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早期的宮斗劇,就是這麼拙劣

歷史早期的宮斗劇,就是這麼拙劣

來自專欄讀《通鑒》記 ? 三國部分

魏以五官中郎將丕為太子。

——《資治通鑒?卷六十八?漢紀六十》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劉備進攻漢中;而曹操,也終於決定放棄曹植,立曹丕為太子

這對於曹植來說,是一場十分令人惋惜的塵埃落定,他的人生將從此走向鬱鬱寡歡,再無轉圜。

但對於曹丕來說,這卻是偉大的里程碑式的勝利,來之十分不易——原因無他,就因為在過去的很多年中,相比於弟弟曹植,他的老爸一直都不大喜歡他。

而且不喜歡的原因,還十分的讓人惱火:曹操覺得他蠢。

曹操喜歡的,是能稱大象的曹沖。只是可惜,還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的時候,十三歲的曹沖就病死了。

當時,曹操哀傷不已,面對前來勸誡的曹丕一點好臉色都沒有,直接就跟曹丕說:倉舒(曹沖的字)死了,是我的大不幸,是你們的大幸啊!

曹丕尷尬得不要不要的。

曹丕真的就智商很低嗎?不見得。只是,他碰到的競爭對手,實在是太強大了。

比如面對著曹植,曹丕的無力感和挫敗感就很深。

曹植如果要說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聰明。雖然能展現其聰明的具體事迹,史料已經記載不詳,我們不復得見。但曹植有詩文流傳於世,我們還是能一窺其才情的。

一定有人會不服氣:難道文章寫得好的人就聰明嗎?

你別說,還真是。你能說李白、蘇軾不聰明嗎?

聰明的人未必都能寫好詩,但能寫好詩的人,智商一定低不到哪裡去。

我們如今要誇誰文章寫得好,肯定會拿李白和蘇軾來做說事。但在李白之前,這個榮譽,可是曹植的。

劉宋時期的詩人謝靈運,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諸人分一斗。」這話雖然是謝靈運拿來顯擺自己的,但也很能佐證時人對於曹植才華的認可。

曹丕得跟這樣的弟弟競爭,從智商層面來說,完全沒有優勢。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好在曹植有缺點,而且還不小,能為曹丕所利用。

植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飾,五官將(曹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

聰明的人有什麼毛病?一般來說,是任性。這裡的任性,又可以被拆分成好幾種:行為方式上的、個人修養上的、待人接物上的,等等等等。

而曹植的任性,則是在以上幾個方面都有體現。

比如,曹植曾經駕馬私開宮門而出,曹操因此而大怒;又比如,曹植的正妻崔氏,打扮得很是花枝招展,一點都不把曹操號召節儉的禁令當回事,某次正好被曹操看到,因而被賜死。

至於待人接物方面,曹植的問題就更大了。彼時,曹丕已經在私下裡忙著結交宮裡人了——這些人天天在曹操面前說曹丕的好話。而曹植呢,在這些方面卻並未下功夫。

而曹植最後一次讓曹操失望,則是在關羽攻曹仁時。曹操本意讓曹植引兵救援,結果出兵當日,曹植宿醉未醒。曹操長嘆之後,最終放棄。

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說曹植太笨。關鍵在於,三國時期,還算是歷史的早期,宮斗的套路和經驗,還沒有被總結出來。

因此,這出宮斗戲才會看起來相當的低級,而曹植的表現,也只能用拙劣來形容。

但如果要是能讓曹植穿越到如今看兩部宮斗戲,那麼以他的聰明才智,一定能把這齣戲演的讓人嘆為觀止。

從這個方面來看,曹丕才是勤能補拙的勵志典型。在明確的認知到自己和弟弟拼智商拼不過之後,他早早的選擇揚長避短,通過發展自己的演藝事業來爭取人生的彎道超車。

某次,曹丕和曹植送曹操出征。這種時候,當然是要好好表現的,曹植鉚足勁,寫了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出來,惹得旁人——包括曹操都讚嘆不已。

而曹丕則轉而發揮表演才能。到了送別曹操的時候,他悲傷流涕,一再囑咐父親要「保重身體,平安回歸」。據圍觀群眾表示,當時的畫面十分感人,大家都覺得簡直就是聞者傷心,聽者落淚!

真情流露的表演,一下就壓過了曹植的華而不實。


當然,這只是曹丕獲勝的一個優勢。他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優勢,就是他是長子。

曹操對於選誰為太子的事頗費思量,於是便先後諮詢重臣的意見,而大家給出的意見十分一致:立長子。

其中,尚書僕射毛玠直接舉了袁紹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前事不遠,袁紹因為嫡庶不分,導致宗國覆滅。如今丞相您說起廢立,這種事我們聽都不應該聽到呀!

賈詡也是一樣的意思,只不過表達得更為聰明。當時,曹操問賈詡的意見,賈詡默不作聲。曹操很奇怪,我問你話呢,怎麼沒有反應呢!賈詡回答道:我在想事兒呢。曹操又問:想什麼事?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事。

曹操聽了,哈哈大笑。最終,決定冊立曹丕為太子。

袁紹和劉表是什麼事呢?在這裡,我們不妨做一個回顧:

袁紹在生前因為老婆的原因,喜歡小兒子袁尚,便把他留在自己的身邊,而把大兒子袁譚趕到青州做刺史。這種厚此薄彼,其意昭然若揭,但袁紹卻揣著明白裝糊塗。

有人跟袁紹說,廢長立幼是禍亂之源。可袁紹卻一臉無辜的回復,我這是在給袁譚鍛煉的機會,怎麼能說是要廢長立幼呢?

