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理財與資產配置的一些建議
看到這個標題,大家一定會想到我接下來會給大家推薦幾隻股票,或者我是賣某種產品的,夾帶點私貨。作為一個體系化思維很強的人,我只會在這個文章裡面,結合當前形勢,給一個大方向的指引。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體系強大,總比單項強大而不均衡更有生命力和戰鬥力。
我們每每看到各種營銷號弄出來的文章,比如前些日子很火的岳父感冒進ICU事件,都在刺痛我們脆弱的神經。不少人都會想,我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麼辦?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應對這些事情?亦或是把錢一股腦的存在銀行里,看著手裡的錢不斷縮水,房價飛漲,卻心生怨恨?還有的把錢投入股市,交了學費而無比沮喪的。我想你們看完這篇文章,會有一點啟發吧。
首先,我會大概介紹一下基本情況。我們國家提出2020年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這就需要GDP增速高於6.5%,因此,這幾年貨幣理論上的貶值率大概在2%-2.5%。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錢不以高於這個比例的程度去增值,那就是絕對的貶值。更何況上述數值只是理論數值,實際情況會比這個要高。
2018年1月各大銀行的利率
說了這麼多,下面就進入正題。資產配置需要多維度組合,時間與空間結合。限於篇幅,只講多維度空間組合。
多維度組合,其實也好理解,就是把保險,保底資金,穩健投資,激進投資,消費組合起來,如果將上述的模塊通過一定比例組合起來,就是空間組合。也就是理財的一維平面,如果再加上時間,相當於加了一個坐標軸,就是二維平面,如果再加上形勢與政策,相當於又加了一個坐標軸,就是三維平面。前面我已經說了大勢和一些宏觀的數值,大的形勢就是穩健投資。所以,下面著重通過一個坐標軸,比例(空間維度)去說。
資產配置在我看來可以分為正向期望和負向期望。
首先,先說負向期望。當然是保險,是處於資產配置最底層的。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家庭,穩定發展是收益最高的,保險的作用也就是穩定器。有很多人認為,買保險浪費錢,沒有收益的保險買他幹啥。其實就看你怎麼理解收益了。就拿重疾險來說,比如你今年30歲,繳費期限是30年,一年的保費是1萬元,保額是50萬。放在銀行里存30年的,算上複利的話,最多也就是7-8萬元。買保險的話,出險賠付,不出險交至60歲,身故後返還保額50萬,既有保障又為後代留下財富。針對家庭或者個人,一般來說,重疾險為主,百萬醫療加固,再加上意外險與人身險,保險基本就到位了,如果有土豪,可以在考慮年金險,保險資金一般佔到收入的3%-8%,因人而異。
其次,再說正向期望。毋庸置疑的是,我們肯定需要保底資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個一般需要留出大概10%-20%左右,也正是因為有了保險,所以保底資金可以適度少留一些。這個錢一般就是按照2-3年的定期存銀行,如果沒有急用,這筆錢不至於拖後腿,收益基本和貨幣貶值的速度差不多。
穩健型投資其實就是說低風險甚至是零風險的投資。顯著地特徵是,收益率介於3.5%-5%之間。最穩健的是國債,3年期的能到3.8%,5年期的可以到4.17%。什麼餘額寶了,農銀保了,年化基本可以穩定在3.5%-4%左右,某些穩健的銀行理財也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黃金和美元也可以算。這個資金的配置一般在25%-35%
激進型投資,顧名思義,主要包括股票,基金和某些不穩健的銀行理財。比如去年的美股,港股,短線的美元,收益率高的,也可以算。如果有大佬,可以試試期貨什麼的。顯著特徵么,不必說,成功細中取,富貴險中求。技術性的東西大致不好說,主要還是十六個字,認清自己,認清形勢,順勢而為,見好就收。積小勝為大勝,賺的時候少賺點,賠的時候少賠點甚至及時撤出,慢慢的就多了。這個資金的配置一般在10%-15%。
剩下的錢用來做什麼呢?消費,也不是非得要花,也不是就一味地機械式的設置天花板。資產配置理財的初心就是為了控制風險,改善生活,讓家人共享發展的成果。在改善生活的同時,要剋制自己的慾望,有備無患,畢竟日子還長著呢。
總之,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明者因時而動,智者隨事而制。道理是道理,實際是實際。平時穩健的發展,慢慢的積累,關鍵時候才能厚積薄發。
推薦閱讀:
※【小Q分享】二十多歲,一個尷尬的年齡段,應該如何理財?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40年量化研究教你如何全球資產配置
※上海合星集團:資產配置服務和投資的區別是什麼?
※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帶來投資新機會:互聯網黃金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