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陌生人在網路上對你的仇恨評論?
來自專欄心理學·哲學·批判性思維
我最近買了新手機,照例用TED這個app來測試視頻播放效果,首頁出現了迪恩·馬龍(Dylan Marron)的演講。
點開以後,音頻、視頻、字幕等都很正常。因測試新手機的目的已達到,我本想關掉這個演講。不過,演講者的話讓我停下了手指,並耐心看完這不到11分鐘的演講。
演講的標題叫How I turn negative online comments into positive offline conversations,翻譯成中文,大致就是「我是如何將線上負面評論轉變為線下的正面交流。」
演講者是一位內容創作者,他創作文章和視頻,上傳到互聯網上,供廣大網友欣賞。他所創造的內容不是純粹娛樂性的搞笑視頻,而是借幽默和諷刺的外衣來為同性戀群體、跨性別人士、少數族裔等弱勢群體發聲。
很快,他火了,關注者越來越多,閱讀量也越來越大。
隨著關注者的增加,留言評論的數量越來越多,負面評論也越來越多。有人說他是個娘娘腔、死同性戀、人渣和敗類。有人說,他的老婆看到他這副模樣,鐵定會出軌。
剛開始,他選擇以辛辣的諷刺來回應這些仇恨性的辱罵評論。後來,他覺得,這樣做只是讓自己單方面出氣了,問題並沒有解決。
他的解決方案,容我賣個關子。讓我先講兩個親身經歷。我也是內容創作者,創作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相關的信息。我的文章也會發在網上,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評論。
有一次,我在寫關於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的內容時,有人評論說我太冷酷無情了,考慮太片面了。當然,對方實際用詞更不禮貌,意思大概是指責我又壞又蠢。那一次,我剛好在電子遊戲中打了連勝,心情十分愉悅,便很友善地指出這位評論者的錯誤,並提醒他該如何改進。
後來,這位評論者又留言評論,感謝我的耐心和理解,並承認是自己當時腦子沒有想清楚,冒然做出了不合適的評論。
這個驚喜的經歷讓我覺得,只要以善意來糾正他人的錯誤,很可能收穫好結果。
還有一次,我忘了那次寫的內容具體是什麼了,不是關於心理學的科普,就是關於哲學的科普,再有就是其他學科的一些理論知識以及它們在實踐中的運用。沒想到的是,有許多人評論反對,用詞更加惡劣,幾近辱罵。
我準備故技重施,便隨機回應了一位負面評論者的留言,指出其邏輯上的漏洞。沒記錯的話,我還補充了一些書籍,推薦他去讀一讀。
正待我準備接受其謝意時,他又留言說,「有那麼多人在,你為什麼只攻擊我?」
「有那麼多人在,你為什麼只攻擊我?」這話讓我難以理解,我根本沒有想過攻擊任何人,只是善意地指出某人犯了某種邏輯上的錯誤。我的用詞從來不帶侮辱性質,而是選擇用理性的言辭來使對方明白我講的道理。
我本以為他會感謝我指出他的錯誤,還給他提供了在知識上查漏補缺的機會。沒想到他卻認為自己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覺得自己雖然犯了錯,但我不應該僅僅針對他一個人來指出錯誤。
這一次的經歷,也讓我意識到,以善意來糾正他人的錯誤,並不一定能收穫好結果。
兩次經歷的差異,讓我不得不思考,為什麼有的人知錯能改,有的人卻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將後者轉變為前者?
