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本博司的腦洞到底有多大

杉本博司的腦洞到底有多大

來自專欄隨便的攝影

大二的時候,一位央美攝影系畢業的老師曾推薦我去看《直到長出青苔》。感謝這個緣分,因為此書的作者——杉本博司讓我對攝影的一個問題豁然開朗:除了紀實、人像、商業等等,攝影還可以拿來做什麼?不急,這篇文章就是答案,我想慢慢說。

一、概要

首先,在有史以來這麼多的攝影家中,我要把膝蓋先給杉本博司,他讓我明白「大神」兩個字是怎麼寫的。而杉本博司之所以成為攝影大神,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有著常人無法想像的腦洞~正經的來說,就是要超越常人的想像力!感受力!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所以《海景》系列真的只是他腦洞的冰山一角而已。

看書的時候,全程我的表情是這樣的

但是要get他諸多作品的大意,其實也沒有很難,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也算作自己的讀書報告了。

首先,要打基礎。杉本博司的作品,大都以歷史、時間、生命為核心的。簡單地來講,就是需要我們去了解——

  1. 宇宙誕生到當代的這麼一段歷史;
  2. 佛學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 日本的文化、歷史。

(對於第3點,慚愧地說我並不懂),但是對於怎樣獲得前兩點的技能,我推薦看一下《人類簡史》。雖然這本書並沒有詳細闡述佛學,但是裡面的觀點和佛學意思差不多,大概就是說:

  1. 這個世界,和這個社會,都是從「啥都沒有」漸漸到「有」的。自然創造了我們,我們創造了社會。但這都是暫時的,因為大家總有一天會陸續改變、消失。
  2. 名字、語言、制度、觀點等等,是我們人類創造的,不是天然存在的。那麼既然它們不是本來就存在的,那我們幹啥一定要相信它們的存在?

所以杉本博司到底想拿攝影來做什麼?那就是表達他的內心想法。他內心想著什麼?可能就是: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萬物生靈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了解了這個思路以後,《直到長出青苔》、《藝術的起源》兩本書就可以看起來了。雖然書中還涉及到日本的歷史文化,藝術史,以及更深奧的內容,但僅僅是以我們現在的水準,就能從他的文章和作品中有個大豐收,感受大神驚嘆的腦洞了。接下來所選的作品,是我閱讀時心潮最為澎湃的作品。

二、《放電場》系列

有人說,這個系列作品讓危險的電展現出了藝術的美,像母性腹中嬰兒誕生之初,或像大自然的狂躁或靜謐,亦或者是人腦智慧閃現的回溝。

直接被幻燈箱照亮的底片

emm……我只想說,如果大神的作品只是這樣的內涵,根本不可能打動我的好嘛。大神的腦洞豈是這樣而已的?

  1. 首先介紹一下創作的意圖:
  • 繼承塔爾博特的物影攝影:在攝影發明之初,塔爾博特等人有過對物影攝影的粗淺嘗試,而杉本博司則讓這個手法更有內涵了。(所謂的物影攝影,就是完全不通過相機取景,而是直接用光照亮底片)
  • 美化失誤:底片上經常出現小靜電,這一直是他無法解決的難題。於是這一次他乾脆就做一個大的!專門研究靜電的專題。
  • 模擬生命起源時的模樣:劃重點!劃重點!對我來說,這是這個系列最令我驚嘆的腦洞。由閃電,他想起宇宙大爆炸導致了宇宙的誕生;想起帶氨基酸的隕石撞擊有水的地球,導致了生命的誕生。所以閃電,就是生命的起源,在閃電之後繼而發生各種連鎖反應,才慢慢有了生命。

在他的底片中,閃電類似生命的圖案,這是如何的湊巧啊!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而已的話,我還不想獻上膝蓋……所以大神的攝影拍起來很容易嗎?NO!not at all!拍攝過程的腦洞也!很!大!

2. 創作手法:

  • 首先,花一年時間研究一下發電機。
  • 然後,研究怎麼控制放電的多少。
  • 再然後,用各種金屬材料進行攝影實驗。而金屬材料的不同,放電出來的效果也會不同。

《放電場》操作示意圖

  • 經過了100+張創作之後,他突然腦洞大開,將底片轉而浸入鹽水裡放電。鹽水有電離鹽、非電離鹽、安第斯山脈的鹽,還有喜馬拉雅山的鹽……

…emm……………等一下……安第斯山脈的鹽?喜馬拉雅山的鹽?