然而在袁紹死後,河北立即便四分五裂,袁譚、袁尚舉兵相攻,曹操坐觀虎鬥。

劉表的問題也與之類似。他把長子劉琦趕到了江夏,而把小兒子劉琮留在身邊。

史料中並未記載劉表到底中意於哪個兒子,但現實是,劉表在死前,劉琦就連見父親一面都不可得了。而劉表剛死,劉琮就被部下擁立。

荊州隨即分裂,一部分隨劉琮降曹,另外一部分跟了劉琦和劉備。

廢立所造成的影響和後果,在於分裂。而至於為什麼非要立嫡立長而不是立賢?原因則在於,立嫡立長有固定的標準

賢明與否,並不是關鍵。因為賢明這種事,其實是沒有什麼客觀標準可衡量的,大部分時候,其實只是一種模糊的價值判斷。

但只要君主一旦有了廢立傾向,那麼,所有下屬就勢必面臨立場選擇。從此,朝堂之上將會開始相互攻訐,只以立場而論,再不講是非對錯(相關內容前文有述,鏈接見文末)。


因此,雖然曹丕和曹植都站在爭繼承人的位置上,但其實,兩人面臨的並不是同一場戰鬥。

曹丕有身為長子的天然優勢,因此他的方略,是。這種時候,自己只要像賈詡建言的一樣,做好自己的事,不出大錯。那麼在對方不斷作死的情況下,只要再輕微的御之以術,就基本上能確定喜提太子之位。

而曹植的方法,則應該是。自己雖然為父親所讚許,但作為弟弟,自己必須要充分證明自己做得比兄長好才行;而且,還得兄長的能力確實不足以勝任,這種情況下,才可能讓曹操和大臣們改變心意。

看起來是爭儲,但攻守之間,兩人的難度差別其實相當的大。曹丕的防衛做得相當好,基本上沒有差錯;再反觀曹植,卻竟然沒有什麼像樣的攻勢,反倒是一次次被對手抓到漏洞。

而從曹植的行為來看,他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場爭鬥的困難,以及失敗的嚴重性。不僅行事放蕩不羈,還總在關鍵的時刻掉鏈子。一直以來,他本就只是靠著父親的欣賞來維持他和曹丕之間的鬥爭,那麼,當他最終失去曹操的信任,也就徹底告別了成功的可能。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關於賈詡,我們之前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他作為真正的聰明人,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的。而在今天的文章中,你不難發現,在曹操立儲一事上,賈詡更是將智者的形象展示得淋漓盡致。

如正文所述,曹操立曹丕,是水到渠成的。而賈詡所為,不過是順勢而為。但賈詡聰明就聰明在這裡:他把自己跟曹操的這番話,賣了個好價錢。

曹丕在私下裡曾經問過賈詡自處之道。當時,賈詡跟曹丕說了四條:

1、修養德性和氣度;

2、親身去做寒素之人的事情;

3、早晚做事孜孜不倦;

4、不違背做兒子應該遵守的規矩。賈詡是先跟曹丕交代了這些,然後才去跟曹操說項嗎?

並不是,而是先決定了要跟曹操說什麼,然後再對曹丕說那些話。

以賈詡的聰明,我們甚至不難設想,如果他根據當時的情形和時勢,決定支持曹植,那麼,他也是一定會想辦法,跟曹植說類似的話的。

有一類聰明人,他們不是那種力挽狂瀾,靠個人改變局勢的智者——這種努力,其實基本沒有成功的希望——而是那種能順應時勢,同時讓自己可以乘風而前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


曹植與曹操相同,有名篇傳世,這為我們了解他的心路歷程打開了一道窗。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被分為兩個時期。

在曹操生前,他的詩作大多慷慨激昂。但在曹丕稱帝以後,現實的壓抑如烙印一般,深植於在曹植的詩文之中。

這種壓抑不是沒來由的。曹丕鑒於即位前和曹植的爭鬥,對兄弟們始終嚴加防範。黃初四年,曹植與曹彰、曹彪同時進京,結果曹彰於京中暴斃;歸程途中,曹丕竟然又派人監視,不允許諸王同路。憤懣異常的曹植,在此時寫下了名篇《贈白馬王彪》。

曹植雖不至於像曹彰一樣猝死,但生活的壓抑,始終無法排解。他也試圖認輸求饒,緩和與曹丕之間的關係。然而,對於曹丕來說,他本就是勝利者,又何須你來討好求饒呢?

此外,曹植還曾經上書自薦,希望能為國家做點事。但這種事情,就更加不可能了。曹丕在收到上書後,不痛不癢的誇獎了幾句,然後就沒有了下文。

又過了幾年,曹丕去世,曹叡繼位。曹植大約覺得老一輩的恩怨就此便煙消雲散了,於是又一次向曹叡上書。

然而得到的,卻是一樣的答覆。

史料記載,此後,曹植「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

- Review -

有一種聰明,叫賈詡

太子的廢立,難在哪裡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泰山名人】此人與曹植齊名,卻因得罪曹操而永不起用
曹植《與楊德祖書》
關於曹植的五首鞞舞歌辭
曹植與吳質的書信互懟
曹操為何不立曹植為太子,只因他做錯了這兩件事

TAG:曹植 | 魏文帝曹丕 | 篡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