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歸分析的角度看滴滴殺熟 | 熊大胡說
來自專欄狗熊會
從回歸分析的角度看滴滴殺熟
前一陣子,某微博大V爆料稱,滴滴用大數據技術殺熟。他發現用滴滴打車,同樣的出發點,同樣的目的地,價格卻不一樣。於是他非常生氣,廣大吃瓜群眾也很生氣,輿論一片嘩然......
01
殺熟是常態,不殺熟才是變態
當時,我的朋友圈也被這個消息狠狠刷屏,我感到非常震驚!我震驚的不是滴滴殺熟,我震驚的是人們怎麼會為這個事情憤怒。在我看來,殺熟是常態啊,不殺熟才是變態。試問:哪家企業不殺熟?尤其是2C的企業,越是經營有方的企業,越是殺熟。這跟有沒有大數據技術無關,只是大數據技術可以極大地便利殺熟行為。於是,我在辦公室里,關上門,偷偷為心疼滴滴了N秒鐘。等著一陣輿論浪潮過去了,大家心平氣和了,我再跟你討論一下:殺熟是常態,不殺熟才是變態!
有朋友可能會很生氣:「漢生老師,你怎麼為殺熟這種無恥行為辯護?」停!第一、我不為這個行為辯護,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好行為,我也不認為這是一個壞行為。我也不知道滴滴是否真的殺熟了,我也不關心攜程是否殺熟了,我不關心任何一家具體企業的殺熟行為。站在一個中立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我發現:殺熟是一個自然現象,是一個不可避免,不可迴避的自然規律。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會讓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是一個自然規律,不管你喜不喜歡,它就在那裡。類似地,只要是市場經濟,殺熟現象就不可避免,不論你是喜歡它,還是不喜歡它。這背後的道理是什麼,請容我慢慢道來。
我先問你:什麼是殺熟?你也許會說:「殺熟,就是欺負熟人唄。我用他家服務越多,他怎麼收費越貴,於是我覺得很不爽!」你的不爽感受我完全理解,畢竟我也是消費者。但是,換一個角度,誰叫你用他家服務多啊?你用的多,是不是代表你對他家服務依賴性強啊?如果你對他家服務依賴性強,是不是代表你的支付意願要更高啊?如果你的支付意願更高,商家不多收你一點,是不是很傻啊?要知道企業背後有股東,股東要求投資回報率,投資回報率需要更多的收入和利潤,請問從哪裡來?不從那些支付意願最高的客戶來,從哪裡來?如果所有的用戶,都跟新用戶一樣,享受過度補貼,而沒有任何用戶貢獻豐厚利潤,企業怎麼活啊?這是不是滴滴、攜程等擁有大數據企業的特有現象?答:不是的,這是全世界經濟學教科書里的標準內容。只不過,書上可不管這個叫「殺熟」,而是叫「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 或者更溫和一點「差異化定價」。在經濟學裡,「歧視」Discrimination,可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一個中性詞,它表達的意思是「差異化」。
由此可見,所謂差異化定價,就是根據用戶的不同特點(其中包括不同的支付意願),而確定不同的價格。艾瑪,這不就是個性化定價嘛。尤其是2C的企業,面對一個巨大的用戶群體差異巨大。對這樣的企業而言,差異化(或者個性化)定價不僅可行,而且是必須呀,是市場競爭的必選動作。你不做差異化定價,你的競爭對手就會做,並因此獲得相對競爭優勢。因此,越是精細化運營的企業,越是擅長差異化定價。目標就是把每個消費者的價值貪婪地賺取乾淨。請問:這是個好行為,還是壞行為?答:這是一個不好不壞的中性行為,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結果。如果你認為這是壞行為,並通過某種力量狠狠打擊,那麼我們就必須要付出一個代價,那就是市場供給的減少。最極端的情形就是,把網約車滅了,咱們重回過去的時代。大家覺得怎樣?每個人的答案一定各不相同。說真的,對我而言,過去大馬路上攔計程車的時代,挺好的。我不怎麼喜歡用網約車,也許是因為我比較老舊。但是,我相信更多的年輕小夥伴還是更喜歡更依賴網約車的。
因此,在我看來,「殺熟」是一個不科學的,帶有強烈主觀情緒的辭彙,適合做媒體的標題黨,不適合做一個理性的討論。當我們用「殺熟」這個辭彙的時候,就已經給這個事情下負面結論了,沒有給它任何辯解的機會。相反,「價格歧視」,「差異化定價」,或者「個性化定價」是更加科學中性的辭彙,更便於建設性的討論和思考。
我要強調一下哈:我可不支持「殺熟」,這可不是我的觀點,不要往我腦袋上扣。我的觀點是:不支持「殺熟」,也不反對「殺熟」。我壓根就不care「殺熟」的「對與錯」。這是一件愚蠢而幼稚的事。我的觀點是:殺熟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結果,是不可避免的常態,實在用不著大動肝火。我關注的焦點是:如何姿態優雅地殺熟?
