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誇孩子「聰明」?小心孩子變笨!

只會誇孩子「聰明」?小心孩子變笨!

作者:鳳梨小姐 摘自:崔玉濤的育學院

孩子的成長,每一天都能給家長帶來驚喜。

所以,我們常常會這樣表揚他們:

  • 「寶貝,你真棒!」
  • 「我孫子真聰明!」
  • 「mini,你真乖,真聽話!」

鳳梨小姐先積極開展自我批評!

因為羅列下來才發現,這種表揚——措辭之乏味、語言之蒼白、表達之浮誇、內涵之空洞,簡直令人髮指啊!

好比這個段子:當你在湖邊看到夕陽餘暉,你發的朋友圈配文是「我擦,真好看,真特么太好看了!」而別人寫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Get到了嗎?

一切不涉及實質的讚美,都是在敷衍!

當然,真正的表揚,無關文采,關乎用心與否!

稱讚內容要具體,別只貼標籤

咦?不是有個詞叫「標籤效應」嗎?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那麼,我誇孩子「聰明」、「很棒」,孩子不就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棒」了嗎?我真是太機智了!

前半段沒錯。

但是,怎樣是「聰明」,如何算「很棒」?有沒有覺得很抽象?

本該有激勵作用的一次表揚,就這樣流於形式,多麼可惜!

鳳梨小姐舉一個例子:

老闆在例會上表揚你,「**本月表現很好!」

你剛正襟危坐,假裝面不改色,「謙虛」接受眾人羨(jì)慕(dù)的檢閱,沒想到,老闆竟然戛然而止,開始說其他事情了!

WTF!老娘一個月有30天在加班!老娘為了一筆單子大雨天淋成落湯雞!老娘一個方案不厭其煩改了18遍!你為什麼都不說?!!!

所以,誇孩子時,也不妨多描述一些細節,指出他到底是因為哪裡做得好,才會讓你覺得他「很棒」,「很聰明」。

否則,從孩子的視角理解,「我好像隨便做什麼事,都能得到表揚」、「我之所以被表揚,純粹因為我天賦異稟」、「這個事情我完不成,為了被誇讚聰明,我還是選一個簡單的好了」……

不妨把簡單的「真棒!」「很聰明!」改為這些說法:

  • 「你會自己脫鞋子了,真好!」
  • 「寶貝摔倒了,自己爬起來了,真勇敢!」
  • 「這個積木好高啊!比你昨天搭的還高呢!」
  • 「今天打針只哭了三聲,寶貝你長大了!」
  • 「你今天主動和王阿姨問好了,很棒哦!」

這種有針對性的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自己到底是什麼事情做得不錯;真誠而具體的肯定,也能鼓勵他在日後做得更好。

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別只誇聰明

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卡羅爾·徳韋克(Carol Dweck),多年來致力於研究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遇到挫折,有的孩子屢敗屢戰,仍不斷努力去克服困難?而有的孩子會輕易放棄,甚至不敢去迎接挑戰?」

經過多年研究,她將這兩類孩子分別歸類為:成長型心智模式和固定型心智模式。

(成長型心智模式和固定型心智模式的區別)

如果孩子認為能力、品質雖然有先天成分,但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大大地改變,那他就是成長型心智模式

因此,經常被誇「努力」的孩子會選擇不斷接受挑戰,他們堅信:才智和能力能夠通過學習、堅持不懈等方式獲得。

如果孩子認為能力、品質主要是先天決定的,後天改變的餘地不大,那他就是固定型心智模式

因此,經常被誇「聰明」的孩子會躲避挑戰,他們追求的是讓自己「看起來」更加聰明,而不是愚蠢。

所以,別再習慣性地誇孩子「聰明」了!

作為替代,你可以肯定他的努力、堅持、態度、勇氣、創意、條理性等等。

  • 試了好幾次,終於會自己站起來了!繼續加油!
  • 寶貝會背《天凈沙?秋思》了,因為我們每天晚上都一起念詩!
  • 你竟然用積木搭了一個小話筒?真有創意!
  • 寶貝你把書和玩具收拾得真整齊呀!做得很好!

這種表揚,在潛移默化中,向孩子灌輸了一種理念:想得到認可,就需要持續努力,去強化特定行為和品質。

發自內心真誠地誇讚,別言過其實

坦白說:每個家長都為自己的寶寶感到自豪。

畢竟,嬰幼兒的學習和成長能力驚人,我們對他們的期待值又很低。

所以,2個月會抬頭、6個月能獨坐片刻、10個月會爬、1歲忽然開口叫「媽媽」,都會讓家長驚喜萬分!

「你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寶寶!」

拜託!這些都是正常的生長發育節奏好么?!

能理解家長由衷的開心,但是,咱能真誠客觀一點么?

貌似在長輩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這種誇張的讚美、欣賞,源自家長對孩子深深的愛——私下裡偶爾說說無妨,當眾?建議還是盡量少講。

相比言過其實讓寶寶「迷之自信」,不如盡量客觀地描述現象,加上充滿愛意和讚許的眼神,能帶給寶寶更多的滿足感。

關注【點點橙】公眾號學習早教育兒小知識

----------------------------------------------

點點橙丨會早教的玩具盒


推薦閱讀:

面對生活感到無能為力,說明你還不成熟
你會和孩子「無意義」地玩耍嗎?
第二說
女兒摔傷進醫院,德國丈夫竟沒有怪我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TAG:兒童教育 | 育兒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