,我能應對任何事。漢字「危機」,有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指危險,是上面那個字,下面那個字代表機遇,有失敗的危險,但有危險的地方,就能學習,成長。
Elbert Hubbard說過「一個人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害怕犯錯。」我想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個人犯過錯,失敗了一次又一次,我甚至想給他授予失敗大王稱號。原因如下,22歲時,剛找到新工作,就失業了,不是辭職,是失業。23歲時,他決定投身政治,因為其他工作他都不在行,但是也沒有成功。於是繼續回去經商,又沒有成功。27歲時,壓力太大,他崩潰了,精神崩潰,但又重新站起來了。7年後,他34歲時,競選國會議員,名落孫山,沒有成功。39歲時,他還沒有學乖,又一次競選議員失敗。他說「讓我試試更高層的。」46歲時,真失敗啊,還沒學乖,沒關係,學會失敗,從失敗中學習。你都46歲了,適可而止吧。到了47歲時,他試圖競選副總統,還沒學乖,又失敗了。到了50歲時,他試圖競選參議員,他幾乎想放棄了,但最終沒有。到了51歲,他成了美國第16任總統。大概是這個國家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總統。他談起這段經歷時說「失敗讓人痛苦」,當然,他的確有成功過。我簡化了他的生平,失敗讓人痛苦。但享受失敗,但還是挺過來了。因為和歷史上其他成功者一樣。他懂得,學習別無他法,成長別無他法。甘地,他自傳的副標題是,「我的對於真理的實踐經歷。」他談到了經歷,嘗試與失敗,嘗試,失敗與成功,再次失敗,再次嘗試,你們可能聽說過他在南非的故事,他在南非進行的事業與之後再印度的非常相似。在南非,他經歷了慘痛的失敗。但到了印度重新嘗試,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成功把祖國領向了獨立,他比其他人更懂得失敗的重要性,不涵蓋自由犯錯的自由,是不值得擁有的,他指的自由犯錯,是指國家層面上的,人民能自主自由,同時也是個人層面上的。
我最喜歡的作者喬治艾略特,她原名瑪麗安娜艾凡斯,後來改為喬治艾略特,因為在當時,19世紀中晚期,婦女很難出版,喬治艾略特說過,「推動世界前進的重任,並不是由人來進行的」或完美女子。讀她的文字你會發現,是我讀過的最接近完美的,。無論是《米德爾馬契》還是《丹尼爾德龍達》,是我最喜歡的書,放手去做,放手行動,準備失敗。我給大家舉個例子,錄像的這位主角懂得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失敗,一位電視主持人,(周六夜現場)沒錯,Bennett Brauer又有話要說了,沒想到管事的還能讓我回來,還以為他們會把我的節目,換成某個曲奇店模型,也許我不是「正常」,我不「上鏡」衣著「不合身」,不夠「催淚」,從沒有和「女人上過床」。不知道「怎麼勾搭女人」,看來我不「符合要求」,我不講「衛生」,我上廁所「屁股不擦乾淨」,不夠「有型」,沒有「魅力」,沒有「自尊」,沒有「自己的牙刷」,「喜歡摳血痂」,「我夠不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睡覺時汗如雨下,不過我想」掌權的「繼續給我發薪水,觀眾開始拿起遙控器,調回新聞評論,他們不會」嚇唬孩子「,不會「吃自己的頭皮屑」,不會「用高中用的指南針」摳粉刺。謝謝Kevin.女士們先生們,感謝Bennet Brauer,謝謝。
運動員Bay Brooth曾保持本壘打次數最多的記錄,記錄保持了多年,有多少人知道他還有另一項紀錄,5年來,他也是三振出局第一,這種情況很常見,最成功的運動員竟然也是失敗最多的運動員,一旦你準備擊球,得做好失敗的準備,又或者是他們當中最偉大的。在喬丹學會飛翔之前,他先學會了走路,他學會走路之前,先學會了如何爬行,他也失敗過許多次。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唯一的邁克爾喬丹,(視頻)我的職業生涯投籃失誤超過9000次,輸了大約300場比賽,有26次,我被委以重任投制勝一球,但失手了,我這一生一次又一次失敗,所以我能獲得成功。喬丹,我喜歡喬丹,人們記得讓他名聲大噪的制勝一球,那是在北卡羅來納州,他最後一投壓哨獲勝。但你們是否記得他有20次,你們是否知道他有26次壓哨失手。他失敗了一次又一次,最終獲得勝利,成功別無他法。愛迪生說過「我從失敗中走向成功」。他失敗了一萬多次,才最終發明了電燈泡,但他沒有把它們簡單地視為失敗,而是成功展示了哪些方法是不可行的。
美體小鋪的創始人Anita Roddick去年剛過世,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從諸多方面改變了商業世界,參與了多項慈善事業,也是失敗了許多此後才成功的,沒有其他方法。Amy Edmondson河對岸哈佛商學院教授,她是心理學系的碩士研究生,當時我還在讀本科,我還記得當時她在寫學位論文,我們的導師是同一個人,我和……我們的導師都是Richard Hackman,她當時的研究是有關醫院的,目前的研究也與醫院有關,她想研究如何才能消除,或至少降低醫院的失敗率,為什麼?因為醫療事故一年會損失幾百萬乃至幾十億美元。但更重要的是,許多人因為醫療事故而喪失生命,所以她想研究這一現象,並尋找解決之道。