大神說,喜馬拉雅地區曾經處在海底,它所帶有的鹽可能來自太古時代的海水……比起普通的鹽,這樣的鹽水造成的效果更加激烈

這樣一來,那真就像在模擬地球之初「噼噼啪啪」的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海浪滾滾的樣子了吧。

好的,膝蓋獻您了。

三、《影之色》系列

杉本博司斷斷續續花了10年時間做了一個《影之色》的裝置,並且每天五點半起床,花1個小時的時間拍攝這個項目。而且他認為,這個項目是永無止境的。

所以究竟是什麼讓他如此執著於這些色彩?(不得不說無論是「十年」,還是每天五點半起床都是很驚人的意志力了~)

  1. 創作意圖:
  • 反映光的痛苦:太陽光本是白色的,甚至有的光是肉眼無法看見的,但由於「有東西妨礙光進行自由運動,才使光呈現了色彩。那麼這場遭遇可以理解為光的痛苦。」在此次攝影項目中,太陽光就遭遇了兩次分解。
  • 反映佛教的「色空觀」:萬事萬物是不可說,不可區分的。萬物本來是渾然一體的,是人的出現才讓它們有了分別。就連名字也是人為的界定,而實際上萬事萬物本沒有名字,而且還存在我們尚未命名的事物。

就像杉本博司所說,「色彩不僅僅是赤、橙、黃、綠、青、藍、紫這七個名字而已,從赤色到橙色,從黃色到綠色,還存在這各種各樣無法命名的顏色。這個世界明明充滿了無限的色彩……因此,我覺得,正是在這些被捨棄的顏色之中,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存在,藝術的任務難道不就是挽救這個墮落的世界嗎?

我的解讀是,這裡所拍的七彩色只是一個代表。他所表達的意思不僅僅是說「有很多無法命名的顏色(color)」,而是說「有很多無法命名的物質(即佛教中所謂的色)」。用此寓意來警醒我們,要改變對世界的固有看法,也要讓自己無法被定義。

2. 創作手法:

  • 首先,花十年的時間去做一個可以微調角度的鏡子,即攝影裝置,名為《影之色》。(十……十年嗎……)
  • 做完以後,接連一個月每天早上進行觀測和拍攝。先用三稜鏡對陽光進行分光,再用裝置進行二次分光。(比如用此裝置對紅色分光,那麼就能表現出更多層次的紅色。)
  • 用寶麗來拍攝。(寶麗來的色彩濃艷豐富)
  • 時刻調整裝置的角度,因為陽光位置會變化。

圖左的長條鏡子為攝影裝置

3. 後續:

後來愛馬仕將杉本博司拍攝的200張寶麗來照片中,挑選出20張做成了絲巾,既可以被收藏,又可以被穿著。

可以說很心動了……

四、《陰翳禮讚》

所謂的陰翳,就是陰蔽之處的意思。題目原出自谷崎潤一郎的同名隨筆集。

每一張照片,都是杉本博司花了數個小時的時間記錄下來的,所謂——蠟燭的一生。(雖然要數十個小時,但我想對杉本博司的其他作品來說,已經極其簡單了。)

而我的想法是——what?攝影還可以拿來記錄時間的長度?我曾經所知的攝影,無非是拿來記錄歷史的時刻,或者是美麗的外貌而已,而無論是哪一種記錄,都是在記錄瞬間。可明明光繪、星空、夜景等照片也是長時間的快門,我卻沒有在那些照片中感受到時間的概念。

我的觸動在於——「蠟燭的一生」這個名字,它讓我覺得蠟燭是一個生命,於是讓我聯想到別的東西,首先是老師——然後是辛勤工作的人——接著是整個人類——再然後是有生命的萬物——最後是有生命的、無生命的萬物。所有的東西都會像照片中的蠟燭一樣,其誕生之初,就是燃燒之始,最後灰飛煙滅,留不下一個具體的形象。(如果不是攝影,連蠟燭的光也留不下)。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已經通過這些照片具象了起來。原來生命的長度可以這樣被看見。

我不知道杉本博司拍了多少張,但我猜他會拍很多張。就如他所說:

蠟燭看起來相同,但是燃燒的方法卻不一樣。沒有任何一支蠟燭是相同的。

無風之日,它會穩定而緩慢地燃燒;起風的日子,它則是激烈而短暫的燃燒。

拍攝的蠟燭不僅僅只是蠟燭,還有它與風、制蠟材料之間的因緣關係。

那麼我又想,可以用來記錄時間長度的東西也有別的,比如記錄斗轉星移、一顆蘋果的腐爛等等,為什麼要選擇蠟燭?

