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進階之路1、2、3、4、5
1、前情提要古典音樂可以聽懂么?
2、第一篇什麼是古典音樂
3、番外古典音樂的神秘代碼
4、第二篇為什麼要欣賞古典音樂
5、第三篇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相對於流行音樂來說,古典音樂在今天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依然還是聽不懂的領域,屬於高雅藝術的範疇。其實連我自己都覺得前面這句話聽起來特別的官方和無感,對於廣大小白來說我想最重要的是有個人,有那麼幾篇不太晦澀的小文章可以帶領大家,開啟古典音樂的進階之路,在這裡我想做一系列的掃盲貼,讓大家可以由淺入深,漸入古典音樂之佳境。
1、前情提要 古典音樂可以聽懂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是可以的。只不過我們需要學習才能聽懂,古典音樂也好,流行音樂也好,或者搖滾爵士等等,都是音樂語言,既然是語言,那是不是要學習才能懂,你認為從不學英語可以聽懂老外說話?ok,你會說sorry,yes,no,那就相當於你聽過貝多芬命運一類最耳熟能詳的曲目,所以其實可以學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音樂這門語言在所有的教科書里開篇都會有這麼一句:
音樂包括了旋律,節奏,力度,速度,調式,和聲,曲式,織體等八大要素。
(上一行不需要用腦子記,關鍵是要用耳朵聽)
就音樂而言,旋律只是其中八分之一,而古典時期的音樂家更多的成就在於和弦調性的運用轉換,和聲功能的運用,曲式結構的複雜化,以及豐富到聽不過來的織體色彩,再說流行音樂,我們大家平常聽流行歌曲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聽過這個歌么?」緊接著哼兩句旋律,夾著若有若無的詞,這就是聽音樂了!所以說為什麼你說聽不懂古典音樂,如果可以按比例來說的話,我們的耳朵只聽到了差不多八分之一,基本意味著只能聽懂古典音樂的八分之一,甚至更少,所以難怪聽不懂!
聽古典音樂建立的是聽覺能力的訓練。我們從小到大,訓練的是---眼:閱讀的能力;手:寫作的能力;嘴:演講的能力;可是,耳朵呢?誰訓練過耳朵,告訴我,除了天賦異稟的阿勞等大牛,人家沒彈鋼琴幾天,隨便一個彈了十個音,阿勞小朋友,就數豆子一樣和盤托出。
所以,聽古典音樂需要的是一個對音樂語言信息處理能力很強的大腦,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很難真正的聽懂,大多數人只能停留在聽旋律的層面上。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我們耳朵接受的訓練決定了你能聽懂什麼樣的音樂。如果想真正聽懂古典音樂,請跟隨我開啟聽覺系統的訓練,開啟古典音樂的進階之路。
2、第一篇什麼是古典音樂
如果拿這個標題到百度搜,基本答案是顯而易見並且是有標準答案的。標準答案我複製粘貼一下:
古典音樂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是指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西方古典音樂,主要因其複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
狹義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
圖表形式更易讀(多加一列中國朝代對比,大家心裡有個數):
3、 番外古典音樂的神秘代碼(根據知乎竹杖芒鞋解先生文章加工)
在欣賞古典音樂,或閱讀與古典音樂有關的文章材料時,都為古典音樂的標題表示過困惑,比如這麼一段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Choral", op.125(貝多芬 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 op.125)
貝多芬是認識的,但是「d小調」又是什麼呢?為什麼是第9呢?「合唱」又是幾個意思?最後的神秘代碼「op.125」又代表什麼呢?