02
殺熟是回歸分析的自然結果
我這裡講的回歸分析包括所有關乎Y和X的模型方法。其中既包括線性回歸、邏輯回歸,也包括所有的有監督機器學習方法。反正,只要是Y和X的模型方法,在我這裡全部都是回歸分析。
那我想告訴你:殺熟是回歸分析的自然結果。我是滴滴用戶,每次送出一個打車需求,滴滴APP要為這次需求定價,其中要考慮行駛路程,時間等眾多因素。我並不清楚滴滴定價的邏輯是什麼。如果我來設計,應該如何考慮這個問題?你看,每天有海量的打車需求,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打車需求是沒有被滿足的。最簡單典型的情況就是:司機覺得這個打車需求,還這個價格,不合理啊!於是,懶得理。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期,這個現象非常明顯。有的司機,寧可把車停在路邊休息,也不願意上路。為什麼?因為:高峰期,堵車嚴重,時間消耗大,油耗大,價格還不咋地。那還不如休息好。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大量乘客的打車需求是沒有被司機響應滿足的。
所以,如果我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希望極大化成單的概率。也就是說,希望盡我所能,讓成單概率極大化。如果是這樣,那麼每個樣本就是一次打車需求。但是,該需求是否被滿足,顯然依賴於價格。如果價格太高,乘客受不了,就不打車了。如果價格太低,司機受不了,就不響應了。因此,只能通過數據分析去尋找這個價格區間,並在這個區間內極大化價格收入。因此,這個回歸分析的Y是一個0-1變數:1=約車成功,而0=約車失敗。而第一個X變數就是價格,第二個X變數是里程,第三個是時間。請問還有其他X變數嗎?當然還有啊,例如:起點、終點。君不見司機都愛跑機場?還有其他X變數嗎?答:還有,尤其是用戶行為相關的X。例如,我們把一個用戶的歷史使用行為(上個月你用了多少次滴滴,花了多少錢,花了多少時間,跑了多少路程等)也總結成X變數。恭喜你:你的回歸模型已經具備了「殺熟」的潛質。如果回歸分析發現一個用戶的歷史「行為」跟最後的Y(成交與否)相關,那麼你的演算法就會自動估算用戶的支付意願(甚至演算法的設計者都不一定意識到了這一點)。這個意願的估算過程,不僅僅考慮了時間、地點、距離等客觀因素,還摻雜了對用戶過去行為的判斷。如果,演算法發現,上周用的多的人,這周的支付意願就會下降,那麼演算法會來討好用戶,給更低的價格。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上周用的多的用戶,這周也會用得多,這部分用戶的支付意願天生就比新用戶高。所以,呵呵呵呵呵,自然希望「熟人」多支付一點。你看,咱倆都辣么熟了,不殺你,殺誰呢?
由此可見,演算法自動殺熟,是因為考慮了關乎用戶歷史行為數據的X。這是回歸分析的一個自然結果。實在沒啥大驚小怪的。如果要避免這個現象,很簡單,把這些X變數從演算法里去掉就可以了。但是,這一定是暫時的。為啥?天底下又不是只有滴滴一家打車公司?君不見美團打車氣勢洶洶也來了?還有北汽約車?還有神舟專車?滴滴不考慮這些X變數,它的競爭對手是否會考慮?誰考慮這些X變數,誰有競爭優勢。當然了,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通過管理部門的制度設計,把差異化定價這個事情徹底消滅。請問:是不是就社會福利最大化了?答:不是,顯然不是。這樣的設計打擊了計程車供給,降低了社會福利。道理很簡單,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我要再強調一下哈:我可不支持「殺熟」,這可不是我的觀點。我的觀點是:不支持「殺熟」,也不反對「殺熟」。現在我們已經解釋過了,殺熟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結果,是回歸分析的自然結果,是不可避免的常態,實在用不著大動肝火。接下來要說說,我關注的焦點:如何姿態優雅地殺熟?
03
如何姿態優雅地殺熟?
前面說了,所謂「殺熟」,其實就是經濟學中講了八百遍的「價格歧視」,或者「差異化定價」,或者「個性化定價」。這是一個不好不壞的中性行為,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結果,是回歸分析的自然結果,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自然結果。但是,為啥大家對滴滴殺熟這事(不論是否真的存在),意見很大?因為:姿態不優雅!吃相太難看!所以,大家議論紛紛「不殺熟」,這是不可能滴。前面已經討論過,殺不殺熟,這可不是企業(例如:滴滴)一廂情願自己就能決定的,這是市場的強大力量所驅動的。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能做的是,迎合市場的發展規律。在恰當的時候,通過合理的產品設計,服務設計,讓殺熟的姿態變得優雅起來,讓自己的吃相變得不要辣么難看。
請問:如何姿態優雅地殺熟?
