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3.13:為人方正何須媚,獲罪於天無所禱

善讀「論語」3.13:為人方正何須媚,獲罪於天無所禱

「八佾篇第三」13

【原文】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譯文】

王孫賈問道:「『與其取悅奧神,不如取悅灶神』,這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注釋】

「王孫賈」,衛靈公時期的大夫,「賈」音「古」。

「媚」,逢迎、取悅、巴結、奉承。

「奧」是屋中的西南角,乃一家尊者所居。此處指居於「奧」位的神。

「灶」是廚房中烹治食物之所,此處指灶神。

「天」指天理,天理即仁道。「獲罪於天」即違背天理,違反仁道。

【評析】

古時生產力低下,食物獲取不易。獲取食物、保證生存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是最重要的事,故「民以食為天」。因此,灶神地位雖然低於奧神,但因主飲食之事,世人反以為其更具實權。故民間有「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說法,類似於後世俗語「縣官不如現管」。

王孫賈以「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相問,實際是暗示孔子:與其走上層路線求仕,不如結交掌握事權的大臣更加實際。

但是孔子以為「巧言令色,鮮矣仁」。「媚」即「巧言令色」,孔子豈能為之?

為人的根本在於「為仁」,故君子坦蕩磊落而無所媚求。

若所行非仁,則悖於天理。雖一時得意洋洋,終難免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推薦閱讀:

當今全球格局中的「三國演義」:民粹與恐懼將把世界推向中國之懷
中國人傳承千年的五大病態思維,看看你中招了嗎?
「君子跳脫,十年不晚」
儒家倫理的雙旋結構[上]倫理道德論文

TAG:論語書籍 | 儒家 | 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