怎樣才能把古典音樂作品命名講明白,我們就用奶茶店舉個例子吧。
假設你到了貝多芬開的奶茶店裡,點了9杯燕麥奶茶,貝多芬按你的要求做好並且依次編號。
現在再來看:貝多芬 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 op.125,就相當於 奶茶店老闆(貝多芬)做了9杯(作了9首)燕麥奶茶(交響曲),其中第九杯要求是半糖的(d小調),這第九杯是貝多芬開店以來做得第125杯奶茶了(第125號作品)
燕麥奶茶(交響曲)標準是燕麥+奶茶(四個樂章),這也只是「約定俗成」而已,另外一家奶茶店老闆馬勒就非常喜歡燕麥奶茶加椰果(五個樂章的交響曲)
那個「合唱」又是什麼呢?比如貝老闆在做第9杯奶茶時,發現該燕麥奶茶風味獨特,口感絲滑,因此將其命名為第9號奶茶 「絲襪」(第九號合唱),也可以簡稱為絲襪奶茶(合唱)。合唱便是這個叫做作品的標題。標題並不是古典音樂作品的「標配」,它盛行於浪漫主義時期,用於標記總結作品的特色。有時人們會直接用標題來稱呼作品名,如「貝多芬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也可以被稱為「合唱」。
現在再看這張圖,是否一下子就get到了呢
4、第二篇 為什麼要欣賞古典音樂(部分內容根據若干篇知乎回答加工整合)
先從生理角度講講我們為什麼要聽音樂呢?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幅圖:
人耳耳蝸內的聽覺纖毛
這幅圖就是人耳耳蝸的內景圖,聲音在經過螺旋狀反射進入人耳耳蝸以後,我們用來捕捉聲音的器官就是這些呈V字型排列的聽覺纖毛。這些纖毛,其實是一個一個的小管子,有長有短,短的用來聽高音,長的用來聽低音。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聽覺纖毛會出現退化,請看下面一幅圖:
下方的聽覺纖毛明顯東倒西歪
這幅圖說的是什麼呢?說的就是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出現的聽覺纖毛退化,可以明顯的看到,上方的聽覺纖毛是規則排列的,而下方的已經開始東倒西歪。這種退化,就是聽覺纖毛的失利。這種失利的後果意味著——有的頻率的聲音你是再也聽不到的了。年齡增長與外力損傷都會導致這種聽覺纖毛的失利,有種病叫做聽覺過敏,就是部分由於聽覺纖毛失利導致的某些音聽不見以及腦中的嗡嗡聲噪音。為什麼要聽音樂?毫無疑問,其中的一種答案必然是:保持聽覺器官的銳度,避免聽覺纖毛失利。事實上,經常有意識的刺激聽覺纖毛(聆聽音樂),是保持聽覺感受器銳度的最好方法。
好的,那我想問了,我天天聽VOA,BBC,四六級,能不能保持聽覺纖毛的銳度呢?很遺憾,答案是不能,因為人聲的頻率僅僅集中在中音區,而聽覺纖毛的退化是從音域的兩端(所謂人耳的極限音域)開始退化的。曾經有這樣一組實驗,兩組纖毛失利的老年人,一組給予的談話節目,另一組給予的器樂並教授聆聽方法。為期八個月,最後器樂組的老年人聽覺銳度與聽廣播那波比平均提高了百分之七十。
所以為了幾十年後我們的耳蝸上的聽覺纖毛可以退化的慢一點,可以開始聽音樂了。
那麼為什麼又要聽古典音樂呢,這就是我前情提要說的,為了那剩下的7/8。聽流行沒問題,歌詞文字內容所帶給人的受傷後的療愈、充滿正能量的激情、小女生的小心思;聽爵士沒問題,blues迷人的即興節奏;聽搖滾沒問題,各種金屬、死亡、迷幻,但凡能抒發咱的鴻鵠之志哉只要你認為這是一個宣洩口。
但有一點,我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品位高下的問題,中國傳統音樂旋律色彩的豐富,即興的成分,被稱之為所謂橫向的藝術,這只是一個選擇的問題。我相信當你縱橫過古典音樂的海洋,你的耳蝸纖毛被低音base撫摸後,你的內心被漸弱的定音鼓捶打後,所產生的所謂的靈魂的宇宙出遊,對於是依舊喜歡文字臆想大於音樂的流行歌曲還是需要大腦處理複雜音樂語言信息的古典音樂,你自己會有一個傾向。
5、第三篇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部分內容根據若干篇知乎回答加工整合)
聽古典音樂的人面臨的很大一個問題就是:走神!走神!走神!第一分鐘能聽到音樂,過一會就想別的了,等到強音和高潮出來,再聽一耳朵,然後一會又跑了。到音樂廳,則是睡大覺!
大家試想,我們現在的音樂可以讓我們在各種場合聽,逛街聽,寫作業聽,寫論文聽。耳機更是入耳的,頭戴的,降噪的。但是在貝多芬當年的時代,人們聽音樂是多麼不容易,有的音樂家要徒步三十公里去聽兩個小時的管風琴。由於聽音樂的機會少,因此大家聽音樂時都很專註,不會走神。
那是不是我專註認真的聽就可以了,還不是!簡單的說,拿到一段曲子,知道先聽什麼,後聽什麼,對自己的聽覺器官有所期待,使得聽覺有方向性,才有可能達到不走神的效果。
音樂欣賞切忌的三步走:一、作曲家是誰,生卒年和生平軼事,二、作曲家一共寫過xxx,xxx等作品,三、將所謂的感受表述成抒情散文。要知道,貝多芬之所以偉大,是因其音樂偉大而偉大!不是因為生卒年生平軼事偉大,所以聽音樂是第一步!
