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國人包括地位較低的人嗎,還是只有地位高的人?
謝邀~
首先要弄清楚國人的概念。國,在周時,是城邑之意。《左傳》所謂「大都不過三國之一」——這裡的都是鄭國地方上的城,而國是鄭國首都,也是城。那麼,國人本義很明顯就是指「居住在城邑里的人」,與野人相對的一個概念。這些國人都是怎麼產生的呢?一般來說,西周初期國人的來源主要有三個。第一是周王一系,這些人基本上與周王有一定的親戚關係。第二是被滅亡的殷商遺民,當時的殷商遺民人口要比周帶來的人多很多,可能是周初國人的主體。第三是周初封建之後,每個封國在當地吸納的本土人口。周王室在統治和分封的時候並沒有打散他們原來的宗族結構,比如《左傳》謂分封時是揖其分族,將其類丑,可見分封的時候國主是要帶著自己一族去地方就任的。又比如同書中亦提及,周初封魯時分給伯禽「殷民六族」,可見人口的賞賜也基本是以族為單位進行賞賜。
然後,回到題主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國人不等於貴族,國人不等於貴族,國人不等於貴族╮(╯▽╰)╭題主可能以為國人是城裡的貴族,享受城外野人的勞動成果和供奉,本身不從事勞動——然而這一認識是錯誤的。實際上,國人僅是指居住於城邑內或郊內,西周及其封建諸國能夠很好地管制的人。而居於鄙遠,不能管制者,或者不能很好地管制者,則統稱為野人。西周時的封建,不是西周王室劃定一塊地方交給你,你去那邊當君主就成了,要知道當地有大量的土著,不可能因王室一道命令就臣服於你。實際上封建之初,就是國主帶著一堆國人,在土著的包圍當中建立一個自己的據點(城邑),再向外拓展的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野人根本就不服從你的統治,又怎麼可能去供奉你的國人?因此,國人自己是勞動的,而且其勞動的成果才是西周及其封建諸國的主要收入來源。關於國人的生產模式,尤其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模式,《詩經》里有許多的描述。大率就是國人以族為單位,在族長帶領下進行「耦耕」這樣的集體勞作模式。同時,根據現代考古成果,在西周的城邑里基本上都有手工業作坊的遺迹,更可見國人是從事勞動生產的主體(野人不可能跑到城裡來給你生產的)。所以,如果題主對「地位較低」的人的定義是從事生產的人的話,那麼國人肯定是包括「地位較低」的人的。不用從事勞動者只有「肉食者」,即族內地位較高者——比如為周王所任命的卿士諸侯等,這些永遠是國人里的少數。那麼地位較低的國人有什麼權利呢?第一是參政議政的權利,比如鄭國鄉校,就是國人議論政治的場所。同時,國人相對編戶齊民,在政治上也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的權利。比如衛懿公好鶴,不恤國人。當敵人入侵時,衛國的國人就拒絕為衛懿公作戰,致使衛國亡國。第二,地位低下的國人也有被提拔擢升的可能,這一點參考《左傳.庄公十年》的曹劌便可了解。
上述有一些只是春秋的情況,但春秋離西周未遠,春秋的國人狀況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西周國人的情況。
總之,西周國人是一定包括地位較低的人的。上述只是一點淺見,題主也可以參考今人著作,如趙世超:《周代國野制度研究》,許宏:《先秦城邑考古》等,當有更大啟發。非專業,憑自己的理解作答。
西周大分封,主要是三監之亂之後的事,實際是一個城邦聯盟,除了宗周老家比較大一些,算是所謂廣域王權外,在東方,北方,南方的邊境,遠離周人老家的地方,比如齊魯和燕薊,分封出去的國家一開始都是一個個小據點,相當於在異族的汪洋大海里建個鬼子炮樓。
史書里但凡周王稍微靠譜,就是各種伐戎狄,伐東夷,青銅器銘文里也是各種戰戰戰。這些新建的城邦就是打在當地的釘子,是軍事據點,是為西周的總體擴張戰略服務的。當時分封出去的侯,伯,其實就是鎮守邊疆的大將,上馬治兵,下馬治民,兵民一體。
什麼叫侯,侯就是箭靶,形容很遠。什麼叫縣,縣就是懸,孤懸海外。為啥把太公封到最偏遠的東方建國齊國,因為太公是軍神,最能打,五侯九伯,汝實征之。封給別人還真不放心。太公鎮守東大門,
建立城邦的這一小撮人必須利益一致,上下一心,平時同耕,戰時同袍,非如此早就被人給滅了。
這個問題涉及到族群劃分的問題。
眾所周知西周和春秋戰國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一個分水嶺,之前是氏族體系,人與人之間依靠血緣、姻親及封賞關係維繫在一起,每個個體通過三族(父族、母族和妻族)與君臣這個體系連接在一起組成社會。所以在隋唐以前為什麼那麼多權傾朝野的外戚,而在宋之後漸漸退居幕後了呢?社會風俗的慣性正在於此。
而君臣關係則牽扯到古代的封賞體系,雖然兩者之間的關係從西周時期的裂土封侯到戰國秦律中的拜侯再至東漢魏晉的封侯,雖然封賞的體系在變,然而其宗旨始終秉承著一種關係,那就是孟子著名的「君若待臣如XX,臣則待君如XX。」,所以戰國後氏族體系瓦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家族體系出現,然而家族體系相較於氏族體系始終有所不同,所以兩漢在君臣封賞體系中又衍生出一個屬吏、師徒關係。到後來又出現了地域和師座關係,這又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衍生關係了。
回歸西周氏族問題,要了解西周時期的國人,首先要了解國的含義,要了解國則涉及到西周的發展問題。西周和羅馬一樣,不是一天就發展起來的,它也是經歷了沒有記載的蒙昧時代,然後被有記載能力文明發現並影響的過程。
根據現代學者對西周遺址、殷墟及甲骨文和上古史料的再整理,初步推論周人在被商人發現前自稱后稷後人的記載是由一定信息量的,因為后稷在古代是作為土地神拜祭的,推斷周人是勤於農耕且熱愛農耕的氏族。然而因為周人最早的聚居地是界於農耕與游牧的交匯區,所以周人才有史記的那句失其官而餎戎狄之間的記載。
有時間再慢慢寫,你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如果不從周人氏族特點上面來談,很難說清楚。
推薦閱讀:
※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及秦的篆文,互相是傳承關係還是沒有關係?
※說人話 講二十四十【西周篇】163、周成王(下)
※西周時期軍事家
※國寶之旅:頌簋——再現3000年前西周冊封大典
※周宣王四十六年遇鬼身亡?
TAG: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