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之亂一 烽火初起

涼州之亂一 烽火初起

來自專欄你所不知道的三國故事

我在《董卓篇》中介紹過涼州羌亂的事,這裡我再簡單回顧一下。

西羌簡述

羌族是個古老的民族,但是分成很多部落,《西羌傳》說羌人種落大約有150種;其中有8支部落在賜支河首以西,蜀地漢中以北,又有1支「參狼羌」定居在武都郡;有52支部落相對衰弱,或消失或遷徙,沒有留下太多記載;剩下89支中,以隴西郡的「鍾羌」最為強大,「發羌」和「唐旄」距離漢界遙遠,沒有來往,「氂牛、白馬羌」在蜀地、漢中一帶。

在這些部落中,有些部落願意接受東漢政府的管轄(如湟中義從羌),有些部落則與漢人敵對。在漢安帝和漢順帝時期,先後爆發了兩次均持續十多年的羌亂,至漢靈帝初,段熲在涼州討伐叛羌,持續作戰一年多,換來以後十多年的和平。

范書《西羌傳》:自羌叛十餘年間(107-118),兵連師老,不暫寧息。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帑空竭。延及內郡,邊民死者不可勝數,並涼二州遂至虛耗……自永和羌叛(136),至乎是歲(145),十餘年間,費用八十餘億。諸將多斷盜牢稟,私自潤入,皆以珍寶貨賂左右,上下放縱,不恤軍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於野。

本文就講漢末自中平元年(184年)起,涼州再度爆發的叛亂過程。從涼州這個獨特的視角去看待漢末亂世。

湟中義從考

在漢末歷史上,有這麼一個群體,被稱之為「湟中義從」,顧名思義,這是一群居住在「湟中地區」的少數民族人,他們為東漢政府效力,南征北戰。

例如在永和四年(139年),護羌校尉馬賢就率「湟中義從」及羌、胡兵萬餘騎擊敗燒當羌叛軍。

延熹二年(159年),護羌校尉段熲率「湟中義從」等共一萬兩千騎,在湟谷等地擊敗燒當、燒何、當煎、勒姐等八種叛羌。

建寧二年(169年),段熲率軍討伐叛羌時,叛羌包圍段熲軍營,高聲叫罵,質問「田晏、夏育在此不?湟中義從羌悉在何面?今日欲決死生!

田晏、夏育是段熲手下猛將。

到了中平六年(189年),前將軍董卓拒絕朝廷以他出任少府的任命,寫奏章解釋時,就提到麾下的「湟中義從」和胡人士兵阻攔自己離開。

其實,「湟中義從」的民族成分,按照《段熲傳》記載,是有羌人的,很容易理解,這些羌人是歸附漢廷的;按照《龐參傳》,又是有胡人的。

按照《西羌傳》末的記載,這部分胡人本來是月氏人,在西漢時,其王被匈奴冒頓所殺,因為戰亂的緣故,有一部分月氏人遷徙至羌人居住地,互相通婚。

等驃騎將軍霍去病擊敗匈奴人,開闢湟中一帶,這部分月氏人就歸附漢廷,與漢人居住在一起,並為漢廷效力,被稱呼為「義從胡」。

實際上,這些月氏人並不是全心效力漢廷,他們跟隨漢軍作戰時,看形勢好,就努力作戰,形勢不利,就腳底抹油。

至少從段熲、董卓這些人的記載來看,他們總體上還是效忠長官為主,對漢人不存在有特殊感情。

就分布來看,主要是居住在湟中、令居一帶,還有數百戶住在張掖郡。

漢末之亂

中平元年(189年)十一月,湟中義從胡人北宮伯玉和先零羌部落發動叛變,很顯然,這位名叫「北宮伯玉」的人就是月氏人,本來是效忠漢廷的「義從胡」卻乘著黃巾之亂時也選擇叛變,可見他們對漢廷的不滿。

這種情況與六月的交州叛亂應該是類似的。交州的駐軍發生叛亂,俘虜了交州刺史和合浦太守來達,後來朝廷派賈琮前往交州平叛,賈琮找當地人詢問緣由,當地人說「賦斂過重,百姓莫不空單,京師遙遠,告冤無所,民不聊生,故聚為盜賊。」可想而知,涼州的湟中義從能參與叛亂,大概情況莫過於此。

而先零羌則是漢廷的老對手了,基本上涼州每次羌亂都會有這個部落的身影,先零羌主要居住在北地郡,在段熲討平羌亂那次,先零羌是選擇投降了的,十多年過去了,不滿的種子又再次發芽。

其實這次叛軍的組成並不止北地郡的先零羌人、湟中義從這兩股勢力,檢索史書記載,我們還可以找到如下記載:

