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是如何把匈奴人,阿提拉,突厥人,奧斯曼土耳其這些爹串起來的?

感覺這些爹天南地北,他們的歷史書要怎麼編傳承啊?


漢朝的匈奴、歐洲的匈族、唐朝的突厥、奧斯曼土耳其這四個民族都是操突厥語的民族。有了這個前提,故事編起來不就順溜多了╮(╯▽╰)╭

關於匈奴人的語言,加拿大漢學家蒲立本認為是葉尼塞語系而不是突厥語,我個人認為很不靠譜,畢竟流傳至今的匈奴語辭彙很明顯相當一部分都是突厥語的同源詞。也有一部分是蒙古語的同源詞。但無論是突厥語還是蒙古語都是阿爾泰語系,和葉尼塞語系並不沾邊。

匈族人的語言中,突厥語的辭彙也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基本可以肯定匈族語言就是突厥語。

所以,把歷史上操突厥語的民族建立的4個最流弊的政權全都認成爹,隨便編一個泛突厥主義色彩濃厚的歷史故事,這民族自豪感豈不是棒棒噠


「突厥」一詞,根據17世紀成書的《突厥語辭典》,意為「最成熟的興旺之時」。突厥人屬於中亞民族,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寫。突厥人創造文字,開北方民族之先河,遺字散見於陰山和烏蘭察布草原的岩畫和蒙古國的碑刻上。

突厥人原為柔然人的鍛奴,有發達的冶鐵技術,但以游牧經濟為主。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蒙古高原。其文化及風俗習慣,如製造高輪木車、東向拜日、崇拜薩滿巫師等,對契丹、蒙古多有影響。突厥人的後裔汪古部在陰山以北游牧,因支持成吉思汗建國有戰功,被蒙古人視為「安答(夥伴)」,與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關係。突厥汗國後分東、西突厥和後突厥,立國近200年(552年—745年)。突厥人以狼為圖騰,旗幟上繪製金狼頭。可汗徵發兵馬時,刻木為信,並附上一枚金箭,用蠟封印,以為信符。各部接到信符,立即應徵作戰,戰馬的裝備、給養皆由牧民自備。

突厥人善戰,以戰死沙場為榮。實行火葬,死者集屍於帳內,子孫及親屬們殺羊馬祭奠,並走馬繞帳7周,其中一人至帳門前用刀割破自己的臉,血淚交流,連續7次。隨後,擇日取死者平生所乘之馬和經常服用之物,與屍體一同焚化,收其骨灰。春、夏死者,待秋時葬;秋、冬死者,待春季葬。埋葬之日,各地親友前來會祭,仍舉行設祭走馬和割面儀式。葬畢,於墓前立石樹標,依生平殺人之數立石,殺一人,立一石,並以供祭的羊、馬頭掛於石標上,石上刻有死者相貌及生前所經過的戰爭場面。在內蒙古北部草原上,常見此類石人墓。有單石圈、雙石圈以及多石圈等,石圈中間豎立一石人。石人有的刻得很簡單,用一天然石條刻出眉、眼、鼻、嘴,稍加工以顯出頭部。有的石人一手握劍,一手端一杯。這樣的石人墓在中國新疆以及今蒙古國境內、俄羅斯西伯利亞均有發現。

732年,突厥毗伽可汗為紀念其亡弟闕特勤的功勛而立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則立於735年。二碑分別記述後突厥汗國的建立者阿史那骨吐祿的長子毗伽可汗和次子闕特勤的生平事迹和功績。二碑俱在今蒙古國後杭蓋省和碩柴達木,彼此相距約1公里,為大理石製成。闕特勤碑正文60行,毗伽可汗碑正文80行,分漢文和突厥文兩部分。闕特勤碑的漢文碑文為唐玄宗親書,而毗伽可汗的漢文碑文則是唐史官李融書寫的,突厥文部分則由兩人的外甥也里特勤撰寫。兩碑是研究突厥歷史和文字(文學)及其與唐朝關係的珍貴實物資料。

突厥汗國與隋唐間時有戰爭,但主要以臣屬、姻親關係為主,如隋代曾兩次以公主下嫁突厥可汗,突厥亦多次降附中原王朝。突厥人亦通過唐朝在內蒙古草原的大單于都護府及東、中、西3座受降城,進入中原營商,更有突厥人在唐朝中任官。

盛極一時的突厥汗國,由於對外戰爭屢遭失敗,加之內部分裂,以及單一游牧經濟的脆弱性,終於由分裂而衰亡。公元745年,務厥汗國被回紇人所滅。


簡單,照著世界地圖發明歷史唄


推薦閱讀:

從土耳其軍博看這個有趣的民族
如何評價俄羅斯和土耳其的百年宿怨?兩國世代為敵的原因何在?
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 這五個事實你要知道
為什麼只要提到東突恐怖分子就能和土耳其扯上關係?土耳其在中東極端組織中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敘庫之戰——土耳其軍隊為什麼這麼水?

TAG:匈奴 | 突厥 | 土耳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