看我給你們指的三步走
第一步:了解管弦樂隊的分布和構成,這個是前提和基礎,是從視覺上,聽覺上第一步先對古典音樂的發聲處有一個掌握。關於這一塊,一般都會推薦英國作曲家布里頓的《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布里頓受英國教育部的委託,為介紹管弦樂隊而給青少年寫了這首「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1946年10月15日在英國利物浦首演。此曲又名《珀賽爾主題變奏與賦格》,其主題選自英國作曲家亨利·珀塞爾為戲劇《摩爾人的復仇》所作的配樂中一段活潑輕快的舞曲,並以此主題作一系列的變奏。
《青少年管弦樂指南》被編排為一種特別的作品結構,以充分展示管弦樂團每個部分的音色和表現力為目的。主題部分,開始先由全體樂團演奏,接下來的13個變奏曲,單獨表現每種樂器的特點,以相同的樂器組順序,在每個樂器組中大體上依循從高音到低音的順序。最後它們再合成一首賦格,同樣按照變奏中的介紹順序逐節切入;待所有樂器都進入之後,銅管樂器組重新渲染了主題的旋律。
觀看此曲的視頻,大體就可以了解到整個管弦樂隊各個樂器組的音響色彩和它們的排兵布陣情況。像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之類的大型音樂節之類的視頻,當你看到一定程度也會發現,鏡頭就像樂隊指揮一樣,視頻剪輯頻繁的切換基本相當於,不同音色或者力度或者節奏的變換。這樣宏觀和微觀上都會有一個印象。
這裡給大家列舉總譜順序,以及中意文簡稱:
第一步:微觀層面,建立複音音樂概念。平日隨便打開一首鋼琴作品或者弦樂四重奏,即織體不太複雜,刻意去聽低音或者刻意聽旋律音以外的所有音響層。聽,大量聽,如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四季之一月在爐邊:
紅色的箭頭是旋律聲部,綠色的是內聲部、藍色的是低音聲部。大家可以對照音頻反覆的聽開頭這幾個小節,作為旋律大師的柴可夫斯基就是這麼牛,你能聽到三層旋律,即內聲部和低音聲部也是有旋律可言的,第二三小節,低音聲部基本向下,旋律聲部向上級進,進一步拉開了音域,音響效果上厚重的感覺一下子就出來了,多層次美感綜合在一起,這樣的音響色彩焉能不豐富。要知道這只是古典音樂的滄海一粟啊!
第三步:宏觀層面,了解八大要素之曲式。曲式說的通俗點,有點像我們小學的時候學語文,老師經常會讓我們分段,寫段落大意,找中心句,定義一篇文章的結構,比如總分總結構等等。
曲式結構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以奏鳴曲式為例,奏鳴曲式包含三個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呈示部一般包含兩個主旋律,即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倘若不知道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就無法形成對旋律的記憶,這樣過了十幾分鐘在再現部重新出現這兩個主題的時候,由於聽覺耐力不夠,很可能已經分辨不出來了。如何能記住呈示部的兩個主題,那就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靈敏地追逐聽覺方向。在國外,由於音樂廳的聲響效果,在樂章中間咳嗽都是大忌。而在國內,因為沒有一個好的音樂教育體系,導致觀眾不知道聽什麼而跑神,進而嗑瓜子,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對一首樂器曲式結構的整體把握,會讓你在微觀之外,對於理解這首作品以及作曲家所處時代背景下的音樂風格都會有更深層次的探尋。
所以,待你能聽的出不同色彩的樂器組,待你能聽得出原來除了旋律還可以聽到以外的樂音,待你能在再現時聽到呈示部的主題後,再了解這個作曲家的生卒年,生平軼事也不遲。
最後想說,很多人欣賞完古典音樂,一時激動開始寫抒情散文,其實這只是自己一時的感受和外在環境作用下的心血來潮,早上聽了喜歡,晚上聽了就不喜歡,把音樂的美感上升到個人情緒的喜怒哀樂,或者「老子,莊子」的玄學高度,這樣的美感沒有立足點,不妥(這裡尚不談論聲無哀樂論相關問題以及所謂的自律論他律論美學欣賞層面事宜)。因為可能只是力度由強變成了中強、暫時性的離調或者和弦的變化。聽音樂,或謂之藝術欣賞,不能只談論人生情緒,當然也不能只談論音樂的八大要素。而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再從理性到感性」這樣一個理智與情感交融的過程。
http://weixin.qq.com/r/lTqQiHvEFiZprT-r92_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大提琴|海頓C大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專題:音樂學習引領美好人生(一)——藝術學習的意義
※賦格曲常識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第三樂章)推薦
※從零開始說古典1:古希臘音樂與古羅馬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