  1. 范書《董卓傳》:隴西郡枹罕、河關兩縣的叛賊。
  2. 李賢注引《獻帝春秋》:涼州義從宋建,王國。

這「宋建」在各書各處,「宋」或寫作「宗、朱」。宋宗互訛,在史書上較常見,莫衷一是;寫作「朱」,則是出自汲本與集解本的范書《獻帝紀》,算是孤證,可信度更低。以三國志吧集解中擎驥意見,檢《武帝紀》建安二十年引《典略》作宋揚,故以從眾原則,推測以「宋」為是,通鑒亦作宋建

宋建是隴西郡人,起兵後盤踞在枹罕縣,自稱「河首平漢王」,如此,他就是范書《董卓傳》提到的「群盜」之一了。

至於王國,這個人的名字沒問題,倒是籍貫有問題:

袁紀說他是隴西郡狄道縣人;范書《傅燮傳》則說他是金城郡人;第三種說他是漢陽郡人,出處有范書《靈帝紀》、《蓋勛傳》引《續漢書》,《董卓傳》三處。按照從眾原則,王國是漢陽郡人的可能性更大。

綜合一下,涼州叛軍的組成部分如下:

  1. 湟中義從,以北宮伯玉、李文侯為首。
  2. 北地郡先零羌。
  3. 隴西郡枹罕縣的義從軍,以宋建為首。
  4. 漢陽郡的義從軍,以王國為首。

以史料記載中平元年(184年)這場叛亂經過來看,宋建似乎並未積极參与其中,要麼是在叛軍中的地位不高,要麼就是只在本地發展。宋建自稱「河首平漢王」,在枹罕縣設置百官,做起了土皇帝;

王國是自稱「合眾將軍」,他在史書中的記載,主要集中在中平四年(187年)。

中平元年(184年)這一批叛軍,先是以北宮伯玉、李文侯為首,他們首先在金城郡攻陷了護羌校尉營,斬殺了護羌校尉泠征(或作冷、伶),隨後包圍了金城郡金城縣(郡治為允吾縣,以後文推測是此城)。北宮伯玉向金城郡太守陳懿宣稱是被迫造反,誅殺了罪魁泠征之後,他們願意歸降。北宮伯玉要求陳懿派邊允、韓約兩人出城談判。

邊允曾經擔任過司隸弘農郡的新安縣令,韓約正擔任州里的從事。韓約心眼多,不肯出城,陳懿則勸他去,韓約沒辦法,只能同意。韓約、邊允大約有數十人前去叛軍軍營,叛軍中的王國則把韓約他們扣為人質。

接著,金城縣城內發生內亂,陳懿也被迫逃出城來,被王國等人抓住,劫持到護羌校尉營中,將陳懿殺害。之後,叛軍又把韓約、邊允等人釋放了。

韓約和邊允都是本地名士,在涼州這裡有點名望,大概是這個緣故,叛軍才沒有殺害他們。

按《武帝紀》記載,曹操和韓約的父親是同年被舉為孝廉(推算是174年),韓約與曹操的年齡又差不多(曹操生於155年)。

陳志《武帝紀》:公(曹操)與(韓)遂父同歲孝廉,又與遂同時儕輩。

韓約在本年(184年)曾經以計吏的身份前往京師彙報工作,大將軍何進還仰慕韓約的名望,希望徵辟他到自己的府里工作,韓約都委婉拒絕了的。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典略》:(韓)遂奉計詣京師,何進宿聞其名,特與相見,遂說進使誅諸閹人,進不從,乃求歸。

推測韓約回到州府後,就擔任了涼州刺史左昌的從事(左昌的前任是梁鵠),並前往金城郡協助陳懿抵抗叛軍。

邊允的記載實在太少,在《古文苑》載《漢金城太守殷華碑》中提到:(殷華)以光和元年九月乙酉(初八)卒官。生有嘉休,終則鼎銘。於是故吏邊笁、江英、韓遂等追送遐丘,刊石勒勛。

這裡的韓遂就是韓約,邊笁則有人推測說是邊允的族人,由此可見,邊允的家族在涼州也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

金城郡淪陷後,隴西郡政府向涼州府彙報戰況時,因為對邊允和韓約兩人不滿,故將二人列為叛軍首領。涼州刺史左昌這邊也不加核實,也認為韓約做了叛徒,害死陳懿,於是發出懸賞令:凡是抓到韓約、邊允的人,封千戶侯。

韓約、邊允也沒有渠道為自己辯誣,所以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分別改名韓遂,邊章,投了涼州叛軍去了。

——這就是韓遂、邊章名字的由來。

韓遂,字文約,筆者猜測一下:也許韓約原來字文遂,所謂改名實際上是名字互換一下。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中呂布為什麼要縊死?
他是曹操的「貼心小謀士」,曹魏建國「總設計師」
三國最讓人惋惜的五件事,如果歷史可以重來,你想改變哪一件?
三國演義再演義之名將篇
重磅消息!俄德捷三國領導人突然訪華,美國急眼了

TAG:歷史 | 三國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