回來看馬龍的方法。他找到了那些惡意評論者,並給他們打了電話,在電話中,他問對方:「你當時為什麼寫那種評論?」
可以猜想,有許多人拒絕了他的電話溝通邀請,有許多人接了電話然後又立即掛斷。只有少數人願意認真和他聊一聊,分享自己的故事。有的人在學校里受到了別人的排擠和欺辱,有的人在工作上遇到了麻煩,有的人以為自己的評論不會被對方在意,有的人也說不清楚自己當時為什麼要說那樣的話。
馬龍一直笑著講述自己的經歷,自己如何將無情的負面文字評論,轉變為有情的正面語音交流。
原本,網友們通過文字肆意表達自己的不滿與惡意。可一面對真人的耳朵,傷人的話卻再也說不出口了。兩個都曾受過惡意傷害的人,互相達成了同情式的理解。
我並不准備照搬馬龍的方法,可能是因為我找不到那些評論者的手機號。不過,原因主要是我和馬龍的差異。馬龍是一個敏感的人,而我則更加「鐵石心腸」。馬龍願意用談心的方式來化解矛盾與仇恨,我更擅長用說理的方式來澄清事實與價值。
我不會拉黑和屏蔽任何人,也不會試著和這些人打電話或發郵件。我的腦袋裡裝有防火牆,能保護自己不從負面的文字評論中受到傷害,所以也不會擠壓鬱悶或憤怒的情緒,不會想著發泄或報復。
我應對負面評論的方法很簡單。首先,把負面評論者分成兩類,一類人會真誠地和我講道理,這類人會理解我說的話,並試著補充一些我不知道的信息,或者指出我的盲點所在。總之,這些人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他們希望糾正我的錯誤,讓我有所改進。
還有一類人只是單純地想要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不會認真思考我想講的道理。這些人不會想著指出我錯在哪裡,不會做任何可能對我有幫助的事情。他們只是認為我又壞又蠢,在用文字表達出「我又壞又蠢」這樣的命題後,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共鳴。
第二類人,我會先無視。第一類人,我則會繼續和他們講道理,指出他們並沒有正確理解我的意思,他們補充的信息都是錯的,我沒有盲點,是他們自己才有盲點。
在多數情況下,對方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因為我的道理講得如此清晰,對方都不好意思不相信。在少數情況下,雙方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可能是因為問題本身就很複雜,確實不容易說清楚,還需要未來的更多研究來給出參考依據。在極少數情況下,我會意識到,原來對方沒錯,是我自己搞錯了。
從結果上看,理性的論爭中,沒有受害者。每個人都是收益者。每個人都收穫了理性論爭的實踐機會,有的人還收穫了改錯的機會。雙方所引用的信息,豐富了彼此的學識。雙方差異化的視角,讓對方考慮到了更多可能性。
可惜,網路上少有理性的論爭,更多是情緒化的廝打。最近知道diss這個流行詞,聽說是disrespect (不尊重) 或disparage(蔑視)的簡寫。可以說,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我們在網上看到一段話,一段聲音,一段視頻,心中可能很不爽,想要diss這段話的作者。有了diss的衝動後,便立即付諸行動,從腦海中調兵遣將,遣詞造句,挑選那些最能傷害對手的話,然後點擊回車鍵,把子彈打出去。
理性論爭講究的不是diss,而是計算。2+2肯定等於4,算出其他結果的人都搞錯了。只需要把計算步驟清晰的展示出來,對方就能明白自己錯在哪裡。換言之,理性論爭中,講究的不是讓對方看起來很蠢,而是讓自己的論證看起來很合理。
注意細節,理性論證和人沒有什麼關係,和語言的關係很大。重點不是顯示自己有多聰明,或者顯示對方有多蠢。而是顯示某一段話是合理的,另一段話是不合理的。至於這段話或那段話是由誰說出來的,已經不重要了。
辱罵可以發泄憤怒的情緒,但它很少能解決問題,很少能把人罵醒。講道理則可能解決問題,雖然對方當時可能不會聽你講的道理,但內心卻可能動搖了,回家後再去把自己聽到的新概念輸入到搜索引擎中,甚至會找來更多相關書籍來讀一讀,最終發現是自己搞錯了。
當然,按我這個說法,理性論爭的難度很大。不僅要有很強的情緒控制能力,還要有豐富的知識,邏輯推理和統計計算這兩項技能必須掌握得很熟練。所以,我很少在網路上和陌生人理性論爭,更多是和朋友們展開這種互利共贏的論爭。倒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而是外人真的很難理解我們說的話。
最後,照例用幾句話來總結一下長文章要義,雖然3000多字其實不算長:
1.總有人會對你創作的東西進行惡意的負面評論,總有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每個人對此都要有心理預期。
2.用文字拼湊出惡意言論並按回車鍵,這很容易。但對著真人的耳朵說出那些傷人的話,則很難。可以推測,線下的實名面對面互動比線上的匿名評論更加慎重和理性。
3.面對他人的負面評論,可以先看對方是善意地糾正我們的錯誤,還是因惱羞成怒而對我們展開語言的暴力攻擊。前者可稱之為理性論證者,後者大概是杠精。先無視後者,再認真對待前者。
4.理性論爭講究的不是diss,不是不尊重或蔑視,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分析以語句組成的論證本身究竟合理不合理。換言之,理性論爭和論者者的關係不大,和論證的關係很大。
5.關於如何更好地理性論爭,大家可以看一看維基百科中的「Principle of charity」詞條。在《思維的利劍》第192到196頁也有詳細闡述操作步驟。直接搜索「如何真正駁倒對手」,應該在網上可以找到我幾年前寫過的文章,其中也有詳細內容。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讀弗洛伊德札記(1)·愛情心理學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暗中報復人的惡毒方法?
※黃聖依: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先幸福起來
※簡單心理編輯精選丨去年你極有可能錯過的10篇好文
※其實落單並不可怕,人群集中的地方才是最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