  1. 蠟燭是有故事的:關於蠟燭有很多古代故事,在這些故事中蠟燭象徵著人的生命、真理之光、希望、願望。
  2. 蠟燭代表著人類的過去:火炬是蠟燭的前身。長此以來,人們用火來照明,從火中誕生智慧、文明、神話。它代表著人類原始、古樸而又漫長的過去。而於近代,它卻終究被電取代了,被理性、科學、無神論取代了。蠟燭燃燒完了,人類的過去也不復返了。
  3. 蠟燭自帶神秘氣息:就像杉本博司所說:蠟燭有時在無風之日也會搖曳,就好像有來自異界的生命,以類似摩爾斯密碼或搖旗的信號與我徹夜交換信息。

有人還在留戀蠟燭的世界,卻不得已被拉著,在人類進程的洪流中往前跑。讀著讀著,就會開始擔憂當下:我們人類進步得太快了,快到尚未適應這個世界。

五、《劇場》系列

杉本博司走進各個劇場,用相機記錄一部電影,曝光的時長就是電影放映的時長。

對我來說,這個系列和《陰翳禮讚》系列是相差不多的,都是關於時間和色空的,但也有幾個不同之處:

  1. 電影與宗教的異曲同工:都是通過音樂、畫面等等的儀式,讓在場的所有人產生同樣的心理感受。我們會在觀看中喪失自己,帶入自己的意識,而結束觀看以後又有一種大夢初醒的感覺。
  2. 把相機鏡頭當作人的眼睛,再現看過的電影在人腦(底片)中會是什麼樣子。(結果是空白一片的)

換句話來說,如果存在一種生物,瞳孔照射進來的光長達2個小時,才足以使它的視網膜顯現一次影像,那它是不是大部分動著的東西都看不見?或者很多東西的形狀是大而模糊的?但是對它來說,這樣的世界就是真實的。那如果是100年才顯影一次?1000年才顯影一次?10000年才顯影一次呢?恐怕整個畫面都是空白了,沒有什麼東西有清晰的輪廓,沒有什麼東西是靜止不動的。我這樣的解讀,可能意外的有些佛教的「色即是空」的概念了。

如果這個劇院是人的大腦,屏幕是人的視網膜,而播放的時長是人的一生,最後留下的是什麼呢——是空白。我想人最後闔眼之時,在腦海中留下的可能就是由無數畫面疊加而成的白光了吧。至於具體的單幀畫面,都存在記憶里了。

六、《海景》系列

對我來說,這個系列又是和《放電場》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啊沒錯~這個海就是——和隕石交織摩擦的那個海,生命誕生之始的那個海,太古時代的那個海。

杉本博司說,萬物都在變,至今不變的唯一存在是那一望無垠的大海。

當他親眼所見這片海的時候,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覺得自己回到了生命的起點,感受到了世界之初的氣氛。

我想此類作品一定要去現場看,將自己的整個人融進這些細節豐富的大幅照片中,才能身臨其境吧。

所以看到最後,你覺得《海景》系列是不是他藝術思想的冰山一角?

這個系列的作品,之後又和他的裝置作品結合起來,增添了更豐富的哲學內涵。

光學玻璃五輪塔

《時間之箭》

七、總結

什麼是人類藝術?在中澤新一與杉本博司的對談中,中澤曾說「藝術是為了將肉眼所不可見的精神物質化的技術」。杉本博司的攝影,就是攝「不可見」之影,攝「精神」之影,而不是我們常拍的實影。所以與其將他稱為攝影家,稱作藝術家也不會過分。

他的裝置作品、建築作品,以及他所收藏的古董,都十分精彩。他讓我明白,作品只是一個結果,而更需要琢磨的是煉製的過程,以及作品背後所支撐的精神世界。

年輕的時候感覺和彭昱暢有點像~

推薦閱讀:

日本少女攝影師腦洞如黑洞,帶你見識一下什麼叫做天馬行空
女攝|你的作品得到最多的評價是」好看「或」好好看「么?

TAG:攝影 | 藝術 | 日本攝影師 |