他的導師是Richard Hackman,他當時已對有效群組研究了數十年,參加過心理學501號課程的同學應該認識他。如果還沒有參加,不妨列為第一選擇,他對團隊和小組進行了多年研究,他發現在某些條件下,如果人們置身於某個組織,更可能表現優異。某些條件,所以Amy Edmondson的論文想要證明,如果醫院採取Richard Hackman的建議,使用Richard Hackman所說的條件,比如給予團隊明確可行的目標,建立有效的團隊結構,及時的組織支援,高效的訓練,當一個團隊具備了這些條件,就會表現得更出色。這也是Hackman幾十年來的研究結果,而且會減少醫療事故,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於是她著手研究了,花費了很長時間,進行實地調查,在醫院研究,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在William James大樓15樓,我還記得她得到結果的那天,把數據輸入了統計軟體,按下了確認,兩組統計數據,有明顯的差異。使用Hackman條件的小組,以及不使用Hackman條件的小組,找到了,她欣喜若狂,幾年的工作成果。她跑去Richard的辦公室,對她說,「Richard我得到結果了,在這裡。」他說「讓我看看」,他看了一眼,說「Amy,太驚人了,結果令人驚訝,這不僅僅是模凌兩可的邊界了,太棒了」。他仔細閱讀起來,「你確定是這個結果?」她說「是啊,結果意義重大」。他又問「你確定?有沒有重新輸入數據再測試一遍?」「有啊」她工作非常有條理,非常努力,她說「都核對過了」。於是他說「結果的確意義重大,但事實卻恰恰相反。」也就是說使用Hackman條件的醫院,反而出了更多的醫療事故,這簡直給幾十年的研究一個大大的耳光,不僅僅是針對醫療事故,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如此。於是他說「結果就是結果,現實就是現實,我們得回到現場,分析原因,理解這一現象。」於是她從頭開始,精疲力竭,衰弱無力,不理解怎麼會這樣,又回到醫院,很快就發現了問題出現在哪兒。
這些事故更多的醫院,或醫院小組,其實並沒有發生更多的醫療事故,而是報告了更多的事故,事實上,其他小組雖然表面上事故少了,其實發生了更多的醫療事故,但他們沒有彙報。他是怎麼發現的呢?因為有些事故是無法掩蓋的,比如,很難掩蓋一具屍體,所以這些大事故發生時,這些小組不得不彙報,並不是他們事故減少了。而是增多了,只不過是沒有彙報。於是她改變了研究的重心,轉向心理安全概念,心理安全是一種感覺,經歷,空間,讓你覺得可以在辦公地點,在組織內,安全地討論錯誤與過失。讓你覺得摔到了也能安全地站起來,有心理安全的組織,會表現得更好,當時是1999年,她與全世界各國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研究,證明了有心理安全的團隊組織,他們的僱員不會害怕告密。也不會害怕摔倒,或犯錯,這些組織更為成功,她們是學習型組織,僱員不斷的學習成長,從錯誤中學習,下一次就能做的更好。
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無論是領導者,還是家長……你們中很多以後會成為家長,你們會不會為自己的孩子營造心理安全,讓他們毫無約束地告訴你,他們做的不好,失敗的事,因為如果他們願意跟你說,就不容易進入害怕失敗的完美主義,而會更快樂,更成功。來聽聽關於Thomas Watson的故事,他是IBM的創建者,他至今仍舊每天不斷地改造它,所以IBM能發展至今,IBM剛成立時,還在生產打字機時,有一名員工,犯了戰略性錯誤,給IBM損失了一百萬美元,當時對於IBM來說這是一大筆錢,於是他犯錯後第二天,去找了創始人Thomas Watson,給他寫了一封信,Thomas Watson打開信讀了讀,問那名員工,「這是什麼」,他說,「先生,這是我的辭職信」。「為什麼辭職」。「先生,我剛犯了個錯誤,為您的公司造成了一百萬美元的損失,我不想……您對我一直很好,我不想讓您煩惱,是否要炒了我,所以我主動辭職」。Thomas Watson把信撕了,說「炒了你?我剛為您的教育投入了一百萬美元,現在我要炒了你?」無論這則故事是否100%真實,還是部分真實,在IBM公司廣為流傳,在IBM公司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告訴大家「你必須嘗試」。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強生公司,也有類似的故事,Johnson將軍,他與兄弟創建了該公司,他們倆都叫Johnson,所以叫強生公司。Jim Burke是強生公司的新人,由於一個錯誤給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簡樸硬朗的Johnson將軍一早會見了他,Jim Burke走進他的辦公室,可想而知膽戰心驚,他走進Johnson將軍的辦公室,Johnson將軍從桌邊走到他面前,說「恭喜Jim Burke,恭喜」,先生,我剛犯了個錯,「是的,我知道,這是學習的唯一方法,現在犯得錯越多,將來越有可能成功,恭喜」。Jim Burke非常高興,正準備離開,Johnson將軍又說,「還有一件事Jim,如果你再犯同樣的錯,我會炒了你」。這則關於失敗的重要性的故事,在強生公司流傳開了,而Jim Burke成為了強生公司最成功的CEO,Thomas Watson馬上就結束了,再給我一分鐘。
「如果你想提高成功率,就要將失敗率翻倍」我們已經講過這項研究,天才的起源,歷史上最成功的藝術家,最成功的科學家,也是失敗最多的,經歷過最多失敗。愛迪生,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居里夫人,最成功的科學家與藝術家,經歷過最多的失敗。還有Jane Klam對節食成功,或成功開始運動的人士進行研究,她發現最成功的,有毅力堅持下來的人,都平均經歷過5次失敗,也就是說他們減肥5次,都沒有成功,到了第五次,或者第六次,才成功並維持住的。運動也是如此,學會失敗,從失敗中學習。
推薦閱讀:
※人生要學會五個格局,說得真好!
※人生如清茶,清茶如人生
※不管同齡人有沒有拋棄你,你都可以過好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本質
※有什麼瞬間你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