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語義理解的微觀世界》

《語義理解的微觀世界》

來自專欄語義理解的微觀世界

這是一個新的專欄,之後我會在這裡寫一些我對語義和語法的理解。在寫作時,我將大致依託於語言學裡認知主義的「生成-認知思路」,文章篇幅可能都會較短,寫作原則傾向於內省式而非語料式。

人們在理解語言時,往往依憑的是積累起來的語感直覺。於是,語言學的研究目標就自然應該是對人們的語感直覺進行解釋。但這個如此顯然的研究目標,卻直到喬姆斯基提出生成思路時開始,才被吸收進語言學的核心範式里並由此而實現了範式的升級。升級前後的語言學幾乎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的學科。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平時在閱讀語言學理論時發現那些理論無助於解釋我們的語言直覺,那麼所閱讀的可能就是範式升級前的理論了。

為什麼「生成-認知思路」會更傾向於依憑於內省而非語料呢?這是因為,語料會掩蓋許多涉及我們語感直覺的重要因素。比如說,我們在語感直覺上會對詞語與我們生活場景的遠近進行劃分,會對距離生活較近的詞語有更多的感覺體驗,而語料卻只能體現詞語客觀出現頻率而無法呈現這些與我們主觀感知體驗相關的信息。類似的被語料掩蓋的語感直覺因素有很多。這使得,如果我們直接對語料進行概括而不進行內省的話,就會得出一些既不符合我們語感直覺也繞得過於繁瑣複雜的概括,即得到的只是一些外部描寫而非內在化解釋。

人類的認知機制是普遍的,因此內在化語言規則也是普遍的,可以被解釋為「普遍原則+可變參數」的模型(這個模型是由喬姆斯基在第四期句法理論即管約論里最先提出的,後來成為生成思路的核心模型之一)。由此,各語的面貌就可以被解釋為「普遍原則的開關是否打開+可變參數的滑塊的調節程度如何」。

於是,將語感直覺解釋為「普遍原則+可變參數」,正是我在這個專欄寫作的初衷。那麼,這個思路是否須要去普遍收集各語的面貌呢?並不須要。這是由認知機制的普遍性決定的,我們可以首先在不考慮任何具體某個語言的情況下,直接從認知層面去分析出「普遍原則+可變參數」。再將這樣得到的原則和參數與具體某個語言里的情況進行對比(比如漢語),由此而分析出兩者之間的轉換規則,而這些轉換規則又可以再被解釋為另一些角度層面的認知機制。而語料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在上述對比里起到校驗作用而已(若有矛盾,則檢查原則和參數的分析是否有誤)。也就是說,「生成-認知思路」所探索的普遍性是其實是認知機制的普遍性,而不是收集各種語言進行概括(那其實只是概括性而非普遍性,性質完全不同)。

那麼,本來就自然具有對漢語的充分語感直覺的我們,可以怎樣找到對我們的語感直覺的解釋契機?在我看來,這至少涉及兩個方面的因素:(1)掌握「生成-認知思路」的理論框架及模型,以作為解釋的理論基礎。(2)對我們的生活用語里的各個語素、詞語、短語、句子都更多地進行理解,以此作為我們將語感直覺轉換為有意識的理解的練習基礎。我在這個專欄里的寫作,可能主要就會沿著這兩個方面來寫。

這是第一篇,希望我能一直有靈感堅持連載這個專欄。

推薦閱讀:

世界的人種、民族、語言、宗教、文字和文化圈(2010年05月11日)作者:[天津]沈國光
倫巴,是女人最美的身體語言!
瞧瞧咱這歐洲的語言(一)
打造鏡頭語言 淺談電影分鏡頭腳本製作
揣情術:破譯體態語言 掌握對方意圖

TAG: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