我老去一個餐廳吃飯,一來二去跟經理混熟了。有一天,又去吃飯。經理看見我,很高興,連忙招呼我說:「王老師來了,嚴重歡迎啊!您可是我們這裡的常客,冤大頭啊。看見冤大頭來了,我心裡美啊。為了表示對冤大頭的嚴重歡迎,今天你的所有消費加收20%的服務費哈。王老師,祝您用餐愉快!」我勒個去,聽完這個,我還能愉快嗎?雖然我是常客,我是冤大頭,我自己也知道自己就是一個冤大頭,但是求你別說出來啊!能否換一個更好聽的說法?例如:「王老師來了,您是我這裡的VIP客戶了。知道您要來,我特意給你預留了靠窗的最好的座位,為這個我承受了不少壓力呢,因為很多陌生散客也想坐這裡,被我輦跑了。您這一來,我給你再送一個果盤,再送一壺上好的普洱茶。您慢用!」這個服務怎麼樣?很開心吧。等拿到賬單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價格好像要貴一些啊。我就問經理啊:我這咋這麼貴啊?你咋殺我的熟啊?經理如何回答?答:您是我的VIP客戶,我給您的是VIP服務,這可不是殺熟,這是為您這樣尊貴的客人,提供最優質服務,而需要付出的必須成本。我是否認可?也許認可,也許不認可。但是,我一定不會生氣,去微博上,或者朋友圈上罵大街。這叫什麼?這叫姿態優雅地殺熟。
說白了,所謂姿態優雅地殺熟,就是要在產品服務中,對兩個不同的價格,提供兩種不同的服務。這兩種不同服務的實際成本,可能差別真心不大。但是,商家一定要:(1)提供一定的差別,給自己,給客戶一個台階下;(2)最好還給消費者一個選擇的權利。例如,下次我再去吃飯,覺得上次虧了。我上來就給經理說:今天求你把我當吃瓜群眾,別給我送著送那,我要普通價格。這對商家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反饋。商家突然意識到:好傢夥,我的套路被王老師識破了。得了,這招不好使了,先暫停。第一、給王老師琢磨下一招;第二、把這招用在李老師身上,他還沒被姿態優雅地殺熟過,哈哈哈。
回到滴滴的案例,滴滴海量用戶中,一定有我這樣的,價格不敏感的冤大頭存在。因此,滴滴的目標應該是,如何精確找到我這樣的用戶,並通過合理的產品設計,給我一個說的過去的理由,讓我開心愉快地被「殺熟」。雖然,我這樣的冤大頭在滴滴的整體用戶中佔比很少,但是能給滴滴貢獻的凈利潤豐厚。
04
結束語
據媒體報道,後來滴滴的CTO出面澄清:「......首先,必須要強調的是,滴滴平台上不允許價格歧視,打車價格更不會因人、因設備、手機系統而異。創造用戶價值是公司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做事的基本底線。滴滴從未有過任何「大數據殺熟」的行為,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
艾瑪,這個澄清說明......我只能說,CTO先生理工男,方寸大亂呀!再次心疼滴滴N秒鐘,心疼CTO先生N秒鐘。
滴滴以後永遠也不會有「大數據殺熟」?這怎麼可能?我善意地相信滴滴的決心,相信CTO先生的誠懇。但是我想說的是:殺不殺熟,這事滴滴沒有決定權。這個事情的決定權在市場環境。如果監管規定如何收費,給出一個精確公式,那誰都不能殺熟,想殺也做不到。如果監管給出一個寬鬆的市場環境,你不殺熟,別人殺。試問你如何競爭?從PR的角度看,也許這是一個成功的聲明,因為它畢竟安撫了當時的輿論。但是,從學術的角度看,這是一個註定將被滴滴自己推翻的聲明。為什麼?因為「殺不殺熟」這個事情的最終決定權,完全不在滴滴,而在整個市場環境,滴滴僅僅是這個大環境中的一葉扁舟。
最後,也許你會說:作為消費者,我們難道就不該吐槽不爽嗎?當然應該!作為消費者,我們付費,接受服務,感覺不爽,就可以吐槽!但是,我希望你了解,咱們吐槽的所有一切,跟滴滴一樣,都是純粹利益驅動的行為。實在沒必要上升到道德或者價值觀的高度,最好咱們就事論事,尋找建設性解決方案,而不用大動肝火。
推薦閱讀:
※蝸牛社交||人際交往中,你已經有多久沒「做回自己」了?
※回歸模型中哪個自變數的作用更大?標準化回歸係數來解答!
※線性回歸分析的幾何解釋
※異常觀測值
※回歸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